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城市意象》课件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诗的大意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本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古诗教学的羁绊,摒弃逐字、逐词、逐句串讲的教学模式,还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引导,恰当梳理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正确背诵、默写诗文。 能力目标:1、能借助工具书初步自主学习诗文,读通读顺,初步理解诗句大意。 2、能通过借助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含义,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明白的道理。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方法目标: 分层目标: 能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灵活运用诗句,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自我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自学: 1、借助工具书把诗文读通读顺。 2、能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3、查阅作者陆游的相关资料,并能提出有价值的信息。 导学: 一、温故知新——背诵古诗,揭示课题 1、诵读古诗。(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2、简介陆游。(先让学生自由交流,然后教师补充。) 补充: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提醒“聿”的读音。) 4、谈话: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反复吟诵,理解题意 1、讨论: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②“示”——指示、训示。 ③“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doc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浅析《城市意象》 1.书籍简介 《城市意象》是一部影响了世界各国城市设计的理论著作,它的作者凯文.林奇是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林奇的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 《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 ,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 ,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凯文·林奇在这本书中首次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其中,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以上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2.内容概述 书中所说的城市意象,可理解为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 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林奇对这种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感知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这种通过清晰、协调的形式,满足生动、可懂的外形需要来创造意象的功能,是城市迈向内在意蕴表达的重要的第一步,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基于这种观点,林奇进一步将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的提出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也是我们在目前城市设计中关注的基本要素。 林奇将五要素称之为充当城市设计的标准元件,在详细分析这五种元素时,他又引入空间、结构、连续性、可见性、渗透性、主导性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使每座城市都有其本身的可意象性。 3.城市意象及其元素 在城市意象中,林奇关注的是城市的视觉品质。在组成这些视觉品质的环境意象中,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元素尤为重要。提高城市的可意象性就是使它在形象上更易于辨别和组织。城市区域组成,区域由节点组成,由边界限定范围,通过道路在其间穿行,并四处散布一些标志物,元素之间有规律地互相重叠穿插。

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十周 《冬夜读书示子聿(yù)》 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

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哈尔滨市阿城区胜利小学宋维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精美博大”。它既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丽花朵。你知道我国历史上现存诗词最多的诗人是谁吗? 2、是的,诗的成就陆游为最。流传至今的有九千多首,给文学宝库留下了浩瀚的遗产。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资料,了解陆游的简介、诗词风格、文学成就等。谁来说说你对陆游有了哪些了解?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陆游,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齐读诗题) 二、诵读,读懂诗意。 1、平时你们都是怎么学古诗的?首先我们就来解诗题。请大家结合画面,联系刚才你了解的资料,想一想,题目是什么意思?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诗题。 2、冬夜读书的陆游生发了哪些感想要告诉小儿子?下面,就让我们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5页,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3、谁愿意读读这首诗?(指名读) 4、读古诗词不但要正确、流利,而且要读出诗的节奏。在我们网自主学习板块,有两段播音员的朗读音频。下面请同学们带上耳麦,先听听这首诗的朗读音频,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再自己练习读一读。 5、谁想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研读,读懂诗意。 1、不错,刚才我们读出了古诗的节奏,要想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要深入地理解古诗体会含义。下面我们可以按照原有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意,也可以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2012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城市设计概论 任课教师:谭跃王冰 题目:《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学号:ACH09033 姓名:范博扬 年级:09级 专业:建筑学 提交日期:2012年10月9日评语: 成绩:评卷人:

