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

【考点概要】

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l、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

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它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13、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e

【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考点1 :列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

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

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

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作者着重写的,花费大量笔墨在此人身上,就是主角)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

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一般情况,这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作为开端,在文章的开头。事件的原因常作为记叙文的段落发展,又称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中间。结果作为记叙文的结局常放在文章的末尾处。

1、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①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②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2、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①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②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考点2:理清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

②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

作用:倒叙有造成悬念,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兴趣,启发人们思考的艺术效果。

③插叙:在记叙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外一段事,然后再把原叙述继续下去,这就是插叙。

作用:追忆往事、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④补叙:在叙述结束后,又对前面的有关情节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补叙属于插叙,却可以在文末。

考点3:找出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线索是根据中心思想、题材和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

文章的线索和种类:

1、物线:是以某一件二有意义的实物或事物为线索。如:鲁迅的《风筝》中的"风筝";朱自清的《背影》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2、事线: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作者紧紧围绕的记叙中心,因此中心事件常作为记叙文的线索来贯穿全文。季羡林的《水久的悔》就是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开头设疑一→点出永久的悔一中间叙事一一引出永久的悔-一结尾思母一一照应永久的悔。全文以"永久的悔"这个特定的事物为主线展开,组织材料,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3、人线:就是以某一人物为线索。这其中又可以细作分类:①有单以人物为线索的,如: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中的安妮·莎利文老师; 以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为线索的,如:杨朔的《铁骑兵》就是以骑兵之"铁"来组织材料,歌颂八路军的。③也有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如鲁迅的《孔乙己》以"我"的活动为线索,即通过"我"的见闻、感受来叙述故事,展开情节。

4、情线:是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来贯穿全文。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一贯全文。

5、时线:时线就是以时问先后作为贯串全文材料的线索。

6、地线:地线是以空间,、地点转换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文章的线索往往表现为: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持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当然一篇文章的线索有时是综合的,并非唯一)。

考点4:分清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

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睛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用第一人称会受到拘束,用第三人称就可以放手自由挥写。

(3)第二人称: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用"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如此便于抒发作者的某种强烈情感,以引起读者共鸣。

考点5:分析记叙的详略

详写与略写的安排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分析文章中的详略与中心的关系也就成了阅读能力的一个考查点。

详略安排的用途有以下几种:一是与中心有关的部分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略写,以免造成|喧宾夺主,中心不明;二是详写略写都与所要表现的中心有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详略的安排用意又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略写部分是详写部分的补充或衬托,二是详写部分极尽铺陈之能事,给人造成一种"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的错觉,而略写部分则往往是非常精炼的几句话,这几句话往往又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与前者形成强烈别比,在对比中突现文章的主题。

考点6::辨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就是叙述。

2、记叙中的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就是描写。按对象来划分,描写大体可归为人物描写和环挠描写两类。

(1)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从描写的对象看,它包括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衣着、对话、行动、内心独白,即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的方法看,有概括介绍和细节描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有整体描写、局部描写、特写。

肖像描写(含神态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是正面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神情等外在特征的描写,它不仅能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并可表现作者的爱憎倾向。

行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占着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物的性格也总是要通过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对话就是语言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特征和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也就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它可以制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其方法多种多样,有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直接地剖析,有采用梦境、幻想等间接地揭示,也有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国人物的反应等侧面地烘托。

*塑造人物手法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 ...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衬托) .... 形象,表现了... ...性格,体现了... ...精神品质或思想情感等。

(2)环境描写: 包含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如《春》中的"春风图" )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如《春》中的"春花图")、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如《济南的冬天?)

环境描写的作用:详见考点22第2点

3、记叙中的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文章中直接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喜怒爱憎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运用较多,一般记叙文不宜多用。否则令人产生做作、乏味之感。

如: ?我的老师》中"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给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寄情于事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 "我看见他……我的眼| 泪很快地流下来。"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路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这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我们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

寄情于景如《故乡》的开头部分描写回乡途中的景物: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些景物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因为"我"这次回乡是为了卖掉老屋到外地谋生的。|

4、记叙中的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之事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之事之物的意义。

记叙文中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记叙中的描写给人身临其境,栩栩如生之感;记叙中的|议论能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记叙中的抒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记叙中的说明使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 ...感情,起到使读者.. ...的作用。

考点7:分析记叙文的过渡、铺垫和照应

(1)、过渡:是文章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析文章的过渡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以下几种过渡方法:用词语过波;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

