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病因和分类

股骨颈骨折病因和分类
股骨颈骨折病因和分类

在日常诊疗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老年患者因摔倒前来就诊,很多人会主诉在跌倒前或跌倒后突发髋关节疼痛,以及不能行走,严重的腹股沟疼痛,下肢可能呈外旋和短缩状态。这个时候要高度怀疑是不是发生了髋部的骨折,髋部骨折常见的有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这里我们说一下股骨颈骨折的常见发生原因以及骨折类型。

简单来说,股骨颈骨折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直接暴力比较好理解,就是有直接的外力撞击髋部,或者是摔倒之后直接撞击到髋部的位置,造成了股骨颈的骨折。间接暴力比较常见的就是扭转力在股骨颈的部位造成一个剪切力,引起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好发于老年人,且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有关的,且骨折的发病率与骨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发生股骨颈骨折的一个内在因素。骨质疏松的情况,骨质强度降低,脆性增加,受轻微外力就可能发生骨折。

对于怀疑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我们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根据得到的影像结果,判断骨折的类型,股骨颈骨折的分类方法有很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

1.根据骨折的部位分型,可以把骨折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和基底型。临床常见的是头下型和头颈型。

2.根据骨折线的走行角度分类,可以分为三型。远端骨折线与身体纵轴垂线的夹角越大,骨折越不稳定。

3.根据骨折的移位程度分型,临床常用Garden分型,可以分为四型。

股骨颈骨折的分类有很多种形式,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是部位分型结合Garden分型,头下型+Garden Ⅳ型预后差,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不骨折不愈合的情况。

股骨颈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手术修复后的潜在并发症包括感染、慢性疼痛、脱位、骨折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和创伤后关节炎性改变。因此对于怀疑股骨颈骨折的情况,要及早的进行确诊,及早的进行干预治疗。

多发伤的病因与分类

多发伤是单一创伤因素造成2个或2个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1个部位的损伤威胁生命,它不是各部位创伤的简单叠加,而是伤情彼此掩盖、有互相作用的症候群。它的主要特点包括: ①病情重,休克发生率高,低氧血症严重;②全身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衰竭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③漏诊率高,因创伤是多系统、多部位的,早期症状不明显;④治疗困难。 多发伤的急救与早期诊断 急救原则:面对大量伤情复杂且严重的伤员,首先要采取急救措施,有多发伤时要先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包括大出血、呼吸道梗阻、心搏骤停、张力性气胸、腹部实质性脏器出血、脑疝等。在救治中坚持“危重者优先、救命第一”的原则。首先要完成VIPC,具体技术如下: V(Ventilation,通气)。要求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通气供氧。在处理多发伤伤员,特别是头、颈、胸部伤的伤员时,首先应维持呼吸道畅通。对颅脑外伤伤员,应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及分泌物,即刻行气管内插管,必要时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对颌面外伤、颈椎外伤、喉部外伤的伤员,应早期行环甲膜切开或气管切开术。 I(Infusion,输液)。指通过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多发伤休克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有效血容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因此,在抢救严重多发伤伤员时,恢复血容量的重要性不次于纠正缺氧。 P(Pulsation)。指对心泵功能的监测。多发伤伤员发生休克时,除考虑低血容量休克外,还要考虑到心源性休克,特别是伴有胸部外伤的多发伤,可因心肌挫伤、心脏压塞、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气栓导致心泵功能衰竭。有时,低血容量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可同时存在。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要监测心电图及必要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如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 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是在多发伤抢救中紧急控制明显或隐蔽性出血。 早期诊断:在补液的同时,在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较全面的检查和诊断非常重要。为了不遗漏重要伤情,应牢记“CRASH-PLAN”以指导检查。其含义是:C = cardiac (心脏),R = respiratory(呼吸),A = abdomen (腹部),S = spina(脊髓),H = head(头颅),P = pelvis (骨盆),L = limb(四肢),A = arteries(动脉),N = nerves(神经)。在紧急情况下,可在几分钟内根据伤情,对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脑、脊髓以及四肢骨骼各系统进行必要的检查,然后按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改变诊疗模式:由平时的诊断→治疗变为抢救→诊断→治疗。切忌过多的辅助检查,以免影响伤后的抢救时间。 多发伤的进一步诊治 多发伤的再次评估:某些隐蔽的深部损伤初期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因此,初期检查得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不全面的。再评估的重点包括腹腔脏器有无破裂以及有无延迟性腹内、胸内和颅内出血。 颅脑损伤的处理 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将伤员的头侧向一边,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注意生命体征,局部止血、包扎。有脑组织膨出时,用碗盖住后包扎;鼻、耳流血不能填塞止血。对于有抽搐者,注射安定,对于颅脑外伤发生脑疝者,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 ml。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 一、定义 股骨颈骨折是指股骨头下至股骨基底部之间的骨折,常发年于老年人,女性为多。 中医诊断:股骨颈骨折(TCD编码:BGG00) 西医诊断:股骨颈骨折(ICD-10编码为:S72.002)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中医骨伤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18-119) ⑴有外伤史; ⑵ 症状与体征: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通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⑶ 辅助检查:髋部正侧位X光片检查可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二)西医诊断 ⑴ 有摔倒受伤历史。 ⑵ 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⑶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 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分型(影像学评估):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可分为头颈型、头下型和颈中型;根据骨折线的走形分为内收型和外展型。Garden分型法是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 I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U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川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W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疾病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 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证属气滞血瘀。 2.中期: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 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营血不调。 3.后期: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 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 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证属肝肾气血亏虚。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单项选择题] 1、长途跋涉所致的骨折最常发生在()。 A.股骨颈 B.股骨干 C.第二跖骨 D.胫骨干 E.距骨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骨骼受到长期、反复的运动震荡,外力积累造成慢性损伤性疲劳骨折。如长途跋涉所致的第二跖骨颈骨折。此类骨折虽多无移位或移位不多,但愈合缓慢。 [单项选择题] 2、凹陷骨折多发生于()。 A.脊椎 B.四肢关节 C.四肢长骨 D.骨盆 E.颅骨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依据骨折的形态而言,骨折包括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单项选择题] 3、不属稳定骨折的有()。() A.单纯骨折 B.横形骨折 C.裂纹骨折 D.嵌插骨折 E.轻度压缩骨折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稳定性骨折即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的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嵌插骨折、横形骨折、压缩骨折等。 [单项选择题]

