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温州制鞋篇

————————————————————————————————作者:————————————————————————————————日期: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根据XX年3月5日张副县长的工作安排,分析农业、林业、畜牧、发改、创新、经贸等部门提供的材料,对我县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富县战略举措,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和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电力、糠酒业、矿产业、畜牧业、生物创新产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12月28日南沙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标志着**县支柱产业培植又迈上新的台阶。**县产值突破亿元的产业已达5个,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产业集群覆盖面积达到xx平方公里,涉及全县14个乡镇。 XX年,六大产业集群完成总产值xx元,占全县民营经济总产值的xx%;实现产品销售收入xx元,其中出口创汇xx元;实现利税xx 元,发放从业劳动者报筹xx元。 电力产业 完成投资14304万元,南沙电站完成投资9300万元;麻栗寨河

二级电站完成投资720万元;农网三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南沙至小新街35千伏线路建设完成投资700万元;电力设施修理改造完成投资584万元。 糖酒业 年产5万吨燃料酒精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 矿业产业 与红河钢铁厂进行合作,南砂矿业公司投资XX多万元,成功地对马街铁矿进行资源整合;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县黄金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给云南华西矿产资源公司的工作已全面完成。 畜牧业 XX年,生猪存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肥猪出栏xx万头,同比增长xx%;实现畜牧业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实现肉类总产XX9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61亿元,与前XX年的1997年同比,肉类总产年均增长1492吨,年均增长率40.9%,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2023万元,年均增长52.67%。 生物创新产业 **县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75.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3.5%,其中:有林地124.05万亩,灌木林地27.02万亩,疏林地0.4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3.21万亩,苗圃地0.07万亩,宜林荒山20.98万亩,森林覆盖率41.0%。 1.膏桐 据调查,**县适宜发展膏桐的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0万亩,适宜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 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 (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

本的减少。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 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在现代产业集群里对于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认为创新是产业集聚获得的看不见的巨大利益,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与竞争优势获取的源泉。 二、产业集群的类型 (一)马歇尔产业区 马歇尔产业区是产业集聚初期的理论,主要针对的中小企业的集聚。这些中小企业的聚集虽然能获得规模经济但其收益甚少,且相互之间只是地缘上的临近却将一部分交易内部化从而节约成本,但在企业之间的网络构建上却鲜有形成。

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透析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导读: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OFweek激光网讯: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由“阳春白雪”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一、2020年武汉将成全球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文献号】1-724 【原文出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成都 【原刊期号】200304 【原刊页号】35~38 【分类号】F3 【分类名】工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集群形成模式探析 ——以青岛家电电子业为例 【文章日期】2003-09-09 【作者简介】胡昱,刘文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青岛 266071胡昱,男,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刘立俭,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科研处副主任、副教授。 【内容提要】探索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分析产业集群的发生条件与决定因素,对于创造产业集群的区域环境, 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岛市家电电子业的发展为例,就产业集群形成模 式及其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政府在内源型名牌企业带动产业集群模式形成中,发挥重要的推动和创造 公平竞争环境的作用;企业正确的战略选择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 【摘要题】产业组织 【关键词】青岛/电子家电/产业集群/模式 【正文】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03)04-0035-04 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特别是探索产业集群形成的模式,找出产业集群的发生条件与决定因素,对于创造 产业集群的区域环境,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青岛市家电电子名牌企业 的发展,就产业集群形成模式及其原因和条件进行探讨,以期对其它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参考。 一、青岛家电电子产业集群模式:内源型品牌带动模式 产业集群又称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 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集群具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要视其纵深程度和复杂性而定。一般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形成有三种模式: 一是市场创造模式。即区域经济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的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

