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叙事文学中的源流和发展

试论“诗性叙事手法”在古代叙事文学的源

流和发展

一、诗性叙事的定义

所谓诗性叙事是指叙事话语对于常规叙事话语的逻辑背离。

表现为不完整叙事及内涵的开放性。一般而言,诗性叙事还包

括叙事中表现出来的诗性语言、诗歌表现手法的采用,诗歌意

象的营造及诗性情感的抒发等。总之,诗性叙事就是对自然、

对人物、对事物带有审美倾向的言说。

二、诗性叙事的源流。

《诗经》中叙事诗的诗性特色一是忽略故事,二是极易转向抒情。

《卫风?氓》以一个弃妇的口吻叙述主人公定婚、结婚、婚变的一系列过程,已经构成一种理想的叙事诗的题材,但是诗人结构全篇的支点仍然是弃妇意识的流动。诗的开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既可看作是对事件原委的客观交代,同时也是主人公反思不幸婚姻时追根溯源的意识所至。诗的第一、二章尚能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初恋、定婚,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第三章忽然变成了整章的抒情,抒写一个过来人对婚恋的慨叹。从第四章开始,时间的秩序感多次被打乱,,上下句之间出现了大幅度的叙事跳跃。例如从婚后的含辛茹苦(“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跳到被弃后归家途中的凄凉(“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从丈夫婚后的逐渐粗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跳到被休归家后兄弟的冷嘲热讽(“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从初恋时的海誓山盟(“及尔偕

老”)跳到被弃后的满腔愤怒(“老使我怨”)。其实如果我们稍作联想就不难解释叙述者(或曰抒情主人公)如此语无伦次的原因。

叙事与抒情在《氓》中(甚至可以说在《诗经》所有的叙事诗中)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当叙述者(抒情主人公)回想甜密初恋的时候,心态比较平和,所以尚能按时间顺序叙事,一旦美好的回忆被无情的现实打断,悔恨、悲愤之情一齐涌上心头,一句两句不足以表达,所以要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整整一章加以宣泄,并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之类偏激的言辞将悲愤之情推向极致。在这种情绪的控制下,再要求她平心静气地叙述婚后种种是不可能的。《氓》中所宣泄的悲愤之情对我们的震撼,远远超过了一个纯朴、热情、勤劳、刚毅的弃妇形象对我们的感染。同时许多论者都曾注意到,《大雅》史诗中的英雄形象都比较模糊。这些诗篇与其说是在讲述英雄的业绩,不如说是在宣泄叙述者(或曰叙述群体)的崇敬之情。这种现象再次印证了中国早期叙事诗的的诗性特征。

魏晋时期,由于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在向内与向外两个维度,文人们实现了对自我人生及山水自然的诗意的发现,诗性的内涵在魏晋重文的背景下表现为诗性的表达,在笔记类著作《世说新语》中表现为叙事的诗性。从语言、叙事和结构三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叙事的诗性。言语之外,《世说新语》在叙事策略上也表现出明显的诗性特征。《世说新语》在叙事上呈现出时空模糊、不完整叙事、淡化情节的诗性特征。《世说新语》常常“采辑旧文”,成于众手,在对“旧文”的重述、阐释和

阐释上尤其能突出《世说新语》的诗性特色,这些叙述中除人物及必要的地点意外,时间、背景等信息被完全隐去,完全不同于史传中以时间开头的叙事方式。

诗性的语言。《世说新语》语言的诗性首先表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世说新语》在叙述人物语言及形象刻画上都大量使用了比喻。如: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赏誉》)《世说新语》

以比喻的方式,诱发人们的想象,通过对比更生动、深刻的展现本体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人们对于喻体自然美的发现。《世说新语》本文也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叙事效果上的简约、生动。这些精妙的比喻不仅是魏晋言语机锋的真实反映,也成为《世说新语》诗性叙事的组成部分。

结构的诗性。《世说新语》诗性的叙事,还与其以意象为结构单元的组织形式有关。《世说新语》“依类相从,条贯故事”分为三十六门,一人之言行事迹往往分散在很多门类之中。我们认为这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种意象单元,以深蕴在言行事迹之中的精神内涵为分类依据。这种分类方式古已有之,《论语》《说苑》《魏晋世语》等都可能直接影响了《世说新语》的体制和类目设定。值得注意的是,《世

