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岩土密实度划分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岩土密实度划分
《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岩土密实度划分

根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岩土密实度划分

4.2.3、碎石土密实度划分:

4.2.4、砂土的密实度划分:

4.2.5、粉土的密实度划分:

4.2.6、粘性土的状态分类:

岩土承载力

F.0.1、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单位kPa)

F.0.2-1粘性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单位kPa)

F.0.2-2粉土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单位kPa)

F.0.2-3淤泥和淤泥质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单位kPa)

F.0.2-4素填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单位kPa)

F.0.2-5膨胀土极限承载力基本值f uo(单位kPa)

F.0.3-1卵石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及变形模量Eo

F.0.3-2松散卵石、圆砾、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单位kPa)

F.0.3-3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F.0.3-4粉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单位kPa)

F.0.3-5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F.0.3-6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F.0.3-7素填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

F.0.3-8砂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单位kPa)

F.0.3-9粉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单位kPa)

F.0.3-10粘性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及压缩模量Es

F.0.3-11素填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f uk及压缩模量Es

最新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汇总

2地层特征及储层精 细对比

2 地层特征及储层精细对比 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1.1 地层划分依据 根据收集到研究区及其邻区100口井地质录井、测井、井位和海拔资料,在对前人的岩芯观察、描述成果进行分析后,参考前人的地层对比成果,以层序地层学、沉积旋回及测井岩电关系为指导,确立以区域性标志层控制为主,利用沉积旋回,适当地考虑厚度及水下河道砂体的空间切割叠置关系的对比原则,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划分和对比。 在地层、油层组的划分对比过程中,本文借鉴了原地矿系统及长庆油田对陕北地区三叠系地层及油层组的划分标准,并力求与延长油矿管理局其它勘探开发单位的划分标准统一。 甘谷驿油田延长组油层的划分与对比经过多次修改,现已建立了特征明显,区域上易识别对比的良好标志层,在本次工作中,重点沿用前人建立的标志层,同时建立部分辅助标志层,对唐157井区长4+5、长6油层进行了标志层厘定及油层划分对比(图2-1、表2-1、附图2-1~2-11)。 甘谷驿油田唐157井区钻遇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和三叠系延长组,缺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其中第四系主要为浅黄色粉砂质黄土及黄土状亚砂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厚度0~200m。长1油层组及部分长2油层组剥蚀,绝大部分井完钻于长64砂岩组,唐86井井钻至长7油层组。本次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以长4+5、6油层组为重点。 2.1.1.1标志层及其特征 1)张家滩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地层对比的传统标志层为延长组第二段(T3y2)上部(长72)的黑色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地表剖面将其定为KT标志层,该层段在盆地南部分布稳定,厚度10~30m,电性特征具有高伽玛、高时差、自然电位平直的特点(图2-2)。本区仅少数油井钻穿该层,厚10-15m。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四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一节 概述 土是由固体相的颗粒、孔隙中的液体和气体三相组成的,而土中的孔隙具有连续的性质,当土作为水土建筑物的地基或直接把它用作水土建筑物的材料时,水就会在水头差作用下从水位较高的一侧透过土体的孔隙流向水位较低的一侧。 渗透:在水头差作用下,水透过土体孔隙的现象 渗透性: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称为土的渗透性。 水在土体中渗透,一方面会造成水量损失,影响工程效益;另一方面将引起土体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从而改变水土建筑物或地基的稳定条件,甚者还会酿成破坏事故。 此外,土的渗透性的强弱,对土体的固结、强度以及工程施工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章将主要讨论水在土体中的渗透性及渗透规律,以及渗透力渗透变形等问题。 第二节 土的渗透性 一、土的渗透规律——达西定律 (一)渗流中的总水头与水力坡降 液体流动的连续性原理:(方程式) dw v dw v w w ??=2 211 2211v w v w = 1 221w w v v = 表明:通过稳定总流任意过水断面的流量是相等的;或者说是稳定总流的过水断面的 平均流速与过水断面的面积成反比。 前提:流体是连续介质 流体是不可压缩的; 流体是稳定流,且流体不能通过流面流进或流出该元流。 理想重力的能量方程式(伯努利方程式1738年瑞士数学家应用动能定理推导出来的。) c g v r p Z =++22 饱和土体空隙中的渗透水流,也遵从伯努利方程,并用水头的概念来研究水体流动中 的位能和动能。 水头:实际上就是单位重量水体所具有的能量。 按照伯努利方程,液流中一点的总水头h ,可以用位置水头Z ,压力水头U/r w 和流速水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一)地层的划分依据 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和岩层这两个名词相似,但岩层一般是泛指各种成层岩石,而不必具有时代的概念。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但是,组成地壳的地层是十分错综复杂的,或者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地层缺失,或者由于构造变动弄得层序颠倒,或者由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改变了地层的产状和面貌。这就如同一本年代久远并保存不好的古书一样,已经变成残篇断简,字迹模糊,必须进行一番校订考证工作,分章划段,才能读懂其内容;地层也是如此,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的划分。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 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如果是海相地层,往往表现出岩相由粗到细又由细到粗的重复变化,这样一次变化称一个沉积旋回,也就是每一套海侵层位和海退层位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例如,在剖面中共包括三个大的沉积旋回,那末就可以据此把地层划分为三个单位。根据沉积旋回划分地层应当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因为地壳升降运动是波动性的,所以沉积旋回的级别有大有小,即一个大旋回中可以有几个小旋回,而一个小旋回中又可以包括几个更小的旋回,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的地层单位也有大有小。第二,每一旋回中的海侵层位容易保存,而海退层位则不易全部保存或者根本不保存,因此一个沉积旋回不一定是完整的。第三,每一沉积旋回一般总是由粗碎屑岩(通常是砾岩)开始,称底砾岩,因此,底砾岩的下部层面往往是两个地层单位的分界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例如,在一个剖面中,下部是砂页岩含煤层,上部是火山碎屑岩,它们代表两个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一个是还原环境和成煤时代,一个是地壳运动强烈和火山活动时代。这样,就可以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两个单位,代表两个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其实,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往往存在一个不整合面,所以,根据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在一定范围内常是一致的。