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在文章的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i

记叙文的过渡其主要作用是: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例如由顺叙转入倒叙或插叙时,用过渡句进行衔接,使文章叙述的起止点十分清楚,文气连贯而自然。

(2)、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A、对即将出场的人或物进行衬托。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反衬其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B、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制造悬念,使情节更合理,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开篇先写林冲沧州遇旧,接下来写李小二获得陆虞候等来到沧州的消息和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前者就是为后者做铺垫的,使得故事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向高潮发展。

(3)、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周密的照应,使文章上牵下连、针缝线缀、首尾一体、结构更紧凑、融会贯通,中心表达更鲜明、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回味。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同一或相近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现,使其于反复中得到加强,这种照应可称之为复叠式照应。《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现了四次。这些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伏笔,是"照应"的一种情况。一般指情节发展方面的、照应内容的前后(或因果)两因素中的前一个因素。因为前一情节因素出现时,后一相关情节因素还没显露,所以称之"伏"笔(埋伏以待出击之意)。如《藤野先生》前面交代考试没落第为下文写匿名信事件埋伏笔。

考点8: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关键性同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于:

①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一次次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句中"枯干"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很显然,在这里,"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②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背影》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由于句首一声叹息,可以排除高兴的意味,应该是有点后悔的味道,其中的"太聪明"可以理解为意识到自己那时侯太自作聪明了。

③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④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 "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考点9:理解悬念的表现手法

悬念:悬念是读者对文中所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未来表示关注的心态。旧时写章回小说的人,每到关键处,便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故意设下悬念。一般地讲,有三种情况可以产生悬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就里;二是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情知道的比较粗略,想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知之甚多,但急于想知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者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都是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延续的过程越长,"悬念"就越强烈。

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或发展的关键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从而激起读者的疑惑、关注、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所谓释悬,即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明事

物的原委,使读者的疑惑心理得以清除,或使他们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赏析及答题技巧: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 ...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

考点10: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如"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

赏析: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从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或从平常小事中休现出了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某种美好的精神品质. )

考点11::理解卒章显志的表现手法-

卒章显志是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所要表露的胸怀、志向、思想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向上的力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范。

赏析: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 ,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惑,发人深思。

二、记叙文的整体阅读

考点12: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l)按时间先后划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的记叙文,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关键词语,分出不同阶段,从而划分出段落层次。如《海滨仲夏夜》一文,就是按时间的推移划分段落的,全文描述了五个画面,依次为夕阳落山一一晚霞出现一一启明星升起一-灯光出现一→夜色加深一一夜深。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有的叙事文章所描述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对于这类文章,学生可以从地点转换入于来划分段落层次。《藤野先生》东京--仙台--回国。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一些记叙文,描述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变化的,所以可按描写对象划分段落层次。如朱自清的《春》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写"春"的:①盼春;②绘春:③颂春。在"绘#"一部分,又写了五个不同对象:风、花、草、雨、人,所以可将该部分分为五个层次。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有的记叙文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从感情的变化点我们可以找到划分段落的依据。《阿长与山海经》前面之厌恶后面之敬佩。

(5)按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特点划分。相当一部分记叙文,都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据此可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一部分总写,概括赞美战士;第二部分分写,从三个角度,以实例描述"赞美"战士;第三部分收篇总结,再次赞美战士。

考点13: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要准确地概插出段意,首先要抓住表明文章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其次,有些段落没有中心句,这就要抓住贯穿全段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段文章说明什么,叙述什么,议论什么,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我们细读全段文章,仔细体会各句的含义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相互关系,也不难概括出段意来。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②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③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考点14A: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②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如《背影》。

③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如《阿长与山海经》

④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藤野先生》中的议论抒情句。

⑤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在……的感情。

如?背影》的中心意思是:通过车站送别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之情。

考点14B: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

(1)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中心事件),揭示(暗示)主旨,(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3)点明文章线索(叙事或情感),(4)确定文章写作对象和感情基调,(5)表明文章的主要人物,(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如何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分析字词,指出字面义,联系内容得出其深层义或作用。(2)分析修辞,联系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理解其含义作用。(3)分析内容主旨,从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思想内容。(4)分析背景、线索。拎出文章线索结合背景分析其表达的内容和主旨。

