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排水分析与对策的简析

城市内涝排水分析与对策的简析
城市内涝排水分析与对策的简析

关于西区城市排水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报告

一、西区概况:

西区(一期)由衢江沿江平原和丘陵组成,平原海拔一般在60~65米之间,最低海拔为59米,丘陵海拔在70~85米之间,最高处海拔89.36米。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衢江水位标高:1955年6月20日65.76米;1967年6月20日65.28米;1998年7月24日65.09米;2011年6月16日64.11米。衢江警戒水位为61.19米,危急水位为63.69米。

报告中将提到“九华山路地块”。九华山路地块指: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以东地块及紧邻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西侧的地块。

二、综述

为更好的解决西区排水问题,尽量减少降低暴雨天气下内涝带来的影响,结合6月份暴雨天气造成的影响,现就西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雨水系统、污水系统两部分进行简要现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然后根据现状各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对策,包括建设时序、雨水排涝泵站建设的可行性、日常管理、应急措施等。

三、雨水系统

(一)具体已建和规划待建雨水管网(含雨水排水口)见图。

黑色管网为已建,蓝色为规划管网;雨水排水口除A、C、J(暗红色的标注)其余已建成。

(二)6月16日,暴雨时西区范围内积水处(照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积水点A”:

仙霞路江源路路口仙霞路特种设备门口

江源路冠发君悦北门口九华山路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

亭川老小区

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下西区存在的排水问题:

目前西区规划(含已实施)的雨水管网以“石梁溪、衢江的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为城市耐淹水位”为标准,西区绝大部分地区(除九华山路地块)自然地势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因此在遇到五十年一遇洪水时九华山路地块将排水不畅(主要为排水口N不畅),产生内涝,需设置强排泵站排除积水。

6月16日上午,因为排水口N处洪水位到达64.11米(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已高于排水口N处管子标高,并高于部分九华山路道路标高(九华山路道路标高约63.965~66.366米),所以造成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和联通门口处道路积水(两处道路标高都低于64.11米)。

因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还未考虑由于排水速度低造成的因素)。如果到达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从花园岗路(仙霞路以东)、九华山路(园花岗路~衢州一中门口)及仙霞路部分路段(仙霞路标高约65.0~65.5米),道路及周边地区(如亭川小区)到将被淹没。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建议尽快按《衢州市西区(一期)排水专项规划》(修编)中的雨水管优化方案实施。尽快建设2号雨水强排泵站,以排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产生内涝的问题”。远期适时断开在盈川东路与九华北大道交叉口南侧向九华北大道方向的雨水管;建设优化方案图中所示红色的雨水压力管道(C点处直接经过在建五星级酒店与规划国土局之间,后沿市政公园排入石梁溪的可能性;B点尽量向上游延伸,靠近月亮湾公园);

该两项措施为减少上游地块来水对九华山路地块的影响,进而减少强排雨水泵站需强排的量,直接将上游地块雨水排入衢江;1号雨水强排泵站视情况确定是否建设。

2、“积水点B” :

九华山路上游

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下雨上游万田乡来水量大,现状将上游来水接入九华山路雨水收集井(雨水口)中,经连接管D200,接入主干雨水管。连接管的管径过小,使上游来水从收集井(雨水口)处冒出路面,沿路往盈川东路方向流造成路面水多。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建议从上游来水排渠末端至九华山路西侧机非隔离带中的雨水主干管,埋设一根雨水管,直接将上游来水引入主干管。根据上游来水量计算应敷设的雨水管管径及接入主干管的位置。初步估计新敷设雨水管管径需D600及以上,管道先沿九华山路西侧路边绿化带(将来路建成为人行道)敷设,然后开挖横穿非机动车道,接入主干管位置应也应在D600,甚至D800处。

盈川路紫薇北路路口东侧

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盈川2号路上游来水量大,在月亮湾公园、亭川路等处形成瓶颈,来不及泄洪。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①近期在仙霞北路建设予以考虑该问题,尽可能扩大该路的汇水面积。

②根本的要结合“积水点A”,远期按修编的排水专项规划建设压力雨水管,B点尽可能往上游延伸并结合2010年的亭川东路排水管线改造工程调整方案。

③或者沿高速新铺设大口径排水管,截流上游来水排至庙源溪,该方案可顺带一起解决“积水点B”的问题。

④清理雨水收集井杂物,周边地块建设时汇水面积及方向尽可能向下游排。

海关北面 海关西侧地块

海关处,加油站东上游来水

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该地块周边,规划排水管网未形成,只建有花园岗路排水管,规划经由古田路、双岭路雨水管网均未建成,无法经此将雨水排入石梁溪;海关处路面又较低,雨水在此漫过路面,经海关西、南侧现场农地、排沟排入石梁溪,这样道路标高,及沟排水速度都影响积水;另该处北侧地块,上游汇水面积未按规划疏导,现状汇水面大,上游来水量大,在加油站东侧汇入。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近期:

经工地,由图示绿粗线所示将雨水排入石梁溪。需要尽量增大路面向工地的流量,如果这样还不能达到消除路面积水,则需将工地内的小水塘与小排沟相连,并疏浚小排沟;及打开花园岗大道向工地地块的雨水留头,并接至地块内低处,利用路下雨水管泄流,而非待积水漫过路面从围墙处流入工地。

远期:

尽快建设古田路、与双岭路,由此两条路排除该处积水;并调整该处花园岗路北侧地块排水规划,增加石溪路雨水排入石梁溪排水口,以减少上游来水量,减少汇水面积。

5、其它积水点对于西区的影响为暂时或影响较小,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四、污水系统

(一)存在问题地段:白云南大道(芹江路路口至白云大桥)

1、原因:

