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合

第一章

1.

2.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乳酸、脂肪酸、脂肪)、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细胞外液本质上为盐溶液;血浆比淋巴、组织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蛋白:细胞内环境成分 血红蛋白:细胞内液

3.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 Cl -。(生理盐水:0.9%的氯化钠溶液)

4.正常人的血浆呈近中性,pH7.35~7.45之间,缓冲物质:酸:H 2CO 3、NaH 2PO 4 碱:NaHCO 3、Na 2HPO 4

5.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原因:①过敏(毛细血管扩张)②长期营养不良③肾炎④淋巴管堵塞

6.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7.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8.稳态失调角度分析“空调病”病因:①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9.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内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含羞草叶子收缩:不是反射,应激性反应) 反射条件:①完整的反射弧②一定的刺激。(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靠两个神经元完成。)

2.反射弧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3.非条件反射:动物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体内以水为 基础的液体)

细胞外液(内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细胞间隙液,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区别:细胞液:植物细胞液泡内的液体 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毛细血管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细胞:淋巴、组织液、(血浆)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的物质不存在于细胞内环境)

外界环境:泪液、尿液、消化液

(肺泡、呼吸道与外界相通)

条件反射:后天生活中通过训练学习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4.神经系统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兴奋的传导分为:①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细胞内的传递。 6.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7.①静息电位:细胞内K +的浓度高于膜外,细胞膜对K +有通透性(K +

通道蛋白打开,不是主动运输,

不需要能量。)造成K +

外流,外正内负

②动作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增加,Na +

内流,内正外负。 (膜内:兴奋—未兴奋 膜外:未兴奋—兴奋 正电位:未兴奋。)

③恢复:K +—Na +泵:将多余的Na +排出,K +

吸收,恢复原浓度,逆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 8.兴奋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细胞间内的传导是单向的。兴奋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9.兴奋的实质:膜电位的变化;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电流表指针一般偏转两次,两次相反。 过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10.神经元轴突末梢多次分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突触:两个神经元细胞膜接触部位。

11.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相互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神经

系统

中枢神 脑 经系统

脊髓 周围神 脑神经 经系统 脊神经 神经中枢:灰质: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 作用:调节人体某一项生理功能 白质:神经纤维聚集 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 树突 轴突 细胞体 神经元 突起 神经系统结构 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功能: 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

传导兴奋 传递过程: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单向传递: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肾上腺素、氨基酸。 神经系统分级调节

①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控制生物钟 ②脑干:呼吸中枢 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④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⑤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2.人脑的功能:感知外部世界,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

13.促胰液素的发现:斯他林和贝利斯:胰液的分泌是化学调节(小肠粘膜分泌激素:促胰液素)的结果 14.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腺)或分泌细胞分泌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5.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 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如消化液) 16.激素调节实例: (1)血糖平衡调节: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不是所有激素都有分级调节) 17.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促进: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分娩过程 负反馈:抑制:血糖平衡的调节

18.激素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9.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20.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1.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低等生物只有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磨碎 注射 血液循环运动 小肠黏膜+HCl 制成提取液 狗静脉 分泌胰液(消化液) 注入 HCl 血液 不分泌 胰岛B 细胞:胰岛素

胰岛A 细胞:胰高血糖素

胰岛 注:肌糖原不分解 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胰岛B 细胞 胰岛素 三促两抑

胰岛A 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两促

血糖升

血糖降低

下丘脑某一区域 下丘脑某一区域 反馈调节、抑制释放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细胞代谢 (TRH ) (受体) (TSH ) 大脑皮层 寒冷 负反馈

温度感受器 皮肤、内脏表面 温觉感受器(感到热) 冷觉感受器(感到冷)

22.体温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 23.实例(1)体温调节

体温:细胞外液的温度;影响到酶的活性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吸、排尿、排便等。

24.人体的三道防线:

(1)皮肤、黏膜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人体内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胸腺激素、T 细胞发 育成熟)、脾、骨髓)

25.(1)(2)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作用于多种病原体 (3)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才有,针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 26体液免疫:

①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 细胞,刺激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进而刺激B 细胞.

