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

A

E

C B

D

“探究性问题”练习

1. 如图,D E ,两点分别在A B C △的边A B A C ,上,

D E 与B C 不平行,当满足 条件(写出一个即可)时, A D E A C B △∽△.

2. 若一个分式含有字母m ,且当5m =时,它的值为12,则这个分式可以是 .(写

出一个..

即可) 3. 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数字游戏:

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 1=5,计算n 12+1得a 1;

第二步:算出a 1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 2,计算n 22+1得a 2; 第三步:算出a 2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 3,计算n 32+1得a 3;

…………

依此类推,则a 2008=_______________.

4. 观察下面的一列单项式: -x 、2x 2、-4x 3、8x 4、-16x 5、…根据其中的规律,得出的第10

个单项式是( ) A.-29x 10 B. 29x 10 C. -29x 9 D. 29x 9

5. 任何一个正整数n 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 s t =?(s t ,是正整数,且s t ≤),如

果p q ?在n 的所有这种分解中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 q ?是n 的最佳分

解,并规定:()p F n q

=

.例如18可以分解成118?,29?,36?这三种,这时就有

31

(18)62F =

=.给出下列关于()F n 的说法:(1)1

(2)2F =;(2)3(24)8

F =

;(3)

(27)3F =;(4)若n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1F n =.

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6.如图,小明作出了边长为1的第1个正△A 1B 1C 1,算出了正△A 1B 1C 1的面积。然后分别取△A 1B 1C 1三边的中点A 2、B 2、C 2,作出了第2个正△A 2B 2C 2,算出了正△A 2B 2C 2的面积。用同样的方法,作出了第3个正△A 3B 3C 3,算出了正△A 3B 3C 3的面积……,由此可得,第10个正△A 10B 10C 10的面积是( )

A. 9

3

1()44? B. 10

3

1()44

? C.

9

3

1()42

? D.

10

3

1()42

?

7. 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2,AD =3。

(1)在边CD 上找一点E ,使EB 平分∠AEC ,并加以说明; C D

(2)若P 为BC 边上一点,且BP =2CP ,连接EP 并延长交

AB 的延长线于F 。

①求证:点B 平分线段AF ;

②△PAE 能否由△PFB 绕P 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得到? 若能,加以证明,并求出旋转度数;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8.如图所示,抛物线2

323333

y x x =-

-

+交x 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 ,顶点

为D .

(1) 求点A 、B 、C 的坐标。

(2) 把△ABC 绕AB 的中点M 旋转180°,得到四边形AEBC .

① 求E 点的坐标;

② 试判断四边形AEBC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 试探求:在直线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PAD 的周长最小,

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9.如图,矩形A B C D 中,3A D =厘米,A B a =厘米(3a >).动点M N ,同时从B 点出发,分别沿B A →,B C →运动,速度是1厘米/秒.过M 作直线垂直于A B ,分别交A N ,C D 于P Q ,.当点N 到达终点C 时,点M 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若4a =厘米,1t =秒,则P M =______厘米;

(2)若5a =厘米,求时间t ,使P N B P A D △∽△,并求出它们的相似比;

(3)若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 M B N 与梯形P Q D A 的面积相等,求a 的取值范围;

(4)是否存在这样的矩形: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时刻使梯形P M B N ,梯形P Q D A ,梯形P Q C N 的面积都相等?若存在,求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0.已知:二次函数y =x 2 -(m +1)x +m 的图象交x 轴于A (x 1,0)、B (x 2,0)两点,交y 轴正半轴于点C ,且x 12 +x 22 =10.

⑴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⑵是否存在过点D (0,-

2

5)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M 、N ,与x 轴交于点E ,使得点M 、N

关于点E 对称?若存在,求直线MN 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x

y A D

E

C

B

M O · D

Q

C

P

N B

M

A

D

Q C P

N B

M

A

答案:

1.∠ADE =∠ACB (或∠AED =∠ABC 或A D

A E A C

A B

=)

2.

