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创造开放的课堂,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在师生关系、学习题材、学习形式等方面开放课堂,还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题材;学习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将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实验、交流等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一、开放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代表着一切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学生只有服从,这样的结果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现代教育尊重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已是每一个教育者需树立的新型教育观。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开放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由“唯书唯师”转变为“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在课上,教师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质疑,有问题、有困难

敢于向同学、老师提出。当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师生能够平等交流,

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比如在一节课堂上,有个小组的学生需要了解各种家电的价格,询问我时有些价格我也不知道,就提议到办公室求教其他老师,其他老师也不知道价格的,我帮他们打电话到商场咨询。学生终于得到各种家电的价格,顺利解决了问题,整个小组的成员都很高兴,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开放也并不是总要等这种机会才显现出来的,其实平常你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可以与学生传递尊重、理解的信息。如,

“你能帮助他进一步完善吗?”“老师可以给你们提个建议吗?”在教学中,只有这种开放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做,真正快乐地做自我发展的主宰。

二、开放学习题材,让课堂不再枯燥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地拓展教材。在课上不是照着教材教,而是利用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拓展。数学课本里很多习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时如果把课本知识回归到生活、自然中,就避免了数学课只是简单做练

习,学生上得枯燥无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我设计了一节“周长和面积”

练习课,就是把圆与长方形、正方形作比较。为了避免使学生学得枯燥,课前我就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信息,作为课堂学习的题材。

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小主人的权利,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深入研究。因为学校地处海边,当地家家户户围塘养鱼,就有许多学生选择“围什么形状的鱼塘最经济”这样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也有不少家里没有养鱼的学生对围鱼塘问题不感兴趣,就选择从改进家里的“鸡圈” “篱笆”等问题入手研究,而有的学生干脆什么都不管,直奔主题,找来纸板在桌上围起来。

学习内容的开放无疑是对学生的充分解放,为他们再进行深入研究打开一扇门:我选择,我学习。

三、开放学习形式,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以前在课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探究研讨过程,学习形式比较单调,学生渐渐会对学习产生厌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方法和生活体验。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想法自由、自主地参与课堂活动,就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例如,在“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上,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

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我就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参与讨论,使学生的想法充分碰撞、交锋,在激烈的争论中,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就渐渐呈现出来,然后鼓励学生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自由组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究。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探索,自己一

个人在本子上画起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图形,通过测量计算来研究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有的学生跑到学校工具间找来铁丝、钳子等工具在桌上围了起来;还有几个学生干脆手拉手在教室后面的地上围起来.......

虽然学生研究的内容五花八门,但经过趣味性探索,最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不足之处互相补充,最终得出一些科学的结论,如“周长相等的平面图形中,正方形比长方形面积大,而圆的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中,正方形周长比长方形小,而圆的周长最小。”

自主开放的活动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潜能就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的。

参考文献:

耿福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封闭” 与“开放” [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9).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2662060.html,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董春林 来源:《家长》2019年第11期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空间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而想要养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必须先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同时空间观念可以给学生的几何知识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详细分析了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观念;培养 一、变“一”为“几”,在多元观察中积淀空间观念 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时,一个重要方法是观察,让学生对几何事物进行观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标准形体和变式形体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其静置状态和运动状态,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感悟,最终慢慢积淀空间观念。 【案例1】在上课初期,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纸质长方体拿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果想要将这个长方体用包装纸全部都包起来,那么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让学生相互讨论如何计算所需要的包装纸,然后教师将最终答案告诉学生,进而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引出来。 【分析】在该案例中,教师仅仅是通过一个长方体纸盒将课题引出,学生思考的内容较少,主观能动性较差。所以在该知识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该方法引出课题:1.引导学生的观察变式形式。教师在将长方体展现出来以后,还要将正方体展现出来,甚至是球体,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表面积,即“几何立体物体外表面积的总和就是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该物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样学生对表面积概念就有更加透彻的理解;2.引导学生在運动变化中观察长方体。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长方体模型的表面积剥离出来,从而使表面积概念从具体转向抽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由具体到抽象,由静止到动态,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进而积淀了空间观念。 二、变“看”为“做”,在操作活动中构建空间观念 在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过程中,必须有操作活动的支持。相关研究显示,让听觉、触觉、视觉等多个感官一同参与到时间活动中,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并开展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进而逐渐完成空间观念的构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读了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辉南县朝鲜族学校金雪梅20XX年4月2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在这个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同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书中冯老师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引入了很多实例,使我感受颇深,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书中说“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

