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和<会意>,<形声>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和

h?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介词,向,对:我和老师请教。

指日本国:和服(日本式服装)。和文。大和民族。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和棋。和局。

和 ha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和诗。

hu?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和 hu?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和 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和h?【形】

和谐;协调。〖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和顺;平和〖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和睦;融洽〖onfriendly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喜悦〖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暖和;和煦;晴和〖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适中;恰到好处〖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指身体健康舒适〖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日语的,日本的〖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搀和,混和〖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林觉民《与妻书》

【动】

调和;调治;调适〖beinharmoniousproportion;compromise〗。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becomereconciled〗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endinadraw〗。如:这盘棋和了

交易〖trade〗。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合。汇合;结合〖converge〗。如:和合

【名】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sum〗。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和平〖peace〗。如:讲和;求和;议和

【介】与;跟〖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向;对;跟〖to〗——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跟〖as〗——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连】与〖and〗。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加在一起〖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or〗。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另见ha;hú;hu?;hu?;huo

和蔼h?’ǎi 〖kindly;affable〗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和蔼的教师

和蔼可亲h?’ǎi-kěqīn

〖affable;genial〗性情温和,态度亲切

忽然停止了他的威胁的语气而变得十分和蔼可亲

和畅h?chàng 〖(ofawind)gentleandpleasant〗和暖舒适

和畅的舞厅和风h?fēng

〖moderatebreeze〗∶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

〖softbreeze〗∶温和的风

和风拂面和风细雨h?fēng-xìyǔ

〖likeagentlebreezeandamildrain——inagentleandmildway〗比喻耐心地和颜悦色地批评或劝说

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和风细雨,帮人帮心

和服h?fú〖kimono〗日本人传统穿的肥大宽袖阔腰带长袍

和好h?hǎo 〖becomereconciled〗恢复和谐关系

夫妻俩又和好了

和缓h?huǎn 〖easeup;relax〗平和舒缓,使平和舒缓

和缓一下气氛和会h?huì〖peaceconference〗交战双方暂时休战,举行和平谈判会议,以谋求终止战争

和解h?jiě〖becomereconciled;settle〗∶平息纷争,重归于好。今法律上指当事人约定互相让步,不经法院以终止争执或防止争执发生

使争吵的两派和解

〖settlement〗∶在法律上,指诉讼当事人之间为处理和结束诉讼而达成的解决争议问题的妥协或协议。一般

来说,和解的结果是撤回起诉或中止诉讼而无需判决。在这种情况下,和解作为当事人之间有约束力的契约,可以防止重新提出诉讼。当事人双方也可以将和解的条款写入一个协议判决,由法院记录在卷

和局h?jú〖drawngame〗∶〖比赛〗不分胜负的结局

〖tie〗∶〖竞赛〗相等的得分数

和乐h?la〖happyandharmonious〗和睦快乐

和美h?měi 〖harmoniousandhappy〗和谐美好

她有一个和美的家庭

和睦h?mù〖harmony;concord;amity〗相处融洽友好

行陈和睦。——诸葛亮《出师表》

和睦相处

和暖h?nuǎn 〖pleasantlywarm〗气候温和;暖和

天气和暖和暖的阳光和盘托出

h?pán-tuōchū

〖makeacleanbreastofeverything〗连同盘子一起端出来。比喻全部说出,毫无保留

现在除非把这件事和盘托出,再添上些枝叶,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官场现形记》

和平h?píng 〖Pax〗∶以不存在大的战争和国际事务的普遍稳定为其特征的国际历史时期

〖peace〗∶政府之间互相友好;没有战争的状态

保卫和平和平h?píng 〖peaceful〗非暴力的;不通过战争方式的

采取和平战略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

和平的环境〖peaceable〗∶没有战争的

和平的方法〖mild〗∶心平气和,和洽安宁;温和的;不猛烈的药性和平

和平鸽h?pínggē〖peacedove〗象征和平的鸽子。《旧约·创世纪》八章中说:大洪水后,方舟中的诺亚(Noah)放出鸽子,鸽子衔橄榄枝回来,表明洪水已退。后世用鸽子作为和平的象征,并把鸽子的图画或模型叫和平鸽和棋

h?qí〖adrawinchessorotherboardgames〗〖下棋等〗双方不分胜负

和气h?qi 〖friendlyfeelings〗和睦的感情别伤了和气

和气h?qi 〖gentle;kind;polite〗态度平顺温和待人和气和洽h?qià

〖(ofsomefeudaldynasties)attempttocementrelationswithrulersofminoritynationalitiesintheborderareasbymarryingd aughtersoftheHanimperialfamilytothem〗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和善h?shàn 〖genial〗温和而善良和善的老人

和尚h?shang 〖Buddhistmonk〗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和声h?shēng 〖harmony〗依据和弦的组成和相继进行谱成的音乐作品的结构

和氏璧H?shìbì

〖HeShiBi〗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楚厉王、武王,王不识玉反断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宝玉,名之谓“和氏璧”