说新语》娱乐、谈助、风流的思想意识,使得本书在条目的设定上有别于以往及以后的相似著作,这点从清人吴肃公的对《世说新语》“脍炙之助多,劝诫之义少”(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的批评中可见一斑。这种编纂方式“采众美以成芳,集群葩而成秀”,将千余故事,依意象串联在一起,合而可成整体,分而各具情韵。

《世说新语》的意象叙事还表现在叙事过程中注意意象的营造,也就是说,以意象完成叙事功能。钱钟书先生曾云:“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王子猷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耶!”(《任诞》)这里,被称为“君”的竹子已经人格化、情感化,成为一种主客交融的审美意象。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辉煌时期, 也是传奇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诗赋取士”使得当时文人几乎人人能诗。文人在创作传奇时, 潜意识中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传奇的创作中去, 这就使传奇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出诗的特质, 特别是在“虚白”、意境的营造、抒情等手法的使用上, 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唐传奇中的诗歌特质和创作手法表现在叙事的跳跃性。小说叙事本来应该具有较大的连贯性,而是个具有较大的跳跃性,但是唐传奇在叙述故事的时候,重在表现创作者的理想情趣,为此创作者塑造人物的时候,通常是截取人物几个重要的生活片段而把另外一些内容、事件省略,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这样就是唐传奇与诗歌虚白的创作手法具有很大的相同性。“虚白”手法是诗歌创作所遵循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其源出自于庄子的“虚室生白”。由于中国传统的审美光、语言符号传意的有限性、诗歌住含蓄等原因,诗人要以有限的文字点燃读者无穷的想象,虚白的手法便成为古典诗歌创作的一项重要法则。唐传奇对此手法多有吸收,在记载人物时候重在表现突出实践,如《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都集中学习

额侠士的一次重要行动,其他则是一笔带过。特别是裴铏的《昆仑奴》,更是充分运用了诗歌虚白的手法,小说的题目是《昆仑奴》,若是按照史传的手法该市对昆仑奴加以简洁,可是传奇的开头而是顾左右而言他,是崔生和红绡的故事,由他们的故事带出摩勒的出场,小说的主人公是摩勒,可读者读完全篇对摩勒所知依然甚少,摩勒从哪里来,怎样到的翠蚨,他如何知道“一品郭子仪有十元各级,如何知道一品院中有猛犬,最后摩勒怎样生活等都没有交代。小说由此而充满了张力,也为后人的再创作留有大片空间。同样,红绡身上也有很多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唐传奇这种述写人物不求面面俱到的创作手法,与诗歌追求朦胧含蓄的美学观是相同的。

唐传奇除了在人物塑造上有较多的吸收诗歌虚白的创作手法外,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也对诗歌之跳跃性有较多的借鉴。唐传奇之情节结构有别于史传人物编年式的叙事模式,一般具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精巧优美而富有艺术魅力,对于表现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想象较之于六朝小说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较诗歌的内在结构和唐传奇的内在结构,会发现唐传奇构思极为精巧别致,跳动着诗歌的韵律,起伏着诗的节拍,极富有诗歌的感染力。

唐传奇多以环境只烘托、气氛只渲染唤起读者某种感情和直觉,从而使读者进入到传奇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其迷人魅力。而这一切是通过诗意的营造达到的。唐传奇冲过诗的意境的营造,增强了其感染力。许尧佐的《柳氏传》叙述昌黎韩翊与柳氏艰难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韩翊寻找与之失散的柳氏赋诗:“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答诗“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这里的“柳”不光是柳氏的谐音,折柳赠别是诗歌意象所传达的意义,而且还用杨柳的柔弱又不堪折的生命态度暗示柳氏的命运。《诗经·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桃比兴,描绘女子的美貌。孟棨的《崔护》篇中,崔护吟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此“桃花”意象指的也是与崔护相遇的都成南庄美丽的少女。“燕子”和“青鸟”也是诗人笔下常写之物,两者都象征送信使者,相传青鸟是替西王母送信的神鸟。《传书

燕》中,绍兰拜托双燕为夫传信“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表达其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飞烟传》中赵象回复飞烟曰“昨日瑶台青鸟复来,殷勤寄履乖和,耗冰雪之妍姿,郁蕙兰之佳气。”这里的青鸟指的是为赵象送信的人,与诗歌中青鸟的意象意义相同。

诗意的营造使传奇作品有了诗化和抒情化的特征,创作者用象征、按时等手法,使传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得以通过具体物像表现出来,引发读者的想象。

