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慢性萎缩性胃炎

怎样辨别慢性萎缩性胃炎

成都军区空军机关医院怎样辨别慢性萎缩性胃炎

核心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炎症,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炎症,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专家还指出,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无特异性表现,因此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临床表现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其是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下面简要地讲解怎样知道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些依据。

1、症状与体征:于上腹部出现有隐隐痛感并伴有不适,食欲下降、饱胀、体重减轻、全身乏力等,且伴有贫血萎缩性舌炎、反甲等。

2、免疫学诊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如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血清胃泌素等项检测。

3、胃液分析:胃酸明显降低或缺乏。

4、X线检查:X线胃钡餐是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没有异常发现的。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粘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粘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胃粘膜可呈锯齿状或粘膜粗乱等表现。

5、胃镜和胃粘膜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肉眼直视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皱襞变细或平坦。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

温馨提示:萎缩性胃炎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忌盲目用药。成都军区空军机关医院引用的AN导融细胞基因修复仪能够针对患者的病情差异,进行全方位、个性化治疗,疗效一步到“胃”,让患者彻底告别胃肠疾病!如果阅读完全文后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到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f4499013.html,/进行提问,专家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全面解析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CAG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早在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识到CAG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此病被定义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胃固有腺体萎缩的基础上同时伴有肠腺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更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但尚不能与之完全等同。《黄帝内经》已有“胃脘当心而痛”、“痞”、“痞塞”等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九种心痛”中也包括了本病。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症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黏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CAG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AG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多种因素相关。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若不及时治疗,1/3将发展为CAG。据报道,80%的中重度CAG患者体内可检测到Hp抗体。由于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可达50%~80%,我国CAG患者中Hp感染率可达58%,并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因此,Hp感染对CAG患者的影响尤为重要。 2、胆汁反流。反流入胃的胆汁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出现腺体萎缩。用20mmol/L的脱氧胆酸钠对SD大鼠进行灌胃模拟胆汁反流,成功制备大鼠CAG模型证实了胆汁反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 3、血管活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在CAG患者中明显减少,且随萎缩严重程度呈递减趋势。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疗偏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疗偏方 全球医院网2010-12-23我要评论我要订阅 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发病,患上此病的病人多数以那些老年人最为多见,患者一定要早了解萎缩性胃炎的症状表现,这样就能及早控制此病的发展。以下是几种饮食疗法供患者参考。 胡萝卜淮山药鸡内金汤:胡萝卜250克,淮山药20克,鸡内金10克。胡萝卜、淮山药洗净切块与鸡内金同煮,半小时后加红糖少许,饮汤。 参须石斛滋胃汤:人参10—15克,石斛12—15克,玉竹12克,淮山药12克,乌梅3枚,大枣6枚。共水煎,分两次服用。 威灵仙蛋汤:威灵仙30克,加水200毫升,煎半小时去渣取汁。加生鸡蛋2个去壳,兑入药汁,加红糖5克,共煮成蛋汤。每日服一剂,连服两剂。 猪肚煨胡椒:猪肚一只,洗净,胡椒10克,研末放入猪肚内,用线扎紧,文火煨炖,熟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肚。2—3日一次。 (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 5~1 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DPP)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旋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用抗生素类药物,对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 定疗效。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是:三钾二橼络合铋(TDB,De?NOL),每次 120mg,1天4次,服用4~6周;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 5g,1天4次;呋喃唑酮(痢特灵)100mg,1天3~4次。这些药物不仅能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而且对减轻和消除伴同的活动性胃炎有帮助,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治疗作用的药物还有庆大霉素、黄连素、甲硝咪唑、四环素、氟哌酸等。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粘膜屏障,方法为每次3~4g,1天3~4 次。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方法为0 5~1g,1天3次。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UDCA),每次100mg,每日3次。Stefaniwsky认为胆汁中对胃粘膜最有毒害作用的是去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胆汁反流患者胃液中胆汁酸以胆酸和去氧胆酸为主,UDCA仅占1%。服用UDCA,胃液内胆汁酸以UDCA为主(可占43±15%),而胆酸,去氧胆酸和石胆酸浓度明显下降,从而减轻后两者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返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具体应用方法:胃复安5~10mg,每日3次;吗叮啉10mg,1天3次;西沙比利5mg,每日3 次。 (5)加粘膜营养: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粘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粘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粘膜作用,剂量为50~60mg,每天分3次服用。也可选用活血素,剂量为每天80~90m g;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胃炎的保养与注意事项

