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因其发作原理在医学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之能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所以常常被电影制作人哪来作为电影情节的基本元素。这学期看了不少有关多重人格的犯罪电影,也对多重人格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所以也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人格分裂,从百度上搜到的定义是: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亚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对于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历史上出现的仅有的100来例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来看,多重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主人公在价值观意识逐渐成熟但有不够成熟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期,遭遇过严重的精神上的打击而造成的,如遭受虐待、家庭的不幸、亲眼目睹杀人而又无法承受杀人的场景等。所以我认为多重人格都是被“打”出来的,都是由于精神世界收到了外界的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分裂成了多个人格,就像一面“人格”镜子被“打”碎了一样,本来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被打碎了过后,每一面小镜子都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又由于镜子不一样,镜子里面的自己和原来完整的镜子中的自己会有一定的不一样。而且镜子中的每一个自我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主要的自我,因为从自己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每个人的“人格镜子”厚度不一样,人格越成熟,镜子越厚,越不容易被打碎。而一个人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尚处于人格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个阶段“人格镜子”是正在渐渐加厚的阶段,这一段的镜子的外界保护逐渐被褪去,所以这一阶段的镜子是最容易被打碎的。

上面只是一个比喻,从客观的方面来解释多从人格发生的原因。下面我想从主观方面谈一谈多从人格发生的原因。当外界给予重大的打击,或者是从内而外迸发出的感情强度,超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主观的潜意识中会希望这是没有发生的事情。然后在极端恐惧和极大的压力逼迫之下,心理防线崩溃,然后为了保存自我意识的完好,潜意识中会转移记忆的载体,接着会新建一个自我的载体来承担这段记忆。但是只有这一段记忆不是完整的记忆,因而需要从本我中抽取一部分记忆来填充另外一个自我的记忆空白,所以,新形成的自我就具有了完全独立于本我的记忆,两个自我的记忆是完全没有交集的或者很少有交集的,所以两个自我无法互相认识,两个自我的记忆中都没有对方。但是,如果分裂出来的人格必须是与本我有一定关系才能满足保护本我的心理需求时,本我会为分裂出来的人格建立一个合理的与本我相关的关系,所以两个自我也有可能互相认识。

其实,多重人格的分裂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是一种主观潜意识中分裂出另外一个自我,并且用另外一个自我来承担外部的压力或释放内部的感情,那么原来的本我就因完全没有另外一个自我的记忆而得到了保护。

接下来,由于自我被分裂,原来的自我的防御能力被削弱,新分裂的自我的防御能力也远远不及原来完整的自我,所以再度接受打击时更容易产生人格分裂,因而会出现超过二重的多重人格分裂。

举一个粒子(来自百度):

一名国外报道一例患多重人格的女性病例,患者名南希。她一身兼具三个人格,除最常出现的人格“南希”外,又有“凯蒂”和“丽莲”两个人格。“南希”胆小怕事。常感焦虑和抑郁,生活中依赖性很强。“凯蒂”对“南希”和“丽莲”一无所知,似乎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而“丽莲”则表现得颇为狡猾、迷人和世故;“她”对“南希”的一切了如指掌;对“凯蒂”的行为也稍有了解。后在治疗中通过催眠诱导发现,“凯蒂”是从南希14

岁的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因为那一年她看到了母亲的不轨行为,于是拿起刀子杀死了母亲。其实当时她有杀母冲动,并无真正砍杀行为。但在“凯蒂”人格中,她一直以为她杀了自己的母亲。“丽莲”是南希生第二个孩子时分裂出来的人格。那一年南希的父母告诉她,他们看见南希的丈夫在路上吻了一个女人。这个消息令南希大为震怒,使她再度达到几欲杀人的程度———于是便又分裂出“丽莲”人格,以处理这种犯罪冲动。

显而易见,两次打击衍生出两个新的人格,这两次打击都是外部压力刺激与内部自我情绪迸发的双重作用。而且我们看到第二次打击远远不如第一次打击剧烈,但是由于之前分裂过一次,所以第二次分裂会比第一次分裂更容易。