4、裂纹骨折多不发生于()。 A.脊椎 B.长骨干 C.关节处 D.颅骨 E.肩胛骨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5、不属开放性骨折的有()。 A.颅底骨折 B.肋骨骨折端刺破胸膜 C.耻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 D.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 E.骨折端刺破肌肉深筋膜,直接压迫皮肤而引起坏死和剥离 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开放性骨折是指骨折附近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破裂,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的一类骨折。如颅底骨折、耻骨骨折引起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直肠破裂、骨折端刺破肌肉深筋膜,直接压迫皮肤而引起坏死和剥离。 [单项选择题] 6、在同一骨折中与分离移位不能同时存在的移位有()。 A.成角移位 B.侧方移位 C.缩短移位 D.旋转移位 E.重叠移位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分离移位是指两骨折段在同一纵轴上互相分离,形成间隙。缩短移位是指两骨折段相互重叠或嵌插,使其缩短。因此分离移位与缩短移位不可能同时存在。骨折段移位类型不包括重叠移位。 [单项选择题] 7、不属陈旧性骨折的有()。 A.腕舟骨折15天 B.股骨颈骨折25天 C.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5天 D.桡骨颈骨折“歪戴帽”2周 E.青枝骨折12天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陈旧性骨折即伤后不能复位的骨折,一般为三周以上的骨折。新鲜

股骨颈骨折中医治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ㄍ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

~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第二章损伤分类与病因病机 目的与要求 1、了解损伤的分类及意义 2、熟悉损伤的病因(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掌握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4、了解损伤与五脏的关系 5、了解损伤与津液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外力因素的致病特点 2、损伤中肝肾与筋骨的关系 3、损伤中气血病理变化 讲课形式 面授结合自学 第一节损伤的分类 损伤定义: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对疾病(症候群)进行分类是进入临床思维的第一步 按损伤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下列分类方法。 1、按损伤部位分类: 分为外伤和内伤。外伤是指皮、肉、筋、骨、脉损伤.可根据受伤的具体部位分为骨折、脱位与筋伤;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脏腑、经络功能紊乱。 2、按损伤性质分类: 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急性损伤是指由于急骤的暴力所引起的损伤;慢性劳损是指由于劳逸失度或体位不正确而使外力长期累积作用于人体所致的病症。 3.按受伤时间分类: 分为新伤与陈伤。新伤是指近期(2—3周以内)的损伤,或发病后立即就诊者;陈伤又称宿伤,是指新伤失治,日久不愈,或愈后又因某些诱因,隔一定时间在原受伤部位复发者。 4.按受伤部位破损的时间分类: 根据受伤部位的皮肤或粘膜是否破损,可分为闭合性损伤与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是指受钝性暴力损伤而外部无创口者。开放性损伤是指由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作用使皮肤或粘膜破损而有创口,深部组织与外界环境沟通者。皮肉为人之外壁,皮肤完整,则伤处不致污染,外邪不易浸入。皮肤破损,外邪可以从伤口侵入,容易发生感染。 5.按受伤程度分类: 按受伤的程度不同可分为轻伤与重伤。损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的长短,受伤的部位及其面积的大小、深度等。

