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的基本逻辑

瑜伽经的基本逻辑
瑜伽经的基本逻辑

瑜伽经的基本逻辑

一、痛苦的根源——由意识波动产生的业障

瑜伽的本意是联结,即精神联结的方法,将个体与神性即潜藏在这个短暂的现象界中的实在相联结,将阿特曼(实在)从非阿特曼(现象界)分离出来的努力。阿特曼是最永恒、最普遍、最完美、最真实、最觉悟、最纯粹、最自由的存在,其他的一切感官和心都是阿特曼的投影,阿特曼是主体,心是客体,是被阿特曼感知的对象。问题存在于凡人无法与内在的阿特曼相联结,因为潜在业力遮蔽了阿特曼的灵性之光,故而凡人备尝无名的苦果,在轮回的世界中无以自拔。瑜伽就是要通过瑜伽八支的精进来控制意识波动、消除潜在业力,重现内在灵光,最终与真实的阿特曼合而为一,跳出了轮回的世界,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重点有两个问题,其一,潜在业力是什么?其二,瑜伽八支是什么?

所为潜在业力是存在于潜意识和无意识领域的习性、潜能和潜在状态。潜在的业力是由感官对现象界的感知引起的心的意识波动造成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首先,心的结构是由末那、菩提和我慢三部分组成。末那是将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印象收集起来的记录官能;菩提是一种将这些印象分类并反作用于它们的分辨官能;我慢则是声称这些印象全是它自己的,并把它们作为个人知识储存起来的自我意识。意识波动有五种:正知(知觉、推论和经典)、谬误(错误的认识,不由实相而来)、分别知(由语言与实在不符产生)、睡眠(有关虚无的意识波动)以及记忆(未遗忘又返回到意识中的感知对象)。每当外界的某个事件或对象被感官记录下来时,心便会产生意识波动。若此意识波动是愉快的,我慢即感到“我是快乐的”;若此意识波动是痛苦的,我慢即感到“我不快乐”。这种错误的认同是我们所有不幸的根源,因为它是依附于短暂的不真实的意识波动,只有与阿特曼合一,才能获得唯一真实不变的快乐和幸福。以湖为喻:阿特曼是湖底,湖面是意识波动,湖外的阳光、风雨、沙尘等等是外部世界。当外部世界作用于湖面时,湖面会荡起波动,虚假的自我——我慢则为其是从,湖面升起我慢即起,湖面跌落则我慢即落,完全依赖于湖面的状态,从而偏离的真实的自我即阿特曼,犹如在湖底之上堆积了一层层的淤泥,罩住了阿特曼之灵光。每一次意识波动都会使淤泥越积越厚,使个体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而这一层层的淤泥便是潜在业力。因而,要恢复阿特曼之光,就必须消除这些潜在业力的淤泥。那么究竟用什么方法呢?那就是瑜伽八支。

二、解脱的方法——瑜伽八支

何谓瑜伽八支?曰: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

(一)持戒: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贪婪。持戒意味着我们必须培养对所有人的爱,试着从每一个人的内心看到一个阿特曼。真正的灵性就在于心口如一。无论对事对人,不应怀有任何贪念,因为这世界上没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不要向世界索求大于我们绝对需要的东西,同时充分合理地用好借来的东西,才是我们的职责。要在语言、思想和行为上保持纯洁,从性的观念中摆脱出来以获得心灵的纯净。这些戒条是行为的准则,应当不受时间、地点、目的或等级规定的任何限制予以践行。

(二)精进: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真正值得关注的,始终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如果我们从不放松对自己分辨力的训练,我们会发现,自己碰到的每个人,读到或听说的每件事都能给人以启示,但娱乐、报纸、新闻、网络等都隐藏着危险,使人陷入漫无边际的幻想,因而心的洁净只有靠持续的警觉来保持。真正的苦行是“崇敬神圣的灵魂、先知、导师和圣人,坦诚、洁净、贞守以及非暴力——修习这些德性被称作身体苦行。说话真诚、悦人益人、不恶语伤人、定期研读经典——这种修习被称作言语苦行。训练自己平静、慈悲、冥想阿特曼、摆脱感官对象、动机纯正,这类修习被称为心灵苦行。”满足是指心满意足地