②B 细胞受刺激,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大部分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

寒冷 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垂体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传出

毛细血管 汗腺 骨骼肌 立毛肌 肾上腺素分泌 (收缩) (汗液减少)(不自主战栗)(鸡皮疙瘩)

代谢增强 增加热量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方面: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T 细胞、B 细胞、吞噬细胞 由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防卫 (2)监控 (3)清除 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被破坏的细胞,已经癌变的细胞

③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抗体结合后进一步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7.细胞免疫:

①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 细胞

②效应T 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寄生的基础。

28.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联系:两者互相配合

①在病毒感染中,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 ②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9.淋巴细胞

细胞名称 功能

吞噬细胞 摄取和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非特异性识别,同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称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效应T 细胞、记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浆细胞 分泌抗体(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

效应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抗体:球蛋白,具有特异性,

主要分布在血清,其余分布在

组织液、乳汁(外分泌物)

次免疫产生的抗体量更多 细胞信息交流 T 细胞和B 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 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30.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相同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组织细胞释放组胺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表面物质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先天不足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过敏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

病、系统红斑狼疮

艾滋病(病毒攻击T 细胞)、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免疫系统攻击自身而引起 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31.

细菌红外素(物质类) 体液免疫

结合杆菌、麻风杆菌等细胞内寄生菌(体液中不存在) 细胞免疫

病毒感染(体液中可以存活)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器官移植

细胞免疫

32.免疫学应用:①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

②人工标记抗体:用于检测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③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第三章

1.向性运动: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刺激引起的定向运动(向性运动≠应激性)

2.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达尔文

结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想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 鲍森 詹森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

给下部 拜尔 胚芽鞘的弯曲伸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

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温特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实验组: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 对照组:没有接触

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

3.生长素:化学本质:有机物吲哚乙酸(IAA )、苯乙酸(PAA )、吲哚丁酸(IBA )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转变为生长素)

运输方式: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极性运输(韧皮部可进行非极性运 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根、茎的形态学上端分别是根尖和茎尖)

分布:在植物体内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①尖端是否产生生长素和产生生长素的多少与有无光照无关。

②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体积变大,而不是增加细胞数量。)

主动免疫:打抗原

被动免疫:打抗体

植物的向光性 根的向重力性 根的向水性 根的向肥性

结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

4.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不作用于特定器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微量、高效)。(例: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作用于尖端下部。)

5.生长素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6.生长素发挥作用有关①浓度: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②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幼嫩细胞较敏感,老细胞较迟钝

③器官的种类:最适浓度根:10-10茎:10-8芽:10-4

④植物类型:双子叶比单子叶敏感。

7.体现生长素两重性实例:①除草剂②水平横放时根的向地性③转盘边植物根向外茎向内

④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

较高,发育受到限制;解决方法:摘除顶芽

(茎的向光性、背地性不体现两重性)

8.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

作用:①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②促进结实③获得无子果实④促使扦插枝条的生根。

(获得无子番茄:雌性花或去雄两性花为授粉前套袋,防止受精,涂生长素。属于不可遗传变异无子西瓜三倍体植株,可遗传变异。)

9.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合成部位作用

赤霉素GA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

和幼芽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解除休眠

细胞分裂素(腺嘌呤衍生物)主要是根尖①促进细胞分裂②诱导芽的分化

③延缓植物衰老

脱落酸ABA 根冠、萎焉的叶片(将

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①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②促进植物休眠,抑制萌发

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①促进果实成熟②促进器官脱落

③促进多开雌花

10.植物激素间的关系

(1)生长素和赤霉素:

①促进: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来促进细胞伸长

②抑制: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与生长素

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协同作用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数目增加

(3)脱落酸和赤霉素:种子是否萌发取决于赤霉素和脱落酸浓度之比(4)生长素和乙烯

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的合成对生长素的合成起抑制作用。乙烯增多,抑制细胞伸长。与器官脱落有关的激素: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抑制脱落酸促进叶、花、果脱落

与种子萌发有关的激素: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脱落酸——抑制

共同促进植物生长

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作用 激素

抑制植物生长 乙烯、脱落酸 促进植物生长 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赤霉素 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为

根或芽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延缓叶片衰老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促进果实坐果和生长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11.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的表达的结果。

12.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因植物体内缺乏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比植物激素更稳定。) 生长调节剂 萘乙酸;2,4—D

赤霉素溶液 乙烯利 脱落酸 对应植物激素

生长素

赤霉素

乙烯 矮壮素 应用

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③农业除草剂④培育无子番茄 ①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②处理大麦,简化酿酒工艺③促进植物茎秆伸长④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播种

①瓜果催熟②处理瓜果幼苗,增加雌花的形成率,增产

减少棉铃在未成熟前的脱落。

13.使用时注意事项:

(1)要综合考虑施用目的、药物效果、药物毒性、药物残留、价格和是否方便 (2)考虑施用时间、处理部位、施用方式、适宜的浓度和次数问题。 (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

第四章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方法 适用对象

注意事项

样方法 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 随机取样;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记号不能影响生存;计算出种群密度偏大的原因①动物活动性强导致标志脱落②重捕机会降低 黑光灯诱捕法 有趋光性的动物

抽样检测法 酵母菌

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取样器取样法

土壤动物,身体微小

要提供热源和光源。利用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

4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间接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

作用 促进激素 抑制激素 脱落器官 脱落酸 生长素 种子发芽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叶片衰老

脱落酸

生长素、细胞分裂

气孔张开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①植物所表现出的生理作用不仅与激素种类有关,还

与激素的浓度

②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农林虫害的检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种群特征

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资源分布均匀)③集群分布(资源分布不均匀)

和死亡率用于预测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影响种群密度。

5.年龄组成:①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②稳定型:比例适中,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越来越少

6.性别比例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性别比例—降低种群密度

7.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实验室培养细菌②外来物种入侵初期(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

模型假设: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

8.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案例:有限的资源培养草履虫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数量最多的时候种内斗争最激烈,应将有害动物数量控制在K/2之前,K/2增长最快)

9.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2)人为因素: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濒危

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捕捞强度(捞后不低于K/2)

10.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所有生物)

11.群落研究方面:①物种组成:丰富度、优势种②空间结构③群落演替④种间关系(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1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13.种间关系:①竞争:两种形态和习性相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最容易使物种灭绝)

②捕食:猞猁和雪兔,体现负反馈

③寄生: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和被侵染的细菌,一方有利,一方不利/有害

(寄主未死亡,寄生物离开寄主难以生存)

④互利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白蚁和鞭毛虫;地衣(藻类与菌类植物)

14.种内关系:①种内互助②种内斗争

1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同一地点上的种群分层:

①森林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②水中生物分层:与光线、溶解氧、温度有关(青、草、鳙、鲢)优点: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人与动物的影响,常呈镶嵌分布。

16.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1)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

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7.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优势种被取代)

18.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初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19.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环境因素气候变化

(2)①生物的不断繁殖、迁徙②由于生命活动造成的内部环境改变③种内和中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3)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0.群落演替过程:(1)物种丰富度:一般逐渐增加,草本植物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平衡。

(2)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垂直,植物分层现象更明显。

(3)植物固定太阳能的能力逐渐增强,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量先上升后平衡)

(4)种间关系更为复杂,群落的稳定性更高。

(群落演替并不一定越来越复杂,不一定没有物种从本群落中消失。以上为一般情况)

第五章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具有一定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结构:①组成成分②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是物体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3.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

(3)①当影响路径不同时应选择中间环节少的②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

③捕食者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某一捕食对象减少对其他捕食增加,自身数量不变。 4.生态系统的功能:①能量流动②物质循环③信息传递 5.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原因:①捕食关系不可逆②呼吸丧失的热量不能再利用

逐级递减的原因:①呼吸丧失相当大一部分能量②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级利用③少部分能量流 向分解者

能量在营养极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10%—20%(对整体而言,某一食物链中相邻两级可能会小于10%),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时间没有能量输入就会崩溃。

6.能量来源:太阳能 输入生物:生产者 主要方式:光合作用 能量转换:光能—化学能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在深海热泉口生态系统能量输入通过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7.

光能自养 化能自养 硝化细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 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异养生物 (重要作用)

分解者:腐生生物

(必须存在)

绿色植物 光合细菌

捕食型 寄生型:动物、植物(菟丝子)、细菌(寄生型)、病毒 真菌 细菌 原生生物 腐生动物:屎壳郎、蚯蚓、秃鹫 (主要)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呼吸作用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下一级 分解者 未被利用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 第二营养级中粪便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 固定的太阳能 饲料中的有机物

8.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除在人工鱼塘等生态系统中)

9.研究能量流动的实际意义:

①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可提高传递效率)

③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特点:①全球性②循环性

1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传递(并不能循环),在无机环境中以CO2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双向传递的。

12. 大气中CO2的来源: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③化学燃料的燃烧作用。

大气中CO2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

1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沿着食物网进行)

②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

1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物理信息:光、声、温度、湿度、磁力;萤火虫的光、体温。(来源无机环境或生物)

