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中国语言文化论文

我喜欢的李清照

茫茫人海,千年一瞥,难以忘怀的是你的回眸。“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如一个特定的镜头,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少女的你,无拘无束,踏遍济南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滋养了你的个性,如水之清澈。身为苏轼弟子的你父亲,捧你如掌上明珠,随着你性子,依着你愿望。当你串遍济南的大街小巷之后,你才在母亲责怪的眼光里,坐下来,读书,弹琴,挥毫。无忧无虑的日子啊,造就了你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情被点发,诗意被诱引。十六岁那年,秀笔一抖,《如梦令》破口而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艳羡得济南城的达官公子注目,望歪了头。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总有一阵阵香醇酒的气息扑鼻而来。有阮籍不与世事的酣饮,有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畅饮,有李白淋漓尽致的豪饮,酒似乎与作家结下不解之缘,但我们不难看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多是男性作家。酒代表着阳刚,男性借着它的化学催化作用,可以开怀畅饮以致酩酊大醉,借以消愁。在封建社会男性的饮酒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丈夫气概的体现。而对于女性,虽然古籍中没有禁止女性饮酒的记载,但女性像男性般开怀畅饮岂是封建礼教所能容忍?然而宋代的一名女词人李清照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束缚,她一如众多男性作家,借着酒这一媒介,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词作。这些词作折射出了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是异于男性的思维模式,把自己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去审视客观现实,是自我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表现。相对于古典文学作家群体的男性化及中国正统文化对女性的排斥,出现了男性作家为女性作代言人的现象。使词有了“男子作闺音”的传统,他们拟女儿腔,作女儿态,试图写出女儿真实的精神状态。但由于思维模式和视角的不同,在这些用男性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女子闺怨作品中,总让人感到有男性影子的存在。然而李清照的作品中,犹其是与酒有关的词作中所反映出的女性自我意识,超越了男性作家。也就是说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抒发自己对生活、情感、时政等的切身体验。凭借女性特有的敏感与才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大胆坦露,对魏晋风流的追求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在宋代众多的女作家中,李清照仿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着历代

读者的眼球。她以“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才情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我们知道,自从周代的宗法制度确立起“父权制”的男性中心意识形态起,女性原本在母系社会享有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动摇,并被放逐,沦落到附属顺从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提出打压女性的观点多不胜数。宋代理学盛行,打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旗号。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残酷教条搬入了历史的舞台,对女性的束缚进一步加强。这种历史背景下,女性被剥夺了话语的权利,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女性在失去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思想的权利。李清照不甘心这样,她选择做一个挑战者,直逼“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道德规范底线,她的才情及人格魅力也源于此。李清照平生创作的许多作品,无不洋溢着她的才华,闪烁着其女性的思想光芒。她用生活化的语言去展现自己的情感流程:她的爱,她的恨,她的痴,她的怨。不做作,不矜持,直来直去,直率坦诚。如实地反映、表达真实的自我。她争得女性语言和言语的权利的过程正是她女性意识觉醒、强化的过程。特别是反映在她创作的大量与酒有关的词作上。

洒脱自由的自然天性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不仅是当时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有名的评论家与批评家。“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苏门后四学士”。其母亲也出身名门,是王拱辰的孙女,也善于做文章。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她自身的天姿聪颖,早年接受的教育,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生长在一个较为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除了使其拥有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也培养了她向往自由的个性。李清照《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位喝醉了酒的少女“狂态”跃然纸上。词中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在黄昏中“误入藕花深处”,已经栖息下来的鸥鹭,面对突然闯入的赶路少女,被吓得四下飞起。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作家惊喜不已。从中也可以看出李清照没有少女那种羞涩和矜持。相反她给我们展示了她那天真烂漫的天性,不受任何的束缚,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自由呼吸。席勒曾经说过,人在游戏中发现自己才是真正完整的人。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生命处于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体认到自我的存在。她因醉酒而失态,这种失态愈显她的率真。少女时的李清照在大自然中

贪杯玩耍,把自己置于一个大的自由环境中,身心得到舒展。父亲的开明,让

身为一介“小女子”的李清照的个性有更多发展空间。她不信奉封建礼教所强

加给女性的条条框框,她不介意世俗的眼光,她要的只是真实的自我。《点绛唇》里从上片“慵整纤纤手”到下片“袜划金钗溜”再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外表情态,表现了李清照一反大家闺秀的矜持姿态,流露出待字少女的真实

