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女性

鲁迅笔下的女性 【内容摘要】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众多,其中不乏很多女性,本篇论
文主要围绕《祝福》中的祥林嫂,《伤势》中的子君,以及《离婚》
中的爱姑这三位典型的女主人公展开论述。通过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
思想却有着相似的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及腐朽,展现
出妇女在封建制度下的被绞杀的过程,表达出作者的激愤,不平,以
及无奈。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子君,爱姑,封建社会,地位,无爱的社会,
冷漠,束缚
一. 祥林嫂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命运多舛,逃婚去鲁镇打工,好不容易赚
了钱,却被婆婆抓了回去卖到了山坳里,改嫁给贺老六,逼婚时想自
尽却没有成功,之后生了个儿子总算是过上了好日子,结果死了丈夫,
孩子也被狼叼走吃了,无奈之下又再次回到鲁镇的四叔家里打工,但
是因为身上晦气,所以受到排挤和歧视,最后死在新年的“祝福”中。
可以说,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她没有获得过春天的温暖。那么是
什么原因使得祥林嫂有这样的结局呢?下面我们从她逃婚--再嫁—
丧夫丧子--死去等几个发生在春天里的情节来剖析。
1.逃婚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非常低,更何况
“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并且她没有子嗣,所以也就无法走“夫
死从子“这条路了,那么如此晦气的一个人,她的婆婆是不会把她留 在家中的,因此她只有“改嫁”这条受人唾弃的路。由于“生为夫家
人,死为夫家鬼”这种束缚,因此她只能听从婆婆的摆布。为了自己
不受到唾弃,她选择了逃婚这条路,“逃婚”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妇女
思想超前的一种表现,但是祥林嫂却不是因为有着超前的思想,而是
她本身受到“禁锢”的影响。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
欲”,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至提出“饿死事小,
失节是大”。在《大明律》中,也曾提过“居丧嫁娶”为“杖八十”,
并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因
此,祥林嫂选择了逃婚这条路。
2.再嫁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选择了名誉,维护了她“烈女不嫁二夫”
的名誉,于是她逃到鲁镇去打工,她在四叔家很勤快,有一天在河边
洗米的时候,被婆家用极为粗鲁的手段给抢了回去,从卫婆子的口中
得知“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
不几天就给装到了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春天时被迫逼婚嫁
给贺老六的,尽管她“喉咙哭哑了”,尽管她“头

上碰了个大窟窿”,
“拜不成天地”,可是结果还是被他们“七手八脚的将他和男人反关
在新房里”,也就是说,在祥林死后的第一个春天,祥林嫂被迫改嫁
了。那么祥林嫂为什么有这么多极端的做法呢?为什么她宁死都不愿
意再嫁呢?这还是跟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束缚和禁锢有关,中国传统礼
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
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所谓“四德”是指:德,容,言,
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
语言,最后是治家之道。那么祥林嫂没有子嗣,因此她无法做到“夫
死从子”,而她又必须尊守妇道,所以只有选择“宁死不从”这条极
端的路,来维护自己的贞洁。但是很可惜,即使她寻死,也无人同情,
最后还是被逼迫和贺老六结婚,这也体现出,当时妇女在社会的地位
是非常低下的,甚至不拿妇女当人来看待。
3.丧夫丧子
祥林嫂被迫改嫁了之后,很幸运的当了母亲,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取
得了做人的基本权利,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
寒上”,第二次的丧夫给她的精神带来的严重的打击,“幸亏有个儿子”
这唯一的亲骨肉,是她生命里唯一的春光,但是,祸不单行,春天快
要过完的一天,孩子被狼叼了去,这最后一缕希望也被命运之神夺走
了,又赶上“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老主顾家里,这个
悲惨的情节又是发生在春天里,随着春天的结束,她的生命也快要走
到尽头。文中曾多次写到祥林嫂提及儿子阿毛的事情,可是却从未写
祥林嫂提及自己的第一个丈夫祥林,以及再嫁的贺老六,这也说明了,
祥林嫂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中,她最在乎的最爱的还是儿子阿毛。由于
阿毛的死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导致她整个人从以前的“安分耐劳”到
现在的“精神也更不济”,“而且很胆怯”以及“记性尤坏”。这都说
明了祥林嫂整个人的精神已经到达了崩溃的边缘。导致她最后悄无声
息的死去。 4.死去
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打工,四叔,四婶和柳妈对待她的态度和先前截
然不同,而当祥林嫂沦为乞丐时更是凄惨,常常连饭都要不到,最后
在对生活的绝望,对死亡的恐惧以及鲁镇的“祝福”声中凄然死去。
那么导致祥林嫂死去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她有着悲惨的命运,她
先后死了两个丈夫,之后她唯一的精神寄托“阿毛”也死于非命,所
以她的精神可以说是到了崩溃的地