接受生活中的命运,不为嫉妒和不安所困扰。

要摆脱扰乱瑜伽的思想,就要培养与之相反的思想。阻碍瑜伽的障碍,如暴力、不诚实,可能会直接产生,或被间接地引发和赞同,它们以贪(贪婪)、瞋(瞋怒)、痴(利己)为动机,无论其强度是温和、中度还是猛烈,都会不断带来苦难和无明。人们应当铭记于此,并以此来克服令人精神涣散的思想。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当一个人不再说谎时,便获得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善行的福报的能力;当一个人不再偷盗时,一切财富就接近他了;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能量;当一个人不再贪婪时,他就会认识其生存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纯净会使人疏远身体,厌恶与他人接触,并使人心洁净,心生欢喜,心注一处,控制情欲,得见阿特曼。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由于苦行,不净得以清除,身体和感官因此会获得特殊的能力;由于研读,人可看见他选定用以崇拜的神的面貌;通过敬神,可获得三昧。

虔信瑜伽是将爱奉献给上帝之道,表现为仪式崇拜、祈祷和念诵曼陀罗;业报瑜伽是无私地奉献上帝的行动,通过将工作成果奉献给上帝,始终用正当的手段达到合理地目的(任何情况下尽其所知、尽其所能),一个人会逐渐拥有智慧,臻于不执;智慧瑜伽是理智分辨之道,通过分析现象的真实本性发现梵的方式,拒绝一切短暂、表面、肤浅的东西,“不是这个,不是这个”,通过排除的过程逐渐走进梵之中,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清晰的头脑;胜王瑜伽即冥想瑜伽,是所有瑜伽的综合。

(三)坐法:安稳自如。莲花坐姿,让人绝对静止和坐直,胸、顶、头呈一直线,使在冥想中灵流能够沿着脊柱上升而畅通无阻。控制身体的自然习性,冥想无限者,从而使个体不再受现象世界中冷热、苦乐、善恶等明显的二元性的困扰。

(四)调息:全在于呼气吸气的停顿。普拉那即气息,是我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所有的身体能量,所有的感官和心的功能都被认为普拉那的力量的表现。军荼利尼是指脊椎骨的底部储藏的大量灵能。它会沿着脊椎通过六个意识中枢,最终达到大脑中枢。七个意识中枢是肚脐、生殖器官、排泄器官、心脏、喉咙、前额和头顶。脊柱包括两个神经流(即左脉和右脉)和一个中央通道即中脉,肚脐、喉咙、心脏等中枢(亦称莲花)即位于中脉中。愿望的实现其实来自他自己的本性,人们在各种名号下历经恐惧和磨难盲目崇拜的东西,正是盘绕在每个人体内的真正力量,它是永远快乐的根源,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接近它的话。

调息的全部技巧在于呼吸的停顿:如果在呼气时停住呼吸,此时的肺部没有空气,此停顿为外部停顿;如果在吸气时停住呼吸,即为内部停顿;地点是指停住呼吸的身体的特殊部位——因为吸气和呼气并不一定是整个呼出或整个吸入。然后,屏住呼吸片刻。

无害的呼吸可以用来静心,为专注做准备:用右手拇指堵住右鼻孔,通过左鼻孔深呼吸,同时感觉自己正在吸入纯净圣洁的普拉那,并把这股气流向下经由左脉神经传送至军荼利尼,它位于脊柱底端的三角莲花中。屏住呼吸片刻,念诵唵(OM)音。然后,松开右鼻孔,通过右鼻孔呼气,同时感觉自己正把所有不净的东西排出体外。然后仍然堵住左鼻孔,用右鼻孔吸气,将气流下送到右脉神经,轮换重复这样的过程。前三种调息是吸气、呼气和固定次数的中止片刻呼吸,第四种调息是由专注于外部或内部对象而引起的呼吸停顿。通过调息,内在光辉的遮蔽物被除去,心获得了专注的能力。

