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文档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文档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统一-文档

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统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与精神支撑,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和谐文化建设的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内在要求。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与理念等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具有科学性、实性和时代性。同时,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功能与理念

1.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是和谐文化建设目标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和谐文化

建设首先包括了社会主义理想,又包括了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这种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科学性与现实性。把人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样既给人民一种高尚的理想与向往,又给人们一种现实的动力与追求。

二是和谐文化发挥着取向、规范与导向功能,以及弥合心理创伤的功能。社会转型时期,和谐文化针对不同的群体发挥着取向、规范与导向功能,为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取向进行引导,同时把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控制在社会秩序之内。另一方面,和谐文化又弥补人们因为社会变革产生的心理创伤与精神

危机。

三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主体与政府主体的统一。和谐文化建设是人人参与的事业,同时,每个人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受益者。人民即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谐文化最终也会从人的信仰、道德规范、精神面貌等方面体现出来。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政府是最重要的决策者与引导者。政府在利益分配、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与舆论引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2.和谐文化建设理念具有开放性与世界性。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看到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现实,采取客观的理性的开放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转向务实中和的思维模式;要避免情感主义的判断,代之以务实、理性与变通的思维方式。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在区分先进与落后、有益与有害、健康与腐朽、正确与错误的文化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形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尊重文化的

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

在包容多同,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二、和谐文化中蕴涵着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态理论。 科学发展观通过发展集体主义价值观、 丰富共产党执政

形态理论。

1. 科学发展观主张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的合理调适。

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 整利益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 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社 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集体主义是精神内容和实践内容的统

。当然,不同的时代,集体主义的内涵有着不同的内容。在计 划经济时代, 是高度强调整体的价值观念, 忽视或淡化个人权利 的追求。在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今天,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 人的生存能力与个人奋斗的意义。 当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产生冲 突时,个人可以选择服从集体利益,也可以选择谈判和抗争。社 会也开始逐渐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诉求。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 中,社会开始承认个人的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个人权利、个人 自立、个人价值、个人奋斗、自我实现、自主精神等等。个体性 内容的丰富和发展,还能促进集体中的人的价值的发展和升华, 这无疑是对集体主义的有益的完善和补充。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国家作为集体的单元, 在这个大框架下给予个人权利与能力的发挥以最大的尺度, 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重要的目标, 提出坚持人

人平等原则, 把 尊重个人权利与潜能等观念作为主流价值观提出, 这些不是对社 会主义集体观念的冲击, 而是在坚持大方向的前提下, 对集体主 义的完善和补充。

2. 科学发展观要求执政党树立科学、 民主和以人为本的执政 理念。

和谐文化的理念要深深地植入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中, 执政理论、提出和谐世界理念等, 进 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意识

把促

党才能发挥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作用。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执政理念包括了:(1)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对这一执政理念的认识和阐述更加深刻,突出地强调了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突出地强调了为人民执政必须依靠人民执政的重要性。(2)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要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科学分析和界定党与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与界限,科学分析和界定执政党的政治和社会功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民主执政,就是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所谓依法执政,就是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事务,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共产党执政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党的执政理念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起到引领作用,是执政党的灵魂,也是执政党的出发点与归宿。党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3.和谐世界理念是科学认识外部世界的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世界的思想包括丰富的内涵:首先,树立新安全观。新的安全观已经不再局限单纯的政治对抗与军事攻略,而是有多层次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构成的相互依存的网络。

新安全观突破了国家安全本位的观念,把安全从以国家安全为中心扩大到世界安全与人类安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非军事威

胁等具有跨国性与溢散性,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才可以得到解决。其次,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应该是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受益的过程,应该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完善国际金融体制,为世界经济增长营造健康有序的贸易环境、金融环境、能源环境等。所以,和谐世界需要超越国界,各国真正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多样性并存、和睦相处、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科学发展观本着开放的、宽容的、客观的态度看待目前中国所处的外部世界与外部环境,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既为中国的发展与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有利于中国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高中国的整体实力,提高中国

的国际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世界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和谐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

