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

2

3457

268101214161820

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

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时期

特点流向原因

二战前旧大陆→新大陆

已开发国家→未开发

国家

欧洲→美洲;非洲→美洲;

中、日、印度等国→东南亚、

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

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

义扩张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

定居移民(减少),外

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

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

区西亚

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劳

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注意:⑴一直为迁入地区的是:北美、澳大利亚;⑵一直为迁出地区的是:非洲;⑶由迁出地区转变为迁入地区的是:欧洲;⑷由迁入地区转变为迁出地区的是:南美洲;⑸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为迁入区的是:中东。

例2(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读“1995~2020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⑴~⑵题。

⑴1995~2020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⑵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答案】⑴D ⑵A

【解析】⑴根据图中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随时间的变化可知,迁入率是波动上升,但不是持续上升,迁出率不是持续降低,机械增长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

率,机械增长率是总体上升,因而累积净迁入量逐年增加。⑵根据上题可知该省级行政区人口机械增长率加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结合四个选项,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上海,安徽、湖南、河南三个省是我国中部省区,人口是迁出为主。

【变式训练】(2020·镇江模拟)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⑵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发展迅速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⑴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是其人口增长中的重要方式,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⑵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而导致。

【答案】⑴B⑵D

探究点三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很大的差别,产生迁移的吸引力(拉力)和排斥力(推力)。如下表所示:

例3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的“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此外,人口的流动还会受到流入地“反推力”(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 )

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

C.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就业机会多

(2)造成我国“民工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人均寿命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推拉力原理,同时通过本题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内涵,在讲解过程中最好能够通过本题提供的题干材料加以引导。

解析:(1)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的内因主要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外部因素是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城市与乡村间的交通已很发达。则主要推动力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民工是在城市短期打工的农民的俗称,他们远离家乡到外地打工主要是为了就业和获取较高的收入,所以说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1)C (2)D

探究点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3.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例4((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⑴~⑵题。

年龄段(岁)迁出人数(人)迁入人数(人)

≥60 700 800

45~59 1600 5000

25~44 2000 30000

15~24 2400 27500

0~14 640 5000

⑴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⑵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特征及其影响,同时锻炼了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更好的适应高考的能力要求。

解析:⑴上表的人口迁移统计资料中可知,该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入大于迁出,净迁入(迁入-迁出)人口以中青年(15-44岁)为主,郊区人口增多,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郊区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净迁入人口大于60岁的老人人口最小,因而对人口老龄化影响不大;又根据题干信息“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是与该地区的人口迁移没有关系。即选C。⑵从表中可知,净迁入0-14岁年龄的人口也较大,结合题干信息“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中小幼教师,而其它环卫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设计师这三种职业人员联系不明显。

答案:⑴C⑵B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20·安徽马鞍山模拟)2020年春运工作从1月30日正式启动,3月10日结束,为期40天,其中春节前15天,节后25天。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20年春运期间,全国旅客运量达到25.41亿人次,比上年春运增长7.7%。回答1~3题。

1.2020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

2.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3.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客运都要面临“春运”压力,其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速度慢B.铁路货运量大

C.民工人数多D.为了安全减少车次

(2020·盐城模拟)下图表示人口数量变动状况(迁移差额率正值表示人口迁入),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丙点表示的人口变动状况正确的是( )

A.人口增加B.人口减少

C.变动较大D.基本不变

5.能正确反映西亚地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6.能正确反映目前伦敦市区人口变动状况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020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7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回答7~9题。

7.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 【目标解读:】 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 一、基础概览 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 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课堂合作探究】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

4.人口迁移的意义 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 5.其他因素 〖基础过关〗 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 A.短期流动 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C.经济因素迁移 D.政策因素迁移 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劳务输出 C.政治因素迁移 D.集团性迁移 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公开课人口迁移说课讲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 杨良柱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说教法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我校新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即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通过一些实例,同学们分组交流合作,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进行授课。 【激趣定向】 导入:多媒体展示《闯关东》的图片和材料,在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约有700万到800万,闯关东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闯关东与我们黑龙江省关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引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自学探究】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什么是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这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易懂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回答后,给出激励性评价,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强调。 [练习] 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中17页的活动题,加深对知识理解。 问题1: 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导学案鲁教版必修2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重点) 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影响因素特点 人类社 会早期 ____________迁移流动 古代农业社会_________、逃避灾荒、战乱、 _________等。 15世纪末~19世纪_________, 新航线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由_______流往______,由 ______地区向____地区迁移

二战后____城市的出现,____的兴 起,政治避难、地区间经济 水平的差异 ______移民的比例明显减 少,迁移形式也更加趋于 ______。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3.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利影响是。.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地理】鲁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高二地理《中国人口迁移》导学案

