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名称:《尊重多样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构建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全班参与课堂的目的。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点学生自己上课。教师的辅导工作,更多地是在课外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研究方法。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资料、提取信息,充分发挥美术特长,尽情展示才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同时,锻炼了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中,我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经验,尽可能地形象化、生活化。首先,以三个国家的国花为情景设计引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所见所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问题结合起来,接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本课的感受时,学生都表示非常乐意采取这种上课方式,既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积极性,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了。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过渡、连接部分不够自然,对学生的问题设置应更有梯度,备课时材料的选取上应更精炼,内容应更细腻。学生活动时间的掌控还需调整,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此外,学生对场地不是很熟悉,录像时,有点紧张,应更好地关注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另外,虽然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动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交流中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其集中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搜集的材料的取舍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该也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发散到集中、由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将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 与回应 王敏 【内容摘要】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是多元文化主义者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和“文化平等”的共同诉求而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方案及其理论论证。在多元文化主义内部, 不同流派在对待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 体现在平等承认, 宽容尊重, 诉求少数群体特殊权利, 构想后现代的宪政理想,以及在自由主义宪政框架内调和公民权利与少数群体权利、进而实现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目标等方面。这些分歧和争论都是围绕如何处理“公共性”与“差异性”( 或者说“一元”与“多元”) 之间关系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 差异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处理好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 公民权利与少数群体权利, 以及政治一体与多元共存等几对关系。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文化差异;族裔;少数群体权利 【作者简介】王敏,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是在二战后西方国家族裔文化多样性不断形成、发展和凸显的背景下, 于20 世纪50- 60 年代产生的关注族裔文化多样性, 主张承认并尊重族裔文化差异的重要政治思潮。这一思潮强调通过寻求保护少数族裔群体权利以实现族裔群体公正,多元文化平等共存和共同繁荣。

国内学者把这一思潮主要分为四个流派, 即: 以威尔?金里卡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玛丽恩?杨和詹姆斯?塔利为代表的激进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亚瑟?施莱辛格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查尔斯?泰勒和迈克尔?沃尔泽为代表的社群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① 尽管流派各异, 多元文化主义却拥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文化差异”的客观事实。差异政治( politics of difference) 思想是多元文化主义者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和“文化平等”的诉求而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方案及其理论论证, 多元文化主义的嬗变与论争多源于对差异政治的理解及其应对方案的分歧。本文力图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政治思想及其论争作一概述、分析和讨论: 文章将首先探讨差异政治思想的思想渊源和内在逻辑, 然后重点分析多元文化主义内部对差异政治思想的论争, 以及来自外部的批评与回应, 最后对差异政治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强调特殊认同, 主张所有的独特性都应该得到普遍平等的尊重和承认, 认为所有文化都值得平等尊重。这种差异政治思想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之普遍主义政治( politics of universalism) 思想的反思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随着女权主义、黑人政治、后现代主义思潮、“权力话语批判”, 以及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弱势”、“少数”、“身份”、“特殊性”等话语逐渐成为解构普遍主义模式中同一性支配下的霸权话语和主流体制的“另类之声”。“差异”作为这些思潮的基本范畴, 与族裔文化相结合, 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建构, 包括差异政治思想的阐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 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 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 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 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 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 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 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 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 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 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 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案例一: 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 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 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 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 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 美国商人的原意是: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从语言差异看文化差异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论文 摘要:中国有句俗语说道,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孕育出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离不开语言。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交流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和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类的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因而各自的文化被赋予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色,有浓厚的地域风采。作为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语言便清晰的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1.价值观 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文明,崇尚农业,因而衍生了一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主张群体利益凌驾于个人价值之上。中国人尤其崇尚儒家思想,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准则,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谦逊,注重温、良、恭、俭、让,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而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我们常说美国电影具有鲜明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特点,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年龄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案例 尊重文化差异

案例名称:《尊重多样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中学政治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个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本节课我注意创设情境,构建灵活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全班参与课堂的目的。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那么学生的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指点学生自己上课。教师的辅导工作,更多地是在课外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研究方法。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资料、提取信息,充分发挥美术特长,尽情展示才华。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发展,同时,锻炼了创新能力,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中,我将教材的内容融入学生经验,尽可能地形象化、生活化。首先,以三个国家的国花为情景设计引入,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所见所闻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所在,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文化情感态度。课堂教学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学以致用,把课堂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问题结合起来,接近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 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对本课的感受时,学生都表示非常乐意采取这种上课方式,既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自身信息采集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积极性,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了。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过渡、连接部分不够自然,对学生的问题设置应更有梯度,备课时材料的选取上应更精炼,内容应更细腻。学生活动时间的掌控还需调整,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此外,学生对场地不是很熟悉,录像时,有点紧张,应更好地关注学生。 在教学中我也深深地感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启发同学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教学功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另外,虽然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地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动手制作课件,在课堂交流中能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其集中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搜集的材料的取舍以及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深化方面,所以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应该也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发散到集中、由演绎到归纳的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 总之,我认为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实际开辟多维互动的课堂,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少一些条条框框,让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将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从鬼文化看中西文化异同

