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

中国地震烈度表

1

前言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之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全社会共同关心防震减灾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防震减灾工作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地震监测预报是基础,地震灾害预防是重点,地震紧急救援是关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地震安全环境,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在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起步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群众性基础工作,它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涵盖了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工作。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对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温家宝总理曾指示:“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的作用。” 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从柳州市具体情况看,加强群测群防的工作,可以弥补我市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利于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柳州市非常重视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专门下发了《柳州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实施办法》,对全市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编写的本手册,内容涵盖了防震减灾常识,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衷心希望本手册能够为大家关心支持防震减灾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大纲

一、总则

(一)为指导和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制定本工作大纲。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应遵循本工作大纲的基本要求。

(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指非地震系统的公民和社会组织,依法从事的地震监测和地震灾害防御行为。

(三)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和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的重要内容。

(四)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包括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社区地震应急和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

1.地震宏观异常测报

监视和收集地下水、气体、地声、地光、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并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汇报。

2.地震灾情速报

震后及时收集灾情,随时向上级政府及地震部门报告

3

3.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

4.社区地震应急平时指导社区群众做好地震应急的准备工作,临震、震后组织社区群众开展避震、自救互救和抢险工作。

5.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

宣传房屋抗震知识,推广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标准图纸,指导乡(镇)民居抗震设防。

(五)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测防结合、平震结合的原则。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部门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研究制定本地区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强化对市(县)工作的指导;积极推进地方各级财政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制定群测群防员的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地震群测群防工作队伍。

(七)市、县地震部门应制定本地区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4

制定和完善地震群测群防目标管理制度、培训制度和奖励制度,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做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

二、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网络建设

(一)市、县地震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地震灾害环境背景,积极推进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建立相应的地震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多震区,应全面开展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地震灾情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社区地震应急、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等工作。在少震、弱震地区,应重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乡(镇)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

(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防御城市的社区,宜设立防震减灾联络员,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和地震应急工作。

(三)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多震地区的乡(镇),应设立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或联络员。

三、地震宏观异常测报

(一)地震宏观现象的观察与观测

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员应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如生物、地下水、地形变、电磁、气象等,认识其正常的

5

变化规律,了解造成这些变化的因素;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观测,并把观测结果进行记录。

(二)地震宏观异常的调查与核实

地震宏观异常测报员发现宏观异常后,应及时进行异常的调查核实。首先是调查出现的异常本身是否可靠,其次是分析异常的原因;调查人应到现场访问有关人员,把握异常的真实性,必要时也可进行简单的测量、试验与分析;在宏观异常的调查核实中,还要注意分析异常规模、出现的区域与时间等特征;宏观异常调查核实后,可进行异常的识别,是否与未来的地震有关,即能否作为地震宏观异常。

(三)地震宏观异常的上报

经调查核实后的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应及时填写“地震宏观异常填报表”(附件)上报。

上报的方式一般应将填写的表格以尽可能快的形式报给市、县地震部门,对突然出现的、规模很大的、情况严重的异常,除了按规定填报之外,还应以电话、电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用最快的速度上报市、县地震部门,也可同时上报省级地震部门。

6

四、地震灾情速报

(一)地震灾情的观察和估计

地震发生后,地震灾情速报员观察所处环境及附近的房屋、景物的变化;根据观察结果,结合人的感觉,对照《中国地震烈度表》中的三类基本标志性现象,粗略估计地震灾害程度。

(二)地震灾情的初次速报

速报员将地震灾情的初步观察结果应及时向市、县地震部门报告。

(三)地震灾情的调查

速报员在做出首次速报后,应尽快调查了解自己负责区域内的三类基本现象。调查重点是:

1.人员的伤亡及分布等情况;

2.建(构)筑物、重要设施设备的损毁情况,家庭财产损失,牲畜死伤情况;

3.社会影响,包括群众情绪,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受影响情况等;

