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三篇.doc

医学论文范文三篇

(一)

【摘要】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最佳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这种因时施治,择时治疗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关键词】择时治疗中医时间医学论文代写

中医时间医学可追溯到年前《内经》时期就奠定了基础,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发展,已日臻完善。纵观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学说,无不包含时间医学的内容。中医时间医学就是用中医理论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并运用这些节律变化来诊断疾病,选择有利时间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尚指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传变规律。根据不同时间症状,脉象和色泽的变化,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对疾病的防治,《内经》强调“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因四时气候不同,防治疾病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因时施治,择时防病的观点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中医时间医学在对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它的特点。东汉张仲景通过长期临床观察,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不仅认识到许多疾病的时间节律,而且提出了择时治疗的原则。如阴

虚病的年变动节律是“春夏剧,秋冬差”,妇人淤血崩漏的昼夜节律是“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干燥”。此外,对寒热、谵狂、劳病、黄疸、疟疾等疾病变化的时间节律都进行了论述。对六经病缓解痊愈的时间节律性论述尤祥,指出六经病的病愈或转到另一经的周期是6—7天。六经病的缓解各有不同时辰,“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认为这些节律变化的原因,是阴阳变化的结果。在择时治疗上,提出了运用汗、吐、下法的适宜时间,主张“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张氏这些主张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金元医学四大家运用得十分娴熟,倍加推崇。

李东垣根据“时不可违”,“勿伐天和”的原则,主张春天患病者,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天患病加大寒药,秋天患病加温气药,冬天患病加大热药。并制定了春天宜服补中益气汤;夏天宜服清暑益气汤;秋天宜服升阳益气汤;冬天宜服神圣复气汤。季节不同,加减用药也不同,如羌活俞风汤,在望春,在大寒之后服药时,宜加半夏、柴胡、人参;在夏季之月服用,宜加防己、白术、茯苓;在望夏之月服用,宜加石膏、黄芩、知母;在秋处,大寒之后,宜加半夏、厚朴、藿香、桂枝;霜降至望冬,加附子、官桂、当归。李氏的按季节选方用药的原则,至今指导临床仍有实用价值。在民间代传名老中医,亦有按季节选方的原则,即春天宜服参苏饮;夏天宜服五积散;秋天宜服藿香正气散;冬天宜服十神汤。择时治疗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在临

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已故名医蒲辅周认为,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二者是统一的。治疗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12个月,有六个月的气候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春季时病有风湿、寒疫;夏季时病有温热、暑病、湿温;秋季时病有温燥、凉燥;冬季时病有冬温、伤寒。应根据发病季节辩证治疗,蒲老运用时间因素治疗疾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如54年石家庄流脑大流行,蒲老以白虎汤主治,取得满意疗效。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后请教于蒲老,蒲老认为治病要了解发运的变化,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胜,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救,56年湿气偏胜,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热,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结语;认识疾病的目的,在于驾驭疾病,认识疾病与时间的关系,在于了解疾病的传变规律,掌握它的传变,转化与欲解向愈的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积极措施,使疾病向有利人体的方向发展。所以,时间与治疗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因时施治是根据不同发病时间,来考虑治疗原则,在辩证确定治疗原则时,首虑时间因素,以提高治疗效果。择时治疗是选择最佳时间治疗,病人在这个时间治疗,效果显著而无副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医家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时间医学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贴于 233校

(二)

摘要: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

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关键词:临床医学,医学发展,医学制度

模块式教学的产生已经展现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性。为了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全面反映该学科的内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2009年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充分整合各学科的课程,以模块式教学为架构,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首先对教学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课程体系以器官系统

、恶心和呕吐

是妊娠头2个月最常见的不适,约会50的孕妇有不同程度恶心表现,1/3的孕妇有呕2、尿频、尿急

妊娠早期,由于增大子宫压迫膀胱所致。当妊娠12周子宫越出

腹腔后,症状自然消失。妊娠晚期,由于胎先露的入盆,膀胱再次受到挤压,尿频现象又重复出现。某些孕妇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时有尿外溢情况。护士需要向病人

解释出现症状的原因,只要排除尿道感染情况,尿频、尿急属于正常现象。不必要为此限制孕妇液体的摄入量,以免导致脱水,影响机体正常代谢过程。同时指导孕妇作缩肛运动,训练盆底肌肉的张力有助于控制排尿。尿频、尿急以及孕期溢尿情况,在妊娠终止后,症状自然消失。如果症状继续存在,表示会阴肌肉过度松弛或盆底有损伤,应该进一步检查、处理。

3、胃区不适

孕妇常有反映酸、暖气、上腹压迫感等症状,是由于子宫增大造成胃部受压的结果。再加上孕期胃肠蠕动减弱,胃部肌肉张力低,尤其胃贲门部括约肌松弛,致胃内容物倒流到食道下段,食道粘膜受到刺激而产生胃区烧灼感,孕妇主诉“烧心”。护理实践提示,饭后立即卧床、进食过多或摄取过多脂肪及油炸食品均会加剧“烧心”症状,故应避免。有人认为脂肪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因此饭前吃些奶油、奶酷加工食品,有预防“烧心”作用。“烧心”已经出现,再吃奶油制品食物就不起作用。可以服用氢氧化铝、三硅酸镁等制酸剂,但应避免选用含重碳酸钠的食物(如苏打饼干)或药物,以免所含的钠离子促使水潴留,造成电解质的紊乱。指导孕妇选择少量多餐的原则,可以减少胃内容物体积,以缓解症状。

