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杨文雄,杨长刚,王世红,柳娜,张雪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

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综合技术集成等方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

甘肃小麦产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建议;甘肃省

Development and Suggestions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Gansu Province

Yang Wenxiong, Yang Changgang, Wang Shihong, Liu Na, Zhang Xueting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Abstract: As one of the 11 provinces that have the wheat farming field of over 1000 mu, the wheat industry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ansu provinc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yet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10 provinc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ansu province in the fine varieties selection, the research of draught-resist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 as well as the comprehensiv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 wheat industry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duction development of Gansu wheat industry and policy sugges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eriod.

Key word: Wheat;Production technology; Suggestions; Gansu province

小麦是甘肃省最主要的口粮作物,种植面积曾多年维持在133.3万hm2左右[1-3]。近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其种植面积不断压缩,已低于100.0万hm2[1,2]。“十二五”期间甘肃各地认真贯彻国家及省上文件精神,加大小麦种植技术投入,积极选育高产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技术,以“稳面积提单产”的策略来确保主粮安全[4]。目前,甘肃省小麦单产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受种植规模制约,总产仅约250.0万t,而甘肃省每年小麦需求量约450.0万t,自给率不到60.0%,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2]。总结甘肃小麦“十二五”生产技术投入水平、分析“十三五”生产技术需求态势对持续保障甘肃口粮供给安全具有指导意义。

1 甘肃小麦生产特点

1.1 甘肃小麦产区生态生产条件

甘肃小麦种植区域大体可划分为陇东、陇南、中部以及河西等四大片区[3]。其中,陇南麦区年降水量550~650 mm,年均气温8.9~11.7℃,降水和热量条件较好,但地块小,坡地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机械化水平低。锈病和冬春干旱是限制其产量的主要因素。陇南是中国著名的条锈病的策源地和重发区,该区域条锈菌源头控制对保证中国麦区安全具有战略意义[5]。陇东麦区属黄土高原一部分,年降水量多为500~550 mm,年均气温8.5℃,≥10℃活动积温2600~3300℃,土层深厚、蓄水保墒性能好[6,7],地势较平坦,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但小麦返青至抽穗需水最多的3~5月降雨较少,越冬死苗较普遍。该区域晚春霜冻危害几率大;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红矮病、黄矮病、暴雨、冰雹也时有发生。中部麦区冬、春小麦兼种,面积各约占一半,年降水约400 mm,年均气温7.3℃,旱情严酷,旱薄相连,旱寒同驻,山地比例也较大,机械化程度低,1/3的小麦可以利用黄河水、洮河水、井水灌溉。但旱地麦田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份单产仅1800 kg·hm2-左右。主要灾害是干旱、干热风和蚜虫危害。河西麦区降水仅有36~200 mm,主要依靠祁连山雪水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5-1)

作者简介:杨文雄(1964-),男,甘肃会宁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方面的研究。E-mail:yang.w.x@https://www.360docs.net/doc/0416986544.html,

灌溉,属绿洲灌溉农业区,以春小麦为主。该区域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机械化程度高,技术集成和规范化种植水平较高,是我国小麦高产地带,属于高产稳产区。主要灾害是干热风和蚜虫危害。

1.2 “十二五”甘肃小麦产量特点

“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生产的总体特点是:面积在波动中下滑、单产在波动中提高、总产基本稳定。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压减了浅山易旱低产区、南部条锈病核心越夏区以及河西走廊灌区种植面积。“十二五”期间,小麦占甘肃粮食作物的面积比例为29.3%(27.9%~31.3%),总产比例为24.3%(22.3%~25.8%)。“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国小麦实现“十一连增”,但甘肃省上年和下年相比,5年中单产表现为“四年增、一年减”,减产年份为2013年。甘肃小麦75%分布在旱地,年际间单产的波动起伏首先与年际间的降水差异密切相关、其次与年际间气温、病虫发生情况、技术因素有关[7,8]。甘肃省地理气候复杂多变,同年份不同产区间气候条件也相差较大,因此引起年份间单产差异的气候因素较其它省份更为复杂[8]。“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平均的面积、总产、单产分别为:80.1万hm2、269.4万t、3366.0 kg·hm2-。其中,面积以2011年最大(84.0万hm2),2013年最小(78.6万hm2),面积最大缩减率6.9%;单产以2011年最低(3171.0 kg·hm2-)、以2015年最高(3525.0 kg·hm2-),最大增产率11.2%;总产以2013年最低(258.0万t)、以2015年最高(277.0万t),总产最大提高率为7.4%。

2 “十二五”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

2.1 优良品种技术

“十二五”期间甘肃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0个,而生产上应用的品种多达120个,但年种植面积超过0.67万hm2只有8个。其中,陇南麦区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兰天、中梁、天选和川麦系列,陇东麦区主要有陇鉴、陇育、平凉和西峰系列,中部麦区主要有西旱、定西、永良、临麦和银春系列,河西麦区主要有永良、武春和陇春系列。冬小麦应用范围较大的是以兰天19、26为代表的兰天系列,春小麦则是以宁春4、39号为代表的宁春系列灌区品种和以西旱1号、2号为代表的西旱系列旱地品种。在优质品种方面,“十二五”重点推广应用的冬小麦品种有陇鉴301、兰天10号等,春小麦品种有宁春39号、武春3号等。甘肃是中国气候类型最丰富的省份,因此需要适应性多样化的品种支持,其当前种植品种推广中的突出问题为:品种多乱杂、利用技术体系不健全,加上受环境复杂多变影响,生产上仍以种植中筋或不能归类的品种为主,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比例不到30%[9,10]。

