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

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

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

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

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

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

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7、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的是一组化合物的生物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

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和结构碎片指数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量变规律。

8、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配体和靶点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根据分子的内能变

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将已知一系列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化合物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造。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性质相关的体内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设计。

4、药物作用的靶点的定义及理想的药物靶点特点是什么?

靶点:也称靶标,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有一些是核酸或其他物质。特点: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③便于筛选药物靶点的成药性。

5、简述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一般流程。

小分子准备→产生构象→由活性分子生成药效基团的假设→优化、修改药效基团的假设→生成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寻(虚拟筛选)

6、Lipinski的类药五倍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该方法不适合预测药物的类药性?

①相对分子质量<500(5×100);

②氢键供体数<5个(5×1);

③氢键受体数<10个(5×2);

④lgP<5(若使用ClgP)或<4.15(若使用MlgP)(5×1)

⑤分子内可旋转键数RB≤8或分子中环的数目rings≤4

⑥化合物极性分子表面积PSA≤120A2

当违反上述任意两个或多个规则时,化合物出现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或代谢分布差的可能性就很大(大于百分之九十)对于抗生素、抗真菌药、维生素及强心苷等具有主动转运特征的药物不适用

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

(1)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反应小。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2、骨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骨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子产生新结构的分子,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通过结构骨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生新结构类型的药物,骨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用:(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子-----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

刚-柔骨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骨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骨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力;骨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小的骨架如苯环缺乏有用信息;过于复杂的骨架带来成本过高问题。

(2)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

3、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2)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无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力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足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4、药物设计分三个不同的筛选途径是(基于功能途径、基于症状途径、基于机制途径)。5.举例说明软药设计原理

设计原理为:

(1)以某种药物的已知无活性的代谢物作为先导物。

(2)将这种代谢物进行结构修饰,以获得无活性代谢物的结构类似物。

(3)新的软类似物的结构设计应是经一步代谢就能产生原来无活性的代谢物,而不经过有毒中间体阶段。

(4)对活化阶段的分子进行修饰,控制所设计的软药的转运、结合的性质以及代谢速率和药动学行为。

泼尼松龙等在体内可发生17位的羟乙酮基氧化成无活性羧基,它是设计软药的良好先导物。将泼尼松龙酸与氯代甲醇成酯得软药氯替泼诺,则成为较少副作用的软药,用作滴眼剂,治疗炎性和过敏性眼疾患。氯替泼诺吸收入血液循环后,迅速代谢成预期无活性的代谢物,自尿和胆汁排出。治疗指数与氢化可的松比提高20倍。

6.举例说明生物电子等原理。

生物电子等排(bio-isosterism):当分子或基团的外层电子相似、或电子密度有相似的分布,分子的大小或形状相似,均可认为是生物电子等排体,它们的理化性质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对同一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产生大致相似或相关的生物效应。

双氢麦司昔摩和硫代麦司昔摩都是γ-氨基丁酸的环状类似物。环中的C=N部分是GABA 分子中C=O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环中的S是环中O的等排体。两者在GABA-A受体上都有很强的激动作用。

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具有降低血压,安神,促进脑部血流,增进脑活力,健肝利肾,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作用.

和胆汁排出。治疗指数与氢化可的松比提高20倍。

7.设计“Me Too 药物”主要有哪些策略和方法?

现在所说的me too药物,通常是指基于已经发现的药物的结构骨架,通过取代基团或侧链的变化,使得活性、生物利用度等提高或毒性降低,并绕开专利的药物。本质上是一类化学创新药,但与全新结构的新化学实体(new chemical entity,NCE)相比,创新性略低。Me Too 药物的研究设计中,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多为生物电子等排原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Me Too药物的设计。

1.经常进行知识的追踪与更新,关注新出现的突破性新药,运用生物电子等排等理论,对新出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希望以此能找到作用机制形同、相似甚至

相反的新化学实体,用于疾病的治疗。

2.在追踪新药的过程中,如发现尚无专利保护的NCE,要尽快进行结构改造和修饰,若能找到活性更优的化合物,要尽快申请专利,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

3.对已有专利保护的新药,要对专利进行深入调研,研究专利保护的范围,在不侵犯别人专利的情况下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

(1)有意识的对化合物的局部化学结构进行改造,以改变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酸碱性、

体内代谢转化的方向及延长作用时间等;

(2)引入杂原子,甚至是稀有元素,以改变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3)对同一领域的多个专利同时进行研究和调研,分析总结构效关系,通过拼合原理,

运用药物化学和化学合成知识,将两部分或两部分以上的活性构象融合在一个新的

化合物中;

(4)重视手性药物的开发与研究,可以吧以前外消旋体供药的化合物进行拆分或进行手

性立体合成,将异构体分开来研究,有可能会得到新的“Me Too”药物。

总之,Me Too药物的设计,要求我们队专利进行深入的调研,撞我基本的专利法知识,运用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等药学知识,对专利已保护的化合物进行充分的研究,以突破专利的保护,设计出结构新颖的Me Too药物。

酶抑制剂

酶抑制剂:限制酶催化底物的反应能力

作用基础:通过限制酶催化底物的反应能力,使底物浓度增高或代谢产物浓度降低,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酶抑制剂具备三种特征:

1、结构上与底物或者中间产物相似;

2、必须能够到达靶酶,并维持一定浓度;

3、具有特异性,作用仅限于靶酶

分类:1、可逆性抑制剂: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

竞争性抑制剂: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部位可逆性抑制剂例子:抗痛风新药---非布索坦(非嘌呤类黄嘌呤氧化酶选择性强抑制剂);磺胺类药物(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需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对PABA利用;抗艾滋病毒:齐多夫定(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抑制病毒复制过程所需的逆转录酶-阻碍病毒DNA 的合成。

2、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上的一个功能基形成共价键,使酶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而完全失活,即使加入大量底物也不能解除这种失活状态。

