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自己笔记整理

人体解剖生理学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机体主动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同化作用:同化需消耗,通过消耗合成自身的能量。

异化作用:提供能量.

同化和异化的关系:同化为异化作用提供物质;

异化为同化作用提供能量。

2.兴奋性:兴奋;抑制。

3.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维持细胞内稳态。

1)被动转运: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a.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的扩散成为通透或渗透。

b.协助扩散:“通道”

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2)主动转运: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细胞扩散过程(消耗细胞代谢产生能量)。

特点: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消耗能量;依靠“泵”。

4.方位: 1)轴:冠状轴(左→右);矢状轴(前→后);垂直轴(上→下)。

2)面:冠状面(纵切面左→右);矢状面(纵切面前→后);垂直面(横切面)。

5. 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排列紧密整齐;有极性;分布体表或官腔内表面。

a.单层上皮:ⅰ.单层扁平上皮:减少摩擦,分布在血管内表面。

分布:内皮:被覆盖于心血管腔面的扁平上皮。

外皮:腹膜,胸膜,心包膜处的浆膜表面的偏平上皮。

ⅱ.单层立方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肾小管。

ⅲ.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吸收作用;胃,肠,子宫表面。

b.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复层移行上皮。

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上皮组织少,细胞间质较多,细胞不分层,组织类型多。

a. 疏松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未分化间充细胞。

细胞间质: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b.致密结缔组织;

c.脂肪组织;

d.网状结缔组织、

6.运动系统

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作用:支持,保护,运动。

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型,支撑体重,保护内脏器官。

1)骨

a.骨的形态:长骨,断骨,扁骨,不规则骨。

b .骨的构造:骨膜,骨质,骨髓。P33

c.骨的功能:支架,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髓造血;钙库。

2)关节的基本构造

a.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b.关节囊:囊壁外层纤维层:加强骨与骨连接。

内层滑膜层:分泌滑液,增加润滑。

c.关节腔:滑液,关节负压。

d.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增加关节稳固性,限制过度运动。

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半月板。

关节盂(关节唇)

e.关节的运动

特点:灵活性:关节面光滑有关节软骨;关节腔滑液滑膜层薄而柔软。

牢固性:关节囊;韧带;负压;关节腔结构。

7.脊柱的整体观

1)侧面观: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骶曲)

意义:a.增大胸腔,盆腔容积b.重心后移便于直立行走c.弹性,缓冲作用。2)前面观:椎体由小→大,与体重成正比。

3)后面观

8.足弓:足骨的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形成向上突隆的弓形,称~。

功能:弹性,能缓冲行走与跳跃时对身体和脑所产生的震荡。

扁平足长时间站立行走,易造成疲劳或足底疼痛。

神经系统

9.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0.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5个环节,缺一不可。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11.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元: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营养,支持,绝缘。

12.神经元:1).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尼氏体;神经元纤维: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2)胞突:a. 树突:一个到多个,含尼氏体,将冲动传向细胞。

b. 轴突:一个,不含尼氏体,传出功能。

13.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14.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非递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

15.突触: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突触前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突触小泡靠向突触前膜病与前膜融合→释放小泡化学递质入突触间隙→递质弥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

结合→突触后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

16.锥体系:大脑皮质控制调节运动的下行纤维组成,起自大脑皮质与运动有关的区域。

17.锥体外系:锥体束外,参与运动调节和控制的神经单元及其纤维,统称为锥体外系。

18.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内外侧所在的电位差。

产生原因:钾离子外流。

19.动作电位:神经细胞兴奋时将产生去极化,细胞兴奋产生的电位变化称~。

产生原因:钠离子内流。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

★超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大的变化趋势称~。

20.反馈 1)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一经发动需尽快结束的生理过程。

Eg: 排尿反射。

2)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性质相反,其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适用:维持稳态。

