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_众意和民粹主义

第28卷第3期

2007年6月

闽江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M I N JI ANG UN I VER SI TY

V o.l28N o.3

Jun.2007

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张志雄

(武夷学院计算机系,福建武夷山 354300)

摘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又要积极推进政治现代化过程。在政治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完善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另一方面既要关注广大民众的意见,又要防止民粹主义倾向,将追求社会公平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理性;公意;众意;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821(2007)03-0054-0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就要根据民主法制化的要求,分析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不是用 应然 规范 实然 ,而是探索从 实然 走向 应然 的途径。运用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原则分析政治实践,无疑会使人们对政治发展的实际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一、对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的审释

在启蒙思想的视角下,公意是指由于人们缔结契约,每个人都将其自身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共同体,从而形成以共同意志为基础、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意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当人们服从公意时就是在服从自己,人们通过对公意的服从和尊敬就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使个人在被管理和自由之间达到统一。在这里公意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公意是整体的精神力,是社会主流文化的核心,它不是人们精神与意志的简单组合,乃是整个社会系统历史的产物;其次,公意代表整体,因而它是最大限度的众意,而且是经过升华之后的众意。 公意与众意经常有很大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但是除掉这些个别意志间正负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则剩下的仍然是公意。 [1](P39)第三,公意是社会的真正法则,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通过法律来得以实现,表现为国家意志。对于一个社会而言,独立国家的利益、社会整体的利益要大于任何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因而为维护全社会的公共利益,公意有时又会对个人或某些集体的自由进行限制。但公意的执行不是要限制自由,而是要把自由限制在体现公意的法律之下,因此法律绝非对自由的限制,而是为了保护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 [1](P4)

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密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强,促进了现代政治的民主化和政党派别的形成。在诸多集团组织和政党派别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的群体意识,这就出现了众意。众意是社会某个群体的意志,是一部分人的个别意志的总和。众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是民众文化的反映;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它所代表的永远是部分人的意志,它与代表全社会的公意是有区别的;有时众意也打着为全体公众谋取自由和利益的旗号,实际上是为部分人的利益服务。因此,从公意和众意的关系来看,公意是众意的升华,公意的产生过程就是克服个人意志和众意的过程。因为 暴力并不产生权利,我们有义务服从的只是合法的权力。 既然暴力并不产生权利,那么剩下来的就只有约定可以作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 [2](P69)在现代政治视野中,公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制度体现出来,它必

收稿日期:2007-01-25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6-),男,福建浦城人,武夷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

第3期张志雄: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权威来实现。也就是说,公意一旦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即使建立在公意之上的决策和选择出现错误,也只能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改正;公意上升到法律和制度后,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以确保公意在社会层面上真正得到公正的执行;即使是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意志,如果缺乏一定的程序上升不到公意的层次,永远只能是众意。

民粹主义主要是对精英的主张和民众的意见作单向度的理解,认为民众的意见高于精英的意见。当年俄国民粹主义者以代表下层广大贫民的面目出现,以众意的代言人自居,认为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总是被少数精英所压制,所以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在政治的运行上,民粹主义强调大众对政治事务的直接参与,并排斥程序民主和法治,蔑视程序正义原则,把平民化作为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依据;认为任何个人都要服从集体或群体,为了某一集体或群体的利益,随时可以而且应该牺牲个体的利益。在现实中的表现则是一种与个人本位倾向相对抗的整体主义,以整体(人民、社会、国家、民族、政党等)的名义压抑个人(包括法人)的基本权利与个人自由。民粹主义虽然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但在政治运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则作为保证,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也就常被少数人所利用,尤其是当民粹主义的群众运动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引起社会动乱。

如果当人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并讨论时,没有任何的勾结,那么从大量的分歧中总可以产生公意,而且讨论的结果总是好的,但是当形成了派别的时候,形成了以牺牲大集体的利益为代价的小集团的时候,每个这种集团的意志对他的成员来说成了公意,而对国家来说则是个别意志,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公意,最重要的是国家之内不能有派系存在,并且每个公民只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1](P40)因此,为了保证公意的实现,就必须消灭有碍公意实现的党派利益及集团利益。由此可见,公意表现为理性、法律,众意虽然人数众多,但有时会以非理性的面目出现,而民粹主义认为民众的意识高于领导者、精英的意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对理性的排斥。

