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的溶解——实验

蛋壳的溶解——实验
蛋壳的溶解——实验

蛋壳的溶解——实验

-------蛋壳的溶解-----

周三晚上,吴老师让我们做一个实验:将一个透明的杯子里,放一个鸡蛋,再倒些醋,但醋要把这个鸡蛋淹没,再观察鸡蛋有什么变化,过几天再看一看。我先一直以为这个实验没有什么变化,因为醋和水不都是液体吗?最多过几天它会变得臭了差不多,反正不可能会飞起来,我将信将疑的找来一个透明杯子和一个鸡蛋,先小心翼翼地去厨房倒一杯醋,然后再把鸡蛋放了进去,可是鸡蛋又浮上来了,我又拿来一个杯子盖在上面,“看你怎么‘逃出我的手掌心’”我情不自禁的说道。我仔仔细细的观察着这个“小特务”的“一举一动”,生怕被“跟丢”似的。慢慢地,只见那杯醋的边缘是冒了一些小泡泡,后来那泡泡越来越多,冒到中间来了,我的眼睛看的都不敢眨一下。过了几个小时后,我把鸡蛋拿上来一摸,“天哪”我不禁叫了起来。那层皮居然脱落了……

……………………

几天过后,等我再去看的时候,却让我大吃一惊,目瞪口呆:那蛋壳竟然被醋给溶解了,只剩下蛋清包着一层皮。这个实验真是太有趣了,可是这又让我白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哦!原来:蛋壳之所以会被醋这种液体轻而易举的溶解,是

因为蛋壳上主要有一种叫做碳酸钙的成份,它和醋中的醋酸产生了很强的反应,形成了另一种成份,这种成份和鸡蛋在醋中24小时后,鸡蛋会变成跳蛋,因为醋中的那种成份将蛋壳给溶解了,所以蛋壳先是变软的后来才被溶解的。

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一个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精选.]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标: 1.知道可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水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要做爱科学的有心人。 实验材料:2个透明玻璃杯①号和②号、1根筷子、1个水槽(内盛冷水)、热水1壶、食盐、方糖、溶解快与慢实验记录表。 实验内容: 1.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2.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3.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是否被搅拌有关。 4.综合运用第三种方法的效果是否会更好。 提出问题: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实验步骤: 实验一:溶解的快慢可能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物体的颗粒大(面积的大小),溶解慢;物体的颗粒小,溶解快。 ②溶解的快慢跟物体的颗粒大小(面积的大小)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大小不一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单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杯水的温度。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 B:不同因素:两块方糖的大小不同(物质颗粒粗细不同)。 4.实验操作(边操作边记录,见附表1) 5.实验结论 物体颗粒越粗(面积大)溶解速度越慢,物体颗粒越细(面积小)溶解速度越快。 实验二:溶解的快慢可能跟水的温度有关。 1.实验猜测 ①玻璃杯中水的温度越高溶解速度越快。 ②溶解速度快慢跟水的温度高低无关。 2.实验方法与设计 ①在两只形状大小相同,水量相等但水温不同的玻璃杯中放入两块形状大小质量完全相同的方糖。 ②仔细观察方糖在水中的溶解状况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记录表中。 3.实验条件 A:相同因素:①玻璃杯的形状大小。②水量的多少。③两块方糖的大小。 ④投放方糖时要同时同步同高度。⑤实验室内的温度要一致。