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

股骨颈骨折保守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股骨颈骨折在任何的年龄段都可能会出现,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最常见,而且女性患者很多,股骨颈骨折的保守治疗原则是尽量不动手术,早期多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与锻炼。 ★一、保守治疗 第一,尽可能不采用手术,尽量减小创伤对已损伤部位的破坏。 第二,早期活动、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关节僵硬。

第三,通过药物扩张剩余毛细血管和修复破损毛细血管,促进血液供应,保证药物有效成分到达病变部位。 通过三个方面综合治疗,疗效显著,而且从长期临床观察,股骨颈骨折越早按照成林疗法治疗,效果越佳。 ★二、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新鲜无移位稳定外展型骨折,采用皮牵引 或穿丁字鞋。 (2)切开复位内固定。 (3)药物治疗:口服接骨汤,每天一次,一次一瓶(50ml), 连服48―72瓶,或用跌打生骨颗粒,早晚各一次,一次一包(10g),

连服160―240包;如是颈下型,口服接骨汤,每天一次,一次一瓶(50ml),连服72―96瓶,或用跌打生骨颗粒,早晚各一次,一次一包(10g),连服240―320包。 (4)口服药物后,配合做足背伸运动,每天3000―5000次,并根据病情进行扶床――拄拐――弃拐行走锻炼,每天10分钟―2小时。 ★三、一般治疗方法 1.外固定: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但骨折在早期有错位的可能,故有人主张以采用内固定为妥。至于石膏外固定已很少应用,仅限于较小的儿童。内固定适应证最广。对绝大部分内收型骨折均适用。一般约需4~6个月愈合,骨折愈合后仍应继续观察直至术后五年,便于早期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9-09-22T18:21:01.860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4期作者:王睿[导读] 当下社会中老龄化不断加深,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造成的骨折情况不断发生。临床上将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骨折统称为老年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类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身体技能回复较慢,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由于患者的骨折处十分疼痛,长期卧床休养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快速 恶化,同时引起多方面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四川省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射洪 629200)【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95-02当下社会中老龄化不断加深,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造成的骨折情况不断发生。临床上将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骨折统称为老年骨折。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引起多种并发症,例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这类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身体技能回复较慢,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由于患者的骨折处十分疼痛,长期卧床休养的过程中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情况快速恶化,同时引起多方面的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1 非手术治疗 对于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减缓和消除患者的疼痛感,缩短患者卧床静养的实践,降低由骨折引发的其他疾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恢复阶段中尽早下床活动是治疗的主要问题。在患者身体不能承受手术的情况下,会采用非手术的牵引治疗方案。 2 手术治疗 在患者身体状况能够接收手术的情况下,应当尽早进行手术治疗,进而消除患者骨折的疼痛感。经过临床治疗表明,手术治疗能够极大增强患者的生存时间,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即便是骨折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也能够减轻一定的痛苦,便于护理人员的照料。 2.1 内固定 当患者骨折情况没有移位现象时,使用三枚空心螺纹钉固定,基本采用内固定治疗方式。内固定手术出血量较少,并且手术时间较短,手术成本较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易发生感染现象。但是患者出现骨折愈合较慢或者股骨头坏死现象时部分情况下需要进行二次手术。 2.2 髋关节置换术 患者出现明显的移位现象,应当选择髋关节置换的方式进行手术。其中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2.3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 通常情况下,年龄较大的患者的期望寿命较短,身体机能较差,并且在骨折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大,在手术康复后的生活中参与的日常活动较少。这种手术方式在手术过程中用时较短,并且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手术创伤较小,假体安装十分便捷。但是假体的一般使用寿命在5年左右。 2.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当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较好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全髋假体具有稳定的固定作用,并且能够承受患者一定程度的负重,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但是假体使用寿命较短,较适用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正常情况下的患者在使用这种假体的过程中能够将假体和骨组织连接起来。对于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可以采用这种手术方式。 3 健康指导 骨折后1—2周:在此阶段患者的骨折患处血肿水肿现象明显,并且具有极强的疼痛感,在这一阶段的饮食中应当注重活血化瘀。患者的食欲受到疼痛的影响,应当食用清淡爽口、开胃健康的食品,同时要易吸收、好消化。例如,新鲜蔬菜、蛋类、豆制品、新鲜水果、瘦肉等等。在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应当采用清蒸、炖煮的形式,避免食物中含由过量的油脂。其中具有重要滋补功效的黄豆骨头汤在滋补作用上十分有效,但是不适合这一阶段的患者食用,含有较多脂肪,不方便患者吸收,并且会引发大便干燥,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骨折后2—4周:患者对于假体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能够轻微活动,并且骨折的疼痛感也有明显减轻,患处的血肿和水肿现象也有明显好转。随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不断恢复,自身的食欲也会有一定提升。这一阶段患者应当加强饮食方面的营养,满足骨骼生长的需求。在维持第一阶段饮食不便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食用骨头汤、鸡汤、鱼汤、动物肝脏等,为身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患者也可适当食用青椒、西红柿、青菜、包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能够有效促进骨骼生长。 骨折后5周以上:患者的骨折情况已经基本好转,骨骼已经逐渐开始生长,并且回复身体机能。患者在饮食上并没有什么禁忌,可以随心所欲补充含有高营养的食物,其中以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的食物为佳。我国中医在进行骨折调养阶段中认为这阶段的患者可以食用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患病一段时间的身体机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