(五)摄心:当心脱离感知对象,感官也会脱离各自的对象,因此被说成效仿人心,从而达到了对感官的完全控制。只要心中还有欲望,感官就会迫不及待且不知不觉地扑向欲望的对象;如果你的心具有强大的自我控制力,那么感官就会成为其老实顺从的奴仆,他们就会模仿其力量而非其弱点。身体的每一种运动,都是自我对心的控制的表现。因此,在修炼之初,要每天花一点时间来注释一下自己的心,聆听其中的那些鼓声。也许我们并不喜欢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必须非常耐心和客观地去看去听。当心发现自己被这样关注时,它会逐渐地越来越平静。他似乎会为自己的贪婪和愚蠢感到局促不安。没有一种外来的批评能像我们

自己简单的自我审视这样奏效,这样具有穿透力。如果坚持这种正规的修炼几个月,肯定能在精神控制上有所长进。

(六)专注: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即七朵莲花)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两种专注:第一种,专注于单一对象将经历四个阶段:(1)检验阶段,即心完全专注于某一个粗糙元素;(2)分辨阶段,心穿透了物质表层,固定在里面的微妙本质即细微元素上;(3)平静的喜悦阶段,注意力集中在知觉的内在力量或心本身上;(4)简单的个体意识阶段,专注于那未沾染任何恐惧或欲望的最为简单和基本的我慢,它只知道“我”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要认识一个对象的内在本质,就要获得超越那个对象的力量。随着修行者专注水平的提高,他会发现自己突然获得了某种超自然力量,能够治愈疾病、看透人心、预见未来或者操控某些自然力量。第二种,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通过对不执的修习而稳稳地控制住意识波动才能达到这种专注。当这种专注没有不执相伴并因此继续留下无明时,修行者将达到无身之神的状态,或融入自然的力量中。

吠檀多哲学中的宇宙结构学说:(1)梵。实在被称为是任何特定的创造物或对象中最为内在的自我,即阿特曼;当实在从其宇宙的层面被谈论时,我们称之为梵,但两者是同一的。这与基督教中内在的上帝与外在的上帝相类似。(2)原质。宇宙是由原质构成,原质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精神和物质原料。原质被定义为梵的力量或效力,如热就是火的力量或效力。(3)梵为什么导致原质的产生?这是由完美瑜伽状态下体验到的。如果把梵想象成白光,那么原质就代表掩饰光束之真实本性的色彩。(4)原质在什么关系中高度分化成表象世界中的现象?这设计宇宙的创造过程。创造和解体是一个无止境的重复过程。每当宇宙解体——或显然要解体时,人们就说宇宙将回复到未分化的原质中去,作为潜在的“种子状态”在那里停留一段时期。那么其重新创造的机制是什么?是由构成原质的三种力量(或称三德)——萨埵、罗阇和答磨,这些德经历了均衡阶段和失衡阶段,它们彼此关系的本质就是经受永恒的变化。只要三德保持均衡,原质就不会分化,并且宇宙仅仅存在于潜在状态中。只要平衡被打破,宇宙就开始重新创造,三德便进入极为多样的结合中——所有这些结合没有规则,其中任何一种德都可以统治其余两种。这样就产生了各种物质和精神现象,它们构成了我们的外部世界。这样一个世界会继续增加和变化其形式,直到三德再次找到暂时的均衡,一个新的未分化的潜在阶段又开始了。