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二章 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第一节 概 述 土是多孔介质,其孔隙在空间互相连通。当饱和土体中两点之间存在能量差时,水就通过土体的孔隙从能量高的位置向能量低的位置流动。水在土体孔隙中流动的现象称为渗流;土具有被水等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为土的渗透性。 土的渗透性是土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在水利工程中,许多问题都与土的渗透性有关。渗透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渗流量问题。 例如对土坝坝身、坝基及渠道的渗漏水量的估算(图2-la 、b ),基坑开挖时的渗水量及排水量计算(图2-1C ),以及水井的供水量估算(图2-1d )等。渗流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这些工程的经济效益。 2.渗透变形(或称渗透破坏)问题。 流经土体的水流会对土颗粒和土体施加作用力,这一作用力称为渗透力。当渗透力过大时就会引起土颗粒或土体的移动,从而造成土工建筑物及地基产生渗透变形。渗透变形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它是水工建筑物和地基发生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渗透破坏而导致土石坝失事的数量占总失事工程数量的25%~30%。 3.渗流控制问题。 当渗流量和渗透变形不满足设计要求时,要采用工程措施加以控制,这一工作称为渗流控制。 渗流会造成水量损失而降低工程效益;会引起土体渗透变形,从而直接影响土工建筑物和地基的稳定与安全。因此,研究土的渗透规律、对渗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利用,是水利工程及土木工程有关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第二节 土的渗透性 一、土的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一)渗流中的总水头与水力坡降 液体流动除了要满足连续原理外,还必须要满足液流的能量方程,即伯努里方程。在饱和土体渗透水流的研究中,常采用水头的概念来定义水体流动中的位能和动能。水头是指单位重量水体所具有的能量。按照伯努里方程,液流中一点的总水头h ,可用位置水头Z 、压力水头w u γ和流速水头g v 22 之和表示,即 1)-(2 22 g v u z h w ++=γ 式(2—1)中各项的物理意义均代表单位重量液体所具有的各种机械能,其量纲为长度。 对于流经土体中A 、B 二点渗流(图2-2),按照式(2-1),A 、B 两点的总水头可分别表示为: g v u z h g v u z h B w B B A w A A 22222 1++=++=γγ 且 h h h ?+=21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 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 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 (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