内心世界。从侧面印证了李清照追求自由,摆脱传统女性枷锁的自我意识。“年少轻狂”的李清照极少压抑自己的情绪。她热爱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在春光

里感受自由生命的律动。“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皎洁的月光洒落在白皑皑的雪地上,词人手持金尊畅饮,欣赏独占春首的寒梅,表现出赏梅的豪情逸致。在“雪”

和“月”的背景衬托下,词人把腊梅幻化成“玉人”,娇好无比。把雪中报春的腊梅人格化,使词作更添几分韵味。表面上是写腊梅的傲世柔美,实际上是要

通过腊梅的形象美,展现自己的心灵美,表明自己高洁美好的情怀。在自然环

境中,她总能自由无拘束地聆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切的声音,感受生命内在

的律动,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能痴能怨的情感世界

词本有“男子而作闺音”的传统。但古代的男性作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

缺乏男女平等的意识。往往会在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表现出凌驾于女性之上,对

女性生活、思想感情做审美关照的“俯视”。以女性代言人的身份拟女儿腔,做女儿态。在某种程度上说体现的是男性意识。李清照本身作为一个女作家,有

自己独特的女性视野,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和感受女性细腻独有的情感生活和

内心世界。正如胡云翼的《中国词史大纲》所提到:“清照的词是最能表现女

性的优美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词,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

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在其体现闺中意绪的酒词中,除了能看到一位女子真实细腻的情感世界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受到在其真实的情感体验背后,那对

追求爱情的执着和大胆披露自己独立人格的美丽精神世界。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是美满的。他们的爱情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更重要的是夫妇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与赵明诚一起生活的时期,李清照深感

到爱情的幸福与甜蜜.古代男子离家求学出仕,是宦海常情,李清照虽然深知此道理,毕竟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她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一旦与丈夫分离,丝丝的甜蜜顿化作缕缕的相思。在无尽的相思中,她借酒能改变

平衡人们心理情绪的效用,暂遣闺中那孤独的情绪,也在酒的世界里大胆暴露

自己真切的体验,表现出自我的女性意识。赵明诚因李清照赠他的词而赞叹不已,欲与自己的夫人一较高低而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阙词,并把李清

照的词夹杂其中,让友人陆德夫选出最好的。陆德夫唯独选出了李清照的《醉

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在“薄雾浓云”笼罩整个天空,始终没有见到阳光

的情况下,词人的心情亦暗淡阴冷,愁云布满心头,点燃“瑞脑”枯坐闺中以

打发凄苦的时光。记起今日是佳节思亲的重阳节,却发现“玉枕纱橱,半夜凉

初透”。为了驱散心中的愁,于是步入花园,在黄昏中边喝酒边赏菊,重阳的菊花香盛满了词人的衣袖,在酒的作用下,词人喊出了心底最真挚的情感:“莫

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相思离情,油然而生。另一首词《好是近》(风定落花深)大约是赵明诚谢世的翌年春天所作,“风定落花深,帘外拥

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

堪幽怨,更一声啼鴂。”词人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离愁别恨。没有剧烈的情感喷发,也没有声嘶力竭的痛苦诉说,而是在从容平静中,缓缓揭示内心细腻的情感体验。词人在闺阁中看到帘外海棠的凋谢,使她伤春,“长记”而难忘。在淋漓尽致的“酒阑歌罢玉尊空”的畅饮后,酒的烈性只是暂时使其得到瞬间的释放但

没有抚平其心间的愁意。酒后独自面对春夜里忽明忽暗的青灯,又使词人沉浸

在一种无法倾诉的幽怨中。生人的离别,还可以期盼重逢的日子,死人的离去

却是永别。平静的诉说让人更感沉重。酒在李清照表达离情别绪,思念伤春的

闺中意绪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欲借酒精的作用暂时排遣心中抑闷寂寞,

才发现借酒消愁愁更愁。从而证明女性世界里愁是那么缠绵,那么地深情。她

毫不掩饰对丈夫的爱,并大胆地表达出来。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这样评说

“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

古晋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这种批评正好从反面说明李清照能大胆率真地表达自我,敢于向封建传统礼教发起挑战。她的大胆率真除了是

酒给了她勇气,更是她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中国有幸有你,你是华丽的诗篇,绚丽;你是天空的白云,渺远。

你颠覆了世俗的世界,你扭转了性别的空间。

阴柔世界里有阳刚,你这朵开在女性世界的奇异的花朵,也芬芳了男性世界,我至今还在吟哦你散发着青春、喷发着激情、弥漫着忧伤的诗篇。

我想对你说的不止这些。一个纤弱的女子,在千年前,在观念盛行的朝代,你无疑是另类。有如此的光彩,是国之幸乎?是情之悲乎?