60m

(答案不唯一)

3.26 4.B 5.B 6.A

7.解:(1)当E 为CD 中点时,EB 平分∠AEC 。

由∠D =900 ,DE =1,AD =3,推得∠DEA =600,同理,∠CEB =600 ,从而∠AEB =∠CEB =600 ,即EB 平分∠AEC 。 (2)①∵CE ∥BF ,∴

BF

CE =

BP

CP =

2

1 ∴BF =2CE 。

∵AB =2CE ,∴点B 平分线段AF ②能。 证明:∵CP =

3

13,CE =1,∠C =900

,∴EP =

3

23。

在Rt △ADE 中,AE = ()

2

2

13+ =2,∴AE =BF ,

又∵PB =

33

2,∴PB =PE

∵∠AEP =∠FBP =900 ,∴△PAE ≌△PFB 。

∴△PAE 可以△PFB 按照顺时针方向绕P 点旋转而得到,旋转度数为1200

8.(1)A (-3,0),B (1,0),C (0,3) (2)①E (2,3--);②四边形AEBC 是矩形; (3)在直线BC 上存在一点P (3103,77

-)使得△PAD 的周长最小。 9.解:(1)34

P M =

(2)2t =,使P N B P A D △∽△,相似比为3:2

(3)P M A B C B A B A M P A B C ∠=∠ ⊥,⊥,,

A M P A

B

C △∽△,P M A M B N

A B

=

()P M a t t a t P M t

a

a

--=

=

,,

(1)3t a Q M a

-=-

当梯形P M B N 与梯形P Q D A 的面积相等,即

()()2

2

Q P A D D Q

M P B N B M

++=

()33(1)()2

2

t a t t a a t t t a a -??

??

-+--+

? ???

??

==

化简得66a t a

=+,

3t ≤,636a a

∴+≤,则636a a ∴<≤,

≤, C B

A

D

·P

E

F

(4)36a < ≤时,梯形P M B N 与梯形P Q D A 的面积相等

∴梯形P Q C N 的面积与梯形P M B N 的面积相等即可,则C N P M =

()3t a t t a

-=-,把66a t a

=

+代入,解之得23a =±,所以23a =.

所以,存在a ,当23a =时梯形P M B N 与梯形P Q D A 的面积、梯形P Q C N 的面积相等.

10.解:⑴依题意,得x 1x 2=m ,x 12 +x 22 =10,

∵x 1 +x 2 = m +1,∴(x 1 +x 2)2 -2x 1x 2 =10, ∴(m +1)2 -2m =10,m =3或m = -3, 又∵点C 在y 轴的正半轴上,∴m =3.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 -4x +3. ⑵假设存在过点D (0,-

2

5)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M (x M ,y M )、N (x N ,y N )两点,与x 轴交

于点E ,使得M 、N 两点关于点E 对称.

∵M 、N 两点关于点E 对称,∴y M +y N =0. 设直线MN 的解析式为:y =kx -

2

5.

由?

?

???=+-=.25

-kx y 3x 4x y 2

,得x 2 -(k +4)x +

2

11=0,∴x M +x N =4+k ,∴y M +y N =k (x M +

x N )-5=0.

∴k (k +4)-5=0,∴k =1或k = -5.

当k =-5时,方程x 2 -(k +4)x +2

11=0的判别式⊿<0,∴k =1,

∴直线MN 的解析式为y =x -2

5.

∴存在过点D (0,-2

5)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M 、N 两点,与x 轴交于点E ,使得M 、N 两点

关于点E 对称.

专题复习:化学探究性试题(二)

专题复习:化学探究性试题(二) 13、在化学实验室,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认为可能是NaOH变质了,为此他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 NaO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收CO2而变质,但无明显现象。碳酸钠溶液的pH>7。 [提出问题]怎样检验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从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中,分别取等量溶液装入A、B、C三支试管,进行探究。 向A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没有变质; 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 向C试管中滴入CaCl2溶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 [实验分析]⑴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 A试管:,B试管:,C试管:。 ⑵写出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定发生的反应, 可能发生的反应。 ⑶显然,他们的实验结论是矛盾的。实验中,根据试管(填A、B、C)的现象作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探究拓展]如果确定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若要进一步测定装入试管的溶液中变质的NaOH的质量,实验时他们需要测知的实验数据应是。 14、做稀盐酸的导电性实验时,小红观察得非常仔细,她不仅看到灯泡亮了,还观察到与电解水相似的现象——两根石墨电极上出现了气泡!于是激发了小红探究气泡成分的欲望。请你来参与小红的探究活动吧! ⑴提出问题。盐酸通电石墨电极上分别生成了什么气体? ⑵查阅资料,提出假设。信息资料:①盐酸HCl气体的水溶液;②HCl气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③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常温下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Cl2。 提出假设:假设1: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氢气和氯气;假设2:电极上分别生成了氧气和氯气; 假设3:;…… 以上假设的依据是。 ⑶设计实验。小红决定用电解水的装置重做稀盐酸的导电性实验。 ⑷进行实验。用右图所示的实验方法分别收集稀盐酸通电时两个 电极上产生的气体。 ⑸收集证据。观察气体颜色,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收集到的无色气体。 发现HCl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了两种新物质。 ⑹实验分析。若一只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为黄绿色,另一试管中的气体能燃烧,则假设成立;若两只试管内收集到不同的无色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实验证明假设1成立,所以盐酸通电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⑺反思与评价。联想从电解水实验得出结论,小红认为可以用电解盐酸的方法来探究HCl中元素质量比。我认为小红的设想(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课堂提问类型

