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生物学

1糖生物学
1糖生物学

1糖生物学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研究对象

糖生物学(glycobiology)是研究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化学,生物合成及生物功能的科学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是构成生命的三类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糖类的研究一度被人遗忘,只有少数科学家在苦苦探索着糖类的奥秘,糖类研究成了生命科学中的灰姑娘。然而,随着蛋白质和核酸(主要是基因的研究)中更多的奥秘被人类知晓,糖类的重要性也浮出水面,成为了医学研究的“甜蜜之点”,糖类研究这个“灰姑娘”等来了属于她自己的马车。科学家认为,糖类的研究将像一个人见人爱的“甜苹果”一样,获得更多科学家的青睐,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新热点。

2糖生物学的崛起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1]同一年牛津大学研制成功了N-糖链的结构分析仪,而且将它商品化。

将糖生物学推向生命科学前沿的重大事件发生于1990年。有3家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白血球粘附分子1(ELAM-1),后来改名为E-选凝素

(E-selectin)。这一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白血球表面的四糖

Sia-LeX。当组织受到损伤时,白血球和内皮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组织,以便杀灭入侵的异物。然而,过多白血球的进入则可能导致炎症的产生。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炎症过程有糖类和相关的糖结合蛋白参与。更令人吃惊的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癌细胞可能借助了类似于上述的机制穿过血管,进而导致癌症的转移。紧接着又出现了以这一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的开发和生产抗炎和抗肿瘤药物的热潮。[1]

3攻克疾病的“甜苹果”

各国的医学研究人员正研究糖是如何影响帕金森氏病、早老性痴呆症和像艾滋病那样的传染病的发展。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复合物表面糖链结构的改变和很多疾病的发生是相伴随的。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为了能进入细胞内,首先必须和细胞表面的糖类结合。最常见的流感病毒的感染就是它先和宿主细胞表面的带有唾液酸的糖链结合。一些病原体还能分泌一些外毒素作为攻击宿主的武器,如霍乱毒素、白喉毒素等。在植物中也有类似的毒素,如蓖麻毒素。这些毒素也能和糖脂或糖蛋白表面的糖链结合,然后转运进入细胞,并干扰细胞内的不同类型的生化反应。1975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斯汀等人创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不仅对免疫学研究作出了众多贡献,而且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糖链的检测和鉴定,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1985年,美国科学家费兹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确认,糖蛋白和糖脂组成的糖链可以对抗癌症。目前,科学家用单克隆体技术确认糖链可抵抗的疾病还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红斑狼疮等。[2]

4抗病糖药物来源

抵抗疾病的糖药物来源很广,其中大多数是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例如多糖类的糖苷类。这和当前回归自然的潮流相一致,而且可以和开发中草药相结合。由于多数以糖类为基础的药物的作用位点是在细胞表面,这类药物对整个细胞和机体的干扰,比进入细胞内的药物要小得多。科学家认为,糖类药物是副反应相对较小的药物之一。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药物,也可作为保健食品。这些以糖类为基础的药物,不仅可用于人类,还可以用作农药,比起传统的化学农药来,以糖类为基础的生化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更小。[2]

5研究的重要性

糖生物学之所以落后于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在于以前研究人员缺乏研究糖类分子的有效工具,以及糖分子本身的复杂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糖原生物学家萨西赛克哈兰说:“目前我们尚未破译其密码,我们仅处于揭示糖奥秘的初始阶段”。21世纪生命科学的研究焦点是对多细胞生物的高层次生命现象的解释,因此,对生物体内细胞识别和调控过程的信息分子——糖类的研究是必不可缺的。[2]

6各国的研究进展

1989年,日本创刊了《糖科学与糖工程动态》杂志。同年,日本政府科学技术厅提出关于“糖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推进战略”的咨询,经过专家评议后成为详尽的战略方案,于1991年由科学技术厅、厚生省、农林水产省和通商产业省联合实施“糖工程前沿计划”,总投资百亿日元,为期15年。该计划包括:糖工程和糖生物学。后者又分为糖分子生物学、糖细胞生物学。同时,成立了“糖工程研究协议会”作为协调机构。这协议会编辑出版了专著《糖工程学》。

美国能源部于1986年资助佐治亚大学创建了复合糖类研究中心,建立复合糖类数据库,相关的计算机计划也称为“糖库计划”。1990年底已收集了6000个糖

结构数据,1992年增加到9200个,1992年底有关的记录增加到22000份,1996年增加到42000份。

欧洲也不甘落后。欧盟1994—1998年的研究计划中有一项“欧洲糖类研究开发网络”计划。其目的是携带欧洲各国的糖类研究和开发,以强化欧洲在糖类基础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方面与美国、日本的竞争能力。[3]

