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上课讲义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上课讲义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上课讲义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森林原野等。对

表现人物身份、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通顺课文。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读音和字形,,掌握“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

2.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 初读课文,从正面描写中感知谭千秋对家人关爱、恪尽职守、对学生有无私大爱的品质。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读课文。

(1)课文已读遍(做到正确、通顺。)家长签字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学字词。

(1)选择正确读音。

洗漱(sù shù)吱吱(zī zhī)声坍(dān tān)塌

着(zháo zhuó)想深凹(āo ào)

(2)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废墟:坍塌:震撼:

诠释:生死攸关:

【课堂助学】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设置情景。

“2008年5月12日,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大地抽搐的一瞬间,昔日美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充斥着汶川。那一刻,汶川在哭泣,中国在哭泣....."

2.进入情境

地震是一场灾难,但灾难是一场大考试。在考试中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他用自己的行动给这个问题做了最响亮的回答。(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谭千秋老师介绍。

二、预习反馈

1.读一读下列词语。

洗漱穿戴价值尘埃坍塌塌陷废墟震撼凹下去诠释

血肉模糊誓死绘声绘色妙语连珠幽默感姿势

2.在这些生字中,你觉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边不是反文旁)释(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关注笔顺)

3.请同学读读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2.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第2-7节):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用身体护住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第8-10节):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第11-12节):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3.理解课文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四、合作探究之一:文章的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文中三人分别说了什么?能否删掉?为什么?(语言中体会到他们眼中谭老师无私的形象及震撼,从侧面烘托出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伟大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更丰满。)

五、合作探究之二:初步感知谭千秋的形象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你是怎么感知到的?

【当堂训练】

1.比一比,再组词。

漱()撼()诠()凹()

嗽()憾()栓()凸()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本片段描写中,“立即”和谭老师“”三个动作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谭老师;文中“整栋楼房摇晃”之际,我们还从谭老师当机立断的语言“”感受到他的。这些都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是通过

、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巩固训练】

1.片段描写。

那一幕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在眼前

(要求: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一个给你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100字以上。)【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体会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理解命题意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过程】

【温故导学】

1. 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 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 ()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èi xū()。

2.读故事。

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读一读、讲一讲。

【课堂助学】

一、导入。

二、预习反馈。

三、合作探究一: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二)交流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 出示地震场景描写,体会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的作用: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沉着镇定、奋不顾身、无私大爱……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

(三)交流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3.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四)交流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

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还是的姿势。

(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

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五)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最能反映人物品质,是谭老师形象的定格,更是谭老师精神的诠释,是对谭老师的歌颂与赞扬。

四、总结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当堂训练】

1.读句子,体会含义。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展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这段话说明谭老师。

2.“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请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方法提示:抓住关键词“护住”、“最后的姿势”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巩固训练】

1.表示时间短的词语有很多,例如“瞬间”等。请再写四个。

2.补充习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6.2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解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的建起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学习过程】 二、出示目标 1、品析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2、请画出相关语句,认真读一读,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自学指导 1、日常生活中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 2、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样做的? 3、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品析句子)。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表现谭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主要写谭老师对女儿关爱呵护,对工作踏实、认真)(2)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谭老师是这样的一个人呢?拿笔画出来。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品析句子)。 过渡: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是怎样做的?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思考:①读了这一段,你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③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出示句子: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向同学们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老师(板书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出示句子: 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引导学生抓住“立即”、“拉”、“撑”、“护住”等词语感受谭老师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 1、学习课文第三部分(赞英雄)。 (1)指名分段朗读第三部分。 (2)人们是怎样赞颂谭老师的? (3)从人们的赞颂中,可以看出谭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结合回答板书:临危不惧,勇于牺牲) (4)齐读第三部分。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 内容。 5.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谭千秋最后的姿势体现出的当 机立断、恪尽职守、无私师爱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 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 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 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生字新词,个别读,齐读。 洗漱吱吱废墟坍塌 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4、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5、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 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6、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情赞颂。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段: 1、让我们先从5月12日的早晨开始回忆,默读第一小节,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 教案(教案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 案(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六年级语文:6、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文 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