①污水管网系统未建成,断头,只有临时排沟;并且管道有堵塞严重。

②芹江路沿线,雨水进入污水管较严重。

2、解决方案:

①疏通堵塞。

②建成污水管网系统,关键为E地块。

③根据初步排查,沫霞人家污水量较大,需进一步核查雨污是否接错及化粪池的雨水密封性;新湖污水管在芹江路边的井盖问题及密封。

(二)存在问题地段: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

1、原因:

九龙南路污水管未建

2、造成问题:

白云中大道(九龙路~三江路)排污倒流,前末端高差0.841米,只能在九龙路口处污水井满上来超0.841米后,靠压差才能将污水排入三江路。

3、建议:

在该管段尽量少的接入污水。

(三)其它问题请参照图纸及其中的说明。

五、总体建议、对策与管理

根据前面对排水系统的分析,结合西区(一期)实际情况,建议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根据现状完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并会议讨论确定、执行,合理确定建设时序。

1、疏通海关门口现状排水通道,而后抓紧建设古田路道路排水系统,双岭路涉及拆迁随后跟进。

2、着手开展2#雨水泵站建设,以解决九华山路地块内涝问题。

①建设2#雨水泵站的必要性:

如遇“五十年一遇洪水”将造成整个九华山路地块内涝(含亭川小区);即使未遇“五十年一遇洪水”根据现有资料每年梅雨暴雨季节也将造成九华山路局部地段积水。

②建设2#雨水泵站的可行性:

排水口N已建成,需要在排水口N(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东南角,学院路与学仕路交叉口)处进行改造,工程技术上都可行。建设场地选址在排水口N处的绿化公园内。

③建设2#雨水泵站存在的问题:

主要为前期审批上存在问题,主要为建设用地问题,该选址位置用地已批。

3、根据《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建设压力雨水管,或建设经论证通过的环城北路大口径雨水管至庙源溪。

4、其它建设按照通过的《排水专项规划(修编)》有序推进。 (二)关于设计规划采用的数据问题:《排水专项规划(修编)》及具体工程项目设计中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与2008年省里发布的

暴雨强度公式之间的关系,是否提高规划设计标准。

(三)远期的对策思路与管理

1、提高排水标准,完善排水系统。市政基础设施的标准宜适度超前,但也不能过度超前。有人认为城市排水系统应该一步到位,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因为一方面城市建设资金不够,另一方面排污管径过大,长期达不到流量,流速较慢,容易造成沉淀,运行维护的问题也很多。另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完成运行有效的排水系统。

2、加强建设质量管理,做好基础管理工作。重视规划的指导重要性,按规划实施。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应严把质量关,确保按图施工,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与数量。做好相关工程资料的归档工作,做到有据可查。适时考虑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管网等基础设施GIS系统。

3、加强、合理安排日常的养护管理。重点做好下水管网、雨水井、盖板沟等清淤疏浚养护工作。在雨季前,做到仔细筛查,特别是低洼等重点地段,做到防患未然,才能保证雨季管道畅通。

4、更新观念,借鉴学习。传统的排水模式强调以排为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往往是在整个城市内修建排水管网系统,设置排水泵站,把雨水尽快排出城外或排入下游水系,即主要依靠市政工程措施来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我们借鉴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荷兰鹿特丹案例,转变观念,拓宽了我们城市水循环系统思路。做到既美化城市又能蓄水防涝、循环利用,实现中水回用、生态水循环。

荷兰鹿特丹市位于海平面以下,经常面临海水倒灌的威胁,同时城区洼地众多,排涝压力很大。鹿特丹开创了“水广场”防涝及雨水

利用系统。水广场顺地势而建,由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广场;暴雨来临,就变成一个防涝系统。由于雨水流向地势更低洼的水广场,街道上就不会有积水。所有水池布成一张循环网络,雨量大时,从大水池中分流到沟渠,雨量小时,水又回流入大水池。雨水不仅可在水池间循环流动,还能被抽取储存为淡水资源。

我们不用照搬荷兰鹿特丹市模式,但应结合衢州实际,吸取蓄水防涝理念,可以学校操场、公园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建的低于周边道路和工作生活场所,暴雨时把水暂时存在这里,既不会影响正常的交通和工作生活,又可以实现防灾减灾的作用。。

5、应用新材料、新工艺等,增加透水面积。在城市建设中,并非所有地面都需硬化,除了按规划留有相应的绿化空间,在工程建设中应尽量增加透水面积,选用生态透水硬化方案,如:人行道采用有孔面砖或透水砖,混合土基层、道路沥青采用透水粗沥青、新型利于排水的路面结构等新工艺措施。当城市地面各小环境改善后,将会有效吸纳雨水,减轻局部内涝和城市排水压力。

6、未雨绸缪,做好内涝应急准备。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制定各部门联动的相关应急措施(并结合其它情况如:暴雪等的城市应急),以确保主干道交通、居民出行等工作生活少受影响。建立城市应急储备(人、财、物),特别是物,如机械设备、物资的落实,调用。完善联动措施如交通、市政部门适时封闭相关道路、疏导交通;市政、消防部门及时排除主干道积水确保交通;落实社区(物业)的应急措施等。

