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高中数学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说课稿 北师大版必修4

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会用五点法来画函数y =Asin(ωx +φ)的图象,主要是运用图像研究函数y =Asin(ωx +φ)的平移伸缩规律,同时能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2.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8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之后的一节,具有更强的综合作用,尤其是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移规律,对后面研究其性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五点作图法的实质;(2)理解表达式y =Asin(ωx +φ),掌握A 、φ、ωx +φ的涵义;(3)理解振幅变换和周期变换的规律,会对函数y =sinx 进行振幅和周期的变换;(4)会利用平移、伸缩变换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5)能利用相位变换画出函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像,使他们知道列表、描点、连线是作图的基本要求;通过在同一个坐标平面内对比相关的几个函数图像,发现规律,总结提练,加以应用;要求学生能利用五点作图法,正确作出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树立运动变化观点,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运动美,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4.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相位变换的有关概念,五点法作函数y =Asin(ωx +φ)的图像 难点: 相位变换画函数图像,用图像变换的方法画y =Asin(ωx +φ)的图像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体验;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提问,总结归纳 3、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借助多媒体显示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硬道理; 2、让学生进行活动一:画出函数y=sin2x x ∈R ;y=sin 21 x x ∈R 的图象(简图)。 主要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理解五点法的真正内涵,并从图像中观察这两个函数图像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 观察启发 与y=sinx 的图象作比较,结论,无形中提升了对美的认识。 3、让学生进行活动二:、画出函数y=3sin(2x+3π ) x ∈R 的图象。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进行探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一)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例如,对于棱柱,在义务教育阶段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棱柱的结构特征及其体积、表面积.因此,在教材内容安排中,特别注意了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的衔接. 本章中的有关概念,主要采用分析详尽实例的共同特点,再抽象其本质属性空间图形而得到.教学中应充分使用直观模型,必要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模型,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模型,然后再抽象出有关空间几何体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是简单的几何体,繁复的几何体大都是由这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而成的.有关柱体、锥体、台体和球体的研究是研究比较繁复的几何体的基础.本章研究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和直观图、表面积和体积等.运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空间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数学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空间想象能力面的训练.由于受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知识的限制,在讲解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我们应该多强调感性认识.要确凿把握这方面的要求,防止拔高教学.重视函数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通过电脑绘制简单几何体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严重作用. 2.本章目标 (1)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 ②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①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捷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 ②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例外表示形式. ③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①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②会使用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计算一些简单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详尽分配如下: 3课时 3课时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章末检测题 4.本章重点3课时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全套教案

第1,2课时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始 边 终 边 顶 点 A O B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β|β=α+k ·360°,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⑵ B 1 y ⑴ O x 45° B 2 O x B 3 y 30° 60o

高中数学必修4知识总结(完整版)

高中数学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 ???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1、任意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不作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2、角α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则称α为第几象限角.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 36036090,k k k αα?<,则sin y r α= ,cos x r α=,()tan 0y x x α=≠.

最新高中数学万能优秀说课稿模板

精品文档 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章第节的我分别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内容。下面,学过程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地位如何(承上启下) 作用分析(通过,培养学生能力,体会思想方法。 成功的教育必须以认识学生为前提,他和他的学习能力可能不一样,对知识的理解也可能不一样,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他们,才可能使我们的教学比较顺利地进行。他们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针对这一节课,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引导。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置如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新课标要求,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考试大纲,本节课的重点是,难点是,这是由于。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我来说第二点,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不能孤立地去研究,什么样地教法必定带来什么样的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这个原则,结合本节课实际,在教法上,主要体现教师的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为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表现力和学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说课稿

平面向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4,第二章,第一节。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教材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重力、浮力、弹力这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的理论 本文分析的内容为新人A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其出发点就是将教材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 进行教材分析,首先从整个数学教育发展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再到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教材分析的意义;然后,按照树立正确教材观、深刻理解课标、分析教材特点、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处理教材等步骤研究如何科学分析高中数学教材,其中的案例均来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最后,结合典例分析的感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材分析时应坚持的思想性、实践性、整体性及发展性原则,以提升教材分析的效果。 二、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的教材分析 从系统上看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非常重要的必修四,它是由“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二章平面向量、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三部分内容组成。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都有好处。 本章内容以三角恒等变换重点,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并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等建立的正弦、余弦值的等量关系。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中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及向量方法的应用;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