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小学生手工制作教学案

四年级手工制作教案 1手工制作:巧制储蓄罐 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节约意识。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具准备: 废旧矿泉水饮料瓶、小刀、彩带卡纸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 很多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储蓄罐,但是大部分的小朋友的储蓄罐应该都是自己买的吧,那么今天呢,我就教大家一起来做“低碳”储蓄罐,既环保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每户人家都应该有一次性塑料瓶吧!那么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它了哦!首先准备好材料:彩色卡纸,矿泉水瓶,彩带纸,记号笔等。 1、在矿泉水瓶上端用刀挖一个长条形口。 2.彩带卡纸剪出狮子头和鬃毛的形状。 3、把头部和鬃毛图形粘到一起,并且剪出一部分五官。 4、将剪好的部件用海绵胶(这样比较有立体感)粘到狮子头上。 5、剪两条彩带条,作为胡须粘上,并且撕开成条状。 6、画上眼睛和鬃毛上的花纹,狮子头部就完成了。 7、将矿泉水瓶粘到狮子头上,这样储蓄罐就完成了。 这是正面 2手工制作:童话小屋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废旧物品的最大价值。 3、锻炼学 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一些塑料管,火柴个用彩纸包好的小纸盒,一卷双面胶,几张彩纸等。 教学内容及步骤: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吧,还有故事中形形色色的童话小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动手,来做个漂亮的小木屋吧,给自己的玩具安一个家,这样家里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很开心的! 步骤1:首先,先准备好材料:一些塑料管,火柴,一个用彩纸包好的小纸盒,一卷双面胶,几张彩纸; 步骤2:在纸上画上小朋友们最擅长的门窗,然后将他们剪下来; 步骤3:将门窗粘到合适的位置上; 步骤4:把火柴棒并排粘到纸盒的下面; 步骤5:剪出一张红纸,作为房顶,再把塑料管一一粘贴好,一定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哦! 步骤6:最后将屋顶粘贴好就可以了! 3手工制作DIY相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废旧物品的最大价值。 3、锻炼学 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

课题 6 最后的姿势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吗?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面对死亡,却发生了这样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 二、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面对死亡,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效果 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谭老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姿势?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 4.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 5.默读,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写了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①出示图片,谈谈感受,为下文的教学作下铺垫。 ②找出写作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5题;共169分) 1. (4分)把划线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l________r________f________l________ 可怜任何仿佛规律 2. (10分)一字组多词。 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2分)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字母,并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 H J Y M N D R P C V 大写排序:________ 对应小写:________ 4. (10分)查字典填空。 (1)“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脾”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5分)发挥你的聪明才干,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________不断________罗________布前车之________囫囵________枣 6. (8分)我会给下面的字注上韵母和声调。 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ch________ 橡盈评搽 j________lu________g________q________ 捷卵缸蜻 7. (5分)读了这一课,大家都会喜欢渔夫的,联系全文的内容,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写出喜欢的原因。 8. (15分)阅读 最大的学问家——蛀书虫 一条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迎面碰上了一只蜘蛛,蛀书虫向它打招呼说:“你好!” “你是谁呀?”蜘蛛问道。 哈哈蛀书虫笑着说你这个无知的家伙怎么连我也不认识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 蜘蛛奇怪了,说:“可是我听说,只有人才配当学问家呀!” 蛀书虫又哈哈大笑起来:“人怎么能同我相比?他们拿起书,只是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又原封不动放回老地方。而我呢,钻进书里把每页书每个字通通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你想想,我肚子里的学问该有多少!” “那么,请教一下,我怎样才能成为大学问家?”蜘蛛又问。 “当然也得学我的样子,钻进书里把书吃掉喽。”蛀书虫趾高气扬地对它说。 蜘蛛想了想,开口道:“不,按照你的理论,我有个更省事的办法——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我把你吃进肚里,你的所有学问不就全都进了我的肚子吗?”说完,它一头朝蛀书虫扑了过去。 (1)想一想,组词语。 朝z hāo________教jiāo________ cháo________jiào________

