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寺初级檀讲师答题77888

六祖寺初级檀讲师答题77888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学习题库

第一讲

1、为什么说《地藏经》不但是佛门的孝经,更是我们的救命经?P3---5

通过学习《地藏经》,使我们了解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为了救度母亲发宏深誓愿,度恶道众生的四个示现,知道了《地藏经》是孝经,更是我们的救命经。因为地藏法门能够救度一切众生免堕三恶道苦,好好地学习《地藏经》,我们决定最起码有一个保险:我们不会堕三恶道,我们能够再得人身,再闻佛法。

2、释迦佛的教法可分为哪三期?在这三期中众生各依什么成就?P6

释迦如来的教法可分为正法、象法、末法三个时期.

释迦如来入涅磐以后,正法一千年戒律坚固,众生依靠严持戒律可以成就;像法一千年禅定坚固,众生修习禅定可以成就;末法一万年斗争坚固,净土成就。

3、南传佛教的佛历是依什么来计算的?公元2008年是佛历多少年?P6

南传佛教的佛历是依释迦如来涅磐那一年为佛历元年来计

算的(公元前544年).公元2008年是佛历二五五二年。

4、供水表法的意思是什么?P12

供水表法的意思是清静、平等、觉悟。

5、阐释“解般若道,行下士行,不空不著,悲心内蕴”。P14 这个就是实修法的精华。“解般若道”见地上要很高,“行下士行”行持上要非常踏实,业果取舍如理如法,“不空不著”、不空,要重视这个事相的修持,但是要不执著,“悲心内蕴”.

6、名相解释

[五重玄义]P15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称为五重玄义。

[三德秘藏]P18、20、22第一个是法身德,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第二种是般若德,般若德最重要的是修正知正念。第三种是解脱德,解就是解开,解开烦恼习气,解开妄想、分别、执著,脱就是脱离三恶道,脱离六道轮回。

[五利使] P20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五钝使]P20 贪、嗔、痴、慢、疑。

[四念处]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四种观法即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五力]P25 信、进、念、定、慧。

[五时八教]P40 从佛陀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化仪四教),要适应根机,而教导教理内容,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有六层天,第一层天是须弥山的山腰是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第二层天是须弥山的山顶是忉利天,四方各八天,中央一天,所以也称为三十三天;第三层天是焰摩天;第四层是兜率天;第五层是化乐天;第六层是他化自在天。

色界分为四禅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乃至于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五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无色界有四禅四天:空无边处地天、识无边处地天、无所有处地天、乃至于非想非非想处天。

总共三界二十八天。

2、什么是四住?P50

天住:心安住在十善业道的时候,来生决定生天道。

梵住:心安住在修禅定,修清静心。

圣住:菩萨心安住在菩提心。

佛住:住佛之所住,佛安住在大三空三昧,空、无相、无愿。我们应该安住在念佛三昧。

3、修观照般若要经过哪三个层次?观照的总纲领是什么?p67、p68

观照般若的三个层次是:第一层次是观照,我们日常生活中间,随时随地保持正知与正念来观照,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转变念头。转变念头是真实的修行功夫;

第二个层次,观照的功夫深了以后,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第三个层次就是照见,见是智慧,事一心不乱以后,这个本具有的大智慧显露出来,“照见五蕴皆空”,转五蕴成三德,这是“照见五蕴皆空”,这个是理一心不乱。

观照的总纲领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4、按龙树菩萨的教导,怎么做一个智者?p81

龙树菩萨说:善妙地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于明觉状态下去利益自他。按龙树菩萨的教导,我们在修行中应守护正知与正念,增长智慧,发菩提心,修福德,这样做决定是大觉悟者、大智者。

5、名相解释

[四禅八定](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p188---189)

四禅是:初禅; 二禅;三禅;四禅.

八定是:色界的四定是: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舍念清净地定;

无色界的四定是:空无边处地定、识无边处地定、无所有处地定、非想非非想处地定.

[五眼六通]P100、P259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六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四缘五果]P126

四缘: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

五果:1、异熟果。异熟,旧译为果报。2、等流果。是由原因流出来的结果。3、士用果。士指人;用为作用,指人的造作。4、增上果。“增上”增迸助长。5、离系果。“系”,烦恼的系缚。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称为“离系”。

6、《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地藏因地示现作为我们榜样的有哪四个例子?P、P104、106、P12

7、P230、P254

典范1、正法时代的大长者子,见到佛的相好庄严,所以发心学佛,为了度罪苦的六道众生,设种种方便来令他们解脱。表示我们学佛要时时刻刻欢喜自在,快乐无忧。

典范2、像法时代的婆罗门女,知道自己的母亲业障很重,诽谤三宝,堕在恶道,便卖家产,广求香花及之供具,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塔寺院,大兴供养;一日一夜一心不乱念佛,仗此功德将母亲从恶道中超度到忉利天,并发愿尽未来劫都会到恶道去度那些罪苦众生。

典范3、因地做小国王时,人民多造恶业,发誓愿,以十善业来教化国民,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

典范4、像法时代的光目女,念佛功夫成片,将母亲超度到

人间。为了救母发愿百千万亿劫到三恶道里面去救度众生,让众生先成佛,最后一个成佛。

7、简释下偈,并说明出自哪位大德的何种著作中?P127

[获得暇满大舟时,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闻思修是佛子行]

此文出自为图美桑波(意为无著贤)的《佛子行三十七頌》中。(电脑中查)

8、为什么寺院不能弘扬正法,住持的罪责很重?P148

如果寺院不是一个弘扬正法的地方,而是一个争名夺利的地方,是个敛财的地方,这个道场上面没有修行,作为这个寺院的住持即便自己没有造恶业,没有好好教化的话,其他常住的人造恶业他都有份,那就是叫做堕地狱唯恐不快,唯恐不深。

9、简释下偈,并说明出自哪位大德的何种著作中?P170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悯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出自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意思是因为痛苦让人们生起厌离这个世界的心,消除傲慢的心态,才能对一切众生的痛苦感同身受,生起菩提心。对于过去的恶业要感到羞耻和忏悔。一切暂时的乐和究竟的乐都是因为乐于行善,因为修福修德智慧资粮而成就的,所以要勇猛精进修习、去积累。

10、什么是真正的心好、命好?什么是真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