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XXX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产业的规划背景和依据

一、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体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连续5年出台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继续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2、现实背景

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都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休闲度假以及体验农业文明、教育子孙后代等要求突显。而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城乡共繁已成为城乡统筹的瓶颈。现代都市农业正值此时,因地制宜地用不同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解决着这个瓶颈。因此以建立在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载体上的集休闲、观光、旅游、服

务、生产、商贸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型体应动而生。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成了各级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

***区委、区政府提出用“全域***·全境温江”的理念调整完善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把大统筹大集中贯彻始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打破城乡分割、打破“条”“块”局限,在全市全区范围内集中使用资源生产要素,努力开创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把温江建设成为经济雄厚、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

***镇位于***区北部,处边缘地带,全镇3万亩以上耕地保存完好,花卉苗木占有量达2万亩以上,如川派盆景,天星青椒、西施番茄等各种农业特有资较为丰富,其拥有古镇称号,陈家桅杆、鱼凫王墓、鱼凫王妃墓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特别适合发展集休闲、观光、旅游、生产、服务、商贸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因此,制定一个与***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相适应的***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为推进和指导***镇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区***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规划的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期末为2018年,分为2009~2013年和2014~2018年两个5年阶段。

二、规划依据

本规划依据以下依据制定:

1、理论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编制***区***镇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充分遵循了这一指导思想,首要考虑农民的发展需要和切身利益。要按照统筹发展的思想,在规划上对农业发展及其制度、体制、政策进行通盘考虑。依据“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农业比较优势理论”,“城市圈域经济理论”,“农业布局的区位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等理论编制本规划。

2、政策现实依据

(1)***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2)***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市***区“十一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4)***市***区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

3、现实依据

***区和***镇相关资料。

第二章 ***镇总体概况

一、镇域自然资源概况

***镇全镇一马平川,河流密布,交通发达,土壤肥沃,人杰地灵。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温彭路、成青快速通道南北纵贯全境。处于温郫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腹心地带,是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素有“花木之乡”、“休闲旅游之乡”的美誉。

1、地理位置

温江位于东经103°41′,北纬30°36′-30°52′,地处***平原腹心,距***中心城区18公里。

图2-1 ***区区位图 ***镇是***市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区西北部,距温江城区11公里,东隔江安河与郫县花园、友爱、清河为邻,南与温江万春、和盛接壤,西隔金马河眺望青城山,北与都江堰土桥毗邻。全镇地势西北略高,东南偏低,东西高差约27米,南北差约4米,地貌简单,属平坝区。从整个微地貌看,几千年来兴修水利和耕作改造等人为作用是很显著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平均比降4.1‰。

2、气候条件

***镇在***平原都江堰灌区之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5.5℃,年降雨量为971-1105毫米,年日照时数达1196.5小时,无霜期长达280

天,冬春少雨,

夏秋多雨,晴天常为东南风,阴、雨多为西北风。

3、土地资源

***镇现有耕地70704亩,***镇位于***平原沉降中心及东缘蒲东—新津隐伏断裂之间,第四系沉积厚度150米—250米。***镇土壤质地多为粘性重的紫泥土和黄泥土,土壤肥沃,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丰富,宜种物多,经多年耕作栽培影响,已熟化为高产稳产水稻土,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而均一。水力动态均稳,呈中性反应,土层保土

图2-2 ***镇区位图

保肥供肥能力强,耕作性能和生产性能良好,养分丰富,肥力高。沿河两岸有少量沙土和半沙土,土层较厚,承载力较稳定。

4、水资源

***镇河水资源丰富,金马河流经镇域西侧边缘约15公里,岷江主要排洪河道,河床宽阔,砂石资源丰富。江安河沿东北边境流过约17公里,江安河又名新开河,自都

江堰宝瓶江沿金马河左岸都江堰土桥进入***镇,成为温江东北部与郫县的天然分界线,是都江堰内江农灌主干渠兼有排洪功能。沿江安河有新天师、骆家滩、玉石、***等水电站。杨柳河是从江安河流出的主要灌溉河流之一,主要灌区为***区、双流县。镇域内沟渠纵横,分别是天生堰、小天生堰(西支渠)、鹿角堰(玉石堰)、乌龙、全集堰、李村堰、潘家堰、黄土堰、江安一支渠、江安二支渠。***镇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完成了斗、农、毛渠的改造,实现了灌溉的水利化、节水化。

***镇地下水资源丰富,夏秋两季尤为旺盛,深者5—7米,浅者不足2米,这是解决全乡人畜饮水的主要途径。

5、农业资源

***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宜于生物生长,***镇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物产丰富。***镇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经济作物有大蒜、花木、蔬菜等。2008年粮食总产量6385吨,蔬菜总产量21672吨,种植花卉苗木22192亩,东岳彩色地被植物种植区和天星大葱种植区己初具规模,推出了“百花川派盆景”、“江安桂花”、“岷江佛顶株”、“八一桂花”、“天星大葱”、“西施番茄”、“伍灵辣椒”、“三邑韭菜”等品牌。畜牧业以家禽饲养(鸡、鸭)为主,提供的农副产品主要有鸡、鸭、兔等。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

