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_上_

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_上_
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_上_

第29卷第1期2003年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9,No.1Jan.,2003

[收稿日期]2002207215

[作者简介]黄震云(1957—

),男,江苏灌南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20世纪神话研究综述(上)

黄震云,杨胜朋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神话学;20世纪研究;综述

[摘 要] 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以“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革”结束为分界点,经历了萌芽、建

构、低迷、繁荣四个阶段。资料搜集由1920-1930年代的“整理国故”逐渐转向田间作业。建国后,形成搜集民间神话的高潮;在翻译介绍西方理论‘资料方面,也经历了从建国前简单的混合介绍到“文革”结束后分门别类的全面展开。中国神话学研究从理论到个体形象,从美学特征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神话史学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港台神话研究1950年代突起,有“乾嘉”遗风,成绩斐然;国外的神话研究以日本、苏联为代表,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他各国的研究者在传播中国神话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图分类号] B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3)0120022206

一、神话学研究的历史进程

(一)1900年至1919年的神话学研究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神话学研究处于萌芽状态。研究者大多经历晚清王朝与辛亥革命,怀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关注西方文明成果。按其思想激进程度可分为改良派和革命派,前者有蒋观云、夏曾佑、王国维、梁启超等;后者以鲁迅、章太炎、刘师培等为代表。

改良派源于“康梁变法”,倡导文学的启蒙作用。蒋观云于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指出:“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的影响”,“神话、历史者,能造成一国之人才”。将神话研究与启迪民智的历史使命相结合。这是我国第一篇神话论文,标志着我国现代神话学的开始。与蒋观云并称“诗界三杰”的夏曾佑则从史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由开辟至周初,为传疑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诸子中见之,往往寓言、事实两不可分,读者各

信其所习惯而已。”(《中国历史教科书》1905)指出:“中国自黄帝以上,伏羲、女娲、神农诸帝,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皆神话

也。”[1](P5、11)

并首次将进化论观点应用于神话研

究,探寻神话人物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经济条件。王国维是一代宗师,在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等方面成就卓著,也是楚辞专家。他的《屈子文学之精神》比较细致地探索了南北方文学风格的不同及其对屈原文学精神形成的作用;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观堂集林》卷9)、《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上下)(《观堂集林》卷5)、《说

商颂》(《观堂集林》卷2),则从古文字学等角度涉

及了神话学研究。

鲁迅、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派对古典文化的精通使他们不可能忽略中国神话的存在。同时他们大多留过学,善于吸收西方先进的方法理论,因此,他们对中国神话的见解,深刻、独到,发前人之所未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鲁迅于中国神话研究有开创性的贡献,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中就深刻地解释了神话的由来、性质及我们对它应该采取的态度。对于前者,他说:“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地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到古异,亻叔诡可观。”对于后者,他

说:“虽信之(神话)失当,而嘲之则大惑

也!”[2](P30)

章太炎在《 书》

(1900)中用原始社会和母系制度、图腾主义来解释中国古帝王产生神

话之谜,并将地理观运用于神话来说明希腊、印度与中国三个临海的国家为什么会有有关浪涛龟鱼等形象的神话。刘师培在《古代阶级制度论》(《刘师培全集》1997)中引用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来解释产生古代产生神话的母系制度。他们这种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给后来的研究者以极大的启示。

“五四”前的神话学研究,善于运用西方先进的方法和学术思想研究中国神话,虽然这种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显得不够成熟,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同过去以考据、辨伪的研究方法相比,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二)1919年至1949年的神话学研究

这一时期的神话学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至1930年),主要学者有茅盾、鲁迅、周作人、顾颉刚、黄石、苏雪林、谢六逸、冯承钧等。他们更自觉地引入西方学术思维方式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并在实践上促进了中国现代神话学理论体系的筑构,使神话学摆脱了对传统人文学科的依附,有了独立的学科品格。

鲁迅首次把神话与传说作为专篇放进了《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一书里,这对于神话学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触动。周作人的《神话与传说》(《自己的园地》1923年)、

《神话的辩护》(《晨报副刊》1924年4月10日)对神话理论有着重大贡献,特别是《神话与传说》一文,论述了神话与传说、童话、故事的区别以及神话起源的五种学说,指出人类学派学说的合理性,并且指明了神话在文学意义上的价值。黄石的《神话研究》于1923年在《晓风周报》上连载,后于1927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单行本,这是我国第一部神话专著。谢六逸也于1928年推出他的神话理论著作《中国神话ABC》。在神话理论上成就杰出的当数茅盾先生,其《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运用西方科学研究中国神话,标志着中国神话理论的形成。他得风气之先,较为成功地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以希腊、北欧等神话为参照系初步描述、解剖了中国神话,整理出中国神话的系统,并说明了各自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借助安德列?兰的人类文化学的理论,通过“取今以证古”的方法,了解到原人的心理特点,从而说明了神话的思维特点。顾颉刚秉承晚清学者疑古之风,又受西方史观和史学方法的影响,对中国自夏以前的历史大胆进行怀疑和否定,以图将神话、传说从古史中清理出来,提出了累层的历史观与民族神话史观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

物愈放愈大”[3](《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读书杂志》1923年9期)。以他为首的“古史辨”派, 1920—1940年代一直活跃在中国古史与神话传说研究领域里,影响巨大。

在理论框架建构的同时,对具体神话作品的研究也得到初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质量有特色的文章。顾颉刚的《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读书杂志》1923年9期)一文,从9个方面论证禹为南方民族的神话人物,涉及文献学、文字学、地理学等方面知识,其厚实的学养和扎实的考证辨析即便对今天的神话学者也有重大影响。苏雪林信奉泛巴比伦主义,主张世界各民族神话同源于古巴比伦。她的《九歌与河神祭典关系》(《现代评论》1928年第8期)联系中外神话、习俗、宗教仪式分类详述河神崇拜的原因及祭典方式,探求其中的宗教因素以解九歌的原始内涵。视野开阔,具有开风气之功。其他如赵景深的《太阳神话研究》(《文学周报》1928年5卷);容肇祖的《二郎神考》(《民俗》1929年61—62期);卫聚贤的《穆天子研究》(《中大史语所周刊》1929年5卷)等。

第二阶段(1930到1937年)。由于早期的神话研究者大都由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转而涉及神话学研究,他们国学根基牢固,受传统考据风习影响很大,大部分务实而少作理论评述,所以这一阶段神话作品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成绩之一是《山海经》研究的突破,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如钟敬文的《〈山海经〉是一部什么书》(《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学生自治会会刊》1930年)、吴晗的《〈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史学年报》1931年第3期)、郑德坤的《〈山海经〉及其神话》(《史学年报》1932年1卷第4期)、卫聚贤的《〈山海经〉的研究》(《古史研究》二集1934年)、高去寻的《〈山海经〉的新评说》(《禹贡》1934年1卷第1期)等。《民俗》杂志1933年还推出《山海经》研究专题,对《山海经》的成书、作者时代以及所记载神话作了系统的研究。成绩之二便是对具体神话的研究,代表作为黄芝岗的《中国的水神》(1934),以详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辨析,阐述了中国水神神话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流变,得出这样三条结论:“一,水神传说的纷歧庞杂是‘不相同的时代地点,有它们相同的水灾和治水的人物’;二,‘不但四川神话移来江西,江西神话也有时移来四川’,所以长江一带的水神传说有相当的沟通痕迹;三,杨将军(二郎神)的威灵和神话的产生是因为有夔巫峡江的滩险。”[4](P227-228)(《茅盾古典论

