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读书报告

《断裂》读书报告
《断裂》读书报告

从《断裂》看当今社会

摘要:介绍了《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一书作者的学术情况及书的基本内容,其中重点介绍了《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和《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两个章节。并从《断裂》中所分析的90年代到2000年以来的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考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攒钱买房现象、市场疲软等现象。

事实证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措施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

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变迁、断裂

一、关于作者

1、学术生平

孙立平一直在倡导实践的社会学。强调要面对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要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如同在印象派画家的眼中,空气和阳光是流动的一样。

他提倡“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目的是为了接近实践形态的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找到一种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

孙立平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做社会学研究要“要命而有趣”。“要研究中国社会学的真问题,你不能把重要的看成不重要。同时,研究中国的问题要能够和国际学术界讨论、对话。”这是孙立平的治学之道。

2、学术分期

孙立平在在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进入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

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二、关于本书

1、写书背景

90年代至2000年左右,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学术界对于这样一个正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许多的讨论。

2、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作者在本书中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断裂”的概念,旨在分析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将“80年代”和“90年代”进行了具体的比较。

3、章节介绍

1、断裂的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社会分裂成的几个阶层。

2、增长与发展的新逻辑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新问题。

3、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挑战

本章节指出在90年代我们已经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开始向耐用消费品的时代迈进。并具体分析了为何在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提高,即人民有了消费耐用消费品的能力时,仍然出现市场疲软、内需不足的问题。作者首先详细分析了耐用消费品时代与生活必须品时代的不同,从而指出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是由一系列制度结构因素支撑的。接下来作者继续分析了如何建立起与消费品时代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城市化过程的大体完成,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同时,在本章节的第五个部分作者又分析了常规性收入与非常规性收入对我国成功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影响。

4、资源重新积聚与底层社会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90年代与80年代的资源扩散截然相反的资源聚集过程及其形成的原因,而这种新的资源配置格局使我国社会形成了一群新的弱势群体: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在第三部分本节分析了这群弱势群体的结构性特征: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回到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去,甚至无法找到基本稳定的工作机会。作者指出,承认这一特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要做出某些制度性安排,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会需求,与之前简单地认为他们是由于某些暂时的原因而失去工作的解决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5、快速城市化的前夜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当时我国城市化的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6、“城乡二无结构”与劳动力流动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城乡二无结构的涵义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7、从单位制到社区制

本章节主要分析了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区别及当时社区制所存在的问题。8、信任危机与社会秩序、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秩序

这两章节具体分析了信任缺失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对社会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

9、其它

三、个人感想

1、从《断裂》看中国人攒钱买房现象

很长一段时间,当今社会上一直都有着关于中国人攒一辈子钱买房的争论,典型的调侃就是中国老太与美国老太的故事。此前,我一直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只是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甚至就是传统的老派思想与新新思想的碰撞,看过《断裂》,才明白这一现象更有深层的社会学原因。首先,既然要攒钱买房,这个主体的基本情况一定是买房的成本只靠当时的成本是不够的,需要动用到很多年的积蓄。本书分析的是90年代的社会现实,那一代的年轻人刚好就是我们这一代攒钱买房群众的主体,那一代人经历了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过渡,这一转型在当时是不成功的,当时的那一代人没有

享受到确保人们长远预期和消费信心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种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长期行为——储蓄。而攒钱买房则是这种极端长期行为的衍生物。人们在没有明确的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对今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的预期,没有安全感,首先是本身不敢将现在的钱花掉,而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房价上涨。人们经常问自己,现在存的钱够买一套房吗?大概不够。房价还会上涨吗?不知道。还要存多久的钱才能够买一套房?不知道。这种种的不确定性让那些一直攒着钱的人就更不敢将手中的钱花掉了,而是只能一直不断地攒钱希望有一天能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

而至于为什么不愿意像美国老太那样一辈子租房,则要牵扯到城乡断裂的基本事实。想要攒钱买房的人中有大部分是城市中的农民工,或是还是农村的农民,“城乡二元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却因为人为的“逆城市化”①而无法获得城市户口,他们生活在城市,却无法享受城市人的各项福利政策,甚至一直被歧视,虽然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但是始终无法融入他们所在的城市。这些人应该内心极度渴望被城市接受,成为一个“城里人”,而一些城市的户籍制度是支持房产落户政策的,这就更加刺激了这些人想要买房的心理。

而另一些生活在农村的人,也是基于同样的想要成为“城里人”的心理,极度渴望通过房产落户政策进入城市,只是原因不同。除了更为完善的公共设施、更为多彩的生活,城市还有更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吸引农村人进入城市。2、积极发展中产阶级

目前我国市场的中坚力量还是高产阶级,而少数富人的消费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拥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收入,但是已经不可能有与他们的收入和财富相称的需求。而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只有当大部分居民的能够支撑并且愿意消费的时候,市场才能真正的繁荣。