4.地震造成的其他灾害现象。

(四)地震灾情的后续速报

7

将调查结果进行第二次速报;以后还应不断调查核实和补充新情况,尤其人员伤亡变化情况须随时上报。

五、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乡(镇)防震减灾兼职助理员或城市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村文书、中小学校教师或课外地震科普兴趣小组等作为基层防震减灾宣传员,在市、县地震部门的指导下,承担对本乡(镇)、社区、学校、单位和周围人群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任务。

(一)宣传方式

1.设立宣传橱窗、墙报;

2.中、小学校普通教育和课外兴趣活动的科普教育;

3.举办防震减灾科普讲座;

4.播放地震科普宣传声像资料片;

5.组织各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知识竞赛;

6.组织各种地震应急演练;

7.利用互联网、“防震减灾知识咨询热线”、乡(镇)、社区广播站进行防震减灾宣传;

8.散发地震科普读书、挂图、宣传页;

8

9.利用科技周、“7〃28”、国际减灾日等进行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二)宣传内容

1.平时宣传

我国及本地区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特点;地震基本科学知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与救援的有关知识;个人及社会防震减灾基本技能常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知识与措施;国家有关防震减灾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我国地震科学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成就与现状。

2.临震宣传

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地震应急预案,城市社区、乡(镇)村地震应急对策措施的主要内容与启动程序;地震监测预报的方法,现阶段地震预报科学水平;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观察、识别和临震异常信息的上报;各类房屋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震害特点与抗震防灾措施;社会公众地震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地震灾情速报知识和速报渠道与程序;地震谣传的识别与预防知识;有关地震预报、地震应急的法律、法规知识。

9

3.震后宣传

有关地震震级、灾情情况和震后趋势判定公告的内容;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对策措施;伤病员抢救转移的知识和方法;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知识;震后恢复重建时场地选择及抗震设防要求方面的知识;有关识别和预防地震谣传的知识。

六、社区地震应急

(一)社区地震应急准备

1.建立地震应急领导和指挥协调工作机制;

2.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包括社区应急、邻里自救互救、人员疏散、人员密集场所疏导、重要目标岗位应急抢险抢修、家庭应急等;

3.组织建立志愿者队伍。明确组织者、人员、职责、任务,并进行培训、训练和演练;

4.指导社区居民掌握地震灾害自防、自救、互救基本知识,熟知附近的避难场所,并开展适当的演练;

5.储备必需的应急救助工具、物品。

(二)临震应急措施

10

1.社区迅速成立临震应急指挥机构,实施本社区的地震应急预案;

2.密切关注震情变化,随时与上级地震部门联系,必要时可设立一些宏观异常观测点,及时向上级地震部门反映宏观信息;

3.指导家庭贮存必要的食品、水、药品和手电筒等生活用品,加固住房或睡床,合理放置家具、物品等;

4.根据政府和有关部门部署,组织居民避震疏散。

(三)震后应急措施

1.迅速成立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社区内的快速反应工作;

2.迅速向政府报告灾情和紧急救助情况,尽快争取外界的支援;

3.迅速组织志愿者队伍和居民开展救助,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尽快疏散居民,协助发放救援物品;

5.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区秩序。

七、乡(镇)民居抗震设防

11

(一)宣传房屋抗震知识,包括乡(镇)民居震害和特点、抗震设防要求、房屋建造的抗震措施。

(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具有抗震能力的民房标准图集。

(三)组织工匠学习房屋抗震知识,掌握抗震设防标准图纸,指导民房抗震设防工作,引导农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房。

八、其他

(一)本大纲由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负责解释。

(二)本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2

一、相关工作制度

1.重点监视期内实行每日零异常报告制度

即每日9︰00前宏观观测员向县(区)地震部门上报前一天观测情况,9︰30前县(区)地震部门向市地震局值班室上报情况,10︰00前市地震局值班室做好资料汇总并按规定上报。