课堂提问类型

教师课堂提问类型 第一节认知层次 学习指南 教师在构思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答案中可能包含的内容,而且应当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应用的思维类型或过程,从而来确定问题的类型。“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分辨和区分不同种类的思维或认知方式,从而在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评价时,帮助教师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问题。同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所提问题的要求,理解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 本节,我们将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对认知过程维度描述的学习,掌握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认知层次。 一、认知层次分析 2001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重新修订,对原来分类法的六个维度: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变成用动词来进行分类,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纬度,这也与我们教学目

标设定时要用行为动词相一致。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动词,在每个认知维度上提供了两个或更多具体的认知过程,并对认知过程进行了描述。 1.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新获得行为的保持。记忆是最低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记忆通过常是由要求学生再认或重现信息的问题所激发,记忆对有意义的学习和问题解决非常重要。由于记忆,人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全面、更深人。也就是有了记忆,人才能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如果学生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环境中运用知识,就更能够记忆并重现知识。记忆分为两个认知过程。 (1)识别。识别是从长时记忆库中找到相关的知识与当前呈现的信息进行比较,看其是否一致或相似。如,识别l894年8月1日、l893年8月1日和1895年8月1日日三个日期哪个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日期。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探究 一直以来莎士比亚都是被作为欧洲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领军人物为世人传颂,所以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角度来审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悲剧性质也许会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因此本文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与文艺复兴运动相联系来探究其悲剧性质。 经过总结我认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具有四种不同的悲剧性质,并具有一定的顺承关系,现陈列如下: 《麦克白》:欲望悲剧; 《奥赛罗》:种族悲剧; 《李尔王》:生存悲剧; 《哈姆雷特》:命运悲剧。 一《麦克白》的悲剧性质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认识到麦克白并非一个专横、残暴的篡权者,他是一个高贵勇敢的苏格兰大将,他重视荣誉,藐视命运,无所畏惧,战功显赫。但当他站在旷远的荒原上看到雷电轰轰、云雾蒙蒙的壮观景象,又聆听着女巫们对他成为新国王的预言,对于刚刚得胜回朝的麦克白来说,他内心对于权势的狂野追求再也无法克制,一下子冲天而起——他要弑君篡位! 是的,一切都从此而改变,欲望席卷了他整个内心,他追随着内心欲望的驱使一步步走向毁灭。可当他站在权力之巅来审视自我时,他才幡然醒悟:“明天,明天。再有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的蹑步前行,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是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戏子,登台片刻,便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他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从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来审视,麦克白的欲望不正是文艺复兴所宣扬的个人主义在极端下的表现吗?我想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理性之处,他或许就是通过麦克白追求内心欲望的悲剧经历来警示世人个性的追求只能是在适度的情况下,无止的一味追求只会给自身带来毁灭! 二《奥赛罗》的悲剧性质 评价《奥赛罗》的悲剧原因显然离不开奥赛罗的黑人身份。联系到当时欧洲殖民主义的盛行,奥赛罗作为黑人的身份显然在以白人为价值核心的欧洲社会会有一种被排斥的状态,这种状态反应在奥赛罗个人的心理上就会很容易得导致其行为的极端的倾向性,所以悲剧的发生就会成为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因此我想也许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就是想通过以黑人作为主角而最终酿成悲剧来批判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很显然,殖民主义文化下的种族歧视将会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中难以抹去的污点。 三《李尔王》的悲剧性质 对于《李尔王》这部悲剧,我以为莎士比亚俨然已经从对人性悲剧的批判中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的宗法关系以及价值观的批判上。 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和人基于物质关系和功利主义基础上的商业关系摧毁了原有的宗法和血缘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在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或许莎士比亚正是基于此而创作了这样一部反映社会各个阶段伦常变换的境况,并最终通过李尔的死去以唤醒台下的观众,让他们来重新审视自身价值、重建自我和精神家园。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提问,在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分析提问的最佳时机,确保能够取得有效的教学成果。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师要不断探寻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不断提高提问能力,精心设计,科学安排,优化提问内容,讲究提问技巧,要用教师的教育智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主用,使之真正作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数学课堂提问要锤炼提问技艺,关注提问效益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若干个问题的有机组合,并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驿站”。数学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所获数学知识的多少,都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在于会讲、善讲,更应在于会问、善问。有效提问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它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心思和精力。教师要积极锤炼有效提问的技艺能力,会敏锐观察和有效捕捉关键问题,把问题问在知识的核心处和思维的关键处,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问题,善于对”

