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肉鸭常见三大传染病

(一)鸭病毒性肝炎:

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20日龄雏鸭,春季3-4月份最易流行,一周龄以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80%以上,2—3周龄50%左右。4周龄以后发病死亡率很低。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神经症状,角弓反张。全身痉挛,头竭力向背部后勾,双脚向后反复抽蹬,很快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是肝脏肿大,表面有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多数肿胀,脾肿大,成花斑状。

在疫区,一日龄雏鸭,在颈背部皮下,注射高免血清,预防量0.5ml,治疗量1.0ml,连续2—3天。如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苗注射1—7日龄雏鸭,5—6天产后生保护力。

根本解决本病的办法是种鸭在产蛋前一个月,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二周后重复接种一次,可为其后代提供三周保护力。(二)鸭瘟(鸭病毒性肠炎):

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两脚麻痹,腹泻,粪便呈绿色或青灰色,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或“软脚瘟”,死亡率可达60—90%。

该病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变化,主要为食道粘膜有条纹状黄色假膜,剥离后留下溃疡。泄殖腔病变与食道相似,但不易剥离。

一旦发病,迅速将鸭群分离成病鸭群、假定健康群和健康群,隔离饲养,并紧急接种疫苗,初期感染的鸭群,注射鸭瘟高免血清1—2ml,有一定疗效,鸭瘟流行地区和受威胁地区,20日龄以上雏鸭接种疫苗,可保护6个月,成年鸭接种疫苗,可保护一年。(三)鸭传染性浆膜炎:

本病是由鸭疫里奥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我国在1982年,在北京地区饲养的北京鸭中,首先发现此病,1—3周龄的鸭都易感,但以2—4周龄的雏鸭高发,在污染的环境中,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50—90%不等,饲养管理粗放,环境被污染,

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

本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远动失调,头颈震颤,勾向背部,两腿后伸,角弓反张,全身痉挛,抽搐致死。

最典型的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慢性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脑炎,输卵管炎,关节炎,腹部皮肤蜂窝织炎或坏死性皮炎。

本病至少有6个血清型,我国目前流行的为A型,已有单苗和联苗用于生产,7—10日龄首免。

药物预防是目前控制雏鸭发病与死亡的一项重要措施,通常采用氟苯尼考100PPM 拌料或饮水,氟喹诺酮100PPM饮水有效,3—5天为一疗程,也可用林可霉素200PPM,新生霉素350PPM拌料,连喂3—5天,但无论采用什么药物防治,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提供合理的营养,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地方,用药前应该先做药敏试验。

传染病诊断标准(新)12种(1)

附件:1、脊髓灰质炎(WS294-2008) 2、甲型H1N1 流感(2009 年试行第三版) 3、甲型病毒性肝炎(WS298-2008) 4、乙型病毒性肝炎(WS299-2008) 5、丙型病毒性肝炎(WS213-2008) 6、丁型病毒性肝炎(WS300-2008) 7、戊型病毒性肝炎(WS301-2008) 8、麻疹(WS296-2008) 9、流行性乙型脑炎(WS214-2008)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WS295-2008) 11、风疹 (WS297-2008) 12、手足口病(2009 版)

脊髓灰质炎(WS 294-2008)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1.1.1 与确诊的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或近期曾经到过脊髓灰质炎流行地区。 1.1.2 经过3d~35d(一般为5d~14d)的潜伏期。 1.2 临床表现 1.2.1 早期可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有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 1.2.2 退热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腹肌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弛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1.2.3 麻痹60d 后仍残留弛缓性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1.3 实验室检测 1.3.1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者。 1.3.2 发病前6 周内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 或未接种疫苗病毒,麻痹后一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 抗体,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 倍升高者。 4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随访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3 诊断 3.1 疑似病例 病因不明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AFP),包括15 岁以下临床初步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病例。 3.2 临床断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 3.2.1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1。 3.3.2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2。 3.3.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3。 3.确诊病例 疑似例并同时符合1.3.1。 3.4 排除病例 3.4.1 疑似病例经实验室和临床检查有确凿证据诊断为非脊髓灰质炎的其他疾病。 3.4.2 疑似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或麻痹后1 个月内脑脊液或血液特异性IgM 抗体阴性,或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 抗体滴数比急性期无4 倍升高者。 3.5 与OPV 有关的其他病例 3.5.1 服苗者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近期曾有OPV 免疫史,且在服用OPV 免后4d~35d 内发热,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临床诊断符合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再服用OVP,从粪便标本中只能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该病毒和原始疫苗病毒相比,VP1 区基因序列变异<1%。 3.5.2 服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麻痹性脊髓灰质炎病例:疑似病例曾与OVP 免疫者在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