考点15: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I)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入手,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故乡》中的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作者就是通过她"圆规式"的外形与"我"印象中的"豆腐西施"对比,通过她对"我" 先虚做吹捧,继而尖酸嘲讽,对闰土鄙薄不屑、恶语中伤,通过她顺手牵羊、贪小便宜等一系列表现,刻画出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自私、尖刻、泼辣、放肆的小市民妇女的形象,令人如见其形、闻其声、知其心。

(2)从侧面描写入子。侧面描写,简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范址中举》一文中对范进中举时的描写一连进行了三次侧面描写。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泊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一一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应: "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多角度地别人物加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就得到充分的展示。

(3)从细节描写入手。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时用了细节描写,这些语言把父亲的穿着、体态、步履,买橘子的过程和动作,描写得栩栩传神,使我们不仅好像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而且好像也看到了关注着父亲的儿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惰。

(4)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于。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孔乙己》中多次写了酒店中的人们。他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麻木不仁,自私冷漠,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反而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活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考点16: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

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l)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如层次段落是否清楚,段落之间的过渡照应得怎样,整体结构是否严密,叙述方式有什么变化等等。如《紫藤萝瀑布?,全文以紫藤萝花为线索,由远到近,由表及里,由"形"到"神",由"花"到"人" ,借花的不幸写人的不幸,借花重焕生机启迪人生亦应告别过去的不快积极乐观的生活。

(3)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分析表达方法的特点,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

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其次可看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如《我的母亲》的语言风格是朴实深情、简洁、明白如话。

附:语言特色的赏析例举:注意“本文”二字可以依题目换成“这些句子”“这些词语”。

A、本文语言生动、优美而又亲切自然,充满文雅的书卷气,特别是多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 ...的画面,令人读后久久沉浸于这种美的享受之中。

B、本文句式灵活多变,运用了长句、短句、排比句、对偶句、反问句等等,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尽显华彩,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C、本文中的... ...,抓住了... ...的特点,运用... ...几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把... ...写得惟妙惟肖,表现了.. ...,令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所写之景如在眼前。

D、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深沉隽永,感人至深,读者无不为那份真挚而浓烈的感情而动容,始知天下... ...之情与共。

E、本文语言极富夸张讽刺或幽默风趣或调侃戏谑的味道,特别是... ...几句(词语),把... ...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捧腹,表现作者对……的情感,引人深思。.

F、本文语言极富哲理,特别是... ...几句,告诉我们... ...,使我们读后懂得了... ...的道理,并能启发我们对... ...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令人受益匪浅。

三、散文阅读

考点17 :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来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②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点18:理清文章脉络,把握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砚,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考点19:品味散文的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让你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②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词语体现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或幽默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句式妙用。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一种对称美。

(5)修辞赏析。不少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摇曳生姿,展现一种生动美。回答时,先点出修辞,再结合语境指出该修辞的作用,最后点出其表现了什么中心或作者的什么情感。

考点20:领悟散文的意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考点21:理解散文的表现手法

(l)象征: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

里的"具体形象"一一"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例如: ?海燕》中,海燕象征英勇无畏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赏析: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 ...与... ...相似的特点,通过对... ...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表现了... .. 。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 ...的... ...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

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如《爱莲说》中,周敦颐更是通过写莲花的高尚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和洁身自好的作风。

借景抒情就是将作者心中的情感渗透到赏景、绘景的活动之中,借助对眼前的"景"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写,表达出心中或悲或喜的情感,这种间接抒情,比直白性的抒情更为含蓄、更为巧妙。

赏析: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 ....的... ...的特点,精心划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本文借景抒情,作者生动描绘了…景色,抒发了…之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3)、对比衬托: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的写法。如:高尔基的《海燕》中,用海鸥、海鸭、企鹅等害怕革命的行为表现来对比,突出(衬托出)海燕的勇敢无畏,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于法,这种"以宾衬主”的手法运用得好,不但能使结构布局有迂回曲折之妙,而且使文章有了蓄势,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如《爱莲说》为突出莲之美,文章以菊花作正衬,以牡丹作反衬,突出莲之高洁和作者爱莲的情怀,深化文章主题。

赏析:文章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 ...衬托……的... ...,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某种特点或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欲扬先抑:即为了表现肯定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着力进行褒扬。它的特点是抑是手段,扬是目的。通过抑扬对照,使表现对象在更高层次上得到充分肯定,并使文章翻出新意。例《阿长与山海经》