南浔区产业发展专题报告

专题目录专题报告一产业发展和平台建设现状.......................................... 第一节、全区制造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主要经济板块情况 (4)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题报告二制造业总量增长与结构升级 ........................................ 第一节、制造业总量预测.............................................................. 第二节、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第三节、产业选择量化研究............................................................ 第四节、结构调整与规模预测.......................................................... 专题报告三城镇经济等级体系划分............................................ 第一节、评价模型构建................................................................ 第二节、测评数据分析................................................................ 第三节、经济职能划分................................................................ 第四节、区域开发框架................................................................ 专题报告四产业集群组织和布局.............................................. 第一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第二节、产业集群组织形式............................................................ 第三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第四节、产业集群培育措施............................................................ 专题报告五土地资源效率与供求分析.......................................... 第一节、现状土地利用效率............................................................ 第二节、全区土地供求分析 0 第三节、制造业产出密度分析.......................................................... 第四节、制造业投资密度分析.......................................................... 第五节、分行业土地利用强度控制...................................................... 专题报告六循环经济与绿色工业.............................................. 第一节、理论背景与现状政策导向...................................................... 第二节、三个层面的循环 (41) 第三节、重点行业发展策略............................................................ 第四节、三大循环系统和重点工程...................................................... 第五节、控制指标和推进措施..........................................................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产业集群理论According to Porter (1990), a business cluster is a geographical location where enough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 amass and reach a critical threshold, giving it a key position in a given economic branch of activity, with a decisi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other places, or even a world supremacy in that field. However, before the classic theory of cluster, there were also somerelevant researcheswhich had prepared the basis of cluster theory. For example, the initial theory describingmanu facturers’ assembling may be backward to Weber’s (1929)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Weber, manufacturers tend to gather in a particular location in pursuit of lower cost. In most instances, getting together can facilitat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and hence reduce the operation and transaction costs; thus a certain district where main and big manufactures are located can have the geographical advantage to attract more newcomers (Weber, 1929)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文献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关于规模经济和分工理论,英国经济学家A. Marshal(1890)在其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对产业聚集进行了集中的研究,他用三个要素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了解释,即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这也被称为外部经济理论。此理论在当今仍然被众多学者用来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机制。注:Marshall (1920) first claimed that integrated industries could enable the health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ind ustrial district. Besides Marshall’s theory,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lso implied the inherent mechanisms of geographical assembling. Resources tend to gather together where the efficiency is higher, that is why manufacturers are attracted to the higher productive district together with its resources (Case and Fair, 1999). This theory wa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s unbalanced, while the efficiency of each industrial area is different, and they had the inherent power to approach to balance ( 继A. Marshal对产业集聚给出解释之后,工业区位理论创始人Alfred. We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聚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包括产业集聚优势的因素并且量化了集聚的形成规则,其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价值。此后,又有来自各个学派的研究学者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以谢费尔·克里斯泰勒、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市场学派批判Alfred. Weber 忽视了市场因素,他们更加注重市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将信息成本引入集群分析之中,并考虑政治、文化、教育发展阶段等方面对市场信息流动和企业的影响,开阔了研究视野。与市场学派一同成长的还有产业联合体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经济分析。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这其中又以新经济地理学家P. Krugman的研究更为典型,他把地理区位作为分析市场和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了区域经济集聚的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产业集群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0年,著名管理学家Michael E.Porter(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的概念,比较具有代表性,被众多学者所接受。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模式的相关理论