32

文集》1986年)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走在其他研究者的前面。其他如黄石的《月的神话与传说》(《北新》1930年4卷16期)和《中国关于植物的神话传说》(《青年界》1932年2卷2期),钟敬文的《中国的天鹅处女故事》(《民众教育季刊》1933年3卷1期),杨宽的《盘古传说试探》(《光华大学半月刊》1933年2卷2期),郑振铎的《汤祷篇》(《东方杂志》1933年30期),卫聚贤的《天地开辟及洪水传说的探源》(《学艺》1934年13卷1期),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燕京学报》1936年20期),孙作云的《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民族杂志》1937年5卷1期)等。学者们一方面运用西方先进的学术方法和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放弃传统的考据求证并且部分学者已将神话研究与民间调查结合起来,所以他们的论著极具学术力量。

第三阶段(1937年到1949年)。抗战爆发后,一大批学者云集西南,以出色的成就促成了神话学研究的高潮。闻一多借助文献潜心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高唐神话传说之分析》、

《朝云考》、

《姜嫄履大人迹考》、

《伏羲考》等论著是重要的神话学研究成果。闻一多在神话还原和重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以“弗洛伊德的性文化理论”解释远古“人种来源”神话内涵;依照弗雷泽的“交感巫术说”提出了“避害说”和“尊荣说”,描述龙图腾的演化进程;用“以意逆之”的心理还原法揭开了“生民”神话的“面纱”。他既善于从小处着手,深入到每一具体神话的研究,又能从大处着眼,以宏观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气魄作论证,重视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

芮逸夫、凌纯声、吴泽霖、楚图南、常任侠、马长寿、陈国钧、马学良、岑家悟等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美术史学家和文学研究专家将理论研究和田间作业相结合,不但拓宽了神话研究的范围,而且发现了许多未见记载的口传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常任侠的《重庆沙平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时事学报?学灯》1939年41-42期)和芮夫逸《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人类学集刊》1938年1卷1期)对闻一多的《伏羲考》有很大的启发。其他如吴泽霖的《苗族中的神话传说》(《社会研究》1940年1期),马长寿的《苗瑶之起源神话》(《民族学研究集刊》1940年2期),陈志良的《始祖诞生与图腾主义》(《说文月刊》1940-1941第2期合订本),陈国钧的《生苗的人祖神话》(《社会研究》1941年20期),马学良的《云南土民的神话》(《西南边疆》1941年12期)等。

这一阶段古史与神话研究领域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以顾颉刚、杨宽为首的“古史辨”派继续他们的古史考辨,尤其是杨宽将顾颉刚的观点加以发展,提出神话演变分化说,主张古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会在大众的传述中一化二化三以至于无数,进一步完善了“古史辨”派的理论。他后来对孟姜女传说的论证证明了他的发现。1941年《古史辨》第七册的出版是这一阶段神话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收获。但是“古史辨”的研究中存在着原始神话不可知论的局限,认识不到文献采集神话的时代和神话实际产生的时代并不是一回事。所以另一批学者如徐旭生、陈梦家、卫聚贤、吕思勉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传疑时代”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接受了西方的神话学理论并与传统考据相结合。代表人物是徐旭生,他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角度对我国神话史研究的重要总结。无论是“古史辨”派还是其他的历史学家,他们都以严谨的学风、渊博的知识、细致的论证赋予神话学研究厚实的文化涵养。他们的研究使中国上古史神话资料的混乱状态大为改观。他们在方法论上表现出的鲜明民族特色,为建设中国神话学的独特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1949年至1977年的神话学研究

建国后,神话学研究处于低迷状态,成绩突出的是丁山、袁珂。刘大杰、于省吾、赵光贤、刘惠孙等人也有零星的文章发表。丁山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精通甲骨金石、音韵训诂,熟悉上古史料。其《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1960年)“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丁山语)[5](P1),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小学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如“姜 与土神”一节,不足1500字,引书11种,并结合古代风俗习惯、民族学知识推证姜为土神,还以希腊神话作参照将姜 定为地母,将后稷定为谷神,生民神话定为农业生产时代的原始生殖神话。但总体看来,建国初期的神话学研究成就远不如1930-1940年代。究其原因:一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理论指导的错误,束缚了研究

42

者的学术思想,阶级分析法成为唯一的研究武器;二为依照苏联学界意见,把民间文学只作为纯粹的文学创作看待,即除了文艺学角度外,一般不从其他人文科学的角度去考察、探索。文革期间“破除封建迷信,打倒一切牛鬼蛇神”,与此有关联的神话学研究不能不受到冲击而处于近乎真空状态。也有少量文章打着阶级斗争旗号的,如杨振汉的《一组有毒的神话:兼评袁珂同志的〈漫谈民间流传的古代神话〉一文》(《民间文学》1968年第1期),其学术意义也就近乎为零了。倒是考古学界在1960-1970年代由于大量文物的出土,为神话学研究提供了一批有价值的资料。如马承源的《关于〈大武戚〉的铭文及图像》(《考古》1963年第10期)、

《再论“大武舞戚”的图像》(《考古》1965年第8期)、金维诺的《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文物》1974年第11期)等。

(四)1977年至2000年的神话学研究

新时期的神话学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巨大成就。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7年至1981年)。这是神话学研究在十年动乱后的复苏阶段。老一辈学者袁珂、杨 、钟敬文、顾颉刚等再次焕发学术青春,以深厚的学识审视神话,是这一时期的主力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中年学者厚积薄发,重新投入神话研究中,使神话研究呈现出强劲的后势。1980年,袁珂校注的《山海经》出版是这一阶段的重大收获。《山海经》是中国神话研究的重要典籍,里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神话,但是几百年的传承,全书讹、脱、倒文等问题非常严重,影响了后世学者的研究进程,袁珂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山海经》进行全面校勘,恢复了该书的原始面貌,为神话研究者扫除了文本障碍。这一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实施,研究者还没有完全脱离“文革”的影响,研究方法总体上比较单一,对少数民族神话缺乏必要的关注。