由于美、日、欧三方的重视。近年来在糖类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研究结果已确证,糖类作为信息分子在受精、发生、发育、分化、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衡态的维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老化、癌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换、病原体感染等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有糖类的参与。糖生物学是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糖生物工程是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之后,最引人注目的生物技术的新领域。糖生物工程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

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糖、蛋白质和核酸是生命攸关的三大生物大分子。糖是存在自然界中的最大的生物量,糖链是自然界中最大的生物信息库。寡糖(2-10个单糖聚合的糖链)是生物体中一类最复杂多样的生物信息分子。寡糖在生物体中是无处不在的,参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一切生命过程。2007年1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家公众营养改善计划” 实施的第一个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即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改善OLIGO项目正式启动。“壳寡糖(OLIGOCHITOSAN奥利奇善)与人类未来健康工程”作为OLIGO项目的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公众健康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对人民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核酸、蛋白、糖是生物体内的“三驾马车”。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之后,糖生物组学又成为国际生物学领域激发新一轮“生命革命”的热点,吸引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目光。然而,无论是快速有效地进行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确定还是糖链的合成依然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世界级”难题。10月14日,中美英多糖研究领域的科学家齐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参加“2010年中-美-英糖生物学研讨会”。“多糖:从分子到功能到应用”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各国科学家围绕糖链对多种疾病的功能机制研究和方法学研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报告,共同搭建“中美英”三国多糖研究的交流桥梁,在交流中携手共进,共同推动多糖研究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论是糖蛋白或蛋白聚糖,它们在一些重大疾病如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中担任一些重要或关键角色。英美科学家在多糖功能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来自曼彻斯特大学、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天主教大学和俄克拉何马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多名科学家在糖链对胚胎干细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功能关系以及多糖糖链的合成的快速合成的方法学研究方面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多糖的合成方面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科学家在综合利用化学和酶法的基础上已能合成分子量多达25,000,000道尔顿的多糖。中国科学家亦有不俗的表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张玉奎院士的实验室在多糖快速分离纯化工作已先行一步,此次专题报告该实验室快速分离纯化组织内多糖蛋白的方法学进展引起广泛关注。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也通过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的糖链及其合成修饰代谢酶在重大疾病中结构与功能研究,系统分析糖蛋白和蛋白聚糖在肿瘤干细胞、微生物、肿瘤和免疫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其机制,希冀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

大会还特别邀请了JBC杂志的副主编Vincent Hascall教授和JBC及Glycobiology的编委Paul L. DeAn gelis教授做专题报告,大会希望国际糖生物学的顶级期刊能够关注中国科学家的研究,为中国糖生物学研究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希望更多的中外科学家能够看到多糖研究的前景,加入到多糖研究的队伍中来。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与南方李锦记无限极公司合作共建的多糖联合实验室率先在国际上进行了多糖的micro

RNA调控研究,来源中草药的多糖功能机制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实验室8月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和国际糖生物学领域主流学术期刊《糖生物学》(Glycobiolog y)连发两篇文章分别阐述天麻多糖和麦冬多糖抗肝癌和心肌缺血保护的新机制,在中药多糖的功能机制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次报告会上,他们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在多糖通过调控microRNA而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机制,与与会者共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大全共14个实验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高考备考“生物实验”易错点归纳 (1)、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 植物组织应该选择苹果、梨等应该选择白色或者近于白色的组织,而不能选择西瓜; 鉴定的糖类为可溶性还原糖,故不能选用甘蔗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 若鉴定材料中不含可溶性还原糖,则实验结果的现象应该为蓝色,而非无色,答题时切忌描述为“无色”; 斐林试剂的配制为“等量混合均匀后使用,且须现配现用”,注意与双缩脲试剂的先加A液,后加少量B液区分开来。鉴定结果为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脂肪的鉴定实验: 材料选取得是富含脂肪的花生子叶,鉴定过程中须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故而需要制片操作,若切片厚薄不均,会导致显微镜视野明暗不一; 在染色后,显微镜观察前,须用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便于我们区分被苏丹Ⅲ、苏丹Ⅳ染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鉴定实验: 材料选择:豆浆或者鸡蛋清(鸡蛋清须稀释,以避免试验后鸡蛋清粘附于试管壁上,不易清洗) 试剂配制:先加1~2mL A液,再加1~2滴B液。 实验原理:Cu(OH)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发生络合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故而加热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引发的蛋白质变性之后的物质,仍能够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络合反应)