山东农业大学 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发生学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兽医硕士 学生姓名冯柳柳 学号2013120181 指导老师胡敬东老师

绿脓杆菌研究现状 摘要:绿脓杆菌存在于环境以及正常畜禽体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动物疾病研究的深入,其中有关绿脓杆菌感染的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学等方面对绿脓杆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控制绿脓杆菌的感染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脓杆菌;条件致病菌;血清型 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existing in environment and normal livestock and poultry bod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animal diseas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infec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trol of infection, research advances on were reviewed from some aspects of eti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 serotypes 绿脓杆菌是1882年首先由Gersard 氏从伤口脓液分离得到。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以及动物肠道和皮肤中,为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引起动物及人感染发病,如规模化养狐场母狐的流产、羊群的化脓性肺炎,雏鸡的败血症和绿脓杆菌感染鸽子、鹧鸪和人等。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绿脓杆菌引起的疫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绿脓杆菌对禽属条件性致病性菌,常从正常禽的肠道、呼吸道和卵中分离出来,能引起各种年龄的禽发病,致死率在1% 90%以上,应激是幼禽暴发绿脓杆菌病的主要原因。该菌给规模化养殖场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威胁.在人医上,绿脓杆菌能引起术后和伤口的感染还能引起人的关节炎和角膜炎等疾病免疫力下降是重要的发病诱因,绿脓杆菌的毒素残留还能引起食物中毒为了探讨有效控制和治疗绿脓杆菌病的方法,对绿脓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1病原学 1.1 形态和培养特性绿脓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中等大小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单在、成双或成短链。所有菌株均能运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菌体一端有一根很长的鞭毛和很多绒毛。 该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7℃,41℃可生长,4℃不生长。该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圆形,光滑带蓝绿色荧光。可以产生2种类型的菌落,一种为大而光滑、边缘平坦、中间凸起(煎蛋样)的菌落,另一种为小而粗糙、隆起的菌落。临床材料多见大菌落,而环境分离的常为小菌落,大菌落易变为小菌落,但极少发生回变。呼吸道和尿道排泄物中还可见到黏液型菌落。大多数菌株能产生水溶性的绿脓素(蓝色)和荧光素(带绿色荧光)。蓝绿色素向菌落周围扩散,使培养基带有颜色,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红色素。而有些菌株不产生色素,或只在特定的培养基上才产生色素。该菌在麦康凯生长良好,但菌落不呈红色。在血平板上,菌落稍变大,菌落周围有明显的溶血环。 绿脓杆菌纯培养物的保存,传统的方法是保存于普通斜面上。该方法需要1个月移种1次,保存到半年则会出现存活率低。复苏后色素不明显,长期保存容易变异等缺点。有报道了用超低温甘油保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菌种保存2年多其活力高达100%,且细菌的生物特性未发生变异,这为实验室保存菌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 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呼吸道疾病 由病毒、细菌引起 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 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 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3、不去病人家串门 4、加强营养 5、服用预防药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5岁以下儿童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 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置 1、病因 (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 (2)感染性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而引发胃肠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 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病情轻者 欲尚正常 3、护理(1)(2)注意调节饮食。 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 三、常见营养性疾病 40% 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 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2) 活动后心慌、气促。(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4)

