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长江中下游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

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

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

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

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

攀枝花等。

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

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板书设计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优质稻品种简介 由于从2000年起南方早籼稻品种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较大推广。各地确定的优质稻品种,湖南高档的为湘晚籼2号、3号、5号、9号、10号、11号、中香1号,中档的为中优早5号、中优早81、中鉴100、香两优68、培两优288;江西早稻为嘉育948、金优402、优Ⅰ402、嘉早935、赣早籼37号、香两优68、安两优早25、中鉴100,晚稻为中香1号、赣晚籼19号、赣晚籼923、江西丝苗、鹰优晚、赣晚籼14号、65002、金优桂99、博优752;湖北优质的有扬稻6号、嘉育948、舟903、金优桂99、常优63、荆优928、金优158、香两优68、金优402、中优的有Ⅱ优838、Ⅱ优501;四川省扩大推广金优、D优、K优系列优质稻以及菲优多系1号等优质高产新组合。现将主要的优质稻品种简介如下: (1)中优早81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4-1995年参加江西省早籼区试,每667 m2平均产量344.1 kg;湖南省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28 kg。全生育期106-109天,株高80 cm,千粒重24 g。据农业部米质测试中心分析,米质多项指标达部颁一级米标准。抗稻瘟病。 (2)中优早5号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1995年参加湖南省中熟早籼区试,平均产量402.7 kg/667 m2;1996年续试,667 m2产量420.8 kg。1996年江西省早籼早熟组区试,667 m2产量388.8 kg。全生育期111-112天。1996年经农业部米质分析测试中心测试,米质达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综合评价优于舟903。中抗白叶枯病。 (3)中鉴100系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优质早籼稻品种。1997、1998年参加湖南省区试,平均每667 m2产量440 kg。全生育期106天,被评为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经鉴定,中抗白叶枯病,高感稻瘟病。株高80-85 cm,耐肥抗倒,分孽力较强,谷长粒型,千粒重24g。 (4)嘉育948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1995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联品试验,平均单产433.0 kg/667 m2;1996年试验,产量为495.3 kg/667 m2,生产试验单产445.3 kg/667 m2。全生育期107天左右。据中国水稻所谷化系测定,米质达到部颁二级优质米标准。穗瘟平均3.2级,白叶枯病抗性4.6级,纹枯病轻,耐肥抗倒。 (5)嘉早935原名Z91-35,系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早籼品种。1996年参加浙江省“9410”工程品比试验,平均产量500.3 kg/667 m2。1997年大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19.1 kg/667 m2。1998年全国南方稻区区试,平均产量453.6 kg/667 m2;1998年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量434.1 kg。全生育期109天。分蘖中等,耐肥抗倒。米质测定,精米率、碱消值、胶稠度3项指标达部颁一级食用优质米标准;糙米率、粒形、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达二级米标准。中抗稻瘟病。 (6)舟903原名舟优903,是浙江省舟山市农科所选育而成的杂交稻组合。大田产量一般每667 m2400-450 kg,高的超500 kg,最高产达613.5 kg。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各项指标达部颁1-2级标准。全生育期106-114天。耐低温,后期耐高温,耐涝,较耐盐碱,较抗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差。 (7)培两优288系湖南农业大学选配的“两系”杂交晚籼组合。全生育期115天。每667 m2产量449 kg,耐肥抗倒,米质达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标准。经鉴定,中抗穗瘟,感叶瘟,抗白叶枯病。

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建议

2014-09-04 08:57 收藏分享到: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及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及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制定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布局和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和“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和“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终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 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专门负责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项目论证等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集成优化长江流域产业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分工互补、差异发展。要在省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衔接配套的产业布局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联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布局匹配、衔接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0继续教育: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10.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2.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10.0分) A.30 B.80 C.40 D.60 3.()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4.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10.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2.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中,“划定三线”指的是()。(10.0分)) A.城市建设红线 B.基本农田红线 C.交通设施红线 D.生态保护红线 1.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0.0分) 2.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要按照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园区、园区向城市和城镇集中,拉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10.0分)