城市内涝排水分析与对策的简析

关于西区城市排水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报告 一、西区概况: 西区(一期)由衢江沿江平原和丘陵组成,平原海拔一般在60~65米之间,最低海拔为59米,丘陵海拔在70~85米之间,最高处海拔89.36米。 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衢江水位标高:1955年6月20日65.76米;1967年6月20日65.28米;1998年7月24日65.09米;2011年6月16日64.11米。衢江警戒水位为61.19米,危急水位为63.69米。 报告中将提到“九华山路地块”。九华山路地块指: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以东地块及紧邻九华山路(花园岗路以北)西侧的地块。 二、综述 为更好的解决西区排水问题,尽量减少降低暴雨天气下内涝带来的影响,结合6月份暴雨天气造成的影响,现就西区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分雨水系统、污水系统两部分进行简要现状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然后根据现状各点存在的问题,提出全面系统的对策,包括建设时序、雨水排涝泵站建设的可行性、日常管理、应急措施等。 三、雨水系统 (一)具体已建和规划待建雨水管网(含雨水排水口)见图。 黑色管网为已建,蓝色为规划管网;雨水排水口除A、C、J(暗红色的标注)其余已建成。 (二)6月16日,暴雨时西区范围内积水处(照片)、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积水点A”: 仙霞路江源路路口仙霞路特种设备门口 江源路冠发君悦北门口九华山路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 亭川老小区 b、问题及原因: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在“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下西区存在的排水问题:

目前西区规划(含已实施)的雨水管网以“石梁溪、衢江的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为城市耐淹水位”为标准,西区绝大部分地区(除九华山路地块)自然地势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因此在遇到五十年一遇洪水时九华山路地块将排水不畅(主要为排水口N不畅),产生内涝,需设置强排泵站排除积水。 6月16日上午,因为排水口N处洪水位到达64.11米(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已高于排水口N处管子标高,并高于部分九华山路道路标高(九华山路道路标高约63.965~66.366米),所以造成职业技术学院公交站和联通门口处道路积水(两处道路标高都低于64.11米)。 因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还未考虑由于排水速度低造成的因素)。如果到达五十年一遇洪水65.52米,从花园岗路(仙霞路以东)、九华山路(园花岗路~衢州一中门口)及仙霞路部分路段(仙霞路标高约65.0~65.5米),道路及周边地区(如亭川小区)到将被淹没。 c、解决方案:简要如图,具体如下 建议尽快按《衢州市西区(一期)排水专项规划》(修编)中的雨水管优化方案实施。尽快建设2号雨水强排泵站,以排除当“衢江排水口N处洪水位达63.965米时,九华山路低处就将开始积水,产生内涝的问题”。远期适时断开在盈川东路与九华北大道交叉口南侧向九华北大道方向的雨水管;建设优化方案图中所示红色的雨水压力管道(C点处直接经过在建五星级酒店与规划国土局之间,后沿市政公园排入石梁溪的可能性;B点尽量向上游延伸,靠近月亮湾公园);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姓名:学号班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也涌现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这其中就包括城市排洪问题。近几年,国内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包括北京、南京、长沙、广州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屡次遭遇内涝。深入分析引发城市内涝的原因,提出应对城市内涝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城市内涝;排水系统;城市径流 引言 2010 年,住建部曾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过对351 个城市的调研,调查表明在 2008-2010 年的 3 年间,将近有 62% 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事件,内涝发生 3 次以上的城市有 137 个。基本上是逢大雨必涝,面对全球气候异常,频繁出现暴雨,部分城市出现一定程度的内涝也属正常,但我国大中城市广泛、频繁受淹,显然说明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受涝原因分析 1.1 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频繁出现的内涝凸显了城市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地面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城市硬化地区面积大量增加,使得城市径流增大,但是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与其发展严重脱节。城市建设档次提高了,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排水系统滞后于城市发展,不匹配城市建设水平,不适应特殊气象条件,已是较为普遍的问题。 1.2 局部地段排水建设标准偏低 当前城市排水设施规划设计中,按照《城市排水规划规范》要求采取 1-3 年的重现期标准,重要地段采取 3-5 年的重现期标准。而大部分城市早期建设的排水系统执行的还是较低的标准,很多省会城市是 1 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地级城市是 0.5-1 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 1.3 排水系统老旧 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仍在使用早年建设的排水管道系统,这些管道当年的设计标准和建设标准都比较低,管沟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

城市排水系统发展与研究

1绪论 1.1理论背景 近年来,在几次强降雨过程中,北京、武汉、杭州、重庆、广州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和工作,引起了全社会对城市排水系统空前的关注和思考.目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呈上升趋势,城市建设也在逐步的发展,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得以推进.城市给排水管网作为市政基础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城市之间以及市郊地带不断的延伸.在现阶段,我国的很多城市给排水系统还不是很完善,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很多的城市继续沿用20世纪甚至更晚到解放前的给排水管道,在效果和使用的效率方面存在许多的弊端.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的优化配置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排水、供气、供暖等市政管道系统的建设.作为市政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管网系统是由各种水塔、管道等多种基础设施构成的输送水系统.从使用材料、管线的方案,设备的配置等个方面都是属于这个系统的工程,无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错误,就会影响整个工程技术的经济指标.因此,优化配置好排水管网,可以降低管网的投资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管网系统的可靠性,从而降低能耗,达到新技术的发展.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发展,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使新城区的规划和老城区管网的改造能够顺利进行.科学合理的选用污水指标,选择老城区的排水机制,规划水处理厂的布局,解决道路及低洼地区积水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雨水系统的规划、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1.3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是污水系统和雨水雨水两部分.通过排水现状如排水管网、城市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布置、河流水系等的调查分析,分析现存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提出改造意见.另外对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做一些阐述. 2我国城市排水系统的现状分析 我国许多大城市已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排水系统,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经济与人口的急剧增长,原规划排水量标准偏低,排涝标准低,规划建设的污雨水管道管径偏小;建设分布不均匀,污雨水管道系统建设滞后;城市排水河流河道浅并淤积严重,对排涝不利;城市污水处理程度不高等.在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给排水管网的覆盖密度也在逐步的增加,建设速度也在逐步的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新的给排水系统与原有的管网系统的对接配合问题是难免的,新系统设计与设备的配置也会存在着是否合理的问题.(1)主要的寄出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和规划设计滞后,主要表现为只是重视城市建筑物的规划而忽略了市政工程的管线规划,重视道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轻视工程管线配套.(2)在工程的管线设计过程中,设计院也经常缺乏资料和长远的考虑,并没有结合实际的综合管线设计.(3)在设计方法上,一般大多数的工程技术员都是采用传统的计算模式进行,这样导致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优化的切入点自然地也会存在一些难题.(4)对于现在的那些城市里的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在设计时,常常没有考虑到它们功能上的专门优化,从而导致水压不稳、检修等 城市排水系统发展与研究 郭小东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工系,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区雨水可渗透地面越来越少,而市区降水汇水面积却越来越大,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通过对我国排水系统现状的研究,分析现存的整体弊端,试图提出一些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城市排水系统改扩建及规划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排水系统;水体污染;城市内涝 中图分类号:TU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1-0044-03 44 --