导学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变化: 1.迁移方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的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2.迁移原因——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总体上特点 —— (原因:这一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1.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教材20页表1.6) 2.人口迁移的方向(教材21页表1.7) 净迁出地区—— 持平地区—— 净迁入地区(共24个省区)—— 3.人口迁移原因(7点)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总体上特点 —— 因为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控制。(深层次原因祥见教材22~23页阅读材料: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1.人口迁移方向:(教材21页图1.18) 2.人口迁移原因(目的):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有关历史上我国人口迁移直接原因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 ) A.移民支边 B.耕地资源的大量开发 C.战争频繁 D.自然灾害 2.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 A.数量少、规模小,多自发行为 B.数量多、规模大,主要受政策制度的影响 C.数量多、规模大,多自发行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移民支边 战争 自然灾害等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花溪六中彭良庆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二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2020高考地理 冲刺 第18讲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 鲁

第18讲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人口迁移的判别与影响因素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流动一般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我国曾以户口是否发生变迁作为人口迁移的判别标准,这将随着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发生变化。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例1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⑴-⑵题。 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601 2 3457 268101214161820 4=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迁出率=地区迁入人口/地区总人口×100%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A B ⑴造成图中A 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 .收入水平高 B .远离东部 C .人口数量少 D .经济落后 ⑵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 .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 .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 .净迁移率打于10%的省(市、区)少 D .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解析:⑴读图,可看出A 省(市、区)迁出率远远大于迁入率,人口迁出多,造成该省人口迁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落后。⑵根据图中信息,迁入率最大值为18%,迁出率最大值为 6.5%,迁入率最大值大于迁出率最大值,选项A 错误;根据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结合图可看出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只有2个,选项B 错误;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只有3个,选项C 正确;图示省区既有净迁入省区,也有净迁出省区,选项D 错误。 答案:⑴D ⑵C 探究点二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流向和原因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素养材料 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探讨1.(地理实践力)此统计图的主题是什么? 提示:反映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 探讨2.(地理实践力)该统计图的构成是什么? 提示:竖轴表示百分比,横轴表示时间变化,用迁入率和迁出率两条曲线的时间变化反映主题内容。 探讨 3.(综合思维)图示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以迁入为主还是迁出为主?为什么? 提示:人口以迁入为主,因为在图示时间范围内,人口迁入率始终大于人口迁出率。 读图方法 人口迁移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采取“读轴—看线—抓点”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1)读轴:如上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迁移率。 (2)看线:迁入率曲线波动变化上升,迁出率曲线波动下降。迁移差额率即两曲线之间的垂直差值呈波动上升,意味着人口净迁入,且净迁入人口比重上升。 (3)抓点:抓住特殊点。如迁入率峰值、谷值等。 素养达标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①北宋末年,由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 A.从中、西部流向东部 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 D.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1.C 2.A[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箭头A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数之比。下图为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上海市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 C.2010年D.2012年

高中地理 1.2 人口迁移(第一课时)四步教学法教案 鲁教版必修2

睢宁县菁华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口迁移学案-定稿汇编

班级: 姓名: 高一地理学案 使用时间:2013年4月7日 编辑人:赵悦立 【学习目标】 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认识人口移动动因和效应,对人口移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考情播报】 人口迁移是人口部分的一个热点考点,常与工业转移、西部开发等热点问题和时事背景相联系,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学习内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结构预习】 1.阅读教材回答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人口迁移? 3.阅读教材回答人口迁移可分为那些类型?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规律总结】如何判断人口迁移? 1、右图是“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读图完成 问题并分析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 (1)图中甲、乙、丙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 (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原因是。规律一:当人口的移动范围行政区域界线,就属于人口迁移,而位于行政区域内则不属于人口迁移。 2、我班同学计划暑假到北京旅游,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二:。 3、我班学生高中毕业考取北大并定居北京,属于人口迁移吗? 规律三:。 【典例导航】 1、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1西部开发,人口西迁 ○2江西人到上海购物 ○3农村人到城市务工 ○4游牧名族的迁徙 ○5知情开发东北北大荒 ○6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 ○7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间的流动 ○815世纪欧洲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9为方便在四中就读,你将户口从五原迁到临河 【合作探究】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1、读教材第16页“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填写下列表格,探究近现代人口迁移特点。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 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东南亚、美国西部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印度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地区

公开课: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教案 授课人:合肥高升学校翟守志 一、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思路来源于生活,是以生活现象、理论探究、服务于生活为主线索进行的。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当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世界各国都走在各具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上,人们在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城市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我和学生虽然生活在小城市中,但城市化现象是存在的,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表来理解城市化现象及其进程、特点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