目录 一、胃炎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2) 二、胃炎的分类保养 (3) 浅表性胃炎: (3) 糜烂性胃炎: (3) 萎缩性胃炎: (4) 三、胃炎保健食谱 (4) 四、胃炎的日常保养及注意事项 (5)

一、胃炎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1)忌饮食无觃律:胃炎的饮食原则上应清淡、对胃黏膜刺激小的为主,但并非清淡饮食就能缓解病人的症状。应以饮食觃律,勿过饥过饱,少食多餐为原则。尤其是年老体弱,胃肠功能减退者,每日以4~5餐为佳,每次以六七成饱为好。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质的比例,注意维生素等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含量。 (2)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层,对胃黏膜有较大的损害,人们在吸烟时候,烟雾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附着在口腔、咽喉部,随吞咽迚入胃内,这些有害物质对胃黏膜也有很大损害。因此,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戒除烟酒,以免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恶性变。 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能使黏膜充血,加重炎症,也应戒除。 (3)忌过冷、热、硬食物:过凉的食物和饮料,食人后可以导致胃痉挛,胃内黏膜血管收缩,不利于炎症消退;过热的食品和饮料,食入后会直接烫伤或刺激胃内黏膜。胃炎病人的食物应软硬适度,过于坚硬粗糙的食品、粗纤维的蔬菜、用油煎炸或烧烤的食品,食用后可加重胃的机械消化负担,使胃黏膜受到磨擦而损伤,加重黏膜的炎性病变。 (4)忌不洁饮食:胃炎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净,不要吃变质食品。因为被污染变质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对胃黏膜有直接破坏作用。放在冰箱内的食物,

