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的形式,其中k 、f 、g 在一定条件下,对给定反应是确定的常数。基元反应的速率

方程可由“质量作用定律”导出,复杂反应的速率方程只能由实验来确定。

9.速率常数

上述速率方程式中的比例常数k 。对不同的反应,k 的数值各异,对指定的反应,k

是与浓度无关而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有关的数值。k 在数值上等于各浓度均

为1个单位时的反应速率,因此有时也称k 为“比速率”。k 是有单位的量:

n 1g B f A 11)L (mol )S L

(mol ---????= c c υk

10.质量作用定律

19世纪中期由Guldberg 和Waage 提出,指基元反应中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的定量关系“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以系数为方次的浓度项乘积成正比”,即可

依此定律方便地写出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11.反应级数

上述速率方程式中浓度项的指数f 、g 等称为参加反应的各组分A 、B 、……的级数,

反应式总的反应级数(n )则是A 和B 的级数之和,即

n = f + g + ……

当n = 0时称为零级反应,n = 1时称为一级反应、n = 2时称为二级反应n

不一定都是正整数,它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负数。

12.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

1889年,Arrhenius 由实验数据总结出速率常数k 与反应温度T (K )的关系式:

B RT

E k +-=a

ln 或 RT E a

-

=e A k

式中,A 为常数,称为指前因子,B 为另一常数。

13.均相反应和多相反应

前者指反应物处在同一相(气相或液相)中的反应,后者指不同相中的反应。

14.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而且在反应结束时,

其本身的质量和组成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这种作用称为催

化作用。通常把能加快反应速率的催化剂称为正催化剂,而把减慢反应速率的负催

化剂称为阻化剂或抑制剂。

15.反应分子数

指基元反应中发生反应所必需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16.化学反应机理

描述化学反应实际进行的历程,或者说反应是由哪些基元反应组成的。

三、 学生自测练习题

1. 是非题(判断下列各项叙述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中填“√”,错的填“×”)

1.1 反应A+B →C 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如果升高体系的温度,则生成C 的产

量减少,反应速率减慢。 ( )

1.2 升高温度,使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放热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 ( )

1.3 任何可逆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不论参加反应的物质浓度如何不同,反

应到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平衡浓度都相同。 ( )

1.4 对于所有的零级反应来说,反应速率常数均为零。 ( )

1.5 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的活化能减小,反应速率常数也

随之减小。 ( )

1.6 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由于反应物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的缘

故。 ( )

1.7 某可逆反应,θ

m r ΔH < 0,当温度升高时,正反应速率常数增大的倍数比逆

反应速率增大的倍数小。 ( )

1.8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是同一个概念。 ( )

1.9 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即反应速率的大小。 ( )

1.10 在反应历程中,定速步骤是反应最慢的一步。 ( )

1.11 由反应速率常数的单位可以知道该反应的反应级数。 ( )

1.12 重水是核工业中最常用的中子减速剂,重氧水是研究化学反应特别是水解 反应的机理的示踪物。 ( )

1.13 在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将增加平衡时产物的浓度。 ( )

1.14 将过氧化氧装在棕色瓶中,加入一些焦磷酸钠,并将其放在阴凉处,即可 防止过氧化氢的分解。 ( )

1.15 对于A + 3B = 2C 的反应,在同一时刻,用不同的反应物或产物(A 或B 或C ) 的浓度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其数值是不同的。但对于A + B = C 这类反应,在同一时刻用不同的反应物或产物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反应速

率,其数值是相同的。 ( )

2.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

2.1 某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mol·dm -3·s -1时,则该化学反应的级数是

( )

a. 3/2

b. 1

c. 1/2

d. 0

2.2 对反应2X+3Y →2Z ,下列速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 ) a.

t c t c 2d (Y )3d d (X)d = b. t c t c 3d (X)2d d (Z)d = c. t c t c 3d (Y )2d d (Z)

d = d. t c t c 2d (X)3d d (Y )d =

2.3 对于一个给定条件下的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 ( ) a. 速率常数k 变小 b. 平衡常数K 变大

c. 正反应速率降低

d. 逆反应速率降低

2.4 某基元反应2A + B = C + D ,若其反应速率表示式可以是:

(1)d (c )/dt = k 1c 2 (A)c (B),或

(2)-d c (A)/dt = k 2 c 2(A)c (B),或

(3)加催化剂后d c (C )/dt = k 3 c 2 (A) c (B)

则这些速率常数k 之间的关系是 ( ) a. k 1 = k 2 = k 3 b. k 1 ≠ k 2 ≠k 3

c. k 1 = k 2 ≠k 3

d. k 1 = k 3 ≠ k 2

2.5 反应2O 2→3O 2其速率方程式若为d (O 3) / dt = k (O 3)2 (O 2)-1或

d (O 2)/d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和k '的关系是 ( )

a. 2 k = 3l k

b. k = l k

c. 3 k = 2 l k

d. –1/2 k = 1/3 l k

2.6 对基元反应而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总是一致的;

b. 反应级数总是大于反应分子数;

c. 反应级数总是小于反应分子数;

d. 反应级数不一定与反应分子数相一致。

2.7 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t 1/2是30 min ,则其反应速率常数k 为 ( ) a. 0.023 min b. 20.8 min -1 c. 0.23 min d. 不能确定

2.8 任何一级反应的半衰期 ( ) a. 都与k 、c o 有关 b. 都与c o 有关

c. 都与k 有关

d. 都与k 、c o 无关

2.9 反应速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的主要理由是 ( )

a. 高温下分子碰撞更加频繁;

b. 反应物分子所产生的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活化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d. 高能分子的百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2.10 某一反应的活化能为65 kJ·mol -1,则其逆反应的活化能为 ( ) a. 65 kJ·mol -1 b. -65 kJ·mol -1

c. 0.0154 kJ·mol -1

d. 无法确定

2.11 下列一系列反应,提供了使I -氧化成I 2的机理 ( ) NO+21

O 2—→NO 2 NO 2+2I -+2H + —→NO+I 2+H 2O

I 2+I -—→ 3I

此一系列反应中的催化剂是 ( ) a. NO b. O 2 c. H + d. NO 2

2.12 在测定溶液中过二硫酸铵和碘化钾进行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加入硫代硫酸

钠的目的是 ( )

a. 与碘反应

b. 与过二硫酸铵反应

c. 催化作用

d. 起氧化剂作用

2.13 要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可以采取的手段是 ( )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移去产物 d. 使用催化剂

2.1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某种催化剂能加快所有反应的速率;

b. 能提高正向反应速率的催化剂是正催化剂;

c. 催化剂可以提高化学反应的平衡产率;

d. 催化反应的热效应升高。

2.15 某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平衡转化率为35 %,当加入催化剂时,若反应条

件不变,此时它的平衡转化率是 ( )

a. 大于35 %

b. 等于35 %

c. 小于35 %

d. 无法知道

2.16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非基元反应是由若干基元反应组成的;

b. 凡速率方程式中各物质的浓度的指数等于方程式中其化学式前的系数时,此

反应必为基元反应;

c.反应级数等于反应物在反应方程式中的系数和;

d.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2.17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活化能的大小不一定能表示一个反应的快慢,但可以表示一个反应受温度的

影响是显著还是不显著;

b.任意两个反应相比,速率常数k较大的反应,其反应速率必然大;

c.任意一个反应的半衰期(t1/2)都与反应的浓度无关;

d.任意一种化学反应的速率都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2.18 反应A+B→C,就每种反应物而言,反应级数均为1,在一定的起始浓度下,

25 ℃时的反应速率是15 ℃时的三倍,问35℃时的反应速率是15℃时的多少倍?