13

2.宏观异常报告制度

发现宏观异常后,地震宏观观测员应随时逐级(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县(区)、市地震工作部门震情值班室,并填写《地震宏观异常填报表》。市地震局应迅速组织对宏观异常情况的核实,若判定为疑似地震前兆异常,应及时上报自治区地震局科技监测预报中心,不得拖延。

14

3.保密制度

市、县(区)地震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地震宏观观测员应自觉做好地震宏观异常现象的保密工作,不得将宏观异常信息随意扩散,避免地震谣传和误传的发生。

15

4.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网工作制度

1.县(区)地震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基层防震减灾宣传网络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宣传、教育、建设等部门以及社区、乡、镇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争取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抗震避震知识,地震灾害自救互救知识,建筑物、构筑物抗震防御知识等的宣传力度,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较大层面上得到普及。

2.在宣传形式上,可通过印发宣传小册子、宣传单,展出流动宣传展版和固定宣传栏;可通过做客电台、电视台专题栏目,接受新闻采访或通过报刊宣传;通过知识竞赛、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课件制作比赛;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造福一方平安。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营造强大宣传教育声势,满足当前群众希望深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的迫切需要。

3.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应坚持“积极、慎重、科学、有效”

16

原则,掌握分寸,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如发生地震谣传,应及时进行辟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迅速平息地震风波,稳定社会秩序。

17

5.防震减灾联络员工作制度

1.县(区)地震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各个乡镇(街道办)、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建立《防震减灾联络员登记制度》,及时调整更新人员名单,并于增新后的10个工作日内将新名单及人员联系方式报市地震局备案。

2.县(区)地震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相关业务培训,使防震减灾联络员较快掌握地震应急、灾情速报、地震宏观观测等方面的知识。

3.防震减灾联络员应切实履行职责,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并有义务协助地震部门协调相关单位贯彻落实防震减灾相关工作。

18

6.地震灾情速报网工作制度

1.基层政府应明确地震灾情速报员及其职责,地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灾情速报网点的健全管理,保证震情、灾情信息的快速传递。原则上实行逐级上报制度(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

2.在本行政区域内一旦发生强有感地震或破坏性地震,地震灾情速报员应在短时间内(一般是15分钟内)发出初次速报。

初次速报主要抓住“人的感觉”,主要是:地震动的程度、人们的反应、速报员所处环境及附近的房屋、景物的变化等,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尽可能包括社会及群众的动态和其他危险情况。

续报.在初次速报后,速报员应对自己负责的区域内的情况进行调查,重点是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和社会影响情况,续报次数时间不限,但要以信息可靠并及时上报为原则,上报信息的同时需填写《地震灾情速报登记表》一并上报市地震局(震害防御科),以便及时组织地震应急工作的开展。