明清时期。从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来看, 唐代小说“文备众体”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文体上的成熟, 诗歌参与唐代小说叙事并直接

导致了其向“诗性小说”的转型。

展示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

我们知道,小说叙事以典型形象塑造为中心,它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明清四大名著中的诗词也从这几个角度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

《水浒传》里写人物比枪、比刀、比棒、比箭等等,均以诗出之。如第 34 回写秦明与花荣厮杀:“狼牙棒当头劈下,离顶门只隔分毫;点钢枪用力刺来,望心坎微争半指。”等诗句赞美二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英雄本色。《西游记》继承了《水浒传》以诗描写人

物动作的写法,且更富动感。且不说孙悟空与诸神及妖魔的拼杀描写皆采用了诗歌的形式,仅仅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被唐僧赶走,即将离去的细节也以诗出之,且动感十足:“含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一头试迸坡前草,两脚蹬翻地上藤。上天下地如轮转,跨海飞山第一能。顷刻之间不见影,霎时疾返旧途程。”诗中的“含”、“叩”、“辞”、“嘱”、“试”、“蹬”、“上”、“下”、“跨”、“飞”、“返”等词不仅生动地体现出孙悟空的广大神通,还表现了他含冤被逐的痛苦无奈之心。在肖像描写方面,《三国演义》依然很少用诗,不过描写貂蝉的三首诗十分别致。《水浒传》中的人物出场几乎都有诗相伴,这些诗也都较好地通过人物的相貌、姿态、声音、表情以及服饰等外形特征表现了人物性格。如第 38 回写李逵:“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仅 27 个字,就通过肤色、身材、五官的描绘,突现出一个卤莽、耿直又“顽皮”的黑大汉形象。但是人物肖像描写最成功的还是《红楼

梦》,如第 27 回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以一种灵动飞空的诗笔手法极其精练传神地浮现出一个美

丽多情、善感多愁、超凡脱俗而又命运坎坷的绛珠仙子形象。

推动故事发展化为情节因素

小说最基本的要素是故事情节。小说对诗歌的运用需要从属于文本故事情节的叙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艺术作用。这就要看这些诗词能否成为小说故事情节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清四大名著善于利用诗词的含蓄特征,将其楔入隐含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叙述中,使之成为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三国演义》最能体现诗歌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功能的要数第 44 回诸葛亮吟诵的《铜雀台赋》。这首赋让周瑜“听罢,勃然大怒”,发誓联刘抗曹,迅速催生了赤壁大战,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三分。《水浒传》有些诗词起到了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如第 39 回宋江题的“反诗”,第 61 回吴用为赚卢俊义入伙,扮作算命先生到卢府吟出的“卦歌”。《西游记》也有类似的诗词。如第 8 回观音奉佛旨上长安寻找取经人,途经五行山作的一首诗,促使后来孙悟空出山保唐僧西天取经等情节的发展。与前三部小说偶有诗词化为文本故事情节的有机因素相比,《红楼梦》极少有诗词不与文本情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且不说文本中暗示情节发展的众多诗词,如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等等,仅仅是书中的公子小姐吟诗联对、起诗社、赛诗词等等许多故事情节都含诗带词,而且这些诗词还和小说故事情节妙合无间,

成为文本情节不可或缺的有机因素,以至于这些故事情节完全诗化——情节即诗。例如第 23 回写贾宝玉在桃树下看元曲《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是惜花之人,于是兜了花瓣抖入池中,任其漂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恰如曲词中“落红成阵”,诗意盎然。不料,林黛玉恰好又带绢袋来装花,埋入冢中,以维护花的纯净。这样,“落红成阵”般的美景,惜花如命般的纯情,本身就如诗如画,这又和元曲《会真记》中的虚景相映衬,同时,它还蕴涵着后文《葬花辞》中的诗意:“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而这些诗句还隐含着林黛玉的人生命运。这一切都使得黛玉葬花这一故事情节已完全诗化了。这种诗入情节,情节诗化,诗与情节融为一体的特点是

《红楼梦》独有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所不具备的。

描写典型环境烘托场景气氛

四大名著中有许多细腻生动的写景诗。

水浒传》中的写景诗比之《三国演义》来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高。如第 104 回通过“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等诗句,形象地描绘了严寒雪天景象,突出了林冲所处环境的