()

a. (3)1/2

b. 3

c. 9

d. (18)1/2

3.填空题

3.1 反应A→2B + 1/2C,如对A来说,反应是一级反应,其速率方程表达式为

;如d c(B)/d t =1.0 mol·dm-3·min-1,则-d c(A)/d t = ;

d c(C)/d t = 。

3.2 对反应2A(g) + B(g)→3C(g),已知A、B浓度(mol·dm-3)和反应初速

υ(mol·dm-3·s-1)的数据如下:

c(A) mol·dm-3

c(B)

mol·dm-3

c(V)

mol·dm-3·s-1

(1) 0.20 0.30 2.0×10-4

(2) 0.20 0.60 8.0×10-4

(3) 0.30 0.60 8.0×10-4

A和B的反应级分别是;反应的速率方程是;

若此反应是一个基元反应,则以生成物C来表示此反应的速率方程是

3.3 请填写下面的空格:

化学反应条件的改变

对E a、k的影响

活化能E a速率常数k

升高温度

加入催化剂

3.4 反应H2 (g) + I2 (g)→2HI (g)的速率方程为υ= k (H2) (I2),能根据这点说它肯定是基元反应;能否说它肯定是双分子反应。3.5已知

基元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kJ·mol-1 逆反应的活化能/kJ·mol-1

A 70 20

B 16 35

C 40 45

D 20 80

E 20 30

在相同温度时

(1)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是 ;

(2)放热最多的反应是 ;

(3)正反应速率常数最大的反应是 ;

(4)反应可逆性最大的反应是 ;

(5)正反应的速率常数k 随温度变化最大的是 。

3.6 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 可以判断: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 应速率就越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 。

3.7 催化剂改变了 ,降低了 ,从而增加了 ,使反应速率加快。

3.8 若A →2B 的活化能为E a ,2B →A 的活化能为E l

a 。若加催化剂,则E a 和E l

a

;加不同的催化剂,则E a 的数值变化 ;提高反 应温度,E a 和E l

a 值 ;改变起始浓度后,则E a 。

4.计算题

4.1 某一化学反应B →C+D ,当c (B) = 0.200 mol·L -1时,B 的反应速率是6.00×10-3

mol·L -1·S -1。若对B 分别为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时,速率常数各为多少(注明单位)?

4.2 某温度下,实验测得反应2N 2O ?

→?Au 2N 2 + O 2在不同时间的N 2O 浓度为: t /min

0 20 40 60 80 C (N 2O)/mol·L -1 0.100 0.080 0.060 0.040 0.020

用作图法求该反应的反应级数及速率常数。

4.3 反应HI (g) + CH 3I (g)—→CH 4 (g) + I 2 (g)的活化能是139 kJ·mol -1,157 ℃时的速

率常数为1.7×10-5 L·mol -1·s -1,试求227 ℃时的速率常数为多少?

4.4 反应H 2O 2 (aq)—→H 2O (l)+21

O 2 (g)在300K 时的活化能为75.3 kJ·mol -1。若分别用

I -和酶催化,活化能分别降为56.5 kJ·mol -1和25.1 kJ·mol -1。计算在相同温度下,催化反应的速率分别是无催化反应速率的多少倍?

4.5 某一同位素样品质量为3.50 mg ,经过6.3 h 后,该同位素只有2.73 mg ,求该样

品的半衰期。

自测练习题答案

1. 是非题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2.选择题

2.1(d ) 2.2(d ) 2.3(c ) 2.4(b ) 2.5(c )

2.6(a ) 2.7(a ) 2.8(c ) 2.9(d ) 2.10(d )

2.11(a ) 2.12(a ) 2.13(d ) 2.14(b ) 2.15(b )

2.16(a ) 2.17(c )

3.填空题

3.1 υ= kc (A), 0.5 mol·dm -3·min -1, 0.25 mol·dm -3·min -1。

3.2 0,2;k [c (B)]2,υ=(B)][(A)][dt )

d(312c c k C =。

3.3 基本不变,增大;降低,增大。

3.4 不能说它是基元反应,不能说它是双分子反应。

3.5 (1)A (2)D (3)c (B) (4)c (B) (5)c (A)

3.6 RT a

e E A k -=,小,大。

3.7 反应历程,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

3.8 同等程度降低,不同,基本不变,不变。

4.计算题

4.1 k 分别等于υ= 6.00×10-3 mol·L -1·S -1,等于υ/c (B) = 3.00×10-2 ·S -1,

等于υ/[c (B)]2 = 1.50×10-1 mol·L -1·S -1。

4.2 由作图法得知,N 2O 分解反应为零级反应。K = - (斜率值) = 1.00×10-3 mol·L -1·min -1。

4.3 k = 4.0×10-3 L·mol -1·S -1。

4.4 k 2 / k 1 = 1.9×103 , k 3 / k 1 =5.6×108。

4.5 t 1/2 = 0.693 / k =17.6 h 。

四、课后习题及答案

1. 区别下列概念:

(a )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b ) 有效碰撞与无效碰撞;

(c ) 活化能与反应热;

(d ) 均相催化剂与多相催化剂;

(e ) 催化剂、助催化剂与阻化剂;

(f )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

(g ) 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

(h )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

解答

(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是描述反应速率理论的两个不同理论:

碰撞理论: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

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

而与化学反应无缘。

过渡状态理论: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

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

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

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b) 在碰撞理论中,能导致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c)为使反应得以进行,外界必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是反应过程

(从始态至终态)的热效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决定于是否与反应物同处一相。

(e)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组成都没有变化

的物质;助催化剂是能够大大提高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一类物质;阻化剂则是严重降低甚至完全破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一类杂质。

(f)两者的区别在于催化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作用力的本质不同。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

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这种吸附叫物理吸附;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达到化学键的数量级, 则叫化学吸附。

(g)反应级数是描述速率方程的一个术语,不必考虑方程所描述的反应是否为元反应,

它等于速率方程中浓度项指数的和;而只是元反应才能按反应分子数分类,参与元过程的分子的数目叫该元过程的分子数;

(h)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是元反应设计的术语,单分子过程前者涉及单个分子的解

离;双分子过程则涉及两个分子的碰撞。

2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改正错误的和不完全正确的说法。

(a)元反应是指单分子反应;

(b)活化络合物可能将催化剂作为其结构的一部分;

(c)助催化剂的存在能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d)对有的反应而言,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数值可能相同,但一般情况下却不同。(e)当反应完成后,产物就释放出活化能(参考图4.3);

(f)总反应速率等于组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解答

(a) 错。元反应是指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它可以是单分子反应,

也可以不是单分子反应。

(b)对。

(c)对,当然首先要有催化剂存在。

(d)对。

(e)错。活化能指使反应发生所需要的外界所必须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它与反应

完成与否无关。当反应完成后,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就完成了,但活化能却对于每个固定反应都是固定的。

(f)错。总反应速率与组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中的控速步的速率有关,而不是等于组

成总反应的各元反应速率的平均值。

3 对可逆反应A + B C + D,正向反应的焓变为+21 kJ·mol-1,活化能为+ 84

kJ·mol-1.求其逆向反应的活化能.

