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4

1

性的公共资源;(3)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后两类可以统称为混合公共物品。混合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congestion)的特点,当混合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人,会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

(二)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式、效率问题

公共物品的分类和混合公共物品的拥挤性为我们探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前提。所谓“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强制的情况下,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捐助的方式,如无偿建立图书馆,为SARS疫苗的研制免费提供基金等。二是市场方式,即公共物品的投资、生产、修缮完全由私人来完成,私人通过向消费者收取费用得到补偿。三是联合供给(Vicary,Simon,1997),可以是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私人部门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提供给公众,或者政府对私人提供公共物品给予补贴和优惠。也可以是私人与社区联合供给,社区给私人一些优惠政策,如低价提供场地等,私人则以较低的价格向社区提供公共物品,或者社区就直接向私人购买公共物品提供给社区成员。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一批主张经济自由的经济学家,如戈尔丁、布鲁贝克尔、史密兹、德姆塞茨、科斯等人或从理论或从经验方面论证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如今,随着微观经济理论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公共物品的很多领域,私人或私人间的合作不仅可能,而且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首先,从纯理论模型上看,在Charles Tiebout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共物品供需均衡模型指出,在五个假设前提下,公共物品也可以像私人产品那样较为精确地实现供求均衡,发展其他形式的公共物品供给方式或许会因为促进竞争而提高效率。这些假设包括: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可以完全流动;不考虑地方税收的可变性;有充分多的地方政府或社团可供选择;某地提供的公共物品只有该地的居民收益,公共物品的成本也完全有该地居民承担;各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是无差异的。

其次,通过博弈论框架的扩展。康恩斯和桑德勒(Comes and Sandler,1986)研究发现,公共物品的纳什均衡供给不会为零,但要小于帕累托最优,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加而扩大。Xiao peng Xu(2002)引入成本分担理论,通过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称的公共物品供给博弈(symmetricpublic-good -provision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证明了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公共物品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是不确定的。因为假定其他人均为自愿贡献者,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更多的人分担了固定的供给成本,这使行为人有了更强的动机成为自愿供给者,但同时也意味着由他人提供物品的可能性也上升了,从而导致更多的行为人选择“搭便车”。若后者的作用超过前者,那么在均衡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自愿供给者。

Pecorino,Paul(1999)研究了重复博弈中,公共物品供给行为中的合作能力。他们建立的动态模型表明,在一个大范围的经济中,合作是可行的,而且这种合作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变得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在何种博弈中,反复的计划和博弈前的交流(Chakravorti,Bhaskar,1995),反馈、学习和重复博弈(史蒂文斯,1999)对于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公平与效率都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除了上述两个研究角度外,目前的研究似乎越来越依赖于来自实验室的实验数据,通过这种实验经济学,可以帮助一些学者从理论角度说明,“搭便车”问题并不像传统经济理论预测的那样普遍。Cason Timo2 thyN and Khan Feisal(1999)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荷兰东部一些工厂车间为工人们提供条形糖果,工人们可以投一个货币单位到指定的盒子里,然后取一颗糖。实验结果证明了,由于缺乏监控(imperfect monito2 ring)和口头交流(verbalcommunication),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经验不断增加,会使贡献水平不断下降,但如果行为人在决定个人贡献的数量之前有机会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就能扭转这种下降的趋势。行为人会根据交流不断更新他们的预期,从而提高自己的贡献水平。Myles,G areth D.(1997)通过实验驳斥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静态模型,提出了代际公共物品(intertemporal public good)的概念,假如消费者关心其子孙的福利,就有动机提高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水平,这样,消费者既直接从其消费公共物品中获得福利,也间接从其后代获得福利中获得福利。此外,Cadsby和Maynes(1999)实验检测了资金返还的保证、持续贡献(continuouscontribution),最低成本(threshold),回报率(revenue)对集团行为进而对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当然最重要的应届公共物品博弈实验(Public good games,P GG)了。在典型的实验环境中,几个人为

5

1

一组,组中有一个公共池塘(public pool)。每个人收到一笔收益y,他可以选择从0到y的一个数值g投入公共池塘。游戏最后,这个公共池塘会对组中每个成员产出报酬m,其中m是边际回报率(0

此外,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推动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信息经济学在公共物品理论上的应用主要就是解决如何“诱导人说真话”。除了我们熟悉的克一格税以外,Gradstein,Mark,(1998)认为当信息完全时,政府可以通过征收林达尔税等政策工具达到最优配置,当信息不完全时,不存在自愿的和有效率的公共物品供给。必须采取一些强制的对公共物品的矫正政策,设计一个税收一补贴政策,这一政策的条件是(1)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为公共物品做贡献的成本,政府只知道这些成本在人群中的分布。(2)社会最优公共物品数量与个人成本无关。给所有的贡献者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向不贡献者的征税。只要公共物品的社会最优数量是与私人成本的分配无关的,那么实行这种税收补贴政策就能实现公共物品的最优配置。

