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动物

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

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

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

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

(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4.寻访活动中注意事项。

想一想,观察、记录中可能还会碰到什么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再出示课件,再总结出注意事项)

四、开展活动,寻访交流

1.分工合作,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寻访活动,教师随机指导。

2.交流展示寻访活动的收获。各组派汇报员汇报寻访结果。

3.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进一步明确:统计总数时,相同种类的小动物只算一种,只需将不同种类的相加。

五、拓展延伸,深化教育

1.寻访活动中,你们组在哪个方面做的最好。

2.课件出示不法分子伤害动物的图片。

面对这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六、课堂总结

用手中的图片做广告牌,号召全校同学都来参加到寻访、爱护小动物的行动中来。

【板书设计】

寻访小动物

地点动物名称吃什么其他

1.

2.

3.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将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和调查。因此在寻访调查活动前我提出了要求“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不打扰小动物,做好记录,注意安全”。

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思维也非常活跃,兴趣很浓,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都较高。对老师提出的诸如“你认识哪些小动物?”的问题能积极进行思考,答案也较多,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并能向老师提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科学探究,尝试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从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四种小动物进行观察。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小动物的外形、运动、摄食、排泄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学习完这些动物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这些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学生建立生命体的概念。

本节课作为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将所观察到的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蜗牛,学生要了解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如何饲养蜗牛。【学情分析】

对于蜗牛,三年级的孩子很感兴趣,并从课外书上了解到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同时在植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所以他们对本课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观察基础。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观察方法才刚刚建立,所以观察项目不宜过多,而应重在“少、实、深” 。本课将通过学生对蜗牛身体、运动的观察,让他们经历观察、描述的过程,使其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才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蜗牛的运动、身体构造等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尝试去大自然中寻找并观察蜗牛,按照教科书的方法持续饲养蜗牛,做好

观察记录。

2.能充分利用手头材料合理设计实验,学会合作探究;观察蜗牛的运动,发现蜗牛运动中蕴藏着的奥秘,与同学分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体验合作探究,感受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蜗牛,初步感知蜗牛的身体特点等。经历探究蜗牛的科学观察过程,学会尊重、合作交流。

【教学难点】

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在探究中对获得的新发现进行描述。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猜谜语(出示课件)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生:蜗牛。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板书:蜗牛)

(设计说明: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蜗牛的生活环境

师:我们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一只小蜗牛,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

在什么地方捕捉到小蜗牛?

生:在花坛里,在草丛中。

师:我们捕捉到蜗牛的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是充满阳光还是比较黑暗的?

生:阴暗、潮湿。

师: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捕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如何观察

师:通过捕捉蜗牛,我们知道它生活在阴暗潮湿。那么关于蜗牛,你们想要了解什么。

生:蜗牛的身体构造、蜗牛是怎样运动的,蜗牛喜欢吃什么。。。。。。

师:大家想要了解的真多,那么要了解蜗牛,首先我们要学会观察蜗牛,如何观察蜗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观察蜗牛。汇报。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觉到是我想学,我想知道,而不是老师要我了解,从而体验主人翁精神。)

教师总结:观察蜗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出示课件)

观察蜗牛要做到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

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安静

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

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用文字、可以用图画。

(设计说明: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

2.观察蜗牛(出示课件)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的身体。汇报。

①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②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睛,短触角下有口。

③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④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观察,发言,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现在我们用小棒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注意动作一定要轻,不然蜗牛会痛的。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生:蜗牛会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

3.观察蜗牛的运动(出示课件))

师:因为壳很坚硬,对蜗牛有保护作用。所以当蜗牛认为他遇到危险时,它会将将头和触角缩进壳里面去。当他认为没有危险的时候,它会将头和触角从壳里伸出来,继续爬行。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的呢?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汇报。

生:蜗牛是靠它的腹部爬行的。

师:蜗牛没有像人一样的脚,但它有特殊的“脚”,我们把它叫做腹足。我们再次观察蜗牛,看看蜗牛用腹足在玻璃上爬行。看看大家有没有惊人的发现。

学生活动:观察蜗牛在玻璃上爬行。

生: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是蜗牛分泌出来的粘液。

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猜测一下这些粘液有什么作用?