步。其次,回到鲁镇去打工,老主
顾家里的人对她的态度和以前完全不同,他们对她有着嫌弃,鄙视等
态度,这在祥林嫂心里就又加重了打击,不仅如此,四叔家的人对她
的行为和遭遇不给予宽容和谅解,这就使得祥林嫂在精神上得到了最
后的毁灭性的打击,如文中柳妈和祥林嫂说“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
门槛,当做你的替身,给千人踢,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
死了去受苦“。这个柳妈给了祥林嫂泡沫似的希望,祥林嫂果然去捐
了门槛,她本以为她赎了罪,又有了重生的希望,可惜这希望在四婶
慌忙的那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而破灭。这最后的希望导致祥林嫂
在精神上彻底的崩溃。从此她变成了“木偶人“,以至于被四叔家赶
了出去。最后,祥林嫂变成了乞丐,只能讨饭,但是又讨不到,终于
在肉体和精神双重崩溃的情况下,死去了。
其实与其说祥林嫂死于无爱的人间,倒不如说她死于封建礼教下,
死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鲁迅先生对这一类人的评价是“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那么下面的一个女主人公子君,又是怎样的遭遇
和结局呢? 二.子君
子君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思想先进的女性形象,她
和涓生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恋爱,子君是勇敢的,她说:“我是我自
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是子君经过深思熟虑之后,
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的。表达她对涓生深沉的,真挚的爱以及
对封建思想的大胆反抗。
而涓生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说: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
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自己的爱
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可是文章却以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
应该说是一个悲剧,但是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封建礼教下的一个吃人的社会,爱
情当然也不例外。子君和涓生只是希望获得婚姻的自主权,享受到婚
姻和恋爱的自由,可以说这算是一个很微小的愿望,但是那些“仁义
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是一个身体和灵魂
的绝对服从者!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维护者和“铁屋子”里的
“沉睡者”们不允许他们那里出现背叛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
们永远维护者他们认为是无法代替,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
道德,纲常名教,如上面提到的三从四德等。在他们眼里,青年男女
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
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他们就是“叛逆者”,因此,他们是不会
让“叛逆者”好过的。于是子君和他的爱人便生活在众人的白眼中。 虽然同居成功了,也找到属于了他们的爱情,他们觉得是幸福的,
可是在那些封建维护者的眼中,他们是破坏纲常的“叛逆者”,他们
是不应该存在的。如“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
蔑的眼光”,那么为什么人们要用这种目光去看他们呢?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封建伦理
道德沉重的压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他们一旦脱离这些准则,就会被抛
弃,被驱逐,甚至被扼杀。总的来说,封建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灵魂,让你成为封建统治的牺牲品和奴隶!
其次,子君的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这也决定了他们爱情
的悲剧。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
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以及恭顺的侍奉丈夫,表现
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奋斗的能力和勇气的女人,她变得
平庸而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
隶。再加上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旧式的家庭里,走进了连
墓碑都没有的坟墓。虽然子君是在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
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她有个性解放,男
女平等和自由的想法,可惜,由于封建思想数千年来,都在沉重的压
制着人们的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它传承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不会
轻易妥协给新思想的,加上子君本身的软弱性,所以她最终回到了“铁
屋子”。在这点上是十分可悲的。
比如:她和涓生同居之后,她不工作,反而在家当起了家庭主
妇,养了四小油鸡,以及一只叫“阿随”的狗。她不再以前一样和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泰戈尔,谈雪莱……”,
相反的,她在意起了阿随瘦的可怜,以及房东太太如何的嗤笑自己。
她宁可不吃饭,也要喂油鸡和阿随,从这点上可以说明,在子君的思
想里已经逐渐流失了当初的新思想,新觉悟,相反地她过上了安逸的
生活之后,变得和现实社会里的受封建思想禁锢和摧残的女性一样,
变得安于现状。甚至如涓生所说的“子君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
贴了”,她会为了几只油鸡和隔壁家的妇女争吵,这和先前的那个有
着先进思想的,有着理想和抱负的五四女青年截然不同。由于如此大
的转变,加上涓生被社会打压的没