第二阶段(1982年至1992年)。这是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发展繁荣阶段。老一辈学者中袁珂先生以深厚的学识功底和杰出的成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领军人物。这一阶段中年学者们显示了雄厚的学术实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以叶舒宪、徐华龙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神话研究者以勇猛的学术锐气,借鉴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方式,在神话领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一时期重大事件有二:1.袁珂先生提出“广义神话”概念,立即引起神话界的热烈反响与讨论,时间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尽管现在看来显得未必很有必要,但不可否认,争论的几年也是神话研究取得最大成就的几年。2.1984年中国神话协会的成立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件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神话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正式成立,标志着神话学研究正向科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此后多次全国神话讨论会的召开,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在全国形成一股神话研究的热潮,据统计仅1980年到1990年期间就有800多篇论文、20部神话著作出版。这一阶段由于国家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和改革开放思想的深入人心,学者们加紧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学术方法和理论并与自己的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得神话学研究的水平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不可否认在神话学研究升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

第三阶段(1993年至2000年)。神话学研究在经历了1980年代后期的热潮以后,开始趋向平静。学者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更趋向于传统的考据考古与田间作业的回归,如陈建宪的《中国洪水神话的类型与分布:对443篇异文的初步分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3期)。由于在方法上更多地熔铸了中西特点,形成自己的研究路向,所以这一时期神话学研究在平静中继续向前发展。

二、神话资料搜集和翻译介绍

(一)资料搜集

对于神话学研究来说,资料的搜集是研究的前提,即便是纯理论研究,最终也要落实到具体的神话资料上。20世纪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之一,社会急剧变化,使传统文化受到猛烈抨击。许多文化遗产面临消亡的危险,“整理国故”成为当务之急,而中国古代神话资料分布较为零散。因此,抢救、发掘、整理和保存神话资料成为神话研究者们首要的任务。

中国古代神话大都散布在古代各种典籍当中,“是希有的丰富”(钟敬文语),因此,整理古文献资料,从中收集神话资料成为上世纪前期学者们的主要方法。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他们通过对“怀疑时代”历史文献的整理,搜集了大量的古神话资料。茅盾则经过细心爬梳和认真清理,初步将古代神话分为6类,并且在清理的过程中提出了值得注意的,现在仍有价值的3个问题:一是关于一些古史如何还原为神话的问题;二是关于神话增生问题,同时注意到“西南的苗、瑶、僮各族,还有

52

神话活在他们口头的,也在搜集之列”;三是关于灾异的迷信问题,指出:“一方面固然和神话混淆不清,一方面也是变质的神话。这边一部材料,也须得很谨慎的特别处理。”(《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其他如陈梦家的《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黄芝岗的《中国的水神》、郑德坤的《〈山海经〉及其神话》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神话进行了整理和搜集。建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古籍中神话资料的 集与整理,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其中成绩最为显著的是袁珂先生,他自1940年代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神话资料的校勘、整理、编辑工作。出版了大量有关著作,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山海经〉校注》、

《中国古代神话选释》等,不少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发行。刘城淮的《中国上古神话》(1988)与谷德明的《中国少数民族神话》(1987)分别对汉族古神话与少数民族神话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另外,1996年开始的由著名学者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在对夏商周历史勘定整理的同时也清理出许多神话。

神话是口传文学,除了典籍记载,民间流传也是神话存在的重要方式。“五四”前后,随着当时科学、民主与民族觉醒意识和浪潮的兴起,人民口头文学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予以重视,不少学者认识到从民间搜集整理神话资料的重要性。特别是1920年前后,一批外国学者应邀来中国进行勘测与研究,无形中将实地调查的田野之风吹进了长期关闭的中国学者的书斋中。以后,在一批先驱者的热心推动下,经北大、中大及杭州民俗学会的拓展与壮大,抗战前,我国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等在探索、搜集、整理和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成绩。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1930年代指出:神话中包含着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文化科学,因此搜集、研究神话作品有着重大的文化史价值。所以,当抗战爆发后,随着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先后迁移到西南地区,一大批学者积极接触、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和变化,通过田间作业,发现和记录、保存了一些处于前文字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神话。芮逸夫的《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传说》(《人类学集刊》1938年1卷1期),凌纯声的《浙南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人类学集刊》1939年1卷2期),陈志良的《蛮俗札记》(《说文月刊》1940 -1941年第2期合订本),常任侠的《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时事学报?学灯》1939年41-42期),马绍房的《夷边的人祖神话》(《边疆》

1939年39期),马学良的《云南倮族(白夷)之神话》(《西南边疆》1941年12期)等作品中都包含珍贵的少数民族神话资料。这些神话资料的搜集使中国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大大扩展,研究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建国后,由于少数民族工作的需要,国家对民间文艺的重视,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开展了社会与文化普查,搜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口传神话。这时期参加调查的人数、被调查的地区、搜集到的神话资料的数量,都远非1930 -1940年代可比。一些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如云南,素有“神话博物馆”之称,印出的民间文学集,多达上百种,其中不少是神话。进入1980年代后,中国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又有一次高潮。即各省、市、县编写地方志和编辑全国各地区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特别是后者被列入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在文化部、国家民委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对全国各地进行拉网式的普查,采录、整理并出版了上千本各地民间故事集成的资料本。据1990年的统计,已出版的民间故事达183万多篇,大量的神话传说被发现和记录下来。

另外,20世纪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以珍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宝库。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帛画、东北发现的红山文化裸体女神像、河南发现的蚌塑中国第一龙,以及东北、云南等地区的岩画等。特别是大量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的神话出现,对中国神话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翻译介绍

现代神话学的建立离不开西方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引入,因此外来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在中国神话学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早给神话学研究以巨大震撼并且影响深远的当数1895年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介绍,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影响到蒋智由、鲁迅、茅盾、闻一多、顾颉刚等著名文化先驱。1913年周作人在鲁迅编辑的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童话略论》,倡导“童话marchen本质与神话mythos,世说saga实为一体”,应“证诸民俗学”。首次提出要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神话研究,并且翻译介绍了古希腊神话《红星佚史》(1907),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单士厘的《归潜记》(1910)中的篇章如《章华庭四室》、《宙斯》等介绍了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理论介绍的有:茅盾对安德列?兰人类学观点的介绍,冯沅君对著名汉

62

学家马伯乐的神话名著《书经中的神话》的翻译介绍(1927),谢六逸对西欧神话学的详细介绍,郑振铎对弗雷泽《金枝》等西方民俗学的介绍,林蕙祥对文化人类学的介绍,江绍原对宗教学的介绍,钟敬文对西方社会学的介绍,朱光潜对心理学和美学的介绍等。这些翻译介绍对1920到1940年代的神话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由于极左思潮的盛行,我国神话研究处于封闭状态,除了借鉴一些苏联民间文学理论之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阶级分析法成了神话研究的唯一武器。相应地,对西方理论和方法的翻译介绍也停滞下来。对外来民间文学资料的介绍也仅局限于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理论的翻译介绍才重新开展起来。不可否认,1980-1990年代神话学术的繁荣跟外来新的学术成果和方法的引入是分不开的,其中主要有叶舒宪的《神话———原型批评》、