同时,也正是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局部利益对权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开始占据重要比重,为自身利益不断影响权力的方向,使得原本应该照顾整全和长远的权力逐渐被少数、局部所左右,最终造成平衡的难以达成,也最终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美好。令人不满地是官方在经济大跃进中不断对高端经济的支持,使得他们逐渐只变成所谓先进者的代表,而其实从长尾理论②的角度来看,发展中产阶级所获得的利益并不会低于高产阶级所支撑的市场。而要想真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形成的一个相应的阶层结构性条件,就是“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

而想要实现中产阶级的壮大,我认为首先应该要实现的就是相当高的城市化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49.68%,农村人口是50.32%。我国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到2014年末,中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7亿左右,理应是消费主力的7亿农民却消费需求不足,人数上的优势从来没有使他们成为消费市场上的“主导者”。这样看业,要想真正达到市场繁荣,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注释:

①人为的“逆城市化”:在20世纪50-80年代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担心吸收过多的农村人口会使城市超出其容纳能力,我国制定的户籍制度不承认他们是城市人口。

②长尾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孙立平简介》

3、《面向整个中国社会的现实》

《翻译学》读书报告

一、书名:《翻译学》 二、著者:谭载喜 三、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四、页数:357页 五、內容概要 本书共九章。 第一章为绪论。作者认为:尽管翻译是一项古老而蓬勃开展的活动,但翻译研究却受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片面观点和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发展缓慢。其中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未能享受起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所以作者呼吁:确立翻译学得独立学科地位必须作为一切翻译理论工作者的共识。 第二章:翻译学的学科性质。作者认为:翻译学是一门与符号学、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信息论、数控论,尤其是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综合性科学。 第三章:翻译学的任务和内容。书中所阐述的翻译学学科建设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外翻译的历史、理论、流派;探讨翻译的性质、作用、标准、原则和方法;描述实际的翻译过程,说明各类翻译的特点和不同要求;探索语言转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确定翻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才能和培养提高途径,预测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等。作者认为,翻译学大的任务的具体落实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翻译学的内容和任务是“揭示翻译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四章:翻译学的研究途径。书中主要论述了5种基本途径:文艺学途径、语言学途径、交际学途径、社会符号学途径、翻译学途径。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涉及两种语言或符号系统,无论从哪种途径翻译,都离不开对比的方法。可以说,翻译学的研究是语言对比、社会文化对比、符号系统对比的研究。 第五章:翻译学与语义研究。书中指出翻译时应从句法、修辞、词汇三个层次和所指、联想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的意义。 第六章:翻译学与词汇特征。对比英语和汉语,它们之间存在着四大基本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对词汇的这类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也自然是翻译学所必须承担的任务。 第七章:翻译学与西方译史译论研究。本章简单介绍了西方翻译实践与理论史,并着重介绍了奈达、雅可布逊和贝克的一些翻译理论。 第八章:翻译学的分支学科:比较译学。主要介绍了比较译学的学科属性,目的和任务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第九章:中西译论的比较。本章分析了中西译论的异同并从深层次挖掘了造成这种差异的社会文化烙印。 其中第二至四章是从宏观方面为翻译学定位,指路。第五和第六章是翻译学对具体翻译实践所提出问题的一种解释。第七至九章是通过中西译论比较来明确翻译学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六、读后心得 1 诗歌是否可译 书中在介绍翻译的文艺学解释时,提到了英国诗人德南姆(Denham,1615—1669)有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设计与仿真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信04-6班 姓名:朱明录 学号: 0402020608 指导教师:赵金宪 教师职称:教授

摘要 : SystemView 仿真软件可以实现多层次的通信系统仿真。脉冲编码调制(PCM )是现 代语音通信中数字化的重要编码方式。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仿真,可以为硬件电路实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仿真展示了PCM 编码实现的设计思路及具体过程,并加以进行分析。 关键词: PCM 编译码 1、引言 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仿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信号的用于通信系统的动态仿真软件SystemView 具有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从底层到高层不同层次的设计、分析使用,并且提供了嵌入式的模块分析方法,形成多层系统,使系统设计更加简洁明了,便于完成复杂系统的设计。 SystemView 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通过分析窗口和示波器模拟等方法,提供了一个可视的仿真过程,不仅在工程上得到应用,在教学领域也得到认可,尤其在信号分析、通信系统等领域。其可以实现复杂的模拟、数字及数模混合电路及各种速率系统,并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基本库和专业库。 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SystemView 实现脉冲编码调制(PCM )。系统的实现通过模块分层实现,模块主要由PCM 编码模块、PCM 译码模块、及逻辑时钟控制信号构成。通过仿真设计电路,分析电路仿真结果,为最终硬件实现提供理论依据。 2、系统介绍 PCM 即脉冲编码调制,在通信系统中完成将语音信号数字化功能。PCM 的实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完成:抽样、量化、编码。分别完成时间上离散、幅度上离散、及量化信号的二进制表示。根据CCITT 的建议,为改善小信号量化性能,采用压扩非均匀量化,有两种建议方式,分别为A 律和μ律方式,我国采用了A 律方式,由于A 律压缩实现复杂,常使用 13 折线法编码,采用非均匀量化PCM 编码示意图见图1。 图1 PCM 原理框图 下面将介绍PCM 编码中抽样、量化及编码的原理: (a) 抽样 所谓抽样,就是对模拟信号进行周期性扫描,把时间上连续的信号变成时间上离散的信号。该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后还应当包含原信号中所有信息,也就是说能无失真的恢复原模拟信号。它的抽样速率的下限是由抽样定理确定的。 (b) 量化 从数学上来看,量化就是把一个连续幅度值的无限数集合映射成一个离散幅度值的有限数集合。如图2所示,量化器Q 输出L 个量化值k y ,k=1,2,3,…,L 。k y 常称为重建电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心得