给学生有效的思考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给学生有效的思考时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发表时间:2013-04-02T09:59:41.5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4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刘颖[导读] 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 刘颖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小学730010 摘要: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精彩的课堂需要教师把握节奏,有等待的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刻。当教师彻底改掉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时,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真正的释放,他们才能品尝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有效思考课堂效率关键 小学语文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几个思维转得快的小脑袋灵光一闪,教室里马上多了几只不知道什么时候举起来的小手;那位老师迅速请出一位学生回答,学生也不马虎,流利、精彩地作答,教师再对此作简短的讲解;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还是那几双小手……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众人眼里也许是值得推荐的好课,可是,如果再环顾一下课堂四周,更多的小眼睛似乎很迷惘。久而久之,他们便只能痛苦地等待下课铃声敲响的那一刻。 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外在的“完美”还是内在的“实效”?研究显示:这样短的时间孩子根本来不及思考,而当“等待时间”增加到三秒以上,孩子们的回答往往更合逻辑、完整和带有创造性。 那么,如何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觉得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思考斟酌的时间 一堂课40分钟,由于课堂时间短、教学内容多等原因的限制,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提问后不留思考余地就马上请学生回答。应该说,碰到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或对于小部分思维快的学生来说,确实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理解并作答;相反,当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或对于大多数不具备超常思维反应能力的学生来说,就需要在提问信息发出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语言组织。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操练。有些不具备难度的问题可以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直接进行,也有许多问题却不能这样操作。如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大车却未动分毫,是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它们没有努力吗?”“天鹅、大虾和梭鱼合伙做事了,为什么却没成功?”对于这一关键问题,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深入体会。孩子们在这些疑问的引导中逐步深入课文,体会“有效合作”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旨,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二、给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 “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指教师要在课堂中给足学生阅读的时间,多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体验、去感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把握文本的内涵。课文是作者心声的载体,学生只有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品读自悟,才可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才可能接受书中提供的间接经验,积累人生的文化知识和人生经验,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理解课文需要品读自悟,品读自悟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于自学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更需要时间的保障,如果教师急于赶教案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过场,学生是无法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读,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了,而教师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个引路人,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的一个助手、一个牵引者。如教学《爱如茉莉》,我就尝试着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自品自悟而自得。教学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练习快速捕捉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再逐段速读,理清文章层次;后放慢速度,划出文章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整节课大多采用默读的形式,为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给学生静心读书。 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摒弃繁琐的分析讲解和穷追猛打似的提问,注重加强学生自学探究;通过出示课件展示,给他们时间观察,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努力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要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看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究、自悟、自我表现。 如教学《桂花雨》,我们就不妨让学生也学着作者小时侯的样子来使劲地摇一摇桂花,体会摇桂花的无比乐趣,也许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更加深刻了。再如教学《将相和》,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话剧,通过点评相互的表演来加深对人物思想品质的认识,这比教师一个人的传授也许更为深刻。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需要这样的理念,多给学生空间,让学生敢想、敢做、敢看、敢说。只要真正做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真正“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创新之才!

[规律,观念,思维]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遵循思维规律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之一,而发展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活动过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怎样才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抽象的过程,在操作与体验中发展空间观念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切实有效地发展空间观念。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第十二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中对于“长方体”的认识这个片断的设计,谈谈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由表及里、层层剥茧,在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必须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和区别。“面、棱、顶点”是学生认识长方体,理解并掌握长方体特征的难点,学生在刚接触时数面、棱、顶点的个数总显得很盲目的,也毫无规律,这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 通过上述切土豆的活动,学生清晰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立的元素,棱是面与面相交而成的,顶点是三条棱相交而得的。这样的操作,有真切的素材,经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遵循了学生从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思维规律,帮助学生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为空间观念的建立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物为图、逐步抽象,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因而想象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教材编排的发展过程,结合知识生长点,通过从实物图到几何图的转化过程中,把这个环节做好做优,来发展空间观念,我们认为画图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首先,从实物图转化为几何图,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把其中的一面粘贴在黑板上。(如图4)如果要把这个长方体画下来,怎么画?从同学们的观察角度,来看这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看到的面对着我们的这个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上面和右面呢?(平行四边形)面对我们的一个面可以画成一个长方形,上面和右面的图形实际是长方形,但按照我们看到的画下来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课件出示完整的直观图。引导学生观察从直观图上看得见的棱有几条?(3条)看不到的棱在哪里,怎么画?生寻找看不见的棱,课件出示图5。让学生知道在直观图中用虚线来表示看不见的棱。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长方体的样子。然后呈现变式,理解长、宽、高,逐次擦去棱,想象长方体。先擦去一条棱,让学生展开想象,再擦去三条棱,继续想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才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保留哪三条?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揭示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几点策略 东王集小学杨根红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在小学阶段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有助于他们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生活在现实空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探索、把握空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然而,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感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空间想象力差,方向感差以及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很困难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引起的。为此,《数学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每一学段都安排了“空间与图形”这一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空间观念的培养往往又是许多老师们无所适从。这学期我们学校重点就研究了这个课题,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这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培养空间观念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教学中应为学生选择和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学生在现实问题的感知与操作过程中体会,为形成空间观念打下基础。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位置”时,课前可以把礼物放在某个同学的抽屉里,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用“数对”说出来,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天天见,当然是非常熟悉的,教师还可以设立这样的有趣的游戏: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课室的哪个位置:“我的好朋友在(4,3),他乐于助人,猜猜他是谁?”再由坐在(4,3)这个位置的同学接龙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长之门。课改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应对共同的处境,教师们应当群策群力,加强课改经验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感受到了怎样去上好一堂课,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那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有效性?我以个人体会谈谈二年级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反思。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时,我找来太空、宇宙飞船、宇航员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空、了解宇航员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宇航员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