1、行政区划

***全境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5.9公里,幅员面积53.1公里,辖7个社区(吴家场、汪家湾、团结桥、百花、复兴、东岳)和8个行政村(岷江、长青、天源、天星、新林、苦竹、清水、胜利),共有村(居)民小组245个。政府驻地吴家场,远期规划镇区面积3.2平方公里。

2、人口及分布

2008年底,全镇总人口41064人,其中农业人口3603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87.8%,非农业人口502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2.2%,非农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吴家场、团结桥、汪家湾三个社区。其余均为零星分布的小规模聚居点,受传统耕作方式限制,各个院落呈现的是自由分散发展空间模式,无序蔓延,特点是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空间布局分散。

由于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人们的自身素质等原因,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以

及环保意识相对较弱。随着***镇发展,镇政府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和宣传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人们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自发需求,居民的环境意识正在不断的提高。

图2-3 ***镇行政区划图

三、***镇农业现状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以花木产业为主导产业,花木面积22192亩,占耕地面积的31.4%。养殖业以鸡、鸭为主并初具规模。

***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是***区以发展花木产业为主的农业大镇,花木之乡誉满全国,是川派树桩盆景的发祥地,其传人有著名的“川西花王”陈开钦。温江的花木产量占***市的1/2,***省的1/3,而***花木产量占***区1/4以上。***境内已是绿色点、线、面的交融,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令人流连忘返,***花木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按照“一三互动、优三退二”的基本思路,***农业定位逐步向现代节约型农业过渡,继续巩固提升花木产业,通过“三抓”(品牌、基地、物流)举措,努力培育“一村一品”,目前百花川派盆景、东岳彩色地被植物种植基地、江安桂花、岷江佛顶株、八一紫薇等品牌初具规模,并在省内外已有相当知名度。

同时,还注重对特色蔬菜产业的培育,成果累累。迄今为止,天星大葱、天星辣椒、西施番茄三个品种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无公害基地认证。伍灵辣椒、三邑韭菜等特色蔬菜也是老百姓脍炙人口的食品。

全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0704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4129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0%,花木种植面积22192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1.4% ,蔬菜播种面积734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0.3%。

表2-1 2008年***镇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天星、东岳两个科普示范基地及示范农技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整合科技资源,加大技能培训力度,2007年开展装修技能培训69人,现代电焊工培训63人,园林绿化中级技能培训139人,实用技术培训648人,利用天星葱示范基地试验田培训600余人,对50户镇“三结合”帮扶户进行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及科学养殖生态猪实用技术培训。

四、其他社会经济概况

***镇是农业大镇,农业较为发达,以花木产业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2007年,***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752万元,同比增长了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600万元,同比增长29%;实现招商引资到位区外资金84400万元,同比增长156%;2007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219.3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61%;实现镇本级财政收入469.98万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9.98万元,包括国税完成250.53万元,完成预算的165%,地税完成219.45万元,完成预算的268%。

1、工业按照“三个集中”发展要求以及国家节能降耗的大政方针,近年来镇域内的企业(特别是顽石、西金两个水泥厂)陆续关停并转,工业逐步委缩,并向农业产业化企业方向转型。

表2-2 ***镇主要工业企业一览表

2、第三产业***镇共有三产业企业881家,从业人数2304人。2007年第三产业营业收入10048.1万元,同期增长25.4%。

***镇以汪家湾生态园区、陈家桅杆及鱼凫王墓、圣修堂、乌龙岛等品牌为载体,做好生态和历史文化两篇文章,大力发展以旅游休闲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突出“两带”开发重点,加大江安河、金马河沿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沿河体育运动休闲、旅游、房产会所的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带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突出“两线”开发特色,抓好新老温玉路、成青路沿线规划和生态景观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逐步形成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集群效益。完善温玉路到柏灌王墓、温玉路至鱼凫王墓的古迹寻踪道路建设,加强吴家场、团结桥、河坝场旧城改造力度。做好汪家湾、乌龙岛等生态旅游景区(点)的整合提升和开发,加快陈家桅杆和圣修堂的保护和开发步伐,整体融入成青旅游大环线。此外,充分挖掘***人文、餐饮、民俗特色,鼓励和引导本镇和外来的投资者发展生态观光、文化寻踪、餐饮娱乐等旅游休闲行业,逐渐形成以生态休闲、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寻踪为支撑的特色鲜明的第三产业,打造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镇农业发达之外,镇内的职业教育发展也较好,文化氛围浓厚,2007年全年教育教学投入17万余元。实验校在校学生1141人,教师73人,初中在校生1108人,教师86人,小学在校学生1690人,教师107人;投入20余万元完成了***小学直徘式排污管道的改造,通平刘板桥小学地面平整工程,***中小学水冲式厕所的建设等项目;教师政策性补贴和进修补贴足额发放到位。同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做好了教育资源向社区(村)开放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镇境内有金马河、江安河、杨柳河滨水绿地资源,陈家桅杆、鱼岛王墓、柏灌王墓等旅游资源,优美的乡村环境,但目前第三产业重点项目的推进速度仍不够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财政运转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总体来看,***镇镇域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取得明显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五、基础设施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