城市内涝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初稿)

城市内涝监测系统 建 设 方 案 XX有限公司 XX年XX月

城市内涝监测系统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大中城市的建设也在突飞猛进地高速发展,城市圈也在已经不断扩大。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和保证出行的畅通,许多城市建设了不少的立交桥和下穿隧道。近年来,由强降雨引起的城市下穿隧道及立交桥下低洼处存在大量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之而来的诸多效应中,有许多因素加剧了汛期街道积涝的情况。城市积水造成公用设施受损,使交通、电力、通讯、网络传输、水源等受到了严重影响或损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另外随着城市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同等淹没情况下损失增加;且城市的中枢作用使得次生影响和间接损失加大,严重时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我国城市抗涝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已经引起市政、城管、防汛、路政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一方面要积极修建并管理好排水设施,另一方面建设城市内涝监测系统,也极为必要,它既可以为决策机构的领导提供道路积水的实时信息,也为市政排水调度管理机构提供支持,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出行指南。 逢大雨必涝,已成为我国城市的一种通病。 二、建设目标 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角度,来监测影响道路积水通行安全的各种关键技术指标;记录历史数据和现有的数据,分析未来的走势,以便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安全管理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

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系统依托智能的软件系统,建立分析预警模型,监控中心通过数据研判,生成内涝积水预警,通过LED显示屏与短消息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发布警告信息,尽快启动相应预案。 三、项目需求 1、建立基于传感网络技术的实时、可靠的涝情数据监测系统。为涝情应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主要包括降雨量监测、积水深度监测、积水面积监测、风速风向监测、GPS地理位置信息。 2、 发现、排除堵情。 3、 制。 4、建立稳健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传感数据与控制设备与指挥中心的连接。 5、结合当前已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并作适当的补充建立基于GIS的城市实景涝情平台。 6、建立涝情预警网络实现街道、小区、学校等人口集中区域的涝情预警。主要包括广播、 短信。 7、建立涝情WEB发布平台与移动设备访问终端实现市民的远程访问为市民提供直观的出行指南。 四、建设方案 4.1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本着实用、可靠、先进以及经济四大原则,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协调配置,发挥应有的效果,具体要求是: 实用——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分清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的主次,以安全监控为主要目的,有选择地将监控对象纳入系统,使系统既经济合理,又满足科学管理的需要。 可靠——设计方案和仪器的选择要考虑运行期的长期稳定可靠。设备以国内外著名工控产品为主,采用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仪器。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2011 年六月,国内普降大雨,二十余大中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内涝;2012年7月21日,北京又遭遇61年来特大暴雨,截止今日城区内涝造成37人死亡,经济损失拭目以待。最近,其它城市暴雨内涝也比比皆是从技术角度看,城市内涝主要是由于国家排水设计规范所采用的低设计标准造成的。防洪规范GB50201—94,规定了对人口超过150万的城市,防洪标准采用重现期>=200 年,这是合理的城市防外洪的标准,但不能指导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规定城市排水设计重现期为0.5 年到5 年,按照规范中这一排水设计标准建设的城市排水系统,城市一两年内涝一次是理所应当的。此规范只规定了雨水收集系统的低设计标准,缺乏城市整个排水系统(包括管道和地表排水通道)防御高重现期强降雨能力的规定。从管理角度看,近几年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应有的配套排水设施没有跟上,给原本超负荷工作的下游排水系统造成更大压力,有些建设项目缺乏水力评价,破坏了地表排水通道,这些都会使内涝频率更高,危害更加严重。 据有关报道,国内某一大城市为了改变频繁的大面积内涝,在全城范围内不惜开挖主要道路,甚至是新建道路,来改造城市排水管网,可是耗费巨资、按照国家排水规范改造后的排水系统,仍然让该城市裸奔在2011 年之夏的暴雨中。 下面以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市的排水建设为例,介绍较为合理的城市排水规范及设计研究方法,为国内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1,澳大利亚水文水力学发展概况 总体上,澳洲是除南极洲外降雨最少的一个洲。但是受热带气旋的影响,人口分布密集的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也会有特大暴雨袭击,洪涝泛滥给澳洲农业、矿业及城市造成很大危害。因此,澳洲政府非常重视水文水力学的研究及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Australia Rain Fall and Run Off 是澳洲水文水力研究理论及其成果的集大成,它提供了全国各地降雨基础设计资料,在指导地方具体防洪排涝工作方面也很给力。另外,各州及地方政府针对本地气候及水文地质特点也都有各自的补充性规定。这些完备的水文气象基础资料及成熟的水文水力分析方法,为本

