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2 共226人浏览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的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局限:

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的问题。这其实已经违背了系统观。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又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这种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许可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或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两条线放映时间的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时间相隔过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a线向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第三,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不是先见a

线,后见b线,然后由两条线的感觉,产生综合作用,形成运动的知觉。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很明显,他把感觉的意义扩大了,因而造成了混乱。但是他和埃伦费尔期的形质说是同声相应的。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不自然的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说,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利黑认为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的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便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不相隶属,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了刺激时,便有一定大小的神经波传播出去像投石于水时所引起的涟谢一样。假使a点和邻近的b点先后受了刺激,则a和b之间产生了短路。如果a点传出的涟漪达到最高峰而有类似的兴奋圈恰恰从b点来到,神经历程的方向便决定于a先到达的这个事实。a、b两点越加接近,似动历程产生的条件便越加有利,而这个历程就是一个广阔的特殊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便运用这个场论解释知觉单元的组合。波林说:“我们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对于整体的重视导致其弟子们应用了场论。如果场内的材料由于互相作用的场力或由于它的作用类似于磁场或电场的作用而造成形状,那么经验的项目构成结合的图形就可以有时被理解了。”

格式塔心理学还用这个场论研究学习问题。克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被迫困居在特内里费岛,便从事于黑猩猩学习的实验。他给黑猩猩布置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观察它们如何解决问题,取得目的物——香蕉。这种情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动物要走向目的物,而动物和目的物之间则由实验者设置了障碍。动物必须观察整个情境,领会目的物和障碍物的关系,然后克服障碍,解决问题,取得食物。

这种学习称作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不同。试误学习的障碍不是动物所能观察得到的,以致它们只得进行盲目尝试,试而误,误而再试,最后侥幸得到了成功。而顿悟学习则是动物领会情境的关系,或利用手杖将香蕉拉到手,或把箱子重叠起来,跃登其上取得高悬于屋顶下的香蕉,或将目的物推向相反的方向,用迂回的方法达到目的。

总之,动物在顿悟学习的情境内,能够凭自己的智慧使整个学习场得到知觉的改组。本来是黑猩猩用作玩具的手杖,现在可变成它用以拉取目的物(香蕉)的工具了。

波林说:“这就是心理学的新篇章。”这一新篇章把各项经验的组织描述为可感知的客体,再把这些客体的结构描述为更大的系统,而不与‘感觉’或其‘属性’发生任何关系”。波林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个总结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0 共231人浏览

机能主义是近代心理学发展中与构造主义相对抗而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它主张心理学的目的不在于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在于研究心理适应环境的机能作用。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到20世纪20年代成为美国心理学中主导的势力。它的首倡者是威廉.詹姆斯,一位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流动的,人的心理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的。他还持有实用主义观点,强调有效用的思想就是真理。因此,心理学应该把有效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心理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詹姆斯开拓的机能主义思想由芝加哥大学的杜威、安吉尔和卡尔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又称芝加哥学派。杜威的研究为这一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1896年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

念》,攻击心理学中的元素论和还原论,他以心理学家常用的婴儿抓烛火有烧灼感而缩手的例子说明,包含在一个反射反应中的行为动作应该依据其适应环境的意义来解释,不能把它还原为感觉运动元素或人为的构想物。这种抽象的构想只能存在于心理学家的头脑中,对于心理学研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安吉尔和杜威是同一年到芝加哥大学执教的。安吉尔在1904年出版的《心理学》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意识的机能作用和起源及其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发展。他还探讨了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强调了心理学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安吉尔进一步把机能主义塑造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学派,并使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系成为当时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基地。卡尔是安吉尔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继承人。他在1925年出版的专著《心理学--心理活动研究》中,机能派心理学和构造派心理学的争论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强调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识经验为限。

关心心理学在各个领域内的功效和应用及改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反对把意识分析为感觉、感情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反对把心理学局限于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主张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动物心理、儿童心理、教育心理、变态心理、差异心理等领域。