创伤的分类

创伤的分类、诊断及处理原则 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的破坏。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性而进行分析。严重创伤可引起全身反应,局部表现有伤区疼痛、肿胀、压痛;骨折脱位时有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创伤还可能有致命的大出血、休克、窒息及意识障碍。急救时应先防治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伤口包扎止血,并进行伤肢固定,将伤员安全、平稳、迅速地转送到医院进一步处理,开放性伤口要及时行清创术。创伤的预防在于进行安全教育及采取安全措施。 创伤可以根据发生地点、受伤部位、受伤组织、致伤因素及皮肤完整程度进行分类。按发生地点 分为战争伤、工业伤、农业伤、交通伤、体育伤、生活伤等;按受伤部位分为颅脑创伤、胸部创伤、腹部创伤、各部位的骨折和关节脱位、手部伤等。 按受伤类型 分为骨折、脱位、脑震荡、器官破裂等;相邻部位同时受伤者称为联合伤(如胸腹联合伤)。 按受伤的组织或器官 又可按受伤组织的深浅分为软组织创伤、骨关节创伤和内脏创伤。软组织创伤指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损伤,也包括行于其中的血管和神经。单纯的软组织创伤一般较轻,但广泛的挤压伤可致挤压综合征。血管破裂大出血亦可致命。骨关节创伤包括骨折和脱位,并按受伤的骨或关节进一步分类并命名。如股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内脏创伤又可按受伤的具体内脏进行分类和命名。如脑挫裂伤、肺挫伤、肝破裂等。同一致伤原因引起两个以上部位或器官的创伤,称为多处伤或多发伤。按致伤因素,分为火器伤、切伤、刺伤、撕裂伤、挤压伤、扭伤、挫伤等。按皮肤完整程度,分为闭合性创伤、开放性创伤等。 在各类创伤中,生活伤和体育伤多为单一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受伤,伤情比较简单明确;而在战争伤、工业伤、农业伤及交通伤中,由于致伤因素是枪、炮、炸弹。笨重机器及高速行驶的汽车,因此造成的创伤多是开放性创伤及复合创伤,伤情较严重而复杂。即以目前常见的交通事故为例,伤员可同时有颅脑伤、颌面伤、颈椎骨折脱位、胸部伤、腹部伤或四肢骨折脱位等,伤情非常复杂危急,甚至在急救之前已濒于死亡。 闭合性创伤 皮肤保持完整,有时虽有伤痕,但不伴皮肤破裂及外出血,可有皮肤青紫(皮下出血,又称瘀斑或皮下瘀血)若损伤部位较深,则伤后数日方见青紫。 ①挤压伤。由重物较长时间挤压所造成的严重创伤。如房屋倒塌、坑道泥土陷埋、车辆相撞等原因。可引起受压部位大量肌肉缺血坏死,常伴有严重休克,并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见挤压综合征)。创伤性窒息:一种特殊的胸部挤压伤,较少见。表现为上胸部、肩部、头颈部的皮下组织,眼结膜、口腔粘膜有广泛分布的小出血点(瘀斑)。这是因为在胸部受挤压的瞬间,伤者的声门紧闭,使气管和肺内的空气不能排出,造成胸内压力急剧升高,迫使心脏和大静脉内的血液倒流,引起上半身瘀血甚至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破裂的结果。创伤性窒息本身一般无严重后果,其结局取决于伴随的肋骨骨折和胸内脏器的伤情。 ②挫伤。由钝器或钝性暴力所造成的皮肤或皮下诸组织的创伤。常有皮下脂肪、小血管的破裂,有时还可致深部脏器的破裂。 ③扭伤。是关节部位在一个方向受暴力所造成的韧带、肌肉、肌腱的创伤。一般情况下扭伤并不造成关节的脱位,但却可引起关节附近骨骼的骨片撕脱。 ④冲击伤。又称爆震伤,强烈的爆炸(如重型炸弹、鱼雷、核武器等爆炸)产生的强烈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原则 由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称股骨颈骨折,是老年常见的骨折之一。尤以老年女性较多。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脆弱,且承受应力较大,所以只需很小的旋转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颈骨折几乎全由间接暴力引起,主要为外旋暴力,如平地跌倒、下肢突然扭转等皆可引起骨折。少数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则由强大的直接暴力致伤。 一、骨折类型及移位 (一)按骨折两端的关系分为:外展型,股骨头外展,骨折上部嵌插,头与颈呈外展关系,侧位片股骨头无移位和旋转,又称嵌入型,最为稳定;中间型、X线正位片同外展型,而侧位片可见股骨头后倾,骨折线前方有裂隙,实为过渡到内收型的中间阶段;内收型,两骨折端完全错位,又称错位型。 (二)按骨折部位分为:①头下型,全部骨折面均位于头颈交界处,骨折近端不带颈部,此型较少见。②头颈型,骨折面的外上部分通过头下,而内下方带有部分颈内侧皮质,呈鸟嘴状,此型最多见。③经颈型,骨折面完全通过颈部,此型甚为少见,有人认为在老年病人中几乎不存在这种类型。④基底型,骨折面接近转子间线。