严峻,烘托出他在命运紧要关头的心情,激化了他的内心矛盾,为以后“林冲上梁山”的故事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水浒传》、《西游

记》中有些诗词对描写环境,表现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多是单纯静止地写景状物,有的还大段铺排夸张,中断了正在发展中的故事情节。而《红楼梦》中的写景韵文总是情景交融,与周围的气氛、人物心态、情节演进十分契合,不可或缺。如第 17 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没有像以往小说那样孤立静止地写景咏物,而是借宝玉试才题对额的机会,以韵语的形式,灵活出色的描绘出大观园全境,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很好的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宝玉的诗才和贾政及相随的文人清客们作了鲜明对照,将写景与人物刻画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空谷传声一击两鸣”的效果。正如洪秋蕃所赞:“……贾宝玉试才题对额,遂将贾府诸人,大观园全境逐一点出……创著述家第一妙诀。”(洪秋蕃《红楼梦抉隐》)

深化主题思想抒发作者情感

《西游记》中的也有很多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诗词。如第 87 回中的“田畴久旱逢甘雨,河道经商处处通。深感圣僧来郡界,多蒙大圣上天宫。”赞美唐僧、孙悟空的救民之功。

如果说《西游记》中的诗词反映的主题思想离封建政治、道德教化较远的话,那么《红楼梦》中的诗词所体现的主题内蕴则完全是对封建正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第 3 回评价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

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困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两首词由作者直接对人物性情进行评议,这两首词以否定、嘲讽的口吻赞美贾宝玉纯真善良的本性及反叛精神,委婉地批评了封建旧思想对他天性的束缚、遏制,同时也为后文的人物命运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到位的铺垫。

《红楼梦》还有前三部小说所没有的绝佳暴露诗。如第4 回那首成为后面情节催化剂的著名的《护官符》,以通俗凝练的民谣形式,形象地概括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小说作者虽未出面评议,但其批判意味反更分明。其笔锋所指不仅仅限于书中世界,还暗指了当世朝廷。诸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等等都有这种隐晦的“伤时骂世之旨”。

发挥诗性优长突现审美价值

我们知道,诗是一种与小说并列的文学样式。相比于小说写人叙事上的优势,诗歌在抒情写意、节奏韵律、语言精练、手法独特、韵味无穷方面有着自己的优长,尤其是在独特的诗性文化滋润下,在丰厚的诗歌土壤中成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不论小说、戏剧是否确是从诗歌发展而来,中国戏剧、小说都有浓厚的抒情性,同中国的诗的性质相近”而当中国古典诗歌进入小说,它的诗性优长必然会化为小说文本巨大无穷的审美价值。对于明清四大名著来说,这种审美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首先意境美

意境美是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

《水浒传》中的诗句增加了描写功能,也使小说更富意境美。如第 10 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草料场雪景“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画面直感很强,渲染了一种肃杀气氛,与林冲当时的危险处境相映衬,蕴含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和《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比,《西游记》中的诗歌更多更好。其诗写景固然有意境美,那些描写人物的诗也能产生主客统一、意与境谐的感觉。如第 27 回描

写白骨精变美女走向唐僧的动作:“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这些诗句描写细腻生动,情韵十足,可以说把人物的动作诗化了。在这方面,最突出的当数《红楼梦》。不必说那全书中诗意盎然的景物描写,也不必说前面已论述的诗化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单是那笼罩全文的太虚幻境、木石前缘、“还泪”之说,就以其梦幻神秘的色彩激起人们无尽的想象,在想象的飞升中如见仙境、似窥幽情,情境互动,美不胜收。

第二语言美

诗词曲赋皆属韵语,不仅可以通过押韵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以促进意境美的生成,而且还可以用生动形象而又凝炼的语词,化无生命物为有生命物,以有限显示无限,给人以无穷美感。如《三国演义》第 78 回曹植被皇兄曹丕逼迫所作的七步诗中的“相煎何太急”一句,其中的“煎”这一个字,就赋予“豆”与“豆萁”以生命,活

