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德合作工业园区比较分析

中德(太仓)企业合作基地与国内其他中德合作园区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中德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双边关系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多年来德一直是我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德国也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9394个,德方实际投入累计281.8亿美元。

随着中德两国经贸文化交往的不断深入,德企在中国呈现出集聚发展的特点,而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地区自发地建立吸引德国企业的园区,为德企的落户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太仓就是最早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德合作特色园区计划的城市之一。

太仓市地处长江出海口,毗邻上海,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优势,交通便利,自从1993年设立开发区,第一家德企克恩里伯斯在太仓落地生根以来,二十年耕耘,形成了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德国企业聚集区。使得太仓成为了一座德资企业氛围浓厚的城市。自从2014年3月中德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许多地区开始涌现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工业园区,例如青岛中德生态园、昆山德国工业园、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沈阳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等,这些工业园区抓住了中德合作大潮的机会,正积极地引进德资企业,在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表1 全国各地中德合作园区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德合作园区起步时间集中在2016年前后,主要集中在东部,以二三线城市为主,面积普遍不大。下面将从差异对比的角度,对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与其他几个典型园区进行分析。

一、太仓中德合作的源起与发展

1.发展历程

与其他地区的中德合作园区相比,太仓的中德合作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弹簧有限公司在太仓落户,由于企业之间的集群效应和以商引商的作用,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批德国企业纷至沓来,尤其在2008年太仓中德合作基地正式成立之后,德企数量迎来一个爆发性的增长,截止到2016年底,全市累计拥有德资企业267家,吸引德资总额30亿美元。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尤其在汽车制造、机械制造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第一家汽配企业克恩里伯斯开始,园区逐渐开始形成以汽车配件、精密机械及新材料为主导方向,以德国中小企业聚集发展为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太仓模式”,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效益最好的地区,享有中国“德企之乡”的美誉。

2. 产业特色

德资企业普遍具有“小而精”的特点,在德国,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是市场上一股重要的力量,德国政府也把“工业4.0”的推行重点放在了中小企业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与太仓小城市的定位和载体容量不谋而合,中小企业也逐渐成为太仓中德合作的一个主要特色。在2008年11月,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联合授予太仓首个也是迄今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2012年4月中国工信部授予太仓全国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区”称号。这些德资的中小企业,往往有着优良的家族传承,专注于一个细小领域做精、做深、做透,成就了一批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如克恩·里伯斯公司生产的的汽车安全带卷簧,拥有全球60%的市场份额,其他像舍弗勒、通快、克朗斯等公司也是同行业中的领导者。中小型的企业,虽然投资谨慎,但是有风险低、发展稳的特点,并且占地少、技术精、产出大,构成了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也是太仓中德合作稳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专而精的德国中小企业,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中国市场上,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一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在太仓,这个问题通过学习建立“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解决。“双元制”教育模式原本就发源于德国,是德国工业强大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础。“双元制”教育坚持在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累积经验,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经过“双元制”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更能快速地适应岗位,实现有针对性的培养,更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太仓的双元制教育早在2001年就开始开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9个培训中心,成为我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形成了完善的“双元制”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太仓吸引德企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整个太仓的发展。

太仓的中德合作,不仅仅停留在经贸的层面,而是已经渗透到文化、体育、医疗、城市规划等方方面面。太仓是一座宜居的生态花园城市,并且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等方面充分借鉴融入了德国特色,在基础设施方面,配套了中德友好幼儿园,国际小学、中学乃至应用技术大学也在积极的筹备中。每年在太仓还举行啤酒节、中德友谊乒乓球赛等文体交流活动,可以说,太仓已经具有充满德式风情的人文社会生活环境,德国的元素已经渗透到太仓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典型中德合作园区介绍

(一)昆山德国工业园

昆山德国工业园成立于2005年,位于江苏昆山市,是一家专门从事欧美企业投资的园区,由昆山市政府与德国工商总会合作共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全国25个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昆山市张浦镇。园区主要吸引欧美企业投资,发展精密机械、高端食品、总部物流三大板块。

表2. 昆山与太仓德国工业园对比

从2005年发展至今,仅15平方公里面积的工业园吸引了130家欧美企业,其中61家是德国企业,速度可谓是相当快的。

区位条件。昆山和太仓同处长三角核心区域,毗邻上海,交通区位优势相近,发展的路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从差异上看,首先,太仓实际开展对德合作实际时间比较早,从民间合作开始,自下而上。昆山的德国工业园起步晚,是由昆山市政府与德国工商总会合作共建,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

发展定位。昆山围绕精密机械、高端食品、总部物流三大产业发展,跟太仓以汽车配件和精密机械为主导相比,食品行业科技含量较低,污染性也比较大。但值得一提的是,昆山引进的食品企业中,包括了一些比较大型的项目如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家乐氏投资的家乐氏薯片公司等。

企业服务。昆山为德中绿色孵化基地配套的一个一体化企业孵化器,由德国运营公司代为管理,集园区物业管理、区内企业员工招聘、配件采购、订单管理、技术支持、会计中介等服务为一体,为区内企业大大提供便利,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二)沈阳中德合作基地

