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3.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大师老舍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语言和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理解,对于南方的孩子们是不容易的。且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运用及其好处,学生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评价任务三:体会课文写法,并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勾画出课文的词语,适当对课文并交流。

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环节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活动一

交流汇报。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指生读】

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

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

流。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解

决学习上的障内容进行概括。

2.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碍,包括字.词.句

等,以便进印象。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3.【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

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

一起解决。

活动二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

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

候开始,到了什么?

检查学生读通课文。【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活动一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

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评价任务二】

品读课文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

细品味这升华感受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

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活动二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环节四

环节四:活动一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环节五

环节五:活动一

默读课文加深体会

学生默读全文,播放音乐。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仿照课文说说自

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3.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

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

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家乡

过年时的习俗。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

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真热

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

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

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学生整体美读全文,学生畅所欲言,

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并仿照课文说一说自

己家乡的春节【评价任务三】

附: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时间顺序】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藏戏》基于标准的设计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2.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

文的基本方法。

3.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2.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 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 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 从内容看, 《北京的

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 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 《北京的春节》以时

间为序, 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 《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 《北京

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 京味浓郁, 耐人寻味, 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 颇具文

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 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二是通

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3.学情分析

农村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

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

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学习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积累优美语句。

评价任务二: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评价任务三: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勾画出课文的词语,适当对课文并交流。

想一想老藏戏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环节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活动一

交流汇报。

3.【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

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

一起解决。

活动二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

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

候开始,到了什么?

检查学生读通课文。【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活动一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

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评价任务二】

品读课文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

细品味这升华感受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

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活动二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通过诵读

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

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附:板书设计

藏戏戴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三五天没结束传奇来历:为民造福开创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基于标准的设计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对南方的民居宁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看过或听说过,感到很陌生。可让有家电脑的学生提前查一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班级里先宣传宣传,效果会好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听写词语。评价任务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评价任务三:通过学文,了解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勾画出课文的词语,适当对课文并交流。

想一想老藏戏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环节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活动一

交流汇报。

3.【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

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

一起解决。

活动二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

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

检查学生读通课文。【评价目标一】

候开始,到了什么?

环节三

活动一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

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评价任务二】

品读课文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

细品味这升华感受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

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活动二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通过诵读

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

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附: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基于标准的设计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

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教材分析

和田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提起和田,我们可能知道那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产玉石的地方;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会浮现载歌载舞的情景。除了这些,课文还给我们介绍了许多饶有趣味的维

吾尔族风俗。

3.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

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

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

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读记新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

评价任务二:通过默读的方式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评价任务三:了解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活动一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勾画出课文的词语,适当对课文并交流。

想一想老藏戏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环节二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活动一

交流汇报。

3.【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

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

一起解决。

活动二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

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

候开始,到了什么?

检查学生读通课文。【评价目标一】

环节三

活动一

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

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评价任务二】

品读课文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

细品味这升华感受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

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活动二

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并进一步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情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

附: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爱土地↘

豪气与乐观→爱美丽→豁达乐观,苦仍是甜

↘爱歌舞↗

《回顾拓展》教案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2.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

3.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2.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专题回顾与拓展,有三个知识板块,一是“交流平台”中让我们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法,作进一步的交流属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既有回顾,回顾本组课文介绍的民风民俗,回顾本组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又有拓展,在回顾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习作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要心有所想,进行由表及里的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使学生真正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二是“日积月累”中的有关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的两首古诗,属陈述性知识。这一板块的学习,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三是“趣味语文”中的《有趣的标点》的学习,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玲,标点符号再做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课件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在学生体会标点的妙用的基础上可让学生收集有关标点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3.学情分析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多角度的了解了中国的民风民俗,但在每一课的学习

中学生们搜集的资料.了解的资料还是受到了课文的限制,因此在交流平台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搜集民俗的材料,教学中要加强学科的整合.内容的整合。因为本课所涉猎的范围较广,因此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上,以免把语文课上成品德与社会或艺术课了。

教学目标

1.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文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阅读古诗《元日》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

3.阅读《有趣的标点》,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以及本组课文的文法。评价任务二:阅读古诗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评价任务三:了解标点符号的妙用。教学过程