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先驱是詹姆斯。1890年,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恬的现象及其条件。”他还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用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意识流这个词含有意识是不可分析的整体之意。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但是詹姆斯本人没有建立一个学派。机能心理学作为一个自觉的学派创始于杜威。其他重要代表有安吉尔和卡尔。这个学派的活动中心是芝加哥大学。

1894年,杜威和安吉尔来到芝加哥。1896年,杜威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他在这篇文章中认为反射弧是一个连续的整合活动,不能把反射弧简单地还原为感觉和运动元素。他还认为一个反射与它前后的反射是相连的,不能孤立开来理解。他虽没有指名反对构造心理学在美国的代表铁钦纳,却以反射弧概念为题。反对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并阐明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功能的主张,为美国机能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1904年,安吉尔出版了《心理学》教科书,更加系统地提出了机能心理学的主张。他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事实和意识事实,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他还阐述了意识的功能以及意识是怎样在人的进化过程中为应付新环

境、解抉新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他主张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生物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应包括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特别强调心理现象应把意义包括在内。他在书中表现的生物学倾向,与构造心理学的生理学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06年,安吉尔在美国心理学会上发表演说,题为《机能心理学的领域》,第二年这篇演说词刊于《心理学评论》杂志上。他进一步主张意识是适应环境的功能,并列举了机能心理学与构造心理学的三点区别,指出: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研究意识是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实用的精神;机能心理学关心心物关系,它既研究与意识过程相伴随的机体对应,也研究整个心一身功能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的整个关系。

1919~1938年,卡尔继安吉尔之后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芝加哥机能心理学达到成熟阶段。卡尔于1925年出版的《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研究》是机能心理学完成形式的代表著作。

卡尔在该书中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如记忆、知觉、感情、想象、判断和意志等。他认为心理活动的功能是获得、确定、组织和估价有关的经验,以及随后利用这些经验来指导行为。他认为每种心理活动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研究:它的适应意义;它对过去经验的依赖;它对有机体未来活动的潜在影响。他强调在感觉刺激和运动反应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的连续过程,并把动机的问题引进机能心理学,用以说明适应行为。

卡尔主张心理学应同时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他同意实验法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但承认适当地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心理学是不容易的。他也同意采用文化产物分析法,主张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来补充科学观察之不足。

由于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外部行为),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在机能心理学的影响下,个别差异心理学、各种心理测验、学习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等在美国有了明显的发展。

意动心理学派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0 共275人浏览

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1874年布伦塔诺发表了著名专著《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在书中,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意动心理学是19世纪末于奥地利南部出现的把意识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派,有奥国学派之

称。1874年该学派创始人布伦塔诺出版《从经验的观点看心理学》,反对冯特的内容心理学。他指出,我们看见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观念)是意识的内容,看和思的对象,并非心理学的对象;看和思等意识的动作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布伦塔诺思想的来源之一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后者以为心理是灵魂的功能,生物保存生命的活动。每种心理活动有自己的对象:光是视觉的对象,声是听觉的对象,记忆对象是过去的东西,等等。布伦塔诺由此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布伦塔诺思想的另一来源是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思想。他和冯特都认为心理科学研究直接经验。布伦塔诺的学生施通普夫将直接经验分为四类,每类属于不同学科的对象。其中色、声等感觉和映象是心理内容,属于现象学;知觉、理解、欲望和意志等心理功能属于心理学。功能和内容不可分地各自独立于经验中?我看见匀:色,看为心理功能,红色为内容(现象),它们同时独立存在不可分开,心理学不能完全排除内容,但它主要研究功能。从此意动心理学又称为机能心理学。

冯特学生屈尔佩原本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后在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和他的学生进行思维的实验研究时,发现有无意象思维,他们称之为识态、心向等,以为心理过程除映象活力外,还存在无意象过程。屈尔佩试图提出心理功能和心理内容都研究的二重心理学理论以缓和争论。