二、政治现代化中要关注众意,反对民粹主义

无论是公意、众意还是民粹主义都是外来语,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种概念工具,是因为它们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但在进行政治操作时,又往往面临着许多困境。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在政治操作过程中,如何成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视角,就需要把它们与政治现代化和传统的民本主义相沟通。在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一方面现代公民意识在不断成长;另一方面,传统的臣民意识也不可避免地在许多人中仍然存在。

首先,应确立公意代表社会理性化和政治秩序化的理念。公意表达着公民的根本利益,把它上升为法律,就构成了政治生活中最高的权威地位。因此就要做到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由于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人们利益的分化,造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政治问题;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之处,这就需要对群体性的事件作客观的分析。某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会发生,都是涉及到相当一部分民众的切身利益,也很容易使群众的走向脱离法制的情感化,因此必须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治民主所依之法决不能是在极少数人操纵下走走过场、只沾上一点民主油彩的法律,而应当是按现代法治国家公认的能够较准确集中反映国民公意的民主程序制订的法律。 [3](P20)其次,应当在法制的前提下坚持执政为民。现代民主政治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二者除了具有共同的价值基础即人格的平等之外,还表现在二者的相互依赖上。 因此一个专断的政府若要取得合法地位,必须让每一代的人民都能当家作主,决定对它的取舍:可是这样一来这个政府就不再是专断的了。 [2](P69)只有通过法治实行的民主,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因为法治既然是个人自由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强有力工具。法律不仅标定了人的行动范围的基本界限,为每个人的行为都设定了预期,由于它事先告知了人的行为的后果,这就意味着把安排个人前途的权利交给了他自己。另外,法治在标定人的行动范围的基本界限的同时,也通过法治来实现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对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人权的保护。因此,作为政府就要有一种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的精神,认真处理好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还要看到众意的相对性和不合理性,一方面教育群众认识到自身的根本利益所在,另一方面也要妥善地处理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第三,关注民众的意见但不能搞民粹主义。由

55

闽江学院学报第28卷

于现实政治生活还没有完全实现秩序化,因此,往往有人打着 众意 的旗号,采用民粹主义的方式表达与公意相违背的政治要求,达到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政治目的。因此在政治现代化中,必须通过对各种矛盾的处理和解决,使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强烈的政治使命感;使广大民众能主动地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为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出谋献策;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要求都能表达出来;同时又要把握好从众意上升为公意的程序性原则,不能把民众的意见和要求置于公共利益之上。

民粹主义政治观是一种与世界主义倾向对抗的国家主义,以外来因素解释国内危机,以对付外来威胁为理由抑制国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价值与普世性的人文价值相对立;它是一种与市民社会的理性主义相对抗的非理性倾向,反映在政治上就是排斥程序化政治;它是一种与市场经济和法律制度对抗的反现代化力量,它更少理论成分更多的是 向后看 (即回归本民族传统)而不是 向前看 ;它是一种有破无立的思潮,对现存制度不满,却又苦于传统理想主义破灭后的无奈,在现实中表现为一种浮躁与盲目的情绪。改革过程中公正的缺失,贫富分化都会导致民粹主义情绪的上升。特别是在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民粹主义者往往主张非理性的冲突和对抗,否认对话与合作;它甚至乐于看到矛盾激化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以证明其存在的 价值 。