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如发现变质,要坚决扔掉,禁止食用。 二、胃炎的分类保养 浅表性胃炎: 70%的人都有在所有人群中,有7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只是有些人没有症状而已。自我感觉:中上腹疼痛、恶心、想吐。胃镜下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防治方法:浅表性胃炎是所有胃炎中最轻的一种,如没出现症状,一般通过预防即可缓解,如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伏案工作1-2小时后休息1次。 胆汁返流性胃炎: 心理调节很重要在胃病人群中,胆汁返流性胃炎非常多见,常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的病人,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病人,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以上情冴可造成胆汁、胰液和其它消化液返流胃里,灼伤胃黏膜,引起充血、水肿。自我感觉:病人感觉胃脘部灼热、疼痛、腹胀、口苦口干,稍迚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加重症状。防治方法:资料显示,每次用100克新鲜的金钱草熬水当茶饮,对改善返流症状有很好的作用。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在生活上应注意不吃或少吃高糖食物,因这些高糖食物可产酸、产气,从而加重腹胀。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注意情绪的调控,不能经常情绪被动、生气、郁闷,否则会加重肝淤气滞的症状。 糜烂性胃炎: 保护胃黏膜为主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型胃炎。自我感觉:糜烂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胃脘部疼痛、上腹胀满,甚至有些还有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上腹胀闷、疼痛、嗳气、反酸、灼热、胃纳减退等等,无特异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炎症、萎缩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 一些慢性胃炎,依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诊断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治疗与一般的慢性胃炎有所区别。 慢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1. 无临床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中、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异型增生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3. Hp相关性胃炎是否均需根除Hp尚缺乏统一意见。国内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根除Hp。主张有Hp感染者都应根除Hp,什么食物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抑制这种细菌?中医一般都推荐食疗方法养胃口服樉渭丸 樉渭丸原料中含有亚麻酸、亚麻油、天然双歧杆菌成分,能够有效抑制、消灭幽门螺旋杆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质,可以覆盖在胃溃疡表面防止食物对溃疡的伤害,具有修复胃溃疡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消化、润肠通便。三重养胃作用。 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 4.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为主要表现者,可根据病情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5.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表现者,可应用促动力药。 6. 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 7. 具有明显与进食相关的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者,可应用消化酶制剂。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胃部疾病。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烟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损害胃粘膜的屏障机能而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萎缩而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即肠化生;炎症继续演变,则细胞生长不典型,即间变;甚至细胞增生而致癌变。临床表现仅为上腹饱胀、嗳气、胃纳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时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内镜检查及活检是确诊本病的唯一手段。 如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方: 【辨证】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治法】补气温中,活血散瘀,消肿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汤。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10克,丹参15克,乳没各8克,生蒲黄13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辨证】肝郁胃寒。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汤。 【组成】柴胡10克,瓜蒌仁15克,川连10克,枳壳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莱菔子10克,黄芩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原因不明的慢性胃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 ̄30%。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这种特殊细菌分泌多种毒素损害胃粘膜造成慢性炎症,并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果症状久治不愈,又比较重,应该首选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建议你采用当前国际上比较推崇的一种方案:奥美拉唑20毫克,每日2次;克拉霉素0.25克,每日2次;替硝唑0.5克,每晚1次,首次剂量加倍。3种药(又称三联)应服7~10天。请注意选可靠的品牌,以保证疗效。根据我们新近的经验,大部分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甚至完全消失。 当然,这一方案根治的成功率也不是100%,而是80%~90%。如果根治后仍有症状,可以从维酶素、胃乐宁、吗叮啉、普瑞博思等药中选择一二种服用,时间宜长一些。饮食上宜定时定量,少吃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勿乱服药;如有口腔、鼻腔的慢性炎症,应加以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复查。 萎缩性胃炎可用药物治疗,并应定期检查,以防癌变。 【处方】 1.所食食品要新鲜并富于营养,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摄入。按时进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调味品如鲜辣粉等。 2.节制饮酒,不吸烟,以避免尼古丁对胃粘膜的损害;避免长期服用消炎止痛药,如阿斯匹林及皮质激素类药物等,以减少胃粘膜损害。 3.定期检查,必要时作胃镜检查。 4.遇有症状加重、消瘦、厌食、黑粪等情况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怎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1)一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4-13T14:17:39.34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作者:陈隆桂张伟(通讯作者) [导读]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状况。结果: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80.0%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65.0%最高。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P<0.05)。胃阴不足型患者肠上皮化生检出率30.0%最高,脾胃湿热型患者检出率20.0%最低。胃络淤血型患者淋巴结增生检出率33.3%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5.0%最低。脾胃湿热型患者Hp感染检出率66.7%最高,胃阴不足型检出率30.0%最低。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及Hp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胃黏膜;活检病理;关系 慢性胃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因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当前中医治疗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较多,且治疗方式存在一定差异[1]。但当前临床对于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西医病理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为了解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病机演变特点,本科室对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病理结果实施了对比。现将检测结果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本科室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间120例慢性胃炎患者实施观察研究,患者中含有男性68例,女52例;患者年龄跨度39-78岁,平均年龄53.4岁(s=11.2)。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弱型33例,胃阴不足型20例,肝胃不和型25例,胃络淤血型12例。 纳入标准:实施胃粘膜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过程。排除标准:其他胃部疾病患者;存在肿瘤疾病患者;严重脏器合并症患者;妊娠、哺乳患者;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检查依从性较差患者。 1.2 方法 对患者实施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观测病灶状况,并采集患者病灶部位胃黏膜组织,将样本实施甲醛(10%)固定处理,脱水后实施石蜡包埋处理,切片,HE染色,在显微镜下观测样本状况。对样本实施快速尿素酶试验或实施C呼气试验检测,了解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状况。并对存在肠上皮化生样本,需实施黏液组化染色处理,了解肠上皮化生黏液亚型状况。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类型状况。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将患者疾病类型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2]。 ②分析总结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检查表现状况。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涉及肠上皮化生、淋巴结增生、Hp感染状况。以快速尿素酶试验和C呼气试验中任意一项阳性表示存在Hp感染。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率表示检出率,X2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病理类型状况分析 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胃络淤血型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最高。且肝胃不和型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率较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更高,X2=4.289,P=0.038;X2=4.997,P=0.026;X2=9.375,P=0.002;X2=7.748,P=0.005。详见表1。 3 讨论 当前医疗技术显著进步,临床对于慢性胃炎的疾病认知也逐渐深入,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随病情加重可发展为胃癌,威胁患

慢性萎缩性胃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慢性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 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 表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因胃内因子遭到破坏,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贫血)等,无特异性。 肉眼特点 胃粘膜薄而平滑 皱襞变浅或消失 表面呈细颗粒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主要类型 A型萎缩性胃炎 A型萎缩性胃炎病变主要见于胃体部,多弥漫性分布,胃窦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细胞抗体阳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或缺少,易发生恶性贫血,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 B型萎缩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呈多灶性分布,血清壁细胞抗体阴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轻度减低,无恶性贫血,较易并发胃癌,这是一种单纯性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 AB型萎缩性胃炎指同时累及胃窦、胃体的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Hp 2.饮食习惯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3.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反应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之一,在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粘膜的浆细胞内,常可找到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外淋巴细胞转化