3.速报收集方式:自身感觉,询问周围人员,电话询问,

19

现场考察等;灾情速报方式:电话、传真、电报、邮箱等,速报及现场调查相关样表附后,供现场工作人员在地震应急时参照填报(需用则报,报告时请注明总页数)。

20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

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预防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1、在室内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并紧紧抓牢桌子腿。没有桌子等藏身处,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做饭,要立即关火,关掉正在打开的电视等。 2、不要慌张地向楼下冲或跳楼楼梯拥挤危险,碎玻璃、砖瓦、广告牌、水泥预制板墙等砸下来,也很危险。可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3、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玻璃窗、门柱、墙壁、售货亭等危险之处,要蹲在空旷处。在高楼群区,应根据情况进入低矮建筑物中躲避。 4、在学校、商场、剧场时应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不发生混乱。 5、正在搭乘电梯时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万一被关在电梯中,马上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停车避开十字路口。为了不妨碍疏散人群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注意收听汽车里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7、离开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离开。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婴幼儿要抱着背着。 9、不听信流言飞语不轻举妄动,从广播、电视和携带的电脑等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地震前兆——宏观异常和微观异常 宏观异常:人们可以听到、感觉到的,如小震前震、气象异常、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小震前震:有的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会发生一系列小地震,多者可达几十至几百次。 大气异常: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反常气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降温或酷热蒸腾等。 动物反常:比较确切的骚动约有20多种,常见的有:大牲畜如马、驴、骡、牛等;家畜如狗、猫、猪、羊、兔等;家禽如鸡、鸭、鹅、鸽子等;穴居动物如鼠、蛇、黄鼠狼等;水生动物如鱼类、泥鳅等;昆虫如蜜蜂、蜻蜓等。 地下水异常:震区地下水受到强烈的挤压或拉伸,引起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出现水位的升降和各种变化,使水变味、变色、混浊、浮油花、出气泡等。 地光:我国近年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有红、黄、蓝、白、紫等,出现时往往一闪而过,不易观测。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施工现场防地震灾害 紧急情况应急救援预案 (西区大水井项目部) 一、编制目的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地震应急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三、使用范围 本预案使用于工程项目处置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活动。 二、应急工作原则 1、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员立即按照预案实施地 震应急,处置本工程区域地震灾害事件; 2、预防为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原 则,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增强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安全隐患,有效防止重特 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统一指挥。对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实行“统一指挥、组织 落实、措施得力”的原则,在各级领导、有关机构以及应急小

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对突发事件处理、事 故抢险、生产恢复、应急救援、维护稳定、等各项应急工作。 4、保证重点。遵循“统一调度、保重点”的原则,在突发事件 的处理过程中,将保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限制突发事件范围扩大。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管理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成立攀枝花大水井项目部施工现场防地震应急准备和响应 小组。 领导小组: 组长:冉学刚 副组长:国锋黄绪良 应急小组成员:王林陈远强罗炜坤李俊 彭中波宋仲莉张云会吴朝莲 (2)职责及其分工: 领导小组:接到上级地震、临震预(警)报后,领导小组立 即进入临战状态,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 抗震工作。 应急小组:随时准备执行防震减灾任务。 ①组织有关人员对建筑物进行全面检查,关闭危险场所,停 止各项大型活动。 ②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对施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地震的预报 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前兆的,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应对地震灾害的对策研究 烟台一中高一十班赵成诗 探究目的:通过媒体,我们了解到汶川地震给我国带来了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由此对地震的成因与预防措施有了兴趣。 探究计划与形式:本组主要通过网络及图书馆收集资料,必要时咨询有关技术人员,争取得到第一手资料。 探究结果 (一)地震成因 由于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地壳中,共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在火山爆发后,由于大量岩浆损失,地下压力减少或地下深处岩浆来不及补充,出现空洞,引起上覆岩层的断裂或塌陷而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数量不多,只占地震总数量7%左右。 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的陷落引起的局部地震。陷落地震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规模小,次数更少,只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 人工地震和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军事施工及地下核试验等引起的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触发某些断层活动,引起的地震称诱发地震,主要有水库地震,深井抽水和注水诱发地震,核试验引发地震,采矿活动、灌溉等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自1959年10月建成蓄水以来,截止到1987年,已记录到337次地震,其中1962年发生了6.1级地震,使混凝土大坝产生82米长的裂缝。 (三)日本对地震的预防措施