生:帮助蜗牛爬行、保护腹足。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蜗牛能在玻璃上爬行,那么它还能在什么地方爬行呢、

生:墙壁上,花坛上、泥土里。

师:我们来一起观察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设计说明:由于都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的情况,学生有着极大的满足感,得到的知识印象也倍加深刻,表述更具体细致。)

三、我们来养蜗牛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于蜗牛的知识。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出示课件)

生:

(1)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2)蜗牛的身体由口、眼、触角、头、腹、壳这几个部分组成。

(3)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角,一对触角长,一对触角短,在长触角上有眼

睛,短触角下有口。

(4)蜗牛的腹部很柔软,它能分泌粘液。

(5)蜗牛的壳上有螺纹。

(6)蜗牛的足叫腹足。

(7)蜗牛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关于蜗牛的知识,大家想不想一起来养小蜗牛?

生:想。

师:老师教大家如何饲养蜗牛,请大家每天观察蜗牛的生活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出示课件)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蜗牛(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发现和经验

1.师: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2.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师:有的蜗牛“睡觉”了,我们不能观察了,怎样让它醒过来活动?(把

蜗牛放入常温下的水中,使其活动。)要是没有出现“睡觉”蜗牛,这一步就可以省略。

二、观察蜗牛吃食

1.师:蜗牛吃什么,怎么吃?我们一起来观察蜗牛吃食(最好选用饿了1~2天的蜗牛,要提前准备好。)

2.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观察蜗牛吃食?蜗牛长有牙齿吗?”

3.发放菜叶,放大镜,把蜗牛轻轻放到菜叶上,静静地等待蜗牛进食。观察并记录。

4.学生交流发现,教师补充有关蜗牛牙齿知识。

5.观察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这一环节,可以选用另一个蜗牛进行观察,方法参考教材上。把食物摆在盘子的一圈,把蜗牛放在圆心上,观察蜗牛的选择,在观察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教科书上。(实验要多做几次)6.生:汇报交流。

三、观察蜗牛的排泄和呼吸

1.师;在观察蜗牛吃食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有的蜗牛排出粪便了,蜗牛从哪个部位排出粪便?它的粪便是什么样的?蜗牛的吃食和排粪便是它的生命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蜗牛才能生存和生长。

2.生:观察蜗牛的排泄。

3.师:观察蜗牛的呼吸需要有一定的方法。你们能找到蜗牛的呼吸孔吗?

4.师: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让蜗牛扭动身体,然后观察蜗牛壳顶部位置,随着蜗牛的活动,每间隔10多秒钟,蜗牛的气孔会打开成一个小洞,可以明显地看到蜗牛的呼吸。

5.生:观察蜗牛的呼吸。

6.生:汇报交流。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师:小节本节课和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关于蜗牛的生活还可以观察哪些?

2.师:提醒学生:要让学生把在饲养中的更多更新的观察记录在表格中,或者写成科学日记。表扬认真饲养和观察记录的学生,经常提醒学生及时记录。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4课《蚯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蚯蚓只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二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在观察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一,把科学探究的训练、方法的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学情分析】

蚯蚓是学生较为熟悉的的小动物,因为经常看到,但学生的这种熟悉仅仅是表面上的,也许因为蚯蚓黑而脏,并不可爱,很少有学生会喜欢它,而去仔细观察它,所以学生对蚯蚓的了解也是不多不深入的。这是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我们教学的前概念水平,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挖掘,唤起学生对蚯蚓的观察兴趣,去了解它,研究它,从而更加熟悉它。

本课在学生寻找身边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进行观察。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而不在于多蚯蚓的认识有多深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

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

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蚯蚓,观察盒,清水,记录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T:中午老师请同学们去学校里找一找蚯蚓,有这么多同学找到了!请XX同学来说一说,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S:回答哪里找到蚯蚓。引出“潮湿”(或+暗)的“土里”

(板书:潮湿(阴暗)的土里)

T: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蚯蚓是什么样的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在“哪里找的”引出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

2.T:那你知道蚯蚓是什么样子的么?请在记录本上画一画吧!