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要充足 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没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要求学生讨论;有时合作未能深入,教师已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言,从而丧失讨论积极性。 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 在讨论和汇报成果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创造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议论,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将本组讨论的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 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还是要求教师精心地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 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 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初二思想品德(下)竞争不忘合作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由于这 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 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竞争重要,有的则认为合作重要。我深入这几个小 组让他们自己想一下矛和盾的故事,学生们都争着给我讲。最后我再问合作与竞争哪个重要, 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都重要!”,这时我感到很欣慰,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 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 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 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 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 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空间观念”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 ——“空间观念”的内涵和教学建议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一)什么是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在大量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及相互位置关系的印象,即留在头脑中的表象。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物体的表象、它相互的位置关系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二)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在2011版的课标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1、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比如看到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个长方体盒子,这些一个个具体的物体能够去掉非本质的东西,抽象出几何图形,同时又能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我们所描述的长方体可能是冰箱、可能是文具盒、可能是一间教室。 有研究表明,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的过程,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的相互转换的基本表现形式。这是一个充满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和抽象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

2、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方位与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也是个体对空间把握能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对方位的感知和图形相互之间位置关系的把握,是表现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想象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在不现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想象的水平要求。 判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就需要学生更复杂一些的想象力,同时推理也是必要的。 当你看过以后,闭上眼睛能够再现这样一个过程,比如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关系,平移之前在什么位置,想象一下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最后是什么样子,在脑子里面能够把运动的轨迹描述出来。 3、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的过程怎么去体现,比如旋转,通过向什么方向旋转多少度变成现在的样子,这个过程能不能想出来,它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而在动态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想象出来,出现这个过程的影相。 4、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如何能够用语言把你想象的跟别人去交流,并且让对方能够理解,能够根据你的描述画出来或想象出来,听到别人用语言或数据的描述,能够慢慢想象出实际的物体,这个过程就是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表现。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 钟来衡量的。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题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题3 冯恩洪 主题3 育人的第三课堂 —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积极的教育环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期间,置身期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 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有第三课堂,那么育人还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吗?我们说有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有有形的,教育还有无形的;教育不仅仅有显性的,教育还包括隐性的;教育不仅仅有有意识的,教育肯定还存在无意识的,因此我们把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程称为第三课堂。很明显,育人的第三课堂指的是学校教育环境,育人的第三课堂告诉我们环境也能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建设隐性的第三课堂 在前面我说了课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因此第三课堂不是对人的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对人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堂,施加积极的终身的影响的课堂。我记得30年前中国刚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的时候,有一次我到广州去,广州市市长在接见我们的时候很热情,说了一句话,不到白天鹅宾馆等于没到广州。他建议我完成了任务一定要到白天鹅大酒店去一下。白天鹅是当时广州建设的第一座五星级的涉外宾馆。当我们到白天鹅酒店门口下车的时候,门口没有人管理,但是有一块牌子用中文、日文、英文三种文字表述同一个内容,它的意思是:赤膊者,穿汗背心拖鞋者谢绝入内!因为我的车先到,我在等后续的车,我的同事们,他们下车后会下意识的,穿西装的会把自己的领带扶扶正,把裤腿卷到膝盖上面的也会停下脚步把裤腿从膝盖上面退下来,检查了自己的服装以后,然后才抬头挺胸地走进白天鹅宾馆。没有人通知他这样做,为什么白天鹅宾馆是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朋友会下意识当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呢?很明显,这个五星级酒店豪华的气派,这样富丽的陈设把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下意识当中镇住了,这是下意识当中产生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的无形的力量,这就是环境教育的力量。我们能不能因此这样讲,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安全是政府行为。我们当届中国政府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推行校安工程,解决学校的安全问题。学校应该是积极的,积极的教育环境是校长行为,是学校行为。 我们对积极的教育环境的界定是: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期间,置身其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因此要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说话,那么这个积极的环境有哪些标准呢? (一)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给学生留些思考的时间在学习《匆匆》这篇课文时,我意识到“给学生留些思考时间”是多么的重要。课文的开头是一组排比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仿写的教学环节。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心里不免有些着急。课堂上出现了冷场,为了不影响接下来的学习,我让大家课下思考。当读到课文中的这句话“太阳它有脚啊……”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太阳落下,有再升起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受到了启发,马上说:“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这时我恍然大悟,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我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反思我们在教学中,提问后,总是对学生的回答有一些迫不急待,恨不得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当时冷清的场面。一旦有学生举手,教师便急不可待地让学生回答。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老师问学生答,问题提出后为了显示教学的成功,教师往往找成绩最好的学生回答,课堂教学显得非常顺利。仔细分析这种教学现象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回答问题成了优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还没反应过来或还在思考时,问题已经被回答完了,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