得楚和氏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

和事老h?shìlǎo 〖peacemaker〗调解人,尤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和数h?shù〖sumoftwoormorenumbers〗几个数的和。也叫“和”和顺

h?shùn 〖gentle〗温和柔顺性情和顺

和谈h?tán 〖peacetalks〗为恢复和平进行的谈判

和婉h?wǎn 〖mild〗〖言语〗温和委婉语调和婉

和弦h?xián 〖chord〗两个或几个音,尤指由于其音高频率成简单比而和谐融会在一起的一些音奏响的乐音组合

和谐h?xi?〖harmonious〗和睦协调和谐的气氛和谐的关系

和煦h?xù〖genial;pleasantlywarm〗温暖的和煦的阳光

和颜悦色h?yán-yuasa〖withakindandpleasantcountenance〗脸色和蔼喜悦

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荀爽《女诫》

和议h?yì〖peacenegotiations〗战争双方的和谈会议和易h?yì〖gentle〗平易谦和和易近人和衷h?zh ōng 〖joinhands〗和睦同心同寅协恭和衷哉。——《书·皋陶谟》

和约h?yuē〖peacetreaty〗终止战争恢复和平的条约

和衷共济h?zhōng-g?ngjì〖worktogetherwithoneheart(intimesofdifficulty)〗指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济的讨论救济的方法。——《老舍文集·赵子曰》

【动】

应和;跟着唱〖joinin(thesinging)〗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附和;响应〖follow;echo;respond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composeapoeminreplytoonebyanotherpoetusingthesamerhyme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答应;允许〖agree〗。如:和应(犹应和)

另见h?;hú;hu?;hu?;huo

【动】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winingambling〗

另见h?;ha;hu?;hu?;huo

【动】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mix〗。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另见h?;ha;hú;hu?;huo

【动】掺合;混杂〖blend〗。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mix〗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蒙哄,欺骗〖wheedle〗。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量】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moment〗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另见h?;ha;hú;hu?;huo

和弄hu?nong [方言] 〖mix〗∶拌和〖sowdiscord〗∶拨弄是非;离间

和稀泥hu?xīní〖trytomediatedifferencesatthesacrificeofprinciple;equivocate;blurthelinebetweenrightandwrong〗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

兄弟俩除了不见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经验

huo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ahuo、“软和”(ruǎnhuo) 《说文·口部》曰:“和,相譍也。从口,禾声。”“相譍”就是“相应”的古代写法,引申为互相唱和的意思。“和”字有三种写法:和、咊、龢。虽写法不同,但三者中都有“禾”、“口”二字,只有分别解析“禾”、“口”二字,才能阐明“和”字的真义。

《说文》析“禾”为:“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花省,花像其穗。凡禾之属,皆从禾。”许慎的解读主要表达“禾”的两层意思:其一,“嘉谷”指极好的稻谷,谷类植物的统称。禾是粮食作物的代表,是上古社会各种利益的表现,亦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要是没有了禾,就无法生存下去。其二,“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按古历法算,农历十一月为一年之始,十月为终,禾一年一熟,生长时间于一年之中,大约在5、6月份生长得最好。在古代农业社会,当每年的这个时候,整体氛围较为平和,因为收成在即,人们不希望有纷争。而“和、咊”的“口”字,无论在“禾”的右边或左边,皆指人吃饭与说话的重要工具。龠是一种乐器,“龢”字内有三个“口”,众多的“口”要吹有三个“口”的龠,必须用和乐技法才能使得乐声和悦。“和”另外有一层意思是《说文》中没有提及的:“禾”字是木上一撇,木为木本植物,其上一撇代表禾穗,像一株垂穗的稻谷,又像一束成熟的小米,禾熟后穗低垂,指向禾的茎根,饱满的禾籽象征着子嗣以及男性生殖器官;“口”除了说话和吃饭的功能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是生育,这是下口,指女性的生殖器官,这点在古代文字中的许多地方都有体现。所以“禾”与“口”组成的“和”字又有男女合欢的意思。事实上和饮食有关的文字多少都能和这层意思沾边,果然是“食色,性也”。2.《礼记·中庸》说“和者,天下之达道也。”社会要达到“和”的境界,就是一要吃饭,二要说话;或者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说起来很容易,要真正达成可很难;当生存与发展的要求都实现后,不就该考虑男女方面的事情了么?虽说人活着不是光为了这个,但只有这三层次的需求都达成了,世界才能和平,社会才能和谐啊。“和”左边是禾苗,右边是口,《说文解字》解释为“相应也”,大概意思是一群人“互相唱和”的意思。《论语·学而》里

头说:“礼之用,和为贵。”

我觉得“和”字的理解不需要如此复杂,禾苗意味着粮食,旁边一个嘴巴意味着“吃”。“和”字的初的含义是“大家都有饭吃”,大家吃饱饭,不闹事,就算肚子上头和谐。

如果把旁边的口的意思衍生成“说话”的意思,那一群人“互相唱合”C大调大合唱,没人唱反调,是嘴

巴上的和谐。

从这两层意思上看,中国已经基本搞定了“肚子里头”的和谐,但是合适皇帝体制的“嘴巴上的和谐”,不可能适合现代的需要。在现代的社会里,各个阶层都应当能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发声,让大家都能“各唱各