S:在记录本上画出“我知道的蚯蚓”

3.来看看这是几个同学画的蚯蚓。

S:看同学们的图了解蚯蚓的大概。

【设计意图】在记录本上画出“认为的蚯蚓”,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观察蚯蚓

1.T:这些是你记忆里的蚯蚓。那蚯蚓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就要一起来亲眼观察蚯蚓的样子了!

请看观察要求,

1.请安静、有序地完成任务。

2.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画出蚯蚓的简图。

3.继续观察蚯蚓,有什么其他发现就记录下来吧!

4.小组内轻轻交流,说一说。

5.活动结束,材料员把材料放进抽屉。

看好要求的同学请举手。

S:了解观察要求,进行观察实验。

讨论、整理材料。

(巡视,找出几本记录本)

(区分环带、环节等)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并能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记录本展示)

T:你看到的蚯蚓也是这样的么?

(根据学生的顺序,用笔在记录本上画出口、环带、肛门。)

(与学生一起画)

S:观看展示的记录本,指出环节(蚯蚓的身体是由一节一节的环节组成的)、环带。

【设计意图】

了解各部分的用处。

3.T:出示图片(书P31右上图)你有什么发现么?

S:看图说发现

口:吃食。

肛门:排泄的地方。

休息的时候会缩成一圈。

(排泄物:你可以再有排泄物的地方找到蚯蚓)

【设计意图】了解蚯蚓的习性

4.T:刚刚你观察过蚯蚓了,来说一说,画出了蚯蚓的简图。你还有什么其他发现么?

(预设:①没有。T:那它是怎么爬行的呢?②有。T:来说说看)

S:发表“观察蚯蚓时的其他发现”

身体一伸一缩爬行。

【设计意图】通过“其他发现”了解蚯蚓的身体的一些奥秘、以及蚯蚓的爬行方式。

三、观察蚯蚓的反应

1.T:原来蚯蚓是身体一伸一缩爬行的呢!那你们想过么?如果老师用铅笔尖轻轻碰一下蚯蚓,会发生什么呢?猜一猜

S:猜测蚯蚓受刺激时候的样子。

2.同学们开始迫不及待想尝试了呢!但是,老师还是要给你几个小小的提示,请看屏幕。

1.用笔尖轻轻碰蚯蚓的身体,观察它的反应,用词语记录下来。

2.把水倒在蚯蚓的盒子中,观察它的反应,用词语记录下来。T:巡视

S:领取水进行分组实验。

观察蚯蚓受到笔戳、放入水中后的样子,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

汇报。

(预设:笔碰,会“缩”

水:挣扎。(扭来扭去、你觉得它舒服么?)

【设计意图】

通过用“笔触碰”、“水淹”的方法观察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3.T:原来蚯蚓虽然喜欢潮湿的环境,原来它却怕水呀!

那么你知道下雨天之后蚯蚓为什么要从土壤里爬出来呢?

S:、回答雨天之后蚯蚓爬出土壤。怕水(因为水包住身体,它就没办法呼吸了!所以要爬出来透气)

【设计意图】了解雨天后蚯蚓爬出土壤的原因。

四、总结

T:是的,看似小小的蚯蚓,原来在大自然中邮这么多的学问啊!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吧!亲你在记录本上用用一句话或词语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吧!是的,看似小小的蚯蚓,原来在大自然中邮这么多

的学问啊!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吧!请你在记录本上用用一句话或词语把你的收获写下来吧!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写下来!