实验拓展:将蛋白质与蛋白酶混合使其充分反应过后,再加入双缩脲试剂进行鉴定,仍能够发生紫色络合反应;将蛋白质+蛋白酶+多肽酶混合反应后,加入双缩脲试剂,实验结果依旧为紫色。【原因】 (4)观察细胞内的叶绿体: 材料:黑藻(它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为什么) (5)观察细胞内的线粒体: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什么不选择绿色植物细胞) 试剂:健那绿试剂(染成蓝色) 细胞活性: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活性,故而在制作装片的过程中,须滴加生理盐水(等渗溶液),而不能滴加蒸馏水; (6)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 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重要操作:HCl的作用:①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②使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染色; 试剂:吡罗红(RNA,故而细胞质被染成红色);甲基绿(DNA,故而细胞核被染成绿色) (7)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的成熟细胞(不能选用根尖分生区和动物细胞)【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有细胞壁;第二有成熟大液泡】课本选用的实验材料为洋葱鳞茎外表皮(其液泡含有紫色色素,易观察);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生物信息学填空题(个人整理)

1、BLAST教案所程序中,哪个方法是不存在的?(D) A:BLASTP B:BLASTN C:BLASTX D:BLASTQ 2、下列哪个软件不是常用来观察蛋白质结构视图的?(D) A:AVS B:Chimera C:MICE D:HMM 3、下列哪个不是点突变的类型?(A) A:染色体畸变 B:错义突变 C:无义突变 D:移码突变 4、基因突变的效应不包括:(C) A:有利突变 B:中性突变 C:移码突变D:遗传多态现象 5、人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 A:基因进化 B:基因数目 C:基因重复序列 D:基因组复制 6、世界上三大数据库不包括:(B) A:NCBI B:BLAST C:UCSC D:Ensembl 7、常用序列比对方法错误的是:(C) A:编辑距离 B:点阵描图 C:局部比对 D:记分模式 8、下列哪个不是蛋白质结构模型?(D) A:同源性模型 B:折叠识别 C:ab initio折叠 D: MoLScript结构9、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微阵列实验设计的内容?(A) A:贝叶斯网络法 B:对照组的选择 C:重复样本的使用 D:随机化原则10、构建序列进化树的一般步骤不包括:(A) A:建立DNA文库 B:建立数据模型 C:建立取代模型 D:建立进化树 11、下列中属于一级蛋白质结构数据库的是:(C) A. EMBL B. DDBJ C. PDB D.SWISS-PROT 12.蛋白质结构预测分为:(B) A.一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B. 二级和空间结构预测 C. 三级和空间结构预测 D. 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13.数据挖掘的四个步骤不包括下列哪个:(C) A. 数据选择 B. 数据转换 C. 数据记录 D. 结果分析 14.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学研究必备的工具:(A) A.数据分析B.数据统计C.因素分析D.多元回归分析 15.Linux中rmdir 命令的功能是:(D) A.改变工作目录 B.删除工作目录 C. 创建目录 D.删除空目录 16.BLAST教案所程序中,哪个方法是不存在的?(D) A:BLASTP B:BLASTN C:BLASTX D:BLASTQ 17.下列哪个不是蛋白质结构模型?(D) A:同源性模型 B:折叠识别 C:ab initio折叠 D: MoLScript结构18.人类基因组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 A:基因进化 B:基因数目 C:基因重复序列 D:基因组复制 19、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微阵列实验设计的内容?(A) A:贝叶斯网络法 B:对照组的选择 C:重复样本的使用 D:随机化原则20、构建序列进化树的一般步骤不包括:(A) A:建立DNA文库 B:建立数据模型 C:建立取代模型 D:建立进化树三、填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专题(无答案)