基于5G智能遥测终端的城市内涝监测解决方案

基于5G智能遥测终端的城市内涝监测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全球极端天气现象频发带来的暴雨天气增多,沿海城市受台风影响等诸多因素家具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次数和强度。城市积水造成公用设施受损,使交通、电力、通讯、网络传输、水源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坏。 城市内涝(积水)监测预警系统是基于水位雨量传感、图像识别、预警发布、物联网等技术研发设计的一套监测预警系统。系统对积水点进行实时的水位监测、降雨量监测,通过无线物联网传输给远程管理平台或移动手机用户、预警信息屏。当达到预警阈值时,预警信息屏文字提示预警,远程管理平台、手机用户实时接收到预警信息提示。 系统组成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由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机房信号接收及处理装置、监测机房及计算机管理系统、无线传输装置、调度指挥中心五部分组成。

其中调度指挥中心平台主要接收无线信号数据,实时通过软件管理平台展示相关信息及管理预警信息,相关处理结果将自动存储备份。调度中心机房都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而建设的,主要配置大屏电视、监测终端、服务器群、软件管理平台及辅助设备。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已建立开放的数据接口,通过专线网络或宽带允许的情况下走公用互联网,根据政府监管部门需求,适时查看或远程支持专家在线功能。 平台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排涝管理、预报预警系统管理五大部分。 ●在线监测:以GIS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数据图在线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体现低洼区域积水的实际运行参数情况,保证监测信息全面、及时、准确。 ●数据分析:针对排涝运行中的各项指标集中分析,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及多个安全指标数据对比的功能。 ●排涝管理:对排涝及其相应的预案信息、基础资料、周边环境、数据报表等进行集中管理,使排涝管理更加信息化、自动化。 ●预报预警:实时分析和解读各监测数据,做出单项或多项对比报警功能,对出现的预报预警情况,进行在低洼区LED提示屏,并在预报预警的处理过程中建立消除机制,保证预报预警得到及时的处理。 ●系统管理:为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了良好管理支持,使信息发布平台更加灵活、更易扩张。 项目意义 通过城市内涝监控系统可以做到常监测、早预警、早准备,在雨季来临前可以结合以往数据以及降水预报信息对城市内各个区域的水况进行预先分析,对可能因暴雨出现洪涝的地方进行相应的处理,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同时对水位上升区域的群众做好预警工作,减少群众的经济损失、保障群众人身安全。

关于治理排水系统内涝的提案

关于治理排水系统内涝的提案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建设规模逐步增大,市区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城区内湖泊、池塘等天然蓄水场地越来越少,水泥屋顶和路面等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多,城市自然的滞洪调蓄能力越来越小。 **作为一个新兴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城区地下管网及排水河系建设不配套的现象,近年来,每逢雨季城区排灌、雨污不分,城市防洪排洪能力弱。无论是西城中心城区还是东城新开发城区在雨季特别是暴雨来临之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现象,同时在县区的各小区及主要街道也是经常出现内涝问题,积水较深的地方积水深度甚至能超过50cm。 城区内涝的出现不利于文明城市的形象,因此建议: 一、借鉴成功经验,加强基础建设。 在国外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汽车在巨大的排洪渠道甚至是地下的排水管道中追逐,而我国很难见到规模庞大的排水系统,因此在我们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在心间城区开建之前就规划好地下管道并且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辅助地面排水明渠设施防止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突降暴雨,并逐步对老城区现有的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换,以发挥排水设施抵御暴雨的能力。 二、大力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化害为利。 城市雨水收集系统一方面可大幅降低强降雨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可将宝贵的雨水资源收集起来,充分利用雨水,化害为宝。国内如太原、北京、南京、郑州等城市已在推广雨水收集系统。建议在借鉴其他国家治理城市内涝成功案例和总结我国部分城市推广雨水收集系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一些较好的案例在我市推广。 三、建立城市蓄洪区,实行老旧社区排水沟改造。

在旧城改造和新建城区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城区蓄洪区的规划设计。在城区的老旧社区低洼地带无排水沟处开挖排水沟,已有排水沟但太小或未与内河排水沟相连的应进行疏浚排水沟和适当扩大后并与内河管道相连,在常遭水淹的地方应备有抽水机抽水以防内涝。对现有仅存的一切能缓解城市内涝的地方进行严格的保护,严禁蚕食。在道路露天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规划设计时,优先考虑使用透水性好的材料。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和应急自救能力。 一是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排水系统是一件关乎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大事,保护好排水系统便是保护好自己的家园。使保护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护城河道通畅、不任意侵占泄洪通道和排水设施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二是加强在面临突发灾害(包括应对洪水和内涝灾害)时应急自救能力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以处置得当的自救方法降低灾害中的人员伤亡。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

综合分析城市内涝成因,雨水入渗的通道几乎完全被硬化地面所阻隔是关键,投入不足、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又加重了城市的内涝。 多年来,城市雨水排放一直在一个怪圈里徘徊: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加大城市的排水能力, 来缓解伴随城市地域扩大和地表硬化面积增加所带来的积水问题,但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规模总是领先于城市排水能力的更新,原本已不堪重负的城市排水管网只能是超负荷运转。大多数城市运用的雨污合流制为主的排水模式,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 “按照现有的城市排水设计标准,重要地区按照3—5年重现期设计,只要超过5年重现期的暴雨,必然会导致管网排水能力不足。而目前济南市地下排水管道长达2000多公里,指望短期内全改造一遍显然不现实。”济南市市政设计院副院长聂爱华认为,城市排水体系标准的提升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并且,排水标准也不可能无限提高。 在专家们看来,城市内涝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是目前采取的治涝措施单一,未 走综合治理之路。 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洪水风险始终存在,人类不应单纯与洪水抗争,更应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张克峰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管理者应进一步转变防洪除涝理念,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实现从“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利用洪水”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实换个角度看,雨洪水不是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而是上天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长贾玉良也表示,“我们应该在积极应对雨洪灾害的同时,科学开展雨洪 水利用,使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让洪水猛兽也展现出似水柔情。” “加强雨洪水研究与利用,尤其对以泉为名片的济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贾玉良解释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大量硬化,济南市通过降雨获得地下水的补给量在逐年减少,每年 约3000万立方米雨水白白流失。济南市东南部、南部等泉水补给范围内拦蓄降水、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减弱,严重影响泉水补给。 有研究资料表明,泉域内以现有开发方式每占用1平方公里土地,泉水将每年减少29.2万立方米的补给能力。贾玉良表示,利用雨水补给地下水,较地下水回灌等措施对保泉和供水更具操作性,雨洪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投资规模小、投资分散、运行成本低,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又能有效增加雨水下渗量,涵养回灌地下水源,能从根本上增大泉水喷涌量。 力求恢复雨水的生态功能 “世界发达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同样遭遇过城市内涝问题的困扰。”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副局长罗卫东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将人与洪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分纳入到城市建设体系中,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比如,美国加强立法防内涝, 强制性要求就地滞洪蓄水,兴建地表回灌系统;德国则采用人工湖、透水砖铺装人行道等措施增加雨水入渗,同时积极倡导小区雨水零排放。