作用:写作时讲究抑扬,一上一下,一束一放,两相对应,互为映衬,就可形成|波澜起伏之势,使文章或作品曲折多变,摇曳多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赏析::本文运用抑扬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 ...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5)、其它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功、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可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按"树上. "、"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井然有序。用拟人、比喻、排比修辞方法渲染花朵纷繁,花色鲜艳,花味香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香甘引人遐想,令人心醉。一个"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高低结合、虚实结合、色味结合、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图画,使人仿佛置身于绚丽的春景之中。

四、小说阅读

考点22: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l)、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如分析《孔乙己》的孔乙己形象,就必须把他放在五四运动前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的社会背景之中,这样对人物形象才会有本质的认识,对主题思想才会有深刻领会。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如《故乡》中写闰士的肖像变化: "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 20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士时,他"先前的紫红的圆脸己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已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士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如《孔乙己》一文写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菌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己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迁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如《范进中举》中当范进送给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胡屠户的表现"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攥、舒、缩、揣"四个动作写尽了胡屠户嗜钱如命的市侩本性。.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心声》中的李京京。课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如课前非常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读过了头的懊悔等等。这些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为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之间关系等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甚至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不小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儿北风小了……" (鲁迅《一件小事? )这几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间。

②交代季节、气候。杨朔的《铁骑兵》开头"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了大雪来。"这是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遇到危险。

③交代人物身份。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一片萧条、冷落,沙皇统治者为了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蒙养了一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狡诈多变的奴才。在"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的环境里(契诃夫《变色龙)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广场"。其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姿态跃然纸上,这正形象地揭示出臭楚蔑洛犬的"鹰犬"“走狗”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A、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B、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⑤渲染气氛。"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鲁迅《孔乙己? )寥寥十数字,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厂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某一具体的环境描写往往具有几方面的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中对"风雪" 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

3、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鲁爽直;在鲁家客店掇条板凳挡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

考点23: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

①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如通过阅读《孔乙己》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是:好吃懒做、迂腐贫困、地位低下又自命清高,是清末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再联系短衣帮、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特别是从丁举人对他的态度进行分析,就会明显看出,鲁迅这篇小说并不在于讽刺孔乙己,而是通过孔乙己揭露清末封建科举制度对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摧残和迫害,是在写一部令人发笑的悲剧。

②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如《故乡》是鲁迅先生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丑月便以这次回乡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了解了这些,就比较容易理解这篇小说反映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考点24:领会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话句含义

领会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这需要我们首先明白,什么样的语句才是优美、精辟的。我们常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关键之处用一两句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传神的句子。那么,这些"点睛"之笔无疑就是我们所要欣赏体会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要找出这些句子也不难,在课文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结尾处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是人们公认的"点睛"之笔,它使充满于全文的爱国激情喷涌而出,震撼了读者的心魄,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它是深刻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

(2)、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一一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小说的主题,把握好时代背景,把握好人物的性格,把握好贯通的情节即上下文的联系。掌握了这些规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的思考训练,对小说及其他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逐步培养起来的。

考点25:揣摩作品的写作技巧

(l)、理解白描的表现手法:

白描:白描源我国的"白描画”,本是中国画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纯用墨线勾描形象而不加色彩的渲染。这种方法后来被借用到写作理论中,泛指那种不加渲染烘托,而用简练笔墨勾画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白描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它的终极目标是"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备"的境地。

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形象描写: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杂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这就是白描手法,没有夸张,没有刻意的修饰,却显得尤为真实。

(2)、理解对比的表现手法:

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对比手法的两种基本类型:

①纵向对比:即截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迥然不同的环节,进行比较。如《故乡》中"我"记忆中的刑士和"我"眼前的中年润士,这就对比鲜明地显示了人或物在不同阶段的差异和矛盾,表明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横向对比:将两种不同的人或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如《故乡》中的杨二嫂与闰士的对比,通过言行对比,使尖酸、刻薄、势力、自私的杨二嫂与愚昧、麻木、善良、忠厚的润士的形象非常鲜明。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广大人民不仅生活上极度贫困,而且精神上也遭受了巨大的摧残。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x x特征.