教科版科学四上溶解的快与慢参考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有趣的蛋壳造型教学设计

有趣的蛋壳造型教学设 计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0、有趣的蛋壳造型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具有初步概括能力,对于适形的设计应用有了基础的认知,了解一些简单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能看懂简单的设计制作步骤图。他们具有初步的色彩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他们对于手工制作的一些方法都已经很熟练了,对立体形象思维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设计出新的立体形象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大部分同学能够表达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立体的有趣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蛋壳的特性,学习利用蛋壳、彩纸等多种材料进行创意制作。 2、运用剪、贴、卷、折等方法和夸张、概括的装饰手法设计制作蛋壳造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观察、分析、比较作品,在探究中体验、感受设计制作方法,学会借助彩纸等材料进行蛋壳造型的设计制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设计一个有趣的蛋壳造型。 教学难点:蛋壳造型概括、夸张、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可是一个收藏专家哦!想知道老师最喜欢收藏什么吗请看——出示废弃蛋壳。废弃的蛋壳能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品,(多媒体出示蛋壳艺术品)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蛋壳造型》,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生体验,小组探究 1、让学生摸摸蛋壳: 老师和同学拿着蛋壳:同学们把鸡蛋放在手上摸一摸,你发现蛋壳是怎么样的??(2)?蛋壳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蛋壳放在桌子没拿好,会出现什么状况??(3)保护蛋壳。? 师:椭圆的蛋壳喜欢在桌子上乱跑,同学们要保管好蛋壳,要把它放在安全 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注意千万不要掉在地上。 2、蛋壳底座的做法: (1)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让蛋壳平稳摆放呢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怎样 将蛋壳摆放平稳。学生汇报。 (2)教师示范底座的方法。(课件出示图片) 三、出示图片,集体品评,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两组图片 提问:这个不起眼的小蛋壳,可以把蛋壳看作人物或动物的什么部位 同座讨论,回答(头部、身体) 2、对比县官、猪八戒的图片和蛋壳作品,古装人物有哪些特点蛋壳作品 有哪些不同之处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比较,回答(县官:四肢被简化了四肢 被简化了;猪八戒:头大身小,造型夸张。) 3、添加什么会使作品更生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水能溶解一些物 庙渠小学:李金洁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安排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两大板块内容。让学生通过实验,细心观察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又通过过滤的方法,感知面粉和水分离开了,而食盐和水却没有分离,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溶解的新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白开水、食盐水各一杯。3个透明的玻璃杯、3个烧杯、水槽、食盐、面粉、沙、搅拌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等。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难点是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引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在路上走着,结果遇到一条河,小毛驴想想:一跺脚就踏进了水 里过去了。结果过去之后发现背上的盐袋变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谁知道? 生:盐在水里溶化了!

师:溶化了!那你们见过食盐溶化吗?你们知道科学家是怎么说溶化这个词的? 生:溶解!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溶解的的现象。 2、观察未放入水中的沙子和食盐的状态。 (1)你能描述未放入水中的食盐的状态吗? (2)你能描述未放入水中的沙子的状态吗? 3、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食盐放在玻璃杯内,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吗? 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实验。(要注意刚才搅拌了盐的玻璃棒不能用来搅拌沙子。) (1)你们观察到什么? (2)你能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吗? (3)食盐水和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4)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4、观察比较面粉、食盐和沙在水里的变化。 小组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1)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又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3)面粉在水里的情况与食盐和沙在水里的情况相同吗? (4)面粉到底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呢? (5)小组讨论交流。 4、用过滤法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从水中分离出来。 (1)教师边讲边演示过滤法。 (2)小组分别过滤三个杯中的溶液。 (3)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什么物质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什么物质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小学科学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水果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水果糖3、食盐1、勺子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怎样才能加快溶解?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30ml),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一个杯子,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热水约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水果糖:一块水果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水果糖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水果糖溶解;将水果糖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水果糖溶解

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记录。 6、讨论;对实验做出解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有趣的蛋壳造型教案

有趣的蛋壳造型一、教学准备㈠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感受蛋壳或者乒乓球的特性,学习利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应会:学会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蛋壳小摆设、小玩具的创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㈡教材与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生活中,可用来进行设计、制作的材料多种多样,本课教学以蛋壳或乒乓球为主体,附加彩色纸或其它材料进行人物或动物的创作。2、学生分析《有趣的蛋壳造型》是一节工艺制作课,是学生所喜爱的内容,又是新教材中的课,全新的内容也给了我创新的空间。美术课直观性强,我抓住这个原则进行教学的尝试,一方面自制了大量的教具,另一方面,尽可能的运用电化手段教学,了解学生的喜好,课堂环境在“活”上下功夫。㈢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和小组合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配合实物教具和幻灯片使学生了解蛋壳造型的特点,启发学生制作有趣造型的思路。通过展示学生作品,