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在应对地震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1)高层大楼每隔数层会有一层防震措施,就像我们垒积木一样,我们垒一个完整的“高楼”容易倒,但是我们可以把几个小积木垒接起来,用“胶”粘连,下层建筑震动,在粘结处震动被化解一部分,对上层的影响变小。这是常见的防震措施。 (2)日本在地震预警很出色,可以在地震发生,但震动尚未传到地面之前12秒预警,并将地震预警在所有电视频道上播出。很多人正是在看到预警之后从容应对的。 (3)日本多地震,所以很多家庭、学校都有“地震应急包”。地震应急包中日常用品是不宜多储存的。日本多地震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放心储存日常用品,因为可以在保质期内就派上用场。 (4)民众的地震自救意识极强,平时的逃生演习也很充分,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及时的听从调遣,迅速撤离。 (三)地震的长期预防措施 长期预防有两方面的内蓉,一是国家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布局要考虑地震问题,包括在进行工程建设之时避开断层等不稳定地区,建设之前加强论证,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二是城乡的建筑物、构筑物要考虑杭震设防和抗震加固,否则一旦发生大震,损失将更为惨重。 同时地震部门加强地震的预报与上报机制,首先将我国未来年左右的地震危险区和重点防御区作出基本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害预测,确定各区震害的防御重点,做到防患未然。 地震现阶段几乎无法避免的,为了降损失降到最低,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向群众普及应对地震的自救措施,加强对消防人员的培训,做到准备充分

《预防地震,减少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地震,减少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预防地震,减少灾害》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掌握地震来临时在各种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预防地震,关爱生命,减少灾害。 活动准备: 1、学习防震救灾应用小知识。 2、防震救灾知识竞赛试题。 3、防震救灾宣传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揭题:2008年5月12日,一声撕心裂肺的巨响,一场催肝断肠的灾难,降临在泱泱巴蜀,2013年4月雅安的地震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顿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爱的潮水一浪胜过一浪地涌向巴蜀大地,温暖着灾区人民的的心。两年后的今天,为了牢记这一惨痛经历,为了缅怀远离我们的亲人,为了我校师生生命安全,我们五(三)中队特召开此次“关注建筑安全,远离地震灾害”的主题班会,旨在能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二、根据以往的了解,你都知道地震的哪些知识呢?用一句话总结一下。a、地震象一个可怕的恶魔,摧毁了无数

家园。b、地震导致了无数个家庭的离散,相信这些家庭要永远背负着生活的阴影。c、人民子弟兵真是好样的,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d、大爱无言,大爱无疆。e、如果人们能事先知道这里要地震就好了,就可以先离开危险的地带。f、如果地震中人们都能采取自救和互救措施,伤亡一定不会这么大。 1、了解关于地震的知识。师:是呀,古往今来,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灾难事故总是不断发生。地震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关于地震,你都了解哪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呢?a、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b、地震时先有纵波,再有横波,其中横波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c、地震的三要素是发震时刻(发生地震时间)、震级、震中。 d、我知道按照震级的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弱震,震级小于三级第二: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三级,小于或等于级。第三:中强震震级大于级小于6级。第四: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了解地震的前兆。是,地震的短临预报还是不过关的科学,成功率也不高。这需要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更希望在你们这一代中,能把这个难关攻克。但是,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它来临之前是有征兆的,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应急要点★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应急要点★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

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尽快关闭电源、火源。★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不要跳楼★要相互关爱★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学生要听从指挥地震中逃生的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2.摇晃时立即关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培训资料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在闽南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⑦利用一切可用的东西,如敲击物体等发出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要盲目乱喊,保持体力。 ⑧要尽量向空气通畅(有光亮)和有食物的地方移动,以备长时间坚持,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东台市地震局丁辉 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 引言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 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 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 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地震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本课属于选修教材《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以《中国的地质灾害》这节课的内容为主,结合课标,对教材进行整合。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关注点,本课以汶川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为主线,用问题探究的形式,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课改精神,关注高考,来达到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简述地震的成因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地震灾害的区域分布 3.理解导致地震危害程度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4.了解技术部门如何进行地震灾害的监测与防御,政府如何进行救援 与救助,并掌握面对地震灾害的一些应急避险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从图表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震灾害的发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地震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与其他地质灾害之间还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地震危害程度还具有地域差异。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以及灾情的时空分布特点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图片文字材料,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联系汶川地震背景,结合学生的关注点,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考,再结合对文科班学生的要求,作为新课的切入点,以达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2、新课教学 本课课题是由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所以全课就都以汶川地震为主线进行串联。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利用思考一、思考二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础知识,所以先简单介绍地震的成因,类型以及相关要素(地震的构造等)。在学生了解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烈度的因素。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给出汶川地震的相关材料来启发学生思维,并适时加以归纳总结。 在教授中国地震分布特点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使学生对地震的分布有总体上的认识,之后利用地图抛出问题——中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并结合乡土地理——福建多地震吗,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关注生活,学习地理的乐趣。