创造的动力:三德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力量,在进化的过程中,萨埵是将要实现的形式之本质,答磨是阻止它实现的障碍,罗阇是清除这种障碍让本质的形式得以显现的力量。萨埵代表着一切纯粹、理想和宁静的东西,罗阇则在行动、运动和暴力中表现自己,而答磨则是稳定、阻力和惰性的原则。萨埵仅仅是一个尚未实现的理想,缺少了萨埵的罗阇仅仅是没有目标的能量,而缺少了答磨的罗阇正如没有支点的杠杆。萨埵令我们灵光一闪,萌发出无私地爱、平静的喜悦和冥想的宁静。罗阇让我们迸发出愤怒和强烈的欲望,它使我们躁动不安、心怀不满,但也激励我们积极工作,让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和勇气。答磨是我们一旦陷入其中就会令萨埵和罗阇处于下风的精神沼泽,在答磨中,我们最坏的品行便暴露无遗——懒惰、愚昧、固执和不可救药的绝望。意识波动显然是三德力量的投射:“当一个人不再憎恨萨埵之光,或罗阇的活动,甚至答磨的错觉时,他就超越了三德,尽管它们还在活动。在三德停止活动后,他也不再渴望它们。他满不在乎地坐在那里,不受三德的干扰。他将知道三德是一切行动的发动者,并且永远不会失去这种分辨的力量。他保持在阿特曼的内在平静中,将快乐和痛苦视为同一。”

创造的阶段:(1)哈玛特,即“伟大的原因”,它是从未分化的原质中演变而来的;它是宇宙我慢,最先是从分化的意识中提取出来的;(2)菩提,即分辨的官能;(3)个体的我慢;

(4)由我慢沿着三个不同的方向:A末那,即记录的官能;B五种感知能力(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五种运动器官(舌、足、手、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五种细微元素(是色、声、香、味、触之微妙的内在本质);C这些微妙的细微元素经过不断组合,产生了五种构成外部世界的粗糙元素——地、水、火、风、气。在这里,创造是一种向外演化的过程:从未分化的意识到分化了的意识,从心灵到物质。纯粹意识似乎逐渐被连续不断的层层无明和分化所掩盖,每一层都要比底下的那层更厚、更粗糙,最终,外面罩上了一层可见可感的物质世界。如果我们想理解钵颠阇利的冥想技巧,就有必要把整个演化过程清楚地记在心中。因为冥想就是反向的演化。首先从生活的表层入手,冥想的心不断深入,寻找表象背后的原因,原因背后的原因,直到达于最为内在的实在。

专注的手段: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信,真正的信仰是暂时的、灵活的、非教条的,并允许怀疑和推理。真正的信仰并不是一个相框,永久地限定了接受的范围,而是像一株不断抽芽生长的植物。力,没有力你就无法持之以恒地遵照任何指导。正如信通过个人经验得以增强,力通过锻炼得以增强,心也要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即念,也就是把被分散到个个精神领域的思想和精力收拢起来,引向一个单一的目标——认识阿特曼——上,当我们这么做时,就会发现自己正日益把思想定在自己所寻求的东西上。最后,由定入慧,知识成了我们自己的。

专注的阻力和动力:(1)阻力:1.疾病、懒散、疑惑、冷漠、懈怠、欲见、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类精神涣散都是认识的障碍。精神涣散常伴随着悲伤、失望、身体颤抖和呼吸不均。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精神涣散,即专注于阿特曼。2.引起痛苦和阻碍觉悟的障碍有无明、我见、执着、厌弃和对生命的贪恋。无明产生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把无常、不净、苦、和非阿特曼认同为常、净、乐、阿特曼,这就是无明。把意识本身认同为意识的反映者,这就是我见。执着就是总想着欢愉。厌弃就是总想着痛苦。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者或者智者皆与生俱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当这些障碍被减弱到残留形式时,就可以通过把心分解成它的最初因而将之摧毁。通过冥想,可以克服充分发展了的障碍。一个人的潜在习性是由他过去的思想和行为造成的,并会在今生或来世结出果实。有因必有果:如再生、或长或短的生命以及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喜乐和痛苦的经验分别是善行和恶行的结果。但具有精神分辨力的人会把所有这些经验都视为痛苦。即使当前喜乐的享受也是痛苦的,因为我们已在担心会失去它。过去的喜乐是痛苦的,因为它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迹会再度让我们渴求它。如果快乐仅仅依赖于我们的心情,它怎么能持久呢?心情总在不断变换,因为相互敌对的三德之一种或另一种总会轮流操控着我们的心。还未到来的痛苦是可以避免的。这种痛苦是因为将经验者错误地认同为被经验对象,它是可以避免的。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萨埵)、活动(罗阇)和懒惰(答磨)——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并由此获得解脱。三德要经历粗糙的、细微的、最初的和尚未发展的四种状态。阿特曼(经验者)是纯粹的意识,它似乎具有不断变化的心的形式。但在本质上,它是不变的。经验的对象仅仅为服务于阿特曼的目的而存在。尽管对解脱的人来说经验对象是不真实的,但对其他存在者而言它仍然是真实的。将阿特曼(经验者)认同于原质(经验对象),是为了认识原质和阿特曼二者的真实本性。这种认同是由无明引起的。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被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摧毁无明的方法是唤醒阿特曼的认识,直到没有幻想残留。