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均系囊内骨折;基氏型系囊外骨折,因其血运好,愈合佳,与囊内骨折性质不同,故应列入股骨粗隆部骨折。 (三)Pauwels分类法:依骨折线与股骨干垂直线所成的角度分为:Ⅰ型,<30°;Ⅱ型,30°~50°,>50°。骨折线之倾斜度愈大,愈不稳定。小于30°,骨折面互相嵌压,位置稳定,易愈合;大于50°者,承受剪式应力较大,位置不稳,预后不佳。但此角度的测量应将骨折远端置于内旋位,消除前倾角之后,才能准确测量,故在复位前应用价值不大。 (四)Garden分类法:依错位程度分为:Ⅰ型,无错位;Ⅱ型,轻度错位;Ⅲ型,头外展,远端上移并轻度外旋;Ⅳ型,远端明显上移并外旋。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老年人跌倒后诉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走路,应首先想到股骨颈骨折的可能。(二)体征方面有以下几种表现: 1.畸形:患肢多有轻度屈髋屈膝及外旋畸形( 2.疼痛:髋部除有自发疼痛外,活动患肢时疼痛较明显。在患肢足跟部或大粗隆叩打时,髋部也感疼痛。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下方常有压痛。 3.肿胀:股骨颈骨折多系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又有关节囊和丰厚肌群的包围,因此,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 4.功能障碍:移位骨折病人在伤后就不能坐起或站立。但也有一些无移位的线状骨折或嵌插骨折病人,在伤后仍能走路或骑自行车。对这些病人要特别注意,不要因遗漏诊断而使无移全的稳定骨折变为移位的不稳定骨折。这样的例子在临床上还是不少的。 5.患肢短缩:在移位骨折,远段受肌群牵引而向上移位,因而患肢变短。 三、其他检查方法 X线照片能明确诊断,特别是髋关节正、侧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部位、移位情况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四、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以前,首先要了解伤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全面检查,血压、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结合骨折全面考虑。 股骨颈骨折的几种治疗方法: 1.外固定:适用于外展型和中间型骨折,一般多采用患肢牵引(皮肤牵引和骨牵引)或抗足外旋鞋8~12周,防止患肢外旋和内收,约需3~4个月愈合,极少发生不愈合或股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5

股骨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中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 (1)有明显受伤史。 (2)髋部疼痛、肿胀,不敢站立和行走。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压痛,足跟部和大粗隆部叩击痛。有移位骨折时,患肢缩短,呈外旋、外展、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转子上移。 (3)髋关节正侧位X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 (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如早期X线片阴性,而临床怀疑骨折可能,应卧床休息,穿防旋转鞋制动,2~3周后再次摄片以排除骨折。或者当即行MR或CT检查以明确诊断) 。 (二)疾病分期及证候诊断 参照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黄桂成,王庆普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骨折早期(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内。症见髋部疼痛,肿胀不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涩。 2.骨折中期(营血不调证):伤后2~4周。症见痛减肿消,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骨折后期(肝肾气血亏虚证):伤后4周以上。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因病久必虚,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三)分型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PBL:认识损伤的病机.