化了物,促使人想象“豆萁”煮“豆”的生动场景,还借物喻人,暗示同胞兄长迫害兄弟一事,催人体会诗人心中痛苦“煎”熬之情……真可谓以一总多

第三诗笔美

明清四大名著中就充分体现了诗笔手法所呈现的美。诗笔美包含的内容很多,本文仅就《红楼梦》中的诗词所采用的象征手法为例进行简略分析。象征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法。《红楼梦》中的诗词常用象征手法将具体物象和人物情思融为一体,产生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林黛玉那首《葬花辞》。词中的“花”就是林黛玉本人的象征。林黛玉不仅有花一样“明媚鲜妍”的容貌,花一般“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贵品质,更有同花一样“春残花渐落”的不幸命运及“花落人亡”的共同悲局。加之,此诗的名称叫《葬花辞》,葬花者和吟辞人有都是林黛玉自己,花和人已融为一体,人即花,花即人。这样,作者就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借花泣诉心志,将美毁灭给人看,字字血,声声泪,有力地控诉了封建旧势力、旧思想,令人读来唏嘘不已,回味无穷,这正是小说诗笔美的魅力。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小小说的情节技巧

小小说的情节技巧 “小小说情节技巧”就是特指小小说作者在设置作品情节时熟练地使用与表现出来的各种手法与技能。小小说独有的情节技巧就是如何在小篇幅里结构出各种艺术变化的反差与距离。这种变化越大,反差越鲜明,那么,这种情节样式就越就是精美与巧妙。 1.递升反转与释悬曲转 递升反转:这就是从情节运行、发展的过程中制造小小说的大变化、大反差的一种情节技巧。如《钱包》,作品一共有五个细节单元: A、她从饭店打完工,在回家的路上忽然被一个小个子亚洲人撞了一下,她警觉地一摸裤兜,发现钱包没了。 B.她立即用英语大叫:“Wallet, Wallet!”(钱包,钱包)。那撞她的人不但没有停,反而加快脚步跑开了。 C.她奋起直追,且边跑边用英语喊:“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那撞她的人就更加慌张,跑得更快了。 D.她以百米赛的速度猛追。那撞她的人绕着树跑,企图用灵巧的身躯摆脱她,而她也绕着树追。就在她马上就要追上的时候,那个撞她的人扔下钱包跑了。 E.她捡起钱包回到自己的住处。当她打开钱包查瞧时,才发现钱包不就是她的,里面有800多元美妙、几枚硬币与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那个撞她的人也与她一样就是在饭店里打工的。她瞧瞧自己的裤子才猛然想起,早晨起来时换了一条裤子,自己的钱包还在原来裤子的兜里。 拆开这篇作品的结构,我们发现它的情节就是这样运行的: “A、钱包被偷 B、追 C、猛追 D、绕树追 E、追回的钱包才发现不就是自己的。” 从这个简化的情节运行的轨迹中我们瞧到:这篇作品的精巧构思有这样一个特点:作品以一个道具(钱包)的戏剧性变化作为单一事件,然后抓住这个单一事件中的一个情节元素(追回钱包),向上做了一系列的延伸发展(追,猛追,绕树追)。“追回钱包”的单一事件经过这一步比一步猛烈的行动描写才达到情节高潮,于就是,当作品的紧张气氛被渲染到顶点后,情节突然一个下跌反转,追回的钱包原来不就是她的,而就是对方的,前面的艺术铺垫的内容与后面作品实际达到的目的完全相反,情节开端与情节结尾恰恰就是反差矛盾,作品的意外结局便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递升反转。 释悬曲转:在小小说里,悬念法与误会法被叠加起来使用。作品的总体构思框架就是误会法,就是两个人物在一个场面的单一事件里互相之间发生了误会。由这个误会先形成了一个作品的悬念,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这个悬念被不断得到强化。当作品在最后消释这个悬念时,读者才在瞬间顿悟,原来这就是两件绝不相关的事发生了错位的连接,作品的意外结局就就是这样形成了。这就叫释悬曲转。 如《夜空的幽默》,这篇作品共有四个细节单元:(1)作家A在旅馆平台纳凉与观赏夜色时,发现了一个神态微妙的漂亮姑娘也在她身边。(2)作家 A调动丰富的想象,对姑娘的来历做了种种猜测。(3)作家A感觉到这个漂亮姑娘在悄悄地向她接近,她多情的眼光以及她欲言又止的神态,使作家的内心涌起了许多微妙的情感。(4)作家A决定送给这姑娘几分勇气,她首先问:“您一直在等我不?”姑娘说:“就是的。”姑娘接着又说:“我就是顶层的服务员,我要等最后一名旅客离开平台就锁上平台的门。”这一刹那,作家A的一切美好的想象与微妙的情感全都云消雾散了。 分析这篇作品的情节框架,我们发现,作家A的思想意识有着一条她自己的轨道,而漂亮姑娘的思想与行为则就是另一条运行的路线,两人在月夜的平台上发生了一次错位的对接。自作多情的作家A误以为漂亮姑娘等她关门的一切行为均就是对她有意,而另一条漂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土壤的,与时代紧密相连。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我国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借鉴、吸取了世界文学潮流中的丰富营养,在中外文学的交融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进一步走向民族化、大众化,走向更高、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当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文学与时代的密切联系。 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总体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当代文学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波折,无论文艺方向的提法有什么不同,也无论党对文艺方针怎样调整,其社会主义总方向的实质始终是鲜明的。 二、由一元到多元的文学格局 中国当代文学向前发展,由一元走向多元格局。除了创作实践、理论探讨领域,当代文学思潮多元化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代文学观念、文学价值的嬗变,借鉴、探索迭起,风格、流派争妍,文坛空前的活跃,呈现多元、开放的格局。 三、探索与困惑并存 文学随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差异和文化矛盾逐渐展示出来。当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提倡文学独立,更多地转移到如今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在市场体制下,纯文学与通俗文学都无法离开出版运作和文化消费市场的选择。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90年代以来在文学表现的内容中,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犹豫困惑、批判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形成了一个探索与困惑并存的重要特点。 灵魂的还乡——论苏童的小说《米》