(2)动力:心的平静。心的平静来自对德性的培养:对幸福的人的友善和对不幸的人的慈悲、对有德的人的喜悦和对邪恶的人的冷漠。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那些能导致特异感知的专注形式会使人心稳定。把心固定在超越悲伤的内在之光上,也能达到专注。或

冥想那些不动情的觉悟者之心。或者把心固定在梦中或深度睡眠的体验上。或者把心固定在自认为是善的神圣形式或象征上。

专注的两种境界:有种三昧和无种三昧。(1)瑜伽师可以专注于任何尺寸的对象,小如原子,大至无限。纯净的水晶会接受离它最近的物体的色彩,心也一样,当心清除了意识波动时,就会达到与专注的对象同一。这个对象可能是粗糙物质,也可能是感官,或是我慢。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作三昧。1.有寻三昧。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2.无寻三昧。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称为无寻三昧。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3.有伺三昧(反思的)和4.无伺三昧(超反思的)可以用同样地方式加以区别。在所有细微对象的背后是原质这个初因。(钵颠阇利的宇宙图景中,原质是原始的、未分化的物质材料,是投射所有现象的能量。当冥想的心向内深入时,就能透过事物的粗糙外表深究到它们的细微本质,达到原质本身。但原质并不是终极实在,原质的后面是梵。已经描述过的四种三昧全都处于现象领域,它们只是为达到与梵直接合一的状态做准备,与梵合一才是最高境界的三昧。)以上四种三昧是有种三昧。在无伺三昧中,心会变得纯粹,此时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通过推理和研习经典获得的知识是知识的一种,但从三昧中获得的知识更高级,它超越了推理和经典。(2)无种三昧。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去所有其他印迹。当由三昧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昧”。

(七)冥想: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

(八)三昧

三、获得阿特曼的完美知识的历程

(一)认识到所有灵性智慧的源头就在我们之中,天国就在我们之中。仅仅把它作为一个理智命题予以接受是不够的,仅仅在一时的宗教情绪或灵光乍现中对之匆匆一瞥也是不够的。除非我们不断的意识到我们之中的阿特曼的存在,否则不能声称达到这一阶段。这需要借助曼陀罗的念诵。

(二)中断痛苦。痛苦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执着或厌恶外部世界的现象。当心智朝内转向阿特曼的知识时,这些执着和厌恶就失去了力量。瑜伽就是隔断与痛苦的联系。

(三)三昧,即完全领悟阿特曼,并与之合一。客观地宇宙消失了,这时的阿特曼被经验为整体的存在、意识和喜乐,在这一经验中,所有个体分离和区别的感觉都消失了。“我的心就像冰雹落入了广袤的梵的海洋。一碰到海水,我就融化了并与梵合而为一。尽管我现在返回到人类意识中,却仍然停留在阿特曼的喜悦中。”

(四)当一个人从三昧中出来时,他又返回到客观世界的意识中,但这种意识与我们经验过的所有意识不同。觉悟的人不再把外部世界认同为阿特曼,而仅仅把它视为阿特曼的投影。的确,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因为它是实在的投影;但它缺乏本质,不能独立存在,就像镜中的影像。在这一阶段,人知道他不再受世俗的责任或义务的束缚。