第一次分裂的结果是“胆小的南希”(本我)和“杀人的凯蒂”(第一个分裂体),看到母亲出轨,内心产生强烈的杀母冲动,本我已经无法承担这种冲动,而为了给这种冲动找一个载体,南希分裂出来了“杀人的凯蒂”,并在“南希”和“凯蒂”之间构建一个关系,让本我“胆小的南希”认为“杀人的凯蒂”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因而本我的杀母冲动被合理的排解。接下来,“凯蒂”仅仅有行凶的记忆是不够的,为了给“杀人的凯蒂”补充杀人的记忆,本我又赋予“杀人的凯蒂”以符合杀人者的生活方式,即:“在一个‘黑暗的地方’生活”。

第二次分裂的结果是“风骚的丽莲”,这是为承载丈夫出轨的愤怒而分裂出来的人格载体。南希给“风骚的丽莲”赋予的记忆很可能是:有一个因为妻子性格风骚而发生外遇的丈夫。这为丈夫的出轨行为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愤怒得以排解。然后,为了补充“风骚的丽莲”的记忆,本我将“狡猾、迷人和世故”的性格赋予了“风骚的丽莲”,使得“丽莲”更符合其所作所为。

嗯,以上就是我对人格分裂形成原因的一点点看法。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因其发作原理在医学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之能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所以常常被电影制作人哪来作为电影情节的基本元素。这学期看了不少有关多重人格的犯罪电影,也对多重人格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所以也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人格分裂,从百度上搜到的定义是: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亚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对于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历史上出现的仅有的100来例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来看,多重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主人公在价值观意识逐渐成熟但有不够成熟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期,遭遇过严重的精神上的打击而造成的,如遭受虐待、家庭的不幸、亲眼目睹杀人而又无法承受杀人的场景等。所以我认为多重人格都是被“打”出来的,都是由于精神世界收到了外界的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分裂成了多个人格,就像一面“人格”镜子被“打”碎了一样,本来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被打碎了过后,每一面小镜子都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又由于镜子不一样,镜子里面的自己和原来完整的镜子中的自己会有一定的不一样。而且镜子中的每一个自我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主要的自我,因为从自己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每个人的“人格镜子”厚度不一样,人格越成熟,镜子越厚,越不容易被打碎。而一个人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尚处于人格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个阶段“人格镜子”是正在渐渐加厚的阶段,这一段的镜子的外界保护逐渐被褪去,所以这一阶段的镜子是最容易被打碎的。

