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

(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

(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

(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页脚内容1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

页脚内容2

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

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

(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3)救护车的装备。

(4)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5)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6)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

3.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

4.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的地位与作用

页脚内容3

1.院前急救人员的组成与要求:组织形式、作用与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专业素质。2.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1)培训目的。

(2)培训内容。

(3)培训要求。

(4)培训方式。

(5)培训的具体范围。

(6)考核方式。

3.院前卫生应急救治队伍的建设。

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病情评估与转运

1.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病情评估。

(1)呼吸:异常呼吸的观察、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呼吸评估。

(2)循环功能:脉搏、血压、循环功能评价。

页脚内容4

(3)体温:异常体温的观察、高热综合征、低温综合征、异常体温时的病情评估。

2.非创伤性急危重症救助措施。

(1)持续心肺复苏术:气道、呼吸、循环。

(2)维持呼吸:保持适当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何况使用呼吸兴奋剂及舒张支气管药物、人工通气。

(3)维持循环及血管功能:严密监护,及时处理致命性心率失常、积极处理低血压休克、抗心力衰竭治疗、处理高血压。

3.非创伤性急危重症的安全转运方法。

(1)安全转运重点。

(2)安全转运方法。

(3)安全转运注意事项。

4.非创伤性急危重症途中监护。

(1)心血管功能监测。

(2)呼吸功能监测。

(3)中枢神经功能监测。

页脚内容5

创伤急救技能

1.急救止血:方法包括直接按压止血法、直接压迫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填塞止血法、加压屈肢止血法、钳夹法、止血带止血法及使用止血带的注意事项。

2.包扎

(1)概述。

(2)包扎伤口应注意事项。

(3)常用包扎法。

3.固定:目的是减轻疼痛,防止骨折移位,帮助防治休克,避免进一步损害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而造成严重并发症,同时便于运送。

(1)注意事项。

(2)固定材料。

(3)固定方法。

4.搬运

(1)搬运方法。

(2)器械搬运。

(3)危重伤病员的搬运。

急诊科的任务和管理

页脚内容6

1.急诊科的任务:急救、急诊、培训、科研、应急、示范。

2.急诊的管理:

(1)适应急诊工作的特点。

(2)急诊的组织。

(3)急诊的部分设置。

(4)急诊的布局和设置。

(5)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工作方法。

(6)急诊科的质量管理。

(7)急诊科的制度管理。

(8)急诊抢救器材设备及药品管理。

(9)急诊科功能部门的管理。

(10)急诊科研工作。

(11)急诊人员培训。

3.急诊科工作特点、与患者沟通特点、急诊病历书写等。

创伤性急危重症伤情审定和紧急医学救援

页脚内容7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

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的责任为保障重点病种(急性创伤、农药中毒、急诊分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高危妊娠孕产妇与高危新生儿等)的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现制定与救治体系相关的部门:急诊科、各相关临床科室(心内科、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骨科、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挂号与收费等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遵守医院多学科协调机制,急危重症优先处置的原则开展急救患者诊疗活动。 一、急诊科:患者至急诊科先进行预检分诊,根据分诊标准进行分区救治。由首诊医师负责诊疗工作,执行首诊负责制。按照医院诊疗常规和诊疗流程以及医疗核心制度履行工作职责。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按诊疗流程启动诊疗活动,需要急诊会诊的患者,相关临床专科按照急会诊制度执行,15分钟内到达。 二、临床科室:相关临床科室根据各病种最新诊疗规范进行救治。有诊治时限要求的病种须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各辅助检查优先进行,优先收住入院,对于需急诊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会诊医师应汇报科主任并通知手术室,优先安排急诊手术;对需夜间急诊介入手术的重点病种患者,可汇报总值班协调抢救工 作。 三、辅助检查科室:辅助检查科室提供24小时服务。重点病种患者因病情需要输血以及检验、影像、超声等检查,各科室积极协调配合,按“绿色通道”办理,在0.5小时内完成常规检查并报告,实

行急查急报。需要床旁检查的10分钟内到达现场进行检查。 四、医务处、护理部、药事科: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做好临床医疗服务工作,调配好医护抢救人员,完备医疗抢救设 备及药品,必要时到现场指挥协调工作。【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 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1.概念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非一个特定的机构,而是一个包括要求急救机构、医院急诊科(室)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或专科病房三个基本机构在内的有机联系起来的完整的现代化医疗系统,这三部分既各具独立职责和任务,又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科学、高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指挥的急救网络。其包括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现场急救组织、有监护和急救装置的运输工具、高水平的医院内急诊服务机构、重症监护病房。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发展简史了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历史演变过程。 3.院前急救的任务及具备条件。 4.医院急诊科 (1)建制模式:独立型急诊模式、全科医学急诊模式、支援型急诊模式。(2)设置与功能。 5.重症监护病房(ICU) (1)ICU的模式。 (2)ICU的规模、设施与设备。 (3)危重病人的监测项目。 (4)ICU的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中的应用 1.急诊医疗网络的建设。 2.现代通信技术在EMSS在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4.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急诊医疗在的应用。 5.地区中毒控制中心。 6.现代信息技术在急诊医疗中应用的展望。