翟爱军,1999 郑荣才 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 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 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它通常代表着盆地的基准面,

第四章 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土的渗流性和渗流问题 一、填空题 1.当渗流方向向上,且水头梯度大于临界水头梯度时,会发生流砂现象。 2.渗透系数的数值等于水力梯度为1时,地下水的渗透速度越小,颗粒越粗的土,渗透系数数值越大。 3.土体具有被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为土的渗透性或透水性。 4.一般来讲,室内渗透试验有两种,即常水头法和变水头法。 5.渗流破坏主要有流砂和管涌两种基本形式。 6.达西定律只适用于层流的情况,而反映土的透水性的比例系数,称之为土的渗 透系数。 7.出现流砂的水头梯度称临界水头梯度。 8.渗透力是一种体积力。它的大小和水力坡度成正比,作用方向与渗流 方向相一致。 二、名词解释 1.渗流力:水在土中流动时,单位体积土颗粒受到的渗流作用力。 2.流砂:土体在向上动水力作用下,有效应力为零时,颗粒发生悬浮、移动的现象。 3.水力梯度:土中两点的水头差与水流过的距离之比。为单位长度上的水头损失。 4.临界水力梯度:使土开始发生流砂现象的水力梯度。 三、选择题 1.流砂产生的条件为:( D ) (A)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B)渗流由上而下,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C)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小于土的有效重度 (D)渗流由下而上,动水力大于土的有效重度 2.饱和重度为20kN/m3的砂土,在临界水头梯度I Cr时,动水力G D大小为:( C )(A)1 kN/m3(B)2 kN/m3 (C)10 kN/m3 (D)20 kN/m3 3.反应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D )。 (A)不均匀系数(B)相对密实度(C)压缩系数(D)渗透系数4.下列有关流土与管涌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C )。 (A)发生流土时,水流向上渗流;发生管涌时,水流向下渗流 (B)流土多发生在黏性土中,而管涌多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C)流土属突发性破坏,管涌属渐进式破坏 (D)流土属渗流破坏,管涌不属渗流破坏 5.土透水性的强弱可用土的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D ) (A)压缩系数(B)固结系数(C)压缩模量(D)渗透系数6.发生在地基中的下列现象,哪一种不属于渗透变形?( A ) (A)坑底隆起(B)流土(C)砂沸(D)流砂 7.下属关于渗流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其数值与水力梯度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B)是一种体积力,其量纲与重度的量纲相同 (C)流网中等势线越密集的区域,其渗流力也越大 (D)渗流力的存在对土体稳定总是不利的 8.下列哪一种土样更容易发生流砂?( B ) (A)砂砾或粗砂(B)细砂或粉砂(C)粉质黏土(D)黏土

地层划分 标准对比

几类重要地层划分标志对比 班级: 010121 指导老师:张雄华 姓名:纪开宣 学号: 2012100199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15年4月