Eg:血压调节。

21.反馈的意义:使反射活动的调节自动和精确化,提高控制系统稳定性。

22.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

感觉: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

运动: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混合: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23.脑干:是皮下植物性神经中枢。形成和维持生物节律。

(延髓:生命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24.条件反射: 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

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条件反射的建立:强化,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25.感觉器官的适应:在一定的强度下,随刺激时间延长,感觉器官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会

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但每一种感觉的适应不同。

26.视觉传导路: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中脑上丘核→视交叉→外侧膝状体

→枕叶距状裂周围皮质。

27.听觉传导路:螺旋器上毛细胞兴奋→螺旋器神经节→蜗神经→脑桥蜗神经核→部分交叉

→中脑下丘核→内侧膝状体→内囊→皮质内颞听区。

28.视网膜的特殊结构:视盘;黄斑;中央凹。

29.双眼视觉的作用:扩大视野;克服生理性盲点;增强立体感。

30.兴奋性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31.血浆胶体渗透压:等渗溶液:0.9%氯化钠溶液 5%葡萄糖溶液

PH值:正常:PH 7.35—7.45

最大耐受:PH 6.9—7.8

32.血液正常值:血量为血液总量。占体重7—8%。

33.血清,血浆的区别:血浆:淡黄色

比重和粘稠性:Pr,脂类,红细胞数目等决定。

血清:红色;有凝集素。

34.血型定义:是根据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进行分类的。

35.凝集素:在血浆中存在着能与浓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36.输血原则:1)输同型血

2)异型血输血:万能供血者,万能受血者。

交叉配血

成分输血,自身输血。

37.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血清中,只含有B凝集素。

B型:凝集原B。A凝集素

AB型:两者都含有。凝集素两者都没有。

O型:两者都不含有。凝集素两者都有。

RH型: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不存在天然的RH凝集素。

38.血压的形成:形成血压是血液的量。

39.舒张期较长的意义:血液及时回心;心肌能充分休息而不疲劳。

40.心动周期: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41.心脏的特别传导系统:由特殊心肌细胞组成的,其功能是引起心脏自动节律性兴奋,并

将冲动传导到整个心脏,以协调心房和心室按一定的节律进行收缩。

4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

化管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43.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腺;舌下腺。

44.消化道管壁的结构特点:内→外

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45.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意义特性:自律性;伸展性;紧张性;对生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46. 小肠运动形式:分节运动和蠕动。

47.消化管的运动形式:蠕动;节律性分节;摆动;紧张性收缩。

48.消化液的主要成分:H2O;E;无机盐;少量有机物。

作用:(1)分解复杂事物成分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改变消化腔内PH值,以适应E的活性。

(3)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有利于吸收。

(4)通过分泌粘液,抗体等保护消化道粘膜。

49.呼吸节律的产生:是延髓吸气中枢,被高位呼吸中枢抑制性冲动周期性切断的结果。

50.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

51.隔肌:肌质部和腱质部

肋间肌:1)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和外展,吸气。

2)肋间内肌:收缩:下拉肋骨和胸骨,呼气。

52.胰岛素:促进体内物质的储存。

53.性器官:男:内生殖器:睾丸,附睾,精囊腺。

外生殖器:阴茎,阴囊。

女:内生殖器:卵巢,输卵管,子宫。

外生殖器:外阴。

54.主要生殖器官的作用:睾丸:产生生殖细胞,精子。

卵巢:排放卵子,又是合成分泌雌性激素的内分泌腺。

55.受精部位:成熟的精子与卵子在输卵管壶腹部上端卵巢相遇。

56.黄体:排卵后,塌陷卵泡内的颗粒细胞与内膜细胞转变为黄体细胞而行成黄体。

57.是否受精:Y:黄体继续长大,则称为妊娠黄体。N:黄体维持2周后即退缩。

58.妇女一生在生育年龄期只有400——500个卵泡完全发育成熟并排卵。

59.排泄:机体的排泄器官排除细胞代谢废物的过程。

60.排遗:机体的消化器官排出没有进入细胞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61.肾小球包括:血管球、肾小囊