我不敢言。

【最新】中国文化简介英文版课后习题答案1

中国文化简介(英文版)课后习题答案1 Chapter 1 答案 1. 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c 2) b 3) a 4) d 5) c 2. Fill in the blanks. 6) Sumerian, Egyptian, Chinese characters 7) red, rectangular, five stars 8) form, sound, meaning 9) family name, the given name, xing, shi, ming, zi 3.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10) a. the Imperial palace/the Forbidden City b. nature reserve c. autonomous region d.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11) a. the Han nationality b. ethical tradition c. social status d. Chinese character 4. Explain the following in English. 12) paper making, printing, the compass and gunpowder. 13) 甲骨文,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 5.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4) Chinese characters mainly have four ways of formation, namely pictographs, indicatives, ideographs and pictophonetic. 15) A person’s ming and zi were normally given by his or her elders.Hao was different from both ming and zi in that it was chosen by oneself rather than by others. A person often had more than one hao. Hao was not used to address one another but as a signature in one’s poetic and artistic works. Hao usually revealed one’s aspirations and moral values. 16) A Chinese surname is generally composed of one character or syllable, such as Zhang, Wu, Li, or Yang. There are also two-syllable, three-syllable or even four-syllable surnames, such as Ouyang, Zhuge, Sima, Gongsun, Zhukehun, Buliugu, Houmochen and Jingjiangliushi. Chapter 2 答案 1.Multiple choice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c 2) d 3) a 4) d 5) a 2. Fill in the blanks. 6) 221 B.C. 7) Silk Road, Chang'an, Xinjiang, Mediterranean Sea 8) Opium War 9) Sun Yat-sen, feudal monarchical system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就是道士。-林语堂的我和我的人民一,导言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对中国和西方都非常精通,并且精通多种外语。他连续写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淡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天生贫穷,但在自己的努力下,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经说过:“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国家和人民(也称为“中国人”)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语书籍,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用英语写的对中国人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坦率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利益。在这本书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最敏锐和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源于2000年前战国一百多个学派的争论,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经过磨砺和殴打逐渐形成体系,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讲究仁爱,人性

和礼节制度,这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学习。道教是一种没有行动,自然和纯洁而诞生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满意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指引光明的道路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当他们沮丧时,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就像冬天的温暖被子一样,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经说过,儒家就像五谷杂粮店,每天都要吃掉。道家就像药店。如果您没有生病,就不能去那里。如果生病,就必须去。主人的魅力也许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以便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谷物商店和药房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家和道家这两种哲学的魅力。融入生活的哲学是建立中国灵魂大厅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思想地位的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教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现在,张开我们的“左右手”,了解儒道对中国人民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以儒家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家为名。甚至普通百姓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做事中寻求“卑鄙”,在生活中寻求“仁义”。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的

语言与文化 论文(英文)

The 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bstrac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lso different languag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onal.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e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that is culture conditioning. Knowing the languag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can help our communication. Instead, it will cause many communicative barrier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example to explain it’s impact o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文化对语言也有制约作用。了解语言文化知识有助于我们的交际。相反地,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导致交际障碍。本文列举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这种关系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s,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交际 1. Introduction As we all know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also different languag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onal. Langu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e have a great impact on language, that is culture conditioning.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ll human activity. It’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ocial life of human. You can not imagine the world would be without language. Nevertheless, the phenomenon of human language is so mystical that people do not acquaint it entirely so far.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life and national spirit. In other words, culture is the genetic code of difference among the various nation, country and region. 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culture formation and individuality. This special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affinity and cohesion of a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we must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culture of the various nation, country and region, keep variety of our global cult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1).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Like other cultural phenomenon, language is also a social phenomenon, it occurr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and develop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language is with nationality,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often have different languages; Language is also human creation.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piritual wealth of human society .We can say that language has all the attributes of culture, so language is also a kind of culture, one of the many cultural phenomenons. The human language is not only an integral part of culture, 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2).Language is the main carrier of culture. Although language is part of culture, other cultural phenomenon generally can't exist being independent from language. Only through language, culture can be preserved, extended and spread.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