调”,才是现代的和谐概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不足 清代大儒戴震有言,“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故曰,文字作为一切学术的基础,做学问得从掌握文字开始。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原文化一块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绚丽的色彩。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一部因形表义的反映原始文化的著作,是古汉字结构纷呈的原始文化的一种载体。笔者就其价值归纳了以下内容: 其一世界第一部规范字典 “《说文解字》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字典,将永远在词典编纂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它的词典学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成书时代之‘早’,还在于它所实际达到的令人惊讶的水平。”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首创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发明部首制度;先列小篆形体后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的体例,系统的编排汉字;采用构形分析法,系统地进行字义、词义说明;建立收字、释字、注音、引证的编纂法体例;建立“博采通人”,“信而有征,不知盖阙”的辞书编纂法原则。极具使用价值,保存古字、古义、古音,对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分析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后世研究古代文献。 同时,许慎《说文解字》收录小篆9353文,参照古籀大篆,因形释本义,诠释每个字的形、音、义,吸取前人成果,广收博采,征引时人前贤通人之说30余家,文献典籍110多种。许慎辛辣地批驳和嘲笑了汉字凝固不变的观点。《序》就是一部东汉以前的汉字发展史。除体式发展之外,《序》还论及汉字内部结构的发展。“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擎乳而浸多也。”许慎认为,文是源,字是流。汉字是沿着简单到复杂、文到字的擎乳浸多的方向发展的。《序》对文字的功用的论述是明确的。 “六书”说本来是战国末年以来流行的文字学理论,班固曾转引在《汉书"艺文志》里:“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第一次对六书作了界说,并且在逐字的说解中,将六书原则贯彻始终。许慎牢固地建立了汉字结构理论体系。 其二资源宝库 “其所以说解,都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推考文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正如许慎在《后叙》中所说: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已究万源。”[②]这句话将的是《说文解字》著书的目的,也可知其内容的涵盖面。事实上,《说文解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与之相关的词汇材料,以及东汉以前的百科知识,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比如它收集了东汉时能够见到的篆文、古文、摘文、或体、俗体、奇字、今文,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字体。《说文解字》是东汉以前汉字本形本义的总汇。它是正确训释东汉以前的经史子集的有力工具。分析多义字词,无非是要分析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说文解字》通过形声系统,通过读若,以及假借、声训、重文、联绵词等等,提供大量的上古语音资料。清代《说文》学家,凭借它并参照《诗经》、《楚辞》的用韵,研究秦汉语音系统,取得不少成果。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书面上的一个字,往往表示口头上的一个词,从这个角度而言,字和词具有同一性。《说文》既然保存了东汉以前大量的汉字形、音、义的资料,势必能够充分地反映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也说:“《说文解字》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其三另类文化史 在说解阐释文字时,不仅要注意其体系内部固有的属性,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同一个字

说文解字宀部

内容摘要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科学地、系统系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考究字源的字典。它是我国第一部形成体系按照部首形体而编排的字书,它侧重于字义之间的关联性,它的核心旨要是对字义的分类解说。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关键词】说文解字宀部 说文解字·宀部字的分析 学生姓名:郭梦娇指导老师:李晋林 前言 公元100年,时值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南阁祭酒许慎编攥了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声读的规范字典——《说文解字》。迄今整整一千九百年间,这部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藏的不朽之作,受到了无数人的青睐。降至清朝,以段玉裁、王筠、朱骏声为代表的治《说文》的名家辈出,著述如林。乾隆进士王鸣盛,治经以汉人为师,对《说文解字》更是情有独钟,推崇备至,称“《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馀书皆未通,不可谓非通儒也”。即使在今天,由于《说文解字》“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的功用价值,仍不失为人们常置案头的经典。而其中《说文解字·宀部》总共收录了71个字,本文从意义辨析上考究这些宀部字的区别差异以及它们关于远古时代某些文化的影射。 一、对“宀”部的综述 《说文》:“宀,交覆深屋也。象形。”按:甲骨文象房屋之形。古代是一种房屋。《说文·宀部》:“宀,交覆深屋也。”远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古代先民们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就在简陋的条件之下,开始了对自然界事物的进一步改造。从甲骨文可以看出来,宀字的形状如同一个房屋侧面的样子。原始先民是在圆形的基地上建造墙壁,然后在墙上覆盖了圆锥形的屋顶,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屋,显得很深邃,因此是“交覆深屋”。而段玉裁注:“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宀”反映了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洞穴之类的居住环境,通过自己的建筑能力,提升到居住在地面之上的建筑物,这样可以遮风挡雨,避免虫类的叮咬。 二、对宀部字主训词的归类 (一)、释“居也”一类的宀部字 家,《说文·宀部》:“家,居也。从宀,声。”《玉篇·宀部》:“家, 人所居,通曰家。”《正字通·宀部》:“家,居其地曰家。”家,这里是定居,安家的意思。 宋,《说文·宀部》:“宋,居也。从宀从木。读若送。”甲骨文中的宋的形状如同一棵树在屋顶的下面,这个树用来支撑这个房屋。远古时候,先民智慧地选择自然界中可以建筑房屋的材料,用砍伐好的树木支撑自己的房屋。 宭,《说文·宀部》:“羣居也。从宀君声。”指的是群居的意思。一群人居住在宀部的房屋下面。远古时代,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下,过着群居的生活。