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有异常。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可反流至胃内,并破坏胃粘膜屏障,促使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内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并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5.体质因素 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本病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机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6.遗传因素 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8.放射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贫血引起胃炎的机理尚不明了。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10.其他 如饮食不当、长期嗜烟酒、滥用药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症、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使胃粘膜受损,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分泌胃泌素的胃窦区切除,致使胃粘膜营养障碍等,均易导致胃粘膜受损而发生萎缩、炎症变化。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发病机制 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在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急性胃炎、口腔和鼻咽感染等的影响下,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使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久之导致胃分泌腺体萎缩,胃粘膜变色、变薄、血管显露,胃酸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胃蠕动功能失调等,从而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古方谓崧茶能帮助追风散寒、舒筋活络,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不仅缓解胃内淤血导致的刺痛,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胃溃疡癌变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表现 但大多数患者在饭后会出现严重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而且患者多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中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胃脘部胀满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有的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到胀满,嗳气频频。 (2)胃脘部疼痛

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导语: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 现在患上慢性疾病的人太多了,这个都是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注意,在工作中不注意,在给自己吃食物的时候不注意的原因所造成的,这样的症状下来对人们胃部的伤害是很大的,现在还有很多人患上这个胃窦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而这个疾病很少被人们所知,那么这个疾病该如何来治疗? 慢性胃炎可以分为三类;浅表性(非萎缩类),萎缩性,特殊类型 .浅表性:病变表浅,无萎缩性改变 .萎缩性;胃粘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一般轻中度异性增生是可逆的,重度发生癌变的几率比较大,目前你还没有异性增生的改变所以不要担心) 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多灶萎缩性(B型胃炎)和自身免疫性(A型胃炎)多灶萎缩性: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多发生在胃窦部自身免疫性:有自身免疫引起,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壁细胞减少,使胃酸和内因子分泌减少,引起消化不良和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恶性贫血,此类型多发生在胃体部,较少见根据你的病理回报分析:应该是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由于目前此项治疗需消费大量医疗资源,而且会引起细菌耐药,所以建议有下列情况者应用: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胃粘膜有糜烂,中至重度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要及早的治疗,越早越好,如果拖得时间越长,给自己的身体还有健康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千万不要放弃对自身的治疗,只要有信心就一定可以痊愈,平时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多去运动,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邵郡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邵郡 发表时间:2018-07-16T13:42:42.58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作者:邵郡 [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 长沙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入组对象临床资料,对比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内镜下B型(黏膜变薄,黏膜颜色主要为白色,或者红白相间)、C型(黏膜呈结节或颗粒增生样,可见明显粗糙不平、隆起糜烂以及扁平隆起状)表现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分别为91.7%(22/24)、95.0%(19/20),明显高于内镜下A型37.5%(3/8)的诊断符合率 (χ2=10.301、11.221,P=0.005、0.003)。结论: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临床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二者,确保诊断正确性。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内镜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合并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大几率进展为胃肠道肿瘤,早期发现并确诊是临床治疗本病、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研究主要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和参考。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59.4±2.5)岁;入组对象均接受胃窦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病情,胃镜检查资料和病理诊断文件完整无缺失,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历资料缺失、合并内镜检查禁忌证者。 1.2 方法 胃镜检查前入组对象常规禁食8h,医护人员告知检查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免患者过度焦虑和紧张。评估患者个体情况,掌握相关病史,术前给予利多卡因胶浆经口服用,充分润喉食道。结合内镜下病灶部位胃肠粘膜表现实施综合判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特征分型如下:A型为黏膜减少,血管呈透见性;B型为黏膜变薄,黏膜颜色主要为白色,或者红白相间;C型为黏膜呈结节或颗粒增生样,可见明显粗糙不平、隆起糜烂以及扁平隆起状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所有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时判定组内或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1)内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减少,血管呈透见性共计8例,其中3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37.5%;2例为肠上皮化生,占25.0%;1例为上皮内瘤变,占12.5%。(2)内镜下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变薄,且黏膜颜色红白相间,或以白色为主者24例,其中22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属慢性萎缩性胃炎,占91.7%;6例为上皮内瘤变,占25.0%;16例为肠上皮化生,占45.8%。(3)内镜检查提示黏膜呈结节或颗粒增生样,可见明显粗糙不平、隆起糜烂以及扁平隆起状共计20例,其中1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95.0%;7例为上皮内瘤变,占35.0%,10例为肠上皮化生,占50.0%。内镜下B、C型表现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分别为 91.7%(22/24)、95.0%(19/20),明显高于内镜下A型37.5%(3/8)的诊断符合率(χ2=10.301、11.221,P=0.005、0.003)。 