3、预防(1)(2)坚持母乳喂 3个月左右逐步添加含铁丰富(3) 2 芝麻等。(4) 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缺乏维D 育障碍及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1、病因(1)日光照射不足(2)生长过速(3)喂养不当(4)疾病影响 2、症状(1)(2)进入活动 (3)动作发育迟缓(4)大脑皮层兴奋性 言发展较晚。 3、预防(1)(2) 等辅食。(3)及时治疗某些疾病。 热能代谢障碍 1、病因(1)多食、少动(2)遗传因素(3)内分泌失调(4)精神因素 2(1)(2) (3)体脂聚集以乳房、腹部、臀部、肩部较显著。(4)因肥胖 3(1)避免过度饮食。(2) 四、常见五官疾病 1、病因 2、症状病损区会出现进一步着色而呈棕黄色或黑褐色。当下方牙本质严重脱矿、着色并透过半透明的釉质反映出来时,呈现特有的“墨浸样”改变。 3、预防(1)注意口腔卫生(2) 素和氟、锶等微量元素。(3)(4)药物防龋。(5)定期口腔检查 1、病因(1)斜视伴有病眼弱视(2)(3)形觉剥夺。(4)先天性弱视。 2、危害性。①弱视会引发和加重近视,影响眼的正常发育;②弱视会造成双眼视功能低下和缺乏立体视觉。 3、治疗1.矫正屈光不正。2.中心注视者:遮盖疗法、视刺激疗法、压抑疗法治疗,提高视力。3.旁中心注视者:后象疗法、红色滤光片或红光闪烁疗法、海丁格(HAidinger)刷、恢复黄斑中心凹注视。4.同视机训练。 五、常见皮肤病 纤等引起过敏。 1、乳母少吃刺激性食物 2 3、不用化纤、羊毛织品给小儿做贴身的衣服、帽子。 4 感染。 由于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身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浸渍表皮角质层,致汗腺导管口闭塞,汗腺导管内汗液储留后,因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刺激,于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及预防

第四章学前儿童身体的疾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熟悉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懂得初步的护理和预防知识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意外事故掌握常见事故的预防和急救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 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急救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常见病及其预防 一、常见呼吸道疾病 由病毒、细菌引起常见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喉炎和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常见呼吸道疾病预防 1、加强儿童体格锻炼 2、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出门戴口罩 3、不去病人家串门隔离患儿 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5、服用预防药 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婴幼儿时期常见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小儿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腹泻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急性感染性腹泻即急性肠炎在婴幼儿腹泻中占重要位置 1、病因 (1)非感染性喂养不当,进食量过多,食物不易消化。腹部受凉吃冷食过多牛奶过敏(2)感染性腹泻食物或食具被细菌污染或感染病毒、霉菌、原虫等病原体而引发胃肠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中耳炎、肺炎等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2、症状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有不同症状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体温、食欲尚正常 3、护理(1)注意腹部保暖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2)注意调节饮食。 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2)注意饮食卫生(3)隔离消毒 三、常见营养性疾病 一营养性缼铁性性贫血在我国发病率达40%左右 1、病因(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量不足 2、症状(1)皮肤、粘膜苍白,肝脾和淋巴不同程度肿大(2)呼吸、脉搏次数加快活动后心慌、气促。(3)患儿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4)可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如紧张、不安害怕、忧郁、吵闹和不停的不动作。 3、预防(1)妊娠后期孕妇需加强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补血药物。(2)坚持母乳喂养乳儿自生后3个月左右逐步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肝泥、菜泥、豆腐、肉糜。(3)2岁以后的儿童膳食多选用含铁多的食物如肝脏、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 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 阿米巴痢疾 一、急性阿米巴痢疾: 疑似病例: 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 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 伤寒和副伤寒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艾滋病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 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济氏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 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 B)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8、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未作抗HBc-IgM检测,患者8月前体检报告显示HBsAg阳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D)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9、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肝脾肿大、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C) A、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C、无法做出乙肝诊断,尚需进一步检查 D、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10、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未作抗HBc-IgM 检测,ALT升高3倍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 C )

幼 儿 园 常 见 传 染 病 知 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

清洁。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培训试题(答案)

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报告规范 培训效果测试题(答案) 单位:科室:姓名:总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空,计40分) 1、法定传染病分3类39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 种,丙类11种。发现乙类传染病中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于2个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现行网络直报要求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报告的传染病有: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4、现行网络直报要求患者工作单位必填的职业种类分别是:学生、幼托儿童、教师、干部、工人、民工、医务人员。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下列哪种传染病,能够诊断为临床诊断病例(C) A、乙肝 B、梅毒 C、丙肝 D、淋病 2、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现住地址”是指(B) 页脚内容1

