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材料二: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什么大事?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谁?

(2)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什么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什么?(3)请写出一名在此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4)中国人民志愿军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⑴、抗美援朝。彭德怀。

(2)《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3)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解析】

(1)据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可知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依据材料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可知,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想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可见,材料二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是指《朝鲜停战协定》,这个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3)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罗盛教冰下救少年,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

点睛:解答本题需了解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认真审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识记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如解答本题第三问,可以直接根据识记的基础知识得出答案。

2.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古往今来,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为此都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和探索。

材料一 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这一做法很快在安徽其他地方铺开。1979年春,马啸公社浪广和方家两个大队的干部群众眼见毗邻的安徽贫困山村实

行包产到户后面貌大变,也开始效仿。当年,这两个大队农民的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均实现翻番。

(1)据材料一,指出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做法是什么?这一做法为什么会得到迅速推广?根据材料及所学指出这种做法产生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2)根据材料及所学,归纳概括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答案】(1)做法:包产到户。迅速推广的原因:适应农村实际。积极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成就: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初步确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新时代。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材料一“安徽小岗村农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的信息可知,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具体做法是包产到户;第二小问:这一做法会得到迅速推广的原因是适应农村实际;第三小问:积极作用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根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初步确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人民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新时代。

3.阅读下列材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说出此事件开始的时间?

(2)“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什么?这支军队的司令员是谁?

(3)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4)试列举两位在战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5)“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志是什么?

(6)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结合这一事件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谈一谈怎样才能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

【答案】(1)抗美援朝,1950年。

(2)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黄继光和邱少云。

(5)1953年,美国将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胜利。

(6)要加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中国应朝鲜人民政府的请求,抗美援朝。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跨过鸭绿江”的军队名称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支军队的司令员是彭德怀。

(3)根据材料“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位在战争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是黄继光和邱少云。(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标志是1953年,美国将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着抗美援朝胜利。

(6)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我们要居安思危,要取得抗击外族入侵的胜利,就要加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只有综合国力强大,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位。

4.回首历程,探索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转折点,用当时流行的话说是一个历史“拐点”……从那以后,党的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独立自主地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金冲及《对遵义会议的历史考察》材料二:贵州解放后,中共贵州省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大变革。1952年“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变成现实,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1)分析材料二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

(2)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走怎样的道路?

【答案】(1)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二“全省80%左右的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和农具等。全省粮食产量,1951年比1950年增长6.42%。”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贵州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贵州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意义是调动了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产量增长,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要走的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大事年表

材料二 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上述变化(成就)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的认识。

【答案】(1)我国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②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④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⑤培养和引进大批年轻高端人才,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⑥我国深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

(3)认识: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强盛;国家强盛需重视科找创新。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表格“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可以得出我国科学技术成果丰硕;依据材料“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有些项目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依据材料中发明还可知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依据材料二“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的信息和所学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等回答。(3)认识:依据材料三“‘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可知科技发展推动国家强盛;结合所学还可知国家强盛需重视科技创新。

6.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

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所给材料判断“这次会议”是指什么会议?

(2)谁在“这次会议”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他在该会议提出了什么方针?

(3)请简述“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对新中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

(2)周恩来;求同存异。

(3)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国际舆论认为:没有中国代表团的努力,这次会议成功不了;这次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是指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的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依据所学可知,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的阻挠和与会国家之间的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3)依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或国际威望等。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答案】(1)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农业的变化发展。材料一对联中的“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指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袁隆平,他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远离饥饿,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据材料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材料二中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答案】(1)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3)1951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可知,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根据材料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可知,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有利条件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摘自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特定阶段面临的问题、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科学发展观到“五位一体”总体发展布局,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请问这一具体时间是从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的?

(2)材料一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请问,“理论自信”指哪些理论?“道路自信”是指什么道路?“制度自信”是指什么制度?

(3)材料二中“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被统称为什么?举出至少一例中国政府体现五

大发展理念中“开放、共享”的具体举措

(4)综上。谈谈你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

(2)理论是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制度是指: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一带一路建设

(4)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历史性转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揭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改革开放的开端)。(2)结合所学知识,理论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道路是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

(3)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一系列引领发展的新理念”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4)综上所述,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方法等方面予以分析,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国情、顺应潮流,及时改革与调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