2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 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地区或学者对其定义不同。对于特定产业中各种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聚现象,一般称之为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王缉慈,2001),亦或区域集群。而在意大利称之为新产业区,中国浙江省称之为特色工业园区,广东省称之为专业镇。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M?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ter,1998),即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业化的制度与协会(Poter,2002)。然而,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产业集群的概念拓展至国家层面,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 结合不同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理解,本文给出如下定义: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为了完成某类产品的生产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 2.2 产业集群理论的国外研究状况 1776年,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 Smith,1776)就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近几十年来,经济地理学、竞争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集群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 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进行了阐述。 (1)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也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胡佛等。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Marshal,1890)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重要概念,并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韦伯(Weber,1909)进一步将外部规模经济分为本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其中,地方化经济是指同一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相互关联产生的收益增加或者成本节约,城市化经济是指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获得其他企业配套、便利的公共设施、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等外界的支持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胡佛(Hoover,1937)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2)经济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传统空间经济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新经济地理学家保罗?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产业集群理论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08-11-11T16:44:04.04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王雍欣[导读] 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摘要:产业集群理论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正确认识产业集群,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模式误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迈克·波特(1990)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产业集群一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由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一些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各级政府、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产业集群有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产业集群的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考、分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并制定相应政策的新视角。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者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产业集群理论具体应用起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有的地方对产业集群理论不甚理解,操作起来自以为是、生搬硬套;有的地方急于求成,缺乏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最终结果与理想预期南辕北辙。 二、正确认识产业集群 总体而言,产业集群有六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每个地理区域的大部分企业基本围绕统一产业或者相关产业或者有限的几个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第二,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最常见的是以供应商-客户作为联结模式。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连结,实现采购本地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第四,产业内部的单个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但是整个集群却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第五,集群产品销售具有极强的市场渗透力,部分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市场互动发展的局面。第六,自发起步,逐步发展。对于中小企业集群而言,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某一种产业雏形,当形成一定气候后,政府部门再给予适当扶持和培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集群不等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强调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其实质是依靠内力发展,集群区域内相互协作,不仅共同利用区域内资源,外在资源也共享。不能把相关企业在特定地域“扎堆”,称之为产业集群。单纯的地理“扎堆”只是产业集聚或地理集中,而并非一定就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不等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没有形成地理上的聚集,更谈不上资源共享。 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表现在:一是分工、竞争和合作。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在于柔性生产。柔性生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集群内单个企业以分工为基础,可以使生产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集群内的企业在互相竞争的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合作和补充。这样集群形成一个整体,其生产就可以相当灵活和多样化。二是非正式交流。企业之间除了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之外,更多能体现集群内各主体互动的是各主体之间的非正式交流,而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之一就是便于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集群内的各个主体之间通过非正式交流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1] 三、立足实际,选择恰当的产业集群模式 Markusen(1996)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类,一是马歇尔式产业集群,意大利式产业集群为其变体形式;二是轮轴式产业集群,其地域结构围绕一种或几种工业的一个或者多个主要企业。三是卫星平台式产业集群,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分支工厂组成;四是国家依赖型产业区。Peter Knorringa和Jorg Meyer-stamer(1998)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产业集群、卫星式产业集群和轮轴式产业集群并分析了的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特征(见下表)[2]。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综合处也将我国产业集群分成了三类:一是古典的产业集群——“马歇尔产业区”;二是“龙头+网络”的形式,其特征是龙头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中发挥创新和导向作用、横向支撑作用、纵向纽带作用;众多中小企业和家庭工厂形成为网络状,实现生产社会化。三是以核心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 四、科学发展,避免陷入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 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与产业的融合化、生态化发展共同成为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发展。产业集群具有竞争力效应、区位品牌效应、资源吸收和利用效应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产业集群,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之一。但是在发展产业集群过程中,也要避免陷入以下误区[3]:一是“抓大放小”,指政府在集群的支持中,过分偏爱大企业,偏重对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而忽略对小企业的扶持甚至对小企业存在歧视。二是“重硬轻软”,指政府只重视硬件环境,而把引导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建构中介服务体系和劳动力教育培训机构等重要任务束之高阁,忽视学习、创新和促进关联等软件环境。三是“落地无根”,指外来引进的主导型产业集群内,由于地方工业基础薄弱,配套条件差,或者本地企业创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差,导致外资企业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两张皮”,难以融合,一旦成本上升,使外资企业大幅度外逃,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挫。四是“营养不良”,指集群发展过程中“目光短视”,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或者本身就缺乏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而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发展集群。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消化吸收能力差,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集群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消亡。五是“乱点鸳鸯”,指产业集群“名不副实”,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企业的非“集群”化倾向突出,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形成良性循环效果。入园企业非“集群”化还有一个负面影响,就是房地产项目的过分开发。虽然硬件环境得到改善,但是使园区用地紧张,土地与劳动成本上升。六是“拔苗助长”,指政府本来期图加快集群发展,盲目直接参与,但是事与愿违,效果比较差,甚至是彻底失败。如果地方政府不致力于引导、服务职能,而是“亲自上阵”,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大多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变化,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参考文献: 1.唐志锋,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效应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8年第2期; 2.尤振来.李春娟,产业集群的分类研究综述及评价,统计与决策[J],2008年第3期; 3.产业发展的十大陷阱,https://www.360docs.net/doc/048924969.html,,特别策划,中国乡镇企业,2008年;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_张赵晋