《说文解字序》及翻译

〔原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①。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②。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③。“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④。”,“扬于王庭⑤。”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⑥。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⑦。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⑧。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乱而蜪多也⑨。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⑩。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11。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鸟兽之文:“文”指行迹。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用阳爻“-”和阴爻“――”,代表矛盾的两个方面,按照阴阳因素的多少和位置顺序,组成八种图形,代表矛盾发展变化的八种类型,叫八卦。即: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前文“近取诸身”,据《说卦》的解释,就是:“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远取诸物”的一种情况,就是:“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②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结绳为治: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③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或作苍颉、仓精)创制的,古人认为书契就是文字。④百工以又,万品以察,盖取诸:(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⑤扬于王庭: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⑥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⑦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⑧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⑨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它: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孽乳:繁衍增生。蜪:渐渐。⑩如也:字形就如事物的形状。11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封于泰山:在泰山封禅祭天地。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翻译〕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宀部字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汉族先民们通过“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汉字符号系统,在汉字符号系统中也隐含着这种思维方式,也自然隐含着由这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来的文化。 《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象形。”许慎的解释是极其恰当的。考察甲骨文和金文,宀是一个房屋纵剖面的象形;从考察考古发掘出的仰韶文化中的古代建筑遗址得知,人们是在一个圆形的基址上建造房屋的,这种房屋非常简陋粗糙,整个房屋呈圆柱形,覆盖着一个圆锥形的顶棚。这种房屋是最早的建筑,它的出现为后来的建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自从出现了最早的建筑宀之后,人们就不断地发展着建筑的规模和样式。到了后来,一个简单的宀已不能描述尽建筑的规模和样式,所以出现了一些其它字来表示房屋。《说文解字》:“宋,居也,从宀从木。”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知道因地制宜,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他们直接围绕树木来建造房屋,结果木就变成了房屋的中心,大概就像现在的蒙古包,中间总有一根木柱支撑着整个房屋结构,宋字形象地说明了人们造屋的情形。宅是另外一个表示房屋的词,《说文解字》:“宅,所托也,从宀乇声。”《释名》:“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择应当是宅的引申意义,人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要考察建造地的吉凶,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对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先民来说这是再吉祥不过的了。今天民间还有看风水的习惯,这大概也是那时期的遗存。室字也是表房屋的一个词,《说文解字》:“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

止也。”房屋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供人居住,只有人们处于其中,房屋才发挥它的作用。与室同义的词有宫,《说文解字》:“宫,室也,从宀躳省声。”《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在起初,宫和室指的都是房屋,是同一回事。考察甲骨文,宫字的形态像是房屋外之围墙,这应当是房屋规模扩大,出现院落围墙之后的情形了。段玉裁注曰:“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则不别也。”宫和室只是用了建筑的两个不同部分来表示同一个意思罢了。宫和室的区分是到了秦汉的时候才逐渐出现,宫的意义逐渐缩小,专门用来表示帝王的居所,而室则成了普通百姓居住场所的统称。 建筑规模在逐渐扩大,建筑的结构也在逐渐繁富,那么对建筑进行描述的词也必然不断增多。在《说文》宀部中就有一些字是描述建筑结构和建筑整体的。宧、艮宀、奥、口宀等说的都是建筑的某一局部:宧表示房屋的东北角;口宀表示房屋的东南;奥表示房屋的西南角;艮宀表示房屋向北开的窗户。另外有宏、寷等字是对建筑整体性的描述,《说文解字》:“宏,屋深响也,从宀厷声。”人们建造房屋的技术不断增进,建筑也就不断扩大,到了某一时期人们可以建造比较大的房屋,如果人在这种房中讲话,必然会产生回音,宏这种效果正是大屋的一个表现;《说文解字》:“寷,大屋也,从宀丰声。”丰指的是盛放食物的豆中放有两串玉,引申之得大之意,宀下有丰则自然表示屋子大了。 自从有了建筑,人们就对建筑所构成的空间展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认识便慢慢地扩大到宇宙范围。在他们看来房屋是个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之字的文化阐释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又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发展、演进,负载着独特的文化信息。早期汉字的象形程度很高,发展到小篆时代,其构形大部分还带有理据,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也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而对于汉字的研究,东汉初期,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是处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期的不朽之作,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收字齐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等形音义综合考辨,编排较为科学系统的字典,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巨作。《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全书连同叙目一共15篇,按540个部首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解说内容133441字,清代学者王鸣盛在《说文解字正义序》中说:“<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尤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许慎的《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汉字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型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许多文化现象的百科全书。本文就是从《说文解字·玉部》以及从玉的字对中国古代的玉文化进行阐释。 《说文·玉部》:“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其意为:玉为美石,它有五种品德,玉柔润有光泽又温和,好比人具有‘仁’的品质;玉质纹理清晰可从其外看到其