根据不可逆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的不同,基本上可分为3类:定向活性部位抑制剂、基于机理的抑制剂、伪不可逆抑制剂。

基于机理的抑制剂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特征和性能:一是同正常底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二是在通常状态下,它们具有的低反应性能的潜在基团或中间体在没得催化阶段,经靶酶诱导激活,转化为反应性能强的活性基团或中间体;三是与酶的活性部位发生化学反应共价结合,使酶不可逆失活。例:β—內酰酶抑制剂(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

肽拟似物

天然活性肽的缺陷:1、不稳定,易被酶水解;2、选择性差

肽拟似物:生物活性肽经结构修饰获得的化合物称为肽拟似物。其比天然生物活性肽本身具有许多优点,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耐受酶解、作用时间长、稳定性好、制成口服制剂病人易于接受,易贮存、无免疫原性,研究及生产成本低等。

设计原理及方法:生物活性肽的环化——构象限制;限制氨基酸的取代;肽类二级结构的分子拟似物;酰胺键拟似物——假肽设计;类肽设计;

CADD

CADD:(computer aided drug design)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和分子图形模拟技术,根据积累的大量有关结构和功能的资料,设计具有一定药效的新分子。CADD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统计学和分子模型化技术来指导新的先导结构的设计或发现

2 组合化学的概念是什么?其合成新化合物总数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答:组合化学是将一些基本分子构建模块通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手段,将他们系统的装配成不同的组合,由此得到大量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的方法。其合成新化合物的总数取决于两个因素 (1) 每一步反应中应用化合物的种数 (2) 反应的步数

3 根据化合物库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分为哪些?

答: (1) 大范围多品种的随机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

(2) 通过主题库的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

(3) 基于已有知识进行定向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

4 基于片段分子设计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它有什么优点?

答:研究方法: (1) 片段库的建立(2) 片段库的筛选(3) 结构信息的筛选

(4) 基于片段构建新分子

优点:(1) 可以探索更为广阔的化学空间(2) 命中率高(3) 发现新药的可行性高

(4) 运用虚拟合成和虚拟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

①药物发现就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包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某种疾病和治疗靶点确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与药理学有关的先导物体内外检测的生物模型和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血河安全性研究;制剂学;专利申请以及人体Ⅰ、Ⅱ、Ⅲ、Ⅳ试验和上市销售。

②药物设计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涉及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即通常所讲的药物设计。

③受体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以内能与某些外来物质结合并产生某种生物作用的特异性大分子结构。

④配基能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分子识别)的生物活性物质(包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⑥组合化学用数学组合法或均匀与混合交替轮作方式,顺序同步地共价连接结构上相关构件,批量合成不同分子实体,不需确证单一化合物的结构而建立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

⑦高通量筛选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高敏化和专一性筛选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微量样品的自动化测定。

⑧高内涵筛选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

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传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多种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⑨外消旋转换将已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再开发成为单一对映体药物。

①简述药物发现的基本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对疾病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致病机理确定疾病的多种靶点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NCE);

可行性分析: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适应市场的价格能力;

项目研究(临床前):以先导化合物为候选药物,进行药学、药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

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做研究中新药,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临床研究:以人体为试验对象,确证IND的实际应用价值,确定该IND能否被新药审评中心批准投产及进入市场。进行人体Ⅰ、Ⅱ、Ⅲ、Ⅳ试验。

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确证有效后,进入注册申请阶段,获得国家法定机构的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1)化合物的三个来源:①天然产物的提取物;②通过组合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常以化合物组合库的形式提供;③各研究机构合成积累的库存化合物。

(2)组合化学的基本特点:采用不同构件同时合成大量的不同的化合物,步骤有限,操作相对简单,但是合成的化合物库内包含大量的化合物。主要特点:a. 一步生成多种产物。(基本特点)b. 活性筛选的高通量化

(3)固相组合合成的优缺点。

优点:①产物纯化容易,一般只需过滤即可;②由于使用过量反应试剂,产物的产率、纯度较高;③容易实现自动化操作。

缺点:①固相组合合成需要寻找简便、高效的反应;②需要比较合适的固相载体,连接分子以及将产物从固相上切割的断裂试剂选择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③固相组合合成在反应过程中的监控不如液相方便、及时。

(4)固相载体的基本要求。

a. 一般为交联状高分子化合物,在反应溶剂中不溶解,但可溶胀;

b. 化学性质应该相对稳定,在各步反应中呈惰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方便地与产物断开;

c.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即抗磨、抗挤压性能,便于快速过滤操作。

(5)液相组合合成的优点和最大困难。

优点:①不受反应类型限制,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反应均适用;②无需设计连接分子和考虑裂解条件的影响;③反应过程便于跟踪检测;④无需切割裂解即可得到最终产物,比较方便,适合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最大困难:反应的后处理比较麻烦,特别是产物的纯化工作。

(6)筛选的主要内容。

建立筛选学模型,对可能成为新药的化学物质进行药理活性的检测和试验,以求发现其药用价值和临床使用价值,为发展新药提供最初始的依据和资料。主要包括:①药物靶点的选择和确认;②筛选模型和方法;③高通量及高内涵筛选。

(7)简述靶点发现的确证的步骤:①构建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线索,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生物芯片技术等获取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信息,并进行分析与鉴定;②对相关的生物分子进行功能研究,以确定候选药物靶点的作用;③验证靶点。

(8)简述几种主要的药物筛选方法

主要有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和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

其中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包括:①受体筛选模型;②酶筛选模型;③核酸筛选模型;④离子通道筛选模型等

细胞水平药物筛选模型适合于多成分、多靶点共同作用的药物研究,特别是中药的研究。

整体动物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是药物筛选和研发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1.生物大分子结构方面的特征与共性有哪些