2.2 栽培技术

2.2.1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十二五”期间,甘肃在小麦抗旱防旱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各种覆盖技术、耕作纳雨蓄墒技术。主要技术如下:(1)覆盖保墒栽培技术。在地膜覆盖栽培方面,主要在旱地应用推广了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全膜双垄沟二茬种植小麦技术和膜侧沟播技术。每年地膜小麦种植面积约20.0万hm2,其中2/3为全膜覆土穴播。在秸秆覆盖栽培方面,主要有休闲期阶段性覆盖技术、全程覆盖技术以及由甘肃农业大学于2013年研发的“秸秆带状覆盖技术”[11]。该技术利用玉米秸秆整秆、采取“种的地方不覆、覆的地方不种”,不减少播种量、局部密植,适用于年降水250~550 mm、一年一熟的广大旱作区冬小麦和马铃薯种植[11,12]。(2)工程抗旱技术。主要在旱地推广应用“梯田+水窖集雨+地膜+结构调整”的工程抗旱技术,通过拦水、蓄水、保水、用水等四大技术环节,形成了雨水拦蓄入渗、覆盖抑蒸、雨水富集叠加利用等一套比较完整的旱作技术路线,更加增强了应对干旱的主动性。全省工程抗旱技术应用面积约1

3.3万hm2。(3)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灌区小麦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主要推广了免冬灌免耕覆盖节水灌溉、垄种沟灌、微垄沟灌、隔沟交替灌溉等四种节灌技术。“十二五”期间,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渠系水利用率由55.4%提高到61.6%,灌溉水利用率由48.2%提高到53.6%,灌溉定额约降低600.0 m3·hm2-,产值提高15.9%。

2.2.2 播种技术广泛宣传“七分种、三分管”理念,提高播种质量。主要推广了精量半精量机条播、宽幅精播、适期晚播、抗旱播种及穴播等技术。具体在水肥条件较好、群体较大、个体和群体矛盾较突出的高产麦区重点推广了精量播种技术和宽幅精播技术;在气候不稳定、土壤水肥和耕作整地

质量较差的旱地麦田重点推广了半精量播种技术。宽幅精播技术较传统机条播技术普遍增产8%以上。而在山旱地用穴播代替条播和撒播,可抢时播种、提高出苗率,较条播和撒播增产5%~10%。此外,针对近年来秋冬季气温偏高,冬小麦冬前旺长影响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的实际,推广了适期晚播,有效降低了条锈病秋苗发病和越冬死苗率。

2.2.3 科学施肥技术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等重点环节,做到了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6.7万hm2,氮肥后移面积达到18.0万hm2,同时,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高温堆肥等方法,努力增施有机肥。在旱地小麦,推广了适当增施磷钾肥技术,一般旱地小麦氮∶磷以1.0∶0.8左右为宜,增施磷肥在促根系、提高抗旱和抗干热风能力、促粒重的作用效果明显,能增产8.0%以上。同时,推广了弱苗田趁墒追肥、春季沟追化肥、秸秆还田、缓释肥、生物菌肥、生物精制肥等。

2.3 耕作技术

重点推广少免耕、深耕和深松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保护性耕作面积每年达到6.7万hm2,深翻耕和深松耕面积达到33.3万hm2以上。同时,因地制宜的推广冬春季镇压的保墒提墒促返青措施,年小麦镇压作业面积达46.7万hm2以上。水地深松耕可明显增产5.0%~8.0%;旱地深松耕在没有春旱的情况下可增产5.0%~10.0%,在有较严重春旱的情况下则造成缺苗、减产。免耕可节省耕作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但由于存在施肥、播种、耕作机械不配套等问题,要通过免耕实现增产,必须强化技术措施配套,否则增产比较困难。

2.4 植保技术

针对甘肃主要病虫害,推广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对小麦主要病害条锈病白粉病,进行综合防控和源头控制。天水、陇南两市小麦条锈病核心越夏区,有计划地实施了药剂拌种全覆盖、退麦改种、播前铲除自生麦苗等措施。建立了监测预报、带药侦查、“打点保面”、化学除草的综合防控技术技术体系。同时全面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有效控制锈病、白粉病、蚜虫、干热风。

2.5 防灾减灾技术

“十二五”期间,为及时了解各地墒情、苗情、长势变化和病虫草害,实行了关键时期旱情日报制度和苗情三天一报制,为各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全省已研究建立小麦苗情监测体系,选择区域特征明显、代表性强的17个县区建立监测点,配备自动化监测设备,提高了苗情监测的科学性、指导性和时效性。同时,同气象、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加强对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提早做好抗灾救灾的资金、物资和技术准备。全省扩大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将小麦、马铃薯、玉米等主要作物纳入保险范围,创新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防范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力推进科学抗灾,在关键技术管理节点和时段,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对重点产区和受灾地区包片蹲点,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适时开展示范观摩,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农民因时、因地落实抗灾增产技术。

