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四:《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教案

课题四:《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教案
课题四:《社会保障基金与管理》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氧 气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3.认识硫、磷、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4.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化学变化中,体验从化学中学到的知识,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重点 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难点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四瓶)、火柴梗、硫粉、木炭、铁丝等。 一、导入新课 (1)检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气体充满试管的1 2时,取出试管迅速把快要熄灭的木条 伸进试管中(如图所示)。 (2)学生观察比较木条在空气中和在纯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思考:此现象说明什么? 二、推进新课 [展示]出示一瓶制好的氧气。 (1)请学生观察。 (2)闻一闻:氧气有气味吗? (3)思考: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g/L ,比空气的密度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约30毫升氧气。在压强为101千帕时,氧气在-180℃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在-218℃下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氧气的检验 [演示]实验2—2 [现象]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结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火柴梗复燃 [提问]如何检验是否为氧气? [回答]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能与硫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演示]实验2—3 [现象]在空气中:(1)淡蓝色火焰,(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在氧气中:(1)蓝紫色火焰、火焰更明亮,(2)放热,(3)有刺激性气味。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 [分析]硫燃烧生成的这种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 2),是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硫+氧气――→点燃 二氧化硫 2.能与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现象]在空气中:(1)发出红光,燃烧不剧烈,(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在氧气中:(1)发出白光、剧烈燃烧,(2)放热,(3)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碳+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 3.能与铁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 [演示]实验2—4 [现象]铁在空气中红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这个反应可用下式表示:铁+氧气――→点燃 四氧化三铁 [讨论](1)实验前为什么先加入少量的水? (2)火柴梗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待火柴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回答](1)防止集气瓶爆裂。(2)引燃。(3)以免火柴梗燃烧消耗氧气。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四)化学反应 1.化合反应 [提问]实验2-3、木炭与氧气的反应和实验2-4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在填完课本中的空白表格后,经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1)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主学习②;③。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①;②; ③。 4.常用的灭火器有、、。扑灭图书、档 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可用。 5.可燃物在的空间里急剧的燃烧,就 会在短时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 主完成同步学习学习情 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问题1:燃烧需要氧气,除了氧气外 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能燃烧? 问题2: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能发 生燃烧现象? 【实验7-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问题1: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问题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例1】“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 材料做容器盛放汤 料,当酒精燃烧时纸 张不会燃烧。对此现 象,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A.纸张不是可燃 演示:将小木条、纸 条、小石块、红砖块分别 放在酒精灯火焰烧。通过 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检 验,讨论、交流。认识: 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 条件。 通过生活周围很多 可燃物不燃烧的现象,引 导分析、讨论,认识:燃 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的着火点)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醒注意体会: 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在该 实验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归纳、总结物质燃烧 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 同的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分析:纸火锅里的汤 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到 纸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题指导:物质燃烧

项目教学法任务四_钳工教案-锉配凹凸体

课题 锉配凹凸体 实训背景: “锉配凹凸体”是钳工工艺学难度较大的一个教学内容。锉配凹凸体项目教学具有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所以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典型课题。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尺寸和形位公差的控制,特别是对称度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掌握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加工质量不易保证,以至出现部分学生对锉配操作失去信心,对以后的实习教学影响较大。要想做好本课题教学,作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锉配技能和技巧,使学生通过本课题的训练,能够基本掌握综合锉配件的加工方法。 实训目的: 1.掌握具有对称度要求工件的划线、加工及测量方法。 2.提高锉削和锯削的技能操作。 教学准备: 1、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学生具有一定的划线、锯割、锉削、测量等多方面的技能要求。 2、学生分组的准备 每四人一个小组,但至少保证有一名知识和技能达到要求的学生。 3、实训器材的准备 划针、样冲、錾子、锯弓、锯条、平锉、 3㎜钻头、游标高度尺、游标卡尺、90°角尺、刀口形直尺、普通钻床 材料:HT200,规格为61mm×46 mm×13 mm 实训内容: (一)、项目组的产生 1.由教师帮助学生分组,要求能力强学生和能力弱的学生合理地搭配;不熟悉的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组;性格不同的尽可能分到一个组。 2.让每个项目组民主产生一位项目负责人。 该负责人要负责整个项目,从项目规划,到人员分工,到每个具体加工步骤,直至最后