2.指名反馈。

3.小结:这些表达方法在我们今后的习作中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活动一

【一】.学生自读,要求读准.读通。指名读。

【二】学习《元日》

1.再读古诗,【即诗意】

环节二

2.这首诗描绘了正月初一,人们迎接新年的景象。从诗中,你了解了哪些人们迎接新年的习俗?【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三】学习《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 1.从题目理解到什么。【地点:天竺寺;时间:八月十五】

2.“夜桂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传说月宫中有桂花树,每到中秋之夜,嫦娥都会向人间抛撒桂花】

学生有感情朗读古诗,并交流了解到的节日风俗。

【评价任务二】

日积月累 3.理解古诗意思。

4.通过这首诗我们了解中秋节人们赏月的习俗,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吃月饼.吃团圆饭……】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拓展课外再搜集关于描写节日风俗的古诗。活动一

环节三

1.学生自由阅读《有趣的标点》,想想

学生感受标点的妙用【评价任务三】

趣味语文有趣之处在哪里。

2.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标点符号的

附: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民风民俗课文文法日积月累:节日古诗趣味语文:有趣的标点

《口语交际习作》教案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2.教材分析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继续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

慧和营养;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但毕

竟是农村的孩子,因此习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习作前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搜集的民风民俗,习

作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交流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评价任务二: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评价任务三: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六年级上册主要编排百分数的认识以及用百分数解决一般性问题,而本单元主要涉及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的特殊应用。通过这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容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会解决一般性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会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活动,提高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经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 百分数(二)——折扣………………………………………1课时 百分数(二)——成数………………………………………1课时 折扣与成数练习课………………………………………2课时 百分数(二)——税率………………………………………1课时

百分数(二)——利率………………………………………1课时 税率与利率练习课………………………………………2课时 第一课时:百分数:折扣 教学容:P8例题1,做一做,P13练习二1、2、3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周次计划进度课时备注 1 我在成长 1 2 悄悄发生的变化人生之旅 2 3 踏上健康之路生物的遗传现象 2 3;8妇女节 4 生物的变异现象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 密 2 5 单元总结课消失了的恐龙 2 6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达尔文与他的“进 化论” 2 7 单元总结课寻找生物的家园 2 4;4清明节 8 有利于生存的本领有趣的食物链 2 9 有趣的食物链生态平衡 2 10 生态平衡 1 11 各种各样的能量 1 5;1劳动节 12 能量的转换能源 2 期中检测 13 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单元总结课 2 14 拓展 1 15 应用 1 5;30端午节;6;1 儿童节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2 20 期末复习 2 21 期末检测

课题1;1 我在成长内容P2~4页课型事实 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自己成长的证据;知道人在成长中身高和体重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2.能够使用简单方法较准确的测量自己的身高; 3.能根据体检卡是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4.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5.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重点交流成长的证据;绘 制身高曲线图;分析 其变化的规律。 难点 学生能正确的发现身 高变化规律。 关键 要求学生认真仔 细的制作身高曲 线图。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 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测量自己的身高。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案 4'游戏导 入:猜猜 我是谁 1.谈话: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2.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 10'讨论与交 流:成长 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 它们排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 4.学生分组交流;进行排序。 5.汇报:《说出顺序;说理由。》 6.讨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身体都有哪些方面变化比较明显? 7.小结:我们身体在身高;体重上有显著的变化;人的心理变化也较明显。 10'绘制身高 曲线图 1.谈话:人成长的证据有很多;老师给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份证据;《出示体检档案 盒》;你猜猜这里是什么证据? 2.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将体检卡发给学生; 学生仔细的看看各项数据。 3.学生将体检卡是的身高;体重两项数据按照年龄时间整理在记录本上。 4.提问:你能将自己从入学到现在的身高; 体重绘制成曲线图吗?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 2.在这个年龄,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老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1

3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材第19页例1及第20页做一做。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 根据条件正确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题主题图,教材第20页“做一做”图片投影片。 联系实际。 新学期,我们班又迎来了一名新同学,他对于学校的位置还不很熟悉,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给他当向导,让他尽快熟悉各专用教室的位置。 集体来到操场,用手势表示出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 北、西南八个方向。 分组练习,辨认方向。 1.出示例1。 老师板书: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 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学生反复读几遍。 老师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2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杭州市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部教案(共32课时)