组织学生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课堂围 绕“蛋壳游戏”闯关贯穿与展开教学。㈣教学重点和 难点1、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进行人物、 动物造型设计、制作。2、教学难点:蛋壳、乒乓球 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㈤课前准备1、材料或资料 准备蛋壳、乒乓球、彩纸、剪刀、胶水、废旧包装纸、废旧包装盒。 2、教学用具准备⑴教师自制实物 教具⑵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时间展示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师:大家别小看了这学生观看,互相讨激发学生学些蛋壳,他们的用途导入新课论、探究教师提出习兴趣,引出 2分课多了,不信大家看,的问题。课题这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课件1、2)游戏闯关一,手绘表情。教师指导师范。(课件3)1、大家画的非常漂亮,可是我们手里的蛋壳能立起来吗?2、那我们有什么办1、激发学生法能让蛋壳立起的学习兴趣。来?游戏闯关二,1、学生利用桌上的培养学生自金鸡独立。(课件材料进行动手实主学习的能4)践。力。3、纸筒和蛋壳怎样2、各组将研

《有趣的蛋壳造型》教案

《有趣的蛋壳造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彩纸和其他材料在蛋壳上进行造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2、感受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废物利用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出一个有趣的蛋壳脸部造型。 难点:做一个漂亮而结实的底座。 课前准备: (学生)蛋壳(乒乓球)、彩纸、剪刀、胶水、废旧材料。 (教师)范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呢? “看,是唐僧师徒来了”,教师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并取出做好的小工艺品。 2、这些呀,不是买来的,都是同学们自己做的,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做的吗? 教师拆开一个范作,和学生共同说出要准备的物品。 3、检查学生所带的物品是否齐全。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取出蛋壳,“看看蛋壳像什么?” 生:像脸、像球、像太阳等等。 2、在老师眼里,这个蛋壳特别像小鸡的身体。 教师示范小鸡的做法(剪出鸡冠、眼睛、翅膀的形状,逐一黏贴上,注意颜色的搭配)。 3、提出问题:最后怎样让小鸡站立起来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给它加上一双小脚或加底座。 4、教师小结:若加脚,纸做的脚没有很大的支撑力,会使它头重脚轻,容易摔倒。为了使它站立稳固,可以加底座。 5、教师示范底座的做法。

剪扇形纸,两头黏贴上,小头剪出开叉,涂上胶水,黏贴在蛋壳上。(三)学生作业 1、“大家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也来做一个神气活现的小工艺品吧。”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览评价 1、做完的同学讲作业拿上讲台,办展览会。 2、学生互评,评选出做的最有趣的作品。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 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小组:烧杯100ml3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面粉各20克、沙30克,搅拌棒1根、滤纸3张、漏斗1个、玻璃棒1根、方座支架1个教师:过滤装置、几杯调制好的溶液 教学流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化了)我们经常用到“溶解”这个词,还会把食盐、糖等溶解水里去,那么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 (设计意图:一些学生也许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我开门见山,先出示课题,然后从“溶解”一词入手,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本课,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动手操作,逐步感知 一、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变化 1、出示食盐和沙、学生观察实验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实验了,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食盐和沙子,一会儿我们就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烧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轻轻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师: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 态呢?(食盐放在水里化了,沙在水里没有化,还能看见。) 3、师: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我们看不到食盐的颗粒了,但是还能看到沙的颗粒。)(设计意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 溶解,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食盐和沙这两种物质在水中非常明显的现象进行描述。) 二、观察面粉在水里的溶解状况 1、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知道了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粒就是没有溶解。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面粉,它能不能溶解在水里呢?你们猜一猜? 2、引导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 3、师:怎么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4、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加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蛋壳造型.ppt