形成正确加工方案。 (二)、实训加工方案的确定 1. 教师讲解项目要求(技能训练内容和技能训练图) 2.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分析图纸要求,初步确定凹凸体锉配件的加工方法。项目负责人整理大家意见,制订出整体加工工序。 3.项目负责人编写出加工工艺,并向大家详细说明,大家要认真讨论。 4.由项目负责人向指导教师汇报加工工艺,实训教师审阅修改后可以开始实施。(三)、实训任务分工 1.项目负责人向项目组成员讲清加工工艺,统一加工思路。 2.在所有人员对实训任务都比较清楚的基础上进行分工。 ①按图样要求划凹凸体加工线部分完成人:②加工凸形面部分完成人:③加工凹形 面部分完成人:④综合检测部分完成人: 项目实施步骤(教学过程) 一:讲解技能训练图。

第四章-项目投资决策

第四章项目投资决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长期投资决策中,一般来说,属于经营期现金流出项目的有( )。 A.固定资产投资 B.开办费 C.经营成本 D.无形资产投资 2.项目投资决策中,完整的项目计算期是指( )。 A.建设期 B.生产经营期 C.建设期+达产期 D.建设期+生产经营期 3.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额为1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已知该项目第1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期满处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及回收流动资金共8万元,则该投资项目第10年的净现金流量为( )万元。 A.8 B.25 C.33 D.43 4.下列指标的计算中,没有直接利用净现金流量的是( )。 A.内部收益率 B.投资利润率 C.净现值率 D.现值指数5.下列关于投资项目营业现金流量预计的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营业现金流量等于税后净利加上折旧 B.营业现金流量等于营业收入减去付现成本再减去所得税 C.营业现金流量等于税后收入减去税后成本再加上折旧引起的税负减少额 D.营业现金流量等于营业收人减去营业成本再减去所得税 6.如果其他因素不变,一旦贴现率提高,则下列指标中其数值将会变小的是( )。 A.净现值 B.投资报酬率 C.内部报酬率 D.静态投资回收期 7.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为12000元,当年完工投产,有效期限3年,每年可获得现金净流量4600元,则该项目内含报酬率为( )。 A.7.33% B.7.68% C.8.32% D.6.68% 8.某投资方案贴现率为16%时,净现值为6.12,贴现率为18%时,净现值为-3.17,则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为( )。

A.14.68% B .17.32% C.18.32% D.1 6.68% 9.某投资方案的年营业收入为100 000元,年营业成本为60000元,年折旧额10000元,所得税率为33%,该方案的每年营业现金流量为( )。 A.26 800元 B.36 800元 C.16 800元 D.43 200元10.在评价单一方案的财务可行性时,如果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评价结论发生了矛盾,就应当以主要评价指标的结论为准,如下列项目中的( )。 A.净现值B.静态投资回收期 C.投资报酬率 D.年平均报酬率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净现值大于零时,说明该投资方案可行 B.净现值为零时的贴现率即为内含报酬率 C.净现值是特定方案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之间的差额 D.净现值大于零时,现值指数小于1 12.计算一个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应该考虑下列哪个因素( )。 A.贴现率 B.使用寿命 C.年现金净流入量 D.资金成本 13.一个投资方案年销售收入300万元,年销售成本210万元,其中折旧 85万元,所得税税率40%,则该方案年营业现金流量为( )。 A.90万元 B.139万元 C. 175万元 D.54万元14.下列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中,其数值越小越好的指标是( )。 A.净现值 B.静态投资回收期 C.内部报酬率 D.投资报酬率15.某企业计划投资10万元建一生产线,预计投资后每年可获净利1.5万元,年折旧率为10%,则投资回收期为( )。 A.3年B.5年 C.4年 D.6年16.如果某一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为正数,则必然存在的结论是( )。 A.投资回收期在一年以内 B.现值指数大于1 C.投资报酬率高于100% D.年均现金净流量大于原始投资额17.存在所得税的情况下,以“利润+折旧”估计经营期净现金流量时,“利润”是指( )。 A.利润总额 B.净利润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04 12:29 2086次 地区:江苏省 - 盐城市 - 射阳县 学校:射阳县黄沙港初级中学 课题2氧气初中化学人教2011课标版 本节内容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二氧气第一课时,包含了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两部分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硫和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讨论,学习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1、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硫和铁丝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项目四认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案

项目4 认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案 [教学内容]