顽危犯论文

内容摘要:监狱工作以“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为中心,通过发挥教育改造的治本功能,有效实现罪犯再社会化的目的,而如何提高教育改造罪犯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改造的治本功能,在现阶段,特别是被认定为顽危犯的罪犯,部分监区直接管理警察,对个案教育转化工作无法有效深入开展,一些方法难以凑效。故本文意在通过对顽危犯教育转化个案的分析,思考教育转化个案的问题,为教育改造罪犯工作服务。 关键词:监狱顽危犯教育改造个案分析工作思考 一、顽危犯个案基本情况 聂犯,男,汉族,1966年6月生,吉林省镇来县人,因故意伤害、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3年12月入监。经入监教育后,聂犯分在另一监区服刑,2005年10月因殴打他犯被禁闭处罚,同年12月又因使用剪刀行凶未果被禁闭处罚。此后几乎不断给监区管教工作制造诸多麻烦,2007年4月又因多次违规被监狱确定为严管对象。鉴于聂犯自入监服刑改造以来出现诸多的违规违纪行为,监狱遂于2007年6月将其确定为监狱级顽危犯。 二、实施教育转化过程 聂犯不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致使监狱的安全稳定受到极大威胁。对此,监狱领导高度重视,指定成立教育转化攻坚小组。笔者接受任务后,主持攻坚小组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外围摸底 首先,从监区领导、管教股长、分监区长、直接管理警察等不同层次了解列入顽危犯的具体细节情况,以便较为客观的对聂犯作出相应的评价;其次,深入该犯周围的罪犯并对其日常行为模式调查,以掌握聂犯与周围人群之间的关系、性格特征及兴趣爱好等;三是调阅聂犯的正、副档,通过正档切实掌握其犯罪事实、经过、案件审理及判决情况,通过副档材料初步掌握其顽危的性质、恶劣程度以及入监改造过程全貌;四是通过服刑指导中心调取聂犯的《COPA-PI测评报告》、《COPA-犯罪心理结构变化状况测试报告》。通过外围摸底,确定首次谈话的切入点及内容。 (二)谈话摸底 外围摸底了解到聂犯曾是笔者在该监区时的管理对象,相互认识并且无冲突,于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当时聂还不是顽危犯!),专程到严管分监区找其谈话,但“专门找其谈话”的语言只字不提,也没透露那样的意思。见到聂犯的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因工作关系今晚到这里看见你,顺便问问。”……“当时你的表现还不错啊,怎么在这严管呢!”切入谈话后只字不提他的服刑改造情况,而是装作仔细的“听”其“倾诉”,以避开改造与被改造之间的矛盾。谈话的当时聂犯很是诧异,说了一句:“你还记得我啊!”这让我们之间的谈话距离拉近了许多,此时,笔者借机表明自己的态度:“作为监狱警察,是改造人的人,为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偏执型人格障碍学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 姓名:小W 性别:女年龄:17 外貌特征:身体发育正常,黑而俏丽,属瘦高型,眼睛大而明亮。头发有黄色挑染,有层次感的中短发,头顶上方扎洋葱辩。时常在右手无名指上带戒指,眼睫毛画得又黑又长。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父51岁,30年前文化大革命平反后狱中释放,与一外地打工妹结婚,育有两女儿。小X是小女儿,比姐姐小3岁。姐姐就读职校。 父的身体常年不好,腿脚不便,没有经济来源。母亲没有文化,靠洗衣服等做钟点工来维持家庭生活。姐姐在大学里打工赚生活费。 住在不足60平米的政府救济房,拿低保。姐妹俩靠减免学杂费,政府补贴维持学习。 2、受教育情况: 个案进入初中时,被老师认为是较聪慧的学生,但学习态度不明确,成绩在班级中下游,在初三中考前三个月,凭借补缺补差冲刺考入高中,是全班考入高中的三个学生之一,也是父亲的骄傲。 初中时,已显个性张扬。无论老师和家长如何着急,但她一点不在意。她说“我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考入高中”。过度的自信也让家长无可奈何。学习上,理科成绩较差,没兴趣。文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作文,有一手的好字和文采。个案特别喜欢绘画。 个案曾与初中的老师发生冲突。班主任老师指责个案不努力学习,还要减免学费。个案极度的反应过度,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在班级里拉拢部分学生一起“造反”,在学校领导和家长面前指责老师的言语不当,因此自己不想学习。 初中前,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还是很严,规定时间放学到家,在校外逛街迟一点都要遭到父亲的责骂,甚至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往往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母亲几乎不过问教育问题,由于没有文化,母女感情比较淡漠。 3、家长的期望: 对个案的健康发展显的没有信心,个案在校内校外的表现也管束不到,仅仅是希望个案能不要在社会上结识不良青年,在学校要遵守规章制度,最好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大学,考不到也没辙,只能提早工作了。

人格障碍教案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癔症,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的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要了解人格障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上学期,也是由我们姜老师带领我们学习的《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什么是人格?有哪位同学还记得人格的定义么?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态度、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在我们这本《变态心理学》这本书上,定义的人格是“人格是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长期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表现方式和风格,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感情和习惯以独特的方式结合的产物”。 总的来说,人格是人们稳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和思维特征,因此,人格发生障碍,对于人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那么什么是人格障碍?书上有两个系统的定义,一个是美国医学——心理联合会DSM系统,一个是中国精神疾病科学会——CCMD系统。我今天就以DSM系统的内容作为主要的讲解内容。 首先是关于人格障碍的定义,DSM指出“人格障碍是稳固的、适应不良的,能引起明显的功能性损害或主观痛苦”。中间有几个关键词:稳固的——不难看出,因为人格本身就是稳固的,既然是人格发生了问题,那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适应不良——因为患者本身人格出现异于常人的表现,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啊、人际关系啊等行为模式就跟正常人不一样,那就造成了对社会化环境的适应不良;至于功能性损害——;还有主观痛苦——这个表明了什么?说明了有的人格障碍的患者对此感到痛苦,具有临床意义。 其间还要提一下,如果是由于躯体疾病导致或者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类似于人格障碍的表现这些情况,我们并不能严格意义上定义为“人格障碍”,应该叫做人格改变,它不是原发性的。 DSM根据行为、情绪和思维的特点,划分了人格障碍的种类。从1952年开始,原来是定为五大类,27种人格障碍;后来第二版改为12种;第三版是14种;第三版修改版是11种;现在我们书上的是10种,去掉了原来中的被动攻击性人格障碍。现在我们看一下书,一共是3大组,10个类型——A古怪组,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三个;B戏剧化组,也称为情绪化组、不稳定组,顾名思义就是情绪行为缺乏稳定的模式,很难预测,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四个;最后一组患者经常伴有焦虑、担心,以及抑制情感的倾向,跟B组的倾向于情感表达相反,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三个。 提到这10个类型,不得不提到人格障碍的共病现象——所谓的“共病现象”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往往符合不止一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障碍患者在表现出一个亚类人格障碍的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个或多个其他亚类的人格障碍。我们的书上第217页的表格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基本上不同种类的人格障碍两两之间有一定重叠的概率——除了反社会型和强迫型两个之间是0,其他的都或多或少有共病现象。 那么,我们中间有多少人患有人格障碍?书上给出的数字是10%-13%,我在网上找到的国外是6-9%,国内只有0.13%,统计结果年代较早了,是1986年的,可能并不是太准确。部分人格障碍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而且性别特质的极端化会影响人格障碍种类临床诊断的标准——比如说给出两个病例的临床表现:第一个是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负责任、不计后果,没有动机的侵害行为方式;另一个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障碍,情感丰富,过于注重外表。结果,相当一部分专家会认为前者是男性,后者是女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具体的人格障碍的10个亚类。第一个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有的地方称之为“妄想型人格障碍”,那这样可以不难看出,这种人格障碍具有猜疑、偏执的特点,但是。其症状常表现为:对别人的回绝,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而且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这些反面情绪。别人无意中的一举一动也可能被患者视为对其的敌意或阴谋。无理由的怀疑其伴侣在性关系或其他各方面有过不忠行为;顽固地认为其个人权益正受到侵害。患者常常极度自以为是,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 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特征及治疗方法 为了便于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 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在社会上人数和比例确实不详。据l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资料表明,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在调查研究中还发现,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中以男性较多见,且以胆汁质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

