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科学评课稿范文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怎样进行科学评课?

答: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投入了;是不是兴奋,喜欢。还要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课学生很忙,但思考度很差。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主要看教师是不是面向了全体学生,实行了因材施教。

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课堂效果的评析,有时也可以借助于测试手段。即当上完课,评课者出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当场做以测试,而后通过统计分析来对课堂效果做出评价。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验证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

学生根据前面两课的学习,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源的缘故。如何让学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理解阴影部分为什么没有光线进去呢?

首先我让学生作出了猜测,学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光是沿直线的形式传播吗?

接下来,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我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做书本上介绍的这个实验——光穿小孔。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都发现只有让三个小孔对齐,才能使光通过在最后的纸屏上产生光斑,这就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再引导学生,移动小孔纸板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移动后,在最后的纸屏上不能出现光斑了,光斑出现在移动的那块小孔纸板上了,从而验证了光只沿直线传播。为了使学生能清楚的看见光的直线传播路径,我为学生再演示了第二个实验:烟箱实验。在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盒子中喷入少许的烟后,用一直激光笔对着烟箱照射,学生可以清晰的看见一条笔直的光,又进一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拿出一根直管、一根弯管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在6小组中各选一位学生上来分别用直管和弯管来看教室的白炽灯灯光,最后,6位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直管能看见灯光,弯管看不见灯光。这样就从反面验证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光的这一特性就能合理的解释影子的形成其实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

2. 将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3.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归纳。

4. 要给学生阅读课本和记忆基本概念的过程,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讲例子耗的时间太多,我觉得课后思考的方式更好。

教学至今,听过不少教师的课,但李XX老师的《光的传播》一课,给我的印象最深: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加演示实验的课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有趣的故事情景引入为突破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总结、获取有关“光的传播”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这一重点,突破了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的难点,有效实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知识获得的探究过程。

1.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老师用如来佛祖要求“孙悟空与光娃(光源的儿子)”比试赛跑开始,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入课题,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兴趣中,巧妙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题导入特别,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创设的情景中李老师还创造性的加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从中寻找,概括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的同时,学习了物理知识,并且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注重探究,教法灵活

李老师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组织学生讨论积极,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主动有效,实验器材准备科学合理,充分显示了光在气体、液体、透明固体(果冻)中的直线传播路线,很好的探究了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应用得当,丰富多彩的图片、光源的举例、影子的成因、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等很好地体现了多媒体课型形象直观的特点,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适时展现了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教学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

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

整个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扩大了与学生的交流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交替运用,使知识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掌握,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教学方法应用灵活得当,课堂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另外,还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社会,服务于社会,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排队、瞄准,激光准直等,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活动中,李老师将学习的重心向知识探究转化,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科学史观教育。

在讲到“人造光源”一词时,延伸介绍了人类用火的发展史,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

五、赏识教育,评价及时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并给予及时的表扬,推行赏识教育。尤其是进行小组讨论时,对讨论积极、回答正确的同学奖励给他实验时的果冻,引起了其他同学的羡慕之心,更增强了这些同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体

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也能避短扬长,有助于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

六、基本功扎实,精讲精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李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虽年逾四十,仍能学习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所选习题都各有侧重,对课上所讲授的知识点,既有练习又相互补充,很好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但李老师的课也有些微的不足:这节课的实验都相对较简单,教学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只给学生器材,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进行实验后的讨论交流,那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及合作探究能力。

另外,应该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这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再就是,学生不必过早的接触科学探究,虽然实验中难免会有所涉及,但不必把探究的七要素全部搬出来,按步骤进行;并且七要

素也不是每个实验都必须有的,也可以只有几个要素组合完成实验。

总体来看,李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对我的教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也使我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丰富自己,以期在新课改的路上走的更远!

一、评课的三个阶段

(1)评课前的准备:课程标准要熟练;对教材要有很好的理解;了解相关的理论。

(2)课堂的观察——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

(3)课后的分析交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听课的四要素:

看:师生的活动。

听:教师的语言。

记:运用规范的符号纪录,便于分析、统计。

想: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师板书;学生活动。

三、评课五不要:

不要挖苦讽刺;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以个人的倾向品评;不要居高临下、趾高气扬;不要信口开河。

四、评课三为主:

要以肯定成绩为主;要以帮助提高为主;要以鼓励改革为主。

五、评课的两个突出:

突出重点;突出特点。

六、评课的五个关注点:

研讨课:围绕研讨,关注未来。要谈建议、主张,少说定型之言。

示范课:关注闪光点,以介绍新思想、新思路为主,多说优点少说缺点。

交流课:提自己的看法时,多一些商量,少一些武断,关注点在——互动。

调研课:注重观察分析,多谈现象,关注原因。

检查课:评价的目标,多量化少笼统,关注点在综合性。

优点:

1、注重了实验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实验要点的提示。由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如加热白糖时金属勺子易传热,要小心烫手;糖不能装得太满;要爱护好实验桌;对比观察实验前要留下一点样品作对比等等。

2、注重了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补充自己观点的习惯。

3、注重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沙和豆子的混合实验,白糖加热实验,关键在于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学生观察得很仔细,也表述得很完整细致。如:沙和豆子混合后,豆子上面粘了灰,有一些潮湿,白糖加热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为液态,再又变为固态,颜色由白到红到褐再到黑,从这些仔细观察得到的现象对比中顺理成章揭示出科学概念。

4、注重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揭示概念。第一步,教师由沙和豆子的混合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实验过程中物质没有明显变化,即使豆子变湿了,粘灰了,豆子依然是豆子,沙依然是沙,为后面的白糖加热实验打好铺垫。第二步,通过白糖加热的实验,观察其物质变化,对第一个实验相比,物质有了明显变化,白糖不再是白糖了。教师在此强调,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第三步,学生通过两次实验现象的对比,更深一步,得出没有明显变化,说明没有新物质产生,有明显变化,也就是产生了新物质,从而水到渠成揭示出科学概念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四步,联系生活,巩固知识,由折弯铁丝,撕破纸,燃烧纸,水结冰,蜡烛燃烧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不足:

1、要紧扣学生回答中的用词做文章。如学生说豆子和沙混合后,粘了一点灰,有一点湿湿的感觉等,教师一方面要表扬同学们观察间细致,另一方面要抓住“一点”、“感觉”等词,这就说明实验变化的现象是不明显的,这比由教师直接说出更好。

2、课尾对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这一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强调不够,就显得主题还不够突出,似乎画龙还差一点眼睛的再现,也体现了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和设置还不够细,还值得深入钻研和仔细思考。

3、对于最前面的两个物理实验,可否考虑让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做,这样参与的面会更广,注重合作与个体的学习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学生的广泛参与不是很够,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还应多家考虑,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进来,可能效果会更好。对于教学语言的诙谐幽默和深入浅出则不是很好,有待今后进一步加强。

总之,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多总结,多思考,不断提高。唯如此,今后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有益的学习经验:

初步认识水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和无嗅。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

准备:

玻璃杯,清水,牛奶,硬币等。

活动与指导:

1、嗅觉游戏。教师把装有清水、酒、醋的瓶子放在幼儿面前,请幼儿来闻一闻,判断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2、味觉游戏。教师请幼儿尝一尝,说说哪个瓶子里装的是清水。

3、教师对幼儿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小朋友们仔细来观察。”

(1)教师拿出两个玻璃杯,在一个玻璃杯中倒入清水,另一个玻璃杯中倒入牛奶。

(2)教师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请幼儿观察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看不见,而哪个玻璃杯中的硬币能够看见?

(3)教师总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所以放在里面的东西我们都能够看见。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