根据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制定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全册共32课时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8课时) 1.放大镜 【教材简析】 “微小世界”单元,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按照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本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将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教材共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的意义,通过两个活动进行:一是回忆科学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学生通过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重点在于能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这部分学生探究放大镜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两个特点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放大作用的物体或制作放大镜,同时发现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真正地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体现了"探究—思考—交流—修正—实践"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学生知道放大镜能放大,但可能认为是放大物体,他们并不清楚放大镜的物体图像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细微之处,只是停留在放大的层面上;学生不一定知道不同放大镜放大倍数会不同,即使知道,也很可能认为放大倍数与镜面大小有关,而不是“凸度”。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知识要点+讲解 课文知识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写作背景: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文章截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一个片段,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多音字组词:

禁:jīn(情不自禁) jìn(禁止) 近义词: 破格──破例慰问──问候 反义词: 危险──安全悲痛──快乐 词 眷恋永别平平安安情不自禁自我安慰 踌躇黯然狂轰滥炸光荣殉职原封不动 句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地眷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 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 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意愿:愿望、心愿。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 Period 4 岳阳长炼小学 沈炜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四个方位词:south , east , west , north 。 2、能够听、说、认读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 , go straight 。 3、能够听、说、认读句型: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 Then turn left.并进行关键词的替换操练。 二、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学到的方位词认地图,并为他人指路; 2、能够就不同地图自行编排对话。 三、情感目标 通过中国地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会短语:turn left, turn right , go straight . 难点:straight 的发音。 课前准备: 1、Part B 部分的单词卡片; 2、录音机、录音带以及教学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步骤: 1、热身:左右手互动游戏 2、复习:Free talk 通过自由会话,对过去学过的知识进行操练, 如:How do you go to school ? Can you go to school by / on … ? ...What S outh

this in English ?---hand. 3、新课呈现: a.通过左右手引出left/right. 左右手互换,让学生说出来,进行巩固练习。老师通过作出旋转的手势,引出单词turn,然后自身旋转引出: turn left, turn right ,直走引出词组go straight , 并进行教学; b.老师发令,学生一起做动作,玩转身游戏来操练词组turn left、turn right 、go straight; 4、学习与操练: a.通过How can I get to the door / window …?句型对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进行现场运用,直观易掌握,在操练中老师做示范,特意直走不停下来,使学生很快能够想到课文里的句子for five minutes,从而说出go straight for 5 seconds 的句子。操练句子引出本课时句型:How can I get to the museum ? b.板书turn left、turn right、go straight并画出方向箭头,显示出指南针图,从而教授south 、east 、 west 、 north。 c.老师以本人为参照物,左右手作出手势,带领学生操练方位词 d.出示中国地图巩固句型west /east /south /northof …(place),并进行爱 国教育。Point to the map of China and ask. T:Do you love China ? Ss: Yes! T: I love China ,I love the cities of China. I know Beijing is the capital of China , I know Shanghai is the biggest city in China.How about you ? Look at the map of China , and talk about it . 学生就地图介绍中国主要城市地理位置. T:Where is Beijing?--- Beijing is east of Shanghai 拓展到Beining is in the north of China.对…is in the east/west/south/north of China.句型进行拓展学习。 e.出示课本中的地图,进行听力练习,对句型west /east /south /north of …(place)进行进一步操练。 f.请学生听Let’s talk 部分录音,在老师发下的城市平面图上标出到达post office 的路线。 g.看课本中对话听录音,同桌进行模仿对话练习。 5、巩固延伸 Group work :4人一组,从课本中的地图中选地点,告诉搭档如何到达.起点: cinema,小组操练后,最后上台进行展示。 (小学英语授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3、能通过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3、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4、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5、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2、学生能积极参与,乐意与人交流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教学重难点: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量身高的纸、秤、卷尺、长尺、记录表、学生体检记录表。 学生准备:直尺、课前搜集能记录自己成长的资料,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及第一年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出示课件:猜猜我是谁。 2.谈话:同学们,这是我们班一些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请大家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位同学? 3.提问: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想要告诉大家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3.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不同阶段所拍摄的四张照片(出示顺序打乱的照片),你能将它们排排序吗? 4.学生进行排序。 5.汇报:你是怎样排的为什么这样排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完整版)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第一课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能够交流和表达成长变化的特点。 科学知识 ·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知道人体生长发育有两个生长突增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证据在得出结论中的重要性。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能够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1)提前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 (2)身高体重仪。 (3)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学生准备: (1)从家中带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证据,如小衣服、小鞋子、各个时期的照片、出生时的小脚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集中话题 1.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都收集到哪些证明“我在成长”的证据?(此时可以出课题)学生汇报自己的收