【区域经济与特色产业研究】 陕西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张赵晋 (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伴随着陕西省经济的高效发展,近几年来有些产业形成了产业集群。通过运用区位商系数的统计计算方法,对陕西省制造业当中的38个行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逐步形成了能源矿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制造业四大产业集群,并对各个产业集群的现存状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陕西;现状;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3)01-0053-04 收稿日期:2011-09-11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科研计划项目(10YKZ040);渭南师范学院特色学科(应用经济学)建设项目(渭师院科[2011]103号) 作者简介:张赵晋(1984—),女,山西晋中人,渭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 陕西省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GDP)破万亿元大关,达10021.5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4.5%。三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988.45亿元,比去年增长5.8%;第二产业增长18%,达到了5403.5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3629.55亿元,增长了近12%,人均生产总值15000元,是西部众多省份中的经济发展强省。201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5元,比上年增加1566元,增长11.1%。伴随着陕西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省内近几年来有些产业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 对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有许多的专家学者都提出过。马歇尔在外部经济的基础上,解释了企业的集聚现象。马歇尔认为,在一些企业中,如果生产和销售的是相类似的产品,或者这些企业有着产业关联,它们便很可能会在位于上中下游企业集中的某一特定区域内集中共同使用一些跟本行业相关的人才、原材料,或跟本行业相关的一些组织机构,这样生产效率会非常高,而这么高的使用效率是那些处于零散状态的企业无论如何达不到的。 另一学者,韦伯根据其工业区位理论认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分为了低级和高级两个层次:低级阶段是企业通过自己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能力的增强而形成的简单的生产集聚,也称为“工业集中化”,是由企业自身的扩张而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由多种企业所形成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每个大企业靠着自身完善的组织结构而吸引来了很多相类似的企业,从而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也叫做“地方集中化”。 在这些概念中,最具权威的定义是著名企业战略专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曾在1990年出版过代表作《国家竞争优势》,在这一书中他提出: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域中,有一个主导产业作为核心,然后还有很多与其相关的如供应商、中介机构、供应商等支撑机构,它们之间有着特定的、稳定的分工,由此形成了比较复杂的网络关系,从而形成的集聚体。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如何已经成为衡量此地经济是否快速发展的一个标志,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如何确定,经济政策应该如何制定,产业集群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 二、产业集群度指标衡量 产业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在此文中,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基于产业狭义的概念,狭义的产业概念指的是产业中的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相互替代,而且是同属同一大类产品。目前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度的测量方面。 目前现有理论方面对某地区某个产业集群的 2013年1月第28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3 Vol.28No.1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42、中国皮具产业集群 广东汕头市澄海区 43、中国玩具礼品产业集群 东莞市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研究报告 杨 锐 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E-mail:lvublurr@https://www.360docs.net/doc/048924969.html, 引 言 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正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技术标准迈进。手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正日益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重要力量。伴随国际手机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基地,也造就了世界级的产业集群。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为本土厂商增强全球竞争力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与产业环境。产业集群已是地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向高增值价值链环节攀登的重要载体。 中国手机产业处在动态发展变化的产业环境中。一方面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以及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手机产品结构性、阶段性过剩导致国内手机市场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继续加大对低端市场开拓力度、黑手机猖獗使得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空间受到上下挤压。企业面临如何根据既存资源与能力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向高附加价值环节延伸的压力。而充分培育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走产业集群与地区联动发展道路是实现我国手机企业、产业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 因此,探索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是当前中国手机产业在新形势下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国民经济分类,

本报告的手机产业指“移动通信及终端设备制造业”。本报告的手机产业集聚是指与生产最终手机产品相关的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具有贸易联系或非贸易联系的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进行资源交换和价值增值的关系网络。 一、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手机产业集群的形成 (一)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及产业特性分析 1.全球手机产业区位分布 手机产业的全球布局与通信技术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手机产业全球布局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欧美等局部地区分布阶段(1988-1992年):手机通信技术处在研发、测试以及小量生产阶段,也即1G到2G发展初期,全球手机产业主要分布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阶段(1992-1998年),随着2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以及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全球手机生产巨头开始把生产布局扩展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向中国、马来西亚、印度、菲里宾等发展中国家转移进行离岸生产。中国的手机产业集群也正是在这阶段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布局阶段(1998年-),即在2G技术向3G技术过渡时期。手机产业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市场体系、制度等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得众多跨国公司把整个手机产业价值链进行全球范围内布局。 在产业的全球转移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劳动力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吸引了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环节,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下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