《城市意象》读书报告 摘要:通过阅读凯文?林奇所著的《城市意象》,作者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同时,结合几个大城市的实例对城市意象五要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作出小结及心得感想。 关键词:城市意象五要素感知 前言:《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这本书写于1959年,是基于大量的社会调查后完成的。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便是他于1960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大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正文: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此外,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规划及园林,建筑设计等均产生了重大的意义及广泛的影响。 本书讲述的内容是有关于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众多的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又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在检查这个新问题的过程中,本书着眼于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文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文 哈哈——哈哈——”窗外传来一阵阵小孩子的笑声,正在读书的陆游往窗外看了一下.果不其然自己的儿子子聿在外面和小伙伴正玩的快活呢!陆游叹了口气,摇了摇头,便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到了傍晚,玩了半天的子聿哼着小曲回来,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饭,便钻进了被窝.正在他快要睡着时,父亲陆游轻轻地推开门进来对他说:“你知道么?青少年时花的功夫往往到了老年才会有所成就,如果你现在还不为学习花费时间,以后必定不会有什么作为!”子聿听了羞愧难当,赶忙起身坐到书桌前,读起书来. 一个时辰以后,子聿打了个哈欠,合上书,去父亲的书房里说:“父亲,我已把书读完,儿可以睡觉了么?”陆游一脸严肃地说:“如果读书学习,就不应该偷懒,你这么快读完,一定是马马虎虎翻看了几下!”子聿垂下了头,默默地回屋去. 这回,他是真的认真起来了.子聿一字一字地读着,分析着思考着,把每个字都深入透彻的钻研透了.这个时候正是冬天一日中最冷的时候,刺骨的北风呼呼地灌进屋子,可子聿全然不顾记在脑子里,等到子聿把这本书钻研得十分透彻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子聿轻轻地走进父亲的房里,说:“父亲,我已经把这本书钻研得很透彻了.”然后他把对这本书的见解告诉父亲.陆游认真地听完,笑着摇摇头,子聿十分不解地看着父亲.之间陆游抓起笔和纸,刷刷地写起来,不一会儿,一首诗便成了,子聿凑上前去,

轻轻念道:“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对着这首诗琢磨起来,他思忖片刻后,恍然大悟得拍着脑袋:"父亲,我懂了!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啊!"陆游笑着点点头. 今夜,子聿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夜晚!

长春城市意象调研报告 长春城市印象

摘要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针对于城市居民对城市的印象,笔者做了调查,结合着调研报告,人们对长春的认知,分析了长春的公众意向。 关键词城市认知意向

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长春是一座历史悠久、活力四射的城市,它处巍巍乎东北亚制高点长白山腹地,莽苍苍东北大平原中心,历史悠久的松花江支流伊通河自南而北,穿城而过。 “城市形象问题成为热门话题至今已有好几个年头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工作一直贯彻“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注重城市形象美不够的一种“反弹”。”[1]构成城市的元素都有哪些呢?随处随时可见的人群,穿梭如流的大车小车,灯红酒绿的街道,琳琅满目的