中,好比人具有‘义’的品质;玉的声音舒展悠扬传至远方,好比人具有‘智’的品质;玉宁可折断也不肯弯曲,好比人具有‘勇’的品质;玉虽有棱角却不会让人受到伤害,好比人具有‘洁’的品质。玉字的形体像是由三片玉组成,中间一竖将其连贯起来,凡是玉统属的字都归玉部。 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收字140个,这些字有表示玉的种类的,表示玉的质地的,表示玉的颜色、声音的等等。古人把玉分得如此细致,可见“玉”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这些表示玉、或与玉有关的汉字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世界最早用玉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与琢玉已有七千多年历史。玉主要是作为饰物在社会中广泛使用,但是在玉还没广泛使用前,它是作为一种祭祀物品而存在的,让原始先民敬畏。原始先民认为玉不是平凡之物,而是天地之间的精华,是神秘莫测的通灵之宝,可以上达天地鬼神。古人的这种思想,可以从“禮”字的本义看出。“禮”字的甲骨文形体为,像用器皿盛着两串玉拜祭神灵,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禮的解释是:“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可见,古代先民最讲究的“礼”最先就是用玉来拜祭神灵,祈求福气。从“灵”字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玉的敬畏。“灵”字的小篆形体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灵巫与玉事神,从玉霝声,或从巫。”玉与巫可以互换,说明在古人的意识里,玉与巫一样,具有巫的灵性和神性。由此可见,玉在古代的祭祀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把玉作为拜祭品,在后代有文献支撑,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浅析《说文解字》“心”部字 张皓思2010111102000050 【摘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对《说文》中“心”部字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汉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思想的独特性与传承性。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字 引言:汉语是汉民族文化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在语言世界的反映。汉字作为承载文化信息的工具,它的作用更是如此。汉民族自古就有崇尚中心的传统,并认为心在身体各个器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维持着人类的基本生命活动。 一、《说文解字》的内容和体例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就是说解文字的意思。《说文解字》全书十五卷,今本每卷分上下卷,则共为三十卷。共收字9353个,古籀异体重文为1163个。 许慎把九千多个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找出其中的规律,按偏旁归纳为540个部首。把文字按照部首归纳分类,是许慎的一大创举。许慎按文字学原则,从意义出发来安排字的次序,后世则改变成部首检字法,按笔画的多少来安排次序。现在我们字典上所使用的部首检字法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说文》部首的排列是从“一”部到“亥”部,即“始一终亥”,这是按照汉代阴阳五行中的“万物生于一,毕终于亥”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安排的。部首的前后次序,大致是“据形系联”,就是把形体相近、相关的排在一起。例如:“页、面、首”,“惟、怀、惀、想”等。每部中再把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如“心”部中的:恫、悲、恻、惜、愍、殷等等。虽然其中也有些字的排列,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寻。但总的来说,540部的次序安排,许慎是思考研究过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分540部为若干大类,这样就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意符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了解字义。 《说文》按文字学原则,即六书体系(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分部,只有同一意符的字可以率属于同一部首。每一部首内的字,基本上做到按类别来编排。如木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举木的名字,再列举树木各个部分的名字,如“木,柢,根,末,果,杈,枝”等,其次再列举木制品。水部大致也是先列水名,然后再列与水有关的动词和形容词。 二、《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说明凡是属于这个部首的字都从这个部首,也就是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互关联的。再对每个字,先释字义,然后释字的形体结构,有时也指出字的读音。《说文》对一个字的解释,一般只解释一个意义,就是这个字的本意。下面我们来按“六书”对《说文》的释字体例做下简单的讲解: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日实也。太阳之精不亏。从囗、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 月阙也。太阴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凡丄之属皆从丄。 丅底也。指事。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江水。出蜀湔氐檄外崏山,入海。从水,工声。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月部字的研究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这部属于中国语言文字学草创时代的不朽名著,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撰著。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在这学期学习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了许多小知识。 而我也要分析这540个部首中的一个,在细心挑选之后我选了月这个部首。月部位于《说文解字》卷十三,部内共收录汉字七个,是收录汉字比较少的部首之一。在《说文解字》中月部的解释是这样的:闕也。太阳之精。象形。凡月之属皆从月。通过《说文解字》对月部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污闕,太阳的精华。象形字。甲骨文中的月是这样的:,而金文中是这样的。徐灏在《段注筏》里写到:象上下弦(阳历初七初八,月亮缺上半叫做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月亮缺下半,叫下弦)之形。日象圆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 月部收录的汉字一共只有七个,所以在这里我就不把它们一一分类了。因为只有七个,所以我会逐一分析,说出自己对它们浅薄的理解。 月部的第一个字是朔。朔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一日始蘇也。从月,屰聲。通过《说文解字》对朔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月亮在初一开始复生。这是在告诉我们:夏历每年初一,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就是所谓的“朔”,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并且持续一段时间。其实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 月部的第二个字是朏。通过《说文解字》我知道了它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朏的解释是这样的:月未盛之明。从月、出。《周書》曰:“丙午朏。”通过说文解字对它的理解我们可以知道:朏是指月光比较微弱的时候。《周书》中有记载:丙午那天月光初现光明。我喜欢朦朦胧胧的月光,喜欢月亮初挂在天空时的场景。 月部的第三个字是霸。霸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聲。《周書》曰:“哉生霸。” ,古文霸。普伯切〖注〗臣鉉等曰:今俗作必駕切。以爲霸王字。通过以上解释我