在苏童早期的“枫杨村的故事系列”的小说《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村故乡》、《逃》等作品中, 有大量的关于人们逃离故乡去城市谋生的描述,这是苏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小说中笼罩着的是逃亡者对自己生生不已,魂牵梦绕故乡的追忆缅怀和强烈的归乡心绪,使人难以忘怀。逃亡者虽以不同的方式逃离乡村进入城市,却以相同的心态寻找归乡之路,踏上归乡之途。在《1934年的逃亡》中,苏童借“叙述人”之口倾诉了逃亡者的心曲“我的枫杨树老家沉没多年\我们逃亡到此便是流浪的黑鱼\回忆的路途永远迷失。”这是枫杨树人的迷惘、惆怅在字里行间渐渐跳越,激荡;留给人不尽的遐思。我们可以说这些小说是逃亡者在城市异乡向故乡的一次次的眺望。 长篇小说《米》即是通过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故事, 描述了枫杨树人的精神在异乡城市的流浪,表现他们的存在与虚无,现实与梦想,罪恶与救赎。小说包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苏童从容不迫的叙述让人们的心灵产生深深的震撼。很明显,这部《米》的内涵,主题表现已不同于他以往的原乡小说的叙事抒情形态。小说既没有缅怀故乡风物的纯朴固陋,也没有追忆少年往事的真率和灿烂多姿,乡里的奇情异事,而是一改过去荡气回肠,柔美沉溺的叙述美学风格,在对城市之俗之恶的大加铺陈中,绵亘着对故乡往事凄惨沉痛的回忆;或关于贫穷,饥馑,洪荒,或关于漂泊无定,或面对时移往事灵魂深处的悲凉感伤,或丧失生命之根的内在隐患。我认为,在这里,原乡题旨和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本身一样,仅构成了小说的表层形态,它的深层意蕴则是小说对人的命运、存在问题颇具文化、哲学意味的思考。 在沾染难以治愈的性病之后,五龙做过一次认真的反思:也许他会在暗病的折磨下丢失整个生命,他冷静地寻找他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发现他的心灵深处始终仇视着这个城市生活。但他的肉体却在向他们靠拢、接近,千百种诱惑难以抵挡,他并非被女人贻害,而是被一种生活的欲望和梦想所害。于是,五龙遭受阿保之子报玉的残害后对城市彻底绝望。实际上,苏童写作小说《米》的初衷以及文本本身展现的意旨并不在于对寻根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地表现人对无限漂泊的恐惧和客居异乡异地灵魂的无定。灵魂最终的归属离不开故乡的土地和“元气”,因此,晚年