广告牌,四通八达可以让人随时迷失的道路,便利快捷的交通,星罗棋布样式多样的店铺,丰富多彩的公园、游乐园、广场,千篇一律除了门牌号几乎难以区分的水泥建筑群,里面住着互相熟悉的陌生人,还有什么呢,红绿灯,时尚,工厂等等。感觉城市就是一大群忙碌终日的人所生活的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一个空间很大结构很复杂的场所,在这个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而简单。结合城市五要素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1.2相关理论评述 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2]标志,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演变的原因,而对于长春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2 基础数据获取 2.1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范围指长春市区,包括朝阳区、二道区、经开区和高新区。本研究主要采取三种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绘制认知地图。在调查问卷中,由笔者根据凯文?林奇的区域、通道、节点、标志物、边缘这五个基本要素设置相关的21个问题,要求受访者一一作答。 在照片识别法中,首先在长春市选择具有标志意义的10个点,分别对这些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每个点分别选取不同角度拍摄照片,由在长春居住的10人进行辨认,然后让受访者辨认,能说出照片景物的名称或所处大致位置即算回答正确。 认知地图是本次调查的主要依据,因为认知地图能最直观清晰的反映受访者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doc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城市意象》读后感1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据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感知中的城市意象 [摘要]本文介绍了凯文.林奇的著作《城市意象》的背景和概要,对书中提及的城市意象五要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指出了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城市设计 -----王梆,《映城志》 1 概要 “至少在过去20多年中,林奇关于城市设计思想的影响力一如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影响。”[1]著名学者夏铸九如是评价凯文.林奇,由此林奇对城市设计理论的贡献可窥见一斑。凯文.林奇——当代著名城市设计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他还因在MIT的出色教育成就被誉为一位杰出的城市设计教育家。凯文·林奇的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城市设计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译成各种文字。他撰写过不少著作,如《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City)、《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好的城市形态》(The Good City Form)等。此外他还有大量城市设计实践。 其中《城市意象》是林奇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该书也是后现代时期一部的传世名作。《城市意象》的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质疑和批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对城市空间组织和内部模型的大量实证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模型的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因此开始对根据小样本建立的模型运用到达分为区域或把有限的地区性模型无条件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了疑问,并且人的行为多是处在一种假设状态的研究,真实生活中往往呈现出非理性状态。这种对量化研究的不满以及对规范模型可接受性的质疑,导致了60年代后期对个体行为的普遍关注,从而形成了风行于70年代的“行为革命”。凯文·林奇他便是把研究建立在行为研究的方法之上,强调对个体以及对该行为产生影响的个体知 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个体和集体的心智图研究,借鉴了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对个体获取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林奇通过多年细心观察和群众调查,对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城3座城市作了分析,将城市景观归纳为道路(path)、边缘(edge)、地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他认为市民就是通过这五大景观因素去辨认城市的风貌特征,因此,城市设计不应再是建筑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的主观创作,而应是探索每座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及其特色,并加以组织发挥,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identity)。在分析这五大因素时,他又引入空间(space)、结构(structure )、连续性(continuity)、可见性(visibility)、渗透性(penetration)、主导性(dominance)等设计特性与之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一套崭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按:《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介绍,更多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读书笔记请使用本站的建筑专业搜索! 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 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 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 第三章标题为《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911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 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增加理由——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 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意象》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意象》读后感1 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城市形象都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些研究,我们还可以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从这里的文化意义以及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凯文·林奇的观点进行再认识,尤其是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道路 道路是凯文·林奇所提到的城市意象五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如果将一座城市看做一个人体时,那么道路就是这个人体内的骨骼,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意象的绝对主导要素。