但是20世纪初,布伦塔诺和施通普夫的学生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哲学,支持了意动心理学;与此同时,英国高尔顿研究个别差异时,发现许多人,甚至有的大艺术家也缺乏视觉意象;而法国人比奈在为女儿作思维实验时,也发现类似的无意象思维。从此,这种出自哲学唯心论的意动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得到广泛传播,成为当时欧洲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学思潮,像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都受其影响。

自我心理学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7 共614人浏览

Freud理论中的ego是人格的代名词,但这并不意味着ego具有自主作用和自立能力。Freud眼中,ego是时时受着本能冲动和社会道德规范夹击的、疲于奔命的、孤独的侍者。而自我心理学者们却对ego

的评价甚高,认为ego不仅仅只是忙于应付那些不可避免的内心冲突,而同时具有学习、记忆、知觉和整合外界信息的功能,ego不是孤军奋战,而能统领各种心理机能,积累经验,使人能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参与竞争。据此,他们认为,ego可作为人格因素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最初,Anna Freud发表了《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她总结了S.Freud 关于个体用于对付冲突和焦虑的防御机制,一方面她忠实于父亲关于行为受Id 动力驱使的观点,另一方面,她根据自己对儿童观察所积累原大量经验,提出了ego在防御机制中的决定作用。

被称为自我心理学之父的Heinz Hartmann比Anna Freud更进了一步。他认为ego和Id同出一源,二者都受生物本能的策动,对行为的影响也是势均力敌。这看似对Freud理论仅作了微小的更动,但藉此,ego的自主性就昭然若揭了。Hartmann笔下的ego具有整合知觉,检验现实,推断当今,预测未来的能力。但这正是Freud理论中的ego所不为的。Hartmann认为,ego的功能并不像Freud所描绘的那样局限,ego是独行其事的,其基本职能是使个体适应环境。

Robent White更为激进,提出ego具有单独的内在动力系统和满足机制。婴儿通过探究和控制外在环境而使ego的能量得以疏泄,而这种探究的控制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满足。White的这些理论完全背离了Freud性本能驱动和追求本能愿望满足的理论框架。White还重新诠释了Freud的性心理发育的各个时期,把性心理的发育看做是ego追求“称职”的过程,在各阶段中,儿童不断扩展自己主宰人际交往的能力。换句话说,婴儿生就的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究心理,驱使他们在发育过程中能越来越成熟地表现自我,从而使他们能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内容心理学

发布日期:2008-02-12 14:15 共375人浏览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

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由于冯特的努力,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既然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中文名 格式塔外文名 Gestalt国家 奥地利及德国强调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 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 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 格式塔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