具有多种单体的共聚物:1. 蛋白质多肽链的一级结构2. DNA、RNA多聚核苷酸链的一级结构3. 多糖

具有多层次结构:1. 蛋白质三维空间结构2. DNA、RNA的三维空间结构

生物高分子结构的可变性:1. 一级结构的改变2. 高级结构的改变3.结构可变性的幅度

2.生物大分子功能方面的特征与共性有哪些

作用的专一性

作用的配合与协调

3.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化学键类别及特点

共价键结合

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

4.药物与靶点的互补性:靶点电荷的分布与匹配;空间排列与构象互补

5.药物与生物靶点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占领学说:靶药理效应与受体被药物结合的数量成正比

诱导契合学说:作用部位可塑性,诱导构象可逆性改变

变构学说:激活型构象与静息型构象

速率学说:

大分子微扰动学说:

二态模型的占领-活化学说:

7.生物膜由水(80%)和有形物质(20%)组成。有形物质包括:类脂质、蛋白质、少量的糖和微量金属离子等。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流动镶嵌学说)以液晶态的脂质双层为基质,镶嵌和垫付着可以活动的球状蛋白质团块或微丝、丝管等共同组成生物膜。

8.被动转运(下山转运或顺梯度转运)及其分子药理:生物膜由于其基本组成为类脂质双层的结构,因此系一种脂溶性的半透膜。凡脂溶性物质,内源物如甾体类激素等,外源物如生物碱等药物,均可以脂溶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水溶性小分子,内源物如水和脲素等,外源物如乙醇等,凡分子量小于100,直径小于3.5?的分子均可从一些内嵌蛋白质中的小孔道(直径约3.5?)通过。这两种转运均按物质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无需消耗能量。

特殊转运及其分子药理:Na-K-ATP酶(钠泵);内嵌蛋白质载体;CaⅡ载体;胞摄作用(Endacytosis);胞泌作用(Exocytosis)

1.细胞信号转导的要素:1信号分子2受体3信号传递4生物学效应

2.

3.级联反应是细胞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反应过程,当胞外信号需要转换为胞内信号时,细胞通过级联反应将信号一步步扩大,最终达到调节细胞生理功能的作用。信号的级联放大作用对细胞来说至少有两个优越性:第一,同一级联中所有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受同一分子调控,如糖原分解级联中有三种酶: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糖原磷酸化酶激酶和糖原磷酸化酶都是直接或间接受cAMP调控的。第二:通过级联放大作用,使引起同一级联反应的信号得到最大限度的放大。

4.

1.类肽(英语:Peptoid)或聚-N-取代甘氨酸(英语:Poly-N-substituted glycine)是一类拟肽化合物,相当于将肽中的主链α碳侧链转移为主链氮取代侧链。

2.通常流行的类肽合成方法为亚单体合成法, 由Ron Zuckermann发明,[3]每一个个单体分两步进行合成: 酰化反应(acylation)和取代反应(displacement)。在酰化反应中,第一步为活化的卤代乙酸与上一步末尾残留的胺反应,最常见为用二异丙基碳化二亚胺(diisopropylcarbodiimide)活化的溴乙酸(bromoacetic acid)。在取代反应中(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一个胺,通常为伯胺,进攻并取代卤素,并形成N-取代甘氨酸单体。亚单体合成路线使用简单易得的伯胺合成类肽,进而使类肽的组合化学合成成为可能。

药物化学简答题学习资料

药物化学简答题

一、药物的分类 中药或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生物药物 二、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1.基于生物学科研究揭示的潜在药物作用靶点,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已知活性物质的结构特征,设计新的活性化合物分子; 2.研究化学药物的制备原理、合成路线极其稳定性; 3.研究化学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的规律及代谢产物; 4.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药理活性)之间关系(构效关系)、化学结构与活性化合物代谢之间关系(构代关系)、化学结构与活性化合物毒性之间关系(构毒关系); 5.寻找,发现新药,设计合成新药。 三、描述新药研究与开发的主要过程 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上市主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新药发现阶段和开发阶段。 1、药物研究阶段 新药发现通常分为四个阶段――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靶分子的优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1)靶分子的确定和选择是新药研究的起始工作,影响靶分子确定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用于治疗的疾病类型,临床要求,筛选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2)靶分子的优化是指在确定了所研究的靶分子后,对该靶分子的结构及其与配基的结合部位、结合强度以及所产生的功能等进行的研究。

(3)先导化合物发现:①从天然产物得到先导化物②以现有药物作用作为先导化合物③用活性内源性物质作先导化合物④利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⑤利用计算机进行靶向筛选得到先导化合物。 (4)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是在确定先导化合物后所展开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先导化合物,不仅要求其具有亲和性,一定的活性和选择性,还应该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化学稳定性以及对代谢的稳定性。①生物电子等排替换②前药设计 ③软药设计。 2、药物开发阶段 (1)前期开发:药物制备工艺和剂型工艺研究、临床前的药理、药效学研究、亚急性毒性研究、长期毒性研究、特殊毒理学研究、“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研究、有选择的I期临床研究、早期的II期临床研究、IND申请。(2)后期开发:长期稳定性研究、最终剂型的确立、后期的II期临床研究、III期临床研究、新药报批资料整理、新药申报和评价、新药上市后的再评价。 四、药物质量的含义 药品质量是指能满足规定要求和需要的特征总和。主要考虑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即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药物的纯度(含量和杂质)。 五、何谓药代动力学时相和药效学时相? 药代动力相: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 药效相:药物与作用靶点相互作用,通过刺激和放大,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变化,导致宏观上可以观察到的活性或毒性。(药理学或毒理学研究内容。)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标准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Index。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 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 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 A 。 A感觉B知觉C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B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B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 A B E。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药物设计学简答题