必修一实验专题 一、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一)实验目的: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二)仪器用品: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显微镜 (1)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调节器 (粗准焦螺旋)、细调节器(细准焦螺旋)、转换器、 载物台、通光孔、弹簧夹片 (2)照明部分:反光镜(平面镜和凹面镜)、聚光器、 光圈 (3)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 2.显微镜的使用: (1)准备:主要是显微镜的安放、用擦镜纸擦拭目、 物镜,两眼同时睁开,左眼观察、右眼看着画图。 (2)对光:用低倍物镜对光。升镜筒→转动转换器(低) →开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白色圆形光斑 (3)低倍镜观察:放玻片→降镜筒→升镜筒→转动粗调节器→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4)高倍镜观察:移玻片(低倍镜)→转动转换器(高)→调光圈→调节细调节器→观察 3、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四)实验结果: 1、放大倍数:也称放大率。物象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叫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显微镜总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该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和体积。 2、视野及镜像亮度:视野是指一次所能观察到的被检标本的范围。视野的大小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看到的标本范围就越小。镜像亮度是指视野里所看到的像的光亮程度,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所以在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标本时,须移动标本才能看清其他部位,并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或增强光源,以改善视野亮度,而使物象明亮清晰。 3、任何需要观察的标本都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原因是:a.低倍镜视野相对大,便于找目标;b.易调节防止镜头与镜片相撞。 4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物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5、视野中物象移动与标本移动的关系:如视野中某观察对象位于左下方如何移到中央,应将装片或切片向左下方移动,也就是同向移动。原因是视野中物象移动的方向与装片或切片移动的方向相反。 6、放大倍数的扩大或缩小与视野里细胞数量的变化,例: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央有一排细胞共15个,若把物镜换成10X,则细胞数目为6个。因为视野中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若目镜5X,物镜4X,视野中共有50个细胞,再把物镜换成10X,则视野中有8个细胞。因为视野中看到的事物的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六)知识迁移: 1、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部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64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若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当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些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8个 D.16个 2、如要观察人血涂片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就选用下列哪种组合及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 );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1糖生物学