作者简介:周佩君,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摘要:中西方文化因为民族性格等原因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对“鬼(ghost)”却表现出基本一直的认知。究其原因,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淳朴观念和敬畏之心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明的发展,受到宗教、民族习惯的影响,由“鬼文化”引发的丧葬制度和鬼节在中西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关键词:“鬼文化”ghost;丧葬制度;鬼节;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和西方因为历史、政治、地理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色。一直以来,大多数人致力于研究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如含蓄内敛与开朗外放,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各种相反的特点。然而,在对“鬼文化”的认识上,中西方却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一)中国的“鬼文化” “鬼”是指人类死后所化作的灵体。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献典籍中认识到中国人对“鬼”的认识: 《礼记?祭义》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① 《说文解字》曰:“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鬼?气?害,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古文从示。居伟切。、,古文鬼。”② 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鬼: “人所归为鬼。以叠韵为训。释言曰。鬼之为言归也。郭注引尸子。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左传。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礼运曰。气归於天。形魄归於地。从儿、?象鬼头。自儿而归於鬼也。从厶。二字今补。厶读如私。鬼阴气贼害、故从厶。阴当作?。此说从厶之意也。神阳鬼阴。阳公阴私。居伟切。十五部。凡鬼之属皆从鬼。”③ 也就是说“鬼”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现出古代中国先民对于鬼魂的形状想象:下面是人,上面是个奇怪可怕的脑袋。 鬼虽为人死后所化,但是却比人多了很多强大的力量。我们从各种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鬼可以飞,可以穿墙,可以隐身,会法术,甚至也可以附身到活人的身上。但是鬼属阴,《说文解字》曰:“鬼,阴气”,民间以阳气为人,阴气为鬼。所以鬼一般在晚上才出来,不能见光,遇见阳光就会灰飞烟灭。虽然人鬼殊途,但是中国自古的传说、话本小说中,却经常出现“人鬼情未了”的桥段,如《聊斋志异》中最常被改编成影视剧的《聂小倩》就是讲一个叫宁采臣的书生和女鬼聂小倩相爱的故事。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地狱和转世投胎的观念。即是说,人死之后,魂魄会进入地狱,若生前善事做的多,则可以转世投胎重新做人。而若坏事做多了,则会根据罪恶程度要么投入畜生道,来世做牛做马;要么会在十八层地狱受刑,永世不得超生。并且,转世投胎,会根据前世的恩怨纠葛,有债还债。中国人常说,“孩子是父母前世欠的债”,父母骂不争气的小孩时,也会说“你这个讨债鬼”。 同时受到道教的影响,鬼亦可修道成仙,造成人、鬼、神混杂的局面。并且道士逐渐取代了巫师的位置,实行招魂、超度、驱鬼等活动。 发展到今天,除了原本的意义外,“鬼”也有了很多其他的意思。《新华字典》关于“鬼”字的词条有6个:(1)迷信的人以为人死之后有灵魂,叫鬼;(2)阴险,不光明:鬼话,心怀鬼胎;(3)机灵(多指小孩子):这孩子真鬼;(4)对小孩儿的爱称:小鬼;(5)对人蔑称或憎称:酒鬼,吸血鬼;(6)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可以看出,“鬼”字的使用多数是带有贬义色彩的,“鬼话连篇”“赌鬼”“人不人鬼不鬼”等。偶尔,会变成带有褒义色彩的词汇,比如有时候用于小孩子身上的“小鬼”“鬼灵精”就是带有宠溺口味的爱称;还有情人夫妻之间,女人称呼男人“死鬼”也是听着不好听,但带有爱意的称呼。

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考复习训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完美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这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 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②吸收健康的外来文化 ③传承中华文明,排斥外来文化④中西交融,兼收并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C 2.如今,可口可乐饮料、麦当劳快餐等舶来品,已为广大中国人所熟悉,它们甚至成了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它们而来的,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①照搬照抄,全盘吸收 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③尊重差异,平等交流 ④放弃自我,虚心学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3.近日,一曲《江南style》迅速唱红全球,骑马舞风靡各地,外来文化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当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 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全盘肯定 C. 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D. 应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答案】B 4.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新疆等民族地区从历史的边缘地区、改革开放的后发地区一跃而成开放的前沿地带。我们在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打交道时,面对不同的名字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①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文化②倡导文明宽容,促进互学互鉴 ③坚持汉族特色,强化自身优势④搁置文化交心,埋头开拓市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5.2019年10月26日,第九届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本届陶瓷文化艺术节以“陶醉中国、筑梦宜兴;以陶为媒、同创未来”为主题,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呼应,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积极