地震灾害与预防

地 震 灾 害 与 预 防 结 课 论 文 姓名:王有康 学号:31110800162123 专业班级:自动化11-01

摘要: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地震灾害是对人的生命和财产产生最大威胁的自然灾害,号称群灾之首。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在现在的社会中,学会地震灾害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地震;防治;地质灾害。

引言:提到地震,人们总是心有余悸,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人。08年以来的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等地震灾害给我们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而这只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小部分地震灾害,地震灾害给全世界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地震可怕,那么究竟什么地震?地震即是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在全球范围内,地震的发生是极其频繁的,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一次地震如何称为大地震?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分为九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无感觉;2.5级以上人有感觉;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烈度则是在波及范围内地面震动的激烈程度。 地震有原生、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之分。原生灾害即是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诱发灾害是地震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次生灾害是在强烈地震发生后,自然以及社会原有的状态,被破坏,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水灾,瘟疫,火灾,爆炸,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对生命产生威胁等一系列的因地震引起的灾害。在这种程度上,诱发灾害也包括在次生灾害里面。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频度较高,即使如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题目: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姓名: 专业: 学号: 教师:

四川的自然灾害及防治 摘要:提到四川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估计是汶川大地震,那一震让我们始终铭记。作为一个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感触颇深。正是因为如此,让我想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有所认识。四川的地质灾害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地质灾害严重制约了四川省的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人类的贪欲与无休止的索取,结果造成人类活动远远超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致使有限的资源趋于枯竭;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不断深入致使大量有害污染物的肆意排入自然资环境,进一步导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由此造成世界范围内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灾害”不断增加,如:森林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地质地震灾害,一系列的灾害频繁发生等等,这一系列的灾害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研究灾害地理学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灾害给全球人们带来的苦难是无可挽回的,从08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经历着无数的灾难,如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地震、长江中下游旱灾、云南旱灾,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害,这一切都是全球性的问题,是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因此人们只有通过了解灾害地理,了解灾害的发生,以及它会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我们才会有意去预防和控制灾害的发生,可对众多灾难性的环境性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从中提炼期间规律与基本原理,进而从减灾六要素: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与灾后援助与恢复角度,探讨减轻“灾害”的政策及其实施问题。因此建立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灾害地理学”是有必要的,对众多灾害性问题进行系统总结与归类,综合研究期间共性,提出指导避免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发生,减轻众多灾害性环境问题影响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以便及时而准确地预测预报灾害的发生与发展,减轻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影响。是人们能避免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 36.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防震减灾工作,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2008年12月27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部法律,它是我国几十年来防震减灾工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的法律化。它的制定、修订、公布、施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进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37.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而言的,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作出预报,使人们可以防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地震预报要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这就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完整的地震预报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地震预报按时间尺度可作如下划分: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38.地震能预报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进行研究。我国地震预报的全面研究起步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曾经不同程度地预报过一些破坏性地震。 但是实践表明,目前所观测到的各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作出的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主要是经验性的。 当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39.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答: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预防地震灾害小常识 1.地震知识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2.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 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3.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 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 ★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

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4.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要相互关爱★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学生要听从指挥 地震中逃生的大法则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编号:SM-ZD-29691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地震灾害应急措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震前准备 在地震来临前做好对策预案,加固建筑物,并向群众进行宣传,使其在思想和知识上有所准备。在地震发生阶段,人们主要根据平时的防震知识和实际情况,寻找安全地方紧急避震。同时要注意观察附近的情况,是否有人遇难和负伤待救。负伤待救者也应做好自救或尽快寻求救援。在震后自救阶段,短时间内救援力量难以到达灾区,这时是最困难的时期。在此阶段自救是主要方式,人们应了解自救的注意事项,并且预防强余震。大震后3个小时,救援力量一般可到达灾区,有组织的救灾活动即可全面展开。但此时也应注意强余震和续发性大震的防御。防震措施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有条不紊地进行防震救灾。要做好以下准备。 (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震前白防,