(本文作者: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基于对现阶段基本国情和新发展要求的科学判断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进入新世纪后,基本国情又表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对这些特征的科学判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报告详细阐述了现阶段经济增长、体制改革、人民生活、经济结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绩,也包括负面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进行这样系统深入的分析,在党的正式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明确这些阶段性特征,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国情,判断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非常重要;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这些困难和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启动缓慢;制造业规模较大,但技术结构偏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下游。三是物质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逐渐恶化,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第二,发展不够协调。近几年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较慢,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较慢,地区差距仍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三是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还不够协调,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 第三,发展不够全面。经济发展领先,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一是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二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这种新变化,还不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的要求。三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管理社会的难度明显增大。四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安全等方面积累的问题很多。 第四,发展不够公平。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问题日趋严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贫困人口有两千多万,城镇低保人口有两千多万,低收入人口还有一亿多。三是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利益矛盾比较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严重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面临着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呈现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向。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全面认识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既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背景,也是我们自觉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后定稿)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引导者,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权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 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的和谐社会,只靠社会、市场和民众的自发调节是无法达到的。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的权威调控和正确引导不可或缺。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显然,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就必须拥有一个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一个务实、高效、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社会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具体来说,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政府职能,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服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大力加强城乡就业 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援助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失地群众技能培训,加快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户、“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强化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以创业实现就业。坚持实施政府公益性服务。落实技能扶贫任务。培育家政服务品牌,挖掘社区服务岗位。 1、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吸纳了21.2%和17.8%的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却只有工业平均水平的54%和37%。要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白酒、粮油、肉类、饮料和

毛概第十一章课后练习题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单选题 1.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系统地回答了()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 ) B.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 C.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 ) 2.我们党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五大 ( )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 ) D.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 ) 3.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 C.《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 D.《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 )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改革开放 ( )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民主法治 ( ) D.坚持科学发展 ( ) 5.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的会议是() A.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 C.中共十六大 (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6.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观点是()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 B.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 ) C.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 )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 ) 7.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是() A.发展和谐文化 ( ) B.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D.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 ) 8.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是() A.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 C.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 ) D.发展经济 ( )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A.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B.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 C.坚持改革开放(√) D.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 10.“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出自() A.《共产党宣言》(√) B.《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 )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最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企业和谐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 的(最新版)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倡导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企业的重要特征,也是企业和谐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构建企业和谐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在一个企业中,无论该企业资金多么雄厚,自然资源多么丰富,科学技术多么先进,但永远也不能取代员工的作用。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的思想,不仅应当作为一个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之策,而且应该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一是要尊重员工,倡导平等的文化理念。尊重,是人的最高的精神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尊重,其它一切东西都是空的。尊重员工,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员工的价值和尊严,

尊重员工的自身价值、劳动价值、创造价值和民主权利、发展权利。在一个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分工有不同,职务有高低,权力有大小,能力有强弱、性格有差异,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在人格和尊严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决不能因为存在种种差异而产生轻视和歧视他人人格和尊严的思想。尊重员工,必须首先从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做起,并提出比一般员工更高的要求,将对整个企业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企业家和管理者要自觉摆正个人与员工的关系,切莫因位高而狂傲、权重而跋扈,要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牢固树立员工为尊、员工为贵、员工为大、员工为上的尊民思想,视员工为知己和朋友,以礼相待。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尊重人的良好环境。 二是要关心员工,倡导亲民的文化理念。企业家首先做人要真实。关心员工,从社会劳动关系角度来讲,是企业对员工应尽的一种责任,是经营者管理者对员工应当履行的一种承诺和义务。从文化理念来讲,是一种亲民爱民的文化理念。关心员工,就是要把重视和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时时体恤员工劳作的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城市发展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营与发展理论的迅速兴起和传播,引起了全国各城市的普遍关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为经营城市资产、挖掘城市资源、拓展城市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与手段,打开了各级政府城市发展建设的思维空间。从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规划到“长三角”和珠江“泛三角”的跨省市区的区域规划功能布局,都无不体现经营城市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效仿区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区的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区、集宁区、伊金霍洛旗等一批城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实践,掀起了大规模经营城市、建设城市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城市建设规模越大,发展越快,越需要各级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城市经营和发展,打造城市品牌,更加理性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城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新理念 关于城市经营与发展,城市政府和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样一种思路,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与管理。其核心是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全过程。遵循经济规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及其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勿庸违言,经营城市不是单纯和片面的扩大城市、改建城市,搞标志性建设和政绩工程。而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的经营与发展,至少应把握三个观念:一是泛资源观念。即把城市看作是资源整体,包括土地、自然、人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由此延伸的城市无形资产,如城市形象、城市精神,政策、制度、理念和各领域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需求等等。二是价值观念。即城市的资源通过经营都可以成为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方式,作为现金资本并能进行再投入。但应当重视城市资源的特殊性、有限性,避免过量地靠资源获取资金,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不能吃子孙的饭。要有计划地开发、合理利用,兼顾城市功能与环境,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各系统间和谐发展,走内涵式、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和谐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将趋于和谐,城市自身客观的资源和属性,决定了它做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必须与其他自然和社会资源一样,进入市场领域,接受并适应市场规律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规律的作用,从而实现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发挥其内在生机与活力。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一直沿用“只投入、不收益;只建设、不经营”的建设管理模式。在传统体制下,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只是为社会提供生产、生活条件的无偿服务型、共享型的公共产品。在这种管理建设发展的模式下,政府只注重了社会