蛋壳造型 一、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感受蛋壳、乒乓球的特性,学习利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制作。 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3、学会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蛋壳小摆设、小玩具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进行人物、动物造型设计、制作。 2、教学难点:蛋壳、乒乓球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 三、课前准备 1、材料或资料准备蛋壳、乒乓球、彩纸、剪刀、胶水、废旧包装纸、废旧包装盒。 2、教学用具准备⑴教师自制实物教具⑵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许多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都是谁吗?我们先做一个猜迷游戏,猜对了,老师就告诉你们,好吗? 2.出示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看小动物的特征,然后做出动作,请同学来猜,谁猜对了,你们两个就是好朋友,老师就把这个动物朋友赠给你们了,听明白了吗?师分别找两名同学扮演白兔和小猪的形象特征,分别请同学猜。 二.教学新课 鸡蛋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人们吃完鸡蛋后通常就会把蛋壳扔掉。其实通过简单的装饰蛋壳就会变身成为漂亮可爱的不同造型。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做一做 三、深入新课: (一)出示教师准备的一组用乒乓球等资料制作的有趣的造型。 出示课件,引出课题:《有趣的造型》 (二)交代:今天我们就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形资料制作有趣的造型,好吗?(三)欣赏课件:用蛋壳制作的几组造型,然后回答问题。 出示第一组:神话人物。 出示二组:水果动物。 出示三组:各种鱼类和各种动物。 (四)观察教师制作的可爱的有趣的造型,让同学说出每个造型的资料分别是什么?(五)出示马铃薯不倒翁:师:你们也想亲手做一件有趣的造型吗? (六)师生一起制作一件蛋壳娃娃,一起掌握制作步骤:渗透的是教师利用废旧资料饮料瓶来制作的底座,即方便又美观,还有就是用黑豆粒做眼睛,用红豆做嘴,也是老师的创想。引导同学选用丰富的资料,做出新颖的作品。!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实验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是学生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使学生体验到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 食盐、沙子、面粉、烧杯、搅拌棒、滤纸、铁架台、漏斗等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方法很简单,取一小勺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样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换成面粉,再做一次。为了使实验现象对比明显,这里要使用淘洗干净的沙粒。沙和食盐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是明显的,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到底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教师要告诉学生两种观察方法, 一是对着光线观察混合物的颗粒, 可以发现水中的面粉颗粒,但不能够看到水中的食盐颗粒。二是静止后观察。 可以发现沙和面粉都会沉降到水底,而食盐不会。这两种观察方法指向溶液的两个特点——(1)溶质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2)溶液的稳定性。 接着,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也就是第二个活动, 通过过滤观察面粉、食盐是否溶解于水。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折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将滤纸对折成半圆,再对折成四等分,然后打开成一边为三层、一边为一层的圆锥形体。把圆锥形的滤纸尖端向下,放入漏斗里,然后用手压住滤纸,用水润湿,这样就做成一个过滤器。滤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含实验目的及实验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 3、读数。 4、记录并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说明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还发现在一天中的气温时从低到高,在从高到低的规律变化的。 (3)实验名称: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 2、把雨量器改在水平桌面,读出刻度 3、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根据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确定了下雨的等级。 (4)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2、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你有什么发现? 3、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5)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

《溶解的快与慢教》优秀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教学重点】 探究影响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取决因素。 【教学难点】 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筷子1根、一次性杯子4个、热水和冷水、糖果2颗、食盐4小包。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提问:上课开始前,老师有个问题想请全班的同学帮忙解决,你

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加快老师杯中食盐的溶解?引导同学进行积极讨论并回答问题,顺势引出相应的板书。 新课教学 一、哪一个溶解得快 实验一:搅拌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说说理由。 2.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的说明: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得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并完成P31的表格一。 实验目的检验搅拌能否加快溶解 改变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1.水量相同。 2.水温相同。 3.盐量相同。 相同条件 4.同时加盐。 5.观察时间相同。 实验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实验二: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 1.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个实验该怎么做,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是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有趣的蛋壳造型》说课稿人美版