赏析:本文(段或句)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两者的对照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突出了···的……特点(性格、情感等)

(3)理解巧合的表现手法:

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的方法。在写作中,巧合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方法,它可以把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种的矛盾冲突,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使作品波澜突起,奇事巧合,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巧合对于提炼小说的情节特别重要,因为小小说是从“顷刻"、"瞬间"入手反映现实生活的,就更应以"巧"谋篇。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求“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这种"巧"往往是一种偶然性事件,但偶然中有必然,因而巧合要符合必然性,符合情理,即在巧中有常,巧而不伪。

赏析: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 ...,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 【考点概要】 记叙文阅读能力的考查重点主要是: l、整体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弄清文章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清文章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线索,特殊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能揣摩、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能准确概括出层意、段意,能抓住篇、段中的关键语句。 4、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把握词语的音、形、义,把握关键词语,能够分析、比较词义,掌握用词的规律。注意文中标点的用法。 5、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揣摩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6、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文章的背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7、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8、分析把握文章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注意把握文章 中描写人、物、景的方法等等。 9、分析文章写法上的其它特点。 10、品评、欣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能辨析文中思想观点的正误。 11、能运用联想、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12、注意阅读题中文学常识、汉语知识及修辞常识的运用等。 13、熟读基本课文,背诵教材中规定的篇或段,能正确默写e 【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阅读的基本要求: 考点1 :列出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有直接用时间词表现的,也有的间接表示事件的发生时间,前者如某年某月. 后者如用自然界的景物描写来体现的。 地点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点不变换,一种是随事件的情节发展地点也发生转换的。 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作者着重写的,花费大量笔墨在此人身上,就是主角)和次要人物,应区别对待。 事件的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事件的前面。.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应是关键。结果是事件的结尾。把握六要素就把握住了记叙文的脉络。 六个要素不一定在一篇记叙文中同时出现。一般情况,这六要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作为开端,在文章的开头。事件的原因常作为记叙文的段落发展,又称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文章的中间。结果作为记叙文的结局常放在文章的末尾处。 1、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①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②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2、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 ①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②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 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考点2:理清记叙的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本来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这就是顺叙。顺叙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清晰,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 ②倒叙: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就是倒叙。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本文是关于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感谢您的阅读!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是广州中考语文的常考题型之一,那么如何去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呢?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

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记叙文阅读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技巧: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整理 答题格式:某人(某时某地)做了某事,结果如何。 注意:1.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 2.插叙的事情排除掉; 3.若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慈母情深》 题型2:辨别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①首尾呼应,中间回忆(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2.倒叙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把结局(中间扣人心弦部分)提前: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 3.插叙:补充说明+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③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 插叙答题格式:先概括插入的内容,再写上以上术语,需根据插叙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 题型3: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本文给你的启发) 技巧:(1)看标题(2)看开头结尾(3)看议论抒情句(4)看详写地方(5)看时代背景 答题格式:内容+情感:“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反映了……”等。 题型4: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注意: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二人称中的“便于抒情”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题型5:线索 1.线索类型:实物线、人物线、事件线、时间线、地点线、作者的感情线、人物的见闻线 2.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寻线索方法:(1)看标题《背影》《雪地贺卡》(2)看反复(3)看抒情议论句(4)看作者情感发展《阿长与山海经》(5)看人物见闻感受 注意:有的文章既有明线,也有暗线。 题型6:修辞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艺术效果+本句内容+情感 九大修辞口诀:排比拟三大家,两反两问对着夸 ↓↓↓↙↘↙↘↓↓ 排比拟反反反设对夸 比喻人复语问问偶张 艺术效果: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表示强烈的感情,强调…… 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 拟人:生动形象地…… 反复:强调突出……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强烈表示亲密友好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强调突出……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明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言简意丰。 夸张:强调突出…… 题型7: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 情2.推动情节发展3.为下文作铺垫4.象征和暗示5.烘 托人物形象《雪地贺卡》首段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记叙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记叙文线索 1.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3.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记叙文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