(五)心和客观世界对经验者来说不再有用。心是一种工具,世界是经验的对象,经验者通过它们认识了阿特曼,即他的真实。心是用来超越心的,正如梯子是用来超越梯子的。(六)储存在心中的印迹以及三的本身都永远消失了,就像石头从山巅滚落下去,一去不复返。

(七)与阿特曼永恒合一的生存状态。人不再返回到局部的感觉意识中,也不再认同于心。“我们已经独自存在于宇宙间,无论是身,抑或是心,都不再与我们相关,更不与我们相连。它们各行其道,我们是由于无明才把自己和它们连在一起的。但我们一直是独一的、全能的、

全在的、至褔的;我们自身的阿特曼是如此纯净和完美,以至于我们别无所需;宇宙间再没有什么能在我们的知识面前光辉闪耀。这将是最终的境界,瑜伽师变得平和而宁静,不再会感受到痛苦,不再会被欺骗,也不再会有不幸。他将知道自己始终是至褔的、完美的和全能的。”

四、修炼瑜伽的副产品——超自然力量

(一)当低级三昧的念头被有意识的行动抑制住时,心便不再存有任何想法或念头,这就达到了对心的意识波动的控制。持续地抑制住意识波动,心潮就平静。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当类似的意识波动连续不断地产生时,便心注一处了。在这种状态中,心将超越在粗糙物质、细微物质和感官中产生的三种变化:形式变化、时间变化和状态变化。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复合的事物总具有属性且会发生变化。各种进化都是由这些持续不断的变化造成的。专念于这三种变化,可获得过去和未来的知识。(二)人们通常将一个词的声音、对其意义的感知和对此产生的反应这三者混为一谈,通过专念于此,人可懂得一切生物发出的声音。

(三)专念于以前的意识波动,可获得前生的知识。

(四)专念于他人身上特殊的标记,可认知他人的心的本质,但不是他人的心的内容,因为那不是专念的对象。

(五)如果专念于一个人的身体形态,可阻隔对他的感知,将他的显现力和目睹者的视力分离开,这个人的身体将隐而不见。这样,也听不到他的声音。

(六)专念于或快或慢两种业报,或通过识别死亡的征兆,瑜伽师可得知他离开身体的准确时间。

(七)专念于友谊、慈悲等等,便可发展这些品质的力量。

(八)专念于各种力量,如大象的力量,便可获得那种力量。

(九)专念于内在之光,便可获得细微、隐秘或遥远之物的知识。

(十)专念于太阳,便可获得宇宙空间的知识。

(十一)专念于月亮,便可获得星系排列的知识。

(十二)专念于北极星,便可获得星系运动的知识。

(十三)专念于肚脐,便可获得身体构造的知识。

(十四)专念于喉咙,便可中止饥渴。

(十五)转念月胸腔中的管道,便可绝对的静止。

(十六)专念于后脑中的光辉,便可看见天体。

(十七)如果人心通过净化自然而然地获得启迪,便可得到所有这些知识的力量。

(十八)专念于心脏,便可获得有关心的内容的知识。

(十九)喜悦的力量来源于无法区分阿特曼与萨埵,但它们是全然不同的,萨埵仅仅是阿特曼的工具,而阿特曼则是独立自存的。专念于阿特曼的独立性,便得到阿特曼的知识。(二十)由于自我生成的觉悟,人会获得知识,并获得超自然的听、触、视、味、嗅的能力。在世俗状态下它们是力量,但对于三昧它们是障碍。

(二十一)一旦松开了业对心的束缚,通晓神经流活动的瑜伽师便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身体。(二十二)通过控制肺部以及上半身的神经流,瑜伽师可以在水面、沼泽、荆棘或类似物体上行走,也可以随意死去。