重口心理学

第一篇: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 核心人格:原装的“灵魂”,通常情况下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 非核心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权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绝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治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区别 多重人格障碍:一个肉体多个灵魂;幻听的声音来源于身体内部,既自己跟自己对话,可以自己抑制。 精神分裂症:一个肉体一个灵魂;认为幻听声音是天外之音,别人发出来的,并认为是真的。·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很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 第二篇:恋物癖 ·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这些物体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士们的内衣和鞋子。除此之外,一种特定的接触性刺激,比如橡胶、塑料,特别是表面胶皮制的衣服。 慕残癖:被残疾异性吸引并产性冲动和爱恋的一种健全人所具有的奇特心理,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以对聋哑或截肢的异性的爱恋为主。 ·恋物癖患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手淫。“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 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后来,在反复强化作用下,这种条件反射就被固定了下来,恋物癖行为就形成了。 ·恋物癖患者多是性格内向,平时在两性关系如恋爱婚姻问题上,往往扮演的是不成功的男性角色,缺少男子气概。这种失败构成了内心巨大的冲突,但冲突却没发泄好,就被压抑了,进而开始变得焦虑。恋物癖患者就开始用别的方法发泄痛苦。所以就迷恋之物上,然后通过性满足得到安慰与释放。 心理防御机制:人的潜意识会保护人的身体,让他避免受苦。 治疗 厌恶疗法: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即给予厌恶性的刺激。还可以让他们写下因恋物面临的紧张恐惧和被批评、被抓住和处分时的难堪局面,然后重复阅读,也能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 第三篇:社交恐惧 ·普通群体中有高达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们通常会眷恋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在日本,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直视别人的眼睛,而且担心他们的某些个人特征比如脸红、

顽危犯教育转化事迹材料

顽危犯教育转化事迹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多样、复杂的变化,同样罪犯的构成和改造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涉枪、涉爆、涉黑、涉毒等暴力犯罪和高智商犯罪增多,罪犯顽危抗改、不服管教增多,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但监狱广大民警认真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信念,坚持用耐心、爱心、恒心在教育挽救一个个失落的灵魂,不达目的不罢休。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干警,我多次负责教育转化顽危犯的攻坚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教育转化顽危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将对教育转化顽危犯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向领导和同志们进行汇报,请予批评。 罪犯张某某,初中文化,因抢劫罪被判刑11年。刚下队,该犯就与他犯关系不融洽,一言不合就动手,不服管教,和干警唱反调。在劳动改造中,一贯偷懒耍滑、软磨硬泡,组长安排任务时对组长指指点点,说话含沙射影,组长向干警正常汇报工作,该犯就对别的犯人说组长打小报告,陷害他,弄得干警看见就烦,组长不敢管,其他罪犯不敢惹。干警与他谈话是一谈好几天,一天不谈就出事。为此,该犯多次受到监区的批评和处分,但该犯依然如故,不知悔改。面对这样一名破罐子破摔的顽危分子,我感到如果不处理好张某的抗改抗劳问题,将会对分监区的教育改