问题转化”的指导,善于用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重问与轻问、追问与转问等提问方式,善于平衡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有效介入,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巧妙而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理答。 二、深入解读教材,所提问题具有针对性 首先数学老师一定要认真的研究教材,完全掌握教材里的重难点,并且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根据教材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只有精巧的问题才能让教学活跃起来,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而老师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但好的有效问题一定得要求老师在课前便精心设计好,因此老师应该在课前备课阶段严格按照教材,预设出不但有一定的情趣,而且还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 三、老师提问之后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之所以要进行课堂提问,其最终的目的始终是要通过这种有效的交流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发现其知识体系中所存在问题,然后老师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进而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具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所以数学老师设计的提问问题要更多的考虑如何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且培养其发散思维。这便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并且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出三到五分钟的思考时间,使得能够真正做到

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问与说明的应用

实现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提问”与“说明”的应用 杜四海 (宿州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宿州234000) 【摘 要】互惠式教学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出新型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功效。通 过“提问”与“说明”策略的运用,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空前调动起来,既解决了当前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密切了师生、同学关系,更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策略 提问 说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5-0155-02 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对于探究式阅读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将于无形中传授学生终生受益的策略性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及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实践中,我摸索出以互惠式教学法引领学生阅读的路子,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互惠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布朗提出的,它的具体做法是: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六人。首先,教师示范。教师在领着学生阅读一段材料后,就这段材料提出问题,然后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出说明,并预测下一段将会讲什么内容,最后概括本段大意。在教师示范性地应用四种阅读策略后,小组领导的责任由教师逐步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轮流领导阅读小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中,就所读材料提出问题,然后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出说明,阐明材料的困难部分,是我们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上使用频率较高的两个策略,学生参与的几率也大。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之后,多方搜寻资料,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求出事物的性质、规律,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在此,我借课文学习的实例来说明“提问”与“说明”策略的具体实施。 八年级上学期,通过多篇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典型化环境中,同学们可以较为容易地分辨出三种说明顺序,完成说明文的阅读任务。 但是,在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学生遇到了较大的麻烦。当讨论“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是什么说明顺序的时候,同学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有近80%的同学说是时间顺序,有约5%的同学说是逻辑顺序,余下的同学则陷入了迷茫,根本 说不出是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在此,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清说明顺序(或者说,我们能否依据文本中出现了带有时间的词语来判断“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就是时间顺序)? 我通过下面几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索,解决了问题。第一步,教师特别提示同学们先认真回想说明顺序的三种形式,比较三者的差别。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判断说明顺序的具体方法:A “从说明文的类型作出相应的判断”(一般说来,事物说明文多使用时间和空间说明顺序,事理说明文则多使用逻辑说明顺序);B “了解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通常按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物或事理,多采用逻辑顺序);C “把握语言标志”(例如,时间顺序多采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三方面入手,试辨析本节的说明顺序。 第二步,小组成员再次认真阅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来,准备一场全班范围内的辩论(即做出说明)。 第三步,辩论。持“时间顺序”观点的A 方同学,在本小节找到了许多短语:“1979年春”、“经过385天”、“经过80多天”、“在1960年和1962年”、“1978年”,并对照说明文时间顺序的要素:“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都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古今、白天黑夜等”,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有心人还拿出一本比较有影响的参考资料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持“逻辑顺序”观点的B 方同学则向A 方同学提问:①既然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那么你们能否解释为什么课文中是按“1979年春”--“在1960年和1962年”--“1978年”来排列?而不是按“在1960年和1962年”--“1978年”--“1979年春”的顺序来排列?②“经过385天”、“经过80多天”是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吗? *[收稿日期]2012-07-02 [作者简介]杜四海,男,宿州十一中教师。 第15卷·第5期 2012年5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5May .2012 155