关于城市内涝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浅析与对策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8928086.html, 关于城市内涝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浅析与对策探讨 作者:陈旭张博 来源:《卷宗》2013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在城市内涝方面做的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应对城市内涝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市内涝;实践经验;解决办法 1 城市内涝的原因 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因素,地面因素和气象因素。 1.1 设计因素 我国的城市建设一向是“重地表,轻地下”,一味的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轻视了地下各种排水设施的建设,从而使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明显滞后城市的发展,旧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承担城市建成扩大后的负荷。其次就是城市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 年-3 年,重要地区也只有3 年-5 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有的甚至比下限还要低。 1.2 地面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原有的草地树木等地表植被以及流和湿地被大面积的水泥地,柏油路和高楼大厦所取代,使降雨入渗能力减弱甚至使降雨下渗功能丧失,从而使暴雨产流量增加、汇流速度加快,从而给地表排水造成了很大压力。 1.3 气象因素 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是造成城市内涝的直接原因。,而城市由于“雨岛效应”和“混浊岛效应”比农村更易遭受暴雨的袭击。“雨岛效应” 是指城市内兴建的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不畅,空调、汽车尾气等增加了热量排放,在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增加了降水的可能性;加上城市建筑物集中使风速减小,导致强降水滞留时间变长,总降水量增多。城市“混浊岛效应”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尘埃等混浊物是云层中水汽变成降水最需要的凝结核,城市上空的凝结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结造成降水,从而增加降雨量。 2 国内外城市内涝防治经验

城市内涝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原因及解决措施 城市内涝的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摘要: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内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排水效果。针对城市内涝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内涝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实践表明,重视城市内涝的预防筹备,对于解决城市内涝具有一定的意义。 1 前言 城市内涝是指强降雨或连续性降雨超过城镇排水能力,导致城镇地面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一般积水深度达到15-20cm将导致影响交通和产生其他灾害,可视为发生城市内涝。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繁发生,城市一定程度上陷入瘫痪,交通道路受阻,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排水设施支持和服务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排水设施出问题时引发的城市内涝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灾害之一,导致地下电缆出现故障,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给城市发展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 城市内涝原因分析 对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降雨热岛效应导致降雨量增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城市内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交通运输量加大,建筑群建造的更加密集等许多因素导致城市内温度明显高于郊区的稳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接改变了城市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而形成热岛效应,而城市热岛效应会直接影响降水,导

致降雨强度增加,同时,因为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发生的人工降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降雨量增加,进而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另外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给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造成了很大压力,比如强降雨的发生直接考验着城市的排水系统,比如一些城市内的降雨强度和范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1]。 2.2排水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许多城市的地表大都被水泥、沥青等进行加铺,导致地面出表面硬化的情况,由于城市的建设直接改变了地表径流状况,土地表面硬化导致地面摩擦阻力减小,导致水流的径流量增加,表面硬化的地面的雨水储存功能大大下降,导致地面雨水不能渗入地下,同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于排水管网的建设没有进行详细研究和规划,缺乏长远而科学的发展规划,一些地方的排水管网建设设计不科学,甚至出现与城市排水主管道不相连的情况,同时没有考虑城市建设安排和建筑布局对排水的要求,以及忽视了当地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可能造成排水影响,因此由于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没有严格按照排水设施标准进行建设,导致排水设施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2.3雨水管渠设计精度较低 目前国内雨水流量的计算主要采用推理公式法,这种计算方法在计算汇水面积较小的区域时有足够的精度,但对于汇水面积较大的区域则会产生较大偏差。欧盟和美国对推理公式法的适用范围均有明确的规定。欧盟规定推理公式法仅可应用于汇水面积小于200公顷或汇 水时间小于15分钟的区域;美国规定推理公式法仅可应用于汇水面积小于65 公顷的区域。超出标准的区域需采用计算机水力模型辅助设计。计算方法的问题导致雨水流量的计算结果精度较低,造成雨水管渠的设置不甚合理[2]。 2.4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简介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角度,来监测影响道路积水通行安全的各种关键技术指标;记录历史数据和现有的数据,分析未来的走势,以便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安全管理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系统依托智能的软件系统,建立分析预警模型,监控中心通过数据研判,生成内涝积水预警,通过LED显示屏与短消息平台相结合的方式,提前发布警告信息,尽快启动相应预案。 系统组成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由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装置、机房信号接收及处理装置、监测机房及计算机管理系统、无线传输装置、调度指挥中心五部分组成。