《有趣的造型》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10课《有趣的造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学习制作美化生活的小工艺品,感受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教学以蛋壳为主体,附加彩纸或其它材料,进行人物或动物的创作。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蛋壳、乒乓球的特性,学习利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增强学 生发现美、表现美、塑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及演示,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探究学习、相互交流,让学生 学会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蛋壳小摆设、小玩具的创作。 ③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 制作活动的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彩布等材料进行人物、动物造型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蛋壳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适当的情境并以游戏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设计在生活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欣赏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评价展示法等。三、学法指导 我利用实例和课件的演示,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中我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参与有趣的美术游戏,通过观察、探究、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感知,体验,讨论的乐趣,自由发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程序由激趣导入——探究方法——创作表现——评价展示——课后拓展五个环节组成。 1、欣赏造型激趣导入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可爱的小伙伴,它们就在你们的中间。 (1)每四人一个小组的桌面上摆着一个乒乓球或蛋壳、纸杯的有趣造型(小狮子、小丑、小姑娘、小鸟等)请学生围坐一起欣赏。 (2)教师就势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①这是什么造型?②它分别是用哪些材料制作出来的?③请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设计部位是哪里? (3)小组讨论后请学生派代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述,特别是说说自己最欣赏的造型部位,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用毛线做头发、用皱纹纸团出圆鼓鼓的形状做小丑的鼻子、

小学科学公开课溶解的快与慢试验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溶解的快与慢(试验 设计)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使学生能够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实验材料: 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等。 这个实验同样是对比实验,前面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对比实验,对怎样控制变量已经掌握了,这个实验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了。 这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一个是探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一个是水的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对比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使实验尽可能的科学、规范,甚至要注意到指导学生如何投放食盐、如何进行计时等。在使

用冷热水做实验时,如果使用的是原来的杯子,要强调把杯子里的溶液倒掉,洗干净,使用热水需强调安全,所以教材上建议用60度的热水。 下一组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是模仿着前一组实验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和研究,教材中提示了一些实验中的注意点,这里不再介绍了。最后的吃糖块比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同样强调了活动的规范性。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使学生能够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使学生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实验材料: 烧杯、搅拌棒、水槽、冷水、热水、食盐、方糖等。 这个实验同样是对比实验,前面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对比实验,对怎样控制变量已经掌握了,这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公开课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小组准备: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今天,于老师能和大家一起上科学课,我感到很高兴,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各个都非常聪明,而且喜欢动脑,愿意给各位听课的老师展现一下吗?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30毫升凉水,1颗药,想想如果我把这1颗药片放入水中,药片会怎样?(融化、溶解)板书:溶解 同学们觉得药片溶解的速度如何?(很慢)不错,有慢就有快,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溶解的快与慢”补充板书。 二、实验验证,明白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 1、我们看,杯子里的药片溶解的很慢,现在老师想让药片溶解的快点,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回答:搅拌、加热水、弄碎。老师伺机板书:搅拌、温度、颗粒大小) 2、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呢?(通过实验)好,那我们今天就当一回小小科学家,亲自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一)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师:同学们请看书,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几个烧杯呢?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烧杯呢?(便于比较) 师:不错,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对,这就是科学学科经常运用的一个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板书)大屏幕出示定义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对比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看大屏幕搅拌实验的要求,找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出示(课件) 相同条件:1.水量相同2.水温相同3盐量.相同4.同时加入5.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师:找出了做对比实验的条件,我们就来实验,看结果与你们的猜想是否一致。同学们请看,在桌面的实验盘里有1-6号6个杯子,杯子上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就表示30毫升,1、2、4、5、6这5个杯子里老师已经盛有30毫升的冷水,另外还有5份食盐,每份5克,还有1个搅拌棒。