4、胀气

怀孕期,由于胃肠道活动减弱,肠内气体常易积聚引起令人不悦的腹胀,多不需特殊治疗。措施是帮助孕妇识别起胀气的食物,指导选择容易消化的食品,避免过饱情况,以少量多餐方式满足机体的需要。建议孕妇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适当锻炼均能促进肠蠕动,有预防和减轻腹胀的作用。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缓泻剂或软化大便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5、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增大的子宫推挤使小肠移位、液体摄入及室外活动量减少、孕期肠蠕动减缓、孕期补充铁剂。

措施是帮助孕妇回顾促成便秘的因素,了解孕妇饮食情况。与孕妇共同讨论并使其理解液体的摄入量、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纤维素食物的重要性,以及定期排便习惯与便秘的关系。鼓励每天适量运动,以助维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但不能养成依赖药物的习惯。建议孕妇多吃香蕉,不仅获得食物的满足,还能预防便秘,称之谓“非药物性治疗方法”。

6、背痛

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孕妇身体重心前移,为保持身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头和肩向后仰,腹部向前突,脊柱内弯的姿势。结果使腰部和后背肌肉、韧带负担加重,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背痛。此外,过度紧张、疲倦、弯腰或抬举重物,妊娠子宫压迫神经以及骨盆关节松弛(尤其妊娠晚期),也是腰背疼痛的原因。为了预防或减轻腰痛,护士要与孕妇共同讨论预防以及缓解背痛的措施。要使孕妇理解妊娠早期背

痛的促进因素,并掌握预防症状发生的应对措施,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过度疲倦;坐位时,背部靠在枕头上或靠背椅的扶手上;盘腿坐势也有助于预防背部用力。同时指导孕妇通过调整工作台的高度或孕妇的位置,以维持最佳的姿势。建议孕妇有计划地锻炼以增强背部肌肉强度也是预防腰痛的有效措施,例如骨盆摆动运动体操,每日3次,可以减少脊柱的曲度,有利于缓解背痛。孕妇拾取物品时,应该弯曲膝盖而不弯背部,以保持脊柱的平直。 7、眩晕

许多孕妇有眩晕现象,尤其在拥挤、空气不流通,人群集聚的场所。促成症状的原因可以是:

(1)孕妇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出现低血压状态而导致眩晕或疲劳。

(2)由于过度兴奋或焦虑影响呼吸功能导致换气过度和眩晕。

(3)妊娠期血液被稀释引起“生理性贫血”或低血糖状态。

(4)较长时间的仰卧位,巨大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流血量及心搏出量减少、出现低血压可致眩晕。

护理措施是帮助护理对象识别造成眩晕的诱发因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告诫孕妇应该避免:(a)过快地变换姿势;(b)长时间地站立;(c)过度兴奋和精神过度紧张;(d)过度疲劳等。指导孕妇采取侧卧位方式尤其左侧卧位,不仅可以改善胎儿血氧供应,还可以预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如果出现的眩晕症状经上述措施处理后无效或频繁出现时,均应与医师联

系,以免延误病情。

8、下肢肌肉痉挛

主要指小腿腓肠肌发生疼痛性挛缩,孕期任何时期均可出现,常见于孕期,夜间发作较多。系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神经所致,疲倦、寒冷、不合理的体姿以及体内钙、磷比例失调致神经系统应激功能过强,均可促使发作。措施是监测孕妇摄入的食物中是否有足量的维生素B,被确定缺钙者,有计划摄取牛奶,必要时按医嘱补钙。禁止滥用含钙磷的片剂,以免加重体内钙磷的不平衡情况。还要与孕妇讨论预防及减轻症状的方法,例如:(a)避免穿高跟鞋,以减少腿部肌肉的紧张度;(b)热敷患处,抬高下肢,按摩腿部肌肉等都能生效。当小腿肌肉发生痉挛时,只要立即伸展肌肉即可缓解。具体做法是让孕妇平卧,护士或家属按住孕妇膝盖(患侧),协助伸直小腿,同时使足背屈,症状即可缓解。有人认为,睡前按摩小腿部,或将脚部垫高后入睡,有助于预防症状的发生。

9、静脉曲张

可能发生于下肢,偶尔发生于外阴部。造成症状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所致。持久站立位工作,妊娠晚期腹内压力的增加,都促使症状加重。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状况,则可预防或缓解症状。具体做法是指导已出现症状的孕妇增加卧床休息机会,坐立时注意抬高腿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以示范方式指导孕妇采用直角位置,即平卧位,双腿向上伸直与身体成直角,臀部和脚跟靠墙,每日做数次,每次2~5分钟。晚

期妊娠阶段孕妇往往难以接受这种姿势,可以使用弹性绷带。更为重要的是预防症状的发生,最为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醒孕妇:(a)坐势时尽可能抬高腿;(b)避免过久站立;(c)避免穿环形紧口袜带。

10、阴道分泌物增多

妊娠期间,由于激素的作用,新陈代谢旺盛,阴道上皮细胞及宫颈腺体分泌旺盛,致阴道分泌物增多。通常为乳白色,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过常给孕妇带来不适。当发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时,护士要善于识别异常情况,例如分泌物为黄绿色或带血伴难闻的臭味,以及孕妇反映外阴有明显刺激、搔痒等症状,需及时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予以治疗。如果属于生理现象,护士需与孕妇讨论症状出现的原因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措施,例如勤淋浴,常换内裤,保持外阴部的清洁,促进舒适。并告诫孕妇应该避免穿尼龙质料内裤,推荐使用吸水性好、质地柔软的棉质内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