同时,通过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新方法,可以解决由于缺乏私人对公共过物品偏好的信息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Snyder,Susan K.设计了一种在缺乏上述信息的情况下,测试公共物品供给是否与帕累托最优一致的方法。只需要假设机构是有可描述的偏好的,这些偏好是以连续的,严格单调和严格准凹性的效用函数来表示的,用以定义私人产品和公共物品的消费。这种测试不需要考虑个体公共物品需求所引发的消费,只需要一系列总体水平的数据,特别适用于以个人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行为为中心的模型。也可以为在一个广泛的公共物品经济体(包括私人产品、公共物品、混合产品)中检测帕累托最优假设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

最后,从政治传统角度来理解私人供给公共物品,即公共选择的角度,也是很有说服力的。Myles, G areth D(2000)认为政治传统因素包含多个方面,从政治家的角度采看,公共部门似乎存在更多的浪费现象。资源不是被转化为对社会有用的产出,而是被浪费在支持不必要的官僚作风上。即使资源被合理利用了,生产方式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于是对于消费者来说,税收规避成了他们对政府不公平政策的最好回应。为了刺激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竞争,在教育、保健、犯罪防治、邮政服务、医疗卫生等混合公共物品领域,可以同时存在私人市场供给和公共供给两种方式(Epple and Dennis and Romano and Richard E,1996)。这有可能使公共部门陷入困境,关键还是在于公共部门供给的质量。

(三)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发展

具有地方规模和地域限制的,应当由各个不同的地区分头决策和组织供给的公共物品我们说它是地方性公共物品。

如果一个地区的地方性公共物品是由国家性的税收提供资金建设的,那么收益会集中在这一地区,而成本却是分散的,由各个地区共同承担。这就产生了公共物品配置中的无效率,Brian Knight为了检测立法者对这种制度的反应,分析了1998年美国国会对运输工程基金的投票。在由地方选举产生代表组成的中央立法机构中,这种受益与成本的地理性分离,诱使立法者尽可能提高本地区的支出,因为本地区只承担一小部分相关的税收成本。而总的中央支出是过度的(特别是在政治权利强大的地区),并且存在巨额的不可补偿损失。以往人们往往假设中央政府会使国家福利最大化,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央政府也面临着为地方而非国家利益服务的动机(Brian Knight),中央与地方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各地区政治权利的不对称,都导致了经济资源从政治弱势地区流向政治强势地区,造成配置不当。

因此,究竟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支出并由总的国家收入来为地方性公共物品提供资金,还是由地方政府决定并由地方税收提供资金,是要视这种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外溢程度和地区之间的偏好差异而定的。以往,标准的解决方案假定中央集权制(centralized system)下,政府可以为不同的地区选择统一的公共物品支出水平。当这种公共物品没有外溢性时,这是一种好的解决方法。但事实上,中央政府并不可能为各个地区提供相同水平的公共物品,中央集权体系会产生不同地区间居民利益的冲突,尤其是当支出决策是由地方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立法机构制定的,这种冲突在立法机构内部就会产生。Timothy Besley,ste2—

6

1

phen Coate认为如果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很高,地区间对公共物品支出有相同的偏好,那么中央集权体系是较好的政策选择,但如果外溢性不大,而地区间差异性较大,则不应选择中央集权体系。

地方公共物品的分配往往是十分不均的,一个地区闲置的公共物品很可能是其他地区所缺少的,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中央的拨款来矫正这种状况呢?Cremer,Helmuth,Marchand,Maurice,Pestieau,Pierre (1997)在简单一次博弈的框架下,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即自由放任的不合作方案,最优解和次优解,将最终的纳什均衡与Benthamian福利函数的一个最优解相比,可以看出中央的非歧视性矫正拨款其实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并不能达到最优的状态。

地区间住户的自由流动也会影响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有效性,这方面的著作颇多,Brueckner(1983), Wildasin(1986,1987),Krelove(1993)都曾对此进行过研究,但是他们都只考虑了地区间居民的流动性,并且假定地方政府会将税后的土地租金最大化。Richter,Wolf ram F;Wellisch,Dietar(1996)将本地居民划分为流动的劳动者和不流动的土地拥有者,增加考虑了厂商的流动性,这样政府就要进一步考虑以有效的方式向厂商征税,同时将公共物品的供给扩展至公共服务,政府不再仅仅是传统上的提供公共物品,还要向厂商提供公共服务。当公共要素的供给无效时,公共物品的供给可以是有效的。新的模型说明如果土地租金不外流,那么有效分配是可以达到的,但如果非本地区的居民拥有本地的地方生产要素,并从中获利,会导致地方行为无效率,土地租金的外流妨碍了分权体制下的政府行为。同时地方政府无权处置地方性人头税,也会产生扭曲作用。两个因素会共同导致地方政府通过不足额提供公共物品来转移流动性住户,或通过对流动性厂商征收高税,同时又不足额提供地方公共要素来减少流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从而转移流动性住户。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必须进行最优干预设计,矫正这种无效的地方行为。