62.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内皮:血管淋巴管单层的扁平上皮

2)间皮:胸膜、腹膜、单层扁平上皮

63.抗利尿激素:分泌部分:下丘脑

存储部分:神经垂体

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份重吸收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汇总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 闰盘 2.心动周期 3.上呼吸道 4.肝小叶 5.静息电位 6. 舒张压 7. 吸收 8.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9.水利尿 10. 特异投射系统 二、填空题 1.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称为 __________。 2.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和了解正常人体 __________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3. 肥大细胞胞质充满嗜碱性颗粒, 颗粒中含 __________和慢反应物质, 肝素等。 4.在骨骼肌纤维中,相邻的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 __________称肌节。肌节是肌纤维 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5.血液、脑脊液及脑组织细胞三者之间的物质成分交换(包括代谢产物及药物等是要通过 __________、脑室膜、神经胶质及脑细胞膜的过滤渗透作用来进行的。 6.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环节,将物质逆着 __________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7.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 和 CO2, 此外对血液的 __________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8.在 AB0血型系统中,凡红细胞表面含 __________的为 A 型。 9.刺激阈值越低,表示组织的兴奋性越 __________ 。 10.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 __________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11. 胰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氢盐、胰淀粉酶、 __________、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12.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精神状态、环境温度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3.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及 __________有关。 14.神经递质必须与相应的 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5.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 _____及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16.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 __________。它们和 _____合称为眼球的折光装置。 17.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运输。。 18.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 __________的压力。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抗帕金森药和抗阿茨海默症药

抗帕金森药(PD) 概述 又称震颤麻痹,是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由英国人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首次描述。 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严重患者伴有记忆障碍和痴呆症状,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加重,晚期往往全身僵硬,不能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病因学说 PD患者:黑质病变,使中枢纹状体内DA含量降低,黑质-纹状体通路DA能神经功能下降,胆碱能神经功能相对上升,因而导致PD患者的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抗帕金森药分类 目前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该病,但若正确使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药理作用机制,将抗PD药分为拟DA药和抗胆碱药两类,两类药物合用可增强疗效。两类药物的治疗作用目标都在于恢复DA能和ACh能神经系统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 一、中枢拟多巴胺类药物 (一)多巴胺前体药——左旋多巴 体内过程: 1. DA,不易进入中枢 2.分布 3.排泄:一部分通过突触前的摄取机制返回多巴胺能神经末梢,另一部分被单胺氧化酶(MAO)或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经肾脏排泄。 药理作用和应用 1.治疗帕金森病: (1)显效慢,2-3周起效,1-6个月获最大疗效 (2)改善肌强直和运动困难效果好,对肌肉震颤疗效差。 (3)轻症及年青患者较好 (4)氯丙嗪等所致帕金森综合症无效 2.治疗肝昏迷 在脑内可转化为NA,使肝昏迷患者脑内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但不能根治。 不良反应: 一、早期反应 1.胃肠道反应:多见,如厌食、恶心和呕吐。是左旋多巴在中枢和外周脱羧呈DA分别刺激胃肠道和兴奋延髓催吐化学区D2受体的原因。 2.心血管反应:治疗初期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其原因可能是外周形成的DA一方面作用于交感N末梢,反馈性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另一方面作用于血管壁的DA受体,舒张血管。冠心病禁用 二、长期反应 1.运动过多症:口-舌-颊三联征 2.症状波动及“开关现象”——“开”时活动正常,“关”时突然出现严重的PD症状。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主动转运闰盘尼氏体兴奋EPSP IPSP条件反射牵张反射心动周期神经核 单收缩静息电位反射受体视力ABO血型动脉血压呼吸运动微循环 肺通气呼吸膜基础代谢率肾糖阈绝对不应期神经纤维关节面动作电位 突触肌紧张脑干网状结构血液凝固肾单位分节运动 图1—18; 2—9; 3—9 A; 3—24; 3—38; 3—44; 3—61; 4—1; 6—3; 6—5; 6—15; 6—16;7—9; 8—4; 8—5; 8—7; 8—9 A; 8—11; 10—2; 10—3; 11—5 B; 11—13; 12—3; 12—6; 12—8; 13—3 C; 13--8 简答题: 1.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以疏松组织为例,简述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3.骨骼肌细胞的结构(包括超微结构),心肌细胞的特点。 4. 简述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单层上皮的类型。 5. 以左心室为例,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6. 简述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7. 简述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8.人体骨骼的组成和各部主要肌。 9.眼视近物时的折光调节。 10.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1.简述鼓膜、听骨链的减振增压作用。 12.白细胞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13.何谓ABO血型?输血原则有哪些? 14.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它为什么会自动跳动? 1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16.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17.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