《容格及其原型理论》对神话原型理论的翻译和介绍;魏庆征对苏联学者神话研究成果的介绍,诸如《神话诗学》、

《世界各民族神话大观》、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与神话》等;张铭远对《施密特的原始———神论》和大林太良的《神话史略》的翻译介绍;董晓萍对美国学者欧达伟民俗学理论的介绍;陈建宪对美国学者阿兰?邓斯的民间文化理论的介绍;高历中对美国学者萨姆纳从社会学角度对民俗学的论述的介绍等等。特别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0年代推出《民间文学理论译丛》与《外国民间文学理论著作丛书》,旨在系统地翻译介绍历代的特别是近代的外国各种民间文学流派的学者有关民间文学的论文、论著,以及各个毗邻学科的学者有关民间文学的论述,以满足国内文学界、文艺界借鉴的需要。其中不少涉及神话,如《民间文学理论译从》第一册共12篇,其中8篇是神话学的。这些来自域外的研究和理论,使我们能够不断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促进中国神话学与国际神话学全方位的学术对话。同时也使我们知道中国神话学必须面向世界,只有在吸取全人类优秀文明的基础上,才能取得重大的飞跃。虽然1980年代以来,翻译介绍取得突出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理论翻译的高要求,专门翻译人才的缺乏,从事这项工作的多为年轻人,需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和扶持。

[参 考 文 献]

[1]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1905)[M].上海:上海书店,1990.

[2]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J].读书杂志.1923,(9).

[4]韦韬.茅盾古典论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6]钟敬文.与爱伯哈特博士谈中国神话[A].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下)[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The Summary of China Mythology R esearch in20th Century

HUAN G Zhen2yun,YAN G Sheng2peng

(School of Chi nese S t udies,X uz hou Normal U niversity,X uz hou221116,Chi na)

K ey Words:mythology;the study of20th century;summarize

Abstract:In the20th Century the China mythology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from seed to erection to down casting to prosperity.The boundary is the May4th Movement,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the Cultural Lag.The research of data has slowly turned to fieldwork from researching in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n1920s.Since the foundation new China,it has a high tide of researching popular myths.On translating the West‘s theories and data,it also goes through from brief introduce in 1920s and1930s to putting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after the Cultural Lag.the study has gained great breakthrough from theory to figure;from aesthetics to contrast in different nations as well as the history of mythology.The study in Hong K ong and Tai2 wan rose high in1950s inheriting the style of Qianjia and gaining great achievement.Japan and the S oviet Union are the best in the foreign study about China myths.They have found the system themselves.The other foreign nations‘researchers tak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reading of china myths.

[责任编辑:邵迎武]

72

古希腊神话人物关系、名字和简介

古希腊神话人物关系、名字和简介 1、埃俄罗斯(Aeolos):风神。 2、阿佛洛狄忒(Aphrodite):爱与美的女神,宙斯和狄俄涅所生之女。 3、阿波罗(Apoiion):太阳神,也称福玻斯,宙斯和勒托所生之子,阿耳忒弥斯的孪生兄弟。 4、阿瑞斯(Ares):战神,宙斯和赫拉所生之子。 5、阿耳忒弥斯(Artemis):狩猎女神,宙斯与勒拉所生之女。 6、雅典娜(Athene):宙斯之女,智慧和艺术女神。 7、巴克科斯(Bacchos):又称狄俄倪索斯(Dionysos),宙斯和塞墨勒所生之子,酒神。 8、玻瑞阿斯(Boreas):风神。 9、得墨忒耳(Demeter):丰收和农业女神,宙斯之姐,珀耳塞福涅之母。 10、厄俄斯(Eos):黎明女神,太阳神和月神的姐妹。 11、厄里斯(Eris):纷争女神,阿瑞斯的姐妹。 12、欧墨尼得斯(Eumenides):复仇女神。 13、该亚(Gaea):大地女神。 14、格劳科斯(Glauke):海神之一。 15、哈得斯(Hades):又名普路同,地狱和冥国的统治者,宙斯、波塞冬和得墨忒耳的兄弟。 16、赫柏(Hebe):青春女神,宙斯和赫拉之女,赫剌克勒斯升天后之妻。 17、赫卡忒(Hekate):司冥界出灵恶梦的女神。 18、赫准斯托斯(Hephasfos):火神和锻治之神,宙斯和赫拉之子,阿佛洛狄忒之夫 19、赫拉(Hera):天后,宙斯的姐姐和妻子。 20、赫耳墨斯(Hermes):宙斯和迈亚之子,众神的使者,行路人的保护神,商业庇护神,亡灵的接引神。 21、勒托(Leto):提坦女神,宙斯之妻,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之母。 22、涅墨西斯(Nemesis):惩罚女神。 23、涅斐勒(Nephele):云彩女神。 24、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冥府女王,哈得斯之妻。