三、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投入在绝对量上有大量的增加,但事实上,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仍然存在严重的短缺。一方面存在“越位”现象,在竞争领域存在大量的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缺位”现象,政府的核心职能即提供基本公共物品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的履行。在许多公共物品领域,还出现了严重的“错位”’“什么是政府应该管的,什么是应该由市场内在运行解决的”以及“政府如何才能管好”依然是一个重要而持久的课题。比如没有很好的区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没有意识到一般医疗保健和基本医疗保健的区别,结果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基本医疗作为地方公共物品由乡镇提供,乡镇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只好向农民摊派,这就是错他造成的后果。

所以正确地区分公共物品的性质,并根据它求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政府可以将原先垄断的公共物品生产权向私人企业或非营利企业进行转让,中标的承包商按合约生产公共物品。在签订合约之前制定一套公平而有效的投票过程,防止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冲突而导致的效率损失。合约签定后,要注意对其的监督和实施。政府也可以通过恰当的税收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私人力量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作用。对一些具有较强排他性的混合公共物品,甚至可以完全由私人企业来提供。

大力推动公共物品的自愿供给,比如对于慈善事业,福利彩票要出台优惠的管理政策,包括返还比例,税收政策,以扩大筹资规模。同时要改进运行制度,降低成本,强化公益金的使用监督,增加透明度。这样既可以满足特殊群体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又使一部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完全,甚至完全不必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收入,保证公共物品供给的稳定性。

农村的公共决策应更重视民主程序的运用,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性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相当的决策权,允许地方开征各种财产税,使地方“有源可取”’“取之有道”。同时要促进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性,使公共选择更符合民意,增加居民的流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取消对人员流动的各种限制,比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使不同地区的居民能够真正做到“用脚投票”。在公共物品的供应上坚持城乡平等的非歧视原则,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大致均衡的公共物品,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可以为研究和发展公共物品理论提供更好的现实条件。

[下转第9页]

性,虽然差异性相对于单一货币政策实施前有所下降。

总的来看,我们从银行利率传导经验研究中得到的差异对于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操作而言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这反映了成员国在经货联盟实施第三阶段后金融结构仍然存在进一步一体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Angeloni I.and Ehrmann M.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Any Changes After

EMU?.ECB Working Papers No.240,J uly2003.

[2]Bernarke Ben S.,G ertler Mark.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2

sion[J].Journal of Ecomomic Perspectives,1995,9(4):27-48.

[3]Borio C.E.V.and W.Fritz.The Response of Short-term bank lending rates:A Cross-country Per2

spective.BIS,1995.

[4]Cecchetti G.,Stephen.Legal Structure,financial Structure,and the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2

anism[J].FRBN Y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9,(7):9-22.

[5]Cottarelli C.and A.K ourelics.Financial Structure,Bank Lending Rates and The Transmission Mecha2

nism of Monetary Policy.IMF Staff Paper No.41,December1994.

[6]Davis E.P.and O.De Bandt.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Market Str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

ECB Working Paper No.7,September1999.

[7]Gual J.Deregulation,Integration and Market Str4ucture in European Banking[J].Journal of The Japa2

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99,(13):372-96.

[8]Kashyap Anil,Stein J eremy.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A Surve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J].Economic Perspectives,Federal Banks of Chicago,1997,21(5):2-18. [9]Mojon B.Financ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est Rate Channel of ECB Monetary Policy.ECB Working Pa2

per No.40,November2000.

[10]李平,甘春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分析[J].世界经济,2002,1:37-43.

[上接第17页]

参考文献

[1]Brian Knight,Parochial interests and the 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evidence f rom con2

gressional voting on transportation projects[J].0047-27272004.3,vo188,Issue3-4,845-866

[2]Besley,Timothy a;Coate,Stephen b,Centralized versus decentralized provision of local public goods:a po2

litical economy approach,[J].0047-2727,2003.12,vo187,Issue122611-2637

[3]Schultz,Christian;Sj str m,Tomas,Local public goods,debt and migration[J].0047-2727,2001.5,vol

80,Issue2,2611-2637

[4]Menezes,Flavio M.a;Monteiro,Paulo K.b;Temimi,Akram,Private provision of discrete public good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J].0304-4086,2001.7,vol35,Issue4,493-514

[5]Xiao pen wu,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Size and The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 ood[J].0165-

4896,2002.3,vol43,Issue2,157-163

[6]华民.公共经济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7,56-71

[7]翁礼华.横看成岭侧成峰-财税与中国文化(初稿)[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134-135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doc

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概念 正文 一、公共物品的概念及特征 1.公共物品的概念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又称公共产品,广义上讲,它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备非竞争性或在受益上具备非排他性(或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它是一个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也被称为政府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问”。 2.公共物品的特征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理解物品的私人性和公共性,关键在于理解物品在消费过程中的两种属性: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要消费各种各样的物品或使用价值,当人们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私人不动产、日用消费品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排他性;反之,当人们在消费某种物品时,同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如国防、法律、航海灯塔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排他性。 竞争性:一件物品被消费,别人就无法再消费该物品了,如一只面包、一件外套等,供给者只有增加生产,才能满足更多人消费;那么,这件物品从生产到消费都具有竞争性;反之,人们对某种物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利益,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加重供给者的成本,或者说,新增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同时,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即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如交通路牌标志、法律条文等,那么,这种物品就具有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而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则是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可以分割的;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这种不能分割有两种情况:一是技术上不可能,如交通路牌标志要让一部分走过它的人不能看是不可能的;二是分割的成本高昂到不可接受,如为了不使某艘船受既有灯塔的指引而另拓航线和建造另外的灯塔的成本太高。