浅谈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浅谈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0-10-11T13:23:51.3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侯怀军 [导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 侯怀军(河南省濮阳县总工会职工培训学校河南濮阳 4571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和谐的社会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对处理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等矛盾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念和强大的精神。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 一、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的文化因素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可以讲和谐的社会文化,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含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同时更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越突出、越明显。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就可以处理好一系列利益调整的关系,可以顺利化解很多复杂的社会矛盾。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本身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建设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能够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所以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梦寐以求的大事,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必将成为广大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文化内含着社会个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穷的基础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着经济发展的前提,都要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基础。当代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发展就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和谐社会就会受到破坏,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理顺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友善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 三、加强历史文化研究,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建设和谐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人际关系方面,强调“和为贵”,提倡宽和处世,协调团结。孔子提出的“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就是为了要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集中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上,强调“协和万邦”,主张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和睦共处、亲密友好。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为贵”的同时,还强调“和而不同”。和谐求以共生共长,不同求以相辅相成。在和谐中实现共同的发展,在不同中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这种底蕴十分厚重深远的和谐思想,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承接和弘扬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合理内

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统一于和谐文化建设实践

把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统一于和谐文化建设实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建设兼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重要特征和要求,在实践过程 中应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 要求。按照这一总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先进的和谐文化作支撑。只有发 展先进的和谐文化,才能改变发展中只重视物质技术指标增长的倾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发展先进的和谐 文化,才能为民主发展、法治完善提供文化氛围,为良好社会环境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提供文化支持。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实践社会 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以建设先进的和谐文化为基础。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样的文化造就什么 样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润和熏陶。只有以先进的和谐文化滋润、熏陶 全体人民,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 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最根本的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 能保证我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应始终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 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和时代发展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 与时俱进。在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反映时代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和谐 文化的内容才能得到扩展,和谐文化的形式才能得到完善。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先进性,

5.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们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二、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际而且发生在国内。对不同文化的冲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协调、妥善解决,就会引起思想混乱,甚至导致社会危机。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 三、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各种社会组织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调节人们行为、整合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

谈城市规划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关系摘要:作为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方向与规模依赖于政府对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对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认识的进步,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愈来愈重要。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abstract: as a social modern sign of civi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 scale on the government to the city planning, city planning of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contemporary human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know prog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planning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一个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是商品流通和现代工业的集散地、交通中转的枢纽,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来,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解决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程中,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 设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分层和和谐社会建设 作为社会主体——人,人与人之前的和谐也是“和谐”问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社会主体自身的自主与和谐发展,社会各阶段和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合理实现。可以说,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和谐。 概括而言,目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呈现“金字塔”形,它是一种底层大、中层小的分层结构模式,它的出现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一直以来社会下层人士占总人口的多数,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形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我国经济状况由来极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过去政策倾向与注重效率,进而导致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但是,像这样的大量农村人口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与和谐社会的理念也背道而驰。参考西方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说“橄榄”形或“纺锤”形是当前最理想的社会分层结构。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层的理论而言,以资本私有化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各阶级具有敌对的一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现在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相比,西方阶段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教育普及化给予下层成员向上流动的机会,“新中层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构成了稳定社会的重要平衡机制,这一系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对立。可以说“橄榄”形的社会分层结构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对于“橄榄”形或“纺锤”形的社会分层结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城市开发公司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通过讨论学习科学发展观,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 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 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 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 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 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 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 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 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 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 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学习讨论社会发展观结合公司当前的具体情况,社会发展观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 要抓紧抓好,努力做到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搞好资产营运工作,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把学习同促进目标 任务结合起来,推动和促进我们的各项工作。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2019年文档资料