怎样应对地震灾害

怎样应对地震灾害 震前预防措施 1.准备3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电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内,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置,以防不时之需。 2.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环境,清楚那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家人问应互相约定地震后应该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之会合地点。 5.应经常举行避难演习,建立自卫编组,以防地震时惊慌失措。 6.建筑勿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墙、柱、梁、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较重物品应放置低处,并予固定,以防地震时掉落造成伤害。 8.定期检查瓦斯、电线管路,瓦斯桶应予固定。全家人均应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时,应躲在坚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应定期检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应请专业人员加以检视或维修。 11.需记忆自家附近之医院、警察局、救火队电话。 地震来临时

1.避免附带的灾害,尤其是火灾,所以应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瓦斯。 2.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3.就地寻找安全庇护处: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若在室内,立即远离架子和柜子,背对窗户,躲入坚固的桌下。不可搭乘电梯。 4.若在郊外,则找空旷的地点,远离崖边、水边、车子。 5.若在街上,迅速躲到骑楼支柱旁,远离玻璃、加油站、建筑工地和天桥,并注意保护头部。 6.徒步避难:若有避难需要,例如余震频繁时,一定要用徒步的方式前往避难场所,千万不可开车,免得造成阻碍了紧急救援。 7.相互救助:地震容易引发火灾,若发现任何灾害,要紧急求援,并量力而为帮助救援。 但千万不可在旁观看热闹,而妨碍了救援活动。 8.若不幸受困,千万要保持清醒及冷静,以敲打器物代替喊叫,绝对不要放弃求生意志。 地震逃生自救的9种方法 1.选择夹角避震

怎样预防地震灾害

怎样预防地震灾害? 地震虽然难以预测,但是可以提前预防 震前预防措施 1.准备3日份的饮水、药品、干粮、手电筒、收音机、铁锥或斧头收纳在救急袋内,但须随时留意食物与电池的期限,放置在全家人便于取用位置,以防不时之需。 2.准备消防设备,以面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火灾;留意灭火器的有效期限。 3.熟悉住家环境,清楚那里是最好避难场所,预先想好逃生路线。 4.家人问应互相约定地震后应该如何联系及安全后之会合地点。 5.应经常举行避难演习,建立自卫编组,以防地震时惊慌失措。 6.建筑勿任意违法加盖,或拆除墙、柱、梁、板,以免破坏房屋结构。 7.较重物品应放置低处,并予固定,以防地震时掉落造成伤害。 8.定期检查瓦斯、电线管路,瓦斯桶应予固定。全家人均应清楚总开关位置及关闭方法。 9.地震时,应躲在坚固家具下,浴室也是安全的地方。 10.应定期检查房子,如发现大裂缝应请专业人员加以检视或维修。 11.需记忆自家附近之医院、警察局、救火队电话。 地震来临时 1.避免附带的灾害,尤其是火灾,所以应紧急关闭所有的火源,包括电源和瓦斯。 2.顺手将门窗打开,避免因地震变形而无法逃生。 3.就地寻找安全庇护处:千万不可慌张奔跑。若在室内,立即远离架子和柜子,背对窗户,躲入坚固的桌下。不可搭乘电梯。 4.若在郊外,则找空旷的地点,远离崖边、水边、车子。 5.若在街上,迅速躲到骑楼支柱旁,远离玻璃、加油站、建筑工地和天桥,并注意保护头部。 6.徒步避难:若有避难需要,例如余震频繁时,一定要用徒步的方式前往避难场所,千万不可开车,免得造成阻碍了紧急救援。 7.相互救助:地震容易引发火灾,若发现任何灾害,要紧急求援,并量力而为帮助救援。

地震预防及避震知识

地震预防及避震知识

————————————————————————————————作者:————————————————————————————————日期: ?