银行业搭便车之弊端

1“搭便车”内涵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认为在团队生产中,由于团队成员的个人贡献与所得报酬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个成员都有减少自己的成本支出而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团队工作无效。 另外,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则认为”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搭便车”行为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的投机行为,是指在一个共同利益体中,某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假装或不道德地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的行为与动机。 2“搭便车”行为的危害 “搭便车”现象是团队管理者非常重视的管理问题,管理失效将会严重影响团队目标的实现,对搭便车和被搭便车者也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2.1严重损害“搭便车”者自身收益 “搭便车”者消极偷懒,靠投机取巧,坐享团队成果,久而久之,荒废自身业务能力,虽不劳而得以享受团队成果,获得短期收益,但这种短视行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维持的,最终将严重损害其长期收益。 2.2损害公平性,打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他要根据自己获得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种种比较来衡量自己的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参照物通常有“其他人”、“制度”和“自我”三种类型,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式,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搭便车”者不劳而获的行为将严重损害公平性,直接打击团队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2.3长期放任“搭便车”行为,将导致投机取巧、互相推诿的团队文化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第二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第二章公共物品与公共选择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 A.政府 B.私人 C.市场 D.公共管理部门 E.政府与市场 2.政府提供纯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是() A.税收 B.收费 C. 价格 D.利率 3.混合物品的类型有() A.拥挤性物品 B.排他性物品 C. 外部效应的物品 D.非竞争性同时具备排他性 E.俱乐部物品 4.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方式有()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经营; C. 政府补助 D.私人经营E.政府垄断 5.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时对垄断性国有企业可采取的改革方式是() A.国有国营模式 B.国有国控模式 C. 公司制 D.放开经营E.国家垄断 6.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有() A.边际成本定价 B.平均成本定价 C. 二部定价 D.负荷定价E.管制定价 7.财政支出效率着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A.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B.纯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C. 准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D.收入分配效率E.公共物品的生产效率 8.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大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时() A.公共物品配置不足 B.公共物品配置过度 C. 公共物品配置最优 D.私人物品配置不足E.私人物品配置过度 9.财政支出内源性效益可分为() A.财政支出总量效率 B.财政支出结构效率 C. 财政支出项目效率 D.财政支出部门效率E.财政支出单位效率 10.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有()。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 最低成本法 D.最低费用选择法 E.平均成本法 11.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 A.立宪 B.立法 C. 议会 D.行政E.司法 12.我国的财政法制建设包括()。 A.财政立法 B.财政执法 C. 财政宪法 D.财政行政复议E.财政政策 13.财政行政复议应遵循的原则有()。 A.合法原则 B.公开原则 C. 及时原则 D.便民原则E.公正原则 14.财政执法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合法原则 B.适当原则 C. 权力制约原则 D.执法监督原则 E.禁止权力滥用原则 15.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

100个经典“理论、效应、法则的核心含义

?蝴蝶效应(千万别忽略你身边的小事) 鲶鱼效应(鲶鱼能激发你的潜能) 羊群效应(理性思考,不盲目做羊群) 青蛙现象(居安应思危) 破窗理论(环境有力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鳄鱼法则(懂得放弃,上天会为你打开别一扇窗) 刺猬法则(“疏者密之,密者疏之”———是成功之道) 手表定律(目标多只会失败,目标只有准确才能成功) 二八定律(做生活中的20%,你就成功了) 木桶理论(有时三个臭皮匠好比一个诸葛亮) 马太效应(弱者愈弱、强者愈强) 多米诺骨牌效应(做好事情的每个环节,才能远离失败)丁蟹效应(理性想考,但不能逆着大势) 瓶颈效应(协调各个环节才能摆脱瓶颈效应) 鸟笼逻辑(理性思考,不要总是让别人改变自己) 责任分散效应(时刻不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帕金森定律(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你应该做的事情) 晕轮效应(不因为别的人光环,而改变客观的思维) 墨菲定理(越害怕的东西越是可能发生,改变心态最重要)彼得原理(“拉动”“推动”才能自我进步、提升) 不值得定律(不是值得的东西也去认真做好——成功者)狼群效应(重视集体的力量) 霍桑效应(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习得性无助(习惯一形成,短时时内很难改变)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学会欣赏、赞美别人) 虚假同感偏差(改变主观认同,学会客观调查) 培哥效应(记忆也有方法) 250定律(得罪一位顾客,你就失去了250位顾客) 黑天鹅效应(意料之外的一点点,却又改变一切) 贝勃定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蘑菇管理(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蝇效应(每一个领导,都应学会激励之术) 凡勃伦效应(有时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会成反作用,学会适可而止)达维多定律(淘汰自己旧的东西、想法,不断超越自己)自己人效应(“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苛希纳定律(用人不在多,用人贵精) 华盛顿合作定律(“三个和尚没水吃”) 蔡加尼克效应(没完成的工作,你会更记得) 迁移效应(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重要性) 梅菲定律(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坐向效应(人与人的坐向对人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财政学第四章