1糖生物学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研究对象 糖生物学(glycobiology)是研究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化学,生物合成及生物功能的科学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是构成生命的三类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的热点问题。糖类的研究一度被人遗忘,只有少数科学家在苦苦探索着糖类的奥秘,糖类研究成了生命科学中的灰姑娘。然而,随着蛋白质和核酸(主要是基因的研究)中更多的奥秘被人类知晓,糖类的重要性也浮出水面,成为了医学研究的“甜蜜之点”,糖类研究这个“灰姑娘”等来了属于她自己的马车。科学家认为,糖类的研究将像一个人见人爱的“甜苹果”一样,获得更多科学家的青睐,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新热点。 2糖生物学的崛起 科学家把研究生物体内多糖的科学叫做“糖生物学”,也有人沿袭“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概念把这们学科叫做“糖原组学”。糖生物学这一个名词的提出是在1988年。牛津大学德威克教授在当年的《生化年评》中撰写了以“糖生物学”为题的综述,这标志了糖生物学这一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1]同一年牛津大学研制成功了N-糖链的结构分析仪,而且将它商品化。 将糖生物学推向生命科学前沿的重大事件发生于1990年。有3家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白血球粘附分子1(ELAM-1),后来改名为E-选凝素 (E-selectin)。这一位于内皮细胞表面的分子能识别白血球表面的四糖 Sia-LeX。当组织受到损伤时,白血球和内皮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受损组织,以便杀灭入侵的异物。然而,过多白血球的进入则可能导致炎症的产生。这一发现首次阐明了炎症过程有糖类和相关的糖结合蛋白参与。更令人吃惊的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癌细胞可能借助了类似于上述的机制穿过血管,进而导致癌症的转移。紧接着又出现了以这一基础研究的成果为依据的开发和生产抗炎和抗肿瘤药物的热潮。[1] 3攻克疾病的“甜苹果”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0, 45 (5): 521–529,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 doi: 10.3969/j.issn.1674-3466.2010.05.001 —————————————————— 收稿日期: 2010-01-18; 接受日期: 2010-03-23 基金项目: 863计划(No.2006AA10A213, No.2007AA091601)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 KSCX2-YW-G-041) * 通讯作者。E-mail: zxm@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 dyguang@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省碳水化合物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 摘要 自1988年糖生物学概念提出以来, 国内外科学家在动物、微生物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但植物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较慢, 目前少见系统的专著或综述。该文围绕植物正常生长时糖信号、逆境时糖信号、糖蛋白及其糖链、重要糖基转移酶及植物凝集素等植物糖生物学的主要问题, 全面阐述植物糖生物学的各个研究分支, 并介绍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植物糖生物学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植物与糖类互作机制及植物体内糖(糖链与糖分子)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的科学。 关键词 糖蛋白, 糖基转移酶, 凝集素, 植物糖生物学, 糖信号 尹恒, 王文霞, 赵小明, 杜昱光 (2010). 植物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学报 45, 521–529. 糖类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含量丰富。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 糖类仍被视为是缺乏生物特异性的一类惰性化合物, 只是作为代谢能量来源或充当结构保护材料(如植物细胞壁和昆虫的外壳), 在生物体内功能较少。由于糖类物质结构复杂、糖链分析技术缺乏, 科学家们对其研究关注不多, 使得糖类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另2种生物大分子 ——核酸和蛋白质。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糖链解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尤其是人、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等模式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 围绕糖类物质的研究工作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糖类物质全面参与了生物的生殖发育、生长、应激等过程, 是很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分子识别的决定因素。最初, 这些围绕糖的研究工作被认为是糖化学的一个分支, 但很快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工作远远超出了糖化学的范畴, 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糖生物化学的概念, 而随着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入, 糖生物化学也不能完全涵盖糖在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1988年, 生化领域的著名杂志《生物化学年评》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Rademacher 等人题为“糖生物学(Glycobiology)”的一篇综述文章(Rademacher et al., 1988), 标志着糖生物学这一学科的正式诞生。此后, 围绕着糖链结构及糖的生物学功能, 科学家们在糖链与疾病的关系、天然产物中糖的分离提纯以及功能糖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进展。2001年, Science 杂志汇编了Hurtley 等人的7篇综述和6篇简介, 以《灰姑娘的马车来了》为题编辑了一期“糖和糖生物学”专辑, 对糖生物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前景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从而将糖生物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Hurtley et al., 2001)。2006年, Nature 杂志也推出了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专辑, 全面介绍了糖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糖生物学的开展与国际接轨较快, 1995年金城等人将糖生物学概念引入中国(金城和张树政, 1995), 此后, 我国科学家在糖生物合成和糖链功能解析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广义糖生物学的含义是: 研究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糖(糖链或聚糖)的结构、生物合成和生物学意义。但有关糖类结构和生物合成的研究也是已有学科糖化学和糖生物化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所以糖生物学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更多地聚焦在一些重要的功能糖、生物体内糖缀合物的生物学功能上。实际上, 糖生物学的研究焦点是糖类和其它分子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 蛋白质和糖类的相互作用是糖生物学的基础(王克夷, 2009)。目前糖生物学的工作多围绕动物、 ·特邀综述·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背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即使像________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能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2、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单细胞藻类、单细胞动物等, 单个细胞就能________。许多植物和动物是________,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以________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内________为基础的遗传和变异。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包括细胞、________、器官、系统、个体、________、 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________。 4、说出下列实例对应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一只草原上的一只小鸟。() (2)一片草原上的全部蜂鸟。() (3)一片草原上的蜂鸟、翠鸟、麻雀等全部的生物。() (4)一片草原及生活在这里的鸟蛇等生物。() (5)松树缺________层次;一个酵母菌既属于_________层次,又属于_______层次;水螅缺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层次。 5、下面所说的三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于哪个层次?(1)一个大肠杆菌 (2)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 (3)培养基被污染以后,除大肠杆菌外,又滋生了别的细菌、真菌。 6、噬菌体是一种病毒,无________结构,认为它是一种生物,是因为它能 ________。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通过显微镜的观察,我们认识到了细胞的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2、根据有无以核膜包裹的________,把细胞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就叫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放线菌、支原体,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就叫________,如植物、动物、________。 3、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________和________,没有由核膜包裹的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但有一个环状的________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________。 4、蓝藻细胞含有________和________,是能进行________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________或________的异养生物。在蓝藻和细菌的细胞中,都没有成形的________,但都含有的一种细胞器是________。 5、计算细胞直径的计量单位是________。 6、建于十九世纪的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的一座丰碑。其建立者主要是两位 德国科学家________和________。 细胞学说的要点内容是(1)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信息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31个) 1.生物信息学:广义:应用信息科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生物体系和生物过程中信 息的存贮、信息的内涵和信息的传递,研究和分析生物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药理过程中的各种生物信息,或者也可以说成是生命科学中的信息科学。狭义:应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管理、分析和利用生物分子数据。 2.二级数据库:对原始生物分子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的结果,是在一级数据库、实验 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应用目标而建立的。 3.多序列比对:研究的是多个序列的共性。序列的多重比对可用来搜索基因组序列的 功能区域,也可用于研究一组蛋白质之间的进化关系。 4.系统发育分析:是研究物种进化和系统分类的一种方法,其常用一种类似树状分支 的图形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种树状分支的图形称为系统发育树。 5.直系同源:如果由于进化压力来维持特定模体的话,模体中的组成蛋白应该是进化 保守的并且在其他物种中具有直系同源性。 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同源性,例如蛋白质的同源性,DNA序列的同源性。(来自百度) 6.旁系(并系)同源:是那些在一定物种中的来源于基因复制的蛋白,可能会进化出 新的与原来有关的功能。用来描述在同一物种内由于基因复制而分离的同源基因。 (来自百度) 7.FASTA序列格式:将一个DNA或者蛋白质序列表示为一个带有一些标记的核苷酸或 氨基酸字符串。 8.开放阅读框(ORF):是结构基因的正常核苷酸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 的阅读框可编码完整的多肽链,其间不存在使翻译中断的终止密码子。(来自百度)9.结构域: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 叠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10.空位罚分:序列比对分析时为了反映核酸或氨基酸的插入或缺失等而插入空位并进 行罚分,以控制空位插入的合理性。(来自百度) 11.表达序列标签:通过从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的克隆进行测序所获得的部分cDNA的 3’或5’端序列。(来自文献) 12.Gene Ontology 协会: 13.HMM 隐马尔可夫模型:将核苷酸序列看成一个随机序列,DNA序列的编码部分与非 编码部分在核苷酸的选用频率上对应着不同的Markov模型。 14.一级数据库:数据库中的数据直接来源于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只经过简单的归类 整理和注释 15.序列一致性:指同源DNA顺序的同一碱基位置的相同的碱基成员, 或者蛋白质的同 一氨基酸位置的相同的氨基酸成员, 可用百分比表示。 16.序列相似性:指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一致性氨基酸和可取代氨基酸所占的比 例。 17.Blastn:是核酸序列到核酸库中的一种查询。库中存在的每条已知序列都将同所查 序列作一对一地核酸序列比对。(来自百度) 18.Blastp:是蛋白序列到蛋白库中的一种查询。库中存在的每条已知序列将逐一地同 每条所查序列作一对一的序列比对。(来自百度)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生物知识点整合