任务4.1 了解消费行为 案例导入 云南白药牙膏——一支特立独行的牙膏 2005年云南白药牙膏以超凡的胆识和魄力、势如破竹的姿态在中国牙膏市场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2006年底,其市场销售额累计已飙升至3个亿,2012年销售额超12亿元,一举成为医药产品进军日化领域的成功典范。目前我国牙膏市场规模约180亿元,云南白药牙膏在牙膏市场占有率约为10%,占有率排名第五。云南白药牙膏在高端市场中市占率第一,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保持略高于行业的增速。 云南白药品牌享誉中外,是中国止血愈伤、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类产品的百年品牌。云南白药牙膏是以牙膏为载体,借鉴国际先进口腔护理、保健技术研制而成的口腔护理保健产品。它选用高档软性洁牙磨料和高级润湿剂,膏体细腻,清新爽口,有效祛除口腔异味。在日常刷牙中即可使牙龈、牙周、牙齿和口腔其它组织得到专业的护理、保健,令口腔更健康、牙齿更牢固,是新一代口腔护理、保健产品。 思考:除了产品配方不可复制外,云南白药牙膏几乎不具任何优势,而作为后进入市场的新品,却要以20多块的价格去与“洋牙膏”竞争。试从消费行为角度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活动4.1.1 认识消费者 知识链接: 1.消费者的含义 消费者,简单的讲就是使用产品、消耗产品的人。 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消费者应该是为个人的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社会成员。在各国法律中,以及一国各部门法中不尽相同。 按不同的确认标准,大体分为三种: (1)以经济领域为主要标准 凡是在消费领域中,为生产或生活目的消耗物质资料的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无论是生活消费还是生产消费,也无论是生活资料类消费者还是生产

示范教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项目四倡议书写作教案

项目四倡议书建议书申请书 《倡议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倡议书的基本文体知识 2、掌握倡议书的格式和写法 3、通过案例学习,运用所发材料撰拟倡议书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文赏析与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掌握倡议书的文体知识与写作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倡议书的格式与写法 三、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材料拟写倡议书 四、课前准备:上网查找倡议书范文。多媒体课件准备。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课时:2 七、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概念: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 格式:倡议书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五部分组成。 标题:倡议书标题一般由文种名单独组成,即在第一行正中用较大的字体写“倡议书”三个字。另外,标题还可以由倡议内容和文种名共同组成。如“把遗体交给医学界利用的倡议书”。 称呼:一般顶格写在第二行开头。 倡议书的称呼可依据倡议的对象而选用适当的称呼。如“广大的青少年朋友们:”、“广大的妇女同胞们:”等。有的倡议书也可不用称呼,而在正文中指出。 正文:一般在第三行空两格写正文。 倡议书的内容需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倡议书的发出贵在引起广泛的响应,只有交待清楚倡议活动的原因,以及当时的各种背景

事实,并申明发布倡议的目的,人们才会理解和信服,才会自觉的行动。这些因 素交待不清就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难以响应。 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是正文的重点部分。倡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开展怎样的活动,都做哪 些事情,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价值和意义都有哪些均需一一写倡议的具体内容一般是分条开列的,这样写往往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结尾 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倡议书一般不在结尾写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 落款:落款即在右下方写明倡议者单位、集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署上发倡 议的日期。 “倡议书”在写法上有如下要求:在正文部分要写清发倡议的根据,原因和目的,否则响应者无所适从,会造盲目的行动。在结尾要写上倡议者的希望和建议,最后是署名和日期。 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 倡议书不是对某个人或某一小集体而发的,它的受众往往是广大群众,或是 部门的所有人,或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甚至是全国人民。所以,其对象十分广泛。广泛的群众性是倡议书的根本特征。 2、响应者的不确定性 倡议书的对象范围往往是不确定的,即便是在文中明确了倡议的具体对象, 但实际上,有关人员可以表示响应,也可以不表示响应,它本身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即便是与此无关的别的群众团体,也可以有所响应。 3、倡议书的公开性 倡议书就是一种广而告之的书信。它是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知道了解,从而 激起更多的人人响应,以期在最大的范围内引起共鸣。 八、课堂检测()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单元 课题2 氧气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碳、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能够写出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知道氧气具有氧化性。 3.掌握化合反应的特点并能利用该特点对反应的类型进行准确地判断。 4.知道氧化反应有剧烈和缓慢之分,并能举出相应的反应实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打一化学物质名称。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33,完成下表: 【合作探究】 一.氧气的性质 小结:此方法通常用于氧气区别于其它气体的鉴别。

