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共30套130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

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1 新闻两则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2.培养阅读能力,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重点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2.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 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 流光溢彩, 瑰丽壮美, 发黄钟大吕之强音, 吐山川日月之精华,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 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 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 他更是欢欣鼓舞, 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

的流逝, 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 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2.写作背景: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写下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课时要点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结合新闻知识学习第一则新闻。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溃.退( kuì)要塞.( sài )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歼.灭( ji ān )

2.解释词义。

业已:已经。锐不可当:锋利无比, 不可抵挡。

3.学习有关新闻知识

(1)新闻的定义: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 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 就是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 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 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前三者是主要部分, 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 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单行标题也叫主标, 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 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 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 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 导语, 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 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 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 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 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 背景, 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 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 是消息的结尾, 它依内容的需要, 可有可无。

F 电头, 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 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 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 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 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 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

渡过三分之二, 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 经过整天激战, 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并控制江阴要塞, 封锁长江,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 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 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 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长我军士气, 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巩固提升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渡江地点渡江时间渡江兵力渡过兵力

2.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 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 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 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要点

1.继续学习第一则新闻

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3.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自主学习

1.熟读课文,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

2.熟读课文, 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

3.对三路军的叙述, 写得最详的是 , 写得最略的是

合作探究

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 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首先, 中路军最早渡江, 所以先写;其次, 中、西两路所遇抵抗, 都很微弱, 东路所遇抵抗, 较为顽强, 所以中、西合写在前, 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 再写西路军, 然后写东路军, 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 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 清晰合理。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 “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 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衔接二、三层, 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

湖的那一天”衔接, 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 被统领于导语之下, 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导语部分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请稍作分析。

①标题简洁概括, 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 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②电头时间精确到“时”, 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③“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说明了战线之长;

④“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表现了攻势之凌厉, 我军所向披靡, 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⑤“九江(不含)”一词, 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⑥“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 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 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 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 又领起了下文。

巩固提升

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 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 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 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 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这一方面, 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 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 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 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 有较大的新闻价值, 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 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 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 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 以利争取多数, 孤立少数, 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 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 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

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 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 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 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 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第三课时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 解放军由战略防

御转入战略进攻, 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

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 收复失地。10月10日, 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

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 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 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 攻克

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 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

1月, 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

束之后, 淮海战役的前夜。

学习第二则新闻。

1.读准字音。

阌.乡 潢.川 襄.阳 鄂豫皖...

绥靖.. 阻遏. 管辖. 逃窜.

2.读课文, 找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资料链接 课时要点

自主学习 课后反思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3.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合作探究

理清结构, 划分层次, 说出层意。

巩固提升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 指明方向, 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 人民解放军解

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 辽沈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 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 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 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 分步叙写, 多而不杂;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 纵横挥写, 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 如“百万”“均是”“占领”

“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 语言含蓄, 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 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课后反思

2 芦花荡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1.把握故事情节, 感知老英雄的性格, 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2.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 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孙犁,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 1937年冬投身革命, 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 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 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 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 以明丽流畅的笔调, 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 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

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 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

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 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 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 淀中水道纵横, 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 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 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 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 如《荷花淀》等。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词语, 复述故事, 畅谈小说之美。

自主学习

1.复习小说三要素, 填空。

(1)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 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 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 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 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 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有时前面有序幕, 后面还有尾声 , 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 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 表达人物心情, 渲染当时的气氛。(讲授时可以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2.读准字音

提防(dī fɑnɡ)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转弯抹角(mó) 吆喝(yāo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 3. 解释词义。

(1)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2)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 形容来往频繁。

(3)尖利:尖锐;锐利。(4)能耐:技能, 本领。

(5)阴惨:阴沉暗淡。(6)打牙跌嘴:方言, 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7)现眼:方言, 出丑丢脸的意思。(8)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9)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合作探究

1. 把握情节, 复述故事。

(1)快速默读课文, 理清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2)把握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 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1~8段)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 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 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学生互相点评)。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 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 他活动在

敌人监视的苇塘里, “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2.探究主旨

明确: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巩固提升

美点寻踪, 用“我喜欢 , 因为”这样的句式说话。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 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学生各抒己见, 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 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 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 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 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 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 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 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 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给加点字注音。 疟.( )子 寒噤.( ) 仄.歪( ) 泅.( )着 飒.飒( ) 转弯抹.