现代文阅读探究性试题解答要领

现代文阅读探究性试题解答要领 高考阅读 2009-07-06 0043 5d56b7b40100dug0 现代文阅读探究性试题解答要领 就阅读而言,探究是学习性阅读与研究性阅读的初步结合,是客观性阅读和主观性阅读的结合。就高考而言,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试题。它不一定都标出“探究”的字样。就答题而言,它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微妙结合。 探究性试题既具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开放性体现为其答案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只要符合试题要求,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即“个性化解读”。限制性体现为,考生必须从文中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等等,对这些限制,答题时不能视而不见,否则会偏离命题指向,导致失分。 探究性试题分值高(一般为6分),评分标准相对灵活,对阅卷老师的监控难度大,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可以在这道试题上获取高分。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但是在常规的教学视导中,我常常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存在着弊病.诸如,问题设计无序,没有层次感;问题设计得或浅显或深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甚至有的教师未经思考,课上随意提问,等等 问题不能过于直接、浅显太简单的问题就如一碗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学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这样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思维。问题过难,学生无所适从,无处下手,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深入。教师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能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能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性、清晰=的层次性和丰富的挑战性。课堂提问既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提问要筛选不同的内容,做到分层次提问。对C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都应鼓励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A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角色意识,有效

探究性学习题目

自己命制的几个题目: 30.(25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2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2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3分) 探究主题二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探究主题三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 【摘要】:本论文希望以悲剧的视角来观照古代戏曲,梳理出古代戏曲对悲剧性意蕴的表达方式及其演化轨迹,论述其在审美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从文学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思潮等方面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及产生的原因。尽管抒情诗的传统和曲本位的观念使悲情苦境成为古代戏曲表达悲剧性意蕴最重要的方式,但随着文人化进程的加深,悲情悲绪的客体化走向也愈益明显,突出表现在悲剧性境遇的营造上。这不仅标志着文人观照抒写苦痛方式的变化,也标示着悲剧意识在戏曲文学中的成熟,并推动了伟大悲剧杰作的诞生。而这种成熟又是文化思潮、社会现实与文学观念等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文人剧作家的结果。从悲剧意识角度来看,大团圆模式是古代戏曲用以拯救苦难,弥合痛苦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渴望从灾难与痛苦中被解救出来的共通的文化心理。具体到戏曲叙事层面,剧作家总会设计一个甚至几个人物形象充当苦难的见证者和挽救者,借以表达其拯救愿望,宣扬其救世理想,而大团圆结局则是拯救实现的重要标志。然而,传统的写意创作原则使大团圆的内涵与形之式间发生了分裂,从而出现了团圆主义背后的悲剧性问题。从团圆模式内涵的变化及拯救者形象的演变轨迹中,不难发现古代戏曲有一个从大团圆到悲剧化的发展历程,并以悲观幻灭为其总结性的审美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文人救世理想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作为戏剧文类之一种,古代戏曲在话语类型、结构方式以及文本交流系统等方面有着不同于

西方戏剧的特点,因而在悲剧性意蕴的表达中形成了阴柔、婉约、感伤、凄美、悲凉等风格特色,并带来了文本存在形态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虽没有悲剧这一概念,也未能形成系统的悲剧理论,但对悲剧之美的欣赏却有着深远传统,并在戏曲评点及其理论思想中得到了承续与深化,这些均为古典悲剧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典悲剧观的最终形成大致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怨谱”说与“苦境”论继承了悲怨传统及诗歌意境理论,对悲剧风格及情感效应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卓人月、金圣叹等人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自觉以痛苦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从而使戏曲批评跳出了传统的感性鉴赏层面而上升至对人生本质的哲理思考层面。王国维的悲剧观既有对前二者以及其后清代曲坛延续的悲观主义审美趣味的承续,又借助西方理论对传统文化悲剧意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并始终立足于悲剧作为叙事文学这一特点详尽探讨了悲剧叙事中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推动了古典悲剧观的真正形成。【关键词】:古典戏曲悲剧性叙述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7.37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9引言9-27一、二十世纪中国古典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小课题方案