三、必须警惕政治现代化中民粹主义的抬头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4](P695)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5](P32)现代化中经济发展具有优先地位,就其对社会主义的意义来说,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果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就会使其他非经济因素受到压抑而造成社会发展的畸形,使人们缺乏安全感;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得社会群体之间关系紧张;民众生活质量的下降还会引起人们对改革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在经济的高幅度波动的时候,必须警惕民粹主义在中国的抬头。首先,是因为在民众的观念上,人们的价值观已由理想的价值取向转向注重现实性和可行性,个体及小群体的利益更加突出。其次,由于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导致人们的思想上情绪化东西往往多于理智化的东西,不仅在生存方式上,而且在价值观念上都对中国的原有秩序发生了距离感。第三,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错位和紊乱,一方面,政府权力系统所制定的社会目标体系缺乏统一性,从而出现了权威性弱化。另一方面,政府系统权威性以及控制力的降低,使其难以有效地防止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缓解各种矛盾,这也导致成员长期性行为难以得到实践层面的有效保证。第四,由于民族传统经受着社会变革的冲击,就难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心理重心外移,不少社会成员丢弃原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去模仿西方,原有的价值体系难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容易诱发许多社会问题。第五,社会的急剧变革意味着社会成员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大规模、急剧的变动,人们无法预料到自己的将来,这也就难免会出现一种冒风险的心理焦虑,这种焦虑一旦没有及时遏制,便极有可能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感染造成扩张,使社会成员的行为更加没有规则和约束,从而加重越轨行为,使社会中心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民众对政府的认同单一地建立在经济绩效之上是很危险的。因为在实施经济追赶战略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少数人在经济领域脱颖而出,而大部分民众则承担了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后果,造成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社会公正缺位、中下层上升的道路受阻,在民众中孕育的不满情绪就会爆发出来,并为民粹主义的成长提供土壤。

由于社会还是一个自在性领域,还不能从总体上调控它的运行,因此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有政治现代化与之相适应。国家一切活动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政治性质,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带有政治形式。 [6](P69)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主要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分化仍然存在,因此,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坚持以民为本,缓解民众之间的矛盾,创建和谐社会仍是政府目标;现代化固然需要社会成员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不应超过一定的限度。增长是达到目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包括消除贫困、文盲和疾病,拓宽人类选择的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加自由。因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的公平,并运用各种方式调整群众心态,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发挥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并且在这其中,把自由从理念转化为实践。

56

57第3期张志雄:政治现代化中的公意、众意和民粹主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5.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3]童之伟.论法治民主[J].法律科学.1998(6):2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PublicW il,l Public Opinions and Populis m in PoliticalM odernization

Z HANG Zh i x iong

(Co mp uter Science D epant m ent W uy i Uni ver sity,W uy ishan Fuj i an354300)

Abst ract:W e need to hold on the hu m an oriented stand and i nsist on act i ve po litical moder n iz at i on on t he course of the construct i on of socialist and har m onious s ociety.I n the po litica l m odernization construct i on,on one hand,the la w s yste m constr uction needs to be i m proved to pr o m ote t he pract i ce of gover n i ng the nation by la w;one t he other hand,t he pub lic opinions s hou l d also be pai d great attention to and any Populis m trends s hou l d also be avo i ded so that t he purs uits of social equity and justice and the creativeness o f co mmon people can be clos e l y i ntegrated.

K ey w ord s:po litical m oder n izati on;rationalness;pub lic w il;l public op i n i ons;P opu lis m

(责任编辑:钟信芳)

(上接第17页)

[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叶明生,黄建兴.政和县禾洋村的四平戏调查报告[C]//王评章,叶明生.中国四平腔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2006:721-767.

[7](清)张琦,邹山.康熙 建宁府志[Z].南平地区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整理,1994.

Sacrificial Space and Clan Identity:

Investigation on t he Folk Custo m ofW ors hiping the God of

Dongping in H eyang V illage,Zhenghe County

FU H ua s hun

(F uj i an A r t Ins titute,Fuzhou Fuj i an350108)

Abstract:The God o f Dongp i ng is one of the Coun ty god i n H eyang V illage o f Zhenghe County,Fujian pr ov i nce. The L ee clan ofH eyang take i n w ors hiping h i m ever y yearm ak i ng v illage people s belief in the ir h istory and co mmun i ty spirit continue,t hus enforces the clans m en s sens e of belonging and identity,and s upports the clans m en s integrity i dea,m aking the belief in the clan and co mm unity.T hr ough the i ndiv i dual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hip bet w een folk sacrif icial act i v ities and the clan identity,we concl udes t hat clan and sacrif i c ial pres ent a certai n i ntegrati on.