3.“多规合一”,是指将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三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10.0分) 4.制定更加科学公平的生态补偿机制,要充分考虑生态区流域面积、水源保护的数量和质量等关键因素,制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成本、损失评估等量化指标和绩效考评体系。(10.0分)

2019中考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2019中考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1.范围和位置 该区由湘、鄂、赣、皖、苏、浙、沪六省一市组成,大部分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和南岭以北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东临东海和黄海。 2.地形与重要农业区 本区以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河网密布,水热资源充足,号称“鱼米之乡”,是我国稻米、棉花、油菜和蚕丝的重要产区。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3.气候和土壤 四季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热条件充足,生长期长,作物多一年两熟,有利于农业发展。但降雨不稳定;伏旱严重,对农业有影响。 梅雨和伏旱问题:梅雨不稳定,易产生旱涝问题。伏旱严重,抗旱任务重。 红壤是本区的土壤,铁、铝成分较多,属酸性土壤,有机质少,上质粘重,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加以改良。 4.亚热带林业资源 该区是亚热带经济林和用材林的重要产区,经济林以茶叶、油桐、油茶和柑桔为主;用材林以杉木、马尾松、毛竹为主。 5.淮河的治理 淮河解放前水患频繁,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淮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大别山区的梅山水库、桐柏山区的南湾水库等已发挥了效益。位于安徽的愣史杭灌区是淮河流域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浙江有新安江水电站、湖南有拓溪水电站。 6.矿产和主要工业 江四德兴、安徽铜陵、湖北大冶产铜;江西大余产钨;湖南锡矿山产锑;湖南水口山产铅锌。宝山、武汉、马鞍山是重要的钢铁基地。位于长江边上大型的宝山钢铁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7.水陆交通发达 本区交通运输的主要特色是,发达的水陆交通占优势地位,南京、武汉、宜昌、长沙、南昌是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上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是这个地区几个重要港口,是通往华南以及世界各地的门户。 8.城市密集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河港与海港、综合性工业基地。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机械、化学、纺织、食品等生产基地,早有“九省通衢”之称。南京是历史名城。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研究_胡春燕

第44卷第10期2013年5月 人民长江Yangtze River Vol.44,No.10May ,2013 收稿日期:2013-04-01 作者简介:胡春燕,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水利规划设计。E -mail :huchunyan@cjwsjy.com.cn 文章编号:1001-4179(2013)10-0052-04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研究 胡春燕,侯卫国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处,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事关该区域的防洪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且上游水库群和三峡工程的兴建和运用,对中下游防洪、航运和供水等方面的影响逐步显现,迫切需要尽快开展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规划。从全面系统治理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初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河势控制规划方案、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的综合治理措施;对洲滩、岸线治理以及采砂活动治理和规划进行了专项介绍;并阐述了五大类具体的河道治理工程措施。为保证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河势稳定、通航顺畅等提供了有益参考。关 键 词:河道治理;防洪;航运;洲滩;长江中下游 中图法分类号:TV212 文献标志码:A 1 概况及规划历程 1.1 基本情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河口50号灯 标,全长1893km ,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 上海等6省市。自宜昌至湖口为长江中游,长约955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938km 。长江中下游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沿程各河段水文泥沙条件和河 床边界条件不同,形成的河型也不同。从总体上看,中下游河道可分为微弯单一型、蜿蜒型和分汊型三大类,其中以分汊型为主,其长度约占总长的60%。根据河势河型和控制节点,将中下游河道划分为30个河段,又根据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划分为重点河段和一般河段。1.2 规划治理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基本处于自然演变状态,干流两岸约4000km 长的岸线中崩岸长度达1500km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水利委员会(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江委”)会同地方水利部门,开展中下游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指导下,完成了下荆江中洲子、上车湾裁弯工程,南京、镇扬等河段整治工程和中下游及长江河口大量的 护岸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入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河道治理系统性、综合性要求认识的提高,进一步开展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的规划研究 工作。在1990年长江委编制完成的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 (以下简称“90长流规”)中,提出了“以防洪、航运与岸线利用为主要目标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并经国务院批准。随后,长江委于1997年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 (以下简称“1997规划”),1998年得到水利部批准。1998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洪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大水过 后,在“1997规划”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完成了保障堤防安全的防洪护岸工程,实施了下荆江、簰洲湾、铜陵、芜裕等河段的河势控制工程,开展了马鞍山河段一期、南京河段二期、镇扬河段二期、扬中河段一期、澄通河段一期等综合整治工程。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中下游干流河道崩岸强度与频度明显大于蓄水运用前,为了保障防洪安全,维护河势稳定,长江委于2006年组织实施了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2008年长江口综合整治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后,新通海沙、中央沙、青草沙等整治工程已实施完成。据统计,截至到2010年,长江中下游累计完成护岸工 DOI:10.16232/https://www.360docs.net/doc/0417802741.html,ki.1001-4179.2013.10.024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20考试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考试 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多点”的是()。(3.0分) A.三大城市群 B.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 C.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D.沿江发展轴 我的答案:C √答对 2.长江中上游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借鉴()模式,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转移,切实防止出现污染转移和环境风险聚集。( 3.0分) A.负面清单管理 B.合同能源管理 C.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D.“智慧+”环境监管 我的答案:A √答对 3.()是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主要载体,而且主导作用还在进一步强化。(3.0分) A.三大城市群 B.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 C.沿江发展轴 D.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我的答案:A √答对 4.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3.0分) A.30 B.80 C.40 D.60 我的答案:C √答对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3.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我的答案:D √答对 6.长江经济带的面积约()万平方公里。(3.0分) A.150