其实,很多课堂提问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思维的反应速度当然比较缓慢。在课堂上,他们对于旧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怎能对教师的提问马上作出反应呢?所以,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查查资料,向同学请教请教,从而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明晰起来,相信他们在老师耐心的等待、温柔的鼓励下一定会举起手积极发言的。 如果老师一味地催促学生马上发言,只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而应该踏踏实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解决问题。老师也不要操之过急,甚至包办代替,学生思维一停滞就提示、引导,而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课堂上,多一些等待,学生就多了对问题的深思和熟虑,多了些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学会等待,课堂才会真正充满活力。 (白沙小学田翠

小学数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几何教学中培养的空间观念与能力,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CT,核磁共振,机器人,电视,传真等技术,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强化儿童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为学习几何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有助于孩子逐步了解、探索、把握现实世界的数学空间,学会用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去观察客观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 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掌握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才能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下面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一)空间观念的定义 所谓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知觉过程,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 (二)空间观念的结构 1、形状知觉 由于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别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到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体等,并能把长方形纸片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但很难说出图形的特征。低年级学生在知觉不熟悉的几何图形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如把正方形说成是“方格子”,把三角形说成“红领巾”,把圆形说成“太阳”。 2、大小知觉

对图形的大小判断的正确性,依照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在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时较容易,判断椭圆形、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则比较困难。儿童估计物体大小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小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远处的物体。如:看到山顶上一个移动的小白点,成人会根据生活经验,将其放大一定的倍数,认为实物的大小大概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大,而儿童则不会按一定比例将所看到的物体放大,那是由于他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只会认为就是一个小白点。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即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儿童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就具有的。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方向定位,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如对前后、左右、上下及东、南、西、北的知觉。物体的方位总是相对的,是与所参照的物体的方位相比较而言的。刚入学的儿童就能完全正确地分辨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的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儿童的左右概念的发展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7岁)能比较固定地辨认自己的左右方位。如能辨认自己的左右手,大约到7岁才会把自己手脚的左右关系运用到物体左右关系上。 第二阶段(7—9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儿童在辨别别人的左右时,常常要依赖于自身的动作或表象,在辨别两个物体的左右关系时,常出现错误。 第三阶段(9—11岁)能比较灵活地、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这个阶段上,儿童能正确地指出三个并排放着的客体的相对位置。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左右概念的发展是整个方位知觉发展的关键。 (三)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是:

开放课堂的意义

开放课堂的意义 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实践?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的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走出封闭、单一的课堂,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发展。 一、开放的课堂为师生共同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的气氛 在我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教师掌握人际关系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在校行为等均有直接关系。教师必须能够以最大的热情和爱心对待所有从事的工作,才能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在儿童稚嫩的心里最看重教师对他的态度,教师的爱最具有吸引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儿童的学习动力常产生于对教师的眷恋。儿童常因喜欢老师愿意参加美术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变得守纪律和听话,他们愿意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情感交流在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教师与学生的接近度直接影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的缩短,以及师生面对面机会的增多可以增进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置身于学生中间,利用自己和学生的空间接近度,促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更积极主动,因为教师的靠近会被学生看作是对他们的喜爱、赞同和友好。教师如果习惯走在学生中间讲课,与他们一起动手实践,以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之中,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和谐温暖的气氛,也会提高教师的作用和加深教师的影响。 在教学中,教师的姿势、动作受个人风格、气质的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情况是教师的姿态亲切、谦和,对儿童的行为举止以手势、眼神来暗示,以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和反对,这比严格的管理和申斥效果更加。一般来说,微笑可以造成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起到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作用。在自由活动的课堂上,教师的姿势和动作更不拘形式,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一对一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儿童通常更喜欢接触,它胜于口头或目光交流。接触是课堂交流的一个自然部分。