2.6 技术集成

重点结合高产创建活动,推行高产高效、节本、省工、省肥、节水技术的高效集成应用,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十二五”期间,每年落实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40个左右,其中每年平均冬小麦22个,春小麦18个。小麦高产创建专家组专家分片包干,为指导小麦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小麦高产创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甘肃省2012-2014年小麦高产创建结果,旱地高产创建田3年平均产量为4483.5 kg·hm2-,较一般田增产30.9%;灌区高产创建增产750.0~1050.0 kg·hm2-,增产率普遍10%以上。

3 “十三五”甘肃小麦生产技术需求

基于甘肃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影响小麦生产的各种因素,今后甘肃小麦生产的总体思路是:稳定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兼顾优质,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

3.1 增加面积技术

甘肃小麦山塬旱地目前撂荒比例较大,这些区域既不适合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等效益较高作物,

也不适合发展林草等生态、饲草作物,小麦是唯一适应种植作物,应该采取政策扶植措施,鼓励农民种植小麦。在继续调整结构、缩减水肥和交通、立地条件较好川塬区原小麦面积同时,应该保证旱薄地小麦面积不下滑,维持80.0万hm2小麦口粮面积的红线。

3.2 提高单产需求技术

甘肃小麦产区气候干燥,降雨不足,许多保灌区受水资源短缺或季节性供水紧张的影响已变成非保灌区,高产难以继续维持;受水土流失影响、土壤瘠薄,旱薄相连,有机质含量低;冬季寒害较重,夏季干热风危害频繁;冬小麦条锈病危害较重,局部灌区次生盐渍化危害严重。小麦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稳定小麦种植面积,主攻单产,兼顾优质,增加总产,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发展的技术如下:

3.2.1 覆盖保墒栽培技术在年降雨量500 mm以下的旱地麦区重点研发推广“一膜两用、多茬种植”和“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在保墒的同时对生育期降水的高效蓄集和利用,实现小麦增产的增墒、增粒、增粒重和增肥效。“一膜两用、多茬种植”主要采用全膜双垄沟玉米的旧膜,接茬种植小麦,地膜多茬利用年限不超过两茬,以便田间残膜地清除。同时,覆盖地膜厚度应达到0.01 mm,残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严格控制地膜污染。“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表明[11,12],在旱地冬小麦和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显著,与目前主推的覆膜技术产量相近。该技术优点是利用秸秆覆盖,降水入滲率高,且覆盖秸秆经风化腐解后可轻易地旋耕打碎还田,利于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可是实现用地养地有机结合,避免地膜栽培的“白色污染”,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技术实行一次覆秆,2~3茬利用,利用方式主要为:小麦-小麦-马铃薯,多茬利用后,旋耕秸秆还田,实现小麦和马铃薯合理轮作,用地养地结合。

3.2.2 农机农艺有机结合技术。研发与新耕作栽培技术相配套的轻简实用中小型机械和相关产品,开展水分高效利用技术及相关机械与产品的示范推广。主要包括适合甘肃山塬旱地小麦的中小型收割机、秸秆带状覆盖技术配套的小型覆秆及收割机械、一膜两年利用适用的播种和施肥机械的研发与推广。

3.2.3 优良品种选育与合理配置在降雨400 mm以下旱作区应选育抗旱性较强、耐青干、中高秆(90 cm)品种;降雨400 mm以上地区注重选用对条锈病、白粉病抗(耐)性较强、抗旱性适度、丰产性较突出、抗倒伏的品种;河西走廊灌区春小麦应注意选择中早熟、抗干热风、抗倒伏品种;沿黄灌区春小麦应注意选择抗锈、抗白粉病、抗倒伏、耐盐碱的品种。灌区小麦要求株型较紧凑、在河西走廊灌区株高不宜超过85 cm、其它灌区不宜超过90 cm。

在注重高产高抗优质品种选育的同时,加强选育适用不同加工要求的优质品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提高或维持现有单产的基础上,选育和引进筛选出适合于制面包的强筋力硬红(或硬白)小麦品种。要求蛋白质含量在15.0%以上,湿面筋含量30.0%以上,面团稳定时间8.0 min以上。(2)选育和引进筛选适应半湿润地区种植的、适合制作糕点、饼干或啤酒的软质小麦品种。要求蛋白质含量低于9.0%,湿面筋含量28.0%以下。(3)发展适合甘肃旱地种植的高营养、强筋力的硬质小麦,要求蛋白质含量17.0%~20.0%、赖氨酸含量0.4%以上,湿面筋含量42.0%~50.0%以上。品种用途有三:一是生产高营养的面粉,形成西部旱地特色产品。主要用于制作兰州牛肉面、北方拉条、大饼;二是用作优质配料,以突出的高蛋白、高面筋、高赖氨酸兑配品质不良的小麦,以生产优质专用粉;三是如果制面包品质优良,可生产面包专用粉。前两者是主要目标。