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 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 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发布日期:2008-02-12 14:22 共226人浏览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在家具设计里,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家具外形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结构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结构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里的一些应用。 例如左图这款经典的红蓝椅,这件椅子由13根5cm× 5cm的机制木条和两块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 成了基本的框架,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式经过精心计算得出 的,因此整个设计存在着一种几何学上的精确感,没有一根 多余的木条。看到这件家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整体给 我们的感觉,知道是款椅子,进而才会再去研究构成这个整 体的每一个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这款椅子同时也删 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 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上的一大重要应用。在我们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比如上图的红蓝椅,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下面这款药蜀葵大沙发,各种看似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颜色,其实是经过精心的安排, 这样看起来才会既生动又和谐。其实这也体现了格式塔 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又一大应用,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 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 语来描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 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样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就不 容易产生冲突,整体看上去也会感觉很美,很和谐。 下图这款雏菊椅造型经典,优美动人。一根根藤条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格式塔心理学思想渊源: 整体观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哲学理论背景 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包括:1.康德的先验论 2.胡塞尔的现象学3.实证主义4.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 5.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 科学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中“场论”思想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 心理学背景: 马赫的影响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 形质学派的影响 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考夫卡),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1887年柯勒出生于爱沙尼亚,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是校长,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柯勒除了对科学感兴趣,他也喜爱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写成了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相当深入的训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 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南非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儿滞留7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17年出版《人猿的智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1920 年回到德国,1 922 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图姆夫的职务,并一直工作到1934 年。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学学术地位,也标志勒格式塔心理学思想被正式承认。 1934年,他接受了詹姆斯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写信给柏林的报纸批评政府,在讲学结束后即因厌恶德国纳粹政权,当即决定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斯沃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46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 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 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 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 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 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 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 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 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 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 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 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 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 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 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 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 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应用心理学081 戚星星08156117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都属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对立起来。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改良的需要,而心理学内部的茅盾则是其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一方面传统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理解和研究各个派别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却无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动物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发展,开始关注行为和客观上的概念,远离了纯粹的意识研究。而30年代以后,以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者对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内部因素,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的极端观点进行改造。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正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幅提高,妄图成为世界霸主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毫无疑问受到了其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而新行为主义学者,则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赫尔德假设—演绎方法,斯金纳的归纳和反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反对内省法,并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在具体的研究中,还运用了实验现象学的方法,以归纳为主,加以直观描述,建构现象场并发现其意义,在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并不作任何的推论或解释。 三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070404318 唐宇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家具设计是对形和其他视觉触觉效果的综合,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家具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设计师,对此应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家具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家具式样的审美心理是影响家具受欢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设计合理的家具会使人们产生愉快的视觉感觉而乐意亲近,诱使潜在顾客去接受;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家具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购买使用的欲望。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主体的审美在表面上虽然是无关功利的,但究其实质,事物的审美价值同其功利性的价值并非毫无关联的,二者的联系是间接的,但又是强有力和不可忽略的。 家具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家具作品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应该考虑设计的最终效果。家具应给人以整合的视觉印象,避免,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设计,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除了形态以外,家具的外观设计还包括格调和纹理等要素。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1、“三反”一“强调”: 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反对华生的S-R公式;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 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不仅限于知觉过程的研究,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以用其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可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却不谋而合。它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视行为为研究主题,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一)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行为主义不用意识建立一种心理学是荒谬绝伦的,但为了避免误解起见,格式塔心理学尽量不用“意识”一词,“至于完全与意识一词有同义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一、什么是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在中国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

导人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采纳并坚持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心物场(psycho-physical field)和同型论(isomorphism)。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

吕丽:《ICF框架下提升功能性视力模式的研究》,26-27页 3.6.1 格式塔心理理论 — 整体与局部的感知规律 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ie)学派主张,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1这种知觉经验的变化是一种突然的顿悟。个体在学习新事物时,一方面会分析当前问题情景的整体结构,一方面由于能够利用过去经验在心理所留下的痕迹,这样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来服从于知觉的规律。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们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他们认为学习得到的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率;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观。他们假设记忆中保存的是知觉留下的痕迹。由于组织率决定知觉的构造,也就决定了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他们提出知觉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和组织起来的,对象知觉不是对象的简单的累加,而是各部分有机地组成的。一个图形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知觉的,其中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关系。2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有以下几点: ?接近原则:在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在其它方面的特点相似的情况下,相似的部分容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 ?完整倾向原则:知觉印象随着环境情况而出现可能有的最完美的形式。 ?好图形原则: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容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 ?好的连续原则:组成一个连续平滑方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是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原则:向着相同方向变化倾向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定势原则:先前知觉的组织形式会对紧接着的知觉产生相同的影响。 ?经验原则:除上述原则,过去的经验是知觉整体化的重要因素。3 视力残疾个体由于眼疾的不同,其视功能的损伤或减退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总的特点就是视觉映像的不完整性。他们只能感知部分视觉信息或感知到不清晰的视觉信息。如有管状视野的视力残疾人看到的物体就是整体的某个局部;白内障患者看到的世界则是模糊不清的。虽然如此,但由于人类的知觉具有整体知觉组织的原则,所以视力残疾个体具有将局部视觉信息根据个人经验而联想成完整物体的能力。人类知觉的整体性原则使得视力残疾个体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成为可能。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 2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04 3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04-306

