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1.对对子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要求学生划出标本一词,理解“标本”的含义,幻灯片板书。)

3.教师介绍苏州园林。

由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引出,并简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数量以及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

林、拙政园、留园)基本情况。“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

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

度评价。(以上文字及四大名园图片都制作成幻灯片,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展播。教师介绍苏州园林,作必要的内容补充,为学生把握课

文内容和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作铺垫。)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学生带问题欣赏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写实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的解说词为课文内容概括,其中1、2两段为原文,时间大约6分钟。如果全文录读,太费时。)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

总体艺术特征的?

(2)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工夫?

(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写实视频,形象的画面与概括的介绍互为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熏陶,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2.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2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幻灯片板书:完美的图画。)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学生找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板书:标本——完美的图画—----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映衬

(这四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简洁而重点突出)教师补充什么是图画美。

根植于学生心中,以让学生获得一点鉴赏审美的知识。)最后,以四个“讲究”统率哪几

个段落(3—6段),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既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或互相探讨,或询老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

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交流内容预设: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

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

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

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

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

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

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

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板书——

—课件展示

宽敞的与其他景物配合

成河道模样的与桥梁配合

池沼的配合图画

河岸与石头花草的配合

水与莲的配合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

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

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

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

不隔,界而未界”。)

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

原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决不容许这幅图画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学生交流7-9段学习所得,内容如下: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内容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

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

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

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

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

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使

读者在得到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欣赏园林的

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最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追求

是: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即每一堂课,都应该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的教学分三个环节步步深入: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三、

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在本教案设计中,抓住苏州

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

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

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

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

我国的园林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

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侧重抓关键词句,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准

确精妙之处。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默读、朗读、自主探

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

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