其中调度指挥中心平台主要接收无线信号数据,实时通过软件管理 平台展示相关信息及管理预警信息,相关处理结果将自动存储备份。 调度中心机房都是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而建设的,主要配置大屏电视、 监测终端、服务器群、软件管理平台及辅助设备。 城市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已建立开放的数据接口,通过专线网络或宽 带允许的情况下走公用互联网,根据政府监管部门需求,适时查看或 远程支持专家在线功能。 平台架构 平台层的主要功能包括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排涝管理、预报预警系 统管理五大部分。 ●在线监测:以GIS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数据图在线视频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体现低洼区域积水的实际运行参数情况,保证监测信息全面、 及时、准确。 ●数据分析:针对排涝运行中的各项指标集中分析,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及多个安全指标数据对比的功能。

●排涝管理:对排涝及其相应的预案信息、基础资料、周边环境、数据报表等进行集中管理,使排涝管理更加信息化、自动化。 ●预报预警:实时分析和解读各监测数据,做出单项或多项对比报警功能,对出现的预报预警情况,进行在低洼区LED提示屏,并在预报预警的处理过程中建立消除机制,保证预报预警得到及时的处理。 ●系统管理:为信息发布平台提供了良好管理支持,使信息发布平台更加灵活、更易扩展。 方案特点 ●采用激光水位计进行水位监测,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低功耗,采用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供电方式,不受现场电源供电限制。 ●采用无线传输方式,突破地域限制,适应性强。 ●水位涨落趋势预测,危险等级的评估。 ●历史数据长久保存,便于数据的深层次挖掘。 ●支持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查看当前状态。 ●支持室外屏、短信平台、微信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受众广泛。 ●系统平台采用模块化开发设计,便于平台功能扩展增强。 技术案例

有关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研究

有关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暴雨内涝此起彼伏,以至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暴露了一个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的问题。我们通过控制变量进行一些列分析,尝试为研究城市排水系统应对暴雨内涝提出一点建议。 标签:暴雨;内涝;排水系统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暴雨内涝此起彼伏,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人身伤亡,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暴露了一个个看似实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暴雨侵袭造成损失是天灾也是人祸,就其原因分析大致有如下:(1)国内整个管网设计及施工水平标准较低,部分设施老化。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45毫米的降雨,而纽约是10至15年一遇,东京是5至10年一遇,巴黎是5年一遇。除了设计标准不高,城市排水系统还存在老化的问题。(2)排水设施建设落后,排水系统不健全。中国不少城区排水系统还是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根管道,排水管沟基本小于3米,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水管沟还能跑汽车。(3)城市建设引发积水问题突出。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大面积硬化,每逢大雨降临,难以渗入地下的雨水涌向排水管网,增加了排水管的压力。(4)管理缺陷造成设施安全运行保障能力不足。城市地下系统由于长期养护运行经费不足,导致排水设施管养人员不足、不稳定,技术素质低,远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规范化管理要求。 3 原因探究 要分析广州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即是要分析广州市暴雨洪涝的流量Q,就要对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进行有关的控制变量分析,于是我们控制如下几个变量,分别尝试的得到几种结果。 根据我们所查资料,得出广州市雨水管道计算方法如下: 雨水管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 Q=ψq F和q=■来说; Q:雨水设计流量

城市内涝问题分析报告

xx内涝问题分析报告 2011年入夏以来,中国多个大城市因暴雨出现内涝。多位专家受访时称,城市内涝不仅是大城市的问题,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城市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出行;而且严重的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端天气增多。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二、城市框架拉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 三、排水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着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臵不科学等问题。四、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五、管理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因此,要本着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症下药、多管齐下,切实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浅谈城市内涝防治措施

浅谈城市内涝防治措施 【摘要】城市内涝严重影响了到城市经济的正常发展,笔者对内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 【关键字】城市内涝,防治 今夏以来,暴雨先后对众多城市的建设管理进行了“能力测评”,一些城市再次交了不及格的答卷,“水浸街”悲剧再次上演:道路水浸、交通瘫痪,商铺、学校“水漫金山”,地下停车场变成游泳池、小汽车成了“潜水艇”,财物损失巨大,城市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大受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部分城市的城区排水系统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排水管网系统不完善、老城区排水标准较低、部分管渠河道淤积严重,行洪排涝能力不足等问题。市区内涝主要原因:缺乏科学全面的防治内涝规划,规划与建设脱节,部分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下游排放口未能同期建成,雨水出水口系统不完善;老城区管网管径小,普遍达不到强降雨的排水要求;管道腐蚀、坏烂、被树根侵入、垃圾泥浆堵塞;雨水口数量不足、排水渠被人为堵塞、管渠疏通不及时等因素,致使城区每遇强降雨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城市内涝具体原因如下: 1.排水量增大,管网配套不完善,设计重现期较低

随着城市市区面积增加较大,市政道路网初步形成,但与之配套的市政排水系统和出海口大部分未完善。大部分管网的暴雨设计重现期为0.5~1年。更有其中部分新建区的雨、污水就近排入旧城区排水管网,加大了旧城区排水管网负荷,造成旧城区管道排水不畅,内涝受淹。 2.填塘造房,天然调蓄池被毁 城市开发过程使大部分天然的调蓄池遭到破坏、减少甚至消失,雨、污水全部排入市区管网,使管网负荷增加,而管网未得到相应的改造,许多地区管网形成颈瓶效应,致使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受淹。 3.排水管道、雨水口堵塞,雨水不能及时排除,降低管道过水能力 部分排水管道堵塞严重,管道内的杂物包括生活垃圾、建筑泥浆、垃圾,排水管道设施缺少必要的沉泥装臵,导致管道内积沉了大量的杂物。由于这些垃圾不能及时清通,使得这些杂物越积越多,本来就超负荷的管道过水断面进一步减少,造成排水不畅,内涝受淹。部分雨水口被人为堵死,部分雨水口由于长年不清通,堵塞严重。这些现象造成雨水不能由雨水口及时排入排水管网,而沿地面顺势汇集至低洼地区,导致这些地区内涝受淹。 4.下游管渠未完全修建,雨水出水口系统不完善 城市路网建设先后不一,部分城市雨水排放系统下游排放口未能同期建成,雨水出水口系统不完善;需要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有针对性地做好排涝规划,统筹安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城市内涝灾害含解析高考