PBL:认识损伤的病机 骨伤专业 讨论 1、如何理解“气伤痛,形伤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又说“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李中梓的注解是:“气喜宣通,气伤则壅闭不通,故痛;形为质象,形伤则稽留而不化,故肿。”气本无形,故郁滞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气机不通之处,即伤病所在之处,必出现胀闷疼痛。形伤肿即指瘀血造成肿胀而言。血有形,形伤肿;瘀血留滞,局部出现肿胀。 马莳注解说:“然其为肿为痛,复有相因之机,先有是痛而后肿者,盖以气先受伤而亦受伤,谓之气伤形也;先有肿而后为痛者,盖以形先受伤,而气亦受伤,谓之形伤气也。形非气不充,气非形不生,形气相为依附,而病之相因者又如此。”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临床上每多气血两伤,肿痛并见,但有所偏胜,或偏重伤气,或偏重伤血,以及先痛后肿,或先肿后痛等不同情况,故在治疗上常须理气活血同时并进。 人体损伤的发生、发展与气血密切相关。当人体收到损伤后,常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损伤的气血津液病机包括伤气(气滞、气虚、气闭、气脱、气逆)、伤血(血瘀、血虚、血脱、血热)、伤津液。气滞表现为伤处外无肿形,痛无定处,自觉疼痛范围广,而无明确的压痛点;气虚表现为疼痛绵绵,肿处日久不散;气

闭多为损伤导致气血逆乱,出现晕厥、昏睡等症;气脱多发生在损伤大失血后,气随血脱,引起昏迷等;气逆指肝胃内伤造成气机不利,导致嗳气、呕吐等。损伤后血液运行不畅故血瘀;损伤后血液丢失过多,往往出现血虚、血脱;损伤引发感染,出现血热。损伤致血瘀,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津液耗伤,出现口渴、咽燥、大便秘结、舌苔红绛而干燥等。 2、如何理解“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人体的损伤,虽有外伤与内损之分,从表面上看,外伤似乎主要是内部皮肉筋骨的损伤,但人体受外力影响而遭受的局部损伤,每能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因而一系列症状随之而来。 《正体类要·序》说:“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明确指出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整个诊治过程中,应从整体观点出发,对气血、筋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加以研究探讨,才能正确认识损伤的本质和病理现象的因果关系。 人体的损伤有外伤与内损之分,外伤与内损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诊治损伤时,应树立整体观念,内外兼治,筋骨并重。 3、何谓外伤和内伤?两者的关系如何? 外伤是指皮、肉、筋、骨损伤,临床可分为骨折、脱位与伤筋;内伤是指脏腑损伤及损伤所引起的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而出现的各种损伤内证。

神经损伤如何分类

神经损伤如何分类? 2011-07-23 本文行家:张锴博士 周围神经损伤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是seddon分类和sunderland分类,是如何分类的? 目录 seddon分类是什么? sunderland分类是什么? seddon分类是什么? Seddon于1943年提出神经损伤的三种类型: (1)神经失用(neurapraxia):神经传导功能障碍为暂时性的生理性阻断,神经纤维不出现明显的解剖和形态上的改变,远端神经纤维不出现退行性改变。神经传导功能于数日至数周内自行恢复。 (2)轴突断裂(axonotmesis):轴突在髓鞘内断裂,神经鞘膜完整,远端神经纤维发生退行性改变,经过一段时间后神经可自行恢复。 (3)神经断裂(neurotmesis):神经束或神经干完全断裂,或为疤痕组织分隔,需通过手术缝接神经。缝合神经后可恢复功能或功能恢复不完全。 11