明代都司卫所与地方史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明代相当一部分卫所具有“实土”性质,这是学界把卫所的研究与地方史地结合起来考察的前提,通过对地方卫所沿革、组织形式、职能和它对于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认识地方社会,在明代卫所的研究中一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沿边、沿海都司卫所相比内地而言具有更加鲜明的地理特征,它们的沿革演变直接反映出明代的边防建设、民族政策,甚至国家综合实力的升降。在内地,都司卫所虽然与州县相错,然而它们分别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管理系统,各个卫所都有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研究明代制度、社会经济乃至清前期地方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州县赋役制度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卫所的因素在明清地方史的研究中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关键词:都司卫所地方史研究综述 学界很早就注意到明代卫所治土辖民的特征,并依据其田土分布特点将之区分为“实土卫所”和“非实土卫所”[1]。在此基础上,顾诚先生提出明代疆土是由两大行政和军事系统管理的观点[2]。而周振鹤先生、郭红等人则先后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军管型政区”的概念[3]。以上看法的提出无不基于明代都司卫所在边疆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不仅承担着边防职能,而且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管理地方,具有某些行政区划的特征。也正是因为明代都司卫所的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它在明代乃至清代地方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试图从地方史的角度对相关卫所及其变迁的研究作一次初步的爬梳。兹以辽东、西北、西南、沿海、内地为序分别叙述之。 一、东北卫所与地方史研究 辽东地区最先受到学界的关注。对于都司卫所沿革的研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次形成一个热潮,体现在学界对辽东问题的关注上,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学术态势有关。“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地区的形势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而明清嬗替,满洲兴起的历史在此前的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已经融入当时的民族主义背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激起了学界对东北史地研究的热情。还有,以孟森等人为代表的学者对东北史地和满洲开国史的研究也为这一时期继续研究东北史地积淀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这样,人们对明代卫所研究的视域最早聚焦在东北地区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早期研究辽东地区卫所的主要都集中在卫所以及都司的沿革考释上。张维华的《明辽东“卫”、“都卫”、“都司”建制年代考略》(《禹贡》1934年4月,1卷4期)和《明代辽东卫所建制考略》(《禹贡》1934年6月,1卷7期)、李晋华《明代辽东卫所归附及卫所都司建制沿革》(《禹贡》1934年9月,2卷2期)、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努尔干都司考》(《燕京学报》1947年12月第3期)是较早的专篇论文。 建国以来研究辽东地区的都司卫所的研究不但深化,一方面继续考据卫所的基本沿革情况,另一方面更加侧重于卫所制度的综合研究。同时,注意民族关系,注意把明、女真、朝鲜三边的关系联合起来考察,把制度史与社会史研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继续从沿革地理的角度研究辽东地区的卫所,如杨旸《明代亦儿古里卫的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 1期),杨旸、吕昆《明政府对乌苏里江流域及东海滨地区的卫所设置和管辖》(《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1期),陈福林、杨旸《明朝对葛林卫的管辖》(《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徐建竹《明代建州卫新考》(《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和《论建州左卫的建立与变迁》(《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1期),杨旸、傅朗云《明代松花江流域卫所设置考略》(《求是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3年1期),李鸿彬《简论三万卫》(《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等。徐桂荣、刘正堃《明代辽东都司诸卫辖所考》(《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一文考证出辽东军卫未必辖制5个所,推翻了明代一卫辖五所的一般说法。张世尊《明初辽东二十五卫建置考释》(《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2期)对辽东二十五卫的建置作了详细地考证。研究辽东地区军屯、军户等与卫所制度相关的论著逐渐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 前言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红极一时的小说家,被推崇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表后曾引起整个社会的轰动,当时文学界的大师,如艾略特,斯泰因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小说描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纽约长岛,小说的叙述者尼克,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盖茨比从一个西部的穷孩子贩私酒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企图与黛西鸳梦重温,最终梦破人亡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细腻地描述了二十世纪美国的社会风貌,细致地描绘了20年代那种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狂热场面,深刻揭示了金钱和享乐掩盖下的精神空虚。这部小说作为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代表,至今仍广为流传。几十年来,该书一版再版,对它的评论也层出不穷,好评如潮。学者,评论家们不断审视,探究,挖掘这部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该书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引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2 正文 2.1主题 2.1.1美国梦的幻灭 盖茨比的悲剧实质是美国理想主义的悲剧。在盖茨比的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式的理想和精神追求。他的“了不起”就在他对理想的执着,但是他的理想在与现实的冲突中却又显得天真和幻灭。他相信人可以恢复过去的美好岁月,重享青春和爱情的幸福时刻,对未来充满希望。为此,他不惜靠走私攫取巨额财富,并以此来博取昔日富家小姐黛西对他的爱情。他在能看到黛西家码头的绿光的海滨出买了套豪宅并夜以继日地举行豪华但毫无意义的聚会,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当黛西终于来到他的豪宅与他相聚时,他向他们展示了他的富裕。他认为只要满足了黛西的物质欲望就能得到他理想中的爱情。但他不知道金钱下的爱爱情是何等的苍白。当黛西开着他的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对她

明清史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2008-11-11冯尔康《明清史》2008年第3期点击: 698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断代史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与问题* 冯尔康 《明清史》2008年第3期 摘要:当前的清史研究改变了其在断代史研究中的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清史研究资料之丰富为其他断代史所不可企及,需要充分地、高水准地利用。清史研究仍须努力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以便走得好一些。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工程,其参与者需有“诚惶诚恐”的写作态度,力求避免浮躁世风的不良影响;满汉民族矛盾贯穿有清一代,纂修《清史》似宜给予特别关注,而不能刻意回避。 关键词:断代史/清史/意识形态/满汉关系 我对清史研究的过去、现状及当前纂修《清史》值得注意的问题,近年来已撰写过《清史研究与政治》[1]和《简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2]两文,如今再次进行简单地回顾,主要谈五点感想,不知当否,敬请清史研究同仁指教。 一、在断代史研究中清史研究改变了后进面貌,且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清朝灭亡至今不到百年,在此以前,有清朝官修的专题式本朝史,这当然是属于传统的史学编纂类史书,而不是近代意义的史学著述;到了清朝末年,出现了体制外的民间对清史的局部研讨,而真正近代意义的清史研究,是在清朝灭亡之后。这种研究的起步,比起其他断代史,来得晚一些,特别是原始资料的整理方面,不同于清代以前的历代历史——史料整理早已断断续续地进行了,所以清史的研究,无疑处于后进状态。我在20世纪50年代读大学本科时,喜爱隋唐史,获知隋唐史研究有陈寅恪、岑仲勉和唐长孺等大家,且陈氏、岑氏著述流传广,容易找到。及至五六十年代之际上研究生班,攻读中国古代史之明清史方向,发现明史方面有傅衣凌、吴晗、黄云眉、

希腊神话12主神及简介

天神宙斯(Zeus): 宙斯是希腊奥林珀斯(Olympus)十二主神之一,他是众神之王,至高无上的主神天神,宙斯为天神克洛诺斯与瑞亚所生的最小的儿子,他与哥哥姐姐一起,同他们的父亲开战。经过十年战争,在祖母大地女神该亚的帮助下战胜了父亲,将其送押到大地的最底层。从此宙斯成为统治宇宙的统治者。宙斯的罗马名字是朱庇特(Jupiter),九大行星中最大的木星。宙斯与众神都住在奥林珀斯山上,他具有最大权威,能够使用可怕的雷电惩罚神与人,他知道神和人的一切事情,能预知未来。宙斯风流倜傥,到处留情,有很多的艳闻,在希腊神话中和他有关的故事多数都是描写他的情史。 天后赫拉(Hera): 赫拉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朱诺(Juno),她是宙斯的姐姐,在宙斯取统治权后成为宙斯妻子,与宙斯结合生下战神阿瑞斯(Ares)、火与工匠之神赫淮斯托斯(Hephaestus)和青春女神赫拍(Hebe)。赫拉是掌管婚姻的女神,是生育及婚姻的保护者,她代表女性的美德和尊严。赫拉生性善妒,对于宙斯婚后的外遇很不满,常利用很多手段打击丈夫的情妇和他的私生子。她曾经将宙斯的情妇卡利斯忒和她的儿子变成熊,在赫拉克勒斯出生时阻碍他,之后又令他发疯,杀死妻儿,因而要完成十二项劳动赎罪。 海神波塞冬(Poseidon): 波塞冬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他是宙斯的哥哥,地位仅次于宙斯。他的罗马名字是涅普顿(Neptune),九大行星中的海王星。他与宙斯一同战胜了父亲克洛斯之后,一同分割世界,他负责掌管海洋,以三*戟主宰水域,在水上拥有无上的权威,是大地的动摇者。他能呼唤或平息暴风雨,轻易地令任何船只粉碎。波塞冬曾经与雅典娜争夺雅典,可惜最后还是败给雅典娜。一怒之下,他曾经用洪水淹没雅典。在争夺雅典时,他变出第一匹马,所以他也是马匹的保护神。 冥王哈得斯(Hades): 哈得斯是宙斯的哥哥,在战胜父亲克洛斯后,负责掌管下界冥土,成为冥王。他的罗马名字是普路同(Pluto),九大行星中最小最外的冥王星。他是地狱和死人的统治者,审判死人给予惩罚。他的妻子是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在巡视大地时抢回来的妻子。哈得斯同时是掌管财富的神只,掌管地下埋藏的黄金宝石。 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 得墨忒耳是希腊奥林珀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刻瑞斯(Ceres)。她是宙斯的姐姐,掌管农业的女神,给予大地生机,教授人类耕种,她也是正义女神。她与宙斯生下珀耳塞福涅(Persephone),珀耳塞福涅后来被得墨忒耳的哥哥哈得斯抢去做了冥后。因为失去女儿,她无心过问耕耘,令大地失去生机,直至宙斯出面,令她们母女可以重逢,大地才得以重生。每年的冬天就是她与女儿团聚的日子,她放下工作陪伴女儿,令这段时间不宜耕作。 太阳神阿波罗(Apollo):