集结果。 课前,教师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写一封信或一张便条,讲清楚要上什么内容的课,需要家长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必要时可以详细列出你的要求,以保证证据的收集。 二、探索和调查 1.在小组内对收集来的证据进行整理、记录,展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1)将照片按照不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2)如果学生带来小时候的手印或脚印,可以让他们把现在的手印或脚印画下来,和它比一比; (3)如果孩子们拿来的是小时候的衣服和鞋子,让他们把这些小衣服、小鞋子与自己现在穿的衣服和鞋子做比较,如,测测衣服袖子的长度或鞋子的长度; (4)出生时身高、体重与现在身高、体重的对比; (5)食物的对比,小时候只能吃奶,现在吃的食物种类繁多; (6)其他方面的证据,如展示拿来的乳牙,说说是如何脱落的;读一读成长日记中记录的趣事…… (7)谈谈了解这么多变化后的感受。 2.测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绘制曲线图,发现生长过程中的特点。 (1)谈话: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成长。长到现在身高和体重是多少?我们来测一测。教师讲解教材上测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数据。(注:也可在课前讲清楚测量方法后布置学生测量,上课时把测得的身高、体重数据带来) (3)将健康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卡片上提供的每一年身高体重数据和测得的数据绘制曲线图。最好是将教材第4页的数据表利用起来,绘制出从出生到现在的标准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和自己的数据比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出生后第一年生长迅速,又发现从10岁左右开始长得较快。自己的身高体重是否符合标准;体重是否超标,等等。(注:会出现有的人稍微提前一点,有的人稍微滞后一点的情况,向学生讲明这些都是正常的) 3.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了解以后的生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注:所有的教案集都是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老师(科学课教师)召集各地老师编写并整理出来的,让我们在参考这些教案时心存感激!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

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1、放大镜 (1)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2) 3、放大镜下的晶体 (4) 4、怎样放得更大 (5)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7) 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8) 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9) 8、微小世界和我们(作为单元考核) (11)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2) 1、我们身边的物质 (12)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3)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5)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6) 5、铁生锈了 (17)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8)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9) 8、物质变化与我们 (20) 第三单元宇宙 (21) 1、地球的卫星——月球 (21) 2、月相变化 (23) 3、我们来造“环形山” (25) 4、日食和月食 (26) 5、太阳系 (29) 6、在星空中(一) (31) 7、在星空中(二) (32) 8、探索宇宙 (34)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36) 1、一天的垃圾 (36) 2、垃圾的处理 (37) 3、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38) 4、分类和回收利用 (40) 5、一天的生活用水 (42)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46) 7、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48) 8、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49)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新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课题:《Unit2 Last weekend》 课时:总12课时分第4课时主备人:李玉慧集体备课组:六年级英语备课组【教学目标】1.能听、说、认读短语:read a book, saw a film, had a cold, slept. 2.能理解表示过去式的关键词:last weekend, last night, last Monday, yesterday,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教学重点】能够听说读写相关过去式短语。 【教学难点】能理解过去式的关键词,并能准确应用。 【教具准备】1.本课 Let's learn/B 部分的教学课件。 2.本课时教学配套的录音带,以及单词卡片,挂图。 【学法指导】夸大口型,了解发音方法;彼此倾听发音,纠正发音,从而感悟英语的语音、语调的知识 【习惯培养】学会倾听,做到“四个到”。 【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3-5分钟) 1. Warm-up (1)Let's try. (2)Let’s star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说说自己的上个周末,复习相关动词短语。 2.Revision:Did you see a film? __Yes, I did. |No, I didn’t. 二、新课呈现(5-8分钟) 1.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过去式来表达一下昨天下午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看书,看电影,睡觉…) 2.Presentation (1)说说你昨天都做了什么事情,尝试用英语表达。 (2)学习新短语read a book, had a cold, saw a film, slept. (3)老师领读短语,学生跟读。 (4)听录音,学习did所引导的一般疑问句怎么做肯定和否定回答。 (5) Read and write the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三、趣味操练(10-15分钟) 1.学生两人为一组,自编一组对话。 2.完成活动手册的相关练习。 3.填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