曙光一小三(2)数学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董其凤 时间:2014.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刚步入小学校门的低段孩子来说,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自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开展了较多的专题性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上也总结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特别是低段孩子在老师趣味性地提问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在一些公开课中经常能看到。但是在实践教学时发现,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没有精心准备的提问、只关注优等生的提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有时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如注意力容易分散,活泼好动等等,往往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假思索的盲目跟风的回答方式。甚至有些孩子在“对的,是的,好的……”之类的回答下完成一节课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老师怎样提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哪些问题可以提、有意义,哪些问题不该提,这是我们一线老师一直在思考探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课堂提问有效性,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材的重难点而设置的一系列的问题。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找到在小学低段数学常态课中不合理的提问,并避免在以后的课堂上出现。对于能促进孩子思维、开启心智类的提问及时总结并进行推广应用,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实施培养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智慧,做到问在疑处,点在惑时,以达到引发认知兴趣,获得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2、通过该课题研究,总结、归纳有关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设策略、措施 1、积极参加在“影子研修阶”段期间的观课和议课,努力吸取九龙坡区优秀教师先进经验,高度关注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条件。从如下几个方面关注:

语文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语文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门教学艺术。提问若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通过“问”来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注意层次性。具体说来,提问的层次性可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一篇课文在表达观点、说明事物、表现中心思想时往往是一步一步,由表及里,由浅人深进行的。有时,课文的重点、难点一下子不易被学生理解、吃透,这时就需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组问题层层推进,一步步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步理解。例如,学习《捕蛇者说》这课,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中心思想,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既然永州的蛇很多,为什么人们还要争相捕蛇? 第二,蒋氏一家因捕蛇而三代遭难,为什么还要捕蛇? 第三,从永州人的生活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三个问题紧紧依据课文内容,层层推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当时“苛政猛于虎”的残酷现实。 有时,教师为了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可以依据课文内容,选取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设计一组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提问。 比如,在《清贫》这课里,教师欲让学生感受方志敏作为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就选取两个士兵作角度,设计三个问题:第一,两个士兵为什么坚信自己会发意外之财? 第二,两个士兵为什么以为当大官的就必然有钱? 第三,他们在方志敏身上发了财吗?这说明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围绕士兵的心理,一步步剖析,将方志敏与国民党大

官作了一个对比,更反衬出方志敏的清廉。学生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加深了理解。 二、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的思维是遵循着由浅人深,由已知向未知迁移的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设计出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一步步受到启发,最后水到渠成,完成教学目标。例如,《项琏》这课,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她的现实意义,如何来使学生理解呢?教师通过搭梯子的方式,提了三个问题:第一,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第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第三,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最后一个问题本来很大,很难回答,可是有前两个问题的铺垫,最后使问题轻易解决。 除了这种搭梯子的层次法,还有一种方式,教师不妨采用。即分总式层次,由低到高,由局部汇总到整体,最后使学生对所解决的问题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如《雷雨》(选段)这课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周朴园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要使学生对其性格特征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就要先回答第一层面上的三个问题:第一,周朴园如何对待少女时代的侍萍?第二,周朴园如何对待刚为她生过孩子的侍萍?第三,周朴园如何对待眼前的侍萍?这三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后都可回答得很充分,这时再来概括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就不会感到突兀困难。 三、学生个性差异的层次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思维,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触动,是否启而有发,是提问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电不同,这些都要求课堂提问要充分

探究性问题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解答探究性问题的思路略谈探究性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一、条件探究型。二、结论探究型。 三、存在探究型。四、规律探究型。五、决策探究型。一般情况下,解答探究性问题要把握问题的结论特征,通过对相应的数学式子和图形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其规律采用合情推理,猜想结论,理论验证等程序得出正确答案。下面就不同类型的探究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各类型的解题方法思路,以便大家参考借鉴。 一、条件型探究问题 条件探究型是指仅仅给出给定的结论,要求探究此结论成立应具备的充分条件。 例1、如图,在ABCD中,E、F是对角线AC上的两点,要使△AD F≌△CBE 还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只需添加条件)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性质可知A D=BC,AD∥BC ∴∠ADF=∠BCE ∴当CE=AF 时,依据SAS可判定△AD F≌△CBE;或当AE=CF时,∵AE+EF=CF+EF 即AF=CE,同样可证全等。或当∠ADF=∠CBE时,可用ASA判定全等;或∠DFA=∠CEB 时可用AAS判定全等;或当DF∥BE 时,则∠DFA=∠BEC,可用AAS证全等。 答案:AF=CE或AE=CF或∠ADF=∠CBE或∠DFA=∠BEC或DF ∥BE等等。 根据以上解析可知:解答条件探究性的一般方法和思路是:从结论出发,执果寻因,逆向推理,逐步探索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或把可能产生结论的条件一一列出,逐个分析考查,同时添加的条件也可以是能够推出这个条件的其他条件。