第四章购买性支出

本章要点提示 购买性支出的概念及其对社会再生 产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财政投资性支出

本章内容引言 2005年某市政府通过政府采 购共购买办公用联想台式计算机136台,惠普激光打印机56台,办公用车5台,共支付供应商货款247.2万元。 通过本章学习,请思考该市 政府采购行为的性质是什么?会对当 地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购买性支出的概念 购买性支出是政府作为一般的市场主体, 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学卫生支出、财政投资性支出等。转移性支出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扶贫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税式支出等。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购买性支出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偿性。政府在从商品和劳务市场上获取实现自身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过程中,政府把货币支付给家庭和企业部门,同时从他们手中得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 (2)等价性。等价性是由购买支出的有偿性特点决定的。政府购买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交易时必须遵守等价交换法则。 (3)消耗性。在政府购买支出活动中,商品和劳务一经被政府购买,它们将在政府职能的实现过程中被逐渐消耗掉,与生产部门的生产要素的消耗使得生产要素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节购买性支出的一般分析二、购买性支出对社会再生产 的影响 (一)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 财政的购买性行为是在市 场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因 此,这类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必 然对社会生产和就业产生直接 的影响。

3讲公共物品管理

第十讲 公共物品管理 学习要点: ·公共物品的涵义、特性、类型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 ·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混合物品的特点、供给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两种方式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 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是相对那些可以划分为企业或个人消费单元的基本生活或生产资料等私人产品(Private goods )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以消费模式为标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别如表10-1所示: 萨缪尔森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动,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他还用数学公式对纯粹的私人产品和纯粹的公共物品加以严格的区别: (1) 私人产品 ∑==n i i X X 1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X )等于每一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量)(i X 的总和,这也就是说私人产品是能够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2) 公共物品 i X X = 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他个人消费所支配的公共物品数量)(i X 实际上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X ),这也就是说公共物品在消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二、公共物品的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Non-divisibility),是指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是指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其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物品的数量或质量。 (三)受益的非排他性。 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是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 三、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图10-2 判别公共物品的步骤 四、公共物品的类型 根据以上步骤的识别,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物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关于公共物品理论的辩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公共选择学派 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