小说的叙事角度

小说的叙事角度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小说的叙事角度 一、叙事角度的含义 叙事角(P256) 叙事=讲故事 叙事角度=讲故事的角度 小说中的故事总是某人的故事。于是叙事角就与人称互为整体,紧密相连。 写作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叙事角度解决的是“怎样写”的某些问题。它绕开诸如“叙述”、“描写”、“抒情”之类的单纯的表达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综合性的表现技巧。 就小说的表现形态而言,什么样的人从什么角度讲故事,决定了以下的要素: ⑴什么样的人:“他(她)”或“我”。 ⑵什么角度:全知道、部分知道或只限于观察。 ⑶故事:因人和角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效果。如:①故事内容的详略轻重。②哪些内容被讲明,哪些内容被隐藏。③读者理解的有多少。 二、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与实际例证 (一)叙事角度的基本类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⑵参与叙事⑶客观叙事

2.第一人称叙事角度 ⑴主要人物叙事⑵次要人物叙事 ⑶观察者叙事 (二)叙事角度的实际例证 通过以不同的叙事角度,对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改写为例。 1.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⑴全知叙事 例文: 清晨,饥饿的狐狸看见一只乌鸦正在飞过,嘴里叼着一大块奶酪。她正在把奶酪带给她的孩子们,因为它们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东西了。 “啊,我真喜欢那块奶酪。”狐狸心里想:“那块奶酪一定好吃极了。” 乌鸦又累又饿,于是落到附近的一棵树上。狐狸马上跑到那棵树下面坐下来,然后仰起脸朝树上的乌鸦喊:“乌鸦小姐,早安!你今天真漂亮啊!两只明亮的眼睛闪闪发光,羽毛乌亮,如同黑漆一般。”喜欢别人吹嘘自己的乌鸦听了十分得意。于是,狐狸继续说道:“你这么漂亮,你的嗓音也一定优美动听。你这个美人儿,能给我唱支歌吗?” 乌鸦受到如此吹捧实在太高兴啦,她简直难以按捺自己了,请诸位读者准备好,吸取所有的人都应记取的教训! 乌鸦兴奋得全然忘乎所以,这时唱歌会有什么后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乌鸦显然忘记了这一切。于是,她把头抬得高高的,张开嘴巴开始唱歌了。她一唱歌,那块奶酪便从嘴里掉下来,正好落到狐狸面前。狐狸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诞生:由古典走向现代 从单纯的时间性概念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1917年至现在的文学,近年来人们一般又把它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它的诞生之初被叫做中国新文学,这一称谓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性概念,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一种革命意义的显示。其发展过程既是中国文学本身现代化的过程,又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的艺术显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源头是五四文学。五四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本质性变异,它划定了从传统文学到现代文学的不同历史时代。它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复杂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深刻背景。 首先,五四文学的诞生有着深刻的外来文化背景。从作品的翻译介绍开始,到文学观念的倡导、文学创作的出现和文学思潮的形成,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译介中,严复和林纾的贡献功不可没。严复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1),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的名著,对近代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纾在五四之前,共译介西方文学名著170多种,1200余万字。在此之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介绍和引入了西方文学和美学理论。而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具有本质性影响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思想主题和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这使中国新文学具备了真正的反封建的“现代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现代化转化的先期完成形态。与思想主题、文学思潮的进入相一致,在外来文学的示范下,各种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样式应运而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历史。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白话诗;小说由章回体的故事小说走向多样的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戏剧从传统戏曲经“文明新戏”走向现代话剧;散文由文言文走向白话杂文和美文。各种文学流派和社团迅速丛生和更迭。 其次,传统文学和文化对新文学的诞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五四文学的发生前提来看,传统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在表层上是一种相反的刺激,新文学以现代意识为尺度,以传统为批判对象,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主题。而其积极的影响则是潜层的,并且后来逐渐显现和加强的。作为传统文学的组成部分,对于新文学的形成而产生积极影响的是中国近代文学。黄遵宪倡导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所主张的“小说界革命”和“新文体”运动等,从文学观念、文体语言等诸方面对新文学的初生构成了重要的影响。(1)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1917年~1927年文化整体批判时期 (二)1927年~1937年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同步提升: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含答案)