S:写一写这节课的收获及问题。

【设计意图】对本堂课进行总结。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5课《蚂蚁》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观察蚂蚁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观察,另一种是在课堂上观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值得提倡。但由于本课的特殊性,只能选择在课堂上观察蚂蚁。课堂上观察蚂蚁,为了不让蚂蚁到处乱爬,设计把蚂蚁放昆虫盒里观察。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在教学时还选用了一些蚂蚁生活的场景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弥补不能到室外观察的缺憾。安排环节让学生感受蚂蚁的神奇、有趣和可爱,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室外观察蚂蚁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在自然状态下的蚂蚁的观察。

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汇报蚂蚁的觅食、搬运、排队等活动,还选择组织学生看教科书第35页下面的图,让学生弄清两只蚂蚁在干什么?它们在怎样交流信息?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老师相机提出一些问题,如蚂蚁是怎样找到行进路线的?这样帮助学生解疑,加深学生对蚂蚁生活习性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学生在前两课观察蜗牛和蚯蚓的基础上,知道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因为这样的观察更接近科学观察,更好地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并画一画蚂蚁的身体。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对蚂蚁的熟悉程度是很高的,对蚂蚁的喜爱程度也是很高的。但是,蚂蚁的个体不大,学生对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和活动规律.

2.通过学生对蚂蚁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使学生享受到探究活动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

观察品质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观察蚂蚁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说个谜语,看谁能猜出来。这是一只小动物,身体虽不大,力气却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

生:蚂蚁。(师随着学生的猜测板书蚂蚁)

师:猜对了,你们真优秀。小蚂蚁也很优秀,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小蚂蚁交个朋友吧!请出我们的朋友小蚂蚁,先放在桌边。

二、参与探究,亲历实践。

(1)话谈蚂蚁,初步感知

师:你们在哪里找到的这些小蚂蚁呀?

(此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知道蚂蚁的生活环境)

生:在草丛中;在墙角边;在树底下;在花坛边……

师:哦,小蚂蚁活动的范围可真是广泛,可是我也去过你们说的那些地方,我怎么没发现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让我找到它们吗?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到并说出用食物来引诱蚂蚁最好,如果不能,则进行引导)

老师,你可以在那附近放一小块面包,(糖、饼干、骨头……)过一会就会

有蚂蚁爬过来,您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了。

师:请注意,我们已经和蚂蚁做朋友了,不能说抓,应该是——

生:请。

师:对了。那么在请这些蚂蚁朋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蚂蚁特别喜欢甜食;蚂蚁喜欢吃香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走;蚂蚁怕水(适宜陆地生活);蚂蚁爬的很快……

(采取对话形式,既了解了学生的教学准备情况,又为“讨论观察蚂蚁的好方法、送蚂蚁回家”两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寻找解决办法

师:看来,你们对蚂蚁的了解还真不少,下面请你们为各自的蚂蚁朋友画幅画吧!有个小要求,画的过程当中,不许看桌上的蚂蚁,不许翻书,凭自己的印象画,你觉得它是什么样子就化成什么样子,要画的大一些,可以简单一点,看谁画的最快,然后粘贴到黑板上来。

学生作画,并随时粘贴,一半多的人粘好画以后,老师也粘上一幅。没有画好的,也粘到前面。(为了体现是面向全体。)当画全部贴好以后,这时学生面对形态各异、大大小小的蚂蚁画,可以说幸福的、惊奇的、失落的、后悔的……表情不一,唏嘘不止。

师:看了这么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生:针对这些画,可以找出自己画的不足,可以指出同学的画有哪些优缺点。主要是找出蚂蚁身体结构的不足之处,比如:足的多少,长的位置,头上的触角,头胸腹的比例等等。

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教师归纳:看来问题最多的蚂蚁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蚂蚁到底有几只脚;是从哪里长出来的?板书:身体脚

(创设的第一个问题情境,也是前面提到的第一个场景。在观察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陆续发现并提出了关于蚂蚁身体的许多问题,迫不及待地想去观察蚂蚁身体到底是怎样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是顺利开展观察活动的必要前提。)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不对呢?