公共选择学派地方公共物品与俱乐部——俱乐部理论(一)俱乐部与非纯公共品 1.公共物品、非纯公共物品与俱乐部在现代经济中,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还有一种商品,称作非纯公共物品或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供。非纯公共物品类似于俱乐部提供的物品,研究非纯公共品的供给、需求与均衡数量的理论,叫俱乐部理论。 2.俱乐部理论俱乐部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A.C.庇古与F.奈特有关对拥挤的道路征收通行费的论述。现代俱乐部经济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布坎南与蒂鲍特。俱乐部经济理论的基本目的是研究非纯公共品的配置效率问题。(二)布坎南模型——“内俱乐部理论” 1.俱乐部均衡的布坎南模型布坎南的创始性研究解释的是俱乐部的自身问题,不考虑俱乐部与外部的联系,因而叫内俱乐部理论。在俱乐部研究上,布坎南既是创始人,又最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其后的很多研究与之紧密相关。俱乐部规模包括提供的物品数与容纳的成员数两方面。如果只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考虑,那么按照微观经济理论,俱乐部欲实现均衡,就必须满足如下两个条件:(P92 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 2.最优俱乐部规模的决定 简言之,布坎南的理论表明,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同时取决与俱乐部物品与成员数量。若俱乐部物品太多,则用私人物品消费量少,故效用不高;若俱乐部物品太少,则效用同样较低;若俱乐部成员太多,就会因拥挤而减少效用;若俱乐部成员太少,则每人分摊成本较高,也会减少效用。所以俱乐部中的物品与成员数适度,并且应同时决定。 3.布坎南模型的推论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解释了非纯公共物品的配置,但这一理论同样可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两个基本点极端例子。(三)联系俱乐部内外的一般理论 1.俱乐部内外均衡的一般理关于俱乐部的一般理论有很多人进行了研究,其中W.奥克兰的模型较完整较有代表性。以下便以奥克兰模型为主介绍一般俱乐部理论。一般俱乐部理论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俱乐部均衡,分析时既考虑俱乐部也考虑非成员,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社会中,俱乐部成员的效用受到三个因素影响:私人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物品消费量,俱乐部的拥挤程度。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力求个人效用最大,为此他首先得决定是否加入俱乐部。而一旦假如俱乐部后,他还得决定对俱乐部的利用率。如何理应俱乐部又取决于俱乐部物品数量、成员人数和会费。这些都是俱乐部一般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当每个社会成员实现最大个人效用时,我们就说实现了俱乐部内外同时均衡。 2.一般俱乐部理论的推论从关于俱乐部的一般模型中,可以看到其种种具体经济含义。(1)成员特性的作用。成员是否同质,对俱乐部特性的影响是不同的。(2)排斥成本问题。排斥成本指的是建立与维护一种机智,以限制俱乐部利用率与成员数的成本,前面的一般模型中未考虑到这一成本,引入这一成本后,一些结论也许要修改。(3)关于不同组织结构的效率问题。私人经营不管是由成员合作经营还是由企业经营,都可能实现配置效率。这说明非纯公共物品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四)以足投票与地方公共物品资源配置 1.蒂鲍特假说——以足投票理论蒂鲍特的观点表明,分权决策可以自动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然而,要指出的是,蒂鲍特假说压迫以来几个比较极端而不太实现的假设,这就影响到蒂鲍特理论的说服力。2.蒂鲍特假说的意义、缺陷与发展(1)意义蒂鲍特假说说,在地方公共物品生产或社会规划方面,自由资源的个人分权行动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蒂鲍特假说推倒巧妙,结构新颖,富有启发性。(2)缺陷蒂鲍特理论的第一个缺陷表现在(a)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而不是始终规模收益不变。(b)很难有足够数量的社区。(c)社回成员的流动性是不完全的,迁移是有代价的。此外,个人收入显然要受到他所处社区的限制,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搭便车问题原因及对策 茅于轼的观点——搭便车引子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此后,搭便车理论屡屡被人提及,被用于指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 但是,搭便车理论在我国一再被曲解和误读。据报道,经济学家茅于轼1月5日在广州某大学演讲时指出:“如果降低高校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茅于轼说:“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按照茅于轼的说法,无论学费还是电价都应该比照富人的标准定得高一些,让富人承担更多的成本,然后,用节省出来的资金去补贴穷人。那么,以穷人或富人的划分来制定学费或电价收费标准的做法是否合理呢?实际上,笔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如此界定公共产品的价格。尤其对于学费而言,凡属公共产品应承担的部分(如义务教育等)在任何国家都是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而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针对穷人和富人分别对待??整个世界范围内皆如此。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是在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而非在公共产品分配时出现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解决的办法是靠政府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而税收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缩小贫富差距因素,即尽可能地多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税负而减少穷人的税负,典型的如个税起征点和对不同收入段制定不同的税率,高收入者将缴纳更多税收。在完成税收征缴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 简而言之,在征税时候,对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来说是区别对待的,由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税负,但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世界各国都遵循平等的原则,否则,就容易产生公民在公共产品分配方面不公平的状况,这种歧视现象是任何国家都极力避免的。 对照之下不难看出,经济学家茅于轼所提的建议,其实是混淆了搭便车的真正含义。学费属于公共财政分担公共产品责任方面,它所要营造的环境不是富人承担更多的学费,而是政府尽可能地加大公共产品投入,尽可能地降低每一位公民??无论他是富人还是穷人??的学费负担。那种在公共产品分享方面,一味强调穷人与富人划分的做法,虽然能够吸引眼球,却无益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以收入高低来界定学费多寡乃至电费高低的做法本身,不仅不具有可行性,也容易刻意在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制造鸿沟。这种倾向是值得警惕的。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提高学费或电价,首当其冲受损的是低收入者而非高收入者。因为学费提高的结果首先是导致更多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奖学金标准定的再高跟辍学者又有什么关系?更何况,提高学费、弱化公共财政的职责本身只会进一步降低公共产品的质量,在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有条件通过享受收费更高的私立教育来弥补公共产品数量不足或质量低劣缺陷时,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除了放弃又有什么更好选择?电费问题同样如此。茅于轼提出提高电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问题是,那些因电价提高而负担加重又达不到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者,该作何选择呢? 只要在征税环节,做到避免富人偷逃税款的现象发生,在公共产品面前就不存在谁搭便车的问题。公共产品作为社会福利是人人都应该平等分享的,否则,受歧视的一方就容易抵制纳税。公共产品的人人平等分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刻意强调穷人与富人的区分不仅曲解了搭便车理论本身,也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第五讲 公共物品理论

第五讲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物品 1.纯(pure)公共物品与非纯(impure)公共物品 (1)纯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具有(完全)非竞争性(non-rivalry)与(完全)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的商品。(完全)非竞争性是指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总是为零,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容纳任意多的消费者;(完全)非排他性是指阻止消费者搭便车行为的成本无限大。如果物品的消费具有完全竞争性与完全排他性(即排他成本总是为零),则称之为纯私人物品。显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纯公共物品,现实世界中的物品位于纯公共物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 (2)非纯公共物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商品。非纯公共物品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但一旦超过某个临界点,随着使用者的不断增加,每个消费者从该物品获得的效用将下降,即消费开始具有竞争性,经济学称这种现象为拥挤(congestion),而纯公共物品是不会有拥挤现象的,所以,经济学又称之为可拥挤公共物品(congestible)。某些非纯公共物品的排他成本尽管不是零,但也并不高,即具有较强的排他性,经济学称之为俱乐部产品。 2.对公共物品的进一步理解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private public)的标准就看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是否有必要排他及是否可能排他。非竞争性实际上意味着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看不应该、没有必要排他;非排他性实际上意味着不能够排他性。排他性既与技术条件有关,也与法律制度有关,公共物品强调的是与技术特性有关的排他性。 (2)公共物品不等于公有物品,私人物品不等于私有物品;物品不一定都是有形的。 (3)公共物品与搭便车问题: A搭便车:从物品的消费中获益而不付费的现象。搭便车问题在公共物品中最为严重。 B最早对搭便车问题进行讨论的人是休谟;wicksell对公共财政中的搭便车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特别注明:以下对公共物品的讨论以纯公共物品为例,因为纯公共物品的研究结论可以很任意地推广到非纯公共物品。 二.如何确定(纯)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水平——萨缪尔森条件(samuelson condition)1.萨缪尔森在1954年第一个研究了公共物品的帕累托最优供给条件,并于次年给出了简明的图形解释。 2.假设社会只有两种物品,一种是纯公共物品x,一种是纯私人物品y;假设社会有I个