生物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HIV、SARS (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单细胞生物:①单细胞藻类:衣藻(植物)②单细胞动物:草履虫、变形虫。③球菌、杆菌、螺旋菌、弧 菌。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例如:①以细胞代谢为基 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②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发育③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在一 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所有的种群(生物)组成一个群落)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生物圈。 5.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成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两大类。 6.蓝藻:也称蓝细菌但不属于细菌,会导致水中生物缺氧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蓝藻细胞内含有蓝藻 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蓝藻四大类:①蓝球藻②念珠藻③颤藻④发菜 7.细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异养生物(人也是异养生物) 8.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类别 原核细胞有有核糖体拟核细菌、蓝藻 (肽聚糖) (有且仅有(环状DNA) 一种细胞器) 动物(无)有多种细胞器有植物 (染色体→动物酵母菌(单细胞) DNA和蛋白质) 真菌木耳真核细胞霉菌 植物(有) (纤维素、果胶) 9.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建立者:德国科学家施莱登(植物)施旺(动物) 内容:⑴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⑵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⑶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英国科学家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11.德国的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12.细胞统一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DNA 多样性:各类细胞区别。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教案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教案 授课专业:生物学大类各专业 课程名称: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主讲教师:夏庆友程道军赵萍徐汉福

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二、总课时数:36学时(理论27学时实验9学时) 三、先修课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四、使用教材: 杨金水. 基因组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张成岗. 贺福初, 生物信息学方法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五、教学参考书: T.A.布朗著,袁建刚译著,基因组(2rd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沈桂芳,丁仁瑞,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分子生物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罗静初译,生物信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六、考核方式:考查 七、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可以按每堂课(指同一主题连续1~2节课)设计编写。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 2、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相应课型栏内选择打“√”。 3、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4、教学内容:是授课的核心。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必要时标以“*”、“#”“?” 符号分别表示重点、难点或疑点。 5、教学方式既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示教、指导等。教学手段指教科书、板书、多媒体、模型、 标本、挂图、音像等教学工具。 6、讨论、思考题和作业:提出若干问题以供讨论,或作为课后复习时思考,亦可要求学生作为作业 来完成,以供考核之用。 7、参考书目: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8、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高中生物必修一总结超详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细胞里的物质结构基础生活,繁殖。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生物圈中存在着众多的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许多植物和动物是多细胞生物,他们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细胞的统一性:动植物细胞基本相似结构,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四字诀“找移转调”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越小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污物位置的判断: 首先轻微移动载玻片,而目镜不要动(不要转动目镜),此时假如污物动了,那说明污物在装片上。假如此时污物没有动,那再轻轻转动目镜,这时假如污物动了,那肯定在目镜上。而这时假如污物还是没