地震预防及避震知识 一、地震形势 二、地震术语 三、地震灾害 四、监测预报 五、震害防御 六、创建防震减灾示范城市 七、应急避震 一、地震形势 (一)前言 (二)全球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三)概述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征。唐山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4万;汶川地震死亡69000多人,失踪17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历史上都遭受过5级以上地震的袭击。 广东省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是华南地区地震相对多发,灾害最严重的省份。近百年来,广东及其附近海域有过9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7级以上地震2次),死数千人,伤数千人,倒塌房屋数万间。近10年来就有5次地震造成灾害。 东南沿海地震带4次7级地震: 1600年南澳7级 1604年泉州7.5级 1605年海口7.5级 1918年南澳7.3级 深圳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潜在危险,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是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四)形势分析

全球地震活动包括我国、东南沿海已进入一个相对活跃时段,有必要强化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减灾意识,提高防震避险能力。 二、地震术语 (一)震级和烈度 震级: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破坏或者影响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等级: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山崩地裂,毁灭性的破坏 (二)二者关系 震源深度10-30公里 震级3 4 5 678-9 烈度三-四四-五六-七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三、地震灾害 (一)特征 突发性、瞬时性、连锁性 (二)分类 直接灾害: 次生灾害: 四、地震监测预报 (一)、地震监测 1、监测技术的发展(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 2、地震监测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社会生活离不开(人工地震);为抗震救灾赢得时间;

地震灾害处置程序与措施

课题:地震灾害处置程序与措施 (一)侦察检测 1、掌握受灾总体面积、建筑垮塌区域、可能再次发生垮塌区域等情况。 2、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采取听、看、敲、喊、询问知情人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及数量。 3、查明建筑物垮塌后是否造成煤气(天然气)、自来水管道爆裂,掉落的电线是否带电。 4、掌握受灾区域是否有火灾、水灾发生以及有无危险化学品、有毒物质泄漏、放射性物质扩散等情况。 5、掌握现场的道路交通情况,确定救援车辆的行驶通道、操作场地,以及所需的车辆装备和人员。 (二)设置警戒 协调相关部门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实施局部交通管制。警戒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火灾、水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供电状况、建筑物再次垮塌等因素。 (三)救援准备 1、参加地震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消防部队指挥员以及相关人员应参加当地政府地震抢险救援总指挥部,制订抢险救援方案,掌握灾情状况,领受任务并组织实施。 2、成立消防抢险救援指挥部,按照确保危、急、险、

重和重点部位(区域)的原则,制订抢险救援行动方案,确定救援力量部署,展开救援行动。 3、进行分工部署,强调安全防护,提出行动要求。 4、确定转移疏散灾民和物资的路线。 5、在地震专家的指导下,设立现场安全员全程观察救援现场的环境,了解和发现余震、建(构)筑物垮塌或危险化学品泄漏等危险情况和征兆,及时发出警示信号,便于救援人员迅速、安全撤离。 (四)生命救助 1、迅速组织救人行动,运用各种救人手段和器材装备,全力抢救遇险被困人员。 2、加强宣传指导,可使用扩音设备进行广播,引导组织群众开展自救自助活动,指导群众报警求救和扑救初期火灾。 3、通过问、听、喊、嗅、寻、判、测等方法,利用生命探测仪、搜救犬等装备,确定被埋人员数量和具体位置。使用破拆、救生、牵引、起重等器材装备,积极营救被埋压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救助。 4、对于受灾程度不同的现场,要以险、重地段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同时有多个急需救助的现场,要以待救者多的为优先救助区域;对于受伤者,要以重伤、病患者及老弱妇幼者为优先救助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