sunderland分类是什么? 1968年Sunderland根据神经损伤的程度将其分为五度: 1.第一度损伤:传导阻滞。神经纤维的连续性保持完整,无华勒变性。髓鞘损伤,损伤部位沿轴突的神经传导生理性中段,轴突没有断裂。不发生Wallerian变性。神经无再生,无Tinnel征(运动前移)通常在3-4周内自行恢复。 2.第二度损伤:轴突中断,但神经内膜管完整,损伤远端发生华勒变性。轴突断裂,损伤远端发生Wallerian变性,近端一个或多个结间段发生变性,神经内膜管保持完整(Schwann细胞基地膜)为轴突再生提供了完好的解剖通道。可自行恢复,轴突以每日1-2mm速度向远端生长。 3.第三度损伤:神经纤维(包括轴突和鞘管)横断,而神经束膜完整。轴突和内膜管断裂,但神经束膜保持完整。由于神经内膜管的破坏,导致结构紊乱。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性,但由于神经内膜疤痕化,恢复常不完全。 4.第四度损伤:神经束遭到严重破坏或断裂,但神经干通过神经外膜组织保持连续。神经束膜损伤,可保留部分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为发生神经干离断。很少能自行恢复,需手术修复。 5.第五度损伤:整个神经干完全断裂。需手术修复才能恢复。 Sunderland分类法中的第三、四、五度损伤与Seddon分类法中的神经断裂相当,只是神经损伤程度上有所差异。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颈骨折治疗进展 随着人老龄化,股骨颈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合并疾病、神志状况、骨骼质量及患者期望程度等选择内固定或行关节置换,仍能达到较满 意的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对儿童及青壮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开放或闭合内固定治疗;对老年人(>50岁)采用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提高患者股骨颈骨折愈 合率和改善术后功能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现将股骨颈骨折外科治疗进展及手术 适应证选择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股骨颈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髋部 骨折的54%。由于解剖功能上的特点,骨折不愈合率较一般骨折高,占10%一20%。同时,由于股骨头血供解剖特点,骨折后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塌陷的不良后果, 其发生率据国内外学者统计高达10%一30%,故被称之为“尚未解决的骨折’。 1股骨颈骨折的病因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国外资料统计约80%股骨颈骨折与骨质疏松有关。患者骨强度下降(多由于骨质疏松),双量子密度仪证实股骨颈部张力骨骨小 梁变细,数量减少甚至消失,最后压力骨骨小梁也消失,使得股骨颈生物力学结构削弱,加之老年人常伴有视力减退、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易发生跌倒因素。国外学者认为,除骨强度下降外,体质量、各种损伤、城市生活、认知障碍等均为股骨颈骨折的 危险因素¨。 2股骨颈骨折的分类 对骨折进行分类可以反映骨折移位程度、稳定性,推测暴力大小,也可估计预后。股骨颈骨折常用分类方法有:①按骨折部位分为头下型、头颈型、经颈型、基底部骨折;②按骨折移位程度分为Garden I、Ⅱ、Ⅲ、Ⅳ型;③按骨折线的方向分为外展型 和内收型骨折。临床上常用前两种分类方法。 3股骨颈骨折的诊断 患者常有外伤史,临床表现为患者诉其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行走等,患肢常有 较为典型的轻度屈髋屈膝和外旋畸形,由于股骨颈骨折多为囊内骨折,骨折后出血不多,故外观上局部不易看到肿胀,患者常有腹股沟韧带中点处压痛,大转子叩击痛, 患侧大粗隆升高,大粗隆在Nelaton线之上;大粗隆与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缩短,短 于健侧,最后确诊需髋部正侧位x线检查。应注意有些无移位骨折,在伤后立即摄X 线片上看不到骨折线,应行CT、磁共振显像检查或2—3周后骨折部分骨质发生吸收 现象,再行摄片复查以防止漏诊。 4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股骨颈骨折诊疗方案

股骨颈骨折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临床医学专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赵玉沛、陈孝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有摔倒受伤史。 (2)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患肢出现外旋、短缩畸形。 (3)X线片显示:股骨颈部出现骨折线。 (二)分型 1.按骨折线部位分型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使旋股内、外侧动脉发出的营养血管支损伤,中断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有供血量很少的股骨头小凹动脉供血,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2)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常呈斜形,多有一三角骨块与股骨头相连。骨折使由股骨干发出的滋养动脉升支损伤,导致股骨头供血不足,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3)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间连线处。由于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吻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循环,对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2.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Garden分型法) Garden于1961年提出这一分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常用的分型方法。Garden按骨折移位的程度分为四类 I型:为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伴有股骨头一定程度后倾。 Ⅱ型:完全骨折没有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股骨头外展,股骨颈轻度上移并外旋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股骨颈明显上移外旋 二、治疗方法