B.205 C.301 D.508 我的答案:B√答对 7.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两翼”的是()。(3.0分) A.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B.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 C.沿江发展轴 D.三大城市群 我的答案:B √答对 8.长江经济带的规划范围,包括()个省市。(3.0分) A.12 B.15 C.9 D.11 我的答案:D √答对 9.()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3.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我的答案:B √答对 10.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3.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我的答案:A √答对 多选题 1.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4.0分)) A.东 B.西 C.南 D.中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知识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 位置的重要性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长江沿江地带,它在“H”型格局中起什么作用 A.辐射作用B.纽带作用C.“厂”的作用D.“店”的作用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区域东部临南海,扼长江、南海交汇之要冲 B.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C.长江三角洲区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D.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好,现代化程度高 B.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技术力量雄厚 C.上海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者进口 D.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城市 4.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江海交汇之地B.鱼米之乡C.热带季风气候D.全国最大城市群5.5.关于图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B.城市、工业沿江分布,①是武汉,地处长江、赣江、京广铁路交会处 C.图中阴影区域是沪宁杭工业基地,它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D.②是湖口,它是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点 6.下列哪个条件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无关

A.江海交汇的地理位置B.地势平坦 C.矿产资源丰富D.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 读我国某河流域略图,回答7~8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河发源于西藏自治区,流经四川、重庆等省级行政单位 B.甲地出现泥沙淤积、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 C.武汉交通方便,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 D.乙处流量较大,适合发展航运 8.关于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长角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 B.在此城市中能欣赏到“中国第一水乡”的风情 C.它是我国最大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之一 D.莲藕、椰子等可在此大面积种植 二、解答题 9.聚焦特征。 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景观千差万别,区域特征独具特色。读图判断区域名称,并根据信息填写区域特征。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长江干流宜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那么问题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什么?且看以下分解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可能发生暴雨或大暴雨,其中主要暴雨区有:以赣东北为中心,包括湘北、皖南、鄂南,中心区年均降雨量1800~2000毫米;以川西为中心,包括川东、川北、陕南、鄂西、滇黔西北,中心区年均雨量约2000毫米。两个多发暴雨区的暴雨,前者多发生在5、6月,后者多在7、8月。暴雨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与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和上升运动紧密相连,且与洪水发生时间和地区一致,一般是:4~6月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水系及湘江;沅、资、澧水为5~7月,清江、乌江为6~8月,金沙江下段及四川盆地各水系为7~9月,汉江7~10月。在中下游干流7、8月出现洪峰最多,为长江主汛期。10月份以后,长江汛期结束。这种时空的分布,洪峰错开,且平原区有巨大的湖泊水网调节,是有利于河道宣泄与防御的。但有的年份各区域或支流洪水赶前错后,雨期延长,雨区增大,干支流洪水发生不利遭遇,湖泊洼地排水不畅,从而使河道流量急剧增大,乃至超出安全泄量,造成防洪上的紧张局面,甚至产生严重灾害损失。流域内洪灾为害很广,而中下游平原区,则因暴雨洪水汇流,干支流