院前急救的发展模式 1.院前急救发展模式:独立型急救中心、依托型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型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型急救中心。 2.院前院内急救链(急救—一体化):急救中心收到在急、危、重症患者发出的呼救时,将医疗急救措施及时送到患者身边,立即进行迅速有效的医疗处理,然后将患者安全、迅速地转送到合适的接受急救中心(站)或医院急诊科进行进一步诊治,包括根据病情再作出立即手术、转送EICU或专科病房的决定,以便使患者尽可能地脱离危险、恢复健康的整个急救过程。上述过程需要由不同部门或单位组成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协同完成,并像生产流水线一样顺序接替,环环衔接良好,故称为急救一体化或院前院内急救链。 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控制 1.急诊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目的与目标。 2.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控制的内容。 (1)急救中心、急救站、急救分站的建筑要求。 (2)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急救站的设置和配备。 (3)救护车的装备。 (4)院前急救人员的准入标准。 (5)急诊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6)急诊急救管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人员职责。 3.院前急救医疗质量控制的统计指标。 4.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的评价标准。 院前急救人员的地位与作用 1.院前急救人员的组成与要求:组织形式、作用与责任、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ppt课件

德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小组成员:陈谋李旳梦向琼谢彦君唐承薇 龙跃楼鹏飞吉吾尔的莫杨敏

—德国急救系统‘ ?国际医学界普遍的一种看法:“美国的手术成功率最高,日本的医疗器械最好,而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一流「

?翼霁誌有體騎院前急救服务模丸英、 ?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将患者带到医院”; ?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痛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将医院带给现场患者”。在第一现场先把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提彳共高亲苹幽医疗憑护。然启倚急誠机扁的彳直班痈度人员汇报伤员诊断情况,由调度人员根据病情将患者分配到相关医院,即急救重在院前深入救治。

德国急救系统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怖国家之一,应急救援工作严谨而完善德国应急救援体系因其法律制度完善,机制协调有序,救援队伍众多, 分工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齐全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院前急救概况 ?1、急救电话。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应急电话。 2、急救人员接受培训情况:急救医师,医学院校本科毕业,在 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护士,在护士学校毕业,在医院工作两年后接受3个月ALS培训;驾驶员, 接受标准EIS培训。 ?3、岗位要求,医护人员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及ALS合格证书,驾驶员有驾驶证书及BLS合格证书。 ?4、急救内容,:要求严格执行本地区规定的院前急救规范,规范定期更新。由于与院内治疗相衔接,所以不限于对症治疗。 、?5、送院情况,送就近医院或疾病有关的专科医院。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德国医疗急救体系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德国医疗急救体系 **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为了加强和完善我市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全市医疗急救和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市120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三级通讯调度系统建设实施方案》和《**市关于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应急救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及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急救行为,坚持就近、就急、医院专科特色和尊重病人意愿急救指挥原则,建立完善市、县、乡三级120急救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全市医疗急救指挥和各级急救站网络体系,积极开展我市及周边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事故及急危重伤病员的急救工作,为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努力打造健康**。 二、急救网络建设原则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坚持就近、就急、医院专科特色和尊重病人意愿的急救原则,按照急救责任区,及时准确、公正有序地进行院前急救调度指挥工作,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的医疗急救网络。构建较为完善、覆盖农村的医疗急救体系。 三、急救网络建设我市“120”医疗急救网络由市紧急救援中心和县级急救中心及各级急救站组成,即以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枢纽,五县区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为纽带,90家急救站为网点,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功能完善、反应迅速、指挥统一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一)急救中心设置全市设置市级急救中心一个,根据《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卫计发〔2016〕12号)文件精神,在市紧急救援中心加挂一块牌子市急救中心,实现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县级急救中心设置4个,**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县急救中心; 分中心设置1个,**市急救中心**分中心; **区、开发区设置为市急救中心急救站; 黄果树风景区、龙宫风景区设置为市急救中心急救站。**县急救中心待县改区后设置为分中心,各县级急救中心(分中心)由县卫计局主管,应建立独立建制的县级急救中心,条件受限的县区急救中心可先挂靠在当地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医院。 (二)“120”呼救电话接入根据《院前急救管理办法》、《贵州省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指导意见》,“120” 作为统一的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号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120”院前医疗急救呼救号码或者其他带有医疗急救呼救性质号码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按照区域规划和急救半径最小原则,市急救中心受理**市两城区、**区、黄果树、龙宫风景区呼救电话,即**市两城区、**区、黄果树、龙宫风景区所有通信公司“120”呼救电话接入市级急救中心; 各县级急救中心受理本地呼救电话,即县级急救中心所有通信公司“120”呼救电话直接接入各县级急救中心。 (三)市急救中心职责 1.在市卫生计生委领导下,负责全市急救资源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监督管理县级急救中心和各级急救站的急救工作。完善急救管理,保障急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