生:观察的不好。(没有仔细观察。观察的不仔细。)

师:要想画准确,画的好,应该怎么办?

生:仔细观察。

师:好吧!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细致地观察你们的蚂蚁朋友吧!

(随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第二个问题又出现了:蚂蚁太小,还到处乱爬,

很难观察,该怎么解决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提出的,而是学生自己在观察中生成的。在新的问题的促使下,学生们更积极地投入了新的探究活动。)师:太小了,乱动,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小组内先讨论一下观察蚂蚁的好方法吧,做好记录,看哪组想的办法好,想的办法多。

学生结组讨论,教师巡视,在了解各组的讨论情况后,指名最多的组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方法如下:

用放大镜观察;放在透明的小盒子里观察;拍成照片观察;给它喜欢的食物不让它乱爬;放在水盆里的一个小瓶盖上(或者一小块泡沫上);……

师:想了这么多办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

生:放在水中的泡沫上,用放大镜。放在透明的盒里用放大镜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材料:放大镜等。

(3)再次观察蚂蚁

师:好了,根据你们的需要,请组长来我这里领取材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①观察内容: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脚有多少?长在哪里?……

②爱护小蚂蚁!轻轻的,可以借助毛笔。

③观察时,可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有没有画错的地方,错在哪?

④观察后,每组合作画一只大蚂蚁。

生:观察。(师巡视)

(整个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三、汇报交流,达成共识

请每组派一位代表说出你们是运用了哪种观察方法进行了观察,观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观察的结果怎么样?

对照他们合作画的蚂蚁图片说说小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组内同学可以做补充。(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其他组进行评价,形成共识。教师进行板书:触角头胸腹三对足。同时可以简单渗透昆虫类动物身体特征。

四、联系实际,知识延伸

师:老师在请蚂蚁来到课堂时拍下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看?(备课系统中的也可)

视频内容:蚂蚁分泌信息素的介绍,蚂蚁传递信息的情形等。

(传递信息和分泌信息素这些知识学生不容易了解,故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介绍)

师:通过这段视频的介绍,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知道了蚂蚁根据信息素找到另外的蚂蚁。信息素能传递信息。信息素能让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蚂蚁的触角能传递信息,它们不是在打架,是在打招呼,在说话。我们要爱护小蚂蚁,不要随便干扰它们。……

师:说的真好,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那小蚂蚁陪了我们这么长时间,我们也要下课,该怎么做?

生:送蚂蚁回家。(把小蚂蚁送回去)

师:对,把它送回家。可是,刚才我们说了,不要干扰它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我们已经破坏了它们的信息传递,它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办?

生:从哪里找到的,就送回哪里去。

师:小蚂蚁回家的时候,会不会有有趣的事情发生呢?我们可以继续观察。课后请同学们拿回自己画的蚂蚁画,画错的地方一定要修改哟,不然小蚂蚁可不高兴了!

宣布下课。

(这一环节也是情感教育的升华,使学生生成爱护小动物,真爱生命的意识)【板书设计】

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角,胸上长有六只脚。

蚂蚁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2021学年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7课时总课时数:32 授课时间:2014年9月29日备课人:吕东升课题 1.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学习目标1、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4、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需要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 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泥土、养料、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水分、阳光和空气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枯死) 2.请看教材P17页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教材P18页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点:它们都有经历发芽、幼苗、枯死三个阶段。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不同点:寿命的长短不同,大树的寿命长,向日葵的寿命短。) 4.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每种植物都有几种生长不同的 阶段,它们的生长都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寿命有长也有短,但最终这些植物还是会死亡。)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 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目录 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 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 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 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 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 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 7. 混合与分离 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 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 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 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 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 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 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 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 第3 单元5. 观测风 第3 单元6. 观察云 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 题级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习科学探索: 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 节 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学设计