简答题 11、理想的药物靶点应具有哪些特点? (1)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 (2)中靶后引起的毒副作用反应小。 (3)便于筛选药物的靶点成药性 13、骨架迁越及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 骨架迁越:由苗头或先导化合物分子产生新结构的分子,保留原有的生物活性,通过结构骨架变换,连接适宜的药效团,产生新结构类型的药物,骨架迁越涉及丰富的药物化学内涵和技巧。 应用:(1)将化合物转化成为类药分子-----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质; 刚-柔骨架的变换,改善药代性质;亲脂-极性骨架变换,改善溶解性和分配性;新的骨架若参与同受体结合,可改善与受体的亲和力;骨架适中的策略如果过小的骨架如苯环缺乏有用信息;过于复杂的骨架带来成本过高问题。 (2)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或IP产品--破专利,Me-too,Me-better; 14、前药设计应注意哪些原则? (1)在母体药物最适宜功能基处键合载体分子。 (2)前药应无活性或活性较低,转运基团应无活性。 (3)明确前药在体内的活化机制。 (4)转化为母体药物的速度应该是快速动力学过程,并降低母体药物的直接代谢,以保证母体药物在靶点有足够的浓度。 (5)应容易合成与纯化,最好是一步反应,且载体廉价易得。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性质相关的体内过程,进行有的放矢的药物设计。 4、药物作用的靶点的定义及理想的药物靶点特点是什么? 靶点:也称靶标,指具有重要生理或病理功能,能够与药物相结合并产生药理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及其特定的结构位点,这些生物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有一些是核酸或其他物质。特点:①药物作用于靶点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②药物作用于靶点后引起的毒副反应小③便于筛选药物靶点的成药性。 5、简述药效基团的虚拟筛选一般流程。 小分子准备→产生构象→由活性分子生成药效基团的假设→优化、修改药效基团的假设→生成药效团模型→数据库搜寻(虚拟筛选) 6、Lipinski的类药五倍律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该方法不适合预测药物的类药性?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药物设计学完整版 张大永 骨架跃迁分子设计:从已知的活性分子结构出发,通过传统的类似物设计方法或计算化学方法,对先导化合物进行骨架设计,以发现全新的拓扑结构骨架和活性分子。 多靶点药物治疗:简而言之,可以同时作用于疾病网络中的多个靶点,对各靶点的作用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使总效应大于单个效应之和。多靶点药物治疗可以克服许多单靶点药物的局限性,同时调节疾病网络系统中的多个环节,不易产生抗药性,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NRTIs通过阻断病毒RNA的逆转录,即阻止病毒双链DNA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而起作用。它们首先进入被感染细胞,然后磷酸化,形成具有活性的三磷酸化合物。这些三磷酸化合物是HIV逆转录酶的竞争抑制剂,当插入生长的DNA链时,可导致病毒DNA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这类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严重,容易使病毒产生抗药性,因此与蛋白酶抑制剂联用,常会大大延长其病毒耐药性的产生,有协同效应。 基于核酸代谢机理的药物设计:在核酸的代谢合成与代谢分解过程中,有许多酶参与其中,这些酶尤其是某些特异性的酶就成为药物设计的理想靶点;同时模拟核酸代谢过程中的底物结构,也是药物设计的一条重要途径。核苷或核苷酸是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摄取的物质,通过对核苷结构的改造,可以实现对病毒复制过程的干扰。 简述具有高效耐药性NNRTIs的结构特征,并举例说明。 1. 抑制剂构象的柔性和在靶点中的可适应性 理论上,在抑制剂的柔性不影响抑制剂-靶点相互作用的前提下,其构象的柔性和靶点中位置的可适应性可弥补耐药突变的不良影响,避免结合的立体位阻。柔韧性的分子能通过化学键的自由旋转及位置的灵活移动来保持与变异靶点的紧密结合。 例:二芳基嘧啶(DAPY)类NNRTIs晶体结构表明,柔性的DAPY类分子可通过柔性扭转(摆动)和复位(微动)与不同的耐药突变的NNIBPs结合。 2.抑制剂分子与氨基酸主链形成氢键作用 例:卡普韦林与p66亚基的101、103和236位残基主链间存在“网状”氢键作用。P236主链相互作用是目前为止NNRTls的特异性作用位点。这种多重氢键作用不受氨基酸侧链突变的影响,有助于抑制剂的自由结合,从而有效地对抗RT耐药性的产生。因此,靶向于氨基酸残基主链的设计思想可能为对抗耐药性提供一个可靠的策略。 3.特异性靶向HIV –1 RT的高度保守性区域 为了提高NNRTI的抗耐药性,应设计能与NNIBP中保守氨基酸产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抑制剂,从而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在NNIBP中存在一个保守性区域,主要由p225、F227、W229、L234和Y318等组成,这些氨基酸在其他慢病毒属RT中也是高度保守的。 与易突变氨基酸Y181和Y188的疏水性相互作用是第一代NNRTI的主导作用力,此外,在其它位点的突变也能通过减弱抑制剂与上述两种氨基酸相互作用而间接产生耐药性。因此,适当降低抑制剂与Y181和Y188的相互作用有望提高化合物的抗耐药性。 例:UC-781对其它NNRTIs产生耐药性的突变株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戊烯基特异性地靶向W229,由5个碳原子组成的戊烯基醚能增大UC-781与W229间的亲和力。 4.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独特结合模式的NNRTI 例:苯并噻唑类衍生物CP-94707能对多个临床上常见的变异株均保持敏感性,晶体复合物研究发现,它与RT结合时呈现非常独特的结合模式。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物品的外观为用户提供了正确操作所需要的关键线索--知识不仅存储于人的头脑中,而且还存储于客观世界。 设计必须反映产品的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可能的操作方法和反馈商品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运转状态。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 几条最重要的设计原则: 1)概念模型:优秀的设计是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只是这种交流要靠产品来体现。产品本身必须能够说明问题。如果设计者没有提供这种概念模型,用户只得自己创造,结果容易出错。概念模型是优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2)反馈:显示操作的结果也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反馈,用户便总会琢磨自己的操作是否产生了预定效果。因为没有反馈,用户会在不合适的时间关闭或是重新启动机器,从而丢失刚刚完成的工作;或是重复指令,使机器操作两次,造成不利后果。 3)限制因素:要想使物品用起来很方便,几乎不出错,最牢靠的方法是让该物品不具备其他功能,从而限制用户的选择范围。设计时未考虑限制因素,是在产品上附加警告信息和使用说明的原因之一。 4)预设用途:优秀的设计人员总是设法突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将不正确的操作隐匿在用户的视线之外。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须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设计模型是指设计人员所使用的概念模型,用户模型是指用户在与系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基于系统的物理结构(包括用户使用手册和各种标示)。设计人员希望用户模型与设计模型完全一样,但问题是,设计人员无法与用户直接交流,必须通过系统表象这一渠道。如果系统表象不能清晰、准确地反映出设计模型,用户就会在使用过程中,建立错误的概念模型。 自然匹配是指利用物理环境类比(physical analogies)和文化标准(cultural standards)理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也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的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的顺序保持一致。有些自然匹配则是文化或生理层面的,例如,升高表示增加,降低减少,声音高表示数量多。 有趣的是,人们在使用日常物品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埋怨自己的倾向与常规的归罪习惯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人们习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与环境,而把别人的问题归咎与性格。 人的行动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1)确定目标 2)确定意图 3)明确行动内容 4)执行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中国医科大学2017年12月考试《药物毒理学》 1: 单选题(1分) 癌症的基因理论认为基因的发展过程是:() A: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B: 细胞癌变、癌基因、原癌基因 C: 癌基因、原癌基因、细胞癌变 D: 原癌基因、癌基因、细胞癌变 正确答案:D 2: 单选题(1分) 不需要进行致癌作用评价的药物是:() A: 临床上连续应用6个月以上的药品 B: 长期使用具有遗传毒性的物质 C: 恶性肿瘤治疗药物 D: 已知属于对人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同类化学物 正确答案:C 3: 单选题(1分) 出现药源性皮质醇增多症是由于长期大量应用以下哪种药物?() A: 氯丙嗪 B: 胺碘酮 C: 锂剂 D: 糖皮质激素 E: 吗啡 正确答案:D 4: 单选题(1分) 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坏死的特征是:() A: 特征性地损害3带 B: 特征性地损害2带 C: 特征性地损害1带 D: 特征性地损害肝小叶 E: 特征性地损害肝腺泡 正确答案:A 5: 单选题(1分) 吩噻嗪类药物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不包括:() A: 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结合 B: 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C: 引起视网膜出血 D: 引起视网膜剥离 E: 堵塞视网膜中央动脉 正确答案:D