造工作带来极恶劣的影响。 一、搜集犯情材料,探究抗改缘由。 我认真研究,了解该犯的犯罪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个性心理特征、抗改历史和改造表现等档案资料,认真做好对张某的个案分析,寻找张某的抗改原由,并寻找适当的交谈突破口。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在该犯刚与其家人接见后的一天晚上,我找其进行了2个小时的促膝长谈,初步弄清了形成目前这种改造现状的原因:家庭条件差,改造信心不足;人际关系紧张,犯人不理睬,家人不理睬;心理不健全,心态失衡,行为偏执等等,这为展开工作走出了第一步。 二、制定方案,采取有效措施。 分析了解到张某的改造现状、心理态势后,我从对张犯加大从严管理的力度入手,在劳动、生活、学习、休息及日常活动中,都对其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同时认真落实对其的包夹控制措施,并定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潜伏的不良思想苗头,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大量的个别教育谈话。为了促使张犯思想转变,坚持每周固定与张犯谈话一次,利用调查接触、算账对比、批评劝诫、启迪引导、表扬鼓励、角色换位等方法加大教育力度和深度,从而消除了该犯与干警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打破了张犯长期以来反抗的心理定势,有了想改造的心理趋向。 三、利用亲情的力量感化罪犯。 顽危犯的教育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强化亲情感召氛围,可以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2019年教育文档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特点与成因 1、隐蔽性与危险性特点《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GGMD-2-R)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3)易产生病态嫉妒。(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道歉不能宽容。(6)脱离实际的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患者的症状如果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可以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特征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因此,即使偏执型人格障碍已使其出现行为偏差,造成实际生活中的困扰,患者也不会反省自己、主动求助。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使中学生群体中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更具隐蔽性。 青春期是生理发育高峰期、“心理断乳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维跳动活跃,但容易幼稚偏激;情绪强烈,容易波动;渴望扩大交往,但又心理闭锁;渴望独立,而能力不足。发展心理的巨大矛盾与冲突,使他们往往表现出叛逆、固执、偏激、好与人争辩、自我、敏感等行为方式。而偏执型人格障碍特征,与其极为相似。这就使该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往往隐藏在青少年行