沈阳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成立于2012年9月,位于沈阳市铁西区,占地面积48平方公里,,东至沈阳市中央大街,西至浑河26街西侧,南至浑河,北至沈辽路。在功能分区上,园区按照“组团城市、产城融合、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构建“一轴、两片、多组团”格局。目前入驻德资企业数量13家,吸引德资4.1亿欧元。园区的主导产业方向为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汽车制造,工业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表2. 沈阳与太仓德国工业园对比

沈阳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无论是在地理位置,城市能级还是发展模式上,都跟太仓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的十几年来,在吸引德企入驻方面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产业定位。总体来说,沈阳中德合作基地产业定位与太仓十分相似,都积极发展高科技的机械、汽配制造业,都把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写入未来发展的规划中,将园区发展定位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战略的示范区,沈阳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参考,未来发展的动态,值得我们留意。

发展模式。与太仓中小企业为主要构成部分不同,沈阳中德企业园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核心大型项目宝马的带动,2010年6月,华晨宝马沈阳铁西工厂在现在的中德装备园区域内奠基,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本身的大手笔投入及其带动的配套企业投入已经形成气候,采埃孚、本特勒、慕贝尔等宝马配套商已经达到37家。围绕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已形成了一个总投资30亿欧元的汽车产业集群,并正在影响和带动除汽车产业之外的制造业领域。

政策扶持。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一环,沈阳的中德合作基地得到了辽宁省领导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吸引德企提供了优惠政策与技术支持。2015年10月2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明确表示,欢迎德方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10月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默克尔共同见证了沈阳市政府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以中德装备园作为战略合作平台,开展多领域合作。此外,早在2015年3月,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访德期间,就与德方达成合作共识,将中德装备园列为两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沈阳园区也开始转向德国以及欧洲中小企业特别是行业领军企业,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

中德金属生态城位于广东省揭阳市,规划总用地面积2341.66公顷,打造德(欧)国家有关方面规划打造金属原材料交易与制品销售、研发设计、金属制品生产与机械制造、人力资源、废旧金属产品回收再利用、金融服务六大平台,设计建设中德“合创小镇”、“动力小镇”“智造小镇”三期单位,金融、科研、设计、服务“四大中心”,目前已经入驻德国企业30家。累计吸引德资128.88亿元人民币。

表2. 揭阳与太仓德国工业园对比

产业定位。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产业定位非常明确,以金属制品为主导,目前是我国重要的金属产业生产、进出口、材料集散和加工研发基地,但是金属产业可能带来的问题之一是环境污染,于是近年来揭阳提出了金属生态城的概念,加大力度发展节能环保企业。

发展模式。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开展合作为主,2015年10月在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总理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中德金属生态城“德国先进技术推广中心项目”和“电镀零排放项目”。

区位条件。揭阳位于珠三角经济区,市区距离揭阳潮汕国际机场约30分钟车程,但是周围环山,汽车长途运输不太便利。

三、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园区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

(一)太仓的中德合作模式自下而上,以企业为主体

与各地的中德合作园区相比,太仓的对德合作发展历史最长,起源于民间的企业之间的经济合作,继而牵引了一大批上下游德企的入驻。在经济往来密切的基础上,政府发挥引领作用,推动经济与文化教育体育的交流与发展。

自下而上合作的优势是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利用市场灵活机动的特点,最终形成浓厚的德资企业投资氛围,以资引资,政府做好服务企业工作,让好口碑在德企之间口口相传。

这种模式的一个总要影响因素是本地企业的发展。民营中小企业需要提高实力,发展技术,开展与德国企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两国企业的共同发展和更多德资企业的引入。

(二)太仓具有完善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太仓的对德合作起步早,发展成熟,目前已经跳出了经贸合作的局限,延伸到了文化、教育等领域。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通过双元制教育,学生能够提早适应岗位的需求,缩减适应的时间,获得更多的实践经

验。

其他各地的对德合作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在招商引资的阶段,而太仓是我国最早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地区之一,目前已经拥有了太仓德资企业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AHK-上海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术工人培训中心等双元制工人培训中心。除此之外还有针对管理层培训的史太白技术中心等,并且计划建立中德合作的中小学、技术应用大学,针对德企的需求培养更多的人才。

(三)太仓以中小企业为主,各地园区由核心企业带动发展

各地中德合作园区多以副省级城市或者地级市主导,例如沈阳、成都是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大,政策自由裁量权大,在推进中德产业合作中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沈阳中德合作的核心项目宝马带来了一批配套的中小企业,成为了沈阳中德合作基地的支撑企业。太仓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城市能级不同,大型企业落户有一定难度,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力量是比较可行的策略。

德国的中小企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小而精,小而专,有大批规模不大但是市场份额很高的“隐形冠军”,吸引这些企业的入驻,或者引导中德技术合作,打造本地企业的“隐形冠军”,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