洪水遭遇,可形成巨大洪流,其中武汉市,特别是荆江区受洪水威胁最大,是全江防洪的重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泻洪。 2、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汇入多。 4、上游地区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荆江河段尤为突出,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5、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的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 目前,长江中下游早稻正处在孕穗期,中稻已进入大面积栽插期。入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严重的气象干旱,造成部分地区早稻生育期推迟、幼穗分化受阻,一些地区中稻秧苗老化、栽插进度缓慢,给当前水稻生产带来很大困难。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过程。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研究提出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方案,建议各地抓住近期降雨的有利时机,指导农民切实加强水稻田间管理,积极应对干旱等不利天气的影响,努力夺取水稻丰收。 一、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一是加强水分管理。进入幼穗分化期的早稻,采用浅水-湿润-露田间歇灌水;进入孕穗期的早稻要建立2-3厘米水层,实行浅水灌溉。对水源紧缺地区,要千方百计保证基本生理需水。二是分类追施穗粒肥。对于近几日内即将抽穗的早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2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对于进入幼穗分化期的中熟早稻和进入孕穗期的迟熟早稻,可看苗每亩追施3-4公斤尿素、3-4公斤氯化钾,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三是防控病虫害。随着6月上旬旱后梅雨季节的到来,病虫危害会加重,要密切关注病虫发生动态,当前要重点防好二化螟,兼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期前3-5天,重点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和稻飞虱等。 二、一季稻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季节差异很大,要根据生产进程不同,采取分类管理措施。一是抓好已栽一季稻田管。部分空闲田和早熟油菜茬口已栽插的早中熟一季稻,目前处于返青活棵至分蘖期。要以保苗为重点,因苗加强田间管理。灌溉保苗,移栽后处于返青活棵期的,要保持有水层,确保活棵;对于活棵后的秧苗,视水源情况采取浅水-湿润-露田的灌水方式,以保苗为目标,待旱情解除后坚持浅水勤灌。追施分蘖肥和穗肥,对进入分蘖期的早熟一季稻,每亩追施5-7公斤尿素、4-6公斤氯化钾的穗肥;对处于返青活棵期的中熟一季稻,在栽后5-7天即每亩施5-7公斤尿素分蘖肥。二是抢雨栽插保面积。充分利用近期降水的有利时机,抢时抢墒栽插。要保证栽插质量,采取边灌水、边整平、边插秧的“三边”作业方式。秧苗过高的可先割去部分秧稍。加大迟插田的亩穴数和基本苗,减少大田的有效分蘖时间。要实施“跑马水”管理,边灌水平田边插秧,插完一块田,将水放到另一块田里,再进行整地插秧,保证栽后有墒,确保成活。要早追提苗肥,4月底前播种迟插老秧,栽后要早追、重施提苗肥,栽后5天每亩即时追施7-10公斤尿素,促进早发快发,以肥补迟。三是抓好一季稻秧田管理。当前在一季稻秧苗大部分处于4叶至7叶期,4月下旬前播种的已过移栽期最佳期,5月初播种的正在适龄移栽期,要针对因缺水迟插秧龄延长和秧苗素质下降等问题,切实加强秧田管理。要坚持旱管,对暂无水移栽的,要旱管控制秧苗生长,适度延长秧龄。缺水严重的秧苗可采取浇水的方式,保持秧苗的基本生理需水,保护秧苗。对不能及时移栽的秧苗,寄栽到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田块,两段秧秧龄一般可延长20天以上。还可采用秧田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完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 年 6 月 目录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由以上海为核心、联系紧密的多个城市组成,主要分布于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格局的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 市,国土面积21.17 万平方公里,2014 年地区生产总值12.67 万亿元,总人口1.5 亿人,分别约占全国的 2.2%、18.5%、11.0%。 规划期为2016—2020 年,远期展望到2030 年。 图 1 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针对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抓住重大机遇,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更大跨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 第一节重大意义 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是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由之路。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全面