②化学信息:信息素,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小便气味做标记

③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密封跳舞、孔雀开屏。

(性外激素与性激素不同,前者为分泌到体外的化学信息,后者主要在体内起作用)

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蝙蝠“回声定位”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植物开花、昆虫交尾

③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食物链中“食”与“被食”关系

农业生产中作用:

①提高农产品或者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③提高果树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1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6.负反馈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17.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物种丰富度和数量)越多,食物网(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但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二者都很低。)

18.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②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

19.稳定性的表现:①各组成成分,生物种间关系相对稳定②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

20.生物多样性:①基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就地保护、易地保护)

2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间接价值:保持水土、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②直接价值:旅游观赏、科学研究、文学艺术③潜在价值

③潜在价值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约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约1/3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间的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液环境叫做内环境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约为7.35-7.45。 由人体内的缓冲物质(缓冲对)进行调节,常见的缓冲对为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等。 3、温度 一般为37℃。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知 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脑、脊髓 周围神经:脑神经、脊神经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神经:众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侧包裹着结缔组织的膜。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兴奋 相对静止状态显著活跃状态 外界刺激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概念: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这种电信号叫做神经冲动。 传导方向:双向。 1、静息电位(未受到刺激):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内正外负 3、局部电流: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胞体型 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形成 突触前膜 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方向:单向。 方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英语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三 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1.基础梳理 clothing beauty harvest celebration hunter starve daily origin religious ancestor Mexico belief poet arrival gain independence gather produce agricultural parade cherry custom Christian carnival worldwide necessity parking apologize sadness obvious wipe magipe weep announcer remind herd Valentine’s Day look forward to turn up day and night keep one’s word hold one’s breath 2.词语归纳 1)starve 作不及物动词,表示“饿死,挨饿”。 starve for=be starve of/for,表示“渴望获得,迫切得到”。 2)plenty 作不可数名词,只用于肯定句中,表示“充足,大量,富裕”,可做主语,宾语或表语。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随着plenty所指的单复数形式作相应的变化。 plenty也可作副词,表示“充分地,十足地,好多”。 in plenty表示“大量的,丰富,充裕”可作表语,定语,状语。 3)satisfy 作及物动词,表示“满意,使满足”,直接跟宾语,若接that从句时,意思是“使相信”,从句前有间接宾语。 satisfy…with以……满足 be satisfied with对……满足 satisfy…for向……偿还 be satisfied to do sth满足于做某事 4)harm 作名词,意为“损害”,不与不定冠词连用,常与do,come,mean等动词搭配。 do more harm than good弊大于利 There’s no harm in(sb’s)doing sth=It does no harm for sb to do sth做某事无害处 作及物动词,表示“损害,伤害”。 5)lead 作及物动词,表示“领导,引导”其宾语常接介词短语或者副词作宾补。 表示“影响,致使”时,后接介词to,也可以接不定式。 lead sb into使某人陷入某种不良的状态。 lead sb away使盲从,常用于被动语态。 lead nowhere毫无结果,,对……不起作用。 lead up to sth作为……准备,导致。 lead sb by the nose牵着某人的鼻子,完全操纵某人 lead a dog’s life过困难的生活 lead sb believe that使某人相信(假的事情或不确切的事情) lead the way带路,带头 lead作为名词,give sb a lead给某人做出榜样,提示某人 6)origin 是名词,表示“起源,起因,出身”。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图解总结.docx

必修 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 2/3 ) 体液细胞外液( 1/3 ):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 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 37 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 →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 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重点高中生物必修三前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必修3提纲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组织细胞细胞内液 淋巴 4、血液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5、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 具体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 胞、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 9、正常人的血浆pH 为7.35—7.45,血浆的pH 保持稳定与HCO 3-,、HPO 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 10、神经—体液—免疫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2章 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2、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两种神经元 组成 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由感觉神经元、联络(中间)神经元、运动 神经元三种神经元组成 1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 分组成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传递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淋巴细胞 细胞内液 血细胞毛细血管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 2、CO 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 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

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 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 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 3/H 2CO 3 Na 2HPO 4/ NaH 2PO 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 阅读中枢(V 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汇编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4.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 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排到外环境或与外环境相通的腔道(呼吸道、肺泡腔、消 化道等)的液体(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尿素),气体(O2,CO2),激 素等。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溶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血浆中 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NaHCO3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3.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6.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来实现,反射弧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感觉由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形成只需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完整。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7.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8.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9.(P18)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 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