古希腊罗马文学参考文献

一、必读书目 1.(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古典神话》,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理由★★★★★:权威的希腊神话版本。市面上流通的希腊神话都不出其右。 2.陈中梅译:《伊利亚特》,译林出版社,2000年。 推荐理由★★★★:中国社科院研究荷马史诗的专家历时数年翻译。 3.陈中梅译:《奥德赛》,译林出版社,2003年。 推荐理由★★★★:同上。 4.埃斯库罗斯等著:《古希腊戏剧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推荐理由★★★★★:这个选本包括最经典的《美狄亚》与《俄狄浦斯王》。 二、延伸阅读 1.(美)罗伯特·C·雅姆:《西方人文史》(上下),张月、王宪生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推荐理由★★★★:这部著作向读者展示了完整的人文学科:文学、绘画、音乐、雕塑、摄影、建筑、电影等艺术。各个章节都附有精美图片、经典文学作品选段及其思考题。 2.(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推荐理由★★★★: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以三十多部文化史和文化批评论著而闻名,本书是他毕生对1500年以来整个西方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20世纪文化论著中的经典之作。本书论述了从1500年起至今约五百年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宗教、社会思潮、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科技发明、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包罗万象,涵盖面很广。你可以从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任何一部分内容来读,该书写得极有意思! 3.(美)伊迪丝·汉密尔顿著:《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推荐理由★★★★:经典!!! 4.(美)戴尔·布朗主编:《希腊:庙宇、陵墓和珍宝》,李旭影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推荐理由★★★: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对希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5.(美)布朗主编:《爱琴海:沿岸的奇异王国》,李旭影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推荐理由★★★:同上。 6.(希腊)索菲娅·N.斯菲罗亚著:《希腊诸神传》,张云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推荐理由★★★★:对希腊诸位神灵的谱系做了一个梳理。就是情节不够生动有趣,可以与希腊神话故事对照着看。 7.(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希腊神话故事:全彩珍藏本》,陈德中译,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 推荐理由★★★:该书附有与希腊神话相关的180幅世界名画,非常漂亮!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 陈时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7年的明史研究,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催动下,一时竟成“显学”。明史研究者在各个具体领域内默默耕耘,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明史研究专著约102部,论文约989篇。以下仅就笔者阅读所及,分而述之。不周之处,敬请同行谅解。 一、著 作 政治史方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科文献出版社)考察了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进而检讨了大礼议之后的人事巨变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伦理转向的影响。军事史方面,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逐一考察了明代军户的来源、形成、饷粮、组织管理、职业选择、后勤保障等问题。法制史方面,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对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的立法、刑责、裁量等问题作了阐述。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商会产生以前及之后的商事纠纷、商业诉讼以及商人对当官应值的额外负担的诉讼、商帮之间的商事纠纷及诉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在社会史方面,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概述明代以前及明代的荒政文献之余,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及救荒制度进行了探讨。另外,社会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中华书局)、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思想文化史方面著作较多,有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马晓英《出位之思:明儒颜钧的民间化思想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等。民族关系方面,有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宗教史方面,有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外关系方面,有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历史地理方面,有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人物研究方面,有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 广东人民出版社)。资料整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明清档案卷(明2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

[实用参考]古希腊神话研究报告

篇一:古希腊神话研究学习报告 古希腊神话研究学习报 告 组长:张海泽 组员:张海泽诸宏伟钱程水金任哲 【题目】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比较 【摘要】神话是人类创造的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原始社会包含宗教、哲学、政治、艺术、科学、史学、风俗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神话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普遍的共性,但不同地域的民族产生的神话具有各自的个性。中国与古希腊的神话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文化,研究二者的异同,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意义。 【关键词】神话人本主义比较文化文化势能造神运动 人类产生以后,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早期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极其有限,面对着强大的自然力,他们无能为力。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同大自然进行着抗争,但受着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束缚,他们只能凭借着幻想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于是,神话诞生了。 古希腊与中国在地域上处于西方和东方,二者的神话,存在着许多异同之处,比较二者,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有意义。 一.古希腊与中国神话的相同点 首先,在世界和人类的产生问题上,二者存在了许多相似之处。 按照古希腊人的说法,最初的宇宙是混沌(chaos,最古老的神)一片,然后才区分天、地、水,正是从混沌之中产生了大地女神该娅(gaea)。该娅是万物和众神之源,她从自身生出了天神乌拉诺斯(uranus),乌拉诺斯与母亲该娅结合,即天与地相交,剩下了六男六女共12个提坦巨神,此外,乌拉诺斯与该娅还生了三个独眼巨怪和三个百手巨怪,这六个怪就是世界上各种怪物的始祖。在大地女神的教唆下,其子克洛诺斯(cronus)阉割了第一代神结主宰乌拉诺斯,从他的血中又生出了两个巨神,之后又与自己的妹妹瑞娅结婚,生下了几个神,克洛诺斯不愿重蹈父亲乌拉诺斯覆辙,于是便吃掉瑞娅生的每一个小孩。后来瑞娅奉该娅之命,在生最后一个孩子宙斯时逃往克里特岛,宙斯在克里特岛长大,推翻了父亲克洛诺斯的统治,新秩序在奥林匹斯山建立。在中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而后,"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红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发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朱玉,汗流为雨泽"。可以看出,古希腊和中国神话都把混沌作为世界的最初形态,这和他们当时的思维水平是相一致的,他们把自然和自身通过幻想联系在了一起。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是普洛米休斯创造的,他用河水调和泥土,依照天神的形象揉捏形体。为了让泥做的人体获得生命,他从各种动物的灵魂里取出善恶两种性格封闭在人的胸内。然后借助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使这些具备了一半灵魂的泥团获得了灵性,人类就诞生了。在《逸史》里,寄生在盘古身上的各种小动物,受了风的吹拂,也都纷纷变化成了生活在大地上的黎民百姓。而中国最著名的人类产生的神话便是"女娲造人",开天辟地以后并没有产生人,女娲用黄泥来造人,因为精疲力竭,女娲便用绳子鞭打泥巴来造人,用黄土做成的是富贵的人,而泥点溅落变成的则是贫寒下贱的人。古希腊以男性造人,体现了希腊神话是原始社会父权制的产物,而女娲造人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这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 其次,普罗米休斯盗天火给人间,传授人类技艺,而在中国神话里则有燧人钻木取火,伏羲氏的创造发明。这体现了原始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盗取天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前言 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早期人类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想象和解释,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最初形式和源头之一。同样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显著代表,中、希两国先民先贤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她以几千来的文明、几千年来的积淀,浸润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成为东方文化的显著代表。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另一源头是希伯莱文明)它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孕育、发展,尤其是希腊神话中的许多典故:阿咯琉斯之踵、金苹果、阿里阿德涅的线团、代达罗斯的飞翔、奥革亚斯的牛棚等许多典故都已通用于西方日常生活之中。希腊文明、希腊神话对于西方世界,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中国希腊两国神话作比较研究,探索两国先民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的差异,探求蕴藏在神话中的潜质和依存在神话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对于增近了解、促进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适应形势的要求,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主体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鬼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 在关于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话体系、人生观、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差异及形成原因方面,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中认为,希腊神话体系表现为完备、丰富、具备逻辑性,而中国神话表现为短小、丰富、散乱。 在任务形象方面,中国神话英雄不食人间烟火,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注重品行与德操,。古希腊神不但集中了人类外貌美的诸多优点,而且完全按人的心理动机思考和行动。他们具有和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真实全面地表现了人的品性和本性,,有很强的世俗性。 在民族信仰方面,不同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作用下,中国和希腊神话分别体现出“崇力”与“崇德”两种神话特质。 在人生观方面,不同于希腊神话的“人本主义”,中国神话显示出厚实的“民本主义”。这种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维护群体利益、坚信美好未来的民族个性熏陶和化育了中华民族并代代相传。 关于中西神话差异的原因,杨则认为由地理因素、历史原因、民族心理因素、宗教、信仰的差别这几种因素引起。 在《漫析中国与希腊的神话》中赵翔则通过比较中希神话的主题得出‘中国神话中的神,偏重于神采,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最后逐渐成为人们膜拜的道德偶像,成为后来封建社会统治者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希腊神话中的神,偏重于神形,富有生活情趣,后来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中寻求人性解放的有力佐证。即使是时过数千年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安徽师大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七)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周晓光刘道胜 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一、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 明朝建立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文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学术界将这一段历史大抵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高度发展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和巩固明朝统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行中书省,改设十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方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大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行里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大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自颁写《大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玉案”、“南北榜案”以及文字狱,以打击功臣与豪强;分封诸子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氏的统治等。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鼓励垦荒,实行屯田,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等。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地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成功地削除了明初的藩王势力,并通过设置内阁,任用宦官,设立东厂等,继续强化君主专制。他为了安定北方边陲,曾多次亲征,并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他还改变明初的闭关政策,多次派郑和等使臣出使海外诸国。经过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的努力,到了洪熙、宣德时,明朝的统治呈现出稳定和繁荣的局面,史称“仁宣之治”。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计划