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oC~6500o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简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简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机械采砂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类采砂船只遍及长江中下游河段,在暴利的驱动下,采砂船只越来越多,采砂船只的动力越来越大,采砂呈规模之势,形成滥采乱挖的混乱局面,给对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河势稳定、防洪和通航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等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加强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维护长江河势稳定,保障防洪和通航安全,国务院2001年10月颁布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条例》规定,国家对长江采砂实行统一规划制度。长江采砂规划由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和重庆市、上海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征求长江航务管理局和长江海事机构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前,应当征求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编制经过 根据水利部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自2001年初开始启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工作。2001年4月长江委向水利部编制上报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项目设计任务

书》。5月,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规总院)召开审查会议,原则通过了长江委上报的采砂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1]329号文批复了该任务书。根据任务书确定的总体安排,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按轻重缓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应急报告,满足长江中下游采砂及管理的急需;第二阶段编制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 2001年11月,长江委会同长江中下游有关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应急报告》(以下简称《应急报告》),经充分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后,向水利部报送了《应急报告》。2002年1月,水规总院审查通过了《应急报告》。2002年4月,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149号文批复了《应急报告》。 在《应急报告》报批的同时,长江委抓紧进行第二阶段的编制工作。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开展了相关的勘探测量工作,并对长江中下游河床地质组成、泥沙补给的基本规律以及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中下游泥沙补给的影响等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大量外业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长江委于2002年5月编制完成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征求意见稿)。经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后,2002年6月,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报告》(送审稿)。 2002年9月,水规总院在北京召开了审查会议。根据审查会议讨论意见,长江委对规划报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规划中调整和新增的可采区,再次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2002年10月提交了《长江

考试答案长江经济带

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下列选项中,属于长江经济带的“多点”的是()。(10.0分) A.三大城市群 B.沪昆南翼和沪蓉北翼 C.城市群之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D.沿江发展轴 我的答案:C√答对 2.()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A.生态功能区 B.生态保护红线 C.“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 D.产业布局 我的答案:B√答对 3.划分功能区就是适合开发的地区(),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而不适合开发的地区加强保护,减少人类活动,限制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10.0分)

A.加快发展 B.加强服务 C.注重GDP指数 D.强调工业 我的答案:A√答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长江经济带的“三极”的是()。(10.0分) A.长三角城市群 B.长江中游城市群 C.成渝城市群 D.京津冀城市群 我的答案:D√答对 1.空间规划应实现“多规合一”,合理“确定三区”,“三区”指的是()。(10.0分)) A.城乡建设区 B.农业发展区 C.生态保护区 D.工业集聚区 我的答案:ABC√答对

2.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三大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10.0分)) A.东 B.西 C.南 D.中 我的答案:ABD√答对 1.“多规合一”,是指将经济发展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交通规划三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10.0分) 我的答案:错误√答对 2.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长江干流上中下游、支流上中下游、相邻省市、关联产业、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等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生态保护红线就是根据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持自然本底、保障生态系统完整和稳定性等要求划定的生态保护边界。(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教案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一、概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旅游地理环境要素 2、理解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3、掌握长江中下游旅游区重点旅游城市、风景名胜区的名称和分布 (二)能力训练点 1、阅读地图及从地图上获得旅游信息的能力 2、从旅游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的道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赏析旅游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让学生形成动态的旅游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从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秀美的名胜山水中,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在旅游美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地形、气候、交通条件及该区域的景观特色 (二)难点: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理要素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影响 2、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旅游资源的特征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对该区域图形分析,建立旅游空间概念 2、通过启发性情景问题设问和学生讨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3、通过展示该区域的音像、视听资料,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形成学生自己的 知识体系 三、教学课时 1 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1、长江中下游旅游区地形、交通图和反映该区域特色的景观图 2、多媒体教室和Powerpoint 课件 3、学生当堂练习作业(课前印好) 五、师生互动设计 讨论、部分学生回答提问和多媒体课件演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聆听歌曲《长江之歌》,滔滔江水,奔腾到海,古往今来,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虽然我们宁国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看过长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给我们带来大量旅游信息的优势,充分地来领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的风光。 (板书)长江中下游旅游区 一、概述 (二)讲授新课 (以下采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教学) [风光欣赏]:(图片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对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特色景观进行审美赏析)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对策