(二十三)通过控制支配普拉那的力量,瑜伽师周身放出光芒。

(二十四)专念于耳朵与以太的关系,可获得超自然的听力。

(二十五)专念于身体与以太的关系,或冥想棉花的轻盈,瑜伽师可以在空中飞行。(二十六)专念于脱离身体的心——即著名的大无身状态——的意识波动,对知识之光的

所有遮蔽物将被清除。

(二十七)专念于元素的粗糙和细微状态,专念于它们的本质特征和其中固有的三德,以及它们提供给个人的体验,便可掌控元素。由此,人们可获得让身体小至原子的力量以及所有类似的力量:这一完美的身体也不再受这些元素的阻碍。身体的完美包括美丽、优雅、有力和金刚石般的坚硬。

(二十八)专念于感官接触对象时的转化,专念于启迪感官的力量、我慢、构成感官的三德以及它们提供给人的体验,便可掌控感官。这样身体便获得像心一样飞速移动的力量,以及在身体之外运用感官的力量,从而掌控了原质。

(二十九)专念于萨埵与阿特曼之间的分别,便全知全能。放弃这些力量,将摧毁罪恶的种子,获得解脱。当受到无形的高级存在者的诱惑时,瑜伽师既不要受诱惑,也不要受奉承,因为他可能由此再次陷入无明。

(三十)专念于刹那以及刹那在时间中的连续,便能获得分辨的知识。因此可以区分两个极其相似的事物,就算它们的种类、特性、标志和空间位置都一样。这种分辨的知识可以使人摆脱无明的束缚,可从事物存在的每一刹那及其所有变化中,同时领悟所有的事物。

五、解脱

(一)超自然力量可能与生俱来,也可以通过药物、念诵曼陀罗、苦行以及专注获得。(二)生命形态的转变,是由于本性的流入。

(三)善行或者恶行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它们只是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就像农夫清除了水道里的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流过。

(四)唯有我慢可以产生心。

(五)尽管被创造的不同的心的活动多种多样,但那个原初的心仍然控制着它们。

(六)在各种心中,只有经过三昧净化的心才摆脱了所有潜在业力和一切欲望。

(七)瑜伽师的业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其他人的业则有三种:白的、黑的及两者的混合。(八)这三种业所产生的习性,只有在条件有利时才显现出来。

(九)由于我们对过去习性的记忆,即使时间、空间、物种发生了变化,因果之链也不会中断。

(十)生存的欲望始终存在,因而我们的习性没有开端。

(十一)潜意识的习性依赖于因果。它们的根基在心中,并受到感觉对象的刺激。如果这些全部消除,习性便被摧毁。

(十二)有一种形式和表现乘坐“过去”,有一种形式和表现称作“将来”,二者始终存在于对象之中。它们随着时间——过去、现在或将来——发生变化。

(十三)它们依照三德的本性,或显明,或细微。

(十四)既然三德在形式和表现的每次变化中都会发挥作用,因此万物都是统一的。

(十五)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必定不同于对象。

(十六)不能说对象是依赖于单个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的。因为如果是这样,当单个人的心不再感知它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

(十七)对象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取决于心的状态。

(十八)因为心的主宰阿特曼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总能知道心的波动变化。

(十九)心并不是自明的,因为它是感知的对象。

(二十)还因为它不能同时感知主体和客体。

(二十一)如果假定有第二个心来感知第一个心,那么就必须假定有无限个心,这会导致记忆混乱。

(二十二)阿特曼的纯粹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当这种意识反映到心上时,心就采取了阿特曼

的形式,并看似有了意识。

(二十三)心能够感知,因为它既反映阿特曼又反应感知对象。、

(二十四)尽管心中有无数的印迹和欲望,但心的作用只是服务于另一个东西,即阿特曼,因为作为一个混合体,它不能为了自己而独立行动。

(二十五)那些有分辨力的人不再把心视为阿特曼。

(二十六)当心专注于分辨修习时,它就向解脱迈进。

(二十七)人心对其分辨修习哪怕稍有放松,也会因为过去的习惯导致精神涣散。

(二十八)可以用消除觉悟之障碍的同样方式来克服精神涣散。

(二十九)即使拥有了所有超自然力量依然心定,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美的分辨,而获得了被称为“德云”的三昧。