英语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教学安排 (2009—2010) 课程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论》 课型: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课 课时:2学时×18(周)= 36学时 教学对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及对此课程感兴趣的其他学生 主要教材: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2004) by Raman Selden 任课教师:肖庆华 教学目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是西方百年社会嬗变的一种反映。研究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到二十世纪西方批评理论的概貌和基本知 识,而且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扩充知识,开阔视野。(文论涉及哲学, 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艺术,文学史和历史等多种 人文社会学科,学了文论,可以熟悉多学科的知识。)此外,还可以 帮助研究生掌握审美标准,提高审美力,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分析和 评论。 教学要求:1.熟悉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同时注意学科领域的广泛阅读并弥补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为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打 好理论基础。 2.学生须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至少3-4次小组讨论并作主题发言。 3.学生须阅读有关书目不少于5本,并撰写学期学习综合报告(期末作为课程论文交)。 教学计划:总教学次数18次 1.学生主题讨论报告2次; 2.学生汇报学习及读书体会1次。

3.自主学习1次(第18周) 考核办法:1.学生平时参加课堂学习,占20%。 2.学习过程中撰写2篇论文,占45%。 3.课程论文(3000-5000字),占35%。 4.无笔试。 教学内容安排: 周次节次主要内容主讲人 第1周1--2 An Introduction Xiao Qinghua 第2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3周1--2 New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4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5周1—2 Structural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6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7周1—2 Reader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8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I Xiao Qinghua 第9周1—2 Deconstruction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0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1周1---2 Feminist Criticism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2周1—2 New Historcism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3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I Xiao Qinghua 第14周1—2 Post-Colonial Studies Part Ⅱ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5周1—2 Cultural studies Part I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6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7周1—2 Presentation Discussion Students Xiao Qinghua 第18周1—2 Self-access learning Students Preparing Term Paper References Suggested 英文部分: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5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81. Adams, Hazard ed.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1992. Best, Steven, and Douglas Kellner, Postmodern Theor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中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土中国神话(道教)和希腊神话的神仙体系若干主要差异特征的比较研究,力求描绘出两族关于各自神仙体系的框架图。进而从神话为根上溯到民族文化之果,使两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图。 本文从内容上以两族的“创世神话”、“传承体系”、“走下神坛”三题的阶段性差异为切入点,对两族关于神仙体系的多方位比较,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世神话的差异作用且反作用于各自民族传承延续的精神文明——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的迥然不同 2、传承体系的差异体现在类人社会化的程度,归根结底地说:是社会化与家族化的分道扬镳 3、希腊众神与中国仙神逐步走下神坛,此结果是社会发展之必然。仙神类人化程度不同,实则是民族文化的侧重点不同。 4、两族神话的最终发展方向终是与各自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互相依托、传承且逐渐形成各自民族性格。 关键词: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民族文化 目录 摘要 导论 第一章神话与民族文化

第二章关于创世神话的差异——舍身取义与人本主义 第一节中国盘古开混沌 第二节希腊混沌之神卡俄斯 第三节造成创世神话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三章关于传承体系的差异——英雄传承与生育传承 第一节中国神的英雄传承 第二节希腊神的类人传承 第三节造成传承体系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四章关于走下神坛的差异——尚德精神与人本精神 第一节人神趋近 一中国历史的新晋仙神 二希腊神话中的半神与人 第二节造成走下神坛差异的原因浅析 第五章神话中神仙体系与民族文化的再审视 结论 参考文献 【1】谢选骏,《神话与民族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荣格,《神话——原型批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 【4】鲁刚、郑述谱编译,《希腊罗马神话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简介讲解

童年热血沸腾的华丽圣衣,希腊神话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简介。 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主神 天神:宙斯 万神之王(天空之神&雷神)—宙斯(Zeus) 第二任神王十二泰坦神之首克洛诺斯(Cronus)与十二泰坦之时光女神瑞亚(Rhea)之子

子。他的妻子瑞亚因为不忍心宙斯也被吞进肚子,于是拿了块石头假装宙斯给他吞下。 宙斯长大后,联合兄弟姐妹一起对抗父亲,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十年战争,祖母大地女神盖亚的帮助下战胜了父 亲。 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底斯分管天界、海界、冥界。从此宙斯成为掌管宇宙的统治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于他。 母神:赫拉 天后(婚姻女神&生育女神)—赫拉(Hera) 第二任神王十二泰坦神之首克洛诺斯之女、宙斯的姐姐和妻子