【题文】 情节叙述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结构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叙述手法题的解答技巧。 一、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这节微刊主要关注情节的叙述手法。【常见设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二、方法归纳 1.叙述人称 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缺点是与“有限视角”类似,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 [A] 《怀旧》 [B] 《狂人日 记》 [C] 《阿Q 正传》 [D] 《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 [A] 诗歌 [B]小说 [C] 散文 [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 [A] 叶圣陶 [B] 冰心 [C] 王鲁彦 [D] 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 )的形 象。 [A] “多余人” [B]“彷徨者” [C] “精神者” [D] “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 )。 [A]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B] 《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 。 [A] 《蕙的风》 [B]《春的歌集》 [C] 《湖畔》 [D] 《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 集的是( )。 [A] 萧乾 [B] 冯雪峰 [C] 陈独秀 [D] 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 [A] 上海 [B] 北京 [C] 广州 [D] 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 陈独秀 [B] 鲁迅 [C] 赵家璧 [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 [A] 《老张的哲学》 [B] 《四世同 堂》 [C] 《二马》 [D] 《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 [A] 老舍 [B] 沈从文 [C] 巴金 [D] 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 [A] 曾虚白 [B] 穆时英 [C] 施蛰存 [D] 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 )中的主要人物。

小说叙事视角公开课

文学类文本复习(拓展2) 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 2.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事技巧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总述: 小说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表现手法更是灵活多变,有散文化的背景描绘,有特写般的人物刻画,有戏剧般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诗一般的意境。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更突出的是对叙事技巧,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的赏析。 本讲重点针对小说叙事技巧方面的赏析。 叙事(记叙)作为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其技巧主要包括叙述方式、情节安排技巧以及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叙述人称(视角)等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叙述人称(视角) 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概念解释: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 2.阅读同一个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1)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摸黑走出了庙门。 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2)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是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享我的快乐,却发现师傅正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脉络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酝酿期:1840-1898; 发生期:1898-1917; 发展期:1917-1949 (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 (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 (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 (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 (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 ——梁启超提出。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有其革命的一面,但也有其保守的一面。那就是革其精神而不革其形式。显示出革命终不彻底的一面。 “新文体” ——是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发表政论时创造的一种新文体。这些政论具有空前开拓的创造精神,思想新颖,文字介于文白之间。条理明晰,笔锋含情,有很强的鼓动性。“新文体”是梁启超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而创造的过渡期文体形式。“新文体”突破了桐城派古文的藩篱,便于表达新的思想。 小说界革命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向来没有正统地位,只能附于“四部”子、史部中。严复、夏曾佑鉴于“欧、美、东瀛,其开化之时,往往得小说之助”,于是从小说营构人心的角度出发,提出“小说为正史之根”。第一次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在小说观念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梁启超在严、夏之后,从小说具有的“启蒙”、“新民”社会功能角度,把自古视为卑贱文体的小说提高到史无前例之高度。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四)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李嘉宝(字伯元,江苏武进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字研人,号我佛山人,广东南海佛山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 1、基本概念 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 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 (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 “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 (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3)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设立了国际文化研究会,积极输入苏联左翼作家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如高尔基《母亲》,法捷耶夫《毁灭》,绥拉菲摩维支《铁流》,肖霍洛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和辛克莱《屠场》,雷马克《西线无战事》等。 (4)推进文艺的大众化。设立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并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1932年7月,发表讨论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如何创造新的民族形式,以克服五四新文学中所存在的脱离大众的“欧化”倾向等问题。鲁迅主张用“拿来主义”将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统一。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在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上的重要突破,对现代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与意义。 (5)提倡革命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左联始终标举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对现实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却有一个过程,直到1932.11.周扬在介绍苏联清算“拉普”错误的情况后,才准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发展运中、运动中去认识和反映现实”。 “左联”五烈士:殷夫(徐湘庭)、柔石、冯铿(岭梅)、胡也频(崇轩)、李伟森。 左联的功过 功:聚合起一批进步作家,对推动革命文学深入发展有利;创办许多刊物,培养了一批作家;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 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 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

04小说情节手法

主标题:小说情节手法 副标题: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一定要分清哦! 关键词:命题形式,叙述人称,结构手法,解题口诀 难度:3 重要程度:3 内容: 一、命题形式: 1、叙述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2、情节结构手法在高考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二、叙述人称题解题方略 解答此类题,需要两“明确”: 1.明确叙述人称的内涵及分类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知道叙述人称的分类就能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角度。 2.明确各类叙述人称的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即叙述者以当事人口吻来进行叙述。叙述者叙述的事件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解题时要注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中的“我”——车夫;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是,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情感,有如袒露胸怀,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者站在第三者的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采用这种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内心秘密等,叙述者都了如指掌。如上面[例二]《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①就是这种效果。同时,因为是旁观角度,使文章更具客观性,《第9车厢》后的答案要点②就具有这种特色。 因为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长短,为了发挥各自的优势,文章常常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叙述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剖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