3.2.4 播种技术种好小麦是丰产稳产的关键和成功经验。要牢固树立“七分种、三分管”的理念,提高播种质量。首先,立足常年抗旱,在干旱年份,主要推广找墒播种(即深种浅盖)、镇压提墒播种、等墒播种、造墒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其次,在水肥条件和机械作业条件较好的陇东、陇南、中部旱作麦区,重点推广半精量机械条播技术;在灌溉麦区和年降水600~650 mm、水肥条件较好的旱作川塬区,重点推广以宽幅精播技术为主的精量机械条播技术;在陇南山旱地撒播种植地带,逐步示范推广穴播技术。最后,在冬小麦产区,继续推广适期播种技术。避免过早播种或越播越晚,争取一播全苗、提高播种质量,实现冬前苗全、苗匀、苗壮,减少生长冗余和生长过弱,搭好丰产

架子。

3.2.5 病虫防控技术以药剂拌种和抗病品种选用为重点,建立生育期及时监测防控技术体系。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综合防治,锈病易发区继续推行药剂拌种全覆盖工程。扶持建立反应快速、执行有力、运转高效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队伍,建立“公共植保”和“绿色防控”的模式。

3.2.6 中低产田改造技术以坡改梯和新增灌溉面积为重点,加强农田渠系道路的建设与维护,继续发展集雨补灌和农作养地技术。

4 甘肃小麦生产的政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甘肃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口粮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小麦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小麦生产的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建立小麦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考核机制,制定科学的考评办法,把小麦生产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范畴,调动地方各级政府抓好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发改、财政、农牧、水利、国土、扶贫等有关部门,进一步整合项目资金、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工作机制。

4.2 落实惠农政策,确保农户受益

各级农业部门要广泛宣传国家和甘肃省发展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宣传到户,落实到位。重点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聚集效应,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4.3 强化物资保障、严格农业执法

多方筹措资金,进一步探索建立涉及财政、社会、农民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投入机制。各市(州)、县(区)财政要加大对小麦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有针对性的提高重大技术补贴标准和新型农机具购置补助标准;增加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栽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强化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开发的扶持力度,确保全省小麦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各县(区)要制定相应物资管理制度,对省上统一下达的地膜、农机具和肥料等物资,要切实加强管理,健全档案,本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分户造册,张榜公布,并以户为单位发放物资供应卡,由农户在册卡上签字,确保物资入村到户。对配发的大型机具由县(区)农技中心登记造册,组建机械作业队,或安排到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管护,统一调配使用。

4.4 科学制定规划,统筹协调发展

各县(区)要严格按照全省小麦产业发展意见,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小麦发展规划,确定适宜种植区域,明确主推品种和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对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走良种良法配套,农艺与农机结合之路,特别要把节水省肥减药、绿色安全生产、覆盖栽培、秸秆还田、氮肥后移、机械化作业、良种繁育、统防统治等技术组装配套,集成应用。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夏秋作物比例,推进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实现优化的结构布局。

4.5 开展宣传培训,强化技术指导

小麦主产区要围绕小麦核心技术,切实加大宣传、指导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全程技术指导。要积极引导、培育和扶持小麦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探索构建围绕新型主体的“品种统一、物资统供、病害统防”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省、市、县、乡技术部门要积极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重点、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确保先进实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田间地头,为小麦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化青春, 杨文雄, 袁俊秀. 甘肃省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 (5): 64-66.

[2]杨文雄. 中国西北春小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3]杨文雄. 甘肃小麦生产技术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4]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麦分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6.

[5]常宏, 吕小瑞. 甘肃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发展, 2015, (4): 45-46

[6]张茂康. 甘肃土壤[M]. 农业出版社, 1993.

[7]甘肃农业科学院. 甘肃省小麦区划[M]. 兰州: 1987.

[8]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中国小麦品质区划与高产优质栽培[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9]杨祁峰, 柴宗文, 李福, 等. 甘肃省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甘肃农业科技, 2008, (7): 45-47.

[10]牟丽明. 甘肃省小麦生产及新品种选育繁育问题探析[J]. 中国种业, 2012, (4): 32-33.

[11]柴守玺. 一种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作物种植新技术[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0(5): 42.

[12]韩凡香, 常磊, 柴守玺, 等. 半干旱雨养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对土壤水分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

学报, 2016, 24(7): 874-882.