体会化归思想;在应用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的过程中,渗透了观察、类比、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的作用,对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进行引导。教材还对三角变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了明确的总结。 本章还强调了用向量方法推导差角的余弦公式,并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推导和(差)角公式、二倍角公式。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上,降低变换的技巧性要求。教学时应当把握好这种“度”,遵循“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不要随意补充知识点(如半角公式、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公式,这些公式只是作为基本训练的素材,结果不要求记忆,更不要求运用)。 三、数学必修四第三章第一课时的教材分析 3.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①能利用和、差、倍角的公式进行基本的变形,并证明三角恒等式。 ②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 ③能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三角问题,通过三角变换解决。 发展要求: ①了解和、差、倍角公式的特点,并进行变形应用。 ②理解三角变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 ③了解三角变换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2重点难点: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必修五知识点 一、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第一单元 1.集合定义: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 2.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表示法:列举法{1,2,3,…}、描述法{x|P}、韦恩图、语言描述法{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常用的数集: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正整数集N *. 5.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例:{x|x 2 =-5} 5.关系:属于∈、不属于?、包含于?(或?)、真包含于、集合相等=. 6.集合的运算 (1)交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B A ? 数学表达式:{} B x A x x B A ∈∈=?且 性质:A B B A A A A A ?=?Φ=Φ?=?,, (2)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表示为:B A ? 数学表达式:{} B x A x x B A ∈∈=?或 性质:A B B A A A A A A ?=?=Φ?=?,, (3)补集:已知全集I ,集合I A ?,由所有属于I 且不属于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表示:A C I 数学表达式:{} A x I x x A C I ?∈=且 方法:韦恩示意图, 数轴分析. 注意:① 区别∈与、与?、a 与{a}、φ与{φ}、{(1,2)}与{1,2}; ② 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③若集合A 中有n )(N n ∈个元素,则集合A 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n 2,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n 2-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2-n 。 ④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0{、φ和}{φ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B A ?,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 ⑤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 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 8.函数的定义: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 =f (x ),x ∈A ,其中x 叫做自变量.x 的取值围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 的值相对应的y 的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x ∈A }叫做函数的值域. ①.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 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 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 (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 (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高一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复习资料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高一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公式总结 复习指南 1.注重基础和通性通法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立足教材,学好用好教材,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潜力,注意避免眼高手低,偏重难题,搞题海战术,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不良倾向,当然注重基础和通性通法的同时,应注重一题多解的探索,经常利用变式训练和变式引申来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思维的严谨性 平时学习过程中应避免只停留在“懂”上,因为听懂了不一定会,会了不一定对,对了不一定美。即数学学习的五种境界:听——懂——会——对——美。 我们今后要在第五种境界上下功夫,每年的高考结束,结果下来都可以发现我们宿迁市的考生与南方的差距较大,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的学生的解题的素养不够,比如仅仅一点“规范答题”问题,我们老师也强调很多遍,但作为学生的你们又有几人能够听进去! 希望大家还是能够做到我经常所讲的做题的“三观”: 1. 审题观 2. 思想方法观 3. 步骤清晰、层次分明观 3. 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 注重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4.培养学习与反思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或者其他人传授给学生的,而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习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充满想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你不想学,老师强行的逼迫是不容易的或者说是作用不大,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嘛!数学学习不但要对概念、结论和技能进行记忆,积累和模仿,而且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且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修正。(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将让大家一定要好好预习,养成自学的好习惯。)记得有一位中科院的教授曾经给“科学”下了一个定义:科学就是以怀疑和接纳新知识作为进步的标准的一门学问,仔细想来确实很有道理! 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容得到巩固,知识的得到拓展,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得到优化,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希望大能够让数学反思成为我们的自然的习惯! 5.注重平时的听课效率 听课效率高不仅可以让自己深刻的理解知识,而且事半功倍,可以省好多的时间。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上课时听不到什么,索性就不听,抓紧课堂上的每一点时间做题,多做几道题心里就踏实。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想象如果上课没有用的话,国家还开办学校干嘛?只要印刷课本就足够了,学生买了书就可以自己学习到时候参加考试就行了。 想想好多东西还是在课堂上聆听的,听听老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题技巧,老师是如何想到的,与自己预习时的想法比较。课堂上记下比较重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跟着老师的思路,注重老师对题目的分析过程。课后宁愿花时间去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整合和再创造!回忆课堂上老师是怎样讲的,自己在整理时有比较好的想法,就记下来,抓住自己思维的火花,因为较为深刻的思维火花往往

高中数学必修一必修四知识点总结(杠杠的)

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自然数集,或表示正整数集,表示整数集,表示有理数集,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与集合的关系是,或者,两者必居其一.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具有的性质},其中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 子集。记作. 2、如果集合,但存在元素,且,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 3、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4、如果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个子集,个真子集. 5、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子集(或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 A (1)A (2) ,则 且 若 (3) ,则 且 若 (4)或