大班最后一学期教案

大班最后一学期教案 【篇一: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 学期是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期,也是最关键的一学期。再过几个月,他们将离开幼儿园这片让他们开心、难忘的地方,在小学的天空里自由飞翔。如何使他们永远记住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如何使他们顺利过渡并尽快适应、如何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走进小学等课题,将是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我们针对本班班况及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拟订了以下学期工作计划。 一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幼儿58名,转学了一个,又新来了一个,所以幼儿总人数和上学期一样。通过一学期的培养、学习,幼儿在各方面都有较大进步。具体表现在:身体发展方面: 在家长的配合下,幼儿能遵守幼儿园的常规,个别常迟到的幼儿已能按时入园;大部分幼儿能按自己的冷热感觉、气温变化主动增减衣服、个别幼儿较为被动;极少数幼儿还不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其他孩子很积极并敢于挑战自己;幼儿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 认知发展方面: 幼儿倾听习惯已增强,大部分幼儿能大方、大胆地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求知欲较强,学习习惯良好,逐步学会了使用铅笔,但书写姿势有待纠正;能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思考与动手操作。 社会性发展方面: 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孩子已懂得谦让、分享、轮流,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主动为班级体服务。有上小学的强烈愿望。开始关注身边、国家的大事。少数内向的孩子能逐步融入集体,逐步学会与同伴交流。但收拾物品、整理书包的习惯还要不断培养,自律、自控力还有待加强。如何让每一位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方面得到发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这学期的工作重点。 二教育教学及班务工作重点 (一)本学期工作目标 1、认真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园务计划》为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时间、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讲义教学文档

PowerPoint教程 PowerPoint是微软公司推出的Microsoft Office办公套件中的一个组件,专门用于制作演示文稿(俗称幻灯片,ppt)。广泛运用于各种会议、产品演示、学校教学。本章以PowerPoint2003为例,向大家全面介绍一下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 一、熟悉PowerPoint2003的工作界面 启动PowerPoint2003,一个同Word2003很接近的窗口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如图A)。 ①标题栏:显示出软件的名称(Microsoft PowerPoint)和当前文档的名称(演示文稿1);在其右侧是常见的“最小化、最大化/还原、关闭”按钮。 ②菜单栏:通过展开其中的每一条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项,完成演示文稿的所有编辑操作。其右侧也有“关闭”按钮,不过它是用来控制当前文档的。

③“常用”工具条:将一些最为常用的命令按钮,集中在本工具条上。 ④“格式”工具条:将用来设置演示文稿中相应对象格式的常用命令按钮集中于此。 ⑤“任务窗格”:这是PowerPoint2003新增的一个功能,利用这个窗口,可以完成编辑“演示文稿”一些主要工作任务。 ⑥工作区:编辑幻灯片的工作区,制作出一张张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就在这里向你展示。 ⑦备注区:用来编辑幻灯片的一些“备注”文本。 ⑧大纲区:在本区中,通过“大纲视图”或“幻灯片视图”可以快速查看整个演示文稿中的任意一张幻灯片。 ⑨“绘图”工具栏:可以利用上面相应按钮,在幻灯片中快速绘制出相应的图形。 ⑩状态栏:在此处显示出当前文档相应的某些状态要素。 [注意]展开“视图→工具栏”下面的级联菜单(如图B),选定相应选项,即可为在相应的选项前面添加或清除“√”号,从而让相应的工具条显示在PowerPoint2003窗口中,方便随机调用其中的命令按钮。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最后的姿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3 2019-07-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

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2008年5月日吧!这是所有中国人都难以忘怀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侵袭了巴蜀大地。这是一场相当于400多颗原子弹能量的大地震,一个个美丽的乡镇瞬间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同胞顷刻间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灾难中的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千秋。让我们3 2019-07-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语境说说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再结合读写训练,表达自己的感受。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学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最后的姿势》 三、执教教师:胡红霞 四、指导教师:卢玮 五、课型:新授课 六、年级:六年级 七、教材版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坍、攸”,“墟、谭、漱、吱、撼、凹、感、诠、释”。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生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构建起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要勇于面对,忠于职守,肩负起责任的脊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需要学生用心去读、去悟,从而净化心灵,促其成长,感悟师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教学准备: 搜集抗震救灾动人的事迹和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最后的姿势2

小学语文最后的姿势 泰兴市分界小学李冬美 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 《最后的姿势》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另外,使学生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设计思路: 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创设情境,感受中华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害的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很快地进入课堂,为授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义