生物信息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物信息学:研究大量生物数据复杂关系的学科,其特征是多学科交叉,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建立各种数学模型; 利用计算机为工具对实验所得大量生物学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处理及分析,并以生物学知识对结果进行解释。 2.二级数据库:在一级数据库、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衍生而来,是对生物学知识和信息的进一步的整理。 序列格式:是将DNA或者蛋白质序列表示为一个带有一些标记的核苷酸或者氨基酸字符串,大于号(>)表示一个新文件的开始,其他无特殊要求。 序列格式:是GenBank 数据库的基本信息单位,是最为广泛的生物信息学序列格式之一。该文件格式按域划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整个记录的信息(描述符);第二部分包含注释;第三部分是引文区,提供了这个记录的科学依据;第四部分是核苷酸序列本身,以“询序列(query sequence):也称被检索序列,用来在数据库中检索并进行相似性比较的序列。P98 8.打分矩阵(scoring matrix):在相似性检索中对序列两两比对的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基于理论(如考虑核酸和氨基酸之间的类似性)和实际进化距离(如PAM)两类方法。P29 9.空位(gap):在序列比对时,由于序列长度不同,需要插入一个或几个位点以取得最佳比对结果,这样在其中一序列上产生中断现象,这些中断的位点称为空位。P29 10.空位罚分:空位罚分是为了补偿插入和缺失对序列相似性的影响,序列中的空位的引入不代表真正的进化事件,所以要对其进行罚分,空位罚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对比的结果。P37值:衡量序列之间相似性是否显著的期望值。E值大小说明了可以找到与查询序列(query)相匹配的随机或无关序列的概率,E值越接近零,越不可能找到其他匹配序列,E值越小意味着序列的相似性偶然发生的机会越小,也即相似性越能反映真实的生物学意义。P95 12.低复杂度区域:BLAST搜索的过滤选项。指序列中包含的重复度高的区域,如poly(A)。 13.点矩阵(dot matrix):构建一个二维矩阵,其X轴是一条序列,Y轴是另一个序列,然后在2个序列相同碱基的对应位置(x,y)加点,如果两条序列完全相同则会形成一条主对角线,如果两条序列相似则会出现一条或者几条直线;如果完全没有相似性则不能连成直线。 14.多序列比对:通过序列的相似性检索得到许多相似性序列,将这些序列做一个总体的比对,以观察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来回答大量的生物学问题。 15.分子钟:认为分子进化速率是恒定的或者几乎恒定的假说,从而可以通过分子进化推断出物种起源的时间。 16.系统发育分析:通过一组相关的基因或者蛋白质的多序列比对或其他性状,可以研究推断不同物种或基因之间的进化关系。 17.进化树的二歧分叉结构:指在进化树上任何一个分支节点,一个父分支都只能被分成两个子分支。 系统发育图:用枝长表示进化时间的系统树称为系统发育图,是引入时间概念的支序图。 18.直系同源:指由于物种形成事件来自一个共同祖先的不同物种中的同源序列,具有相似或不同的功能。(书:在缺乏任何基因复制证据的情况下,具有共同祖先和相同功能的同源基因。) 19.旁系(并系)同源:指同一个物种中具有共同祖先,通过基因重复产生的一组基因,这些基因在功能上可能发生了改变。(书:由于基因重复事件产生的相似序列。) 20.外类群:是进化树中处于一组被分析物种之外的,具有相近亲缘关系的物种。 21.有根树:能够确定所有分析物种的共同祖先的进化树。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患者呼眩颊咭蚝粑δ芩ソ叨劳觥4送猓琒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肌细胞,等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到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四)练习 基础题 1.(1)活细胞:A、D、G、I;(2)死细胞:B、E;(3)细胞的产物:C、F、H。 2.(1)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因为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生物); (2)种群层次;(3)群落层次。 拓展题 1.提示:不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因此,尽管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但不意味着人工制造了生命。 2.提示: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其意义具有两面性,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从肯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可以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病毒,例如,研制抵抗病毒的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从否定的角度看,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如果这些病毒传播开来,或者被某些人用做生物武器,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四、答案和提示 (一)问题探讨