说文解字540部首表

《說文解字》540部首小篆字形和難字注音表 說文解字弟一 1.虔一。 2.蚌丄(上)。 3.訐示。 4.凰三。 5.副王。 6.動玉。 7.敝玨( 珏),jue2。 8.敗(氣)[气]。 9.敘士。 10.斬丨,gun3。11.晝屮,che4。12.梯艸,cao3。 13.焚蓐,ru4。14.煮茻( ),mang3。 說文解字弟二 15.犀小。16.猴八。17.琨釆,bian4。18.痞半。19.發牛。20.腕犛,li2。21.腎告。22.腆口。23.幹凵,kan3。24.廉吅,xuan1。25.慈哭。26.想 ( 走)。27.溪止。28.煆(撥)[ ](癶),bo1。29.牒步( )。30.獅此。31.瑚正。32.瑁是(昰)。33.當辵(辶),chuo4。34.跳彳,chi4。35.鉅廴,yin3。36.閘?,chan1。37.隔行。 38.預齒。39.嘟牙。40.圖足。41.氳疋,shu1。42.滾品。43.漩龠,yue4。44.滯 (冊 册)。

說文解字弟三 45.漣?,ji2。46.滲舌。47.熙干,gan1。48.熄 ,jue2。49.獄只,zhi3。50.瑤?,ne4。51.疑 句,gou1。52.瘉丩( ),jiu1。53.監古。54.睿十。55.福 (卅),sa4。56.種言。57.敵誩,jing4。58.暴音。 59.標?,qian1。60.樊丵,zhuo2。61.歐菐,pu2。62.毆廾( ),gong3。63.潟( ),pan1。64.熨共。65.獎異( ),yi4。66.瑾舁( ),yu2。67.瘦 ,ju1。68.皚?(晨),chen2。69.瞌爨,cuan4。70.磅革。71.蝌鬲,li4。72.諉 (?),li4。73.趣爪,zhao3。74.踩 (丮),ji2。75.輦鬥,dou4。76.鄱又。77.駙 ,zuo3。 78.髮史。79.魅支。80.魯 (帇),nie4。81.齒聿,yu4。 82.儐畫(畵),hua4。83.劑隶,dai4。84.噫臤,qian1。 85.噪臣。86.噯殳,shu1。87.憾(殺)。88.擁 ,shu1。 89.撼寸。90.擒皮。91.曄?,ruan3。92.樺攴(攵),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和<会意>,<形声>字 小篆:和,从口,禾声,本义作「相应」解,见<说文>,乃彼此心声相应之意,故从口。又以禾本象嘉谷顺垂之形,兼有相依从之意,相应乃彼此顺而相从,故「和」从禾声。 其义为:1.睦曰和,亲厚之称。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2.和谐之声音曰和。如《马融?长笛赋》「心乐五声之和。」 3.不刚不柔之称曰和,恰到好处之义。如《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媾和、讲和之称。如《国策?赵》「故不若亟割此求和。」 5.冲和之气曰和。如《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6.和尚,和上。梵文之意译。意为亲教师,为能教人学 戒、定、慧者,乃僧徒之尊称。如《晋书?佛图澄传》 「莫起恶心,和尚知汝」。 7.和顺、平和曰和。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 8.亲、相好曰和。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合曰和。如《幼学琼林?夫妇》「夫妇和而后家道成」。 10.调曰和。如《左传?隐公十三年》「臣闻以德和民, 不闻以乱」。 11.应答曰和。如应和,读去声。 12.连同,伴随曰和。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13.向、跟、同曰和。 「和」,由「口」和俱顺垂之形的「禾」组成,含心口相应,和顺相依之义。中国人一向爱好和平,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已普遍深入人心。如常听的「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安和乐利」无不是社会祥和、天下太平的描述。而要真正达此安和境地,首先,自己内在要能平,心能平,才有和可言;心不平,则一切对立、仇恨因而生焉。 大家都知道,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和「太和、中和、保和」的说法源于《易经》。其中究竟含何深义呢?兹分述如下: 「太和」:宇宙本来是和谐圆融的整体。人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大到我们身体外部的五官、四肢;内部的五脏六腑;小到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它们无不是和谐互助、共存共荣的。就好比,左手痛,不可能将手去掉,一定是右手去帮忙。是故,和谐互助,原本就是宇宙天然的法则。「太和」就表此含义。 「中和」:就是我们人能随顺自然、和谐、互助的法则,用「中」――至诚无偏心、无邪念地处事、待人、接物。在人自身,则心平气和、健康长寿;在家,则家庭和睦;在国,则国泰民安;在全球,则世界和平。用这宝贵的「中和」法则,确能消弥纷争、合大怨,而不留余怨。当今举世的纷争、恐怖灾难,无一不是起因于不和,进而彼此怨怼越积越深造成的。终为两败俱伤,甚或两相毁灭。故欲求人类真正的和平,唯用圣人所教的「和」才能去除不平,化解冲突。 「保和」:是指这与天然「太和」之道相应的「中和」之道,要代代保持下去,其望殷殷,其嘱切切。我们的祖先知道如不保持「和之道」则会天下大乱。展阅中国历史,王朝倾覆的原因无不由于「和」不「保」所引起。 和之道,大矣哉!和 h?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和衷共济。 平静:温和。祥和。和平。和气。和悦。和煦。惠风和畅。 平息争端:讲和。和约。和议。和亲。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和是四。 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连词,跟,同:我和老师打球。