数值计算方法学习心得 ------一个代码的方法是很重要,一个算法的思想也很重要,但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内容比 思维本身更重要。 我上去讲的那次其实做了挺充分的准备,程序的运行,pdf文档,算法公式的推导,程序伪代码,不过有一点缺陷的地方,很多细节 没有讲的很清楚吧,下来之后也是更清楚了这个问题。 然后一学期下来,总的来说,看其他同学的分享,我也学习到 许多东西,并非只是代码的方法,更多的是章胜同学的口才,攀忠 的排版,小冯的深入挖掘…都是对我而言比算法更加值得珍惜的东西,又骄傲地回想一下,曾同为一个项目组的我们也更加感到做项 目对自己发展的巨大帮助了。 同时从这些次的实验中我发现以前学到的很多知识都非常有用。 比如说,以前做项目的时候,项目导师一直要求对于要上传的 文件尽量用pdf格式,不管是ppt还是文档,这便算是对产权的一种 保护。 再比如代码分享,最基础的要求便是——其他人拿到你的代码 也能运行出来,其次是代码分享的规范性,像我们可以用轻量级Ubuntu Pastebin,以前做过一小段时间acm,集训队里对于代码的分享都是推荐用这个,像数值计算实验我觉得用这个也差不多了,其 次项目级代码还是推荐github(被微软收购了),它的又是可能更 多在于个人代码平台的搭建,当然像readme文档及必要的一些数据 集放在上面都更方便一些。

然后在实验中,发现debug能力的重要性,对于代码错误点的 正确分析,以及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正规”途径,讨论算法可能出 错的地方以及要注意的细节等,比如acm比赛都是以三人为一小组,讨论过后,讲了一遍会发现自己对算法理解更加深刻。 然后学习算法,做项目做算法一般的正常流程是看论文,尽量 看英文文献,一般就是第一手资料,然后根据论文对算法的描述, 就是如同课上的流程一样,对算法进一步理解,然后进行复现,最 后就是尝试自己改进。比如知网查询牛顿法相关论文,会找到大量 可以参考的文献。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下,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看这个数值分析, 不一定行云流水,但肯定不至于看不懂写不出来,所以我们还是要 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利用我们的优势,对于这种算法方面 的编程,至少比他们用的更加熟练,至少面对一个问题,我们能思 考出对应问题的最佳算法是哪一个更合适解决问题。 附记: 对课程的一些小建议: 1. debug的能力不容忽视,比如给一个关于代码实现已知错误的代码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分享各自的debug方法,一步一步的去修改代码,最后集全班的力量完成代码的debug,这往往更能提升同学们的代码能力。 2. 课堂上的效率其实是有点低的,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反馈,降低学习热情。 3. 总的来说还是从这门课程中学到许多东西。 数值分析学习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 《英国人的特性》