发展优质高效特色设施农业

发展优质高效特色设施农业 ——肃州区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肃州区委党校孙伟祥 教学目标: 全面、准确地把握设施农业的基本内涵;基本了解肃州区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认识到肃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巨大潜力以及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科学举措;最终为学员创设一个开拓思维、形成共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交流平台。 教学重点: 引导学员更好地解放思想,科学而辩证地认识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有效组织课堂讨论,集中学员智慧,共同探索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大计。 教学方法: 系统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图文展示) 春节来临,在肃州区农村处处洋溢着增收的喜悦,一排排蔬菜温棚错落有致,菜农忙着采摘装车,一座座高标准的暖棚圈舍整齐划一,膘肥体壮的牛羊撒着欢儿,……2010年,依托现代农业的发展,肃州区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加755元,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了7013元。 近年来,肃州区按照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主题,立足区情,超前思维,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种植,积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指导、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探索出了一条在传统农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新路子,与中央、省、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农村发展新思路不谋而合,为千家万户建立稳固的增收支柱产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功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一、肃州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设施农业及其分类(课件展示) 《农业部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农机发》[2008]3号文件对设施农业做出了准确的定义——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塑料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 颜寿农学11-1 20116102 1 实验目的 通过对小麦各个生育期的调查,田间取样,室内考种,分析小麦田间生长状况,田间性状,掌握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计算小麦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 2 实验地点及材料 地点:惠和村农场 工具:直尺、天平、网袋、剪刀等 3 方法及步骤 3.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 记录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 3.2 苗情调查 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0.15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 3.3 小麦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调查 3.4 小麦成熟期有效穗调查 调查一幅小麦有效穗数(5粒以上可算有效穗),测量调查区域面积,计算亩有效穗 3.5 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调查 连续取样30株,取3次,3次重复:分别调查株高、穗长、节间长、叶片间距(计算叶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 将穗子剪下,脱粒,计算穗粒数,晒干后称量,计算千粒重(两个500)粒;将剩余茎干、颖壳、穗轴合在一起,晒干后称重,计算生物产量,将籽粒产量除以生物产量,得到经济系数。 4 计算内容 4.1 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 4.2 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 4.3 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4.4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4.5 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 4.6 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 4.7着粒密度=穗粒数/穗长 5 调查与考种结果 5.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见表一 表一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 播种出苗三叶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开花灌浆成熟10.31 11.9 12.17 1.9 1.20 2.7 3.10 4.5 5.8 5.2 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见表二 表二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 编号 1 2 3 4 5 平均(cm)基本苗数(cm)58 55 57 53 52 55 最高苗数(cm)26.16 26.38 26.71 26.70 26.47 26.48 5.3 主要病虫害 田间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5.4 调查区域面积:4×1m2=4m2 调查区域总穗数:613 亩有效穗=总穗数/区域面积×666.7m2=613/6×666.7=68114.5167≈6.81万穗/亩5.5 从田间中取样的30株×3次重复小麦,在实验室测得其穗粒数、千粒重和农艺性状等,记录表格,算得其平均值,记录下表。 5.5 小麦测产及农艺性状调查 5.5.1 数据统计 重复一:

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风电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论文题目: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的风能约为,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X107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其能量大大超过地球上水流的能量,也大于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能量的总和。在各种能源中,风能是利用起来比较简单的一种,它不同于煤、石油、天然气,需要从地下采掘出来;也不同于水能,必须建造大坝来推动水轮机运转;也不像核能那样,需要昂贵的装置和防护设备。另外,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不会产生任何污染。与其他新能源相比,风能优势突出:风能安全、清洁。而且相对来说,风能是就地取材,且用之不竭,在这一点上,风电优于其他发电。 关键词:风力资源丰富;风电安全且清洁;风能用之不竭 目录

第1章绪论 引言 气候变暖将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各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尽量不影响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透过全球气候升高这个现象,我们现目前必须的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而改变目前现状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选择清洁型(相对于煤石油等而言,对于植物动物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相对而言较少甚至可以达到零的能源)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火力发电。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风力发电是目前最快发现的最快的清洁能源,且风能是可再生能源。对它加以使用相对而言能使得时下大地所遭受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风力发电与传统发电进行相比较风力发电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所以对风能加以利用,这样能相对有效的改变目前世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样大大的避免造成臭氧空洞以及形成酸雨之类的自然危害,也有利于降低全球的气温。所以加大风力发电建设是改善现目前世界环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国际上对于新能源的开发这一方面做了许多调查和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这一方面德国是做的最好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起至今,在德国的风电机组总功率即使已越过1万兆瓦的大关,并且已完成了近万个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所占比例已达到了全球风力发电总量的1/3,然而数据研究表明德国近年来减少了约1700万吨的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通过德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说明开发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是减少全球气温升温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力途径。德国竭力用实际行动为《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在风力方面也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可被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10亿kW左右。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根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调查研究并所给出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提供的预测结果显示,预计到22世纪初大地平均气温或许会增高—℃。以及伴随着国民日常需求的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的用电量也日益增长,伴随着电力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发电机组的不断增大以及技术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大自然给予我们不可再生能源的衰竭、对于用电量的不断升高、全球气温的升温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开发新能源发电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我国疆域广阔并且有着十分丰富的风力

甘肃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甘肃省小麦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杨文雄,杨长刚,王世红,柳娜,张雪婷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甘肃省作为中国小麦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11个省份之一,其小麦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取得长足进步,但相比其他10个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在总结“十二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在优良品种选育、抗旱栽培技术研发以及综合技术集成等方面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期间甘肃小麦产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麦;生产技术;建议;甘肃省 Development and Suggestions of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 Gansu Province Yang Wenxiong, Yang Changgang, Wang Shihong, Liu Na, Zhang Xueting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11 provinces that have the wheat farming field of over 1000 mu, the wheat industry whe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Gansu province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12th Five-Year Plan, yet there is still a great gap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10 provinc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Gansu province in the fine varieties selection, the research of