6: 单选题(1分) 关于肾脏毒性作用机制中细胞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胀亡时,细胞体积减少且细胞器保持完整 B: 细胞凋亡时,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肿胀、破裂后释放出多种细胞成分 C: 细胞死亡有两种途径 D: 毒物在较低剂量水平时通常通过引发胀亡使细胞死亡 E: 毒物的浓度增加时,细胞凋亡起主要作用 正确答案:C 7: 单选题(1分) 关于药源性肺栓塞,描述错误的是:() A: 临床表现和特征为突然虚脱、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和咯血等 B: 肺栓塞的形成一般由上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引起 C: 某些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丝裂霉素等可使蛋白质中的硫缺乏,抗凝血酶Ⅲ减少而形成血栓 D: 口服避孕药可致肺血管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凝固性增高而促进血栓形成 E: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通过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小板增多而诱发血栓形成 正确答案:B 8: 单选题(1分) 含汞的药材有:() A: 雄黄 B: 砒霜 C: 朱砂 D: 雌黄 E: 石膏 正确答案:C 9: 单选题(1分) 接触下列哪种化合物,常引起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 甲醇 B: 乙醇 C: 苯 D: 甲烷 E: 氯仿 正确答案:C 10: 单选题(1分) 经口或灌胃给药需在给药前应禁食的时间大约是:() A: 4h B: 8h C: 12h D: 16h

药学简答题

简答题 (共30题,共分) 缺乏G-6-PD者,其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致使一些药物的氧化产物所生成的过氧化氢不能消除,而使血红蛋白氧化为正铁血红蛋白,引起正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表现为发绀,进一步引起溶血,尿显棕红色(酱油色尿),可致严重的溶血性贫血。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来表示其作用强度的反应,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等。(2)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阴性全或无的关系的反应,如:生存、死亡、惊厥、睡眠等。 (1)半数致死量:即LD50,系指使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2)半数有效量:即ED50,系指使半数动物产生某种特定反应的剂量。 (1)习惯性:指长期连续用药后,在精神上对药物产生的依赖性,中断给药后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2)依赖性:指长期连续用药后,中断给药时出现戒断症状。如使用吗啡、可卡因等成瘾后,突然停药出现烦躁不安、流泪、流涎等症状。 (1)中枢性镇咳药: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而发挥镇咳作用。它又可分为两类:①依赖性或成瘾性镇咳药:如可待因。②非依赖性或非成瘾性镇咳药:右美沙芬、如喷托维林(咳必清)、氯哌斯汀(咳平)等。(2)外周性镇咳药:通过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中任何一环节而发挥镇咳作用,如那可丁,苯佐那酯(退嗽露)。 大致分以下3类。(1)高效能利尿药:如呋塞米(速尿)、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等。(2)中效能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吲哒帕胺。(3)低效能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与一般实验设计一样,有以下三原则。(1)随机:就是使每一个体在实验中都有同等的机会,随机遇分组或受处理。(2)重复:能在同样条件下,把实验结果重复出来,才算是可靠的实验。为此要保证动物数,并进行重复实验。(3)对照:任何实验研究都不能缺少对照研究,所以必须设立对照组。对照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空白对照:不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②假处理对照:除不用被试药物外,对照组动物要经受同样处理。③阳性对照:用已知标准药物对照。④组间对照:实验组间,不同剂量的受试药组的对照。 (1)未吸收的毒物处理:采取清洗、催吐、洗胃、导泻等措施排出毒物,防止吸收。(2)已吸收的毒物处理:静脉输液以降低血中毒物浓度,使用利尿剂促进毒物排泄。(3)对症治疗:如抗休克、抗惊厥等。 (4)应用解毒剂:如已确证毒物性质,应选择适当的特异性解毒剂。