A、居住时间≥6 个月地址 B、发病时居住的地址 C、居住时间≥3个月地址 D、户籍所在地 3、传染病报告卡中的“患者属于”是指(A) A、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B、现住地址与户籍地址的关系 C、户籍地址与就诊医院的关系 D、现住地址与常住地址的关系 4、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入院前6个月内未做过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5、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4月体检报告显示HbsAg 阴性。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乙肝携带者、不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6、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未作抗HBc-IgM检测。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A)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进一步检查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7、案例:某患者,入院检查HBsAg阳性、ALT升高3倍以上,患者入院前6月与乙肝相关的健康检查项目的病史不详,作抗HBc-IgM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1000以上。请问该病例该如何诊断、如何报告?(B) A、疑似慢性乙肝、需报告 B、确诊急性乙肝、需报告 C、确诊慢性乙肝、需报告 D、疑似急性乙肝、需报告 页脚内容2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下列2项: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甲型肝炎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吃不洁食物史或饮生水史 2.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3.血清ALT升高。 4.血清抗-HAVIgM阳性。 5.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IgG滴度呈四倍升高。 6.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nm甲肝病毒颗粒。 疑似病例:2+3 ,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4、5、6中任何1项。 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如:不洁的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型肝炎病人或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 抗-HBs阳转;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

性或低水平。 疑似病例:②+③,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④。 病程大于半年为慢性肝炎。 丙型肝炎 ①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或与携带HCV者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史。 ②长期乏力,有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或肝脾肿大有触痛和叩击痛。 ③血清ALT升高或正常与升高反复波动持续半年以上。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戊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血清抗—HC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 戊型肝炎 ①发病前2个月,曾接触过戊型肝炎病人,或到过戊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聚餐。 ②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③血清ALT升高。 ④用排除法不符合甲、乙、丙型肝炎,CMV、EBV感染。 ⑤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⑥血清抗-HEVIgM阳性 疑似病例:②+③+④两项,参考①。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⑤或⑥中任1项。 肺结核 一、疑似病例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对此范围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炎症型腹泻inflamma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侵袭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导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等。 2.2 分泌型腹泻secretory diarrhea 指病原体刺激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稀水便。镜检红白细胞不多,如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等。 3 诊断原则 引起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可引起感染性腹泻外,其他因素,如化学药品等还可引起非感染性腹泻,故本组病人的诊断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来综合诊断。由于本组疾病包括范围较广,而上述资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确诊须依据从粪便检出有关病原体,或特异性核酸,或从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4.2 临床表现 4.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4.3 实验室检查 4.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4.3.2 病原学检查(详见附录A):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4.2.1,4.2.2,4.3.1者,4.1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4.3.2。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知识 一.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⑵传播途径: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⑶易感者:学龄前儿童多发;患病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3.临床表现 ⑴腮腺肿大、疼痛。可一侧或双侧同时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有微热、触痛,不发红,无化脓。颊粘膜腮腺管口红肿,张口或咀嚼酸性物时疼痛加重。 ⑵中度发热,食欲减退,全身不适。 4. 并发症:脑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听神经损害等。? 5. 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失为止,但要至少于发病后10天。回园时须持医院开据痊愈诊断证明,交医务室经大夫同意后方可回班。 ⑵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勤晒被褥。 ⑶对易感者可连服板兰根冲剂3-5天。 ⑷接种流腮疫苗等。 6.治疗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食,避免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

⑵对症处理:高热可用退热药,局部可敷以醋调金黄散减轻疼痛。 ⑶中医治疗: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⑷积极治疗合并症。? 二、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4.隔离和预防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5.治疗

幼儿常见的传染病

二、幼儿常见得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 1、水痘 (1)病因 水痘就是由水痘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得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很强.发病初期,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得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此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传染性很强。 (2)症状 发病初期1~2天低烧,以后逐渐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得皮疹为红色得小点;1天后转为水疱,水疱奇痒;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并逐渐脱落。干痂脱落后,皮肤上不留疤痕。因此,在病儿皮肤上可见到3种皮疹:红色得丘疹、水疱、结痂三者同时并存。出疹期间,皮肤瘙痒、睡眠不安。 (3)护理 发热时病人要卧床休息,保持空气新鲜。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为了防止水疱被抓破,引起继发性感染,要给患儿剪指甲,也可用炉甘石洗剂擦在皮肤上止痒。水疱上可涂龙胆紫,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隔离期限就是从发现时起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时止。病人停留过得房间应开窗通风3小时。 2、麻疹 (1)病因 麻疹就是由麻疹病毒引起得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病毒存在于患儿得口、鼻及眼得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在流通得空气或日光下半小时即被杀灭。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发病初期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症状。2~3天后,在口腔内两侧颊粘膜上,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得小点,外周有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就是早期诊断麻诊得重要依据.3~4天开始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手心、脚心得顺序出皮疹。出疹时,热度更高,症状加重,常伴有呕吐、腹泻,时间3~5天。随后皮疹开始消退,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切症状随之减轻。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