18.小肠壁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9.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0.正常情况下,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体温的生理性变动。21.肾的血循环特点及其意义。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和排尿反射。22.腺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下丘脑的联系。 23.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4.睾丸的结构与功能。 25.卵巢的内分泌周期及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26.女性生殖周期月经现象的解释及卫生。

【推荐下载】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不良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态变化。包括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演变过程和血液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药物(drug):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或计划生育,能影响机体(包括病原体)的生理机能和生化过程以及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化学物质。 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与机体细胞相互分子之间的初始作用。[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 effect):在药物作用下,引起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态的变化。[结果] 按基本类型分:兴奋:原有功能的增强;抑制:原有功能的减弱 选择性: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组织器官发生比较明显的药理效应, 而对其它器官或组织的作用较小或不发生药理效应。选择性强——范围窄,针对性强;选择性差——范围广,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治疗作用:药物产生的符合临床用药目的的作用。 按效果分:对因治疗:治疗病因,治本;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治标。 补充疗法/替代疗法: 补充体内营养或代谢物质不足。 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药物引起的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 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 后遗效应(after reaction)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性质无关。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加剧(回跃反应)。 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造成的二重感染。 K D的概念:表示D与R的亲和力,即引起最大效应一半时(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药物的剂量(浓度)。 K D 与D和R的亲和力成反比;若将K D取负对数(-log K D)= PD2,则:pD2与药物和受体的亲和力成正比——pD2越大,亲和力越大。 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定关系。 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minimal effective dose/concentration):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即阈剂量或阈浓度。 治疗量(常用量,therapeutic dose)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最小中毒量小得多的量; 极量(最大治疗量 maximal dose)疗效最大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出现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形成足直型曲线。 质反应:效应强弱随剂量增减呈连续性质变。用阳性率或阴性率表示效应。形成S型曲线。 半数有效量(ED50):量反应中能引起50%最大效应强度的药量;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尽可能小则好)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实验对象死亡的药量。(尽可能大则好)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一般TI值大于3称药物安全。 最大效应(E max)/效能(efficacy):药理效应达到的不再随剂量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的极限效应。 效价强度(potency):引起等效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剂量越小,效价强度越大。 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时发生效应的能力。 激动药(agonist):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吗啡,Adr,ACh 完全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强的内在活性;特点:结合的Ra>> R i,足量使完全转为Ra ,产生Emax;α=1; 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α<1)。特点:只引起较弱的激动效应,增加浓度也达不到Emax; 拮抗药(antagonist):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α=0)的药物,与受体结合不激动受体,反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效应。 竞争性拮抗药:可逆性地与激动药竞争相同的受体;增加激动药的浓度可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斜率和最大效应不变。 非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剂量也不能恢复到无拮抗药时的最大效应( Emax ),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移,斜率、最大效应降低。 第一章药动学 转运速率(R)主要决定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或水溶性);膜两侧药物浓度,膜面积,膜厚度;药物的解离性(度)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单纯扩散和脂溶性扩散。药物转运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形式,速度决定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梯度、药物脂溶性和药物解离度。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2、正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达到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3、负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 4、主动运输:把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6、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7、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8、消化: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9、总和:同时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或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则可能引起组织的兴奋的现象。 10、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 1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能量刺激即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2、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叫做兴奋。 1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引起细胞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1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超去极化电位发展的局部电位。 15、跳跃式传导:电流只能从一个郎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郎飞结,这种冲动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重点内容 1、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的特点(运送方向、运送物质、是否耗能、蛋白质参与) 1)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2)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主要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3)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2、幼儿骨骼系统的发育特点 幼儿骨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韧性较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或变形。 新生儿的脊柱只有简单的向背侧面的弯曲。 儿童和青少年的脊柱发育时间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2、肌节: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神经元: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包括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6、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处的凹陷称肺门,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7、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合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9、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潜在密闭性腔隙,胸膜腔内呈负压。 10、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1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等,临床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