近期在阅读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中外文献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关于地层划分,尤其是地质界线划分的重要性、多样性以及准确性都是值得反复验证,不断考量的重大科学问题。不同的地区、年代的地层有着不同的特点,要找到全球性可对比的划分方法实属不易,有些时代的地层即便有大区域可对比标志也并非尽善尽美。即便有全球性对比因子,其“板上钉钉”的过程也是需要其他划分标志的约束和验证,否则便没有可信度。所以,地层界线的划分我综合考虑多种划分标准,优中取优,相辅相成。 地层记录有4个特性: 1不完整性----地层记录是不完整的,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所发育地层,总存在或多或少的缺失,即使那些被认为是“连续沉积”的地层,其间也存在不同时空幅度的间断。 2非渐变性----形成地层的沉积作用过程不是一个逐渐变化的递加过程,而是一个非渐变作用过程。非渐变性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1)那些突发性的事件沉积总是比正常沉积显著,如洪水作用沉积在河流相地层中所占的比例比正常沉积大、深海沉积地层中总是包含较大比例的浊流沉积等;2)地层形成过程中,充满着各种时空幅度不同的间断,它包括暴露间断与加深饥饿间断。 3旋回性----地层堆积作用需要沉积物容纳空间,而沉积物容纳空间的变化又受到各种驱动机制如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速率等的控制,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产生不同级别的异成因旋回层序。异成因旋回层序的两大特征:空间上相序变化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本身就赋予它较多的地层学意义 4复杂性----在岩石地层中,斜交时间面的静态相变和与时间变化同步的动态相变,造成了两种穿时性:斜交时间面的相变面穿时和间断面在不同空间间断幅度不同造成的间断面穿时。另外,不同地层单位的界线在时间上的不统一,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层记录的复杂性。地层学家历尽艰辛所追寻的“标志层”,往往难以成为标志,也是地层记录的复杂性的表现。(本段摘自《从地层记录的特性论岩石地层学的困惑》,梅冥相,1996) 在地质界线划分中最经常用到的是古生物学标志(层序生物地层学),它被认为是划分地层最精确的方法。其次是岩相学标志、放射性元素定年(年代地层学)和元素同位素变化标志、分子地层学标志、旋回地层学标志、磁性地层学标志等。接下来我将结合实例简单介

地层划分对比

第一章地层划分对比 前人对中吕宋盆地钻遇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BAMAN组,上新统TARLAC 组,上中新统MORIONES1组,中中新统MORIONES2组,下中新统MORIONES3组及渐新统AKSITERO组(附图1-1)。本次地层对比采用了工区内钻探井生物地层(海相生物化石)、岩性地层(岩性特征、沉积特征、电性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手段划分的。 第一节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工作区钻探了13口探井。据现有的分析资料显示,地层中含较丰富的海相生物化石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 有孔虫分浮游和底栖两大类,在海相地层研究中,主要用浮游有孔虫来划分和对比地层。目前国际上有两个分带方案:一是Blow于1969年提出并在1979年作了总结,利用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和组合把渐新世-全新世分成23个化石带,古新世-始新世分成17个化石带,此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及洲际地层对比中;另一是以Bolli(1985)提出的种名分带,并指出了按种名划分的化石带与Blow所划分的化石带的对应关系。 钙质超微化石带是通过钙质超微生物事件来划分的。Martini(1971)提出了适用于热带至温带近岸浅海大陆架地区的标准新生代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带,古近系划分出NP1-NP25带共25个生物带,新近系至第四系划分为NN1-NN21带共21个生物带;Bukry (1973)提出了低纬度区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带,适用于低纬度区远洋地带;Okada和Bukry (1980)又进一步把古近系划分为CP1-CP19带,新近系至第四系CN1-CN15带。因Martini(1971)分带方案大部分采用化石末现面,对于以岩屑样品为主的钻井样品分析比较适用。 南海北部大陆架是国际上新近纪海相沉积最为发育和典型的地区,我国古生物学者对该地区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做过深入研究。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已被广泛应用在该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继有研究成果报道(段威武、黄永祥,1991;黄虑生、钟碧珍,1992;秦国权,1996;徐钰林,1996;祝幼华、陈芳,2007;等)。由于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可进行洲际生物地层对比,中吕宋区块钻遇的地层与南海北部大陆架时代相近,因此,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