西方经济学论文 浅谈搭便车现象

浅谈搭便车现象 在西方经济学原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现象便是搭便车现象,这一 现象对于宏观经济学也有比较重大的意义。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 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 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是指经济中某个 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 的公允份额。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是 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搭便车现象严重违背成本—效益与投入—产出的市场内在规律,很多时候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尽管如此,由于 搭便车效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无策,搭 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一 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 态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 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 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 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欧洲国家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 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的低税收 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具体谈一下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 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 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搭便车问题往往导 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 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 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市场会提供红绿灯而得到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 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 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 补生产成本。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

公共物品地提供方式、公共生产、公共定价与公共选择理论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有关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2一l所示,d1,d2,d3 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D是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示,如图2—1中所示的S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 图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

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一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对比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二)纯公共物品提供方式 如上所说,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公共需要有两个系统:一是市场,一是政府。市场提供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因而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是确定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规模和财政支出规模的基本依据。 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制的不同决定的。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钱多多买,钱少少买,无钱就不能买。总之,市场买卖要求利益边界的精确性。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这是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自愿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使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免费搭车现象使公共物品也不适于通过市场买卖方式提供,否则,每个人都会花钱去购买私人物品,而等着他人去购买公共物品,自己搭便车从中受益。 相对于市场机制而言,政府的运行机制是迥然不同的。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一方面,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表面上,纯公共物品免费享用,事实上也是以纳税为代价的。

搭便车效应

60 搭便车效应 何谓搭便车 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结果一出来,财务人员大吃一惊,原以为10~11月这个淡季不会有太好的业绩,但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公司上下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派人对此进行专项调查。时过不久,便查出了原因。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进入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及多种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而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该广告强调的是“记易宝”助学的神奇效果。但是,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有较深印象,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的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 这次,“忘不了”千巧百巧地赶上了个点。没花一分钱,没出一分力,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搭便车”这一看似平常的社会现象,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20世纪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这一现象

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奥尔森给出了搭便车的基本含义——不付成本或少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现象严重违背成本—效益与投入—产出的市场内在规律,很多时候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搭便车效应成了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长期探讨的重要问题。尽管如此,由于搭便车效应与人类的本性紧密相连,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束手无策, 搭便车问题也就成了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想解决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让人无奈的搭便车效应 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城市居民拥有了房屋自主产权。由于历史原因及利益诉求的不同,作为城市住房供应方的房地产公司和房屋管理方的物业公司,开始与小区业主产生矛盾纠纷。自2000年以来,声称备受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欺蒙和侵害的广大业主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声势 极为浩大的维权运动。业主们成立业委会,理论界出谋划策,舆论界大力支持。满以为城市小区的业主们会获得一个满意的结局,可事实却让人们大跌眼镜,城市小区业主维权而今已是举步维艰。 痛定思痛,在对维权运动的总结中,人们发现,搭便车现象是维权运动陷入低潮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以北京某花园为例加以说明。 某花园业主因房屋面积缩水及电梯问题对开发商极为不满,业委会及维权积极分子打算联合众业主起诉开发商。该花园共有业主827名,报名参与的仅120人,实际缴纳费用支持维权的不过80多人。可怜的业委会连集体诉讼的参加人数都达不到法律要求。在维权过程中,积极分子