文化差异 提纲 经典例子

Difference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Zhou Yiqian(周益倩) The School of Aerospace, HIT, P.R.China (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an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table manners are rather informal, while on the contrary,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may have stick rules about table manner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how the readers some detailed aspects of 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we 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able manners as well as the table manners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Key Words: table manners, comparing, differences, understanding Outline 1.Title(Thesis)Differences o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2.Question(Topic Sentence) A. In which aspect do table manners in China and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 How do all these happen? 3. Analysis and Contrast A: There are three main aspects: 1. 1.Differences on table layout and tools served on the table. 2. 2.The atmosphere on the table. 3. 3.General behavior on the table. B: Some details to keep in mind. 4. Solution 5. Conclusion All in all, the world’s cultures are equal. A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we should be tolerant, as every kind of culture has their own value which can’t be measured by the same standard.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void blindly following. After all, we have our own culture and we should stick to the traditions.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从教育看中外文化差异 要比较中外的教学方法差别,就要从一个例子说起。在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公园玩,当孩子跌倒时,绝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就算上到大学,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我们的父母就是望子成龙心切,因而总是在拔苗助长,恨铁不成钢。忽略了我们的独立思考和应对社会的问题,从孩子出生到成年,我们的父母几乎把我们的一切都包了下来。 而同样一个例子丢给外国父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夸他真勇敢。小事情,大道理。从这一问题就可以窥视出中西方对儿童教育方面的差异。我们先来看看外国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 在中国很多家长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没有注重孩子的内心需求。

而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此外,学校的老师还会带孩子们做一些社区服务,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保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外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中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进大学。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

中西文化差异情景案例分析参考word

Culture Difference Case Study Unit 1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Communication Theory Communication is something we do every day. It takes place so naturally that we simply fail to notice it until it hiccups or breaks down. Though it is commonplac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communi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communication. 1.When you join a social gathering, you must be aware of rules and procedures that govern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to proceed. There is a technical term for such rules and procedures—schema. 2. Face and politeness are two other areas which are extremely value—sensitive. One of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Chinese politeness is self—denigration and other—elevation. Case 1 Litz is a professor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 university in Finland. She invited her Chinese students home for an evening party. The schema from Litz’s point of view i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iving invitation: by phone / by mail 2. Prepare everything before the arrival of guests 3. Receiving guests: open the door / express welcome / take their overcoats / introduce guests / offer them drinks / make them comfortable 4. Serving food: set the table / soup first / main course / desert 5. Post dinner activities: chat / play music / offer more drinks 6. Seeing guests off: thank them for coming / good night Litz’s evening party was not very successful, because she was upset by one of her guests. Here was the initial conversation between Litz and Lin: Litz: (opens the door) Oh, Lin, 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n: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tz: Come on in. Lin: (comes in) Litz: Can I take your coat? Lin: No, thanks. Litz: Ok, this way please. Lin: (take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Analysis: Litz was hurt because Lin did not let her hang her coat. Litz’s offering to hang Lin’s coat is one of Litz’s ways (it’s on Litz’s schema). On Lin’s side, she thought that Litz was her supervisor and that it was inappropriate to let her supervisor hang her coat. Here we have an instance of one action attached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文化差异案例分析

成功 案例一: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坦率外露的思维方式和日本人内部思维方式相冲突。美国人反对过分拘泥于礼仪,办事干净利落,注重实际,语言表达直率,而且耐心不足;日本人讨厌过分施加压力,比较注重资历、地位。CBS的要员充分掌握了日本人的性格及谈判风格,才促成了谈判的成功 案例二: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最初来上海谈判时,正值美国政府要对中国进行制裁,并提出美国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不能提出国产化要求的时候。但福特汽车公司代表一开始就提出合作期间可考虑50%的国产化要求,通用汽车公司接着在上海谈判时,又主动提出国产化率可从60%开始。由于他们并未理会其政府的限制,我方代表也充满信心的与其谈判,最终达成协议。 分析:美国人热情奔放,性急但信心十足、很容易接近,认为自己是谈判高手,希望对方也是谈判高手,含糊隐晦、高深莫测的对手只会让美国人纳闷,只有同样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对方的好感。 案例三: 美国某公司与河北省某市谈判黑白玻壳项目,由于竞争条件不如日商,谈判失败。后来中方积极调动美方力量,使其对陕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几个玻壳项目一起承包,最后达成交易,并向中方条件靠拢。 分析:美国商人喜欢搞全盘平衡的“一揽子”交易,我方积极运用对方力量去促成更大范围内的联合协作,从而减少谈判中的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特性。 失败 案例一:1992年,我国13名不同专业的专家组成一个代表团,去美国采购约三千万美元的化工设备和技术。美方自然想方设法令我们满意,其中一项是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小纪念品。纪念品的包装很讲究,是一个漂亮的红色盒子,红色代表发达。可当我们高兴地按照美国人的习惯当面打开盒子时,每个人的脸色却显得很不自然———里面是一顶高尔夫帽,但颜色却是绿色的。最后,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 分析:美国商人的原意是:签完合同后,大伙去打高尔夫。“戴绿帽子”是中国男人最大的忌讳,合同我们没和他们签,不是因为他们“骂”我们,而是因为他们对工作太粗心。连中国男人忌讳“戴绿帽子”都搞不清,怎么能把几千万美元的项目交给他们? 案例二:张先生是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职于某大公司销售部,工作积极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