一个城市的网格形状是与道路的延展性、方向性、可测量性密不可分的,可以给人对城市的感知带来直观的印象,所以书中也提到“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种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它道路形式由唐代就开始初现端倪。西安的北大街,宽至双向八车道,沿街控制了建筑高度,更突显了北大街的宽广。行驶在城墙内,穿梭往来于久负盛名的钟鼓楼前,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成为西安城市特色特有的意象要素。然而,西安曲江新区的道路就显得不是那么的宽大。曲江,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兴起于秦汉,繁盛于隋唐,历史一千三百年之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相比北大街的直来直往,曲江新区的道路特定却显得柔性多了。曲江的道路基本以大唐芙蓉园为中心向外呈不规则弧形散开,道路两旁的景观与西安其他道路相比,显得精心而又优美,这无疑使其曾加了可识别性。 三、边界 边界是每个城市不被视为道路的线型要素,起着分割两个区域的作用。根据不同的线型可以区分不同的边界,隔断、延展、增高、连续等都不同的边界线型可以构成不同的城市意象。当人们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当来到了边界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这个陌生城市的入口。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入口就是一种边界。但时至今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想要分清城市的入口已经很难了。交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飞机、高铁、高速公路等,都为着越来越的人们服务。现在,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城市的入口,其实就是来到了这个城市的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 我认为,边界的概念在五种意象要素中描述的比较含糊,在我的理解中,边界可能是一条分割了两边区域的路或者水,或者一些其他的带状构筑物。就以西安为例子,最明确的边界就是城墙与护城河了,城门和吊桥充当了这条“边界”的入口。现阶段的西安明城墙,并不是最初的皇城墙。最初的唐长安城的皇城墙是距现在城墙大约有4.5千米的地方。现在城墙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条明确的边界意象已经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带状的唐长安城遗址公园,一段在现在明德门小区附近,另一段在曲江。这些遗址公园不仅强调了历史,更是为了加强历史城区边界意象。 四、区域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第一页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页此书简要介绍。。。 作者:[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5月 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 i. 强调整体性 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 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 2. 是不可预测的 3. 是连贯的 4. 是富于感情的。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 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 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 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并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从亚历山大的两本书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总是希望建立一套模块菜单,他非常擅长的一种优点就是能够将某一些非常理论化的构想通过某种转换使之非常的具备可实施性,当然这种转换是否成功、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伍总之,这条总法则可以归纳为:追求整体性。 起码,这是亚历山大对于好的城市的定义,尽管他还非常的含糊。 第三章城市发展的七条细则 壹细则1:渐进发展 将大的发展化作不断的小的增长。“发展规模必须相当小,以便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化发展。”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城市形态》读书笔记 每当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我总是分不清这里究竟是波士顿还是洛杉基。每个城市都有很多雷同的建筑和愚蠢的规划,当人们开始厌恶这里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改变」。——凯文·林奇《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凯文·林奇除《城市意象》外又一个关于城市设计的经典之作。 凯文.林奇,芝加哥人,曾经是赖特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任教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其城市形态理论可以看作是迄今关于现代城市最为经典的著述。五十年代末出版《城市印象》一书,用图示语言的方法将城市分析演绎为生动有趣的阅读过程。这本《城市形态》则在一种“功能理论”的架构之下,将现代城市理论作了“美国式”的完整陈述。 《城市形态》希望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这个叙述将只限于表达人的价值与实体城市之间的关系——尽管后者在此更受重视。因此这将仅仅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因为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实体空间方面,而是因为一个综合的城市理论不仅应用阐述一个城市是如何运转的,同量也应用阐述这个城市“好”在哪里。标准理论了是一种不完整的理论,只对后者做了描述,而对前者只做了假设。而流行的功能理论虽有自己的方式,但却也不自觉地像标准理论一样地片面。第二章讨论标准理论和功能理论的不同,以及在两种理论之间建立联系的必要性。林奇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的五个基本性能指标,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管理。 城市形态的标准理论并不是新理论。在第四章讨论三种不同的领