14、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15、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 16、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包括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1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18、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地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19、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20、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重量。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的状态。 2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到转,并可在膜上传播开来,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的,称为动作电位。 2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3、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被分解成可容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4、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5、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使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于血浆内的力量总和。 26、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7、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8、期前收缩:心肌在有效不应期后受到窦房结之外的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额外收缩。 29、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指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舒缩而发生规律性的波动。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便于切制。 (2)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东师人体解剖生理学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根据你的判断,请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错的划“×”,每题2分,共40分。) 1、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与外界特定的化学物质进行非特异性结合,引起蛋白质构 型的变化。 ( × ) 2、感觉神经系统是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外周效应器的神经纤维。 ( × ) 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态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 ( √ ) 4、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 √ ) 5、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皮质产生的感觉和知觉 ( × ) 6、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叫做去极化。 ( × ) 7、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 √ )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引起了K离子的通透性提高而发生的局部电位. ( × ) 9、老年人的神经细胞完整,但是传导速度减慢。 ( × ) 10、从发展的顺序看,躯干的生长早于肢体 ( × ) 11、对声源方向的判定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 ( √ ) 12、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 × ) 13、感受器的唯一作用就是换能作用。 ( √ ) 14、视杆细胞中的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视紫红质。 ( √ ) 15、舌头两侧中间部分对酸最敏感。 ( √ ) 16、声音传导中的骨传导在通常情况下发挥巨大作用。 ( √ ) 17、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调节性多肽,经下丘脑-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调节其内分泌功能。( √ ) 18、肾上腺是成对的内分泌腺器官。 ( √ ) 19、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 × ) 20、催乳素具有促进乳汁排出和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 ( ×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甲状腺激素虽然属于含氮类激素,但其作用机制却与类固醇类激素类似,简述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 机制 答: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质量较小,且是脂溶性的,可通过扩散或载体转运进入靶细胞,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适宜的温度和Ca2+参与下,发生变构获得透过核膜的能力。激素进入核内后,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过程,进而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结果诱导或减少某些蛋白质(主要是酶)的合成,实现其生物效应。一个激素分子可生成几千个蛋白质分子,从而实现激素的放大功能 2、20世纪60年代Von Bekesy提出了行波学说,试述其基本内容。