《英国人的特性》读书笔记 国贸090120 张腾 毛姆说,这本书只涉及一个具体的题材,所以不像爱默生的散文集那样暧昧、松懈、思想肤浅,这本书比他的任何一部其他作品都更生动,更令人愉快,我觉得读这本书确实是一种享受。 其作者爱默生(Ralph Walde Emerson,1803—1882),19世纪美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教文家,新英格兰超验主义运动之代表人物。 在书的前言,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国历史是历史沧桑的陈述者,大国性格则是历史深邃的思考者。”关于英国,从小到大,我们的课本教了我们太多知识,全球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日不落帝国”、一战、二战:伊丽莎白、克伦威尔、丘吉尔、撒切尔;飞扬的米字旗。只要我们愿意,我们能找出那么多颜色、纹理来填充ENGLAND这几个字母。 全书讲到了英国的国土、种族,英国人的才能、习俗,他们的真诚、性格,说到了英国的贵族,他们的大学、宗教、泰晤士报,历史遗迹巨石阵,还有英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等等,十分的精彩。 曾经我只知道英国人是绅士的代名词,自从读到“英国本来不起雾,是惠斯勒画雾,伦敦才有雾”后觉得他们多了层忧郁,一种灰色的情调。在此书里,爱默生告诉了我们更多:第一章里,他说英国人耽于幻想,狭隘,以一种大众的平庸和顺从凸显他可贵的高尚。第二章他又叙述了自己英国邮轮之行的所观所感,试图描绘出“英国人的伤感、英国人的爱与恐惧、英国的历史和社会形态。” 第三章,他为英国人戴上了欧洲的皇冠。此篇里的英国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人民充满智慧。第四章英国人展现出他们“世世代代坚忍不拔和坚持人人平等”的品质,以个人非凡的能力引领着当今世界的潮流。他列举了一系列英国天才:罗杰?培根(Roger Bacon)、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speare)、乔治?查普曼(George Champman)、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本章里也有大量对英国人外形特征的描写,“肤色红润、白嫩丰满、体格健壮、面部轮廓分明”,“像一个骰子”,实在是很精妙的比喻。纵观现在的英国明星也大多有这样的气质。 第五章的“才能”毫不吝啬地夸赞了英国为世界上“最盛产、最奢侈、最威风的国度”。这里爱默生着重描述了英国人的逻辑科学能力,“他们讲究规律,逻辑分明,目标明确,胸怀坦荡”,给人以年轻力壮之感。在本篇结尾处,“他们冷静地看待自己作为世界文明和力量的先锋,正编成方阵,一排一队,成千上万,步伐稳健,浩浩荡荡地勇往直前”便构成了最好最有说服力的画面。 第六章谈的是英国人性格中坚持自我、固执己见的一面,他们似乎已拥有了机器的某些品格:永远精力充沛、有条不紊。第七章则与法国人、西班牙人等做了一番比较:英国人靠财富和权力的蛮劲来影响欧洲,而法国人则是通过其亲和力和智慧(法国长着一副情妇的嘴脸,永远是美艳又宿醉着,散发着强大的女性荷尔蒙);意大利人阴险狡猾(看看他们在一战二战中频频倒戈的做法便是最好的证据,难怪比萨斜塔不愿正其身)。第八章讲到了十分关键的一点:英国人是最聪明的名族,他们从不使用其他名族的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语言影响他人;他们使别人改变信仰,而不是自己被改变。这是多么难得的特性。凭借什么呢?我认为是他们深远的名族文化,他们沉静内敛的性格给人庄重感,受人崇拜,当时他们拥有最强盛的国力,扩张着日不落的版图却能让人臣服。第九章我们见到了英式幽默的意味,那一点点小虚荣在每一阶层都得以展露。 第十章爱默生毫不客气地称英国人为穿着便衣的国王,他们赤裸裸地崇拜着物质财富,不以此为耻、不带任何忏悔。用现在的话讲,便是“炫富”。甚至纳尔逊曾经说过“贫困是

小学课外阅读书目《格林童话》阅读指导课教案

《格林童话》阅读指导课教案 阅读目标: 1.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方法:略读——精读——感悟,让学生欣赏文本里生动的故事情节描写同时,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在精读童话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童话的思想感情。 3.阅读时,通过文中的句子,用心体会故事中要说明的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1.看图猜猜猜 咱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看后猜一猜它是有关哪个童话故事的。 图片出示;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狼和七只小山羊… 小朋友们真厉害,了解这么多的童话故事,那你知道这些童话故事都是出自哪本童话故事书吗?--《格林童话》(出示格林童话封面)是的,天真可爱的小红帽,美丽的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渔夫和和他的妻子,还有青蛙王子等等都是《格林童话》里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格林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格林童话世界,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

多姿吧。(板书:格林童话) 二、走进格林兄弟和他们的童话世界: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读书了,你们喜欢读格林童话吗? 2.你们对格林兄弟和他们的童话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说。) 3.我们认识一下格林兄弟(课件) 4.和老师一起了解格林兄弟和他们的作品。(课件) (格林兄弟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哈瑙,他们早年丧父,青年丧母,兄弟俩相依为命,共同经受人世间的忧患困苦,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共同度过的,从中学到大学期间,他们始终住在一起,并且连书籍和其他财产都是共有的,所以他们在搜集童话的时候,特别看重那些人间真情,包含生活温馨的童话素材,《格林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糖果屋》《青蛙王子》《渔夫和他的妻子》《野狼和七只小羊》《大拇指》《勇敢的小裁缝》《不莱梅的小乐手》《穿靴子的猫》最为著名。) 5.教师点拨 有人说,只有读过《格林童话》的童年才是最完整的童年,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这本书里的故事情节曲折但不离奇,叙述朴素却不单调,一百多年来,一直都受到世界各地少年儿童的喜爱,试问。度过童年的孩子,有谁不知道青蛙王子,睡美人和灰姑娘的呢? 这本书里充满了冒险、神秘、梦幻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美丽的白雪公主、放鹅姑娘、可爱的小红帽、小精灵,充满冒险的黑森林、