房里的丝更多了。 介绍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有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器官成构造、以适应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通俗来讲就是“幼虫小时候”。 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幼虫和它的食物。 1.观察蚕的幼虫。 分析:蚕的外形是圆筒状,分头、胸、腹三部分。头小,两侧各分布着6只黑褐色的单眼,下方有咀嚼式口器,下唇中间有1小孔,为吐丝孔。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各有1对胸足。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第3、4、5、6节各有1对腹足,为蚕的运动器官。第13节有1对尾足,可用来挟持他物,并固着身体。第11节背面有一尖形肉质突起,称为尾角。尾角能平衡蚕体内的水压,使蚕前后水压保持相同,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胸部第1节和腹部前8节每节两侧各生有1个黑点,是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 2.观察蚕的幼虫。 结论:蚕的幼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有重要的器官,腹部有10个体节。 播放观察蚕的幼虫、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特征视频资料。 观察蚕的食物。 蚕的口器与蚊子的刺吸式口器不同,属于咀嚼式口器,非常适于咀嚼桑叶。进食时,使用胸足协助口器把持桑叶,由上到下学生分小 组观察, 汇报交 流,猜测 及查阅相 关资料并 回答。 帮助学生 了解蚕幼 虫的外部 特征,还 要有意识 地培养学 生养成细 致观察的 习惯,提 升观察研 究动物外 部形态特 征的能 力。

温度是24~25℃,相对湿度是75%左右。蚕盒要放在阴凉通风的位置,发现病蚕或者死蚕要及时剔除,以免蚕病蔓延。 拓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 1.观察蚕的蜕皮。 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四次皮。 ①蚕宝宝开始蜕皮了,头部的皮已开,向后缩。 ②整个头部的皮向后缩,胸足已露出来。 ③头部和胸部的皮已全部蜕下,并缩至腹部处。 ④皮已蜕至最后一对腹足处。 ⑤蚕宝宝的旧皮已蜕至尾足的后面。 ⑥蚕宝宝蜕下的旧皮。 蚕刚开始蜕皮时,身体两侧的气孔部位出现黑线,并随着蜕下的皮逐渐消失。蜕皮的顺序有时是先把口器上的皮蜕下来,接着从头到尾地蜕,有时是先从头到尾地蜕完后再蜕口器上的皮。蜕皮后的蚕身更白,足明显变大。播放蚕宝宝脱皮全过程视频资料。 观察蚕吐丝。蚕到了5龄末期(蜕皮四次以后的5~8天),就 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在吐丝前会排泄出像水一样的排泄物;食欲减退,食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躯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上下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此时的蚕称为熟蚕或适熟蚕。熟蚕不进食,并且它的身体发黄发亮后,就要开始吐丝了。 在蚕房中搭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一些小格子,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一旦发现蚕成熟了,就可以把它们放在架子或格子房上;如果没有架子或格子房,蚕也会在盒子的角落里结茧。 观察蚕吐丝的过程。用图画记录下来。学生猜 测、交流 回答。 学生继续 进行观察 和记录。 为蚕结茧 做准备及 观察蚕吐 丝的过 程。我们 将继续为 蚕的生长 发育做好 积极准 备,并及 时将观察 到的内容 记录下 来。当然, 我们也可 以像观察 蚕这样去 观察饲养 生活中的 其他小动 物。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范文 【篇一】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准备材料:镜子、七巧板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 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 【篇二】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 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 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光 第1课时光和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窗帘的教室、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A4开的记录单、长方体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并探究影子特点的实验。 2、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和影之间的关系,得出影子的特点。 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同学们有看过皮影戏吗?请看大屏幕(播放皮影戏片断) 2)谁会玩手影的游戏?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手影游戏。 3)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看到影子? 4)看看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影子为什么是黑的?” 5)那我们就先来研究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也就是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6)师:从刚才的皮影戏和手影游戏中,你们发现影子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光、遮挡物体(不透明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最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太平镇育红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 年级:三年级 任课教师:胡顺芳