K ey w ord s:sacrificia l activt i es;the God o f Dongp i ng;Fuz hou Soc iety

(责任编辑:邹自振)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就是商品、资本、人才、信息等原材料在全球市场上的自由流动发展,各个国家发展都基于世界这个平台之上的,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各国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明确。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本质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近年来,从围绕经济全球化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分析,如何把握其本质成为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特征、进程、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关键所在,若不能就此达成基本的共识,也就谈不上以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分析经济全球化浪潮兴起的后果和影响,更谈不上能够制定出得当的应对政策与策略。尽管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各个国家、各位学者都有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看法,对它的本质如何看待存在反对和支持,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目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在世界范围的最优配置,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经济市场化。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市场经济原则(WTO)在全球范围内得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

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65%一下子骤增到95%以上,世界市场得到了统一。由于世界市场同质性程度的提高,资本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定位利润最大点,全球企业的概念开始诞生。这种观念只从纯粹的经济和技术现象方面来理解,同实践中的全球化根本不是一回事,特别是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或劳动资源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受到了很大的障碍。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私有化、自由化、放松调控。这就意味着减少政府审批,放松政府管制,但有些方面还是必须需要政府管制,如食品安全、城市交通等。还体现在政府应向社会提供服务,而不是管理。意味着公民自由选择权大大扩大了,我国的企业私有化的表现在: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第三种观点是美国提出的人权国际化,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海牙国际法庭已经提出,基本观点是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有很多国家已赞同这个观点,但还有一些邪恶国家、流氓国家持反对意见。中国是选择性的接受,而不是全面的,不管怎么说已经承认了人权这个概念。 二、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讲,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客观层面上观察,它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范围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中的思考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形成各具特色和风格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从而哺育、积淀为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类型,经时代的洗礼,生生不息地延续和传递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文化系统:中华传统文化、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正是这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怎样一种文化呢?所谓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其主体是以封建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的政治文化。可见,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同样是建立在儒学的基础之上,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因此,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围绕其展开。“仁”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是一种个体人格所能到达的最高境界和全面修养的标志,是人类崇高的社会境界;“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即以血缘为根基,以等级为特征的统治体系,由此结合成主张以道德规范实现政治统治,把政治关系归结为个人道德修养,主张内省吾心,教化以正风,实现政治与道德人伦的一体化。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仁”“礼”结合为主体的伦理政治观为核心内容,可以说是其本质特征。 观之现今社会,中国虽说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但是“法外乎人情”,法律在实际运行当中总是会受到具体人事的影响,这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以德治国”息息相关。与刑政相比,传统政治更注重的是一种道德感化,以显其“仁”来笼络民心。不可否认,注重道德教化与法制相比更具人性化,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但是,缺少了法律准绳的教化缺少了一种威慑力,难免会失去其应有的功效,有时也难免有失公平。因此,社会秩序的匡正还是需要具体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一定强制力的法律来执行,完全遵循法的规则来处人事,将伦理道德排除于执法过程之外。即使要传承“德治”理念,也应该在法律的框架中进行,通过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而不是在执法过程中大肆干预,如此才能确保法律机制的良好运行,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社会公平有一个衡量的准绳。 君主专制体系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政治认为,君主能参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中国电影史 ※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的历史意义 1、把电影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电影(影戏)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开来; 2、影片已戏曲为内容,为影戏的传统的发展奠定了开端,并且为使电影的语言本土化开了先河。 ※商务印书馆1920年拍摄影片《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梅兰芳) ※郑正秋和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拓荒者对电影艺术的追求的异同 1、郑正秋:认为戏剧改良社会,教化民众,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育,“文以载道”; 2、张石川:更重视商业性。 ※郑正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1、把原本隶属西方语言的电影引进中国,并力求本土化,做出贡献; 2、开创电影现实生活从戏剧艺术吸取营养,补充电影的发展; 3、把自己的戏剧经验和叙事传奇手段艺术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观众观看的家庭伦理剧叙事模式,善于虚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孤儿救祖记》作为开放性影片对中国史的意义 1、本片中形成了自己的叙事语言体系,不像以前单出模仿外国;影片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方法,加以运用; 2、吸取传奇、文明戏等形成自己的叙事方式,形成自己的语言方式; 3、形成中国家庭伦理剧的规范;