在全球贸易的早期发展史上,香料、胡椒、咖啡等成瘾性物品占据统治地位的模式。正如布罗代尔所论,在工业成为“资本主义”的理想活动场所之前,正是香料、胡椒、咖啡、茶叶等在人类经济生活中显得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为欧洲资本主义、全球贸易和经济体系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深刻。18、19两个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英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中国在18世纪虽然被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却不自知。而在十九世纪,我们可以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贸易全球化是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当时,中国丰富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推动贸易全球化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18-19世纪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在十九世纪中国被卷入全球化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一时期英国是世界霸主,而英国统治和压榨东方的方式与这两种商品密切相关。英国人正是非常巧妙地控制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和生产,才从东方获取了巨大利益,并成功地成为东方霸主。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主要通过茶叶和鸦片等商品同世界发生经济关联,但最终的结果是成为了列强的牺牲品,并导致中国十九世纪的全面危机。2 从茶叶与鸦片贸易看19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 在19世纪,中国的茶叶贸易与鸦片贸易密不可分。研究茶叶贸易问题,不可避开鸦片贸易;反之亦然。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商品是茶叶与鸦片。这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及其复杂关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深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有人称18世纪是“茶叶世纪”,严格来说,其实这是不确切的。无论从茶叶在全世界普及和影响的程度,还是从中国茶叶出口的绝对数量来看,18世纪都是与19世纪不可比拟的,19世纪才是真正的茶叶世纪。3 中英两国相隔万里,但在19世纪的百年间,两个国家的关系却是异常密切,联系的契机主要就是因为茶叶和鸦片这两种特殊商品。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试图建立同中国商业往来的通畅渠道,因为茶叶在英国已经成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如果茶叶供应不能保证,则可能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是唯一的茶叶供应国,因此英国对中国的依赖性很大。此时的英国日渐强盛,是全球化进程的引导和推进者。 中国在19世纪向全世界提供了最好的饮料,而更直接影响了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英国。可是,这个世纪,中国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受了耻辱。英国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健康的饮料,却“回赠”给中国罪恶的毒品——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鸦片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巨大,鸦片贸易使中国大量财富流失,使本来就已普遍贫困的中国人变得更加贫困,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生计。可以这样说,英国人疯狂地向中国推销鸦片,而中国人痴迷于购买和食用鸦片,使中国人遭受鸦片毒害达百余年,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是19世纪中国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19世纪同样是鸦片的世纪,是耻辱的一个世纪。 1黄启臣,《福建师范大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1-5 2【美】杰里·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等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33-648 3