二、结论探究性 结论探究性是指题中没给出明确的结论的问题。 例2:如图,AB=AD,BC=CD,AC和BD相交于E,有这些条件可以得出若干结论,请你写出其中3个正确结论。(不再添字母和辅助线) ①②③ 分析:由AB=AD,BC=CD,AC=AC可得到△AD C≌△ABC从而可得∠DAE=∠BAE, ∠DCA=∠BCA等。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可知AC⊥BD,BE=DE,还可以证:△AD F≌△ABE,△CDE≌△CBE 因此本题答案:①AC⊥BD, ②BE=DE,③△AD C≌△ABC等等 根据对本题的解析可解答结论探究性题目一般思路是:从剖析题意入手,充分捕捉题设信息通过由因导果,顺向推理或联想类比、猜想等。从而获得所求结论。解题方法:从条件出发,经过探究分析归纳;猜想得出结论,又可以作为条件来使用 三、存在探究性 存在探究性是指在给定条件下,判断某种数学现象是否存在,某个结论是否出现的问题。 例3: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2(k+1)x+k-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①求k的取值范围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的倒数和等于0?若存在,求k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本题的第②问是一个存在探究性的问题,它的解答过程如下: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平远县平远中学赖钦县 内容摘要: 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了几点体会:一、提问要有效地创设问题的情景;二、提问内容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三、提问时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四、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点明了课堂提问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教室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等等现象,这些不足都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提高地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现就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就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有效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地理教师要善于选择最佳时机,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日常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相近时,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在学习海陆风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站立在海岸上,风向有什么不同?”,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海风的事情,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风向变化,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又如:笔者在讲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说实在,备这节课时我认为这节课是有点闷的,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结果开始的5分钟讲“城市形态”时真的如我所料,学生只是默默的接受着知识,虽然还是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因为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例子对于生活在小县城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同学冒出一句:“老师,平远县城是什么形态啊?”我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平远县城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平远县城的城市形态。这时,我突然好象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我灵机一动,说:“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平远县城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平远县城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

初三科学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例析中考探究性试题的几种类型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探究式教学也越来越在教学中得到普及;在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中对探究式教学考查的力度大大加强。笔者认为探究性命题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考查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 科学探究过程包括以下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例1(威海市2003)科学探究 许多物理现象跟气压的大小(通常说气压的高低)有关系,气压还对人类的生活、健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几千米高的山上,如果没有高压锅,连一顿熟饭都吃不上,就是由 于水的沸点随气压改变的缘故。 实验:烧瓶中的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水停止沸腾;待水温降低一些后将大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向外拉注射器活塞,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表明气压减小时水的沸点降低。 换用其他液体,在各种气压下实验,表明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 压增大时升高。 请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的步骤:A、分析归纳;B、提出假设;C、提出问题;D、 理论推导;E、实验研究;F、得出结论。 你认为编者对“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研究”依次采取的四个有用的步骤是__________ (步骤用英文字母表示)。 解析这类问题情景学生较熟悉,实验内容与方法均来自于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但考查的内容已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前后综合的探究过程。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结合具体问题指出运用的探究程序。完整的探究过程应包括上述7个,本题涉及到的探究步 骤按顺序有D、E、B、C四项。 二、考查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很多,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近似法、数学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应用最为普遍,理解和掌握这些研究方法,科学探究才能 少走弯路。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南阳里小学谢璧珊 内容提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二、开放探究的提问点拔。 三、重难点的巩固深化提问。 四、总结延伸的后续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有些教师的提问是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本文提出,教师提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情趣的激发、学习能力形成的问题就是有效的问题。“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具体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 导入新课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良好的新课导入更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熔铸了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闪烁着教师的教学风格。 以下是本人进行《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片段: 师:昨天,班上三位同学代表三个组参加口算比赛,现在把结果公布如下: 师:哪个同学最棒?你是怎样想的?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课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课 《纸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开展,提高学生研究纸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科学选题进行研究。 2、通过活动,引导走入生活,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与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研究纸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形成课题,并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整理归类问题,形成课题,初步掌握科学选题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生:观察和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制品。 师:纸制品、百宝盒、课件、视频、活动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交流。 安排好座位,发下问题纸和小组汇总归类表格。 同学们,很高兴我们能够相聚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咱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专门研究我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的,这里将是我们展示才华的舞台。还记得我们的口号吗?一起说(点击课件):我自信,我发现,我研究,我展示,我精彩! 二、创设情境,生成主题。 1、激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这是什么?(点击课件:树)老师的百宝盒也里有一棵树,你们相信吗?谁能把这棵树找出来?教师与学生依次摸:作业本、面巾纸、纸杯、卡片…… 没有摸到树,为什么老师说百宝盒里有一棵树?指名说。 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摸到的东西都是以树材为原材料制成的纸制品。 2、交流生活中的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纸,它们的原材料不同,适用的范围也各不相同。谁来结合课前的观察和收集向我们介绍一下?指名学生交流。 (评价: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就会有所发现,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非常有特色的纸,说明你们很善于观察。) 看了刚才同学们搜集的各种各样的纸,你发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呢?