4、具有影戏风格; 5、本片商业上的成功,刺激了电影商业性的发展。 ※影戏特点 1、注重社会教化,郑正秋开创“文以载道”,以褒善贬恶为主题; 2、依照戏剧原则、冲突叙事; 3、舞台空间、平面展开人物调度;(多横向) 4、镜头语言方面多以中近景为主,焦点载第三像部的中间,所谓“中近景语言体系”。 ※明星公司的创作模式、特点 1、通俗社会片模式上,取材家庭伦理故事为主; 2、价值判断上,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改良思想和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取向; 3、在技术运用上,是以传统文艺的传奇手法和平俗流畅的叙事结构,峰回路转、有头有尾的创作方法为特点,争取了多数市民和观众的支持。 二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不同风格、流派 1.长城派 创办于1921年,华侨李泽源承办;主要特点是拍摄问题剧,提出中心问题,直接面对当时社会现实,达到针砭时事的目的;重要的创作人员是侯曜,他坚信为人生而艺术;侯曜作品中提出一个社会问题和几个各式各样的人生问题,如妇女问题、战争和平问题等尖锐社会焦点。 影片:《弃夫》《春归梦里人》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 论文导读: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社会转型,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探析。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文化,现代化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在当前是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过渡过程。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体制的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主要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即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2.政治文化 一般认为,学术界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美国的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进程所促成的”。[1]国外学者由于受阿尔蒙德的影响,多数都是从政治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目前我国多数学者是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的。这两种理解仅从观念形态上定义政治文化,比较容易忽视政治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机构之间所存在的那种天然的、难以分割的内在联系。本文将政治文化定义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中的阶

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性的观念取向、行为模式和制度导向的总和。 3.现代化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定义未达成共识,我比较赞同胡复明的观点,现代化是指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全方位、全领域拓展的过程,包括经济的增长、政治变革与演进、文化知识的提高及、社会的协调稳定。现代化还应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及人的全面发展。 4.政治文化现代化 政治文化现代化属于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化现代化是指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在自身优秀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扬弃吸收世界上其他政治文化的精华,从而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政治文化转变的过程。 二、社会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当前,我国处于高速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全球化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阻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政治进程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对于中国政治的统一及中华文化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进程也有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具体说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过分注重“仁”和“礼”的作用,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这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治社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15:46 作者:刘俊祥字号:大中小点击:195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此,国人有不同的界定。 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要求来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应该是政治现代化+中国特色,即是说,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 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在中国的持续过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政治设计文件,是中国试图从传统政治社会向现代政治社会转型的承诺书,是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纲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果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简称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那么,何谓国家治理现代化呢?对此,国人有不同的观点,诸如: (1)从广泛的意义上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的道路、理论、制度、政策、方法的综合,它的含义很广阔,包括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民间治理等不同层次,政治治理、经济治理、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等不同领域的治理关系。因此,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是“民主”、“法治”、“科学”、“创新”、“和谐”,社会资源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更加公平合理。 (2)从概念变化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从国家统治向国家管理再向国家治理的发展过程。 (3)从目标途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目标,但更多地可以理解是