英国文学复习总结

英国文学复习总结详解 Part one: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 1.Beowulf《贝奥武甫》------the national epic of the English people ,it is also the epic of the Anglo-Saxon.(P3) 2.The name of the terrible monster------Grendel(格伦德尔)(P3) 3.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in its poetical form is the use of alliteration(头韵),others are metaphor (暗喻)and understatement(保守陈述)(P5) 4The Norman Conquest (诺曼征服)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feudalism in England. (P6) 5.The romance(传奇文学)(P8) The most popular of literature in fedual England was the romance. It was a long composition, sometimes in verse, sometimes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The hero of the romance was the the knight, a man of noble birth, skilled in the use of weapons. It was written for the noble class(贵族的文学) Romances falls into three cycles : “matters of Britain”( adventure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matters of France” (Emperor Charlemagne and his peers) “matters of Rome”.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so for th) 6. William Langland威廉·朗兰------ Piers the Plowman《耕者皮尔斯》(P11) 7.The ballads(民谣)(P17) The most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English folk literature is the ballad.It is a story told in song ,usually in 4-line stanzas [?st?nz?],with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rhymed. It was written for common people(平民文学). The subjects of ballads are various in kind,as the struggle of young loves against their feudal-minded families,the conflict between love and wealth ,the cruelty of envy,the criticism of the civil war,and the matters of class struggle. The most famous ballads are the ballads of Robin Hood. 8.Geoffrey Chaucer’ Contributions <1>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in 14th century. Chaucer introduces from France the rhymed stanzas of various types instead of the old Anglo-Saxon alliterative verse,especially the rhymed couplet of 5 accents in iambic meter(the heroic couplet) to English poetry.(P26) <2>Chaucer is the first great poet who wrot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His production of so much excellent poetr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stablishing English as the literary language of the country.He did much in making the dialect of London the standard for the modern English speech.(P26) <3>the founder of English realism(P23) The Prologue(序言)suppies a miniature of the English so ciety of Chaucer’s time <4>. he forerunner of humanisim (P24 倒数第二行) 9.Geoffrey Chaucer died in 1400 and was buried in Westminster Abbey(威斯敏斯特教堂)thus founding the “Poets’ Corner”..(P20) 10.The Romaunt of the Rose(translated from Franch)《玫瑰传奇》 Troilus and Criseyde(adapted from the Italian)《特洛勒斯和克莱西》 10. Geoffrey Chaucer 杰弗里·乔叟------The Canterbury Tales《坎特伯雷故事集》 The tales of the Knight,the Pardoner(卖赎罪券者),the Nun’s Priest (尼姑的牧师),the Wife of Bath,together with the Prologue,are the best of the whole collection.(P24)(了解一下) Part two:The English renaissance

《灰姑娘》课文原文阅读

[湘教版第七册课文] 19 *灰姑娘 从前,有个善良的女孩,她的妈妈死了,继母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家里。她们把小姑娘赶进厨房,让她每天像女仆—样生火煮饭,洗衣服。 从此,可怜的小姑娘成天穿着一件灰褂子,满身灰尘,满脸污垢。大家都叫她“灰姑娘”。 灰姑娘常常到母亲的坟前哭泣。她的眼泪像泉水一样,让坟旁的一株小苗奇迹般地长成了大树。树上飞来一只白鸟,每天都能满足她的一个愿望。 国王为了给王子找新娘,连续三天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城内所有年轻漂亮的姑娘参加。 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也去参加宴会了。孤苦伶仃的灰姑娘又来到母亲的坟前痛哭,要求白鸟给她一身美丽的衣裳。 白鸟衔来一套用金丝织成的衣裙和一双晶莹透明的舞鞋。灰姑娘穿戴好急忙赶到王宫。她是那么美丽,继母和姐姐都没有认出她来。王子走过来,和她握手,和她一次又一次地跳舞。 舞会结束了,王子要送灰姑娘回家。但灰姑娘趁王子不注意,悄悄跑回家,换上破衣服,坐在灰堆边。 第二天,灰姑娘等到继母和两个姐姐离开之后,又穿上了白鸟给她的衣裳去参加舞会。 这是一件更漂亮的衣裳,全场的人都被她的美丽惊呆了,王子更是一步也不离开她。 舞会结束后,王子悄悄地跟在灰姑娘身后,眼看她在一座花园的梨树上消失了。 王子很惊讶,命人砍倒梨树,却没有找到灰姑娘。原来,灰姑娘早就从树上跳下来,跑回家,换上灰褂子,躺在灶边睡觉了。 第三天,灰姑娘又一次来参加舞会,穿得比前两次更美,王子更加热情地陪她跳舞。 王子怕灰姑娘再次逃走,就在楼梯上涂满了柏油。舞会结束了,灰姑娘逃回家中,可她的鞋被粘住了。 王子带上这只小巧而精致的水晶鞋,找到灰姑娘的父亲,说:“让你的女儿试试这只鞋。” 大女儿抢先试穿,可是她的大脚趾太长,穿不进去。 继母让二女儿试穿,可她的脚后跟太大,也穿不进去。 王子问灰姑娘的父亲:“你还有别的女儿吗?”父亲只好把灰姑娘叫来。灰姑娘洗干净了脸,显得美丽动人。 王子把鞋给她,让她试穿,她轻易地将鞋穿好了。她抬起头来,王子认出了她,连忙上前搀着灰姑娘回宫。路过那棵大树时,白鸟叫道:“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才是真新娘。”然后,它从树上飞下来,落在灰姑娘肩上。 灰姑娘和王子的婚礼在教堂举行。她成了美丽的王后,再也没有人叫她“灰姑娘”了。