为特点中,不易被察觉和发现。 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带来了较其他心理问题而言更大的危险性。大部分家长、一般任课教师、普通德育工作者,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分辨判断能力。遇到该人格障碍问题,他们往往按照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矛盾等普通青春期问题去对待,采用一般的教育、说理、协调等方法处理问题,结果“药不对症”,辅导失败。客观上,也妨碍了对问题的及时察觉与矫正,导致问题逐步发展,最终造成严重的行为后果。 2007年5月,笔者抽取2002年-2006年间全市高中年段的100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案例,发现其造成重大行为后果的比重为57%。 可见,中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问题的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目前学校、家庭教育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应对,又存在着巨大不足。因此,有必要提高重视,认真研究,挖其根源,寻找良策。 2、障碍成因 (1)个体心理因素。认知能力偏差是造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与形成的黄金期、奠基期。这一阶段,如果缺乏科学的、正向的积极引导,部分青少年个体有可能因个性偏激、眼光狭隘、做事极端等性格、认识、行为习惯,在对自我和外界的认识、评价、体验及控制的过程中产生偏颇,逐步形成偏执心理。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润物细无声——浅谈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就象幼嫩的树苗须园丁不断精心修枝剪叶一样,成长中的小学生每时每刻都会有行为上、思想上、或学习上的问题,须班主任亲自、及时处理和解决。即使天生是块美玉,也需要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方能成器。在班主任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学习不努力,成绩不好,一些老师于是口不择言,随意训斥;学生品行不端,犯了错误,教师大发雷霆……但教育不是威慑,简单生硬的批评诱发不出孩子们正确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也不是单纯的灌输,毫无实际内容的空洞说教不能培育起学生真正的思想品格。如何把学校、社会对学生的各项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自觉的进步力量,激发学生的美好感情。 策略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有人说,要预测一个人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看他在孩提时代崇拜什么人。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是认识、情感或行为都还稚嫩,常常只从形象上去判别一个人。因而,他们崇拜的偶像往往是时下流行的歌星、影星,甚至电视上无所不能的黑社会老大、生活中粗俗、摆阔的大老板。学生崇拜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引导。作为班主任,就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崇拜。 1、杰出人物 《诗经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历史人物、民族英雄、革命导师、科学家、思想家这些人类精英,理应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典范。我们可以利用早会课、思品课,甚至语文课,给学生讲这些伟大人物的故事,他们不平凡的生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人格、光辉的形象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引领学生进入人类精神财富的神圣殿堂,激发孩子的敬仰之情、仿效之行。 2、身边的同龄人 小学生的积极性是很容易被激发的,在大多数学生心中还是认为受到老师表扬是很了不起的事,看到哪个同学被老师表扬也会产生羡慕和崇拜感。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没有按照我的要求预习课文。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肯定少数做得好的同学。我表扬一个同学预习得非常认真,并且拿起他的书告诉大家他是怎样做的。结果下一次检查预习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效仿他的方法。这样的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是行为规范化的模式,它具有主动性,形象性,具体性。 3、教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_认识自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活动背景] 中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伴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和成熟,心理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在自我意识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成为中学生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问题。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正处于建立和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因此帮助他们解决自我统整与角色混乱的矛盾,形成统一的自我是整个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一下学期,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人际关系更加深入复杂,这使学生本就迷茫、困顿的心灵时常处于困境和挫折的打击之下,日益脆弱,迷失自我……。究其根本,是学生不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因此,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的时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活动目标] 1、通过呈现具体的烦恼和困惑,学生能解释“认识自我”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围绕乔哈里窗理论,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位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初步形成比较全面的自我认识; 3、学生初步感受自我的价值,乐于接纳自己,勇于在学习和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 [活动准备] 1、打印《自我同心圆》和《性格形容词检核表》。 2、下载flash和音乐,制作课件。 [活动对象] 高中一年级 [活动过程] 一、趣味测验:生命的颜色(3分钟)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探索自我的兴趣和积极性。)

测验方法:把自己阳历生日中年月日的数字完整地写下来,然后将数字一个一个相加,直到结果变成一位数字为止。 学生计算、找出生命颜色并揭秘(见附1)。 教师引导:这只是一个趣味小测验,认识自己远没有这么简单,但是对自我的迷茫却会给同学们的成长带来许多烦恼和困惑。 二、成长的烦恼(3分钟)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现阶段常见的烦恼和困惑,并辅以深入浅出的理论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认识自我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我的实际行动。) 考试不理想或是成绩比别人差就感到非常失落,觉得已经很努力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成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有恐惧心理,内心压抑,感到无能为力。…… 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和特长,甚至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对未来很迷茫,常有莫名的恐惧和压力。 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目标和方向,没有学习的动力。每天被学习任务和老师布置的作业催赶,忙忙碌碌却感觉不到充实…… 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有时因害怕得罪同学、失去友情而违背自己、附和他人,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让自己的情绪大起大落……;有时又因要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 同学们,类似的烦恼你有吗?(学生回应) 教师小结并简单介绍埃里克森关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理论。 三、探索自我认识自我(2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描绘“自我同心圆”和照镜子两个活动,引导学生从自我和同伴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自己,逐步形成对自我的比较客观、真实的认识。) (一)描绘“自我同心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 学生从《性格形容词检核表》(见附2)中找出5个最能代表自己性格特征的词语。把5个特征中最显著的特征写在同心圆的中央,其他特征按照从显著到不显著的顺序依次由中心向四周写在各个同心圆里。