说文解字的价值和意义

《说文解字》及清代“说文”四大家 10外汉一曾钰佳10260253 《说文解字》 简介与作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内容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造字法上提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所谓“六书”学说,并在《说文解字叙》里对“六书”做了全面的、权威性的解释。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六书”不能单纯的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 体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 价值与意义 (一)、《说文》在文字学研究中的价值 1、《说文解字》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著作 2、六书理论是汉子结构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总结 3、《说文解字》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子的字典编排体例 (二)、《说文解字》与古汉语词汇研究 《说文解字》收录了上古汉语的大量词汇,保存了古义,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三)、《说文解字》和上古音研究 1、《说文解字》与上古韵部研究 2、《说文解字》与上古声母研究 (四)、《说文解字》和古代文化研究 《说文解字》的内容涉及了历史、哲学、军事、地理、天文、动物、职务、医学和人体解剖等,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说文》。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摘要: 《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 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说文·羊部》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义。”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房屋不仅能遮蔽风雨,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安全保障。在古代,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一个能够遮蔽风雨、生火取暖的地方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人们基本的生存依托,同时也是人们的精神依托。如:《说文·宀部》:“安,静也。从女在宀下。”安表示女性在屋里,本义是安宁。居室里有了女性,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妥善,男耕女织的生活才是最美满的生活。这是古人用心理直观感受来造字的典型例子。透过对《说文》有关房宇的字词意义的说解,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宽敞、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追求。 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用。《说文·车部》:“车,舆轮之总名。舆,车舆也。”古人也很讲究马身上的装饰。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并绘制相应的花纹或图案。《说文·革部》:“勒,马头络衔也。”勒是马头上用以系着马嚼子的皮带。由此可见,古人车饰以文采为美,“文采'的本义是"有色彩的花纹"。这些花纹、图案都来自上古人的生活感观意象。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第 1 页 共 4 页 说文解字之有机化学部分常用字 广东肇庆中学 王文胜 邮编:526020 [关键字 有机化学 专有名词 烃 烯 炔 羟 羰 ] 许多同学刚开始接触有机化学的时候,往往觉得一些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比较深奥、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有机化学学不好。其实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多是根据物质的组成、含义和最开始该有机物提取的方法或原料来源等方面所创造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积累,现将中学化学中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专有名词分类介绍如下,希望对大家学好有机化学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专有名词用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会意组合字,一类为形声示意字。 一、会意组合字 由组成元素名称字的各一部分组合而成,它既指示了物质的组成又指示了字音。 烃:又叫碳氢化合物,指仅含.. 碳、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可用通式CxHy 表示。“烃” 字是由碳中的“”和氢中的“”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 和氢字的韵母“īng”, 读tī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羟:羟基,指—OH ,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羟”字由氧中的“羊”和氢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 q ”和氧字的韵母“ang ”,音取谐音qiǎng。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羰:羰基,指,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羰”字由氧字中的“羊”和碳字中的“炭” 构成,读音取碳字的声母“t ”和氧字的韵母“ang ”,读“táng”。 烃 īng 羟 qiǎng

第 2 页 共 4 页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羧:羧基,指,由羰基和羟基—OH 所组成的官能团。含有羧基 的有机物叫羧酸,具有酸性。“羧”字由羰字中的“羊”和酸字中的“ ” 构成。读音:suō 巯:巯基,指—SH ,由氢硫两种元素组成的官能团,“巯”字由氢字中的“ ”和硫 字中的“”构成,读音取氢字的声母“q ”和硫字的韵母“iu ”,音qiú。 字体构成: 发音构成: 在会意组合字中,一般 “火”字边或“炭”字旁代表碳元素,发“t ”音,名称中带有“火”字边的物质都可燃烧。“ ”字代表氢元素,发“ing ”音,“羊”字代表氧元素,发“ang ”音, “”代表硫元素, 发“iu ”音。声母一般按碳氢氧氮硫的顺序选取:如碳氢组合发“t ”音,氢氧组合发“q ”音等。 二、形声示意字 在汉字造字法中,声旁一般不表意,但化学家们为了让人们容易理解,在给某些物质命名时,常常赋予声旁一定的含义。这是化学家的独创,通过对这类字的组成分析,可加深对 巯 qiú

《说文解字》概论

《说文解字》概论 周祖谟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1期 说明:原文中生僻字较多,未能一一录入。请诸君观其要旨,相信会有所帮助。 一、绪论 1.汉字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文字起源很早。尽管出土的陶器上也有像很早的文字的东西,但它究竟属于什么时代,怎么去认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今日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记录汉语的文字是甲骨文。从甲骨文发展到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六国古文:秦早期的籀文、货币上的文字、陶器上的文字等等。到了秦始皇时代,简易了秦的籀文,成为小篆。再发展成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即楷书、正书)。 从书写方式上看,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篆书是圆笔居多,小篆已有点变化,隶书变化很大,把圆笔改成方笔。如“大”、“日”,字形由圆的变成方块。这种发展一方面由繁复趋于约易,简单化,如由大篆、籀文到小篆;另一方面又可看到由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转注,《说文·叙》讲“建类一首,……考老是也”。前人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比较准确的是刘台拱的讲法:“从一义生数字谓之转注,以一字摄数义谓之假借;随音立字,谓之转注,依音记字谓之假借。”戴震、段玉裁讲转注是互训,非也,互训不是文字孳乳的方法。假借以不造字立字,同音假借,拿一个字代表两个不同的语词。转注是表音的,假借更是表音的,因此我说是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 文字使用上,一字多形(或体,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慢慢趋向固定。从历史上看,有古字今字之别。 2.声韵的演变。首先应理解声、韵是一个系统(system),不是杂乱无章的。一种语言里声母、韵母各分多少类是有数的;声韵的结合是有规律的,是系统的。比如: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t t… 一定跟iy(或有iy介音的韵)相拼,不跟ao相拼。声韵的演变就是在这一系统内部有些发展改变。演变或者由简而繁,比如古代的“端透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知彻澄”和“照穿床”。或者由繁而简,比如“蓝”是来母,而“监”是见母,古代有复辅音声母kl-。为什么说古代有复辅音?这样的事例不是个别的。比如:“恕”从如声。一个字也可以有两个读音,比如“率”shuài、lù,最早为两个辅音,在一定条件下,发展为有的保留了前面的辅音(如“监”),有的保留了后面的辅音(如“蓝”)。除谐声外,从汉藏语同源词比较也可看出古有复辅音。 时代有不同。从汉语语音的声韵系统发展来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period):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上古又可以分成前期(proto-Chinese)、后期(archaic Chinese)。时代前后亦有伸缩,商代为上古前期,周秦即为上古后期;若周秦以上为上古,则汉代也可说是上