通信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习matlab 的使用; 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 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 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 实验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如下: 基带脉冲输入 噪声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如下: 信道信号 形成器 信道 接收 滤波器 抽样 判决器 同步 提取 基带脉冲

各方框的功能如下: (1)信道信号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因为其输入一般是经过码型编码器产生的传输码,相应的基本波形通常是矩形脉 冲,其频谱很宽,不利于传输。发送滤波器用于压缩输入信号频带,把传输 码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信道:是基带信号传输的媒介,通常为有限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信道的传输特性一般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因此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另 外信道还会引入噪声n(t),一般认为它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3)接收滤波器:接受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三、实验内容 1采用窗函数法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讲的基带系统(不调用滤波器设计函数,自己编写程序) 设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o为4 /T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 (1)如果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2)如果采用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1)非匹配滤波器 窗函数法: 子函数程序: function[Hf,hn,Hw,w]=umfw(N,Ts,a)

数值分析心得体会

数值分析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数值分析的经验 数值分析实验的经验、感受、收获、建议班级:计算131 学号:XX014302 姓名:曾欢欢 数值分析实验主要就是学习MATLAB的使用以及对数值分析类容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和记忆数值分析学得类容,也巩固了MATLAB的学习,有利于以后这个软件我们的使用。在做实验中,我们需要具备较好的编程能力、明白MATLAB软件的使用以及掌握数值分析的思想,才能让我们独立自主的完成该作业,如果是上述能力有限的同学,需要借助MATLAB的书以及网络来完成实验。数值分析实验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我课下先复习了MATLAB的使用方法以及编写程序的基本类容,借助互联网和同学老师资源完成了数值分析得实验的内容。在实验书写中,我复习了各种知识,所以我认为这门课程是有必要且是有用处的,特别是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的人员,很有必要深入了解学习它,这样在以后的工作学习里面就减少了很多计算问题也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学习数值分析的经验、感受、收获、建议数值分析的内容包括插值与逼近,数值微分与数值积分,非线性方程与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法,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常微分方程数值解等。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数值分析的用途。通常所学的其他数学类学科都是由公式定理开始,从研究他们的定义,性质再到证明与应用。但实际上,尤其是工程,物理,化学等其它具体的学科。往往我们拿到 手的只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如果是验证性试验,需要代回到公式 进行分析,验证。但往往更多面对的是研究性或试探性试验,无具体 公式定理可代。那就必须通过插值,拟合等计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得到一个相对可用的一般公式。还有许多计算公式理论上非常复杂,在工程中不实用,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把它转化成多项式近似表 示。学习数值分析,不应盲目记公式,因为公事通常很长且很乏味。其次,应从公式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用途出发。比如插值方法,就 是就是把实验所得的数据看成是公式的解,由这些解反推出一个近似公式,可以具有局部一般性。再比如说拟合,在插值的基础上考虑实 验误差,通过拟合能将误差尽可能缩小,之后目的也是得到一个具有 一定条件下的一般性的公式。。建议学习本门课程要结合知识与实际,比如在物理实验里面很多

英美文学作业 英文读书报告 book report

Book Report —The Scarlet Letter 1.Plot:The Scarlet Letter, the shocking masterpiece written by Nathaniel Hawthorne, mainly tells the destiny of three persons: Hester, Mr. Dimmesdale and Dr.Chillingworth. Hester, a beautiful young woman whose husband, old Dr.Chillingworth was working in another country, was forced to wear a scarlet letter ”A” on her chest, for she had a love affair with another man,that was, the eminent local clergy Mr.Dimmesdale. The letter”A”stood for ”Adultery” , that she must wear as a humiliating signal till her death. As she refused to tell the name of the other adulterer,her husband was seized by a strong sense of envy, hatred and anger . Before long, he found out that Mr.Dimmesdale was the very man who had an affair with his wife. He began to pay back by afflicting the clergy’s weak soul day after day and, as the clergy couldn’t endure the torment of his own anonymous crime, he finally acknowledged the fact in front of the public who had always trusted him; he died as soon as he finished his confessi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fire of revenge besieged Dr.Chillingworth, he became badly ill and died a year later. At the same time, Hester, who had already been forgiven by people, went on leading her impoverished life in obscurity. 2.Personal feelings:

2021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参考书真题经验

南京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初试经验分享,希望大家都能考到理想的成绩。 本人英语专业应届生,一战。写这个贴一方面是自己复习的时候有时会感到有一些迷茫,觉得特别无助,希望我的分享能在考研党们迷茫的时候给大家的复习带来一些小小的帮助~ 还有一方面是用我的复习经历激励一下大家:我的复习时间推进看起来惨不忍睹,一切都没有按照计划来,到了还剩两个月的时候,我觉得压力很大什么都没看,觉得没有戏,准备好要二战了可是又很矛盾,不想二战,但直到最后我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抓住每分每秒想尽量让自己爆发小宇宙创造奇迹,事实证明这是有回报的,请小伙伴们无论多痛苦都要坚持到最后!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想着再战算了,一战可以过就不要二战,这次可以过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 下面是我惨不忍睹的时间推进(这是我个人整体的复习推进,可以选择跳过直接看下面各科目的复习经验。这个放出来是想告诉大家就算到了最后什么也没看并不代表自己就应该自暴自弃,请抱着希望坚持到最后,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来看这个喝鸡汤吧): 2月: 决定学校、考研方向。看经验贴,记下要看的书目。心中并没有大体的复习规划。 3月-6月: 联系上一届的前辈,又确定了一些需要的书目。 由于该学期我在上美国文学的课程(教科书不同),就根据学校的进度缓慢地带着看美国文学选读(十分龟速,三个月一半都没看完)。这一学期除了自身课业以外,我一直忙着院里戏剧大赛的排练,又一时兴起在网上参加了一个翻译社每月都保证千字以上的翻译,另外我一直在做日剧的校对,所以给考研复习的时间可谓很少。但我一直在安慰自己,我做的这些其实也并非与考试复习毫无关联。但还是感受到了接下来复习时间的紧迫,我决定暑假一定要把两本选读过完。 7月: 按照计划,一边看常耀信的美国文学简史,一边看完了第一遍美国文学

通信技术读书笔记

通信技术读书笔记 【篇一:通信发展简史读书笔记(格式)】 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院 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专业: 学号: 姓名:任课教师: 时间: 评定成绩: 读书笔记 1.潜艇堪称水中暗藏的杀手,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蔽性,影响潜艇隐蔽性的因素很多,而潜艇的通信,特别是潜艇的主动发信行为则是潜艇暴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发明,利用岸基、舰载或机载无线电测向设备能测出潜艇发信时的位置,使潜艇招致打击。故此,各国都对潜艇的通信方法和新的通信技术进行了研究,目的就是在确保潜艇在满足必要的通信同时尽量增强潜艇的通信隐蔽性。 潜艇通信的方法主要有无线电静默和快速通信。潜艇无线电静默是潜艇在规定的时间和海区内禁止无线电发信而只收信甚至不收信的隐蔽措施。一般在舰艇接敌前、通过敌占区或执行特殊任务的隐蔽航行时采用。目的是防止敌方利用无线电台和无线电测向设备获取已方舰艇的发信时间、功率、联络关系和电台移动的速度、方向,从而测到己方潜艇所在海区、数量、指挥关系、航速、航向和行动企图等情报。潜艇无线电静默有全面静默和单方静默,单方静默是只接收不发信。 ——摘自《潜艇通信杂谈》 2.turbo码(turbo code)是一种应用在外层空间卫星通信和设计者寻找完成最大信息传输通过一个限制带宽通信链路在数据破坏的噪声面前的其它无线通信应用程序的高性能纠错码。 turbo码的判决 传统的数字化方法一般是先确定一个阈值电平。信号电平低于这个阈值就判决为“0”,高于就判决为“1”,即硬判决。在turbo码的解码过程中,对于一个给定比特的电平被量化成整数,例如从-99到

+99。其数值就被作为判决这个比特为“0”或“1”的可信度的指标(如-89意味着这个比特很可能是“0”,如+28意味着这个比特也许是“1”,但把握不是很大),即软判决。 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信道编码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现在的整 体状况来看,turbo码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在国际卫星信道中 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因为turbo码具备了许多优点,例如:turbo码具有接近香农极限的性能、延迟时间短、解码算法能够充分 利用软判决、突发错误纠错性能好、甚至当信道条件差时仍具有较 好的纠错能力等,这是rs码和其他编码不具备的。事实已经证明,turbo码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能够为各行各业的用户及 卫星运营商们带来非常明显的效益。 码会很快取代现在所使用的其他前向纠错技术,在卫星通信领域里 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摘自《解析卫星通信中的turbo码编解码原理》 3.projectloon计划通过热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人们通过使用安置于家中建筑物上的特制网络天线,让信号从天线 发射到热气球,再由气球返回数据传送进入全球因特网中。https://www.360docs.net/doc/0111177447.html,也是使用类似的方法,唯一的不同就是,计划利用无人 机作为传输媒介 通讯技术愈加发达的当今社会,反而加剧了缺少网络覆盖的偏远地 区与发达社会间的差距。 最近google和facebook两个巨头公司的均发起了相关项目,googleproject loon和markzuckerberg成立的https://www.360docs.net/doc/0111177447.html,组织,致力于借助空中网络基站为世界上网络不畅的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 服务。 projectloon计划通过热气球给偏远地区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人们通过使用安置于家中建筑物上的特制网络天线,让信号从天线发射 到热气球,再由气球返回数据传送进入全球因特网中。https://www.360docs.net/doc/0111177447.html, 也是使用类似的方法,唯一的不同就是,计划利用无人机作为传输 媒介。 ——摘自《什么是空中基站》 4.铁路应急通信系统是当铁路运输发生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紧急 情况时,为确保铁路实施救援指挥的需要,在突发事件现场与救援 指挥中心之间,各相关救援中心之间及现场内部建立的语音、图像 等通信系统。