解答

因为△r H(正)= E a(正) - E a(逆)

所以:E a(逆) = E a(正) - △r H(正)

= 84 kJ·mol-1 - 21 kJ·mol-1 = 63 kJ·mol-1

4 反应速率与碰撞频率有关,而碰撞频率与分子运动速率有关。在给定温度下,分子运动速率与分子的质量成反比。判断相同温度下下列二反应哪一个的k值更大些; (D代表氘)

(a) 2HI(g) →H2(g) + I2(g);

(b) 2DI(g) →D2(g) + I2(g)。

解答

k(1) > k(2). 因为HI的质量比DI小,分子运动速率快。

5 什么是催化剂?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反应的平衡一经建立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物和产

物的相对量吗?催化剂可以改变某反应的热力学自发性吗?

解答

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位置,而且在反应结束时其本身的质量和组成都不发生变化的物质。催化剂起作用的机理:催化剂之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被认为是“开辟”了一条活化能较低的反应途径,能降低意味着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碰撞频率加快,反应速率增加。催化剂不会改变体系的平衡状态,因而当某反应达到平衡后,催化剂的存在不会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关系。催化剂只对热力学上允许的反应起作用,它不能改变某反应的热力学自发性。

6 对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而言,要绘出它们的浓度-时间图,需要测定那些数据?

(A)

1(A)10t c kt c +=解答

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为:

反应速率 = k c (A)

其积分形式是: ln c t (A)= -kt + ln c 0(A) 以ln[c t (A)/mol·dm -3]对t 作图, 应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和直线在纵坐标上的 截距分别为-k 和ln[c 0(A)/mol·dm -3]。

如果该反应是二级反应, 则速率方程为:

反应速率 = k c 2(A)

其积分形式是: 以1/c t (A)对t 作图, 应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和直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分别为

k 和1/c 0(A)。如果测得了不同时间反应物的浓度, 就可以用尝试法确定反应的级数, 从而也就确定了速率方程:如果ln c t -t 图为直线, 反应为一级反应; 如果(1/c t )-t 图为直线, 反应则为二级反应。

7 反应级数和基元反应的反应分子数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请叙述。

解答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差别

8 反应CO + NO 2 → CO 2 +NO 分两步进行,第二步的快速步骤为:NO 3 + CO →NO 2 +

CO 2,则该反应第一步的步骤是什么?它的速率定律如何表示?并解释表示的速率定律。

解答

第一步为慢反应,也是反应的决速步:2NO 2→NO +NO 3; 反应速率 = k [NO 2] 2。 9 实验得到反应NO 2 (g) + F 2(g) → 2NO 2F(g) 的速率表示式为:

速率 = kc (NO 2)c (F 2)

请为该反应拟定一个合理的机理。

解答

尽管速率定律中反应物浓度项的指数与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物种的计量系数相一致, 但很难想象反应是个二分子元反应。让我们假定下列三步机理, 这三步加在一起得到上述总反应:

NO 2(g)+F 2(g) NO 2F 2(g) (快)

NO 2F 2(g) K 3NO 2F(g)+F(g) (慢)

F(g)+NO 2(g)

NO 2F(g) (快) 第一步是个快速平衡, NO 2F 2在第二个慢步骤中被消耗。该慢步骤(决速步)的速率方程

是:

反应速率(决速步) = k 3 c (NO 2F 2)

为了使NO 2F 2这个中间体从速率方程中消去, 需要假定第一步的快速可逆反应能够

满足稳态条件(Steady-state condition), 即NO 2F 2的生成速率始终等于消耗速率。由于决速步消耗NO 2F 2的速率很慢, NO 2F 2浓度几乎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维持恒定。根据稳态假设, 我们可以用NO 2浓度表达N 2O 2浓度:

Δc (NO 2F 2)/Δt = NO 2F 2的生成速率 + NO 2F 2的消耗速率 = 0 (NO 2F 2的生成速率) = -(NO 2F 2的消耗速率)

k 1c (NO 2)(F 2) = k 2 c (NO 2F 2)

c (N 2O 2) = k 1c (NO 2)(F 2)/k 2

将c (NO 2F 2)的这个值代入决速步的速率方程, 并将k 1k 3/k 2 合并为一个常数k , 则可得到与实验速率方程相同的总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总反应) = (k 1k 3/k 2) c (NO 2)(F 2) = k c (NO 2)(F 2)

1k 2

该机理涉及一个快速可逆平衡和紧随其后的一个慢步骤, 中间体一旦在慢步骤中被消耗, 立即会从快速可逆平衡反应中得到补充。我们可将其叫做“随走随到”机理。

五、中文参考文献

1 段有祺. 化学动力学及反应器原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8

2 李大珍. 浅谈关于活化能的两个问题. 化学教育,1980,(5):14

3 罗渝然. 什么是活化能. 化学通报,1981,(4):50

4 冯宝义. 关于化学反应活化能教学的探讨. 化学通报,1980,(12):42

5 华彤文. 化学反应速度——大一化学教学问题讨论. 化学教育,1983,(1):16

6 袁天佑. 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简单推论. 化学教育,1984,(3):33

7 汤定华. 氢—碘反应不是双分子反应,是三分子反应. 化学通报,1974,(4):63

8 李远哲.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现状与将来. 化学通报,1987,(1):1

9 李大东. 基础研究在炼油工业加氢精制催化剂开发中的应用. 大学化学,1995,

10(2):6

10 江学忠,宋心琦. 臭氧层破坏机制仍在争论之中.大学化学,1994,9(4):35

11 任仁. 受控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种类及其消耗臭氧潜能值. 大学化学,1996,

11(1):31

12 肖学山,董运达,沈嘉年.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研究开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自然杂

志,1998,20(3):167

13 王鉴,朱元海. 反应进度概念与化学反应体系.大学化学,2000,(3):47

14 陈宪岳. 关于反应级数的确定方法. 大学化学,2000, (6):49

15 周长山,董玉环. 化学反应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到任意程度所需时间的计算公式. 大