10.2 文稿 字幕

10.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llo,welcome to our course of A Glimpse of Chinese culture. 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文化概要课程。 In this section,please join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mysteri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这一节,请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神秘的中医文化。 China was one of the first countries to have a medical culture. 中国是最早拥有医学文化的国家之一。 In comparison with Western method,Chinese medicine takes a far different approach.与西医相比,中医有着截然不同的医学方法。 With a history of5,000years,it has formed a deep and immense knowledge of medical science,theory,diagnostic methods,prescriptions and cures. 中医拥有5,000年的历史,它早已形成了对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处方和疗法的深刻而广泛的知识。 Chinese practitioners of the traditional medicine tak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diagnosis.中医大夫们采用整体的诊断方法。 They take the diet,age,habits,emotions,lifestyl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patient into consideration. 他们会考虑患者的饮食,年龄,习惯,情绪,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 They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cause of the sickness rather than the symptoms. 中医更注重病因,而不是症状。 So,surgery to relieve symptoms is not encouraged in Chinese medicine. 因此,中医并不鼓励手术缓解症状。 TCM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cause of sickness is an imbalance and blockage of the flow of qi,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体内气血不平衡和阻塞造成的。 a vital force of energy instrumental for the working of the human body and mind. 气是人身体和精神得以工作的一股重要的能量。 Treatment focuses on the profile of the patient and stresses the impact on the patient’s qi. 中医疗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病例,强调疗法对患者气的影响。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imbalances in qi can be corrected. 中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纠正患者的气息不平衡。 These include acupuncture,herbal medicine,massage,diets and corrective breathing exercises such as tai chi chuan,or qigong. 比如针灸,草药,按摩,饮食和矫正呼吸运动,例如太极拳或气功。 TCM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preventing illness. 中医十分重视预防疾病。 So,a balanced diet,enough exercise and rest,as well as regular lifestyle are all common prescriptions.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感悟孔子 很荣幸能在大三上半学期上中国文化概论,在上复杂的专业课之余享受这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的盛宴。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无不令人惊叹,发人深省。其中在我心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孔子。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识孔子这一人物,有时早上起床后会响亮地诵读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起初似懂非懂,但想必这些语句讲的内容必是十分有道理,从那时起我对“子曰”里的“子”已经开始萌生出敬意。由于高中开设了论语这一科目,让我有机会更加近距离地了解孔子。《论语》中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细致的刻画,让孔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的“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关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孔子身处乱世,可谓生不逢时,他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得不到重用的命运。在课堂上观看《孔子》这一电影中就有形象的画面。孔子在挣扎之后也认清了这个事实,但是他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传道授业解惑,发扬儒家文化。值得庆幸的是,孔子并不是孤身一人,他有一大批心爱的弟子誓死追随。常年的朝夕相处,让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刻,因此在子路和颜回这些心爱的弟子去世后,孔子痛哭不能自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人留恋其中,惊叹不已。虽然我对孔子的理解不是十分深刻,虽然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将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希望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产同文化的概述及对现状的分析,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园林文化,节日文化,中国性文化,中国中医药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 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近百年来,国人对以传统文化的态度可谓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 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是海纳百川的文化。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在不断地包容并融合外来文化。一切外来的思想文化,都经过了也都必将经过已有的中华文化体系的熔炼,其精华被吸取之后,又将生发出全新的更加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此同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我国,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和近年来韩流的席卷。自打美国电影进入我国境内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外来文化的进入程度较高,但明显也为其带来巨大的经济

语言与文化

东华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封面 教师填写: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浅谈语言与文化 摘要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化,是人类千万年历史发展的结晶。语言与文化,自诞生之日起,这二者之间就有着说不尽的关系。我们研究一种文化,往往要从它的语言着手;同样的,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也决不能脱离其所属的文化背景。本文针对语言与文化间复杂多样的联系,从语言要素、修辞方法和言语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以说明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 关键词:语言,文化,关系

目录 一、语言与文化 .............................................. - 3 - 1.我们的语言............................................. - 3 - 2.所谓文化............................................... - 3 - 3.水乳交融——语言与文化................................. - 4 - 二、寻找语言中的文化信息 .................................... - 5 - 1.分而观之——语言要素中的文化信息....................... - 5 - 2.优美的词句——修辞方式中的语言信息..................... - 5 - 3.话里有话——言语行为中的语言信息....................... - 6 - 三、结语 .................................................... - 8 - 参考文献 ....................................................... - 9 -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 国 传 统 节 日 文 化 现 象 分 析 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① 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 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比如唐装的演变和发展就是很好的例证。 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仪式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起源于祭祀。发展到今天的节日庆典活动大多都与古老的祭祀仪式、迎神赛会、驱邪免灾等活动有密切关系。保留到现在的民俗活动,如安塞腰鼓、端午龙舟、上元花灯等,不仅增添了中华民众的节日乐趣,也成了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汇编(附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儒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干,《大学》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被称为八条目,为古人设计了一条人生道路。 2.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与该地区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释加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因而该树为智慧的象征。四谛说是佛家的基本理论,四谛指 苦、、集、灭、道,是佛家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修养原则。 3.老子、庄子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张陵、张衡、张鲁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是道教的重要源头,金元时期王重阳所创立的 全真道风靡中国。 4.中国古代科技曾创造过辉煌,自成系统。《汉书·五行志》中的一段:“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 的记录。《九章算术》是汉代产生的著名数学著作,祖冲之 是南北朝著名的数学家,对推算圆周率作出重要贡献。 5.中国古代历史记载的系统性、完备性举世无双,形成了自成系列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开端,它是一部纪传体 体通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体通史,与以后的续作形成了正史以外的又一系列;唐代杜佑的《通 典》是体例制史书的第一部;宋代袁枢开创了 纪事本末体系列。 6.中国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同的特点,先秦诸子学产生,东汉、西汉经学学发达,魏晋玄学风行一时,隋唐佛学达到极盛,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局面。 7.五行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定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维工具,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等关系。 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 1.百家争鸣中对逻辑分析方法及自然科学比较注重的学派是( D )。 A.儒家 B.兵家 C.道家 D.墨家名家 2.《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A )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当时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 B.《官场现形记》 C.《红楼梦》 D.《初刻拍案惊奇》 3.我国四大发明中( D )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B )。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所有中国人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林语堂是我和我的人民。林语堂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学家。他精通中国和西方,精通许多外语。他连续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幽默风趣,积极倡导高雅幽默的文学作品。他是这篇论文的作者。林先生出身贫寒,但经过自己的努力,他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不仅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明有着深刻的了解。东坡先生曾说:“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但我只住在这座山上”,毫无疑问,长期生活在欧美的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见解。《我的祖国与人民》(又称《中国》)是林先生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林先生对用英文写的中文的看法。在书中,林先生用幽默、率直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和向往,以及中国社会、文学艺术和生活情趣。这本书描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儒道观是中国最尖锐、最原始的观点之一。儒道思想起源于2000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锤炼和锤炼,逐渐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强调仁、仁、礼制度,是入世后的一项重要研究。道