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含答案)-

数学探究性题目七例 1.时钟上的数学 我们每个同学家里都有大大小小的钟,绝大部分钟都有时针、分针、秒针,时时刻刻都可以听到它们不停的“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当然他们的走动有快有慢,秒针最快,时针最慢,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一些数学关系? 为了使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所讨论的时钟只有时针和分针。 问题:在一天之内时针和分针重合多少次?每次发生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两针互相垂直? 什么时候两针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时针和分针交换它还能表示某一时刻的时间么? 希望大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后讨论一下是否还有其他有趣的问题。 2.揭穿转摊的骗术 在车站,码头附近有时会看到一些碰运气、赌输赢的地摊,这些地摊大多引诱来往过路旅客,用骗术骗取他们的钱财。转摊就是其中之一。 摊主在一个固定的圆盘上划出若干扇形区域,并顺次标上号码1,2,3,4,5,6,。。。。。。。,在每一奇数扇区上放上值钱的物品,如名酒,中华香烟等,而在每一个偶数区域上放着廉价的物品,如糖块,小食品等。圆盘中心安装一根可以转动的轴,轴的顶端有一根悬臂,臂端吊一根线,线头上系一根针。你如果付给摊主一元钱,就可以随便转动一次,当悬臂停止转动时,针就停在某一区域,按照摊主制订的规则,这一格上的数是几,就从下一格

起,按顺时针方向数出几,最后数到哪一格,那一格中的物品就归你,例如:当针指向“6”时,就要从“7”数起,顺时针方向数出“6”,最后应该数到“12”这一格。 参加这种赌博的人认为,圆盘中奇数、偶数格占一半,输赢得机会各占一半,于是就去碰碰运气,然而,不管转多少次,最后总是数到偶数区域中,你只能用自己的很多钱换来几粒糖果等廉价物品。为什么大家的“运气”都这样不好,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开这个迷吗? 类似的还有 1.音乐教室里有7排座位,每排7把椅子,每把椅子上坐一名学生,教师每月都要将座位调换一次,张明同学提出建议:每次交换时,每一名同学都必须与她相邻(前、后、左、右)的某一个同学交换位置,以示公平。 教师告诉他,这样交换座位不可能做到,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2.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是捕鼠能手,每天能抓到不少老鼠,但它在吃老鼠以前先要叫老鼠列队报数,第一批吃掉报单数的;剩下的重新报数,第二批大花猫仍然吃掉单数;第三批也是如此。。。。。最后剩下的一只老鼠可以被保留,与第二天抓来的老鼠一起重新排队报数。 后来,发现了一件极有趣的事情,大花猫发现,一连好几天,最后被留下的总是一只机灵的小白鼠。 大花猫问小白鼠:“你想了什么办法,能每天都留下呢?” 小白鼠说:“尊敬的大花猫先生,每天排队前我都先数一数你抓到了多少只老鼠,然后,我站在一个相应的位置,就可以留下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