(一)骨折早期 1.复位固定法 (1)牵引复位 对于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临床常采用胫骨结节骨牵引3~7日,牵引重量维持在体重的1/10左右即可。牵引2~3天后,要床边摄片,以观察牵引重量是否需要调整。骨牵引治疗可使骨折复位,减轻病人痛苦,常作为手术前常规治疗方法。亦可行皮肤牵引,以减轻患者痛苦。 (2)牵引床快速复位 作为内固定前的常规复位方法麻醉后,患者仰卧于多功能骨科牵引手术床,会阴部顶一立柱,双足固定于牵引架上,双下肢伸直,固定患肢于外展30°,外旋15°位,牵引复位,牵引患肢至双下肢等长,然后再使患肢内旋15°。C 形臂或G形臂X光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使骨折对位对线尽量达解剖复位。复位质量多采用 Garden指数来衡量。在正位片上,股骨头内侧承重骨小梁的中心轴线与股骨干内侧皮质呈160~170°角,如果小于160°则表示有髋内翻,大于180°则表示有髋外翻。侧位片上股骨头与股骨颈轴线呈180°角,正常的指数变动应在20°之内。多数骨折均可用此法达到满意复位。 (二)手术疗法 对于 GardenⅡ型以上,符合手术指征者,可采用手术疗法。 1.闭合复位空心钉加压内固定。 2.切开复位内固定。 具体手术操作参照ㄍ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汪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中关于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操作流程。 3.人工关节置换 对全身情况尚好的高龄病人的股骨头下型骨折,已合并骨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者,可选择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三)康复疗法 指导患者尽早活动足趾及踝关节,进行踝泵训练;尽可能多做股四头肌、臀大肌等长收缩;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活动上肢,增加上肢的肌力;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扩胸、拍背运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呼吸道分泌物,预防感染及肺栓塞;逐步采用按摩、关节松动训练、中药离子导入、红外线照射、电磁疗法等康复疗法。 (四)西药治疗 1.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围手术期镇痛:参照《骨科常见疼痛的处理专家建议》,(《中华骨科杂志》.2008年1月.28卷.1期); 3.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参照《中国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65-71); 4.其他药物:消肿、促骨折愈合等。 三、疗效评价 采用由Nagi股骨颈骨折疗效评价标准(ON Nagi MS Dhillon,VG G ori Bone & Joint Journal,1998, 80(5):798-804)。

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选择

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选择 最近有位鲁山的78岁老人不慎摔了一跤,左股骨颈骨折,因疼痛 卧床不敢挪动一点,X光片和CT均显示骨折明显移位,老人平时身体还可以,没什么大病,被家人送到市内某医院骨科,医生给出三个治 疗方案,一是通过牵引复位;二是手术复位,通过螺钉固定;三是更 换人工关节。根据病人的年龄,医生建议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但家属担心手术技术问题,医生说可以从郑州请专家手术。家属随后 拿着X光片慕名找到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骨科主任、骨关节外科 专家朱明生大夫请教哪种方案更科学、合理?是否有必要外请专家手术?手术后最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这种手术对技术的要求高不高?要 什么样的医院才有把握?手术费用大约多少?能否转到总医院找朱主 任手术? 朱主任向该患者家属详细介绍了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发生的原因、治 疗方案,并明确回答了家属提出的几个问题。 股骨又叫大腿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头,与髋骨的关节窝形成髋关节,大腿的活动都要依靠这一关节。在股骨头的下方,有细长的股骨颈, 股骨颈将股骨头和股骨干连在一起,整个大腿骨中,股骨颈处最细、 最弱,也是骨折的好发之处。 股骨颈的大部分都在关节囊内,关节囊附着在髋臼边缘和股骨颈的基 底部。供给股骨头和颈部的血管来自旋股内动脉(绕在颈后)、旋股外动脉(绕在颈前)和圆韧带动脉。旋骨内、外动脉都在股骨颈基底部从髓关节囊返折处进入股骨颈。因此,在股骨颈发生骨折时,骨折线以上的 骨组织的血液供给就会大受影响,甚至发生缺血性坏死,影响骨折的 愈合连接。圆韧带内的血管供血范围有限,在老年时,此处的血管大 部硬化,失去供血作用。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女性多见,主要是老年人 多有骨质疏松、骨质变脆有关。大多数患者只是轻微的外伤,如走路 滑倒、大腿突然扭转等就引起骨折。青壮年很少出现股骨颈骨折,出 现骨折大多是由于强大的暴力所伤,如车辆撞击、从高处坠落等。 股骨颈骨折后,主要症状是髋部出现疼痛,髋关节的任何活动,都会 使疼痛加剧。同时患肢也不能活动、不能站立行走,髋关节处出现肿胀、压痛。但也有少数患者在骨折刚开始时疼痛不明显,还可以走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