教科版修订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备课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探究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本着“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2)班的科学教学工作,这两班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且思维活跃,能较好的配合老师完成教学工作。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物质特性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 6.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同时伴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电子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主备人执教人教学内容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 教学目标 1、对周围的不同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不同特征,生长变化,对植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饲养和观察小动物,认识它们的生存需要,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的认。并形成生物的初步概念。 3、让学生经历物质世界的探究。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等常见材料在硬度、柔韧性、吸水性等方面的不同。它们的不同用途。 4、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水和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病人是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并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等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教学的探究活动,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能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理解。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教学难点 在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教学的探究活动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用于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教学准备结合所教学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具和学具。 教研组意 见 教导处意 见

小学电子备课教案 年级三年级学科科学课型新课总第()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始业教育课 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主备人 教学目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想让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程度超过别的学科,教师应该在第一堂课上做足文章。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课,科学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习科学课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难点科学课与别的学科有什么区别以及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纸杯 A4纸 教学过程第二次备课 1、自由谈话,了解观察方法: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科学啦,我将和你们一起 学习。我姓叶,是你们的科学老师,在这一年,我将带领你们 一起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现象,探索科学奥秘。 师:老师很想认识大家,你们告诉老师,老师怎样才能在 最短的时间里认识你们呢? 师:真没想到,大家想出了很多让老师认识你们的好方法。 师:那你能否观察一下老师,我有哪些明显特征?你用什 么方法与别人区别开来? (观察的方法:看、听、闻、摸、尝等) 师:你们对科学有兴趣吗?那么,什么是科学呢? 2、倾听讲述,了解科学内涵: 师:老师讲述什么是科学? 师:你们说说跟科学相关的事。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 记下来,这就是写科学日记,如果把这些事写下来,就是很好 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 论文比赛。 3、了解教材,明确学期任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形状》教学设计资料讲解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1.《折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折形状》。 教材分析: 《折形状》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1课。本课以把纸折成不同形状为例,研究它们的承受力,引导学生发现纸的形状与它们的承受力大小有关,从而发现薄材的弯曲变形可以增大其承受力。知道人类正是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受到了启发,将其原理广泛地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能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形成科学概念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体会它们带给人们的启示。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3.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难点: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A4复印纸、重物(书本)、鸡蛋壳、双面胶、剪刀。 教师准备:纸折图形、课件、鸡蛋壳、一块方形木板、透明板塑胶板、3箱矿泉水、3叠A4复印纸。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科学世界神奇奥妙,这节课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究一些科学原理,大家有兴趣吗? 图片展示: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形状的生物,说说大致是什么形状?(课件画出每个物体形状)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5、蚂蚁 6、金鱼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教 7、动物的共同特点 学我们周围的材料 设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计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编写人员: 4、它们吸水吗第一单元: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第二单元:四川省成都市二仙桥学校易孝文 6、砖和陶瓷第三单元:浙江慈溪市浒山街道西门小学俞利平谢梦璐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第四单元: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吴晓水和空气 2007年9月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7、空气有重量吗 植物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1、我看到了什么浙江省诸暨市新世纪小学丁晓霖2、校园的树木【教学目标】