甘肃2017年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甘肃省2017年现代农业主导产业 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既是我省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7年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安排部署,2017年利用中央财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对草食畜牧业发展给予扶持。为明确建设思路、加强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牛羊产业竞争力、助推富民强县为目标,按照省政府“三重三一”决策部署,设立牛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县富民产业培育和牛羊产业大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 (二)基本原则 1.突出扶持重点。按照扶贫攻坚总体部署和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富民产业培育和牛羊产业大县牛羊产业提质增效。

2.支持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制约全省牛羊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现代畜牧业产业链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 3.注重生态保护。按照生态、高效、绿色、健康发展要求,加强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减量化生产、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以草定畜,发展设施养殖,缓解祁连山保护区等草原牧区草畜矛盾,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4.加强绩效考核。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及效益进行科学评价。 (三)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草食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特色优势明显、产业竞争力较强、促农增收作用突出的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格局。2017年项目县(区)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75%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50%以上,畜牧业增加值年增长7%以上,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59%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省草食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62%,农牧民人均养殖牛羊现金收入达到800元,把草食畜牧业培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二、项目实施范围和基本条件 (一)实施范围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风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中国更是风能大国,据统计中国风能的技术开发量可达3亿千瓦-6亿千瓦,而且中国风能资源分布集中,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据考察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即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草原和戈壁地带;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带。 这些地区一般都缺少煤炭等常规能源并且在时间上冬春季风大、降雨量少,夏季风小、降雨量大,而风电正好能够弥补火电的缺陷并与水电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有较好的互补性。 一、风电发展现状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截至2017年底,中国以约4182.7万千瓦的累积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较瓦,到2020年可达1.5亿千瓦。 (二)风电投资企业风电投资企业包括开发商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 从风电开发商的分布来看,更向能源投资企业集中,2017年能源投资企业风电装机在已经建成的风电装机中的比例已高达90%,其中中央能源投资企业的比例超过了80%,五大电力集团超过了50%。 其他国有投资商、外资和民企比例的总和还不到10%,地方国有非能源企业、外企和民企大都退出,仅剩下中国风电、天润等少数企业在“苦苦挣扎,当年新增和累计在全国中的份额也很小。

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来看,主要是国内风电整机企业为主,2017年累计和新增的市场份额中,前3名、前5名和前10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5.5%和发电;由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3mw风电机组也已经成功下线。 此外,中国华锐、金风、东汽、海装、湘电等企业已开始研制单机容量为5mw的风电机组。 中国开始全面迈进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的领域。 2017年,国际上公认中国很难建成自主化的海上风电项目,然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中标的上海东海大桥项目,用完全中国自主的技术和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装机,并于2017年成功投产运营,令世界风电行业震惊。 (四)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目前,风电并网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风电异地发电机组技术对电网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风的波动性使风电场的输出功率的波动性难以对风电场制定和实施准确的发电计划。 它们使得风电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对于这种电力上网“不给力的现况,国家和电网企业都在积极努力地解决好风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除东北的风电基地全部由东北电网消纳和江苏沿海等近海和海上风电基地主要是就地消纳之外,其余各大风电基地就近消费一部分电力和电量之外的电力外送的基本考虑是:河北风电基地和蒙西风电基地近期主要送入华北电网;2020年前后需要山东电网接纳部分电力和电量;蒙东风电基地近期送入东北电网和华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和新疆哈密风电基地近期送入

农作物小麦生产技术测试题

农作物小麦生产技术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100分) 1、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是 A 小麦的一生 B 小麦的生育期 C 小麦的生育时期 D 小麦的生活年史 2、小麦的一生被划分成多少个生育时期 A3 个B 10 个 C 12个 D 8个 3、小麦的三叶期50%以上主茎第3 片叶伸出 A1CMB 2CM C 3CM D 4CM 4、小麦的灌浆期是50%以上子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A70%B 80% C 75% D 100% 5、小麦xx 期的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下 A5B 10 C 3 D 0 6、小麦能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A 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 养分 7、小麦没通过阶段发育时不能