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8城市内涝灾害 【高考母题再现】 【2015?新课标全国1】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0a示意某地区地形及M城位置,图10bM 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M城被水淹80多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 blogid=5a18c50f0102w08c&url= 分析M城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4分)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2分)降水量大且集中。(2分)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2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从气候、地形、水系特征、风暴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当地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河流上游流域面积广,集水范围大,夏季河流来水量大,河流洪峰水位高。M地地形平坦,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水下泄速度慢。受海湾地形影响风暴潮多发,河口地区受海水顶托作用明显。M 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M城靠近河口,距海近,地势低平。全流域径流均汇集到M城附近入海。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水常受海潮顶托,下泄缓慢。考点:洪涝灾害 【考点定位】洪涝灾害 【难点中心】该题泰国城市水患为材料,考查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此题难度不大,根据M城年内各月气温及降水量情况,可以推测出M城水患严重的主意自然原因,根据材料中提示“2011年该地区9、10两月降水量远超常年”,以此为突破口。同时起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现实问题的作用。 【考点难点突破】 【知识链节】 1.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 积水灾害的现象。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雨特别急的地方可能形成积水,降雨强度比较大、时间比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水。 2.城市内涝带来的影响。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期,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就像在摊大饼。原来的河流和湿地都没了,原来可以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谈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谈 摘要: “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名作家龙应台的这句话,在近日武汉、南昌、上海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后,屡屡被人们提及。随着首都北京迎来一场强降水,致使部分地区出现积水情况严重,一些道路基本中断,地铁站渗水险些被淹再次升级了城市内涝的严重性。也充分暴露出城市在现化代建设的进程中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本文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城市内涝;排水系统;城市排水标准; 近日,南方数省遭遇强降雨,武汉、杭州、南昌等地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为便。也使人们开始普便关心起这个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合理性及建设的可靠性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什么才是城市现化代的标准的深思。随着城市化建设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排水系统不仅只是一个排放的过程,而且对城市的规划和环境保护起到深远的影响。具体的原因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从中国现状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都要快。而基础建设的标准方面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中国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设施达标标准低,而且施工质量也无法达到长期使用的标准。为防范城市内涝。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要高,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标准。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法国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而在我国,北京市是“三年一遇”至“五年一遇”标准,特殊地区“十年一遇”标准。可想而知这样低的标准要求怎么可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 其次是规划不合理。按理说,城市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比如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先建地下管道后建城,而中国是先建城市再建管道。这样就限制了建设排水管道的合理规划性。更谈不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各地区的排水系统和排水体制。 其三是各级政府们对于排水管道的保养维修方面也不够重视。众所周知的巴黎的下水道可以发展旅游,且不说咱们国家的排水系统发展成可以旅游的景点了,就是基本的环境卫生都成问题,有的城市的下水道人们都是掩鼻而过的。本来低标准的情况下,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再对已有的排水系统不保养维修,可想而知。这样的排水系统能起到人们预想的要达到的效果吗! 最后一点是国家对于城市内涝问题不够关注。中国的现状是有钱盖楼,却没有政府愿意把钱投在地下看不到的排水系统上,这是为什么?。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

城市内涝防治对策探讨

城市内涝及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城市受暴雨内涝带来的城市危害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和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气候的变化,城市发展过快导致地面硬化持续扩大,雨水管渠建设标准低、设施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是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低影响开发从源头减小雨水径流量,提高排水管渠设计标准,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加强排水系统维护和管理等措施减少城市内涝灾害。 关键词:城市内涝防治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aterlogging disaster prone,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brings harm to the city more and more, the impact scope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 direct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the urban road traffic and various industries. Climate change, the fast urban development lead to hardening of the ground continues to expand, the rainwater drainage pipe construction of low standard, facilities is not perfect, the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is main cause of urban waterlogging.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rce reduction rain water runoff and improve drainage drainage design standards, construction of rainwater storage facilities, strengthening drainage system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to reduce urban waterlog disaster. Keywords:urban rainstorm prevention and cure countermeasure 一、造成城市暴雨内涝原因分析 1、管理不善 雨污合流 管道淤塞 雨水进水口堵塞 2、排水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却因建设经费等原因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 排水设施还依然沿用几十年一贯制的标准和做法; 有的城市道路建成了,而排水设施还未配套; 有的城市排水设施已列入建设规划,但很不受重视,项目经常受到排挤,久久不能实施;有的城市降低规划排水系统标准,仅解决当下面临的短期问题。 3、局部地段排水建设标准偏低 当前城市排水设施规划设计中,按照《城市排水规划规范》要求采取1-3年的重现期标准,重要地段采取3-5年的重现期标准。而大部分城市早期建设的排水系统执行的还是较低的标准,很多省会城市是1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地级城市是0.5-1年的排水重现期标准。 4、排水系统老旧 在城市发生的内涝中,老城区往往是受涝的重灾区。管道规格小、雨水口少、管道老化破损淤塞严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强降雨时就不堪重负,雨水泄流路径不畅,很容易形成成片积水。 5、雨水调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调蓄雨洪的主要设施,当发生超过排水系统排水标准降雨强度或降雨过程时,应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设施暂时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缓峰值到达时间,待降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