2.观察老师演示实验[2-3]及[2-4],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 [学生思考讨论]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可以看出:(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2)某些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 质。 2、做硫磺燃烧时,(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 (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 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1)、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火柴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何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铁丝为何要绕成螺旋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发现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 1、化合反应:或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反应。(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讨论交流 (1).请写出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此反应是否为化合反应?为什么? (3).化合反应的反应物必须是两种物质吗? 2、氧化反应: 物质和_______发生的反应。(不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是特征反应。) 3、注意: (1).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指氧元素,包括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元素,不能将概念中的氧改为氧气,会缩小氧化反应的范围。 (2).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3).氧气在氧化反应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4、讨论交流 (1).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下列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A、碳 + 氧气二氧化碳 B、铁+ 氧气四氧化三铁 C、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D、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3).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吗?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吗? (4).在什么情况下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也一定是氧化反应呢? 归纳: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有氧气参加反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的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在这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教学设计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题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第四章项目投资习题答案(简)

第四章项目投资习题答案 一、单选题 1.项目投资决策中,完整的项目计算期是指( D )。 A.建设期 B.生产经营期 C.建设期+达产期 D.建设期+生产经营期 2.某投资项目原始投资额为100万元,使用寿命10年,已知该项目第10年的经营净现金流量为25万元,期满处置固定资产残值收入及回收流动资金共8万元,则该投资项目第10年的净现金流量为( C )万元。 A .8 B. 25 C. 33 D. 43 7.包括建设期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 D )。 A.净现值为零的年限 B.净现金流量为零的年限 C.累计净现值为零的年限 D.累计净现金流量为零的年限 11.下列各项中,各类项目投资都会发生的现金流出是( B )。 A.建设投资 B.固定资产投资 C.无形资产投资 D.流动资金投资 12.已知某投资项目按14%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大于零,按16%折现率计算的净现值小于零,则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肯定( A )。 A.大于14%,小于16% B.小于14% C.等于15% D.大于16% 14.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投资项目现金流出内容的是(B )。 A.固定资产投资 B.折旧与摊销 C.无形资产投资 D.新增经营成本 15.当设定的贴现率与内含报酬率相等时(D ) A.净现值对于0 B.净现值小于0 C.净现值不能确定 D.净现值等于0 16.一个公司“当期生产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等于当期的净利润加折旧之和”,就意味着( D )。 A.该公司不会发生偿债危机 B.该公司当期没有分配股利 C.该公司当期没有所得税 D.该公司当期的营业成本与费用除折旧外都是付现费用 17.由项目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中,节约的付现营业成本应当列作( B ) A.现金流出量 B.现金流入量 C.回收额 D.建设投资 二、多选题 1.净现值法的优点有(ABC )。 A.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 B.考虑了项目计算期的全部净现金流量 C.考虑了投资风险 D.可从动态上反映项目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3.完整的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 ABD)。 A.营业收入 B.回收固定资产变现净值 C.固定资产折旧 D.回收流动资金 4.在一般投资项目中,当一个方案的净现值等于0时,即表明(AC )。 A.该方案的现值指数等于1 B.该方案的净现值率大于0 C.该方案的内含报酬率等于设定的折现率 D.该方案不具有财务可行性 5.内部收益率是指(BD )。 A.投资报酬与总投资的比率 B.项目投资可望达到的报酬率 C.投资报酬现值与总投资现值的比率 D.使投资方案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 8.在项目投资决策中,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财务评价指标有(ABD )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2 氧气 【学习目标】 1.知道氧气的性质,掌握硫、磷、碳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认识化学反应,掌握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等概念。 【重点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概念。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学习内容一氧气的性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3-35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密度略大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83 ℃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 ℃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蓝色的钢瓶中。 2.氧气的检验 操作方法: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内。实验现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结论:氧气具有助燃性。 3.氧气的化学性质 同学们分为3个小组,第1小组演示木炭燃烧的对比实验;第2小组演示硫燃烧的对比实验;第3小组演示铁丝燃烧的对比实验,然后填写下表: 实验内容 反应现象 文字表达式 注意事项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木炭发红光剧烈燃烧,发白 光放热,生成的 气体能使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 碳+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燃烧匙应由上而 下缓慢伸入集气 瓶底 硫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 焰 发出明亮的蓝紫 色火焰,放热, 生成带有刺激性 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集气瓶的底部预 先放一些水 铁丝燃烧不能燃烧剧烈燃烧,火星 四射,生成一种 黑色固体 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集气瓶的底部要 预先放少量的水 或沙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讨论交流】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有何作用?火柴起什么作用?为何要待火柴快燃尽时,才将铁丝伸入氧气中? 【温馨点拨】 防止反应时产生的高温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引燃;以免火柴燃烧消耗氧气。 【名师归纳】 1.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2.某些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能燃烧,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3.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即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反馈练习】 1.下列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且产生大量白烟的是(C) A.木炭 B.硫粉 C.红磷 D.铁丝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具有可燃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学习内容二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35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项目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 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用A+B―→AB 表示 有氧参加 举例木炭、红磷等与氧气的反应石蜡燃烧、木炭燃烧等 相互 联系 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第四章项目投资管理