A 分蘖 B 结实 C xx D 长叶 &小麦的某一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条件是温度0-7C,时间15-35天,则这一品种是 A 冬性品种 B 春性品种 C 半冬性品种 D 反应敏感型品种 9、小麦阶段发育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不包括 A 引种 B 确定适宜的播期和播量 C 肥水管理 D 确定适宜收获期 1 0、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有 A 穗数 B 株数 C 粒数 D 粒重 11、小麦底肥的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 A30-50%B 40-60% C 60-80% D 50-70% 12、用尿素做小麦种肥时每亩用量一般为 A1.5-2.5 公斤B 1-2 公斤 C 5公斤 D 3-4 公斤 1 3、小麦播种时,土壤耕层水分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 A60-70%B 70-75% C 75-80% D 80-90% 14、当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 C时可播种 A 冬性品种 B 半冬性品种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07-20 点击数:28 来源:自治区政协农牧业委员会 甘肃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根据甘肃省政协常委会今年工作的安排,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就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甘肃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已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共识。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4个1000万亩工程”,并相继出台了若干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专项扶持办法和发展规划,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及其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近些年来,甘肃因地制宜,从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入手,加快结构调整,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马铃薯、中药材、制种、酿酒原料、果品、草食畜、蔬菜、花卉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面积达到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重点扶持的18个肉牛大县养牛259万头,占全省的52%;31个肉羊大县养羊1432万只,占全省的75%;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达到4880个。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增至1806个,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53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5.15亿元,销售收入340.5亿元,净利润27.8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达46个,出口创汇2.01亿美元。二是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龙头企业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51个,质检机构通过质量认证的240个,通过ISO9000、HACCP、GAP、GMP等质量体系认证的37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驰名)商标的185个,获得“三品”(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228个、产品546种。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止2010年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800个,比2009年翻了一番,带动农民会员和非成员农户140万户,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达到83亿元,专业合作社总收入达到62亿元。 4.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一是“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发展较快。兰州高原夏菜已成为甘肃的一张名片,享誉省内外。形成了武威的人参果、武山县的“盘龙”韭菜、永靖县的“刘家峡”西红柿等一批地方品牌。二是标准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制定蔬菜质量标准体系,推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建成各类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420个、面积达287万亩,总产量565万吨,

小麦生产总结

小麦生产总结 篇一: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 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 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 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

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 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 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着,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本区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海拔1100~2240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最冷月平均气

小麦需肥规律具体总结概括

小麦需肥规律具体总结概 括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国农业信息网: 1 小麦需肥特性是什么 答:小麦每形成100 kg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3 kg、磷素(P 2O 5 )1~1.7 kg、钾素(K 2 O)~3.3 kg,氮、磷、钾比例为1∶∶。由于各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等条件不同,小麦产量也不同,因而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和每形成100 kg 籽粒所需养分的数量、比例也不相同。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本相似。一般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在小麦苗期,初生根细小,吸收养分能力较弱,应有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小麦拔节至孕穗、抽穗期,植株从营养生长过渡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的阶段,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麦穗大小和穗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因此,适期施拔节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明显的作用。小麦在抽穗至乳熟期,仍应保持良好的氮、磷、钾营养,以延长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产物的转化运转,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饱满和增重。小麦后期缺肥,可采取根外追肥。 小麦平衡施肥技术 作者:佚名来源于:本站原创点击数:658 盐城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 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

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着,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

甘肃农业概况

全省农业发展概况 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09.7万吨,肉类产量92.3万吨,禽蛋产量11.4万吨,奶类产量5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5.3万亩,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2279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0%,农机化发展总体进入了中级阶段。农民人均纯收入4506.7元。全省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2000 万亩以上,特色优势作物面积2805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一半。 从总体上看,甘肃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基础落后,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比较多。同时,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年来,全省各地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思维谋划农业工作,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大幅增产,实现了粮食自给,果菜外调,特产出口。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09.7万吨,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畜产品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产品不仅数量越来越充足,而且品种越来越丰富。我省销往省外的马铃薯、高原夏菜、果品、牛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超过1200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增强。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96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758万亩。全省规模养殖有了长足发展,规模养殖、集中发展、整县推进已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农业形态和功能得到明显拓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等农业形态应运而生。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等传统功能不断拓展和深化,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日益凸现。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粮、经、饲“三元”结构基本形成,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苜蓿草等5个产业和产品面积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精)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中国风电发展现状与潜力分析 风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取之不尽,中国更是风能大国,据统计中国风能的技术开发量可达3亿千瓦-6亿千瓦,而且中国风能资源分布集中,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据考察中国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两个带状地区,一条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 区丰富带”即西北、华北和东北的草原和戈壁地带;另一条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即东部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地带。这些地区一般都缺少煤炭等常规能源并且在时间上冬春季风大、降雨量少,夏季风小、降雨量大,而风电正好能够弥补火电的缺陷并与水电的枯水期 和丰水期有较好的互补性。 一、风电发展现状 据统计,从2017年开始,中国的风电总装机连续5年实现翻番,截至2017年底,中国 以约4182.7万千瓦的累积风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较 瓦,到2020年可达1.5亿千瓦。 (二)风电投资企业 风电投资企业包括开发商与风电装机制造企业。从风电开发商的分布来看,更向能源投资企业集中,2017年能源投资企业风电装机在已经建成的风电装机中的比例已高达90%, 其中中央能源投资企业的比例超过了80%,五大电力集团超过了50%。其他国有投资商、外资和民企比例的总和还不到10%,地方国有非能源企业、外企和民企大都退出,仅剩下中国风电、天润等少数企业在“苦苦挣扎”,当年新增和累计在全国中的份额也很小。从风 电装机制造企业来看,主要是国内风电整机企业为主,2017年累计和新增的市场份额中,前3名、前5名和前10名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55.5%和 发电;由沈阳工业大学研制的3mw风电机组也已经成功下线。此外,中国华锐、金风、 东汽、海装、湘电等企业已开始研制单机容量为5mw的风电机组。中国开始全面迈进多mw级风电机组研制的领域。2017年,国际上公认中国很难建成自主化的海上风电项目,然而,华锐风电科技集团中标的上海东海大桥项目,用完全中国自主的技术和产品,用两 年的时间实现了装机,并于2017年成功投产运营,令世界风电行业震惊。 (四)风电场并网运行管理 目前,风电并网主要存在两大问题:风电异地发电机组技术对电网安全稳定产生影响、风 的波动性使风电场的输出功率的波动性难以对风电场制定和实施准确的发电计划。它们使 得风电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种电力上网“不给力”的现况,国家和电网企业都在积极 努力地解决好风电基地电力外送问题,除东北的风电基地全部由东北电网消纳和江苏沿海 等近海和海上风电基地主要是就地消纳之外,其余各大风电基地就近消费一部分电力和电 量之外的电力外送的基本考虑是:河北风电基地和蒙西风电基地近期主要送入华北电网;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完整版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公斤,总产达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公斤,增幅%,总产增加万公斤,增幅%。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粒,千粒重为克(雨前克,雨后克),与去年的万、粒和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万头,穗粒数增加粒,千粒重减少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