学化学,1997,(5):59

《无机化学下》第四版习题答案

第13章 氢和稀有气体 13-1 氢作为能源,其优点是?目前开发中的困难是什么? 1、解:氢作为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原料来源于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因而资源不受限制; (2)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很大; (3)作为燃料的最大优点是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环境; (4)有可能实现能量的储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氢气的发生,氢气的储备和氢气的利用 13-2按室温和常压下的状态(气态 液态 固态)将下列化合物分类,哪一种固体可能是电的良导体? BaH 2;SiH 4;NH 3;AsH 3;PdH 0.9;HI 13-3试述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各组分的根据和方法。 3、解: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稀有气体中分离各组分,主要是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原子间不同的作用力、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被吸附的难易等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13-4试说明稀有气体的熔点 、沸点、密度等性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4、解:氦、氖、氩、氪、氙,这几种稀有气体熔点、沸点、密度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熔点沸点越来越高。 密度逐渐增大是由于其原子量逐渐增大,而单位体积中原子个数相同。 13-5你会选择哪种稀有气体作为:(a )温度最低的液体冷冻剂;(b )电离能最低 安全的放电光源;(c )最廉价的惰性气氛。 13-6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HeH 、HeH + 、He 2+ 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氦没有双原子分子存在? 13-7 给出与下列物种具有相同结构的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空间构型: (a) ICl 4- (b)IBr 2-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平原大学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样卷2) 一、填表题 (20分) 1.写出反应最终产物 物质 Ni 2+ Hg 2+(NO 3-) Cr 3+ Mn 2+ 加入过量氨水并放置 [Ni(NH 3)6]2+ HgO ?NH 2HgNO 3 Cr(OH)3 MnO(OH)2 2.物质 HgCl 2 SiCl 4 BBr 3 PH 3 中心原子杂化类型 sp sp 3 sp 2 不等性sp 3 分子空间构型 直线型 正四面体型 正三角形 三角锥型 3.物质 晶体类型 晶格结点上粒子 粒子间作用力 熔点相对高低 SiC 原子晶体 Si 原子、C 原子 共价键 高 NH 3 氢键型分子晶体 NH 3 分子 分子间力、氢键 低 二、填空题 (20分) 1. 随着溶液的pH 值增加,下列电对 Cr 2O 72-/Cr 3+、Cl 2/Cl -、MnO 4-/MnO 42-的E 值将分别 减小、不变、不变。 2.Na 2SO 3与__硫粉__共热可制得Na 2S 2O 3,Cl 2可将Na 2S 2O 3氧化为__ Na 2SO 4_。 3.根据E θ(PbO 2/PbSO 4) >E θ(MnO 4-/Mn 2+) >E θ(Sn 4+/Sn 2+),可以判断在组成电对的六种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PbO 2 ,还原性最强的是 Sn 2+ 。 4. 用电对MnO 4-/Mn 2+,Cl 2/Cl -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 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负极反应为 2 Cl - -2 e → Cl 2 ,电池的电动势等于0.15V ,电池符号为(-)Pt,Cl 2(p θ)|Cl -‖MnO 4-,Mn 2+,H +|Pt(+)。(E θ(MnO 4-/Mn 2+)=1.51V ;E θ(Cl 2/Cl -)=1.36V ) 5. 下列各溶液浓度均为0.1 mol ?L -1,按pH 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NH 4NO 3, NH 4F, NH 4OAc, KCN, Na 2CO 3。 KCN, NH 4F, NH 4OAc, NH 4NO 3, Na 2CO 3。 ( 已知K θ(NH 3?H 2O)=1.8×10-5, K θ(HF)=6.6×10-4, K θ(HCN)=6.2×10-10, K θ(HOAc)=1.8×10-5, K θ(H 2CO 3)=4.4×10-7, K θ(H 2CO 3)=4.8×10-11) 6. 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E θ(Cr 2O 72- / Cr 2+ )= 0.917 V , Cr 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不能 。 7. AlCl 3双聚分子的结构式为:__;其中含有两个_3c-4e_键。 8. 因为SnCl 2强烈水解,在配制其溶液时应加入HCl ,水解反应式为 SnCl 2+H 2O Sn(OH)Cl+HCl 。

第四版 无机化学 答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原子周期系 1-1根据原子序数给出下列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组态: (a)K (b)Al (c)Cl (d)Ti(Z=22)(e)Zn(Z=30)(f)As(Z=33) 答:(a)[Ar]4s1(b)[Ne]3s23p1(c)[Ne]3s23p5(d)[Ar]3d54s2(e)[Ar] 3d104s1(f)[Ar]4s24p3 1-2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价电子层电子组态,并用方框图表示轨道,填入轨道的电子用箭头表示。 (a)Be (b)N (c)F (d)Cl-(e)Ne+(f)Fe3+(g)As3+ 1-3 Li+、Na+、K+、Rb+、Cs+的基态的最外层电子组态与次外层电子组态分别如何 1-4以下+3价离子那些具有8电子外壳Al3+、Ga3+、Bi3+、Mn3+、Sc3+ 答:Al3+和Sc3+具有8电子外壳。 1-5已知电中性的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电子组态分别为: (a)3s23p5(b)3d64s2(c)5s2(d)4f96s2(e)5d106s1 试根据这个信息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属于那个区、哪个族、哪个周期。 答:(a)p区,ⅦA族,第三周期(b)d区,Ⅷ族,第四周期(c)s区,ⅡA族,第五周期(d)f区,ⅢB族,第六周期(e)ds区,ⅠB族,第六周期 1-6根据Ti、Ge、Ag、Rb、N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它们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答:Ti位于第四周期ⅣB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Ar]3d24s2; Ge位于第四周期ⅣA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Ar]3d104s24p2; Ag位于第五周期ⅠB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Kr] 4d105s1; Rb位于第五周期ⅠA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Kr] 5s1; Ne位于第二周期0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He] 2s22p6。 1-7某元素的基态价层电子构型为5d36s2,给出比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小4的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答:该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组态为[Xe] 4f126s2。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2004-2005年度第二学期 无机化学中段考试卷 一、选择题 ( 共15题 30分 ) 1. 2 分 (7459) 对于H2O2和N2H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都是二元弱酸(B) 都是二元弱碱 (C) 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 都可与氧气作用 2. 2 分 (4333) 下列含氧酸中属于三元酸的是…………………………………………………() (A) H3BO3 (B) H3PO2(C) H3PO3(D) H3AsO4 3. 2 分 (1305) 下列各对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 BaCO3 > K2CO3(B) CaCO3 < CdCO3 (C) BeCO3 > MgCO3(D) Na2SO3 > NaHSO3 4. 2 分 (1478) 铝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 (A) 单一化合物Al2O3 (B) Al2O3和Al2N3 (C) 单一化合物Al2N3 (D) Al2O3和AlN 5. 2 分 (7396) 下列含氧酸根中,属于环状结构的是…………………………………………() (A) (B) (C) (D) 6. 2 分 (1349) 下列化合物与水反应放出 HCl 的是……………………………………………() (A) CCl4(B) NCl3(C) POCl3(D) Cl2O7 7. 2 分 (1482) InCl2为逆磁性化合物,其中In的化合价为……………………………………() (A) +1 (B) +2 (C) +3 (D) +1和+3 8. 2 分 (7475) 鉴别Sn4+和Sn2+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A) 盐酸 (B) 硝酸(C) 硫酸钠 (D) 硫化钠(过量)