真子集 A B (或 B A) 中 B ,且 至少有一元素不属 于A 为非空子集) A ( ) 1 ( ,则 且 若 (2) 集合相等A中的任一元素都 属于B,B中的任 一元素都属于A B (1)A A (2)B 6、已知集合有个元素,则它有个子集,它有个真子集,它有个非空子集,它有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 2、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 3、全集、补集 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 交集且 (1) (2) (3) 并集或 (1) (2) (3) 补集 2 1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 【1.2.2】函数的表示法 2、函数的表示方法 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 ①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②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高中数学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说课稿范文 高中数学说课稿:《三角函数》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中学数学对函数的研究大致分成了三个阶段。 三角函数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初等函数。4.8节是第二章《函数》学习的延伸,也是第四章《三角函数》的核心内容,是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正、余弦函数的图象、三角函数的有关概念和公式基础上进行的,其知识和方法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良好素材。数形结合是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解题方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可以说精辟地道出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本节通过对数形结合的进一步认识,可以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另外,三角函数的曲线性质也体现了数学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知识作用和思想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二)课时安排 4.8节教材安排为4课时,我计划用5课时 (三)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考虑了以下几点: (1)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形象思维在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本节要紧紧抓住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探索; (2)本班学生对数学科特别是函数内容的学习有畏难情绪,所以在内容上要降低深难度。 (3)学会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本节课着眼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与方法,巩固应用主要放在后面的三节课进行。 由此,我确定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师生共同探索发现正(余)弦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学会正确表述正、余函数的单调性和对称性,理解体会周期函数性质的研究过程和数形结合的研究方法; 好学教育: (2)能力层面:通过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自学能力,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情感层面:通过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从抽象到形象的转化过程,体会数学之美,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 重、难点 由以上教学目标可知,本节重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正、余函数的性质,在探索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难点是:函数周期定义、正弦函数的单调区间和对称性的理解。 为什么这样确定呢? 因为周期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上易错;单调区间从图上容易看出,但用一个区间形式表示出来,学生感到困难。 如何克服难点呢? 其一,抓住周期函数定义中的关键字眼,举反例说明; 其二,利用函数的周期性规律,抓住“横向距离”和“k∈z的含义,充分结合图象来理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4:选修4-4学情分析与教材分析-新版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一)学情分析: 本专题是高中数学选考内容之一,包括“坐标系”和“参数方程”两个内容.“坐标系”这个概念比较熟悉,但这里要涉及坐标变换、极坐标系、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等,其中空间柱坐标系、球坐标系在高考中不作要求.通过本专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极坐标和参数方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曲线的多种表现形式;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1.学生已经从初中开始学习坐标系,对坐标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中我还是侧重让学生理解平面和空间中点的位置都可以用有序数组(坐标)来刻画,在不同坐标系中,这些数所体现的几何含义不同.同一几何图形的方程在不同坐标系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可以使表示图形的方程具有更方便的形式.在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建立坐标系,说明建立坐标系的原则,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这样建立坐标系有哪些方便之处. 2.学习极坐标前学生已经在必修4中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再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极坐标的多值性,但是在表示点的极坐标时,如无特别要求,通常取ρ≥0 ,0≤θ<2π.极坐标方程与直角坐标方程的互化,主要是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主要是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并注意参数的取值范围.3.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主要包括:特殊位置的直线(如过极点的直线)、圆(过极点或圆心在极点的圆);求曲线的参数方程主要包括:直线、圆、椭圆和抛物运动轨迹的参数方程.4.在物理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平抛运动,由此引入参数方程,使学生了解参数的作用.应注意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知识,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二)教材分析: 1.核心素养 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在坐标系中,可以用有序实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进而用方程刻画几何图形.为便于用代数的方法刻画几何图形或描述自然现象,需要建立不同的坐标系,从而引入了诸如极坐标系等. 参数方程是以参变量为中介来表示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的方程,是曲线在同一坐标系下的又一种表示形式.有些曲线用参数方程比用普通方程处理问题更为方便,学习参数方程有助于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中数学方法中的灵活多变. 本专题是解析几何初步、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内容的综合应用和进一步深化,极坐标系和参数方程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四常见公式及知识点系统总结(全)

必修四常考公式及高频考点 第一部分 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 考点一 角的表示方法 1.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β|β= k ·360 °+α,k ∈Z } 2.象限角的表示方法: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为{α| k ·360 °<α

人教版高中数学A版必修四《1.5函数y=Asin(ωx j)的图象(第一课时)》说课稿

课题:《1.5函数y=Asin(ωx+ )的图象》(第一课时) 教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四【一】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1.5函数y=Asin(ωx+?)的图象》整节课的课时安排是2个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即:教科书P49—P52);本节课重点介绍了参数?、ω、Α对函数y=Asin(ωx+?)图象的影响;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函数图象伸缩、平移变换的特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它揭示由正弦曲线y=sinx得到函数y=Asin(ωx+?)图象的一种思维过程,所以研究这一函数图象的变换能使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形成体系,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参数?、ω、Α对y=Asin(ωx+?)图象的影响。 (2)、难点:①ω对y=Asin(ωx+?)图象的影响规律的概括; ②图象变换与函数解析式变换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在物理科学习中初步接触了形如y=Asi n(ωx+?)(其中A,ω,?都是常数)的函数。 另外,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逐步转化,同时我所任教的学生是面上中学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参数?、ω、Α对函数y=Asin(ωx+?)图象的影响; (2)进一步研究由?变换、ω变换、Α变换构成的综合变换。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的方式把y=sinx的图象变换到y=Asin(ωx+?)的图象,注意参数?、ω、Α的变换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