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合肥市人,但是你们对合肥的历史了解吗?建国之初合肥的面积只有5.3平方千米,人口不足5万人,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合肥的人口为748万,面积更是激增到11408平方千米。这说明了一种说明样的地理现象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探讨。 1、什么是城市化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鲁教版地理必修《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word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概念,运用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迁移图,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原因。联系实际并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流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因素,对比学习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变化,并养成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身边熟悉的实例,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养成求真求实、积极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材分析 人口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课程标准只提到人口迁移,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一概念,教材将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分开讲述。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并在知识窗中列举人口迁移的特殊形式: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了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民工流、国际难民、环境移民、外籍劳工等,都极具现实意义,体现出教材的时代性。本课时的活动设计注重贴近高中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观察、了解社会以及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2: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难点: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的人口迁移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复习人口的增长,依据学案预习本节内容,并记录难点、疑点,搜集一些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心课)利用教师或学生搜集的资料,创设问题情景:我们把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称为什么? (学生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学生回答)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教师强调)人口迁移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移动或空间移动,这样的忍冬通常会涉及到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人口流动是指人们不以改变常住地为目的的越过一定区域界限的移动,流动人口相对于定居人口而言,为暂时离开常住地而非迁居的各种移动人口。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展示图片):图1--2--1和图1--2--2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1—2—1和图1--2--2,结合学案,自主探究: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大迁移的原因、迁移路线和人口迁移的特点,以及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出现的新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 原因:(1)地理大发现:结束了亚欧大陆与“新大陆”长期隔绝的局面(2)新航线的开辟,便捷了新大陆与旧大陆之间的关系 (3)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人口迁移特点:(1)又“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2)又已开发区流向未开发区 人口迁移路线:(1)欧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国)移往美洲、大洋州 (2)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 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高中地理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学案(无答案)鲁教版必修2

1-2-1、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通过阅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图比较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并了解原因。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4.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1.说明人口移动的主要动因和效应。 2.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和人口的。 2、人口移动包括和两个方面,人口迁移是指的人口移动现象。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巩固训练】 1.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美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必须达到1 000千米以上 2. 请同学们说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 (1)15世纪欧洲殖民贩卖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峡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迁徙。 3、阅读P8~10,思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迁移?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的原因?完成下表: 时期特点路线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经常迁移流动略 古代农业社会略略 15~19世纪欧洲的殖民主义扩 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4、观察阅读两幅教材插图“图1—2—1和图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对比找出人口迁移的变化。 ①从人口迁移的变化来看:二战后,欧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地区变为人口地区;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巩固训练】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重点内容,在人文地理,甚至整个必修地理教学内容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知识点的延伸,人口增长影响了人口的时空分布,而人口迁移改变了这种时空分布导致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合理性,同时也促使多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又是产业活动的重要区位条件。所以这节内容在整个地理必修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通过联系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在科学的认识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情分析 (1)授课班级学生为B层次,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均有所提高,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知识简单地解释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学情 (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 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 成的正负影响,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一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和比较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我所采取的学法有: ①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再由 老师归纳总结。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二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教案 鲁教版必修2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教材分析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这一节主要讲过了三个主题: 1、人口迁移 2、人口流动 3、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的 1、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分析人口迁移造成的影响,并能针对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3、通过本地人口迁移情况的讨论,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移动现象。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 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 人口移动的动因 【教学过程】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移动。 1.人口迁移的定义 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则指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特征、原因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完整版)1.2人口迁移导学案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概念:人们处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之外,改变其的行为,即人口迁移。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___人口迁移。 (一)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 2.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如欧洲人向移民,_________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3.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 ①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即。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和地区。 ②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④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一些变化。 欧洲由人口净区变为人口净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区变为净区;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是和。 (二)中国国内人口迁移 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既受特定环境的、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也受的支配,同时还与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的等因素有关。 A.乌干达亚裔居民迁往英国 B.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C. 美国老年人迁往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 D. 1755-1840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从内地调派近50万军民到新疆屯田, 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 E. 爱尔兰水灾、非洲撒哈拉干旱、图瓦卢和瑙鲁的举国搬迁 F. 男婚女嫁 G..改革开放后很多外省人到广东的深圳等地居住 H.史密斯先生因为要负责中国市场而长期住在中国 I. 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是高中生到海外留学 J.图瓦卢与海平面上升的抗争宣告失败,举国迁移新西兰 (二)引领激趣 通过播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三部电视剧片段,思考这三部电视剧分别体现了人口的什么现象。 (三)合作探究 从“闯关东”到“雁南飞”再到“民工潮” 材料一:闯关东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山东地少人稠,是近代有名的灾害多发区。在清代,山东曾出现旱灾 233年次,涝灾 245年次,潮灾 45年次,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不仅天灾,人祸也接踵而至。咸丰年间,“鲁捻”、长枪会军、文贤教军等起义烈火烧得山东“大半糜烂”。在天灾和战乱的冲击下,山东人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于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了主流。 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迭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材料二:雁南飞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缝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探究一: 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 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民工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