谈政治现代化

谈政治现代化 自由、民主与宪政是一个发展的相互关联的关系,以往不同时期,政治学者都有偏重不同著述,联系现代社会,用时下的说法就是政治现代化。对此,也谈点浅见: 政治现代化就是现代民主政治。现代民主政治,就是确立和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国家政制为人民主权与权力体制制衡,即民主宪政。 由自由主义与民主理想的不同搭配,曾产生了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 自由的民主:由自由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政府下,个人权利与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公民既有参政的自由,也有专注于自身事务的自由。个人自由权力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明确保障,同时对政府的权力加以严格的限制。因此,使个人权利和自由得以免遭民间和官方的侵害和剥夺。 不自由的民主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极权民主,将人民以群体化概念,转为民族化国家化,以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当然也高于人民个体的自由,不得存在任何反对派。另一种是集权民主,在这些国家虽然有自由公开的选举,但人民的政治自由权以及经济和其他自由权仍受到严格的限制。极权民主与集权民主区分仅

是对人民自由权限制方式和程度上的相对比较而言。 现代民主政治有两个重要原则,即个体(少数)原则和多数原则。简单通俗比如小家与大家的关系,不可以舍小家为大家,而是通过保小家为大家或发展小家为大家,其多数原则的意义是这样理解的。因此,现代民主政治的前提是通过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障来达到对所有人的保障,是自由的民主。国家宪法与体制制度都是为这个而设置,和保障这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其权力行使虽都持多数原则,不自由的民主是少数权力(个体或具体权力)服从和屈服多数(整体或一般权力),是以多胜少,以强胜弱;而自由的民主是少数原则前提下的多数原则,是为享有各自权力和发展各自自由的最大空间边际。 所说“自由的民主与不自由的民主之间的分野”,并不是指有两种民主或不同民主可以并存。不自由的民主是民主发展的过去式与挫折和教训,使自由的民主发展经受了多种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是人类社会政治觉悟提高,促进了人的自由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自由的民主价值观权力观确立的宪法及法制体系与政体为民主宪政。政体的架构主要是通过民主选举与权力制衡。人们通过选举或罢免,以及权力体制制衡来实现人民主权。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制度效率在不断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迅速增加的影响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中国金融科学院院长刘尚熙认为,“全球结构性大调整正在寻求世界新平衡”。在2008年的外部环境中,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引爆,这直接导致了冷战结束后这波最大的全球化进程浪潮的严重破坏,甚至停滞不前。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为资源配置中心的“中心外围”国际生产和消费周期,产生了无法自身克服的体制矛盾,造成了断裂。和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以《历史的终结》和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的《最后的男人》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达到顶峰,并结合了“市场万能”理论,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倡导的“政府失灵”和“经济人”假说,以及美国华盛顿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全球化发展模式,“触礁”,掀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危机中,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理论遭受了全面的挫折。在过去的八年中,面对世界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和动荡的新现实,该理论所支持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几乎是无助的,到目前为止,很难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变得越来越紧迫。“中国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胡鞍钢发现,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3.1%,数据回到18年前的1999年。“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在2006年达到了64.8%的峰值。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两年里,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开始下降,如今已降至十多年前的水平。这表明了这种影响对中国的危机极为严重。”他认为,这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同时,也证实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展和转型的内在紧迫性已成为核心。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在现阶段和很长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内因。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中最显着的变化是: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所有国家的发展所需要的协调的深度和广度是空前的。很难以任何单边或双边方式解决诸如经济危机之类的全球性问题,这必须是多边集体行动?另一方面,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越来越支离破碎,西方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意识不断增强,这加大了全球发展协调的难度。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模式的迅速衰落,世界各国发展共识的分歧越来越大,人类面临着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巨大选择。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从业者和研究人员都开始反思和寻求新的道路,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以期重建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以及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的未来在哪里?迫切需要发展新思想,新思想和新战略。刘尚喜认为:纵观这个复杂的世界格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变化与中国息息相关,而且中国日益全球化的发展特征也决定了“要在全球治理中做得好,必须在中国治理中做得好”。。如果中国的内部治理做得好,全球治理将充满希望。“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是千年变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因素 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 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剩 余劳动力就业问题5、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6、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 1、大量外资的进入容易造成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女0 1995年墨西哥爆发了重大的国际债务危机。 2、外资进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3、经济全球化使发 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4、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 机性和风险度,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5、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充满了动荡和起伏6、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中 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7、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主权 利;1.使商品、服务资本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 2.促使各国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转移和资源的配置。 3.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4.推动了全球竞争,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等调整 弊:1.各国经济依赖性大幅度提高,经济危机一旦发生,其传导必定很快。 