教育转化监狱顽危罪犯的几点思考

教育转化监狱顽危罪犯的几点思考 做好顽危犯的教育转化工作,对于维护狱良好的改造秩序,确保监管场所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整体改造质量,切实落实“首要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顽危犯在狱押犯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对监管场所安全稳定潜在的危害之大,在犯群中的负面影响之深,却绝不可小视。只有牢牢抓住重点;扎实做好顽危犯教育转化工作,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改造工作的主动权,从而在罪犯的教育转化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深刻认识监狱形势,健全机制是前提 直面监狱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找准原因,是确保监狱安全稳定,进一步做好顽危犯教育转化工作的前提。一是罪犯脱逃、挟持人质等影响监狱安全的潜在危险性依然存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矛盾凸现、刑事案件持续上升、罪犯构成日趋复杂的形势,给监管安全和教育转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形成了新的压力。有的罪犯企图采取袭警、挟持人质等手段强行脱逃,有的较深地稳藏了罪恶本性,骗取干警任,伺机报复社会等等,这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在狱一刻也没有停息。有些是因为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加强防,使其没有了滋长的温床,更没有显山露水的机会;有些是因为经过有效地打击和管制后,未造成后果。诸如此类,更加有力地证明改造与反改造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二是罪犯自杀,影响监管改造秩序的良好运行。特别

是罪犯自杀后,其亲属到监狱无理取闹,向监狱提出不合理要求,达不到目的,就到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缠访,并向不明真相的群众散布谣言,诋毁监狱,有的甚至冲击监狱,大造声势,故意扩大事态。一些别有用心的罪犯也借机以保护罪犯的生存权为幌子,散布反改造言论,在犯群中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连锁反应,成为引发各种矛盾的诱因,维护监管安全稳定的难度进一步增大。三是罪犯行凶斗殴现象屡禁不止。监狱是关押改造罪犯的场所,若大的一个特殊群体,相互之间发生摩擦,产生矛盾,进而拳脚相加,实属难免。但如果打架斗殴频发,且手段残忍,后果严重,就必然会极危及监狱的安全稳定。在斗殴中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罪犯亲属会以监狱的监管不力,干警不作为为由,向监狱施压,引发派生各种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也是监狱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四是监管改造任务艰巨,狱反改造倾向呈日益突出的趋势。有的罪 犯在犯群中散布反改造言论,蛊惑人心;有的维权意识过度膨胀,乃至于无理取闹;有的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便顶撞、甚至辱骂干警,扬言要制造事端或以自杀相要挟,严重影响了监狱的监管秩序,干扰了监狱的正常执法。 监狱目前面临的上述四个突出问题,既是监管工作必须重点应对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造工作亟须解决的中心课题。我们要直面当前监狱工作中的严峻形势,充分认识犯情狱情的复杂性、艰巨性,加深对顽危犯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做好此项工作夯实强有力的基础。“凡事预则立,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 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 (一)童年时期经历 (3)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 (一)心理结构 (4) (二)人格结构 (5) 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 (一)焦虑 (5) (二)自我防御机制 (6)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 (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 (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

顽危犯张某转化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对一名顽固犯的咨询转化手记 服刑指导中心叶宏 在服刑人员中提起张某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短短一年时间,情绪无常,因多次寻衅闹事,无理纠缠,散布反改造言论,顶撞警察,拒不参加生产劳动等,二次严管,二次禁闭,先后调换三个监区。就是这样一块“顽石”,在监狱警察不离不弃的教育转化下,脱胎换骨,思想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投入到积极改造当中。 斑斑劣迹 张某,男,汉族,1974年出生,甘肃省渭源县人。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2010年1月从北京调入白银监狱八监区服刑改造。在他的档案中,清晰地记录了其入监以来的斑斑劣迹。 入监后,张某以干活辛苦为由拒不参加劳动,挑衅管理,并在犯人当中散布反改造言论,顶撞警察。被处严管集训三个月。解除严管后,调入十一监区服刑,他还是老样子,拒绝参加劳动,民警找其谈话时,装聋卖傻,问啥要么说“不知道”要么一言不发。 2010年9月,张某因与他犯发生口角,民警对其进行谈话教育时,张某态度恶劣,辱骂顶撞警察,动手拉扯监区干警,又一次被处严管集训三个月。严管集训结束后,因其

毫无转变迹象,且无理取闹,拒不接受集训教育和训练,经监狱研究批准,对张犯实施禁闭反省。 此外,消极怠工,干扰同犯正常劳动,随意离开劳动岗位,溜出车间等违规违纪行为更是张犯的“家常便饭”。在2010年3月至11月的“罪犯考核处罚登记表”上,张某每月的考核结论均是“本月未完成改造任务”。 坚冰渐融 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经深入分析认为张某的表现如此顽固,抗拒改造,必有深层次的原因。监区民警找其谈话已无济于事。要找到症结,只有发挥心理咨询员的优势找出突破口,才能对症下药。于是在严管期间监区安排张某咨询。下面是张某的咨询历程。 2011年1月12日,张某第一次来到咨询室。从视频中看到张某表情木然,不正面看视频,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我试探着问:“你好,请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吗?”“没有。”他回答的很直接。 咨:“那你叫什么名字?”答:“我叫张某某,今年36岁,其他情况我档案上有。” 再无论如何引导,张某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然后他对着视频里的自己欣赏起来。至于你再问什么,张某紧闭心门,咨询无法进行,只好草草结束。 一周后,第二次咨询。张某端坐在电脑前,从表情上看,