第四章项目投资管理 第一节项目投资管理概述 一、项目投资的概念 项目投资是对特定项目所进行的一种长期投资行为(或企业对回收期长于一年的投资项目进行的选择过程)。资本预算主要分析的是企业内部的长期投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新产品开发决策、现存产品改进决策、法律管制决策以及项目放弃决策等。 企业是由许多投资项目构成的,资本预算的恰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价值。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在进行资本预算决策时,必须选择那些收益大于或等于企业资本成本的投资项目。 二、项目投资计算期 三、项目投资资金的确定及投入方式:原始总投资,投资总额 四、项目投资的特点:投资规模较大,回收时间较长;风险较大;项目投资的次数较少;项目投资决策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投资程序。 五、决策程序; 严格执行资本预算程序将有助于降低项目投资的风险。通常,资本预算程序包括七个步 骤: 1.寻找并确定投资机会;(1. 投资项目的提出) 2.估测投资项目的收益和风险;(2. 投资项目的可行下分析:经济、财务、技术) 3.选择投资项目;(3. 投资项目的决策) 4.制订资本预算计划;(4. 投资项目的实施与控制) 5.实施项目投资; 6.进行项目监测; 7.实施事后审计。 第二节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及其估算 一、现金流量的概念 在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分析是指由于投资项目引起的企业现金收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 二、现金流量的作用: 1.现金流量对整个项目投资期间的现实货币资金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揭示,序时动态地项目投资的流向与回收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2.有利于科学地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3.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时,可以摆脱在贯彻财务会计的权责发生制时必然面临的 困境; 4.排除了非现金收付内部周转的资本运动形式,从而简化了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 三、现金流量的构成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差额。流入量大于流出量为正值;反之,净流量为负值。 1.投入资金为自有资金时 (1)建设期现金流量(初始现金流量):土地使用费用支出、固定资产上的投资、流 动资产上的投资、其他方面的投资、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2)营业期现金流量:(考虑了所得税与折旧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每年现金净流量(NCF)=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该年回收额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非付现成本)—所得税+该年回收额 =营业利润-所得税+非付现成本+该年回收额 =净利润+非付现成本+该年回收额 (3)终结现金流量:固定资产残值变价收入、垫支流动资金的收回 2.投入资金为借入资金时 ⑴ 必须考虑资本化利息 ⑵ 根据全投资假设,不应该考虑借款利息,所以必须加上该年的利息支出 每年现金净流量(NCF)=销售收入—付现成本—所得税+该年回收额+该年利息费用 =该年净利润+该年折旧+该年摊销额+该年回收额+该年利息费用 3.现金流量与会计利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现金净流量与利润在质上没有根本的区别,在项目整个 有效期内,二者总额相等。主要区别:是否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否利于方案评价的客观性、是否利于反映现金流 动状况 4.现金流量估计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附加效应 (2)区分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3)不要忽视机会成本 4)对净营运资金的影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教案《氧气》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二氧气导学案 学生: 课题氧气时间2012 年8月日 课型复习课时 2 主备人陈老师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及科学探究。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师生共同探究,总结】: ●氧气 氧气,空气主要组分之一,比空气重,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无色、无臭、无味。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氧分子具有顺磁性。 ●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况下密度是1.429g/L,略大于空气的密度(1.293g/L); 注:标况指标准状况下,即温度为0℃,101kPa大气压条件下。应注意温度和压强等外界条件,因为条件不同时,气体的色、态、密度等物理性质可能不同。 3、氧气不易溶于水; 4、氧气能发生三态变化。在101kPa大气压下,-183℃时变成淡蓝色液氧,-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氧。 ●氧气的检验: 1、检验氧气的实验 实验步骤: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带火星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 补充:(1)在空气中,带火星木条不复燃,并逐渐熄灭;在氧气中,带火星木条复燃,并剧烈燃烧。 (2)带火星木条不复燃有两种可能:一是不含氧气,二是氧气含量太低; (3)鉴别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是氧气)时,可使用带火星木条;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些要素所组成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白磷、红磷、蜡烛、碳酸钠、盐酸、火柴、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房屋中的防火措施,并设 计一种合理的自救措施。 【小结】完成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完成练习 学生交流 全教育。 生动有趣的图示激 发学生的答题欲望。 利用习题培养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通过调查让学生走 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 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