欧洲风电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风电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是世界最主要的经济共同体之一,目前有25个成员国,总面积约为39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亿。2006年,欧盟国民生产总值为10.8万亿欧元,居世界首位,能源消耗总量17.47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优质能源约占83%,煤炭等固体能源占17%,能源对外依存度为64%。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并应对气候变化,欧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自1990年以来,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了能源消耗的缓慢增长,至2006年间,GDP年均增长速度2%,能源消费增长0.83%,15年能源消费总量仅增加了约2亿吨油当量,并且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使吨油当量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90年的2.43吨下降到2004年的2.21吨。欧盟能源结构的有效改善与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密切相关,到2006年,欧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占其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已达到6.3%。风电在欧盟可再生能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05年欧盟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4000多万千瓦,提前5年实现了2010年风电装机4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2006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在全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比例达到了30%以上,仅次于天然气发电的新增容量,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到4855万千瓦,占世界风电装机总容量的65%。这些指标充分证明欧盟已成为世界风电发展的领头雁。 一、风电已成为主要替代能源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欧盟就提出了大力发展风电的计划和目标,即:201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并且要求其成员国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制定本国的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在丹麦、德国和西班牙等国的带动下,风电在欧盟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发展,到2006年底,欧盟已有7个国家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了100万千瓦,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前10名的国家中,欧盟成员国占了7个。2006年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欧盟25国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比例达到5.4%和3%,其中丹麦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占该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比例分别为25%和 20%、德国为17%和7%,西班牙为15%和6%。2006年,在欧盟新增发电装机容量中,风电的增长量超过核电、水电和煤电等,仅次于天然气发电,占全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30%。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一)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分析(一) 摘要: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结合甘肃实际,搞好农业制度创新和区位品牌塑造,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 境,实现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甘肃;特色农业;竞争力;优势;劣势 1甘肃特色农业布局 甘肃是西部的农业大省,受资源条件、地理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农业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经过多年的扶持,甘肃已初步形成了草食畜、马铃薯两大的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制种、蔬菜、水果、中药材、啤酒原料、棉花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及食用百合、蚕豆、烤烟、球根花卉、黄花菜、油橄榄、小杂粮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小产业集群也逐步成形:金昌的啤酒麦芽加工集群,张掖的玉米制种加工集群,庆阳的白瓜子加工集群等。许多特色农产品成为满足全国需求的主要供应源,且大量出口海外。例如甘肃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积目前已达到750万亩,居全国第一;中药材、啤酒大麦达210万亩和134万亩,年产量分别达34万吨和38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发展到123万亩,制种量占全国用种量的53%;全国50强制种企业已有一半以上在甘肃省落户;脱水蔬菜、番茄酱、果酒果汁、优质小杂粮、油橄榄等农产品还出口日本、韩国、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 尽管甘肃特色农业近年发展迅速,但和周边其它省份相比,甘肃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确分析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对及时弥补特色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制 定相应的政策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 2.1自然资源优势 甘肃省地域广阔,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全省耕地面积5229.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8%,人均占有耕地2.0亩。甘肃农业栽培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繁多。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耕地面积大,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有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天然草场2.69亿亩,是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野生动物 资源丰富,在650多种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 2.2人力资源优势 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根据全面统计,200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规模为1213.3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全部人口有1084.92万人,除16岁以上在校学生数、家务劳动数及其他外,甘肃省农村实有劳动力1050.49万人,按全省农村457.14万户计算,平均每户拥有劳动力2.30人。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劳动力555.85万人,占52.91%;女性劳动力494.64万人,占47.09%。从年龄结构上看:据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省19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6%,19-34岁的劳动力占42.48%,35-44岁的劳动力占21.46%,45-59岁的劳动力占22.42%,60岁及以上的劳动力占6.78%。以上数据表明,甘肃农业劳动力年轻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2.3政策法规优势 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政策措施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力度。近五年来,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开发力度加大。国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