角( )

2.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 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 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

话?( )

B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

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 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

3.“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 用自己

的话概括, 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你把任务交给我, 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 保证万无一失, 完成任务。 自信,

自尊。

赏读小说中的人物

1.阅读课文, 划记描写老头子的语段, 并说明刻画人物的方法, 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

格。

明确:

(1)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

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站在船尾巴上, 手里拿着一枝竹篙。”为什么要交代老头子的年

纪?

课时要点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答:一方面更能够表现老头子的抗日热情, 老当益壮的气概。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在抗日根据地, 从老到小个广大人民都被发动起来, 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中。(60岁的年纪在今天应该是要安渡晚年, 但他却像青年一样, 充满活力, 无所畏惧, 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 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 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2)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一方面表现老人常年穿梭在芦花花荡里, 辛苦劳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老人为革命工作后心情愉快, 精神矍铄。

(3)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不怕, 小火轮上的探照灯, 它照不见我们。”“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 流了这么多血,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 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 明天来看吧!”……

(4)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 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 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5)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 他捉弄鬼子, 诱鬼子上钩, 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 叫鬼子头破血流。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 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他爱乡土、同胞, 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 他有勇气, 有胆略, 只身制服敌人。

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 过于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文章中的那些情节表现了他这一性格特点?

明确:“过于”有非常的意思, 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 确实有过头的意思, 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 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小女孩子洗脸, 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 老头子却说“不怕, 洗一洗吧”, 洗脸有响声。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 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 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 他的功与过, 都由此生发。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也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

3.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 还有哪些侧面描写?

明确:如“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 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写敌人的束手无策, 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 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

巩固提升

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要点

赏析景物描写

自主学习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C )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 , 奔向东南去了。

A 像一朵荷花

B 像一条鱼

C 像一片苇叶

D 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C )

①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②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

像就是天上。③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④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 乱转着身子, 抓上抓下。

A 夸张夸张引用比喻

B 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 比喻拟人反问没有

D 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 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合作探究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 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 没有让人感到压抑, 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 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 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 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划记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2.分析下列语句的含义:

(1)夜晚, 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明确:“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 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 星星倒映在淀水里, 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 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 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寂, 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 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 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追问:“呆望”能不能改成“远望”, 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 呆望表现了敌人拿游击队没有办法的怯懦心理。反衬了我军的神勇, 同

时也表达了对敌人藐视的态度。

(2)“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作者抓住“水鸟飞动和唱歌”有什么深沉的含义?“才”字有什么表现力?

明确:这是自由的生灵, 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才”字含蓄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这美好的景物只有在夜晚才有。

(3)“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 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明确: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4)“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明确:表现了苇子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烘托了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5)在那里, 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明确:此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 “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 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 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决非可有可无。

巩固提升

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 明确:

①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 而不力图

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 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 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 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 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 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②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 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 突出重点, 通过简洁的, 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 点出人物的神韵, 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

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 站在船尾巴上, 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像是“老了的鱼鹰”, 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 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 “叹了一口气”, “像连珠箭”, “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 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 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 你们看吧”, 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 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③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 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 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 就连写战斗, 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 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 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 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④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 写苇塘、星光和水鸟, 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 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 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 使文章清丽自然, 含蓄隽永, 柔婉秀美, 富于抒情性。

课后反思

3﹡蜡烛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朗读、探究、分析人物动作描写, 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 把握文章思想感。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重点难点

1.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2.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资料链接

关于通讯: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 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 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 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 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 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 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 以使人物更加鲜明, 事件更加生动。

自主学习

一、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拂.晓瓦砾.地窖.jiào 颤巍.巍

鞠.躬腋.窝 yè烧灼.迫.击炮pǎi

2.解释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肃穆:肃穆:严肃安静。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 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 尽。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 符合。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 不磨灭。垂, 流传。朽, 腐烂。

二、整体把握。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9老王 班级_______ 学习小组 _____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 上课时習豊学习目标J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感悟爱的博大,陶冶美的情操。 2 __ 、 重点难点3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学习用简朴的语言记平淡的琐事和人物的技巧。 1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译作《堂吉诃德》等。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积累字词,整体把握,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思考问题。 ① 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我”与老王的交往 ② 哪句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炸。 ③ 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印象。 我从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看出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 合作探究 1 ?默读1至4段,归纳出老王受了哪些苦?老王受的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伛(y u)荒僻(p i) 塌败(t a ) 髅(k 功(I cu) 翳(y i) 滞笨(zh i) 攥着(zu cn) 炸(ku i)(zu 0 2 ?解释词义。 伛:弯(腰)曲(背) 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明令取消、关闭或禁止 滞笨:呆滞笨拙 凑合:将就。 3 ?整体把握。 取缔(d i ) 干校(g C ) 骷 惶恐(hu m g) 镶嵌(qi C ) 愧 惶恐:惊慌害怕 塌败: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骷髅:干枯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愧炸:惭愧 攥住:用手握住。 1 ?读准字音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2019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导学案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o雪》、《卜算子o咏梅》、《水调歌头o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 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探究主题 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浪之歌》的主题: 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1