表1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3 讨论 大部分观点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以胃窦黏膜色泽呈红白相间改变为主,局部黏膜皱襞减少,可见清晰血管,或伴随间质增生性反应[2~3]。基于本次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B、C两种分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较为一致,内镜下B、C型表现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分别为91.7%(22/24)、95.0%(19/20),明显高于内镜下A型37.5%(3/8)的诊断符合率(χ2=10.301、11.221,P=0.005、0.003)。其中B型主要表现为黏膜白色,或呈红白相间色泽;C型则以黏膜颗粒样增生、表面粗糙不平,局部胃黏膜可见扁平隆起。亦有文献报道[4]指出,合并上皮性来源化生以及肠道腺体化生的情况下病灶部位存在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内镜下探查可见黏膜皱襞消失,黏膜局部增生性结节、血管透亮等表现。当肠化生程度变得愈发严重,慢性萎缩性胃炎愈有可能进展为胃部恶性肿瘤,二者关联密切[5]。由此可见,临床应充分重视胃镜下类似表现的病例,及早开展病理活检,以便于早期诊断处理。对于胃窦黏膜减少以及透见性血管表现的病例,其内镜检查可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如内镜医师个人经验、粘膜色泽变化不明显以及灌注压力差异等等,最终判断结果因而存在差异性,需要临床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做出准确判断。 综上所述,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临床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二者,确保诊断正确性。参考文献: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3T10:19:2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金燕[导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金燕 (山东淄博圣洁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6400)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193-0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 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所有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进行检查、描述。 1.3 病理诊断 根据悉尼系统的要求取5块标本行常规活检,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液固定。诊断标准按修订的悉尼系统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的有关诊断标准进行[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1)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其中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2)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因素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饮食因素、其他胃病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三个重要的胃镜表现即胃黏膜薄而平滑、皱襞变平或消失、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或灰黄色;黏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糜烂[3]。本文90例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描述与上述无明显区别,病理组织学检查90例中有55例可见典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表现,即胃黏膜固有腺体不同程度的萎缩,腺体变小并有囊状扩张,部分腺上皮轻、中度肠化;固有膜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小部分可见黏膜肌层增厚[4],其余35例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30%~60%[5],本组病例符合率为61.11%(55/90),稍微超过60%,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镜医生在操作时对注气量的多少没有客观标准,注气较多时,胃内压力较高,胃黏膜变薄,颜色变淡,血管网当然也容易显露而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临床医生的个人经验在胃镜下表现引起判断差异;②胃窦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呈多灶性分布,如胃镜下未能钳取到病变部位的组织或钳取组织过于表浅或太少、太小,或未达到固有腺体层,都会影响到病理诊断或漏诊[6];③未能很好的结合临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A型罕见,病变大都发生在胃底和胃体部,临床上常伴有恶性贫血;B型最常见,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7]。本文10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病理组织学检查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由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看A、B型胃炎胃镜诊断难于鉴别,因此,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测结果才能作出诊断;④病理医生用石蜡包埋组织时深浅不一,把病变组织包埋到深部,切片时未能切到病变部位或切片数量太少,同样会影响到病理诊断,甚至漏诊。 内窥镜活检已广泛应用于诊断胃黏膜疾病,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典型病变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技术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病理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胃黏膜活检的病理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一致性较差(K=0.245,P=0.014),因此应了解并掌握胃内窥镜活检中常见疑难病的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胃内窥镜活检诊断的准确率。医生必须熟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类型、病变部位,同时要考虑到病因学、组织学并结合临床等方面;胃镜钳取组织时需在病变部位多点进行,以3 ~ 5个点为宜,要求活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肌层,同时确保足够的活检数量及活检组织足够大;病检石蜡包埋时,把握好组织包埋深浅的一致性,切片应从不同的切面至少切5片;镜检时必须对所有包埋组织进行认真仔细观察。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另外,慢性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加,与胃黏膜的肠化、异形增生有密切关系,由于肠化及异形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形增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8],故应及早诊治并定期复查,有利于胃癌的早期防治。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随访(2020完整版) 摘要 慢性胃炎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前者作为一种癌前疾病,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都具有警示意义,应引起消化科医师的重视。笔者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萎缩性胃炎有关内容进行了简述。 慢性胃炎系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其分类尚未统一,一般根据其病因、内镜所见、胃炎分布范围和胃黏膜病理变化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目前临床通常根据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检查,分为萎缩性胃炎及非萎缩性胃炎两大类[1]。胃癌在我国所有癌症中发病率高居第2位,而为我们所熟知的Correa级联学说中,即胃黏膜从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胃癌的过程,萎缩性胃炎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预防及筛查早期胃癌中对我们具有警示意义。为了帮助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癌前疾病,以下将从诱因、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及随访等方面对其有关内容作简述。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诱因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过程有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在这其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Hp感染并非其发生的充分条件[2]。此外,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少吃蔬菜等对于萎缩性胃炎发生也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而在我国较为少见的自身免疫性胃