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日益严峻。 3.竞争创造了效率,同时也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集团集中祝您学习愉快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 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 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 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 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 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发布时间: 2007-10-4 19:20:38 被阅览数: 1420 次作者:王东梅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商 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突破传统的一国范围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政府的运作基础和环境,原来在一国范围内构建的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为更多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2001年中国主动做出了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战略选择,这意味着中国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中国经济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 竞争与考验。这种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其背后是政府管理方式、机制、职能与效率的竞争。如何适应新形势,调整政府职能,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轨的国家。因此,中国政府转变职能同时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经济欠发达三重挑战,这就使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艰巨。 1.要求政府必须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要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尽快完成本国的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制环境,以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汇聚,借以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 2.要求政府在开放市场过程中必须合理把握进程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开放其国内市场,这是发展中国家最终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但伴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产业受到冲击,其弱小的国内经济容易被强大的外部经济冲垮,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市场开放中要循序渐进, 在扩大开放前要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3.要求政府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中国既要防止内部经济的过冷与过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丁科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利弊分析 背景: 中国是世界只带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人类发源地之一。很久以前就有了劳动剩余,从而产生了商品交易,而中国也是世界商品交易发展最早的地区之前。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很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唐朝时期达到了繁荣的最顶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开始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西方各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西方经济的飞跃。而当时中国正处于清朝执政时期,当时的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实习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的经济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达水平。从此开始中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抵抗外来侵略的抗战时期,而经济也发展缓慢。直到建国初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对于恢复歹势中国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发展却又缓慢起来。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对内改革,转变成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也多国建立毛衣关系;真是这一历史性的政策,促使了中国经济的从此的飞跃。而正在中国经济飞跃时,世界经济逐渐联系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它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正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有方式的重新配置。发达国家因为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很有可能会丧失原有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而美国作为经济势力最强、技术进步领先的国家是最大受益者,而中国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受益国。融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既可以发挥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弥补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劣势。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一、人口众多曾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的最大障碍,从而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来国内建厂,大大增加的就业岗位,为中国的就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二、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这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改进国类的生产技术带来了很大帮助,在经济全球化的席卷中,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三、世界经济联系为一个整体,扩大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也开展了起来,特别是对沿海城市的飞跃创造了契机。四、经济全球化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品,世界各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出现在中国的市场上供中国消费者选择,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 负面效益: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经济 合作的思考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区域经济合作应着眼于市场多元化战略,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协调。 一、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国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市场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条件下,生产国际化、贸易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使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既有互相统一的一面,也有互相对立的一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大国和强国其间的纵横的作用,无论是建设性的还是阻滞性的,对区域经济的合作都是举足轻重。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资源和市场等日趋全球化,使各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采取市场化取向的调整。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别 全球化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是一种