第四版无机化学习题及答案

第四版无机化学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原子周期系 1-1根据原子序数给出下列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组态: (a)K (b)Al (c)Cl (d)Ti(Z=22)(e)Zn(Z=30)(f)As (Z=33) 答:(a)[Ar]4s1(b)[Ne]3s23p1(c)[Ne]3s23p5(d)[Ar]3d54s2(e)[Ar] 3d104s1(f)[Ar]4s24p3 1-2给出下列原子或离子的价电子层电子组态,并用方框图表示轨道,填入轨道的电子用箭头表示。 (a)Be (b)N (c)F (d)Cl-(e)Ne+(f)Fe3+(g)As3+ 1-3 Li+、Na+、K+、Rb+、Cs+的基态的最外层电子组态与次外层电子组态分别如何 1-4以下+3价离子那些具有8电子外壳Al3+、Ga3+、Bi3+、Mn3+、Sc3+ 答:Al3+和Sc3+具有8电子外壳。 1-5已知电中性的基态原子的价电子层电子组态分别为: (a)3s23p5(b)3d64s2(c)5s2(d)4f96s2(e)5d106s1 试根据这个信息确定它们在周期表中属于那个区、哪个族、哪个周期。

答:(a)p区,ⅦA族,第三周期(b)d区,Ⅷ族,第四周期(c)s区,ⅡA族,第五周期(d)f区,ⅢB族,第六周期(e)ds区,ⅠB族,第六周期1-6根据Ti、Ge、Ag、Rb、N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它们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 答:Ti位于第四周期ⅣB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Ar]3d24s2; Ge位于第四周期ⅣA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Ar]3d104s24p2; Ag位于第五周期ⅠB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Kr] 4d105s1; Rb位于第五周期ⅠA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Kr] 5s1; Ne位于第二周期0族,它的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为[He] 2s22p6。 1-7某元素的基态价层电子构型为5d36s2,给出比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小4的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组态。 答:该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组态为[Xe] 4f126s2。 1-8某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为5s2,最高氧化态为+4,它位于周期表哪个去是第几周期第几族元素写出它的+4氧化态离子的电子构型。若用A代表它的元素符号,写出相应氧化物的化学式。 答:该元素的基态原子电子组态为[Kr] 4d25s2,即第40号元素锆(Zr)。它位于d区,第五周期ⅣB族,+4氧化态离子的电子构型为[Kr],即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相应氧化物为AO2。 第二章分子结构 2-1用VSEPR模型讨论CO2、H2O、NH3、CO32-、PO33-、PO3-、PO43-的分子模型,画出他们的立体结构,用短横代表σ键骨架,标明分子构型的几何图形的名称。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8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8.1 (a )θb K (F -) = θw K /θa K (HF) = 10-14/6.8×10-4 = 1.5×10-11 (b )θa K (NH 4+) =θw K /θb K (NH 3) = 10-14/ 1.8×10-5 = 5.6×10-10 8.2根据θa K ·θb K = θw K θb K (HPO 42-) = θw K /θa K (H 2PO 4-) = 10-14/ 6.2×10-8 = 1.6×10-7 >> 4.2×10-13 即θb K (HPO 42-) >> θa K (HPO 42-),也就是说,HPO 42-的水解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的离解作用,所以Na 2HPO 4水溶液呈碱性。 8.3 (a) 水合是H 2O 分子以其偶极的一端在离子周围取向,H 2O 分子作为整体参与反应;而 水解是H 2O 分子被撕裂产生OH ﹣或H +,再与离子结合。 (b) 缓冲容量是指维持系统pH 大体恒定的条件下,缓冲溶液能够中和外来酸或外来碱的量;缓冲范围是指能够起缓冲作用的pH 区间。 (c) 滴定终点是指示剂的实际变色点;而化学计量点指滴定剂与被滴定物之间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达到的点。 8.4此缓冲溶液NaC 2H 3O 2的浓度为: c (NaC 2H 3O 2)/ mol·dm -3 = 5.00.822.25÷ = 0.622 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lg(1.8×10-5)﹣lg ()()3 2323232/O H NaC /O H HC --??dm mol c dm mol c = ﹣lg(1.8×10-5)﹣lg 622.0550.0 = 4.80 8.5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 5.09 =﹣lg(1.8×10-5 )﹣lg ()()32323232dm mol /O H NaC dm mol /O H HC --??c c 得: c (NaC 2H 3O 2)/ mol·dm -3 = 0.550 m(NaC 2H 3O 2)/g = c(NaC 2H 3O 2)/ mol·dm -3×V/dm 3×M(NaC 2H 3O 2)/g·mol - = 0.550×0.300×82.0 = 14.0 8.6 (a) 当加入0.0060mol HCl 时,溶液中HC 2H 3O 2 和NaC 2H 3O 2的浓度分别为: c (HC 2H 3O 2)/ mol·dm -3 = 3-330.300dm mol 006.0dm mol 0.250dm 300.0+?? = 0.270