有限单元法读书报告

有限单元法读书报告 摘要:有限单元法以变分原理和加权余量法为基础,其基本求解思想是把计算域划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一些合适的节点作为求解函数的插值点,将微分方程中的变量改写成由各变量或其导数的节点值与所选用的插值函数组成的线性表达式,借助于变分原理或加权余量法,将微分方程离散求解。采用不同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形式,便构成不同的有限元方法。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插值函数;网格划分;实例分析 1 有限单元法概述 1.1 有限单元法的简介 有限单元法[1]是应用局部的近似解来建立整个定义域的解的一种方法。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个单元上,进行上述所谓的单元分析。基本前提是每一单元要尽可能小,以致其边界值在整个边界上的变化也是小的。这样,边界条件就能取某一在结点间插值的光滑函数来近似,在单元内也容易建立简单的近似解。因此,比起经典的近似法,有限元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比如经典的Ritz法,要求选取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整个求解区域中的位移,并同时满足边界条件,这是相当困难的。而有限元法采用分块近似,只需对一个单元选择一个近似位移函数,且不必考虑位移边界条件,只须考虑单元之间位移的连续性即可。对于具有复杂几何形状或材料、荷载有突变的实际结构,不仅处理简单,而且合理适宜。 1.2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方法简介 有限单元法,是一种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在有限元方法中,把计算域离散剖分为有限个互不重叠且相互连接的单元,在每个单元内选择基函数,用单元基函数的线形组合来逼近单元中的真解,整个计算域上总体的基函数可以看为由每个单元基函数组成的,则整个计算域内的解可以看作是由所有单元上的近似解构成。在河道数值模拟中[2],常见的有限元计算方法是由变分法和加权余量法发展而来的里兹法和伽辽金法、最小二乘法等。根据所采用的权函数和插值函数的不同,有限元方法也分为多种计算格式。从权函数的选择来说,有配置法、矩量法、最小二乘法和伽辽金法,从计算单元网格的形状来划分,有三角形网格、四边形网格和多边形网格,从插值函数的精度来划分,又分为线性插值函数和高次插值函数等。不同的组合同样构成不同的有限元计算格式。对于权函数,伽辽金(Galerkin)法是将权函数取为逼近函数中的基函数;最小二乘法是令权函

英国文学作品 A Modest Proposal.读后感

I could not believe how graphic and gripping satire can be until I read Jonathan Swift's works, especially A Modest Proposal. When I read this particular satire I was simultaneously shocked, enraged, and sickened. How could such a short piece of fiction affect a person so drastically? I suppose it has much to do with Swift's skillful use of metaphor and irony. The underlining metaphor of Swift's A Modest Proposal is England as a devourer of the Irish people. At this time, England was economically exploiting Ireland for its own profit and in the process, impoverishing the Irish people and condemning them to a despairing existence. Jonathan Swift uses this disturbing metaphor to shock his readers and to show them the true brutality of the condition of Ireland because of England and indirectly because of the Irish people themselves. However, Swift carefully crafted A Modest Proposal with its savage irony and horrific metaphors to strike the sleeping world in the face and make all see this sickening state of Ireland. It is quite obvious that he did not intend that his solution be taken literally (He, among other things, is satirizing the fact that the deplorable conditions make it his erroneous proposal seem somewhat plausible; this was intended as a catalyst for change as people would realize how far things had fallen). I simply have to lead a half hour discussion tomorrow and any help would be appreciated. To give you an idea of the depth I am looking for, I will give you a question that I have come up with: - Swift wrote this essay with a clear purpose and skill. However, it was not well received, and as a general rule his true intent was overlooked. Keeping this in mind, is the burden placed on the author to create a piece that clearly conveys his point, or is it on the reader to properly understand it. Considering your conclusions to this question, was Swift's essay a model piece of literature? I'm looking for open ended, time consuming question. In the end, Jonathan Swift "proposes" in A Modest Proposal that poor Irish babies be used as a food source because it could be profitable to both the English and the Irish. On one hand, the English would profit from the growing market of this new "delicacy." The poor of Ireland, though, could rid themselves of the unwanted children that they cannot afford to feed and get paid handsomely for "breeding." Ultimately, Swift uses this revolting proposal to condemn both the English for taking such advantage of the poor people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