公共物品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作为西方经济学的热门理论之一,公共物品理论近20年来对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民生政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由于该理论自身的混乱和谬误,其影响基本是负面的。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及其谬误 自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最先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以来,对于公共物品的内涵和外延,西方学者之间不仅少有共识,而且分歧越来越大。有学者梳理了西方经济学家们用作描述公共物品特性的概念,共有十三种之多。还有学者认为:物品只有“公共供给”和“私人供给”之分,而无所谓“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分。公共物品理论本身的众说纷纭,必然导致在实际应用中的混乱不堪。例如,同样依据公共物品理论,伦敦经济学院的巴尔教授就认为教育不是公共物品,而美国的巴罗教授则认为教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也有人认为教育是优效型物品,还有人认为教育是准公共物品,更有人认为教育是纯粹的私人物品。 与西方经济学名家对公共物品概念的见仁见智不同,我国学界对公共物品的内涵却有着惊人的共识――在绝大多数国内论者的眼中,尤其是在国内的各类教科书中,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既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条件。笔者将这种“共识”称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并将以“中国共识”为代表的、根据物品的客观属性来判断其是否属于公共物品的理论称为传统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共识”的谬误,表现为如下两点: 1.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是指物品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者不会因为增加一个消费者而增加该物品的供给成本,即所谓的边际成本为零。实际上,随着人类消费能力的增强,地球上的任何有形物品有其最终的消费限度。以人类目前的疯狂程度,突破地球上任何有形物品的消费限度都轻而易举。而一旦突破了物品的消费限度,也就意味着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就产生了消费上的竞争性。显然,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有形物品――无论是自然物还是人工物――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同时,任何服务都是若干种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由于这些有形物品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基于这些有形物品的组合或配置所形成的服务也就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比如国防――学者眼中最完美的公共物品――不过是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的组合或配置,既然兵力、武器装备、空间及其他战备物资都不具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国防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又从何谈起呢? 2.没有什么物品具备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 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是指物品一旦提供出来,就无法排除那些不付费的人来消费,包括客观上无法排除和因成本过高而不值得排除,即所谓的不能排除“搭便车”者。 实际上,能否排除不付费者消费,取决于人类的排他性技术和成本/效益的考量。从技术上说,人类有两套排他性技术在平行发展:第一套是识别不付费者并阻止其消费的技术,第二套是识别消费者并对其强制收费的技术。从这两套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对于任何有形物品和服务,国家都能够做到排除不付费的人消费,只要国家想这样做。这就是说,任何物品和服务都具备消费上的排他性。由此可见,作为物品客观属性的所谓消费上的非排他性,根本就不存在。

第4讲 公共物品

第4讲公共物品 【本讲重点】 什么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特性 公共物品的分类 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 引言 我们下面讲第四个问题,叫公共物品。前面已经多次讲到,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个最主要的职能。那么通过下面一节我们要回答这么两个问题,一个什么是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有什么特征。第二个也是我们现实经济运行当中急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来保证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与供给,通过下面一讲我们来重点回答这两个问题。 1.什么是公共物品 那么首先我们来讲一下什么是公共物品。有的叫公共产品,这个公共物品它是相对私人产品而言的,公共物品是由公共部门提供,前面讲的那些公共部门,由它来提供,提供来干什么?满足整个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物品,这叫公共物品。如果下个定义的话,就是公共物品是相对私用品而言的,它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或者物品。那么反过来说,所谓私人产品它就不是由公共部门,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满足一部分人或少数人甚至个别人需要的这种物品,叫私人产品。 这里有一点情况,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那么我们国家由于在体制转型过程当中,这里插一句话,就是我们有许多国有企业,除了公共企业以外,它还有一些,我经常用这样的话来表述,就是有不少国有企业它是生产私人产品的,这个私人产品不是说归私人,它还是归国家,但是从它的产品特性上,它是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来卖给一部分人,这些产品,我们在经济学上称为私人产品,私人物品。所以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这是一个。再一个它可以无差别的,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这个物品的提供,有应当享受它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享受,不是一部分人享受,所以它叫公共物品。换句话来说,就是由一个或者一部分社会成员享受这种物品,它并不排斥其他的社会成员也同时享有,这种物品叫公共物品。另外就是享用公共物品,一般来说不付出任何代价。这里当然强调的是纯粹的公共物品,就是他享受这种物品的服务的时候,他享受这种物品的时候,他不需要花钱,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下面接着一个补充,或者支付与提供这些物品所需要的成本或者费用不相对称的少量费用。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一些产品它不完全是纯粹公共产品,它是准公共产品,它能够通过价格把一部分人排斥在外,谁付费谁享受,但是这个付费是有一个标准,它不能高于成本价格。这个定位特别重要。 我想前一段大家议论,对医疗改革,对教育改革有些意见,说你看有的时候教育改革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失败的,我想也不能这样笼统的去讲,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议论,也不能去责怪这两个部门的同志,或者怎么的,我想这是由改革当中我们对物品,对这些部门的性质定位问题,如果说我们把医疗和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刚才提到的,把它真正按照一种准公共产品来提供,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换句话来说,这些都属于,特别是国有的这些部门,它应该是一种公共部门,它可以收费,但是这个费不能赚钱,不能以盈利为目的,那么缺口的部分怎么办呢?由政府给予补助、补贴。所以有些提法我觉得值得推敲和商榷。 比如说我们曾经一度提要实现教育的产业化,我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很多同志不同意这种提法,那么给人一种感觉,产业化就是市场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盈利化,那么你把它定义为盈利为目的,以赚钱为目的,这样就失去了公共产品的特性。所以这个乱收费,越收越高,群众看不起病,看个感冒几百块,而且中央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药品要降价,结果改换头面又不降价。所以这个东西由一部分,或者中央政府,或者一部分人来转变这种观念还不行,就是整个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这些部门要改变观念,当然政府的补贴要相应的跟上。比如义务教育,前面我讲到,我说义务教育它是无偿性的,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