3、大树和小草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 4、观察水生植物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植物的叶、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52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7、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动物【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1、寻访小动物【教学过程】 2、蜗牛(一)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3、蜗牛(二)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4、蚯蚓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 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哪些呢,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三洲中心校第六下册科学科教案 课题 2.1我们身边的物质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 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 点或关键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 质的变化 教学具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流程添加或删减内容 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 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 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 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 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 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 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 么? 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 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 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 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 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 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 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 (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与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就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就是谁生下来的?小鸡就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就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与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与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就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就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您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您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您发现了什么? 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师:关注学生的汇报)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瞧,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动物 第一课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最新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呼吸与消化教案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时间:2020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过程与方法: 能应用以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够珍爱生命,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过程,知道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产生和预防。 教学难点: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能够珍爱生命,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呼吸,那么我们是怎样呼吸的呢?(情景预设:用嘴、鼻子等)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这节课就研究我们的呼吸。 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创设情景。 1、回忆:在我们的生活中,小鱼儿离开水就会?(死)那人们要是离开空气呢?人又会怎样呢? 2、和同学们共同玩一个憋气的游戏或进行一个憋气的比赛,让学生亲自体验呼吸的重要性,深刻体会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提出问题﹔“人为什么离不开呼吸?”人体吸进和呼出的气体相同吗? (安全教育:只能自己尝试,不得憋气时间过长。) 3、指导学生观察P21图片。你知道人有哪些担负呼吸任务的器官? 认识人的呼吸器官:嘴、鼻子、气管、肺。 三、探索 1、感受呼吸的过程。用力吸一口气,感受自己的胸部有什么变化?呼一口气又有什么变化?学生进行猜测、讨论和交流。 2、引导学社回忆自己玩气球的时候,往气球里吹气,气球会变大。放出气体,气球会变小。 3、认识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进入我们的呼吸器官,胸腔在扩大。呼气时,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由鼻孔流出,胸腔收缩。 四、拓展延伸。 认识氧气,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以后咱们还要进一步的学习氧气的性质特征等。 五、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 1、提出问题:呼吸器官容易的哪些疾病﹖原因是什么? 2、比如:感冒时,我们有时会咳嗽,那就是我们的呼吸器官受到了感染,发生病变,因此咳嗽。 3、小结:呼吸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

三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 4.认识感官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活力,有着异常丰富的想象与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中我们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 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科学态度: 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 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教学难点】 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每组闻香盒1个、食物(或水果)若干(每组最好不一样)、地毯1块。【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2019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水 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 ①能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②能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③能通过试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2、情感目标: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3、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投影) 同学们,我们的衣服脏了都要洗一洗,衣服湿了,但是晾一段时间,就会干了。我们村西的大坑或是低洼地,大雨过后都要存许多水,可是雨过不多久,水都干了。针对这些现象,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教师用湿手在黑板上写一水字,学生观察这字。 2、说说你的发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用手指蘸少量的温水,抹在脑门上。仔细体会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三)看书学习 1、了解“水”到哪里去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到哪里去了。 (四)讨论交流 找自然界中的蒸发想象 (五)小组合作 1、猜想:水分蒸发的快慢是不是都一样?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举例,如,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茶缸中一个放在脸盆中,进行观察。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实验课下完成,并且作好记录) (六)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蒸气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第二课:水沸腾了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2.知道沸腾现象的特点 3.理解液体有一定的沸点 4.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能力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1.养成学生探索热现象知识的兴趣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观察要注意抓住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要注意主要方面的观察,从不同角度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会描述看到的现象.蒸发和沸腾的比较,要能通过对比找到物理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本节是学生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从实验中得出液体有一定的沸点的结论,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一定要注意观察到.测量水温的方法。 【课题】:水沸腾了 (二)实验 方法1、根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实验.酒精灯的使用,要实验前讲清,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图例,说明正确的点燃、熄灭的方法,对于不正确的方法,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注意安全方面的原因和使用外焰提高温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会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再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还可以根据图象上的特点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提出一些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可以有:酒精灯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温度计应当如何使用;观察随着加热的过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观察沸腾现象,描述沸腾过程;沸腾的特点有哪些;如何用图象表示沸腾过程,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什么. 二.沸腾 方法1、学生思考沸腾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且只在一定的温度下才发生,我们可以把这个温度叫沸点,教师再提供关于沸点的一些资料,学生阅读,形成关于液体有沸点,并且温度固定(在标准气压下)的观念,结合实验结论,总结出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实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