无机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化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样卷2) 一、填表题 (20分) 1.写出反应最终产物 物质 Ni 2+ Hg 2+(NO 3-) Cr 3+ Mn 2+ 加入过量氨水并放置 [Ni(NH 3)6]2+ HgO ?NH 2HgNO 3 Cr(OH)3 MnO(OH)2 2.物质 HgCl 2 SiCl 4 BBr 3 PH 3 中心原子杂化类型 sp sp 3 sp 2 不等性sp 3 分子空间构型 直线型 正四面体型 正三角形 三角锥型 3.物质 晶体类型 晶格结点上粒子 粒子间作用力 熔点相对高低 SiC 原子晶体 Si 原子、C 原子 共价键 高 NH 3 氢键型分子晶体 NH 3 分子 分子间力、氢键 低 二、填空题 (20分) 1. 随着溶液的pH 值增加,下列电对 Cr 2O 72-/Cr 3+、Cl 2/Cl -、MnO 4-/MnO 42-的E 值将分别 减小、不变、不变。 2.Na 2SO 3与__硫粉__共热可制得Na 2S 2O 3,Cl 2可将Na 2S 2O 3氧化为__ Na 2SO 4_。 3.根据E θ(PbO 2/PbSO 4) >E θ(MnO 4-/Mn 2+) >E θ(Sn 4+/Sn 2+),可以判断在组成电对的六种物质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PbO 2 ,还原性最强的是 Sn 2+ 。 4. 用电对MnO 4-/Mn 2+,Cl 2/Cl -组成的原电池,其正极反应为 MnO 4- + 8H + + 5e → Mn 2+ + 4H 2O ,负极反应为 2 Cl - -2 e → Cl 2 ,电池的电动势等于0.15V ,电池符号为 (-)Pt,Cl 2(p θ)|Cl -‖MnO 4-,Mn 2+,H +|Pt(+)。(E θ(MnO 4-/Mn 2+)=1.51V ;E θ(Cl 2/Cl -)=1.36V ) 5. 下列各溶液浓度均为0.1 mol ?L -1,按pH 值从小到大顺序排列NH 4NO 3, NH 4F, NH 4OAc, KCN, Na 2CO 3。 KCN, NH 4F, NH 4OAc, NH 4NO 3, Na 2CO 3。 ( 已知K θ(NH 3?H 2O)=1.8×10-5, K θ(HF)=6.6×10-4, K θ(HCN)=6.2×10-10, K θ(HOAc)=1.8×10-5, K θ(H 2CO 3)=4.4×10-7, K θ(H 2CO 3)=4.8×10-11) 6. 已知V E A /θ:Cr 2O 72- +1.36 Cr 3+ -0.41 Cr 2+ -0.86 Cr ,则E θ(Cr 2O 72- / Cr 2+ )= 0.917 V ,Cr 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不能 。 7. AlCl 3双聚分子的结构式为:__;其中含有两个_3c-4e_键。 8. 因为SnCl 2强烈水解,在配制其溶液时应加入HCl ,水解反应式为 SnCl 2+H 2O Sn(OH)Cl+HCl 。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西北大学化学系2003~200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中级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 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题(6×5) 1 (1) 确定化合物B 10CPH 11的构型并予以命名; (2) 利用三中心两电子键理论判断B n H n 2-阴离子多面体结构中所包含的化学键的类型和数目。 解:(1) B 10CPH 11,写作(CH)(BH)10P ,a =1,q =0,c =0,p =10,一个P 原子, n =a +p +(P 原子数)=1+10+1=12,b =(3×1+2×10+ 3)/2=13=12+1, 属闭式结构 命名:闭式-一碳一磷癸硼烷(11)或闭式-一碳一磷代十二硼烷(11) (2) B n H n +2-22-,c=2,m =2,n =n ,写出拓扑方程并求解 n -2=s +t m -2=2-2=0=s +x n -m/2+c =n -2/2+2=n +1=x +y B -B 键的数目:3, 三中心两电子硼桥键的数目:n -2; 2 假定LiH 是一个离子化合物,使用适当的能量循环,导出H 的电子亲合焓的表达式。 解: △Lat H m θ(LiH, s) △EA H m θ(H)=(△atm H m θ+△I 1H m θ)Li +△f H m θ(H)-△f H m θ(LiH ,s)-△Lat H m θ(LiH, s) 3 应用Pauling 规则, (1) 判断H 3PO 4(pK a =2.12)、H 3PO 3(pK a =1.80)和H 3PO 2(pK a =2.0)的结构; (2) 粗略估计H 3PO 4、H 2PO 4-和HPO 42-的pK a 值。 解:(1) 根据pK a 值判断,应有相同非羟基氧原子。 H 3PO 4: H 3PO 3: H 3PO 2: (2) H 3PO 4:一个非羟基氧原子,pK a 值约为2;H 2PO 4-:pK a 值增加5,约为7;HPO 42 -pK a 约为12。 4 用VSEPR 理论预言下列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并写出它们所属的点群: f m θ P H HO HO P OH HO HO P H HO H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等)答案——下册

(a) ICl 4- (b)IBr 2 -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13-8用 VSEPR 理论判断XeF 2 、XeF 4、XeF 6、XeOF 4及ClF 3的空间构型。 8、解: 2XeF 直线形 4XeF 平面四边形 6XeF 八面体 4XeOF 四方锥 4ClF 三角锥 13-9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下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反应条件): (a) XeF 2 (b) XeF 6 (c) XeO 3 9、解: )()()(21.0,4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3)(66,3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HF XeO O H XeF 63326+=+

13-10 完成下列反应方程式: (1) XeF 2 + H 2O → (2) XeF 4 + H 2O → (3) XeF 6 + H 2O → (4) XeF 2 + H 2 → (5) XeF 4 + Hg → (6) XeF 4 + Xe → 10、解: 2 4242242632623242222222263122 3 26322 1 2XeF Xe XeF HgF Xe XeF Hg HF Xe H XeF HF XeOF O H XeF HF XeO O H XeF HF O Xe XeO O H XeF O H F O Xe OH XeF =++=++=++=++=++++=++++=+-- 14-5 三氟化氮NF 3(沸点-129℃)不显Lewis 碱性,而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化合物NH 3 (沸点-33℃)却是个人所共知的Lewis 碱。(a )说明它们挥发性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b )说明它们碱性不同的原因。 5、解:(1)NH 3有较高的沸点,是因为它分子间存在氢键。 (2)NF 3分子中,F 原子半径较大,由于空间位阻作用,使它很难再配合Lewis 酸。 另外,F 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削弱了中心原子N 的负电性。

北师大《无机化学》第四版习题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11-1用氧化数法配平下列方程式 (1)KClO 3→KClO 4+KCl (2)Ca 5(PO 4)3F+C+SiO 2→CaSiO3+CaF 2+P 4+CO (3)NaNO 2+NH 4Cl →N 2+NaCl+H 2O (4)K 2Cr 2O 7+FeSO 4+H 2SO 4→Cr 2(SO 4)3+Fe 2(SO 4)3+K 2SO 4+H 2O (5)CsCl+Ca →CaCl 2+Cs 解:(((((11-2(1(2(3(4(5解:(2(3(4(511-3.用半反应法(离子-电子法)配平下列方程式 (1)K 2Cr 2O 7+H 2S+H 2SO 4——K 2SO 4+Cr 2(SO 4)3+H 2O (2)MnO 42-+H 2O 2———O 2+Mn 2+(酸性溶液) (3)Zn+NO 3-+OH -——NH 3+Zn (OH )42- (4)Cr (OH )4-+H 2O 2——CrO 42- (5)Hg+NO 3-+H +——Hg 22++NO 解:(1)K 2Cr 2O 7+3H 2S+4H 2SO 4==K 2SO 4+Cr 2(SO 4)3+7H 2O+3S (2)MnO 42-+2H 2O 2+4H +==2O 2+Mn 2++4H 2O (3)Zn+NO 3-+3H 2O+OH -==NH 3+Zn (OH )42-