赫拉,罗马神话里的名字叫朱诺,是宙斯的妻子,也是天后,是女性的权威象征,掌管一切女性的世界。也是瑞亚与克洛诺斯的孩子,是宙斯的姐姐。一直都非常的爱宙斯,协助宙斯,但因天帝生性风流,于是赫拉也是一位妒忌心非常重的女神,她处罚所有与宙斯有关的女性,亦包括女神。赫拉非常的凶狠,她也非常的疼爱自己的儿子战神阿瑞斯 与女儿青春女神赫柏。 冥王:哈迪斯 冥神—哈迪斯(hades) 天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农林女神德墨忒尔的哥哥

哥,掌管冥土,所以是冥神。 手持双叉戟,三头地域犬是他的神犬,他是地狱的统治者,给予死人审判与惩罚。 海王:波士顿 海神:波塞冬(Poseidon另翻) 天神宙斯和农林女神德墨忒尔的哥哥、冥王哈迪斯的弟弟

智慧神:雅典娜 智慧女神&战争女神—雅典娜(Athene) 天神宙斯与聪慧女神墨提斯之女 雅典娜:Athena,主管胜利、智慧和技艺的战争女神。 她是从父亲宙斯的脑袋里诞生的女神,她少言寡语。 她是智慧女神所生,因为有人预言,指挥女神所生的孩子会推翻宙斯,于是宙斯在雅典娜出生后,吞了她,但是肚子

从中西神话的对比看中西民族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从神话角度看中西文化的差异的文献综述 神话,在世界浩瀚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朵奇葩。神话记载的是神的活动,反映的却是人类的思想和理念,因而它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和想象,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的产生依赖于人的“自意识”的形成,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会有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体系,因而也就会有不同的神话。总的来说,前人主要从内容、思想观念、民族文化等方面对中西神话进行了比较。 1、内容上差异性 (1)中国神话注重对女神的赞颂,西方神话中则是男性受到特别的尊崇。 高红樱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中认为:在人类起源上,中国的神话中说,女神女娲造人,独立创造了人类,之后炼五色石补天,除恶龙,逐猛兽,填塞洪水,使民众重新安居乐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从不表彰自己的功劳,也不炫耀自己的声誉,因而被尊为“功劳上达九天,下及黄泉”的慈爱、谦逊、伟大的人类母亲。此外,“精卫添海”的神话中,炎帝之女女娃被水淹死,化做一只精卫鸟,衔西山树枝、石子以填东海,表达了中国女子改造自然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希腊神话则把创造人类的功劳归于男神普罗米修斯,所造之人也仅仅是男人,没有女人。而第一个女人潘多拉却是宙斯为惩罚男人由众神拼凑出来的。她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贫穷、饥饿、瘟疫、疾病、战争和死亡。希腊神话中明显的反映的是扬男抑女的思想。 (2)中国和西方关于诸神诞生的神话有巨大的差异。 陈素萍在《浅谈中国上古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异同》一文中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大多是因感生受孕而出生,如关于颛顼的出生是“瑶光之星如蜺,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顼”;关于少昊出生据记载是“黄帝时,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意感而生白帝朱宣”;女狄吞水中月精而生夏禹,姜嫄感巨人足印而生周人始祖后稷,庆都感赤龙而生尧。西方神话中却绝少此类似的感生神话。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多是神与神、神与人交媾衍生出来的。赫西俄德的《神谱》中的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神统中诸神皆为宙斯的血亲。宙斯是名副其实的“万神之父”。 (3)中西方神话体系不同。 杨姗姗在《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认为“古希腊的神话世界犹如人间,最高统治者是众神之神宙斯,在他的统治下,有大臣即各种各样的神。他们分工明确,血缘清楚,各司其职。如雅典娜是智慧的化身,专司纺织、雕刻、制陶等专业技术;太阳神阿波罗主管光明、青春、医药、音乐和诗歌;中国的神话世界虽然也有创世纪神盘古、女娲和后羿、夸父、禹、蚩尤等超自然力的神,但他们并没有形成一个血缘关系清楚、社会分工明确的神世界”。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明清史2017.10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代的中国已处于传统社会的后期,新旧杂陈, 同期的欧洲正快速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社会。明代史 的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各个领域,又直接受不同研 究者的视角、理论和方法的影响。粗略统计,本年 度明史研究的专著约50余种,论文超过500篇。总 体而论,明史研究者能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求创 新寻融通,既关注社会热点又有所坚守,成果丰 硕。为评述的方便,笔者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关注 点,对论著略加分类。限于学识和篇幅,难免遗珠弃 璧,请同仁批评。 一、热点:“一带一路”与中外关系史。1.“一带一 路”成为研究新热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不过三年 时间,研究热潮已席卷全国,各类研讨会密集举办, 一些期刊还开设了相应的专栏。《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设有“丝绸学研究·丝路文化”专题,其中万明 《明代中国国际秩序的演绎》(第5期)认为,明初从 农耕大国向海洋大国的走势和郑和七下西洋形成 的国际秩序,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建立 了新的国际秩序。《暨南学报》第4期设“国际政治与 历史视野下的‘一带一路’”专题,其中万明《乡国之 间:明代海外政策与海外移民的类型》认为,洪武朝 开启了国家主导的国际移民类型。刘迎胜《丝绸之 路的缘起与中国视角》(《江海学刊》第2期)分析了15世纪欧洲崛起时内含的中国因素和明清中国在应对世界大变局中的教训。晁中辰《明永乐帝为柯 枝封山考——以〈明史·柯枝传〉为中心》(《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明朝永乐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新阶段。 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陈支平《福建客家的从商性格与连城海丝之路》(《历史教学》第2期下半月刊)从闽西客家人的基本生态入手,认为从商习俗扩大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视野。涂丹与刁培俊《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古代文明》第4期)、汤开建《明清时期外来植物引入澳门考》(《中国农史》第5期)、陈春晓《宋元明时期波斯绿松石入华考》(《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等研究了丝路经济带上的香药、茶叶、植物、绿松石等物资往来。赵世瑜、杜洪涛《重观东江:明清易代时期的北方军人与海上贸易》(《中国史研究》第3期)认为东江贸易实际是16—17世纪东亚贸易,乃至全球贸易史的重要组成。张海英《14—18世纪中朝民间贸易与商人》(《社会科学》第3期)认为民间商人最大限度地利用中朝两国的政策许可,往来开展商贸活动。 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关系史。广义的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根本的古代东西交通的各条通道”(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近年,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南海争端,明史研究中的郑和下西洋、东亚局势、西学东渐、西方殖民者东来等成为热点。 刘晓东、年旭《禁倭与申交:明太祖对日交涉目的探析——以洪武初年的对外诏书为中心》(《外国问题研究》第1期)认为,明初对日交涉围绕“禁倭”与 2016年明史研究的特点与趋势 彭勇 【作者简介】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17.4.13~20 【动态与综述】 · ·68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