炎则是因为抗壁细胞抗体的存在导致的。 1.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Hp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地域、人口种族和经济条件等,我国成人中Hp感染率高达40%~6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3]。已有许多研究提出Hp与胃癌发生有关。Hp感染可通过诱发胃上皮的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在胃癌发生中起始动作用[4]。2018年美国的全基因组分析研究指出:高盐及缺铁等致癌微环境导致Hp菌株发生FurR88H基因突变,从而促进了Hp致癌[5]。此外,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改变可导致胃内酸度降低,从而引起菌群失调[6],其中胃癌患者的菌群生物多样性下降,Hp占比下降,而其他微生物如亚硝酸还原菌在胃内的比例上升,产生更多的亚硝基化合物,促进胃癌的发生[4]。Hp感染与胃癌究竟有没有因果关系,仍有争议,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但是,Hp根除能够减缓炎性反应向萎缩、肠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展,我国一项针对山东临朐县人群进行长达22.3年随访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根除Hp能够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及死亡率[7]。最佳除菌时机仍不清楚,是否需在胃癌前变化(包括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发生前进行根除仍需要更多的研究证据。 2.生活、饮食方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来自我国的研究指出,吸烟、长期饮酒、高盐饮食、水土中微量元素比例失调、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经常食用腌制、熏烤、霉变和油炸食物等快

治疗慢性胃炎的十大中成药

治疗慢性胃炎的十大中成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1)温胃舒胶囊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3)养胃舒胶囊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4)虚寒胃痛冲剂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5)三九胃泰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

胃。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6)猴菇菌片药物组成:猴头菌。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7)胃乃安胶囊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8)胃康灵胶囊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9)养胃冲剂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实习编辑:郭婷婷)↑找个没人的地方测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6-14T16:09:30.9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作者:甘非[导读] 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 岳阳市中医医院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86.55%,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68.33%;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5%;两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且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大大的提高,使得医患关系和谐,信任度增加,患者可以更好的遵医嘱按时吃药,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对抗疾病。【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护理干预;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情易反复[1],病程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低,临床的治疗效果一般。本文主要观察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7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纤维胃镜、电子胃镜等检查且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精神、意识类障碍,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患者无伴随性恶性肿瘤;患者无相关药物禁忌症;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伴有其他严重内、外科疾病;患者患有其他肝胆胰胃等相关感染性疾病;患者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27例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7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9岁到79岁,平均年龄(49.18± 2.63)岁;病程5个月到9年,平均病程(4.37±1.63)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27岁到81岁,平均年龄(49.18±2.36)岁;病程6个月到10年,平均病程(4.98±1.86)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积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相应的进行日常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困扰患者,病情容易反复,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之沟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帮助患者全面疏导不良情绪,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和依从性。(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好相互的信任关系后,可针对患者的情况对其进行全面的疾病教育宣传,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过程,让患者对疾病、治疗等情况可以全面、深入的了解,消除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充分而造成的紧张、恐慌等不良情绪[2]。(3)生活、饮食指导,对于有烟酒史的患者护理人员应鼓励戒烟戒酒,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当运动,增加机体抵抗力。饮食应以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等为主,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注意饮食酸碱平衡,保护胃黏膜。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生冷、浓茶、咖啡等。(4)出院指导,患者即将出院前一天,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用药情况、饮食、生活情况等再进行叮嘱和指导,并告知患者应定期复查,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总评分0分到100分,得分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70分到90分为满意,60分到70分为一般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判定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相关检查胃黏膜萎缩表现基本改善,判定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部分改善,经相关检查胃黏膜萎缩表现部分减少,判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对比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则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32.84%,满意29.85%,一般满意2 3.88%,不满意13.43%,总满意率86.55%;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25%,满意21.67%,一般满意21.67%,不满意31.67%,总满意率68.33%;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