(4)2Cr(OH)4-+3H2O2+2OH==-2CrO42-+8H2O (5)6Hg+2NO3-+8H+==3Hg22++2NO+4H2O 11-4将下列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标准态下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电子传递的方向,正极和负极的电极反应,电池的电动势,写出电池符号. (1)Zn+2Ag+=Zn2++2Ag (2)2Fe3++Fe=3Fe2+ (3)Zn+2H+=Zn2++H2 (4)H2+Cl2=2HCl (5)3I2+6KOH=KIO3+5KI+3H2O 11-5写出下列各对半反应组成的原电池的电池反应、电池符号,并计算标准电动势。 (1)Fe (2)Cu2+ (3)Zn2+ (4)Cu2+ (5)O2 11-6 (氧 11-7 半反应 半反应 11—8 Fe3+]? 11-9用能斯特方程计算来说明,使Fe+Cu2+=Fe2++Cu的反应逆转是否有现实的可能性? 解:ΦΘ(Cu+/Cu)=0.345V,ΦΘ(Fe2+/Fe)=-0.4402V 要使反应逆转,就要使ΦΘ(Fe2+/Fe)>ΦΘ(Cu2+/Cu) 由能斯特方程得[Fe2+]/[Cu2+]>1026.5=3.2×1026 11-10用能斯特方程计算与二氧化锰反应得到氯气的盐酸在热力学理论上的最低浓度解:设与二氧化锰反应得到氯气的盐酸在热力学理论上的最低浓度是X, 因: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MnCl2+2H2O+Cl2↑ 半反应为:MnO2+4H++2e-=Mn2++2H2O(正) Cl2+2e-=2Cl-(负) 要使反应顺利进行,须φ(MnO2/Mn2+)=φ(Cl2/Cl-)

无机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无机化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 )1.已知H 2和He 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和4。2g H 2与2gHe 混合后体系的压力为3300kPa ,则混合气体中He 的分压为: A 、3300 kPa B 、2200 kPa C 、1100 kPa D 、1650 kPa ( )2.关于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等于8O 16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B 、等于氧的平均原子质量 C 、等于氧的平均原子质量与碳—12核素质量的121之比值 D 、等于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与碳—12核素质量的121之比值 ( )3.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A 、H=U+PV B 、ΔU(体系)+ ΔU(环境)=0 C 、ΔG=ΔH-T ΔS D 、ΔG(正反应)×ΔG(逆反应)=1 ( )4.反应 2NO 2(g)(红棕色)==N 2O 4(g)(无色) Δr H m <0 达平衡后,将体系的温度降低,则混合气体颜色: A 、变浅 B 、变深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 )5.反应 C(s)+O 2(g)===CO 2(g),Δr H m <0 下列不能使正反应速度增大的措施是: A 、缩小体系的体积 B 、升高体系温度 C 、增大氧气的分压 D 、减小CO 2(g)的分压 ( )6.在298K 的温度下石墨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为: A 、等于零 B 、大于零 C 、小于零 D 、无法确定 ( )7.NO(g)+CO(g)===2 1N 2(g)+CO 2(g) Δr H m = -373.4kJ ·mol -1 ,欲使有害气体NO 和CO 取得最高转化率,则应选择的操作是: A 、增大NO 浓度 B 、增大CO 浓度 C 、降低温度、增大压力 D 、使用高效催化剂 ( )8.对于等温等压下进行的任一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Δr S m 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B 、Δr H m 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C 、Δr G m 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D 、Ea 越小反应速度越快 ( )9.下列四个量子数(依次为n ,l ,m ,m s )不合理的一组是: A 、(3、1、0、+21) B 、(4、3、1、-2 1) C 、(4、0、0、+21) D 、(2、0、1、-2 1) ( )10.下列四个量子数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中,能量最高的电子是: A 、(4、1、0、+21) B 、(4、2、1、-2 1) C 、(4、0、0、+21) D 、(4、1、1、-2 1) ( )11.下列分子中C 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采取SP 3杂化的是: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第一章__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一气柜如下图所示: A 假设隔板(A)两侧N2和CO2的T, P相同。试问: (1)隔板两边气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浓度是否相等?物质的量不等而浓度相等 (2)抽掉隔板(假设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和气柜的密闭性)后,气柜内的T和P 会改变?N2、CO2物质的量和浓度是否会改变?T和P 会不变,N2、CO2物质的量不变而浓度会改变 2.标准状况与标准态有何不同? 标准状况指气体在27.315K和101325Pa下的理想气体,标准态是在标准压力下(100kPa)的纯气体、纯液体或纯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与化学计量数有何不同?对某一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说,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和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相同,但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为正值,而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为负值,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为正值 4.热力学能、热量、温度三者概念是否相同? 试说明之。 5.试用实例说明热和功都不是状态函数。

6.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多。× (4)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5)同一体系: (a)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b)不同状态可能有相同的热力学能值。√ 7.判断下列各过程中,那个ΔU最大: (1)体系放出了60kJ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功。 (2)体系吸收了6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40kJ功。√ (3)体系吸收了40kJ热,并对环境做了60kJ功。 (4)体系放出了4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60kJ功。 根据ΔU=Q+W, (1) ΔU=-60+(-40)=-100KJ (2) ΔU=+60+40=+100KJ ,(3) ΔU=+40+(-60)=-20KJ (4) ΔU=-40+60=+20KJ因此通过计算可以看出,(2)过程的ΔU最大. 8.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 (1)体系的焓等于恒压反应热。× (2)体系的焓等于体系的热量。× (3)体系的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

无机化学第四版答案——下册

第13章氢和稀有气体 13-1 氢作为能源,其优点是什么?目前开发中的困难是什么? 1、解:氢作为能源,具有以下特点: (1)原料来源于地球上储量丰富的水,因而资源不受限制; (2)氢气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很大; (3)作为燃料的最大优点是燃烧后的产物为水,不会污染环境; (4)有可能实现能量的储存,也有可能实现经济高效的输送。 发展氢能源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氢气的发生,氢气的储备和氢气的利用 13-2按室温和常压下的状态(气态 液态 固态)将下列化合物分类,哪一种固体可能是电的良导体? BaH 2;SiH 4;NH 3;AsH 3;PdH 0.9;HI 13-3试述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各组分的根据和方法。 3、解:从空气中分离稀有气体和从混合稀有气体中分离各组分,主要是利用它们不同的物理性质如:原子间不同的作用力、熔点沸点的高低以及被吸附的难易等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13-4试说明稀有气体的熔点 、沸点、密度等性质的变化趋势和原因? 4、解:氦、氖、氩、氪、氙,这几种稀有气体熔点、沸点、密度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惰性气体都是单原子分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主要决定于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大,熔点沸点越来越高。 密度逐渐增大是由于其原子量逐渐增大,而单位体积中原子个数相同。 13-5你会选择哪种稀有气体作为:(a )温度最低的液体冷冻剂;(b )电离能最低 安全的放电光源;(c )最廉价的惰性气氛。 13-6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解释HeH 、HeH +、He 2+ 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为什么氦没有双原子分子存在? 13-7 给出与下列物种具有相同结构的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化学式并指出其空间构型: (a) ICl 4- (b)IBr 2- (c)BrO 3- (d)ClF 7、 解: 4XeF 平面四边形 2XeF 直线形 3XeO 三角锥 XeO 直线形 13-8用 VSEPR 理论判断XeF 2 、XeF 4、XeF 6、XeOF 4及ClF 3的空间构型。 8、解: 2XeF 直线形 4XeF 平面四边形 6XeF 八面体 4XeOF 四方锥 4ClF 三角锥 13-9用化学方程式表达下列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反应条件): (a) XeF 2 (b) XeF 6 (c) XeO 3 9、解: )()()(21.0,4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3)(66,3002g XeF g F g Xe MPa C ????→?+? HF XeO O H XeF 63326+=+