药理学笔记整理之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总论 (一)、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效应 α样作用(选择性结合NA 、AD 的受体)——α-R :分为α1-R α2-R β样作用——β-R :分为β1-R 、β2-R 、β3-R α样作用:收缩血管(皮肤、黏膜、内脏) α1受体: 瞳孔(开大肌)扩大、汗腺分泌 皮肤、粘膜、内脏、骨骼肌(弱)血管收缩 胃肠、膀胱 括约肌收缩 α2受体: 胰岛(B 细胞)素减少,NA 释放减少,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 β样作用:兴奋心脏、扩张三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支气管) β1受体: 心脏 兴奋(力、率、传、输) β2受体: 支气管平滑肌 松弛 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舒张 血糖升高(肝糖原分解) β3受体: 脂肪分解 (二)、胆碱受体与效应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即M -R (M1~M5)——M 样作用 烟碱型胆碱受体: 即N -R ——N 样作用(兴奋骨骼肌) N N (N1)—R :位于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N M (N2)—R :位于骨骼肌 M 样作用:抑制心脏兴奋(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 腺体分泌增加 M1: 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M2: 心脏抑制 M3:外分泌腺: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 内脏平滑肌:胃肠、支气管、膀胱平滑肌兴奋收缩 血管平滑肌:骨骼肌血管扩张 括约肌:胃肠、膀胱舒张、瞳孔括约肌收缩 (三)、多巴胺( DA )受体与效应 中枢DA 受体 外周DA 受体:肾、脑、肠系膜、冠状血管扩张

胆碱受体激动药(拟胆碱药) 胆碱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拟胆碱药的分类 抗胆碱酯酶药(间接作用的拟胆碱药) M 受体激动药代表药物——毛果芸香碱(匹罗卡品) (一)药理作用:能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包括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官的 M 胆碱受体, 对眼和腺体作用明显。(激动M-R ) 1 、对眼的作用——缩瞳、降低眼内压和调节痉挛 瞳孔括约肌的M 受体,兴奋时瞳孔括约肌向中心收缩,瞳孔缩小; (2)降低眼内压——通过缩瞳作用使虹膜向中心拉动,虹膜根部变薄,从而使处于虹膜周围的前房角间隙扩大,房水易于经滤帘进入巩膜静脉窦,使眼内压下降。 缩瞳(环状肌向中心方向收缩)即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变大→视近物清楚,远物模糊 2、对腺体的作用 较大剂量的毛果芸香碱皮下注射可使腺体分泌增加(汗腺、唾液腺) (二)临床应用 PS :用药后数分钟眼压下降,可持续4~8h ,调节痉挛2h 左右消失 2. 虹膜睫状体炎 ——与扩瞳药交替使用,防止虹膜与晶状体粘连。 3. M 胆碱受体阻断药(如阿托品)中毒 如:阿托品1-2mg i.h.(皮下注射) 4. 口干症 增加唾液腺分泌,汗腺也会明显增加 (三)不良反应 眼科局部用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剂量过大或p.o.时可出现M 受体过度兴奋的症状,如流涎、多汗、腹痛腹泻、支气管痉挛、心脏停跳 用药须知: 滴眼时应压迫眼内眦(泪点→鼻泪管),防止药液流入鼻腔增加吸收而产生不良反应。 避光保存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题共四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兴奋性—— 2. 呼吸—— 3.激素—— 4.上呼吸道——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6.收缩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相互关系的描述。2.上皮组织包括上皮、上皮和感觉上皮。 3.小肠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是小肠的特有结构。 4.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5.血小板的功能包括、和对毛细血管起营养和支持作用。6.毛细血管前的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血管阻力的主要部位,因此将该处形成的血流阻力称为。 7.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二是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前者是主要的。 8.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室舒缩活动所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是促进血液流动的主动力,而则决定着血流的方向。 9.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甲状腺机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 10.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的增高和的减少。11.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 12.第二信号系统是随个体的发育过程,并随的建立和强化而形成的。13.眼球壁的三层由内向外分为、和纤维膜。 14.生长素的主要功能是和。 15.增殖期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就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与意志;需要与动机; 能力与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与动机就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就是说脑就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她的需要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与思维萌芽(灵长类)三个阶 段。 12.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心理的源泉与内容(狼孩)。客观现 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就是社会的产物,就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就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与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就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 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与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与铁钦纳就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 的机能作用。创始人就是杜威与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就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分之 与。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与无意识。她把人的心理 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罗杰斯与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与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 32.神经元就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与功能单位。 33.神经元就是由细胞体、树突与轴突组成的。 34.反射就是指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35.把反射活动的结构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的过程叫反馈。 36.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