(三十)从此断除了无名和苦难之因,并摆脱了业力。

(三十一)如此,与摆脱了所有障碍和不净的无限知识相比,感觉认识的整个宇宙及其所有对象便显得微不足道。

(三十二)三德的连续变化由此结束,因为它们的目的已经达到。

(三十三)这一连续的变化发生在每一刹那,但只有到一个系列结束时才能被感知到。(三十四)当三德不再为阿特曼服务时,它们就会分解成原质。这就是解脱。阿特曼作为纯粹意识,在其自身的纯洁本性中放射出光芒。

六、灵性光环——瑜伽曼陀罗

(一)涅槃六颂

[1] 我非心意、理智或自我,也非心;我非耳朵或舌头,也非嗅觉或视觉;我非以太或空气,也非火、水或泥土: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我”是指“纯净的阿特曼或者灵魂”。)

[2] 我非生命之气,也非生命之五气;我非身体的七要素,也非躯体之五鞘;我非手、脚和舌头,也非行动的器官:我是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

[3] 我无贪婪,也无错觉;我无不喜,也无所喜;我无骄傲,也无私我;我不追求欲和利,也不寻求达磨和解脱: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

[4] 我不知何谓欢乐与痛苦,也不知何谓道德与不道德;我不知什么是真言和圣地,也不知什么是吠陀和献祭;我并非食物者,也非食物,还非吃的行为: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

[5] 我无死亡和恐惧,也无种姓的区分;我无父亲和母亲,甚至也无出生日;我无朋友和通道,也无弟子和导师: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

[6] 我无形象和想象:我存在一切事物中;我无所不在,但超越感官;我既非救赎,也非认识的对象:我是永恒的喜乐和意识——我是湿婆!我是湿婆!

(二)钵颠阇利瑜伽曼陀罗

我双手合十向圣人钵颠阇利鞠躬致敬。他将瑜伽编撰成经纯净我们的心灵,他规范梵语语法纯净我们的语言和言语,他创建阿育吠陀纯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虔诚地敬拜钵颠阇利,他是蛇神的化身:他上身为人形,手持海螺和能量盘,头顶环绕着数千个眼镜蛇头。(三)向太阳致敬曼陀罗

“金色容器的盖子遮住了真理。普善神啊,让阳光帮助我们打开盖子,揭示并显现真理!”向地球的朋友致敬!

向赐予我们光明的人致敬!

向绚丽的光致敬!

向杰出的人致敬!

向在天空移动的人致敬!

向给予我们力量的人致敬!

向金色能量的汇集处致敬!

向黎明之主致敬!

向赐予我们能量的人致敬!

向阿底提之子致敬!

向仁慈的人致敬!

向引领我们走向觉悟的人致敬!

(四)调息曼陀罗

普拉那(生命之气)是遍及三界(冥界、凡界、天界)的生命能量。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普拉那的指引。

我们祈祷普拉那向母亲保护孩子一样保护我们,我们祈祷普拉那激发我们内在的智慧。

OM(唵),让我们向生命之神普拉那鞠躬致敬!

(五)智慧女神曼陀罗

OM是万物之源,是最值得崇拜的主。我们通过冥想去全面了解主,让他赋予我们智慧走向觉悟。唵!和平!和平!和平!

(六)和平曼陀罗

OM,愿他护佑我们,养育我们,愿我们通过努力展现非凡的技艺;愿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敏锐;愿我们之间不再有纷争与不和。OM,和平!和平!和平!

愿我们都快乐!愿我们都健康!愿我们都享受繁荣!让我们远离悲伤!

(七)湿婆曼陀罗

我们崇拜充满芳香的三只眼的湿婆。他赐予我们食物,增强我们的生命,并赐予我们富裕和繁荣。愿他使我们摆脱身体束缚,摆脱死亡恐惧,就像成熟时从藤上自然脱落的西瓜。愿他不让我们远离不朽。OM!和平!和平!和平!

(八)ALL IS WELL!一切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