说文解字概述

《说文解字》概述《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许慎所以做《说文》,是与两汉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尚分不开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灭经书,涤除旧典,又严禁私人藏书,规定了“挟书之律”。到了西汉初年,惠帝废除“挟书之律”。文景以后,渐开羡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武帝更提出“罢黜百官,独尊儒术”。为了解释经书,古文家和今文家互相排挤。许慎站在古文家的立场著《说文》。从《说文解字》可以看到了汉字的发展有形变和势变。形变即字形有了改变;势变即书写的笔画有了变化。形变如金文跟六国古文相差很远,小篆跟金文相比又有了很大变化。单体变为合体,加上不同偏旁则成为形声字。书写上由繁复趋于约易,字的繁衍上由形以表义向表音方向发展。最早先有图画代表形象,作为文字把图画简化而成为象形字。还有指事,《说文》举“上”“下”为例,因为无物可象,所以有指事。又有会意,会意一般是合体的,如“相”,是由两个独体合成的会意。此法还是有时而穷的,遂向表音方向发展,因此有了形声。又有转注、假借,合前几种为六书。 《说文解字》探索字的本源意义,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追寻字的原始意义,探索古人造字之始的原始意图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陌生化地新奇效果,原因是我们被日前所习惯的字的引申义遮蔽了感受的新鲜,字只成了一个表达意思的符号,我们不去推寻远古人类造字的巧妙。 《说文解字》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在许慎看来,那些保存下来的经典才是古文字及传统文化的正脉。这里有古文传统谙昧不彰与政治纲纪失序之间相伴生的关共同导致社会的衰礼乐的崩坏与王纲的废弛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因素,系,变:而反过来,社会政治清明的时候,古文传统也往往受到很好的尊重和延续,并与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规范形成良性的互动。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很多鬼部的字由此可见,反映了崇拜鬼神和恐惧鬼神的心理。鬼文化是原始先民对自然界及自身的现象从困惑到恐惧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并逐渐演变、积淀为一种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原始先民产生鬼魂观念并对之虔诚侍奉,乃是基于对鬼魂与人的神秘关系的认识,古人将鬼分为“善鬼”和“恶鬼”,“恶鬼”应该是先民观念世界中较早出现的鬼类。《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说文》的价值是巨大的。 收字范围很广。包括了①秦汉间通行的篆文;②古文(壁中书),含奇字,采自扬雄的书;③籀文,即大篆,比小篆繁复,笔画重复的多。如“则”,籀文左边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说文解字的作者《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是东汉汝南郡召陵人,即今河南郾城县东(现属漯河市)人。关于其生平事迹,范晔在《后汉书·儒林传》的《许慎传》中作了这样的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藏否不同,于是撰写《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于世。从这段记载中,我们除知道许慎的籍贯外,还知道他为人朴实稳重,博涉群籍,精通五经,曾作过郡功曹(协助郡守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吏),被推举为孝廉,后升任洨长(洨县之长,洨县在今安徽灵壁县)。据许慎之子许冲所上《说文表》所记,许慎在

升任洨长之前还作过太尉府和南阁祭酒(祭酒,学官名,博士之首)。关于许慎更详细的情况,我们从《许慎传》中则无从得知,因为该传过于简略。清代学者曾对许慎的生平和事迹详加考证,如严可均的《许君事绩考》,林颐山的《许慎传补遗》,陶方琦的《许君年表》,诸可宝的《许君疑年录》,钱大昕的《许慎传漏略》等。(参看《说文解字诂林》前编下《许君事迹类》各文)根据这些学者的考证,我们知道许慎生于明帝永平(公元58—75年)年间初期,在举孝廉后,到了洛阳,任太尉府南阁祭酒。章帝建初八年(公元八十三年)精通今古文的经学大师贾逵奉诏在黄门署讲授《春秋左氏传》、《谷梁传》、古文《尚书》和《毛诗》,许慎此时住在京师洛阳,大约就在这时从贾逵受古文之学,并帮助老师整理秘府旧文。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完成了《说文解字》初稿。在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他与马融、刘参以及博士议郎、四府掾史等五十余人奉诏在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