第40卷第16期 2009年8月     人 民 长 江 Yangtze River     Vol.40,No.16 Aug. ,2009收稿日期:2009-01-1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三峡工程运用后泥沙与防洪关键技术研究”之课题五“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下游防 洪技术研究”(2006BAB05B05) 作者简介:陈肃利,男,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9)16-0008-03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对策 陈肃利 胡春燕 王永忠 (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事关中下游防洪安全及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近年来在上游来沙减少和三峡工程的作用下,清水下泄导致中下游干流河道发生了长距离的冲刷,并引起局部河势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下游干流河道的治理对策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 键 词:河道治理;治理措施;长江中下游;三峡工程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1 长江中下游河道概况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50号灯标,全长1893km。北岸主要有沮漳河、汉江、 水、倒水、举水、巴河、浠水、华阳河、皖河、巢湖水系、滁河、淮河入江水道等;南岸主要有清江、洞庭湖水系、陆水、富水、鄱阳湖水系、青弋江、水阳江、太湖水系、黄浦江等。荆江南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四口分流入洞庭湖(调弦口于1959年建闸控制)。南北大运河在镇扬河段中部穿越长江。 长江中下游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沿程各河段水文泥沙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不同,形成的河型也不同。从总体上看,中下游的河型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蜿蜒型和分汊型4大类。其中以分汊型为主,其长度约占总长的60%。宜昌至枝城河段长约60km,是山区河流进入平原河流的过渡段,两岸有低山丘陵和阶地控制,河岸抗冲能力较强,为顺直或微弯河型,河床稳定性较好,区间内有支流清江在宜都处入汇;枝城至城陵矶河段为荆江河段,流经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其中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70km,为弯曲分汊型河道,下荆江长约1 75km;为典型的蜿蜒型河道。荆江北岸有支流沮漳河入汇,南岸沿程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已于1959年建闸控制)分流入洞庭湖。上荆江沙市河湾的三八滩汊道和公安河湾的突起洲汊道在1 998年大洪水后河势发生剧烈变化,突出表现为三八滩冲毁消失,突起洲左汊扩大。下荆江河段随三口分流分沙的持续减小,河势尚处于调整变化之中。城陵矶至湖口段总体为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河道,总体河势相对较稳定,河道演变主要表现为顺直段主流摆动,两岸交替冲淤,弯道内凹岸冲刷,分汊段主、支汊交替消长。湖口以下河段,分汊河型较湖口以上更为发育,洲汊众多。窄段一般一岸或两 岸有山矶节点控制,河槽窄深而稳定。分汊段主流易发生往复摆动,河床演变强度大于中游河道。 近6 0a来,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以控制河势和防洪保安为主要目标的河道治理工程,包括较大规模的护岸工程、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部分分汊河段的堵汊工程等,共完成护岸约1600km,抛石约9100余万立方米,修建丁坝685座、各类沉排 约520万m3 。通过上述治理,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得到了基本 控制,总体河势趋向稳定。但近年来在上游来沙减少及三峡工程的共同作用下,清水下泄使得坝下游河道处于冲刷状态,致使局部河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流经广阔的冲积平原,区域内工农业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好,是长江流域的精华地带,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江经济的发展,对长江的依赖愈来愈大,与中下游干流河道某些河段河势不稳定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也对河道及沿岸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没有一个稳定而良好的河势,就会给防洪、航运和沿江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就会影响将来长江的进一步综合利用和流域经济的持续发展。现状河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为冲积平原河流,河岸地质构造为二元结构,抗冲性较差,河床冲淤变化剧烈,迎流顶冲段常发生崩塌险情。加之上游来水来沙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幅度大,随机性强的特点,导致主流顶冲点上提下挫幅度大,有的汊道分流比变化幅度大。 (2)以往河道治理工程大都是以防洪保安为主要目标,治理主要集中在堤防顶冲段和对河势控制有重要作用的岸边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