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河南中医学院 2007至 2008学年第一学期 《无机化学》试题 (供药学本科使用) 学号:姓名:座号: 复核人: 1分,共40分) 1、对于Zn2+/Zn电对,增大Zn2+的浓度,则其标准电极电势将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2、Cu2+离子的外层电子构型为 () A 8e B 18e型 C 18+2e D 9~17e型 3、设氨水的解离平衡常数为θ b K。浓度为m mol·L-1的氨水溶液,若将其用水稀 释一倍,则溶液中OH-的浓度(mol·L-1)为 () A m 2 1 B θ b K m? 2 1 C 2/ m K b ?θ D 2m 4、已知θsp K(Ag3PO4) = ×10-16,其溶解度为 ( ) A ×10-4molL-1; B ×10-5molL-1; C ×10-8molL-1; D ×10-5molL-1 5、下列各组物质,能自发发生反应的是() A Cu、Cu2+; B Cr2O72-、Cr3+; C MnO2、Mn2+; D SnCl4、Sn 6、3d轨道的磁量子数可能是 () A 1,2,3 B 0,1,2 C 0,±1 D 0, ±1, ±2 7、下列各分子中,以sp3不等性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 A BeCl2 B PCl3 C BF3 D SiH4 8、熔化下列晶体时,只需克服色散力的是 () A HF B Ag C KF D CO2 9.已知V E A/θ:Cr2O72- + Cr3+ Cr2+ Cr,则判断发生歧化反应的是() A 都不能 B Cr2O72- C Cr3+ D Cr2+ 10.下列各物质中,熔点最高的是 ()

大学无机化学期末考试(天津大学第四版)归纳.doc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和能量关系 重要概念 1.系统:客观世界是有多种物质构成的,但我们可能只研究其中一种或若干物质。人为地将一部分物质与其他物质分开,被划分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 2.相: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3.状态:是指用来描述系统的诸如压力P 、体积V 、温度T 、质量m 和组成等各种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4.状态函数:用来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5.广度性质:具有加和性,如体积,热容,质量,熵,焓和热力学能等。 6.强度性质:不具有加和性,仅决定于系统本身的性质。如温度与压力,密度等。 系统的某种广度性质除以物质的量或者质量之后就成为强度性质。强度性质不必指定物质的量就可以确定。 7.热力学可逆过程:系统经过某种过程由状态1到状态2之后,当系统沿着该过程的逆过程回到原来状态时,若原来的过程对环境产生的一切影响同时被消除(即环境也同时复原),这种理想化的过程称为热力学的可逆过程。 8.实际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过程。 9.化学计量数:0=∑B VB B表示反应中物质的化学式,VB是B 的化学计量数, 量纲为一;对反应物取负值,生成物取正值。 10.化学计量数只表示当安计量反应式反应时各物质转化的比例数,并不是各反应物质在反应过程中世界所转化的量。 11.反应进度ξ:b b v /n ?=?ξ 对于化学反应来讲,一般选未反应时,0=ξ 引入反应进度这个量最大的优点是在反应进行到任意时刻时,可用任一反应物或产物来表示反反应进行的程度,所得的值总是相等的。 12.习惯对不注明温度和压力的反应,皆指反应是在298.15K ,100kPa 下进行的。 13.一般没有特别的注明,实测的反应热(精确)均指定容反应热,而反应热均指定压反应热。 14.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过程中,能量不会自生自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值不变。也叫做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15.热力学能具有状态函数的特点:状态一定,其值一定。殊途同归,值变相等。周而复始,值变为零。 16.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温差而交换的热量称为热。若系统吸热值为正,若系统放热值为负。 17.系统与环境之间除了热以外其他形式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系统得功为正,系统做功为负。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系统体积的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pdV W ,除体积功以外的一切功称为非体积功如电功。 18.功和热都是过程中被传递的能量,它们都不是状态函数,其数值与途径有关。而热力学第一定律中的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只有过程的始态和终态决定,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 19.化学反应热是指等温过程热,即当系统发生了变化后,使反应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的温度,系统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第四版无机化学 章课后答案

第21章 p区金属 思考题 21-1如何制备无水AlCl3?能否用加热脱水的方法从AlCl3·6H2O中制取无水AlCl3?解:制备无水AlCl3,可采用干法,即用Al和Cl2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得。 2Al + 3Cl2 === 2AlCl3 也可在HCl气氛下,由AlCl3·6H2O加热脱水得到。但不能直接由AlCl3·6H2O 加热脱水得到无水AlCl3,因为铝离子的强烈水解性,在加热过程中,发生水解,不能得到无水AlCl3。 21-2矾的特点是什么?哪些金属离子容易成矾? 解:矾在组成上可分为两类:M I2SO4·M II SO4·6H2O(M I=K+、Rb+、Cs+和NH4+等, M II=Mg2+、Fe2+等);M I M III(SO4)2·12H2O(M I=Na+、K+、Rb+、Cs+和NH4+等,M II=Al3+、Fe3+、Cr3+、Co3+、Ga3+、V3+等),都为硫酸的复盐,形成复盐后,稳定性增强,在水中的溶解性减小。 21-3 若在SnCl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Sn4+,如何除去它?若在SnCl4溶液中含有少量Sn2+,又如何除去? 解:(1) SnCl2中含有少量的Sn4+,可加入锡粒将其除去。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SnCl4+Sn === 2SnCl2 (2) 在SnCl4中含有少量的Sn2+,可利用Sn2+的还原性,用H2O2将其氧化为Sn4+。 21-4比较Sb、Bi的硫化物和氧化物的性质,并联系第16章内容,总结归纳砷分族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硫化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递变规律。 解:砷分族元素的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的递变规律与其对应的硫化物相似。即:从上到下,酸性减弱,碱性增强;+V氧化值的氧化性从上到下增强,+III 氧化值的还原性从上到下减弱;同一元素+V氧化值的酸性比+III氧化值的强。 21-5 说明三氯化铝在气态及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解:由于铝的缺电子性,三氯化铝在气体时以双聚分子形式存在Al2Cl6,但Al2Cl6溶于水后,立即离解为[Al(H2O)6]3+和Cl-离子,并强烈水解。 21-6 Al(CN)3能否存在于水溶液中[K a(HCN)=6.2×10-10]?配离子Al(CN)63-能否生成,为什么? 解:由于Al3+的强烈水解性和HCN的弱酸性,所以Al(CN)3在水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会发生强双水解;同样,Al(CN)63-在水溶液中也很难生成。 21-7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