格式塔心理学在家用电器的运用

设计心理学 浅谈格式塔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以智能扫地机器人为例 姓名:陈曼 学号:1110151125 指导教师:韩敏

目录 摘要----------------------------------------------------------------3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原则 1.格式塔心理学概念----------------------------------------------3 2.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3 2.1图形—背景 (3) 2.2接近 (4) 2.3相似 (4) 2.4闭合 (5) 2.5连续性 (5) 二、格式塔在智能扫地机中的运用--------------------------------------6 1.格式塔在智能扫地机器人造型中运用------------------------------8 三、小结------------------------------------------------------------8 参考文献------------------------------------------------------------8

浅谈格式塔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以智能扫地机器人为例 摘要:设计产品,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物质存在和人的使用对象,是与人的多种感官相联系的。各种感官经验的相互作用,在知觉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的统一体,从而丰富了人的知觉经验。因此,产品造型与视知觉心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产品造型设计中,充分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对产品造型整体布局进行划分,可使产品能被使用者易于接受,使产品造型审美尽力达到统一。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产品设计造型设计智能扫地机器人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组织原则 1.格式塔心理学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它具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形状或形式,即物体的性质;另一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在此意义上,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其特性是由内部的整体性所决定,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格式塔虽然是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但不等于构成它的要素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全新的整体,它的特征与性质是独立,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正如一个圆圈不是无数个相邻的点的集合,而是圆圈本身,这个形才得以从其他物体中清晰的显现出来。格式塔的构成成分不论在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均做改变,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就如同我们看到一个圆柱体,不论它是木质的是塑料的,红色的还是蓝色的,它仍然是一个圆柱体。因此,格式塔是一种经验中的组织或结构,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它是伴随着知觉活动而产生的,并且包括视觉意象之外的一切被视为整体的东西。 2.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具有不需要学习的组织倾向,使我们能够在视觉环境中组织排列事物的位置,感受和知觉出环境的整体与连续。 2.1图形—背景1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本学习观教案

第七单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课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观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大代表人物、掌握格式塔心理学派核心观点——顿悟学习理论、掌握格式塔学派的基本学习观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实验解释并分析顿悟学习的理论、发现并运用顿悟学习,创造条件帮助顿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顿悟学习对发明创造的重要作用,积极看待遇到的难题,并想办法克服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核心观点——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的基本学习观 2. 教学难点 格式塔学派的基本学习观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格式塔 格式塔:由德文Gestalt 音译而成,指形式(form)或形状(shape);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由德国心理学家惠特海默(M.Wertheimer)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创,因为铁钦纳最早称它为完形主义(configurationism),所以后来许多人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柯勒(其实验与学习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考夫卡。 (二)顿悟学习 1.实验分析 苛勒(W. Kohler, 1887—1967)出生于波罗的海的雷维尔,先后求学于杜平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1909年在柏林大学从斯顿夫手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大学毕业以后他到了法兰克福大学工作,这时候惠特海默和考夫卡都还未来到法兰克福大学,一年以后当惠特海默和考夫卡都来到这里时,他们三人才真正开始了一场格式塔心理学

运动。苛勒的杰出贡献是在非洲特纳利夫岛的猩猩站上做出的,1913年,普鲁士科学院邀请苛勒到西班牙的附属地特纳里夫岛的类人猿基地进行黑猩猩的研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在那一共呆了7年,一直到战争的结束,这一段时间成就了苛勒的一生辉煌,使他成了一个世界闻名的大心理学家。在对猩猩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苛勒提出了自己著名的顿悟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学习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验:黑猩猩学习实验 接竹竿堆箱 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作了一系列试验,较典型的有接竹竿实验和堆箱子实验。 (1)接竹竿实验 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然而,黑猩猩思考一会,突然将两根棒子向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把香蕉拨过来。黑猩猩一旦领悟了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地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末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