设计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汇总

设计心理学题库 1. 菲利德伦德尔在《论艺术和鉴赏》一书中说: “艺术是关于(心灵)的,所以任何一项科学性的艺术研究必然属于心理学范畴。” 2.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3. 设计心理学解决设计艺术领域各种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 4. (现代)心理学的许多领域正在进入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发展的时代。 5. 设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它在(方法)论上是更加宽容的,但是必须有严谨 的科学态度。 6. 心理学不是对人类常识的描述,因为常识不是与人类(行为)相互一致的知识。 7. 设计心理学的艺术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对象)的性质上。 8. 设计心理学的人文性属性主要是反映在研究(概念)的抽象上。 9. 布卢诺斯奇在《人类的升华》中写道:“人类是独一无二的,他之所以独特是因为科学和艺术同样都是他的(精神)的可塑性表现” 10. 对麦克尔?怀特而言,(科学)就是探索、它提出问题,它是想象力的发挥,它是分析。 11. (达芬奇)被誉为第一位集合了科学与艺术大成的人物。 12. 在(艺术)的形象思维中,表现活动、概念活动和情感活动是一起进行的。 13. 艺术家普遍认为视觉事物是绝不能通过(语言)描述出来的。 14. 科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再现艺术,描述和解释也只是将(经验)的大体轮 廓呈现出来。 15. 科学的创造:直观、表象--- 抽象概念--- (理论) 16. 艺术的创造:直观、表象--- 意象形态--- (形象) 17. 阿恩海姆认为,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中,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18.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19.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艺术的起源和功能。 20.19 世纪下旬,人类开始从(艺术史)角度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21. 设计是围绕着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 22. 德拉克山认为心理学学科的特别之处就是研究(心理),必定是自我反省式的。 23. 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因为它比意识体验具有更加明确的对象性和客观性。 24. 在审美研究中,人们看画展的行走方式、停留时间和观看引起的身体姿势变化,都可以作为(行为)的变量,其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 25. 心理学不仅是行为的科学,对人类意识体验的研究,也为了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知识。 26. 阿恩海姆不仅仅是纯粹使用实验科学方法,或行为的研究,而是大量采用(意识)体验的研究。 27. 心理活动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一个内部过程,无法通过任何技术手段直接观察和测量。 28. “人生是一场梦”这个课题,无法用科学心理学方法论证其真伪,只有通过(艺术)的表现方法来实现。 29. 阿恩海姆说:“不管承不承认,实际上他们(艺术家)至终都在运用心理学,不是家传的,便是其他人留传下来的”。 30. (哲学)是心理学的前身,古希腊人很早就有系统的对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 31. 心理学的真正起源源于正式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问题。 32. (现代)心理学强调理论应该有研究证据的支持,这是心理学不同于哲学或普通感觉的

自学考试_设计心理学1_3重点总结分享

设计心理学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作为一门设计科学的设计心理学 【领会】1.1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1【设计心理学定义】 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高消费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设计心理学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唐纳德A 诺曼(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提出“物质心理学”,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 赫伯特A 西蒙(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着眼于主体思维活动的研究,将设计当做问题求解的思维心理学。李彬彬(江南大学)——认为设计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研究的方向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赵江洪(湖南大学)——使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来研究设计领域的问题。 李乐山(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心理学,满足用户使用需要的心理研究。 柳沙(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领域的设计主体和设计目标主体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学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 【领会】1.2研究对像和研究范畴 1.【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 基础本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 b)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念,理念等。 c) 个性心理,包括人性和能力等。 d) 心理过程,包括知(感知、认知),情(情绪和情感),意(意志和意动)。 【领会】1.3设计心理学的历史和相关学科 ⑴审美心理学、心理美学、艺术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1【心理美学】 也称“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它是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其规律的美学分支学科与流派. 1、移情说:最早由德国费肖尔父子提出 2、距离说:爱德华-布洛 2【心理学的主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本主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与艺术心理: 1、代表人物:弗洛伊德(Freud)和荣格(Jung) 2、主要理论:意识与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3、集体无意识 3、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投射法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2015药物毒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从药物研制开发(临床前研究)的角度来看,药物的毒性作用可分为: ①,②,③,④。 2、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来看,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列为几种:①,②, ③,④,⑤⑥。 3、大多数毒性作用是在治疗过程中给药后不久出现的,称为①毒性作用;有些毒性作用却可在给药后很久才出现,所以又称为②毒性作用。 4、有些药物的毒性作用在停药或减量可逐渐减轻消失,就称其为①毒性作用;而有的毒性作用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称为②毒性作用。 5、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称为药物的①毒性作用;而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产生效应,则称为②毒性作用。 6、根据药物给药剂量及途径不同,毒性作用可分为药物对机体的①和 ②损伤两种。 7、终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类型包括:①,②,③, ④和酶反应。 8、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通常是大分子,如核酸,尤其是①和②;但小分子如脂质也通常作为药物毒性作用的靶分子。 9、终毒物与靶分子反应的毒物效应包括:①,②和③。 10、药物毒性发展的第3步是毒物与靶分子反应而损伤细胞功能。包括:①和②。 11、毒性发展的第4步是①。修复机制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层面,其中分子层面的修复涉及②,③和脂质,而组织层面的修复则体现为④和增生。 12、修复不全的情况可发生在分子、细胞和组织水平。许多毒性类型涉及不同水平的机制,其中严重的结果有:①,②和③。 二、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 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质反应( quantal response) 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 三、问答题 1.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药物化学简答题