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呢

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我们知道,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对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全世界都认为教育是最后的手段。所以教育就要研究自然人,教育就要研究尊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然人的不同要求。 那么自然人有哪些特点呢?自然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我么知道,遗传决定了人的差异,这个点我们都能理解。但实际上,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不但仅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成长的环境决定的。每一个学生来到人世间时,上苍给他配备四种资源,第一种资源是政治资源,第二种资源是社会资源,第三种资源是文化资源,第四种资源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的核心我们指的是权利,社会资源的核心我们指的是人际关系,问话资源指的是他的直系亲属的受教育水准,经济资源是指这个生命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 那么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对有差异的学生是提供标准的教育好呢,还是提供合适的教育好呢?人的差异不但仅表现在外形上,有高有矮,有胖有瘦,这是看得见的差异。人的差异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同,他的情商他的智商也决定了他是有差异的,这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差异。一个老师选择三尺讲台的时候恐怕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我们将终身面对差异。面对差异不应该埋怨,埋怨会让学生变得灰头土脸,埋怨会让教师产生职业的倦怠。这就告诉我们的教育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与其埋怨差异,不如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能够听得懂,他就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了。 要使自然人实现社会化,我们的学生就要具备多方面的水平,而这些水平的培养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哪些水平呢? (一)发展学习水平 走进21世纪,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应该有很强的学习水平,这个学习水平决定着他对社会的贡献,这个学习水平也左右着他自身的人生幸福。 (二)培养适合水平 没有学习水平不行,但是光有学习水平也不行。这就是走进21世纪我们的学生跟我们当年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当年是在现实社会中成长的,而我们的学生现在是既在现实社会中成长同时又在虚拟世界中成长。他面对虚拟世界,面对着信息量的暴涨,他有对信息的处理水平吗?所以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社会职业,并且取得职业成就。我们的少于要获得社会职业,取得职业成就,没有学习水平不行,光有学习水平不够,我们还要发展学生的适合水平。所以它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需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合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水平,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在培养学习水平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适合水平,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水平,要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的回归。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注重差异。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要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如临春风呢还是如坐针毡呢?当然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尊重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人上的这堂课。这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情感。怎么样才能实现和谐呢? (一)倾听才能和谐 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他们成长的困惑,青春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空间观念的内容及意义与培养 摘要:空间观念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空间观念主要表现为学生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模糊”2 维和 3 维空间之间界限的一种本领,是一种可以把握的能力.能够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视图与构造,直观与推理,观察与投影.通过对具体情景的探索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别方位、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的定位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数学的学科和课程特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标准》对空间观念所作的阐释,以及在相关内容上所作的具体安排,充分体现了《标准》总目标对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1. 空间观念的意义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差不多都是计算和演绎证明.到了初中以后,几何几乎成了一门纯粹的关于证明的学问.之所以如此,与传统上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把智力或思维能力的发展看成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有关.但是,以证明为主题的几何课程内容主要是由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现成的、条理清晰的概念、公理、定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主要是三段论)构成的,重点在形式化,内容比较单调,呈现方式也是冷冰冰的.这样的课程难以鼓舞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习这样的课程时,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参与,难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另外,传统的几何课程中很难找到与“空间”有关的内容.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几何课程的主旋律就是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基本方法,虽然也有“识图初步”这样的条目,但其在内容和要求上都显得无足轻重.然而,空间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关,了解、探索和把握空间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活动和成长.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因为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作为设计者要先从自己的想象出发画出设计图,然后根据设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案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副本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案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空间观念”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之一,基本数学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描述“空间观念”: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基于这一课程标准的理论背景,小课题第二学段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案例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建立和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帮助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能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然而在“空间观念”培养的教学中,我们课题组认为还有以下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教师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甚至陈旧老套,

“空间观念”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有待创新;不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信息化教学及网络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学生方面:“空间观念”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在“空间观念”的形成中缺乏体验,缺乏操作;公式概念的理解上不尽人意,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空间想象力差,方向感差以及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很困难等现象。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引起的。 本课题就是想通过“空间观念”案例的研究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解决空间方面问题的能力。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课题名称关键词: 第二学段空间观念案例研究 二、关键词界定和解读。 第二学段:小学四、五、六年级。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是几何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