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浅议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浅议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浅议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发表时间:2017-06-15T17:01:23.50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4月上作者:杨继华[导读] 从狭义角度看,人文与天文相对;从广义角度看,人文与(自然)科学相对,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

摘要:本文针对在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进行了探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数学教育;人文精神;教师;学生

一、人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从狭义角度看,人文与天文相对;从广义角度看,人文与(自然)科学相对,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精神”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恰恰忘了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与“美”。不可否认,数学教育应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但科学永远不是绝对“纯粹”的,它包含着历史与实际。作为数学工作者,我们不要忘记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学生不但是未来的一个“科学人”,还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

1.教材编写上应注重渗透人文精神

具体地说,应加强数学史在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些“人文财富”,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例如:在讲方程时,我们不妨联系《周脾算经》和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不妨引入数学史上曾经历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是是非非;讲勾股定理时不妨讲讲毕达哥拉学派和无理数的发现;讲圆周率时也讲讲祖冲之及他的儿子;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也谈谈笛卡尔和费马等。数学不能离开社会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数学的诞生源于生存的需求。在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特别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尽量体现“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和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情境化”的理念,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近年来,兴起的“情境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模式体现了数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观点。这些观念在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也得到了一定体现。

2.教学方法上应注意渗透人文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注重数学的科学性,这无可厚非,但在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知识层次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一味强调“科学性”,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内容是十分有好处的。

首先,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的“艺术性”,注重数学教育美育功能的发挥。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科学追求“真”和“美”的结合。科学家渴望从纷繁杂呈、变化莫测的现象中发掘、提炼、抽象出简洁、整齐、对称、有序的规律来,这就是美。E=m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地描绘了宇宙中质量与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无怪乎爱因斯坦为了寻求自然的和谐与美而奋斗终身。a2+b2=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而对称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难怪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的目标就是“真”和“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