抗生素 1、抗生素按化学结构可分为哪几大类?各举一例药物。 (1)β-内酰胺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2)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5)其她:氯霉素 2、简述青霉素对酸、碱、酶的不稳定性,试以反应式表示。 (1)在强酸条件下或氯化高汞的作用下,β-内酰胺环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青霉酸与水生成青霉醛酸,青霉醛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生成青霉醛。另一途径为青霉酸脱二氧化碳生成 青霉噻唑酸,在分解为D-青霉胺与青霉醛。在弱酸(pH=4)的室温条件下,侧链上羰基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作为亲核试剂进攻β-内酰胺环,再经重排生成青霉二酸,青霉二酸可进一步分解 生成青霉胺与青霉醛。(2)在碱性条件下,碱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与青霉 醛。(3)在β-内酰胺酶的作用下,酶中亲核性基团向β-内酰胺环进攻,生成青霉酸(青霉酸加热时易失去二氧化碳,生成青霉噻唑酸,遇氯化高汞青霉噻唑酸进一步分解生成青霉胺与青霉醛)。 3、简述寻找耐酸、耐酶、广谱青霉素的研究方法。 (1)耐酸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天然青霉素V的6位酰胺侧链上连有吸电子基,可阻碍电子转移,避免分子内重排,增加了对酸的稳定性。为寻找耐酸青霉素提供了基本思想,即在6位酰胺基的α位引入O、N、X等电负性原子,从而合成了一系列耐酸的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的设计原理:通过改变6位侧链,引入立体障碍大的基团,可以阻止青霉素与β-内酰胺酶的活性中心作用,同时可以限制侧链与酰胺C=O之间的单键旋转,迫使青霉素分子变成一种与酶活性中心 不易适应的构型,降低了青霉素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适应性,从而保护了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3)广谱青霉素的设计原理:对G+菌的作用低于青霉素G,但对G-菌却显示较强的抑制作用。分析原因就是由于其侧链为亲水性。受之启发,合成一系列含有NH2,COOH,SO3H的侧链的半合成青霉素。 4、为什么青霉素G不能口服?而青霉素V却可以口服?为什么青霉素G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型? 青霉素G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重排而失活。因此不能口服,通常将其做成钠盐或钾盐注射使用,但其钠盐或钾盐的水溶性碱性较强,β-内酰胺环会发生开环生成青霉酸,失去抗菌活性。因此青霉素的钠盐或钾盐必须做成粉针剂使用。 青霉素V:具有耐酸性,不易被胃酸破坏。 5、奥格门汀就是由哪两种药物组成?说明两者合用起增效作用的原理。 临床上使用克拉维酸与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称为奥格门汀,可使阿莫西林增效130倍,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阿莫西林为半合成的光谱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但会被细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活。克拉维酸就是有效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与多数β-内酰胺酶牢固结合,可使阿莫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的钝化,用于治疗耐阿莫西林细菌所引起的感染。 6、简述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不稳定性,并说明四环素类抗生素不能与牛奶等富含金属离子 的食物一起使用的原因。 (1)天然四环素具有易产生耐药性,化学结构在酸、碱条件下不稳定等缺点。不稳定部位为C-6位的羟基与C-4位的二甲胺基。在酸性条件下,C-6上的羟基与C-5α上氢发生消除反应,生成无活性橙黄色脱水物。在pH2-6条件下,C-4二甲胺基很易发生可逆反应的差向异构化,生成差向异构体。4位差向异构化产物在酸性条件也还会进一步脱水生成脱水差向异构化产物。在碱性条件下,C-6上的羟基形成氧负离子,向C-11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经电子转移,C环破裂,生成无活性的具有内酯结构的异构体。(2)分子中含有许多羟基、烯醇羟基及羰基,在近中性条件下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螯合物。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钙离子形成黄色的络合物沉 积在骨骼与牙齿上,小儿服用后会发生牙齿变黄色,孕妇服用后其产儿可能发生牙齿变色、骨 骼生长抑制。因此小儿与孕妇应慎用或禁用。 7、试从红霉素的不稳定性说明半合成红霉素药物的设计原理,并举出两例药物。 结构存在多个羟基以及在其9位上有一个羰基,因此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易发生分子内的脱水环合。在酸性液中,C-6上的羟基与C-9的羰基形成半缩酮的羟基,再与C-8上氢消去一分子

(完整版)药物设计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以下哪个不是生物信息的特征 D A级联反应B网络结构C多样性D不可逆性 2.体内信号转导的主体是 A A 蛋白质 B 小分子物质 C 多糖 D 脂质 3.凡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特定靶细胞生理活动的化学物质都称为细胞间物质,称为第一信使,它属于 D A 物理信号B机械力 C生物体外信号D化学信号 3.下列哪个不是细胞间化学信号分子的特点 B A特异性B持续性 C时间效应各异 D 复杂性 4.第三信使是下列哪种物质 C A 花生四烯酸 B 二十碳酸类 C DNA结合蛋白D磷脂酰肌醇 5.基于调节第二信使的药物设计不是 A A 维生素D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调节cAMP和cGMP信号通路的药物设计 C 调节激酶系统的药物设计 D调节钙的药物设计 6.下列哪个是基于调节第三信使的药物设计 A

A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B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C 磷酸二酯酶V的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D 糖原合成激酶-3抑制剂活化受体配体的药物设计 7.不是对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干预的选项是 A 影响信号分子的药物 B 影响信号接受系统的药物 C 影响信号传输系统的药物 D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的药物 1.生物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除了补救合成外,还有() A.从头合成 B.中间合成 C.最后合成 D.中间体合成 2.()是嘧啶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A.天冬氨酸 B.氨甲酰磷酸 C.乳清苷酸 D.谷氨酰胺 3.既是核酸生物合成的代谢产物,也是红细胞发育生长的重要因子的是() A.核苷 B.磷酸 C.戊糖D叶酸 4.氨基嘌呤和甲氨嘌呤是最早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还原酶抑制剂 A.血清铁蛋白 B.黏蛋白 C.二氢叶酸 D.甲胎蛋白 5.()可以影响IMP、AMP或GMP的形成,从而抑制DNA和RNA 的合成 A.次黄嘌呤 B.鸟嘌呤 C.腺甘酸 D.巯嘌呤核苷酸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设计心理学考试复习题 一什么是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我们可以说设计心理学是研究设计过程和接收过程人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 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的目的 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是心理学里两个较为基础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 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 善,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知觉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 下,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关系 知觉特性 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三、知觉选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在许多对象中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予以反映,或者在一个对象的许多特性中优先地把某些特性(如对象的标志、性质)区分出来予以反映。 四、知觉的整体性及两方面含义