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糖化学与糖生物学对人类健康的关系 100多年前德国著名科学家E. Fisher就开始研究糖类。1923年M.Heidelberger 和T. Oswld 提出细菌的抗原是由糖类物质组成而不是蛋白质。从上世纪 60年代起,人们发现糖类物质具有多方面和复杂的生物活性,如细胞间的通讯、识别相互作用,胚胎的发生、转移,信号的传递,细胞的运动与黏附,抗微生物的黏附与感染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等等。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糖化学(Carbohydrate Chemistry)和生物化学交叉研究,因此诞生了糖生物学(Glycobiology)这门新学科。 糖生物学研究的领域是糖化学、糖链生物合成、糖链在生物体系中的功能、糖链操作技术等。在后基因时代DNA重组技术在糖生物学中得到应用,重组技术使参与寡糖和蛋白聚糖组装、加工和降解过程的酶分子鉴定以及对识别糖分子结构的植物、动物凝集素的鉴定成为可能。糖分子能促进新生蛋白质折叠和辨别淋巴细胞、粒细胞在循环中穿行的方向,聚糖组装错误引发遗传性疾病等都说明了研究糖复合物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糖复合物(glycoconjuate)是糖类和蛋白质或脂类形成的共价结合物,近年来又发现了蛋白质—糖—脂质三者的共价结合物。Glycoconjugate也可译为糖缀合物(结合物)或复合糖(complex carbohydrate)。 糖类在生物体中不仅作为能源(如淀粉和糖原)或结构组分(如蛋白聚糖或纤维素),而且担负着极为重要的生物功能。一个含有4个特定糖基的四糖在理论上可有3万余种异构体。这是因为肽的连接都是氨基酸的α-氨基和α-羧基连接的肽键,一个氨基酸残基只能在氨基侧链各形成一个肽链,一般不会形成分支肽链,核苷酸也都是3ˊ,5ˊ-磷酸二酯键连接,也不可能存在分支的核酸。但是寡糖中二个糖基的互相连接可以有1→2、1→3、1→4、1→6等不同方式,一个糖残基和相邻残基有时可形成4个糖苷键,从而使糖链分支,而且糖基还有α,β异头碳构型,更造成了连接键的复杂性。可以说,具有相同残基数量的寡糖和肽或寡核苷酸相比,前者含有更多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糖复合物中的寡糖是

生物信息学札记(第4版)

生物信息学札记(第4版) 樊龙江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IBM生物计算实验室 2017年9月 本材料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生物信息学》,樊龙江主编,2017 部分内容可通过下列网址获得: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bioinplant/

札记前言 第一版 这份材料是我学习和讲授《生物信息学》课程时的备课笔记,材料大多是根据当时收集的一些外文资料翻译编辑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求我给他们提供一些中文的讲义或材料,这促使我把我的这份笔记整理并放到网上,供大家参考。要提醒使用者的是,这份材料仅是根据我对生物信息学的一些浮浅的认识整理而成,其中的错误和偏颇只能请读者自鉴了。 2001年6月 第二版 自1999年开始接触生物信息学以来,一晃已近六年,而本札记也近四岁了。2001和2002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的郝柏林院士在浙江大学首次开设生物信息学研究生课程,我作为他的助教系统地学习了生物信息学;同时,借着我国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机遇,在他的带领下从2001年开始从事水稻基因组分析,从此自己便完全投入到这一崭新、引人入胜的领域中来。 不断有来信向我索要本札记的电子版文件,同时在不少网站上看到推荐该札记的内容。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等发展很快,现在再回头审看该札记,有些部分已惨不忍读,这促使我下决心更新它。但因时间和学识问题,还是有不少部分自己不甚满意,就只有待日后再努力了。欢迎告诉我札记中的BUG,我的信箱fanlj@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或bioinplant@https://www.360docs.net/doc/0413648255.html,。 2005年3月30日 第三版 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产生的序列数据大量出现(如小RNA和大规模群体SNP数据),本次更新根据这一进展增加了两章内容,分别是第七章有关小RNA的分析和第八章遗传多态性及正向选择检测。两章内容由我的博士生王煜为主编写,李泽峰和刘云参与了文献整理。另外还更新了第四章有关水稻基因组分析一节。 2010年1月 第四版 2014年浙江大学开展本科生教材建设工作,我当时作为系主任要带头,就承诺编写我主讲的《生物信息学》教材。编写教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几番挣扎和多方努力,总算完成了编写,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思。该教材内容比较完整,也跟踪了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我就权且把该教材内容作为札记的第四版,也算给该札记一个完美的结尾。 2017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