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症状和护理 病名传播途径主要症状护理 水痘经飞沫传播低热,初为红色丘疹,渐成水 泡,水泡干缩结痂。 注意皮肤清洁,简短指甲 以免抓破水泡继发感染 流行性感冒经飞沫传播起病急,高热、畏寒,全身酸 痛,与感冒比较,呼吸道症状 较轻 多喝水,适当降温,避免 高热惊厥。 麻疹经飞沫传播病初2~3天发热、咳嗽、眼 怕光流泪,颊粘膜上可出现白 色小点(科氏斑)。继而出皮 疹、高热。 注意口腔、眼的护理,室 内空气新鲜,饮食宜富于 营养而好消化。 流行性腮腺 炎经飞沫传播 发热1~2天后腮腺肿痛(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向后、下 方肿大,边缘不清),吃酸性 食物时甚痛。 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以流 质、软食为宜,避免酸辣 的食物。 猩红热经飞沫传播为 主,少数可经被 污染的食物、日 用品传播 发热、咽痛1~2天内全身皮 肤发红,并广泛分布着针尖大 小的皮疹,舌乳头红肿、突出, 退疹后脱皮。 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 洁,病后2~3周检查尿, 因少数病人可并发肾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经飞沫传播 起病急,高热,头痛,神志淡 漠,喷射性呕吐,皮肤上有淤 点、淤斑(压之不退色的皮下 出血),惊厥,昏迷。 病初似感冒,在冬春季流 脑流行季节,应注意观察 病情,以免耽误诊治。 流行性乙型 脑炎蚊虫叮咬 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 嗜睡,惊厥,昏迷。 夏秋季为乙脑流行季节, 发现小儿高热、头痛、喷 射性呕吐,应及时治疗 细菌性痢疾经饮食传播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呈脓 血样,里急后重(有排不净大 便的感觉)。 发热时应卧床休息,饮食 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注 意便盆的消毒。 传染性肝炎甲型肝炎主要 经饮食传播,乙 型肝炎主要经 日常生活接触 及医源性传播 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 乏力,尿色加深,部分病人巩 膜、皮肤黄染。 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 轻微活动。饮食宜少脂 肪,适量的蛋白质和碳水 化合物,多吃水果、绿叶 蔬菜,注意隔离及消毒。

儿童常见传染病

(一)儿童非典型肺炎 1、病因:冠状病毒?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冬春季为流行高峰。 (3)易感者 3、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密切接触史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症状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多为高热;偶畏寒,伴或不伴乏力、精神萎糜或哭闹烦躁不安;或全身酸痛、头痛、关节痛、胸痛、腹泻;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重症可出现呼吸急促,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综合症。 肺部体征可不明显,偶有肺实变体征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 (4)胸部X线或CT检查肺部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不对称局灶性浸润性阴影 (5)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符合上述1+2+3条或2+3+4条者为疑似病例。 符合上述1+2+3+4条或2+3+4+5条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4、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2)对症治疗和器官功能保护 3)抗生素治疗防治细菌感染,如阿奇霉素等大环酯类药 4)早期可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 5)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慎用)甲基强的松龙80-320mg/天。 6)中药辅助治疗

7)可试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 8)重症病例进入ICU AP治疗简易流程图 临床诊断AP病例 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3天好转继续用药甲基强的松龙100mg/天*3 有低氧血症者 甲基强的松龙500mg/天*3 收住ICU 试用恢复期血清或血浆置换 5 、出院参考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停用退热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体温正常10天以上;(2)呼吸系统症状基本消失; (3)胸部影像学有明显吸收。 6、预防 1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 )认真做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 3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以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 )加强晨检工作 5 )加强消毒隔离工作,及时报告可疑病例。 (二)流行性腮腺炎 1.病因:腮腺炎病毒。 2.流行病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