药物毒理学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 1.血脑屏障:是指血液-脑组织间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由血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 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 2.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 制与调节。 3.药物依赖性:也称药物成瘾性,是精神活性物质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下造成的一种精神 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为强制性地连续不断地使用该药物的行为和其他反应,目的是去感受该药物所产生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发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重不适感。 4.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DNA、RNA、蛋 白质)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5.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 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6.促癌物:此类物质本身并无致癌性,严格的说不属于致癌物,但它可以与致癌物协同作 用,诱发突变细胞克隆扩增,促进癌的发生;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反复作用与细胞,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 7.促癌剂: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8.前致癌物:未经代谢活化的间接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原致癌物。 9.辅致癌物:有些化学物质既非引发剂,也非促长剂,本身并不致癌,但能增强引发剂和 促长剂的作用,即能加速致癌作用的过程。 10.药物的暴露: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 机制。 11.急性毒性试验:又称单次给药毒性试验,系研究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 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观察期至少为14天。 最大耐受剂量(浓度):(MTD)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浓度):(MLD)引起个别受试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LD50:(半数致死量)预期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该值是经统计学处理所推算出的结果。 12.长期毒性实验:又称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是研究实验动物重复给予较大剂量的受试物后 产生的毒性反应特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13.一般生殖毒性实验:在雌雄动物交配前的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动 物生殖的毒性干扰作用,即生殖过程的第一阶段试验。 14.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妊娠动物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阶段给药,评价受试药物对妊娠 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致畸敏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二阶段试验。15.围生期毒性试验:从胚胎着床到幼仔断奶这段时期给药,检测受试药物对妊娠及哺乳动 物、胚胎发育以及子代出生后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围生期毒性试验即生殖过程的第三阶段试验 16.光敏反应:指皮肤对光线敏感产生的不良反应,是由某些药物(化学药物)与皮肤接触、 经特定波长的光照后引起的皮肤损伤。 17.靶点:医学上进行某些放射治疗时,放射线从不同方位照射,汇集病变部位,这个病变 部位叫做靶点。 18.靶部位: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造成损害,被药物造成

设计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1.设计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在工业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者行为规律, 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一门学科。 2.工业设计活动是处理人与产品、社会、环境关系的系统工程,可以称它为社会工程或文 化工程。(1、工业设计活动是观念设计的活动,也称元设计活动。2、工业设计活动是综合创造的活动,研究产品技术功能设计和美学设计的结合统一。3、工业设计活动是包容性的活动,自身的活动,各产品的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包装、装潢、商标等。 4、工业设计活动是以资讯为基础的,如:采集数据,采集消费者、企业、社会等满意 度数据。5、工业设计活动是一种整合企划活动,从产品构思到生产,从使用到销毁的全过程。6、工业设计活动是文化活动,如:理解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把握消费者生活方式变革,提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3.消费者:是指任何接受或可能接受产品或服务的人。(1、潜在消费者:是消费者具有的 卖点和企业的现实卖点完全对位或部分对位,但尚未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2、准消费者:是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已产生了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形成了局部购买欲,但未产生购买行动。3、显在消费者:是直接消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一个不满意的消费者能直接或间接影响40个潜在消费者)4、惠顾消费者:是常客(品牌忠诚,产品情结,服务到位)5、种子消费者:由常客进化而来,除自己反复消费外,还为企业带来新的消费者(忠诚性、排它性、重复性、传播性) 4.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的心理现象。共同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表现 为对产品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对产品的好恶态度,从而引发肯定和否定的情感。差异性:表现在他们对商品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 5.消费者行为规律:六个相互联系的行为过程:形成消费需求—产生购买动机—了解商品 信息—进行商品选择—发生购买行为—评价所购商品。 6.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投射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 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研究对象的言行表现,从而分析其它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可靠、简便易行、花费低廉,缺点:被动的等待)2访谈法:是透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交谈了解受访者的动机、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念等的一种方法(结构式访谈:优点、节约时间,缺点:受访者容易感到拘束。无结构访谈:优点,自然的交谈,缺点,费时费事,结果不准确)3,问卷法:是事先拟定出所有要了解的问题,列成问卷,交消费者回答,通过答案的分析统计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优点,同一张问卷可以测试众多的消费者)4、投射法:不让被试着直接说出自己的动机和态度,而通过他对别人的描述,间接的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和动机(优点,能较真实地反映出信息的准确性,缺点,花费的劳动和支出的费用较大) 7.需要的概念:因为生理或心理上的缺乏而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这种不舒适的紧张状态 的一种反应。2.、消费者需要的特征:需要的多样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年龄、名族和生活习惯不同)需要的发展性(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产品的不断更新)需要的层次性(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需求,精神需求提高)需要的时代性(受到时代精神,风尚和环境的影响) 8.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性需求(维持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生活必需品市场心 理)安全性需求(人们总希望有一个安全,有秩序的环境和生活保障、保健用品市场心理)社交性需求(即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社交产品市场心理)自尊的需要(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享有较高的威望、享受类产品市场心理)自我实现需要(一种个性的需要,希望自己能充分发挥潜能,干一番事业、发展类产品市场心理) 9.设计怎么满足需要:1、关注需要的多元化,2、关注需要的趋向性,3、研究生活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