希特勒——偏执型人格障碍者

希特勒:攻击型人格障碍 希特勒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魔王。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61个国家被卷入,20亿人参战,5 700万人死亡。他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主张日耳曼民族优越无比,并顽固地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到头来畏罪自杀。然而战争魔王的另一面,希特勒的早年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画家,他在绘画方面具有天赋,曾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均告失败。当艺术梦想无法实现时,希特勒转而去寻求政治抱负,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却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什么是希特勒的政治抱负?他为什么要残忍地 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屠杀犹太人?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促使希特勒走上妄想独霸世界的道路?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年),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卒于柏林。他被公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与罪魁祸首。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

三帝国的元首。早年曾因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了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反犹和独裁。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帝国大厦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1934年8月1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限的权力,他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作为元首和总理,希特勒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他执政期间的德国被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 希特勒早年艺术梦的破灭 人们大多只知道希特勒是个疯狂的战争强人,不知道他还会画画。 年轻的时候,希特勒的梦想是成为“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家”,他的美术功底不错,崇尚古典风格,他曾经为艺术创作而备受煎熬。可惜,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落榜了。于是,他仿佛发现自己的才能应该用在政治上。如其所言: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浅谈体育教学对健康人格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2-05-30T09:34:28.09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下)供稿作者:周忠岐 [导读] 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大众传媒无所不在,城市里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竞争激烈、节奏快捷的社会里 周忠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 72101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78-02 摘要: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格;自信心;意志品质;心理健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个体要达到身心和谐,就必须完成心理整和过程。传统的体育教学论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初中生随其生理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许多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在心理整和上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结果导致了他们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接纳自己,出现了一些消极心境,增加了许多烦恼。本身由于主客观原因所造成学生体育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害怕做出的身体练习别扭好笑,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参与练习,敷衍了事。 从人的发展看,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完善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用降低动作难度、加强个别辅导循循善诱,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应营造融洽轻松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心理定势;还可运用激励机制,多比进步,尊重差别,因材施教,对学生取得的不同程度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及时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自信,我成功。自信心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和个体成功的运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形成成功的期待----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真正自信的学生是“在自己的内心与自己进行比赛”,从而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自觉、坚持术过程,也是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果断、自制构成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四个基本要素。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由于当前初中学生意志力普遍较弱,怕苦、怕累、意志力薄弱,经不起一点微小挫折,因此,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游戏比赛等方法,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包括生理、心理和环境),教育学生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公平竞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接受挫折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长跑教学,引导学生战胜自我,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通过体操训练,锻炼学生肌肉控制力,自我克制力;参加球类比赛,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通过游泳教学,引导学生具有征服大自然的勇气,敢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坚强的毅力;通过跳高教学、跨栏教学,引导学生勇于进取,培养学生坚定自信,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做到积极引导,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条件艰苦的环境里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意志坚强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成功往往是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经常在小事上注意锻炼意志,才能在大事上经得起困难的考验,从而取得成功。 三、学会合作 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出现,人和人之间发生着频繁的横向联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交往机会多于其它学科。 体育教师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通过教学比赛和游戏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教育学生在从集体中摄取力量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学生之间的保护与帮助,分组练习等形式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往,形成友谊等等,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交往心态,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运动促进人格完善 篮球、排球、足球、网球、艺术体操、拳击、散打和田径之类的运动,是会给人的肢体带来一定冲击的“接触性运动”,这类“接触性运动”项目是有效的恶劣情绪的宣泄手段。通过宣泄不满的心境和过剩的精力,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呔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产生欣快感,达成心理平衡,明显改善具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的低落情绪和焦躁不安的状况。 在体育游戏和运动过程中,对交往、尊重、自我表现、兴趣爱好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产生归属感、凝集力和爱心。它使过剩的精力得到宣泄,使人的心理紧张和压抑感得到消除。游戏中不同的情绪体验,使人的心理情绪得到调节,有益于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