记叙文阅读指导一

记叙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 主备人:成皎洁方法指导 标题的作用 标题交代了文章内容 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 标题是文章的写作线索 标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标题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形式新颖 富有诗意美 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等 考向一拟写标题 拟写文章标题可以从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入手,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抓住核心人物 (2)寻找文章线索 (3)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 (4)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 (5)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抓住核心事物 (7)抓住核心事件 (8)把握作者情感 为文章拟标题时,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为文段拟标题技巧: 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考向二标题的含义 理解标题的含义 (1)联系文章主题 (2)联系作者或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 (3)结合文章内容从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内在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4)从主要人物形象或描写对象的特点等方面分析 (5)从标题本身的特点及其与文章内容的联系入手分析 考向三标题作用 (1)散文标题: ①交代文章内容或写作对象 ②点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行文线索 ④奠定感情基调 ⑤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小说标题 ①突出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设置悬念 ③指明文章线索 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⑥交代文章内容 提问模式: 1、运用“×××××”做标题的好处是什么? 2、作者运用“×××××”做标题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 4、标题能否替换为“×××××”,为什么? 真题训练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一) 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教案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教学目标:掌握记叙文阅读的技巧。 学会分析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重点:分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难点:注重语言的特点,语言的特色。 在小学阶段,阅读题在整张卷子中所占的分数比重是很大的,因此能否做好阅读非常关键。而在所有的短文类型中,记叙文的阅读又是重中之重。 那到底什么是记叙文呢?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不同类别的记叙文,阅读方法也有所差异: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

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 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记叙文阅读模块

中考语文阅读指导:记叙文阅读模板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8日点击数: 42 文体概说 (1)记叙文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结合适当的议论抒情。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中表现才出来,在记叙和描写中适当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只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的内容:主要是写人和记事。记叙文一般离不开人、事、景、物的记叙和描写。记人的就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的则有具体的情节;写景状物的就应该准确地描绘形态、神韵。通过这些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 考点精析 考点 典型考题 技法点拨 【考点一】 主题感知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谈谈对文章主题句的理解;

3.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 4. 分析文章的结尾。 感知主题的方法有: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是标题可以揭中心;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中心;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一般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批判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告诉了我们)······的感情(的道理)。 【考点二】 情节梳理 1.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 本文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 用填空或表格的形式概括文章的部分内容或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解答梳理概括文章部分内容或人物感情变化的题的方法:首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其次,认真审题,审清题目考察的范围,找准起止段落,阅读答案示例,审清答案的字数要求和结构要求;再其次,简要概括目标段落的内容或者准确把握人物心理,排除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的内容,具体内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我为你们准备的,希望能帮助你们。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导读: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

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的阅读要求 阅读一般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理清记叙的顺序;弄清记叙的人称;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能对运用的表达方式进行辨析,并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能够从文章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2.掌握记叙文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三.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贯穿全文的线索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2.记叙的顺序 a.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和结局写。 b.倒叙: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决不是整篇的 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c.插叙:中断原先叙述,插入有关情节,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 a.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 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b.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 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在做阅读题时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如何判断文章体裁? 备选答案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 三种文体的区别: 文体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 记叙文记叙、描写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生动形象以情感人 说明文说明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准确简明以知授人 议论文议论摆事实,讲道理严密以理服人 (三)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题型一: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不同的人称各自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 (1)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 (2)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3)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小学生记叙文阅读指导 记叙文就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常见的小说、童话、散文、寓言、人物传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从内容来看,记叙文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三类:写人的记叙文,记事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1、写人的记叙文:首先,要了解短文里面所写的事情,因为写人和写事是分不开的,人物的个性、思想等往往都是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其次,要了解人物的描写方法。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更能够了解主人公的特点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最后,还要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环境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语言、行动、思想等,同时环境描写还能对人物够起到重要的衬托作用。 2、记事的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短文中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了六要素也就等于理清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理清文章的层次,也就是题目里经常出现的分段。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分成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几个部分;二是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几个部分。最后,要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的字词句,从中领悟作者的意图。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首先,了解文章所写对象的特点。其次,分析文章里出现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最后,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在写景状物短文中,都能体现出作者对所写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 无论是做哪一类型的短文阅读,都要做到“两读”——略读、细读。看到短文时,不要急着去解答,要先把文章大略看一遍,大概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看题目,带着问题读文章。回答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把答案写完整。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

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 1. 问文章内容类别?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1)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描写皂荚树的样子,接着按 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方便和快乐。 (2)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后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几个不同地点来记叙的。 (3)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爱拣石头、爱赛石,这是发现“中国石”的起因;拣石、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这是拣到“中国石”的经过;战士们喜爱“中国石”,这是“中国石”带来的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写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讲《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表达了鲁迅先生“为

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5)按总分的顺序写。 A先总后分再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 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B先总后分; C先分后总。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段分别描述志愿军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最后一段总结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6)其它: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方位顺序;生长顺序…… 4、小学记叙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四种。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概括主要内容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 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 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