先理论。书的第一部分是为陈述这些理论做准备的历史背景,是关于城市形态本质的讨论以及对于形态的价值标准的争论——这是做第一个飞跃的跳板。第四章的三种标准理论都是很有影响的理论,不仅仅是在学术上,更因为它们长久以来影响着实际的城市决策。作者提出了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另一个更普通的理论则被安排在书的第二部分,这个理论基于“城市活动的空间围度”,虽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有问题,然而它仍然还是一个好的开端。第三部分则是把理论应用于城市的现状问题以及模式,并以此勾画出理想的城市模式草图。 看得出作者贯穿书中为城市设计既作为过程又是结果建立范式典范的努力,试图为其开拓一种基于现实主义的折中理论,超越直接指导实践的规则。可惜作者既提出“人们赋予形态的价值和思想”对城市形态形成之关键,却没有潜进较为独立的思想领域,停留在两者之间的界面层,执著于造城人的表面动机并假定其永久性,终结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智性上不够该有的锐利。 不过作者也无疑是成功地讲述了城市形态本身的“功能理论”,以作为教条之外的选择。其中的指标,如生命力,被感知性,适应性,可及性,控制和管理,效率和公正,早以成了一个“好”的城市形态的无可争议的必要特征。

读《城市意象》有感

读《城市意象》有感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image of the city 。翻译者将其译为城市意象。我想,为什么不是城市印象,而是城市意象呢? 怀着这个疑惑,我决定从书中去寻求我要的答案。 在读它之前,我突然想到加拿大作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阐释的城市的本质。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城市真实生活的正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要挽救大城市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进行城市的改造和建设。【1】 初读这本书,想必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样一句话。它不止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意象的产生是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物体之间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象征性的图案、重新训练观察者或是改造周围环境都有可能加强意象。”(P8)这便是对意象最为精辟的解释了。“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

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P66) 我很欣赏林奇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不拘泥于其他的任何理论,就单纯的通过调查的第一手感性材料中进行分析提炼,得以形成能加强人们印象发五个元素,并探讨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城市设计。它的成绩在于提供了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如何研究其他领域的研究模式和优秀论文的写作模式。 本书从环境印象的基本概念与其属性开始,进入感性材料的收集方法并举例(三个城市)说明,从而提炼分析得出五种元素(支持基本概念的主干概念),并指导设计城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全文标题的简洁明了和精确不含糊,这完全不同与中国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从历史到现在,再到意义作用,最后到应用),演示的部分十分恰倒好处,能很好的起到帮助读者阅读理解的作用;全文基本是白话,配合一定量的图片和简明的解释,并没有很深奥的理论,就算是没学过本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明白。以上这些对论文的写作同样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第一章从人的感知特点开始分析产生印象的四种属性和四种基本概念(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和个性和可意象性)。

【城市规划】几本国外城市著作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论文和写规划设计说

【城市规划】几本国外城市著作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论文和写规划设计说

《城市设计新理论》,作者:c.亚历山大h.纳斯 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 i.强调整体性 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整体性的特征: 1.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 2.是不可预测的 3.是连贯的 4.是富于感情的。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且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 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和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 1.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2.“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fieldof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

乎仍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可是大都市仍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 肆可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能够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且且作者强调了法则的重要,这个非常的类似于希望在斋堂付诸实施的东西,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可实施的法则来使一个城市产生一种整体性。 从亚历山大的俩本书中能够见出:他似乎总是希望建立一套模块菜单,他非常擅长的一种优点就是能够将某一些非常理论化的构想通过某种转换使之非常的具备可实施性,当然这种转换是否成功、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伍总之,这条总法则能够归纳为:追求整体性。 起码,这是亚历山大对于好的城市的定义,尽管他仍非常的含糊 城市设计新理论》笔记02 第三章城市发展的七条细则 壹细则1:渐进发展 将大的发展化作不断的小的增长。“发展规模必须相当小,以便有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化发展。”3条子法则: i.任何建设项目都不可过大。 ii.确保合理的大小混合比。 要求大中小型项目的建设总量(投资)要保持同等水平。 iii.在渐进发展中有一种合理的功能分配: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这个书名第一次看到就有一种莫名的好奇感,今天终于把它阅读了一遍,虽然有些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但是还是有那么点自己的小看法,希望与前人所留下的资料更好的结合,不仅用以增添自己的见识,还可以领略其他人对于这本书的见解。 凯文·林奇在书中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的城市意象做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他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在研究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物,这些元素在城市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的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对书中主要着墨的城市意象中的五个元素进行简单阐述,也就是大致的记录下书中对于城市意象五要素的理解;第二部分是选取别人根据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对苏州进行城市意象的分析与研究,希望与书中内容可以相结合,更好地帮助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 城市意象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是观察着习惯、偶然或者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其他的环境元素也都是沿着道路而展开布局。道路作为重要的城市意象,具有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的特性。道路的连续性是因为道路的可识别性,包括流线通常、宽度连续和景观的连续。道路的方向性就是在某一方向上累计的规律渐变,沿线的两个方向可以快速区分;延伸的曲线也是一种渐变,是在运动方向上的稳定变化;起点和终点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够将城市连接为一个整体。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如山、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城市边界让人产生新的感觉,城市边界表现着文化的分野。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它的作用主要是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意义上,大多数人都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1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空间、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等;2社会意义对社区构造也十分重要。区域的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他们无法构成区域。区域的外向和内向: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边的元素连接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