摘记 记录 总结

目的: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方法: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 预时3分钟。略 读 探 大 意 内容: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法: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苏州 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 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对学 内容:互 测互读 1、对子 间互 测生 字、 易错 字, 重点 就辨 析方 法交 流; 重点 段标 注交 流; 2、互读, 看谁 读得 正 确、 流 畅, 富有 表现 力; 预时:2 分钟 群学 内容:品 展示主 题:析读 探究 方案一: 探究重 点内容 建议:1、 查找资 料,确定 要展示 的内容, 可以借 助视频、 PPT,展 示苏州 四大园 林的美 景 ; 2、展示 时可以 采用提 问、抢答 等形式, 调动全 班同学 参与 品 读 赏 美 点 内容:再读课文,分清说明方法 学法: 3.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 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说明 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 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 作用。) 4.再读课文,揣摩语句,体会语言简 洁生动的特点 (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 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

术”有什么区别?) (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味提升 小组长 带领组 员确定 并深入 品读关 键语句, 学会探 究说明 方法及 语言。 合作探 究:介绍 苏州园 林为何 不采用 空间顺 序?运 用逻辑 顺序在 文中是 如何体 现的? 有什么 好处? 预时:8 分钟 预展: 内容:展 示准备 方案二: 分析说 明方法 建议: 1、将本 小组要 分析的 句子写 在小黑 板上 2、小组 长带领 大家思 考多种 表现形 式。先温 故该说 明方法 的相关 知识,再 具体分 析 3、 4、做好 互动准 备,分工 明确。 方案三; 园林旅 游我引 导 以导游 悟读蕴情感内容: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学法: 5.从文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比较《苏州园林》与《中国石拱桥》的异同。 预时:30分钟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导学案(人教版)

2.《荷花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理解小说主旨。 2.探究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老英雄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提防 ..( ) ..( ) 竹篙.( ) 苇.塘(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蹿.( ) 仄.歪( ) 趴.( ) 飒.( ) 转弯抹.角( ) 2、解释下列词语。 寒噤:阴惨:挂花: 转弯抹角:仄歪:张皇失措: 3、搜集作者简介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4、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课堂探究 (一)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 1.你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有什么特点?

2.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二)赏读小说中的景物美。 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要求学生从文中画出并摘抄,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并分析写景的作用。 当堂检测 一、读写训练 展开想像,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抓住对老英雄的崇敬、赞叹,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昨天自己怀疑老人的羞愧、歉疚等心理来写。) 二、阅读测试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新闻两则 yùuìruì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

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略 0、第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标题、导语、主体 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2 回延安导学案含答案

2 回延安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 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预习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 信天游,也叫__________,流行于__________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_________,常用来__________ ,亦可叙事。_______。1945年曾经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歌剧________。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 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学生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白羊肚.()手巾.()糜.子()气喘.()黍.类()油膜..()整体感知: 3. 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4. 概括诗歌每个部分的大意。 合作探究 写作特色: 5. 诗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6. 体会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修辞手法: 7. 分析诗歌第二节比喻修辞运用的与众不同之处。

8. 诗歌第四节运用哪种修辞描绘了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具体谈一谈。分析情感: 9. 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抒发感情的? 艺术特点: 10.分析全诗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11. 夸张手法的运用。 拓展延伸:请你说一说信天游和我们学过的古诗词有什么不同? 学习小结: 13.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训练 14.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1)全诗采用的是________的形式。 (2)这六小节主要写________。 (3)理解下列诗句。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 红旗手中的书。 (4)“羊羔羔”一词的喻意是什么? (5)“母亲”是指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________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 共114页)

全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全册共114页) 目录 1 消息二则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3 “飞天”凌空 4 一着惊海天 5 藤野先生 6 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9 三峡 10短文二篇 11与朱元思书 12唐诗五首 13背影 14白杨礼赞 15 散文二篇 16 昆明的雨 17、中国石拱桥 18、苏州园林 19蝉 20 梦回繁华 21 《孟子》二章 22 愚公移山 23周亚夫军细柳 24 诗五首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