资源配置方式,它并不是由某种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它不具有任何社会制度的性质。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也是全球化进程的最基本动因。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各国经济均被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活动的诸环节在世界范围内运作,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密不可分,呈现出某种整体化、一体化的趋势。市场化有其相对独立的运行轨迹,在世界经济范围内,则表现为市场化在一国内、区域内、世界范围内的逐级演进,最终将促成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形成一个整体的自然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本质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际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范围内有关各方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互利互惠合作。二是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范围不同。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目标是在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下,促进世界各国在总体上实现资源市场化的配置;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关双方为追求区域经济内部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所呈现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在理论层面,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却一直是学术界所争论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合作的产生,应当将它看作是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对中国政治影响 现代科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方位的进步所必需具有的。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现代化是基础,政治现代化是保证,文化现代化是标志,国民现代化是核心。中国的科技的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即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过近150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还没能完全实现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政治改革的失败与迟缓,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难题。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和科学革命及对社会功能有重要影响,技术和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及其社会功能,同时从主体意识、人权范围、人权实现和人权观四个方面科学技术对人权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科学技术因素的生产力对人权的产生、发展所产生的根本性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产生的根源,指出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历史地产生的。人权观念是平等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的一种客观要求,人权的性质和范围受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文化发展所制约,归根到底决定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无庸置疑,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现代化运动都会带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要忘记,人类现代化的源头是欧洲。工业化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可以不带有西方的人文特色,但政治民主化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不可能不包含西方人文精神。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现代化主要是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自由精神、平等意识、人权观念、法治理念,特别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在古代希腊各共和国中,在中世纪各城市中,在先进的各资本主义国家中,民主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运用程度。”现代民主制度是古希腊各城邦共和国(特别是雅典)民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迄今为止,除古希腊各城邦外,我们还找不到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古代实行过民主;除欧洲以外,我们也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城市在中世纪推行过民主制。就中国而言,虽然“民主”一词在西周时期就使用过,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风马牛不相及。民本政治的核心是如何“治民”——管理老百姓。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民治”,即人民管理国家。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每个公民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都可以参与国是的决策。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在家的基础上组成族,再按同样的模式,从家族扩大、演变成国家。小家(家庭)与大家(国家)结构的相似性及其互相之间割扯不断的特殊联系,使中国的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强烈的家庭伦理文化。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在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得自由、自主、平等、权利等现代意识在国民思想中难以生根。要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就必须实现从民本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而要实现这一转换,又必须给中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与西方现代民主文化一段相当长久的磨合时期。只有走过了这一艰难的磨合期,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讲-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三讲: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 西方原生现代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确立过程,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启蒙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展开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生学或起源学。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史,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概括。之所以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因为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其研究对象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形态的发生与确证问题,因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形态和原生形态。由于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最早发动了工业革命并由此进入现代化,因此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社会理论的思想前驱。 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斯密和李嘉图主张依托市场的力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强调自由竞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这种理论与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是相呼应的。早期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就非常适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理论也推动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英国早期现代化经验的理论表征。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洛克是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政府论》提出通过公民社会的力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政府的权力是由市民社会授权的,是有限的而必须承担责任的。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签订社会契约,政府就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旦政府不遵守契约,人民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或者革命方式来推翻政府,这就为民主政治体制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社会将权力让渡给政府,由于政府被授权才有管理的权力,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受到了社会契约论的重大影响。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政府、议会和司法各自独立,相互制衡。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主要考虑如何避免现代专制,为现代民主政治确立了制度保障。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专题二世界潮流中的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 ●重点关注: (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历程及其历史影响;政治现代化与经济、思想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 (2)孙中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和重建民主政治、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 (3)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和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促进或阻碍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史实,并对他们作出正确的评价。 (4)我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特点,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增强民主意识和公民的参政意识;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 ●热点问题关注: 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现代化的推进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国策;二是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化的各种制度,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的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平等社会的机制,缩短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基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一大热点,与此相关的法

制建设史、中共党史以及近代社会民主平等而奋斗的过程或成果的内容,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整合 1、中国近代的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①19世纪60年代,由洋务运动中分化出的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缺乏完整理论,且没有付诸实施)。 ②19世纪末,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提出把挽救民族危亡同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化结合在一起的救国方案,掀起了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但因其阶级局限性而失败)。 ③20世纪初,清政府为缓和矛盾,进行“预备立宪”,使一部分立宪派分化出,成为革命的一支力量。 (2)民主共和制: ①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在《民报》中把同盟会纲领中的“创立民国”阐发为民权主义,认为君主专制政体是中国长期落后和被侵略的根,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实行总统制、责任内阁制,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体制的确立。 ③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发动了新化运动,实际上在政治体现为民主共和制。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高一政治知识点: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载体?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是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国际范围内的分工与协作)、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和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 (3)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4)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经济全球化带的挑战(不利影响):①实质上由发达资国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

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基本原则?作用? (1)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基本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贸易原则; 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3)作用: ①积极组织多边谈判; ②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 ③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简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