有收入,感情和生活也都受困的情
况下,最终选择“伤害”子君并且和她说:“我老实说罢:因为,因
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
事……”。也就是因为涓生的这句话,直接的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文中的子君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
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
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
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都没有的坟墓”这是多么的可悲和凄惨
啊?即使你有更坚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都被这无爱的社会摧毁
了,想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推翻这个无爱的,吃人的社会,推翻
一切腐朽和黑暗的制度,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
子君是坚强的也是软弱的,是先进的也是守旧的,她反抗过,挣
扎过,最后不得不屈服,她为了爱情,打破了“道德”,当离开涓生
时,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了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留恋,也有无力反抗社会的无奈。总之,
子君死去了,留下的只有遗憾以及涓生无尽的悔恨和内疚。
不得不说,子君是鲁迅先生作品中一个很勇敢的女性形象,她敢
于反抗,并且是真的崇尚自由的反抗,是新思想的代表,如“我是我
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在当时的女性心理可以造
成不小的冲击,是新思想对旧思想的冲撞。只不过新思想力量太弱,
以至于子君最终妥协了。
本次论文的最后一个女主人公爱姑,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是一
个颇具反抗的女性,只不过她和子君的思想是不一样的。那么爱姑在
《离婚》中有着怎样的命运和结局呢?
三,爱姑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
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
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
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
挠的性格,使用权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
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
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
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
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

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
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
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在封建社会性,
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
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
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
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
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
爱姑是有点“身份”的人,但没有过高的身份。说她有点“身份”,
是因为她有“体面”的娘家和“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脚步开阔”的父
亲。但爱姑又没有过高的身份,她父亲庄木三到底还不能与慰老爷平
起平坐,更不能跟七大人平起平坐。庄木三父女到慰老爷家去,只能
先进门房喝年糕汤,走进客厅里去也只能站着。爱姑看见七大人的头
顶是秃的,可是那脸和脑壳都红润,便以为那一定是擦着猪油。对于
“屁塞”以及那上面的“水银浸”,对于鼻烟,爱姑都一无所知。这些细
节描写都说明不能把爱姑的身份估计得过高。所以应该说爱姑是中农
以上,地主以下的身份。
爱姑的被迫离婚,说明当时在农村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处境仍
然是悲惨的。夫权、族权有绝对的权威,丈夫姘上小寡妇,不管原配
夫人是三茶六礼写来的、花轿抬来的,也不会受法律保护。只要公婆
不喜欢,不管你是否低头进、低头出,是否一礼不缺,也只得走。政
权是夫权、族权的基础,夫权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闹了几处的离婚事件,只经豪绅七大爷(在地主慰老爷家)两句话就解决了。一句是:
“公婆说‘走!’就得走。”七大爷还振振有辞,吓唬爱姑说:“莫说府里,
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公婆为什么不喜欢爱姑呢?那
是因为“老畜生只知道帮儿子”,这说明,在当时衙门八字开,维护的
只是夫权、族权的利益;另一句是:“来——兮!”七大爷这一高大摇
曳的声音,连爱姑也感觉到“大势已去”,晴天霹雳。爱姑刚才的放肆,
刚才的“闹事”、想讨回“公道”,已荡然无存。可见,由于七大爷的“威
严”,爱姑只好妥协。接着,便是两家互换了“红绿帖”(订婚时交换
的帖子),取消了婚约。可见,“来——兮!”这两个字就是离婚的判
决书。这就告诉爱姑,即使拼出命来,施家也不会家破人亡,封建政
权是绝对维护夫权、族权和地主阶