引言 【案例1】筹备一节研究课的过程 一次研究课后,笔者询问上课教师是如何筹备这节课的。教师简单叙述了筹备过程,先是搜寻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然后根据经验(包括对学生的了解、自己的特点)和可以收集到的教学资源做了适当的整合和改动,接着就是构思和制作课件、学具了。一切忙完后,就进入试讲阶段,一共讲了三次,每次都根据试讲效果进行了调整。笔者追问这位老师什么时间思考的教学目标,这位老师不好意思地说道,教学目标是在教案其他部分完成后,最后参考教师用书补了上去。笔者再次追问,如果没有教学目标,所设计的这些活动和课件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位老师陷入了深思中。 【案例2】一节师生都感觉到累的课 “终于下课了”,这是一位教师上完《观察物体》课后的第一个感觉。整节课学生都在忙忙碌碌地观察着、活动着,每走一步,教师都小心翼翼地引着、领着,生怕学生走弯路,耽误时间。结果,一节课上了50分钟不说,每个活动似乎都没有很彻底地完成,所有人都在赶时间,总之一个字——累。 “为什么?每一步不都是带着学生扎扎实实地走过来的吗?”这位老师心里充满了疑问。要想解决这个困惑最好是问问学生。于是,她找了几个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的话使她茅塞顿开:“老师,其实有时候我们不用看都知道水杯是什么样子的了,您还让我们看了说,说了看,我都觉得没意思了。”“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您在让我们看什么,所以随便蒙一个答案吧。” 访谈之后,这位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观察能力到底多高?老师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呢?在没有进行任何课前调查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结果做了很多徒劳无功的工作。” 【案例3】为什么我的语言很苍白 六年级学生们在利用工具讨论同一个圆内,半径之间、直径之间、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生1:我量出直径是6厘米,半径是3厘米。所以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师:还有吗? 生2:我是折出来的,也能得到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边说边演示) 师:还有吗? 生3:画圆的过程启发了我。画圆时,圆规的张口总是这么大,所有的半径当然相等了。 师: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齐答:好。 在课后的研讨中,同事们普遍感觉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的语言比较“苍白”,既缺乏对学生各种方法的回应,更缺乏对其他学生理解和评价这些方法的引导,整个课堂成了简单地“一问一答”。这位老师也坦白地说:“我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特别是对于生3的方法,总觉得要说些什么,但一时却……只能‘还有吗’‘好不好’地重复着。”

殳小平 6《最后的姿势 》

6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 ..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 2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 2.听写词语。

6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生字,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1)、天空阴沉沉的。(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

教学案的制作方法讲义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案的制作 三伏潭二中数学组 (2011年10月26日) (一)教学案是什么 我们所说的教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教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 根据这个定义,教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对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教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简言之,教学案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教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教学案教学就是借助教学案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也指出了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就是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教学案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很好的理论依托。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最后的姿势》课后反思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依照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一辈子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依然确实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一辈子价值观。请您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伙儿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马上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马上、拉、撑、护”。 :从马上能够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如何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一辈子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 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伙儿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 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一辈子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一辈子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截了当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能够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为: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难点预设为: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乐学善思,已经具有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学生可能对汶川地震不是很了解,因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以及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三、说教法 1、情境法: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本课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与责任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利用教师的语言,地震发生时的悲壮,课文中的插图或者一些声音音像,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扣题法:紧扣课题,引导探究 本课课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说说课文讲的是谁的“最后的姿势”引出这个问题后对谭千秋老师进行简单介绍,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怎么样的再对谭千秋老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挖掘。 四、说学法 1、情感朗读法:以读为主,明理悟情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得词语,提出问题;细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体会感情,从深层次感悟谭千秋老师的大公无私以及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2、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谭千秋老师护住四个学生的经过是怎么样的以及他“最后的姿势”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展开,在这里我主要讲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收集资料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为学习课文做充足的准备。而且本组课文也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我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设置三个专题:“5·12地震实况”、“感人故事”以及“我所知道的谭千秋老师”。通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 (二)情境导入,品读课题 在上课刚开始,课件上出示地震的景象,把学生带入地震的悲痛中,在一声声悲痛中走进课文,这样学生由对地震的悲痛情感,再到课题的初步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感悟语言,进而引出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深沉而富有韵味,值得好好朗读体会。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强调“姿势”,是怎么样的姿势再读课题,强调“最后”,这姿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了由课题的不同读法,体会不同的重音强调表达的不同含义。课题的朗读体会,可以在开课时就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带着问题进入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