教是一种没有行动、没有自然、没有纯洁的哲学。因此,林语堂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无疑是幸福的。当他们感到满足时,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就像在黑暗中引导光明一样,他们不会迷失方向。当他们沮丧的时候,他们也有道家的思想来安慰自己的心灵,就像冬天里的一床温暖的被子,他们不会迷路。南怀瑾大师曾说,儒家思想就像一个全粮店,天天吃。道教就像一家药店。如果你没有生病,你就不能去那里。如果你生病了,你必须走。主人的魅力在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神秘的哲学,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在现实生活中,粮店和药房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儒道的魅力所在。融入生活的理念是中华魂堂建立的基石。孔子左手,老子右手。这是林语堂先生对儒道地位最生动的比喻。儒道是中国文化的右臂。没有儒道思想的中国文化是不完整的。现在,打开我们的“左右手”,来了解儒道对中国人的影响。2毫无疑问,左撇子儒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几千年来,统治者用儒学来统治世界,而文人则以儒学为名。即使是普通人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在工作中追求“卑鄙”,在生活中追求“仁义”。儒学起源于西周的周公旦,与孔子融为一体。在董仲舒手中,形成了一种尊崇儒学的局面。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达到培养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语言与文化具有相互依存性 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深受文化的影响,理解一种语言必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 (一)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承载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城市、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言之,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反映文化并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 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理解一种文化又必须了解其语言。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和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即了解其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按照H NedSeelye的观点,文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指文学、艺术、音乐、建筑、哲学及科技成就等;另一层次是文化,即风俗习惯、传统等。虽然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着重点不同,但它们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语法,便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和交际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毫无疑问,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Patterns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Pattern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Western Individualism Abstrac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 patterns. This thesis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western individualism. First, I will show the definition of the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the western individualism. And then, some reasons that cause the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the western individualism will be discussed. Actu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western individualism appear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education, family, privacy, and so on.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master the differences when we are faced with the world which is full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Thought patterns collectivism individualism I. The Respective Definition of the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the Western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pertains to societies in which people from birth onwards are integrated into strong cohesive in-groups, which throughout people's lifetime continue to protect them in exchange for unquestioning loyalty. While Individualism pertains to societies in which the ties between individuals are loose. Everyone is expected to look after himself or herself and his or her immediate famil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values, norms and beliefs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ism emphasize that every individual is unique. Accordingly, popular comments about individuals tend to be mainly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achievements, status and other features. By contrast, societies organized along collectivist lines prefer to characterize an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his family, social class, and group. Individualism indicates that a society is a loosely knit social framework while Collectivism indicates a tight social network. II. The Historical Reason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The eastern collectivism and western individualism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ir histories respectively. Collectivism is always popular in easter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and no matter in ancient times or in modern society. Confucian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His thoughts deeply rooted in people’ mind, and take far-reaching effect on people’ behavior. In Confucius words: “If one wants to establish himself, he should help others to establish themselves at first.” However, in western countries, at that time, nomadic economy developed rapidly with the manorial economy developme nt. The “expansivity” of nomadic economy had become more distinct, which determined that “dispute” inevitably became the key point in western culture. Additionally, the later Renaissance of Europe produced the determined and key influences on the westerner s’ thoughts. Since than, the thoughts of freedom and humanity had impressed on people’s heart deeply. So, individualism has been advocated in western countries. I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s in Many Aspec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