级利益的。
爱姑具有“母夜叉”的性格,撒野、泼辣。丈夫“小畜生”姘上“小寡
妇”,“老畜生”又袒护儿子,爱姑要回娘家搬兵讨伐,要出这口“恶气”,
要把施家搞得家破人亡。因为爱姑是地方上很有点权势,“沿海居民
都有几分惧怕”的土乡绅庄木三的宠女,有一个土乡绅父亲作为靠山,
所以她受不得别人的钳制,更不知天高地厚。爱姑能说会道,撒野、
泼辣,从她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即可见一斑。爱姑只知道压在自己
头上的正是她所信奉的封建主义制度,所以她一开始在七大人面前力
数“小畜生”的不是,在七大人面前据理力争,满以为七大人“知书识
礼,顶明白的”,最后还是七大人的一席话使爱姑如梦初醒,“觉得自
己是完全孤立了”,也使她明白了封建主义的真实面目,可惜为时已
晚。爱姑外强中干,对弱者逞强,对强者软弱,从敢于闹事到妥协,这就是爱姑的经历。她为了与施家“赌气”,又是吵,又是骂,又是砸,
非把施家搞个“家破人人亡”而后快。但当她在地位比她更高贵的七大
人面前,心“突突地乱跳,仿佛失足掉在水里一般”,显得那么软弱、
无能。当七大人说出最后一句话:“来——兮!”后,她不由自主地说:
“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的吩咐……。”爱姑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
转弯,从敢于闹到彻彻底底的妥协,最终变得恭恭敬敬,唯唯诺诺。
爱姑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处在中产阶层的妇女,同样逃脱不了遭
人践踏的悲惨命运。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是普遍存在的,是“熟悉的”;
爱姑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因而又是“陌生的”,是与众不同的。
像爱姑这样的封建社会中的妇女,在数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
程中,所受的封建思想毒害是最深的,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也是最
为严重的。鲁迅对笔下的爱姑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
现出了无限的忧愤和悲哀。
三位女主人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但是却有着相似的命运,
无论是祥林嫂的愚昧麻木,子君的顽强抵抗还是爱姑的泼辣争取,最
终都逃不过悲惨的命运安排,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她们都以失败而
收场,鲁迅先生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深刻的展现出当时无爱的社会和
人们的冷漠,以及传统的封建礼教对人灵魂和思想的侵蚀。
纵观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非常低的,她们甚至不如牲
畜的地位高,在社会上来说,当时的女性是悲哀的,她们受着非人的
生活,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打压着,摧残着。据历史记
载,在中国社会中

,除了现在的和谐社会外,只有母系社会和唐朝时候的女性的地位很高,其他时期的女性地位都比较低,比如,杜甫的
《兵车行》中说到: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就体现出
当时宁愿生女孩也不愿意生男孩。而唐朝由于杨贵妃的缘故,那时候
的女子地位非常高。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爱姑以及子君生活的封
建社会对她们的摧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祥林嫂和爱姑的思想麻木,
迂腐以及子君为何无法反抗了。
因此鲁迅先生用犀利的笔锋痛斥着当时吃人的无爱的社会,用深
刻的语言鞭笞着“沉睡”中的人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
生用他独特的情怀表达出对当时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同情和
激愤以及无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