科学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 1 以人为本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何为“以人为本”?胡锦涛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进一步追溯起来,以人为本在中华文化传统上的源头是民本思想。胡锦涛在2003 年7 月1 日讲话中阐释这个“本”时讲: 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 胡锦涛所引用的这段富于哲理的古训,出自《孟子?梁惠王 下》。孟子恰是中华文化传统上民本思想的突出代表。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围绕君与民的关系而展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孟子的重民思想就是孔子提出的“所重:民、食、丧、祭”,就是孔子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孟子的亲民思想就是孔子主张的以政富民,省力役、薄赋敛,“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民本思想也为历代开明的政治家所尊崇,成为他们治国安邦

的重要原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文帝和景帝尊崇以民为本的原则,实施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唐代“贞观之治”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李世民强调“国依于民”。清代的“康乾盛世”,也与康熙坚持“以足民为首务”、乾隆坚持“以养民为本”密不可分。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古代农业社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 下,社会劳动在农业部门的分配比例不能过小。中国历史上过分 的重农抑商政策,带来了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但是,恰当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以保持农业劳动在社会劳动中的必要比例,对维护社会稳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结合的具体比例是历史的。 但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相适应才能有效利用人力和思想,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按比例结合的认识,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下协调发展的要求。 生产资料,这是不以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中国古代“人必称土” 天人合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肯定人与自然界统一的思 想。天人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人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和谐、人类活动顺应天时而行等方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孔子效法自然的思想。 宋代理学家张载是传承前人“天人合一”思想、宣传天人和谐的突出代表。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既然我为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同胞,生物都是我的近亲,所以我不仅要善待所有人民,还要善待所有生物,顺应天地,不可逆天地之性而行。这种观点的传播对天人和谐、保护自然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和谐:科学发展观的理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主张“致中和”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合异以为同”。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浅谈中国梦与和谐社会建设 2013-08-04 22:55:3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的构想,并认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每个人都能享有人生中出彩的机会。我认为:中国梦与实现小康生活、建设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同时,我认为:建设和谐社会不应该是个虚幻的概念。尤其是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到一定程度我国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民主权利博弈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既得利益集团有可能阻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时候建设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即将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过去,我国的改革被人们形容为摸着石头过河。在过去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没有现存的改革开放经验的情况下大胆试错摸索前进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情况下,还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试错,来回翻烧饼就会瞎折腾。我认为:我国目前进行的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两条主线:一条是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一条是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是说我们的改革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正能量。离了这两条主线就会来回折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比如: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本来面目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人浮于事及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所带来的严重的财政负担。但实际情况是: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使得条条框框更多、行政审批更繁杂,各部门都不想轻易放弃手中权力吃一块唐僧肉。另一方面,吃公共财政饭的人员也更多,政企更加难以分开。又比如: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涉及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一系列涉及公民权利维护与政府行政执法实施方面的改革。由于偏离了这两条主线从而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某些地方政府滥用公权与民争利,三公消费节节攀升,公民权利屡被践踏,民怨不断,社会群发性突发事件屡有发生。 我们讲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是因为如果我们偏离了这条主线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比如:过去,我国在农村推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核心的经济改革,在极大地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推动我国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荒芜,农村水利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方面的问题都日益严重。然而,同时在坚持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华西村却并没有出现这些问题。相反在农田联片集约化经营,新农村建设,农民共同致富等方面有得天独厚

第十一章练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练习题 古华琼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完整概念,最早出现于(D) A.20XX年 B.20XX年 C.20XX年 D.20XX年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D) A.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B.完善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C.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3.不属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是(C)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和谐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 D)。 A.物质基础 B.政治保证 C.精神支撑 D.社会条件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保证是(A )。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C.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 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B)。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D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A )。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B.必须坚持科学发展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D.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9.( D)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A.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D.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10.下列哪一个选项不属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要求?( C) A.广覆盖 B. 可持续 C. 高水平 D. 保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BC) A.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 B.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战略举措 C.是完成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D.是缓和社会矛盾的权宜之计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ABCD) A.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 B.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