有趣的蛋壳造型的教学设计

有趣的蛋壳造型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有趣的蛋壳造型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具有初步概括能力,对于适形的设计应用有了基础的认知,了解一些简单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 能看懂简单的设讣制作步骤图。他们具有初步的色彩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他们对于手工制作的一些方法都已经很熟练了,对立体形象思维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设计出新的立体形象还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大部分同学能够表达出自己心中喜欢的立体的有趣的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蛋壳的特性,学习利用蛋壳、彩纸等多种材料进行创意制作。 2、运用剪、贴、卷、折等方法和夸张、概括的装饰手法设计制作蛋壳造型。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观察、分析、比较作品,在探究中体验、感受设计制作方法,学会借助彩纸等材料进行蛋壳造型的设讣制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讣制作活动的 '兴趣。 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设计一个有趣的蛋壳造型。 教学难点:蛋壳造型概括、夸张、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老师可是一个收藏专家哦! 想知道老师最喜欢收藏什么吗?请看——出示废弃蛋壳。废弃的蛋壳能成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品,(多媒体出示蛋壳艺术品)今天我们学习《有趣的蛋壳造型》,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生体验,小组探究 1、让学生摸摸蛋壳: 老师和同学拿着蛋壳:同学们把鸡蛋放在手上摸一摸,你发现蛋壳是怎么样的? ⑵ 蛋壳的特点。如果我们把蛋壳放在桌子没拿好,会出现什么状况?⑶保护蛋壳。 师:椭圆的蛋壳喜欢在桌子上乱跑,同学们要保管好蛋壳,要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注意千万不要掉在地上。 2、蛋壳底座的做法: (1)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让蛋壳平稳摆放呢?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怎 样将蛋壳摆放平稳。学生汇报。 (2)教师示范底座的方法。(课件出示图片) 三、出示图片,集体品评,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两组图片 提问:这个不起眼的小蛋壳,可以把蛋壳看作人物或动物的什么部位?同座 讨论,回答(头部、身体) 2、对比县官、猪八戒的图片和蛋壳作品,古装人物有哪些特点?蛋壳作品 有哪些不同之处?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比较,回答(县官:四肢被简化了四肢被简 化了;猪八戒:头大身小,造型夸张。)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与慢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与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引导语:有一天,老师的喉咙特别难受,老师的朋友就告诉我说可以泡一杯盐水喝喝,老师把盐倒进水中时,发现溶解的特别慢。同学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老师马上可以喝到盐水? 二、设计探究方案: 1、班上交流:怎样让一杯盐溶解得快? 2、交流后教师板书:(搅拌,加热……) 3、这只是你们的猜测,我们还要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来研究呢?先来研究“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质疑:你们怎么证明搅拌的比不搅拌的快呢?(引

出对比实验ppt课件)。 4、小组讨论并汇报“搅拌”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完成实验记录单。 (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放入的糖应该一样多;烧杯里的水一样多;放入糖的时间应该一样,水的温度也应该一样) 5、小组讨论并汇报“加热”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完成实验记录单。 让学生自由举手发言,来完整描述“加热”可以加快溶解实验的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 三、学生分组探究搅拌、加热加快溶解的实验: 1、学生选择实验分组探究。 2、温馨提示: (1)、我们的实验器材是玻璃制品,在做实验中有的小组要用到热水,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安全; (2)、小组内部要明确分工,实验中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填好实验报告单,需要热水的小组请耐心等待,老师马上给你们送来。 3、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我们小组选择的实验是:()能否加快白糖的溶解。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现象,证明了()能加快白糖的溶解。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搅拌比不搅拌、热水比冷水能加快白糖的溶解。 四、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1、这里有一颗水果糖,怎样使这颗水果糖快速地溶解在这100ml的水中呢? 2、分组讨论并汇报:(搅拌加热切碎碾碎并搅拌再加热) 3、“搅拌”与“加热”都可以加快溶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做了,我们来研究第三种方法能不能加快溶解。 4、小组讨论并汇报“切碎”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完成实验记录单。 5、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切碎并搅拌再加热可以溶解得更快。) 五、小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 2、你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溶解的快与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年级下册美术-10《有趣的蛋壳造型》【教案】

10《有趣的蛋壳造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蛋壳的特性,学习利用蛋壳、彩纸等多种材料进行创意制作。运用剪、贴、卷、折等方法和夸张、概括的装饰手法设计制作蛋壳造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观察、分析、比较作品,在探究中体验、感受设计制作方法,学会借助彩纸等材料进行蛋壳造型的设计制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用蛋壳、彩纸等材料设计一个有趣的蛋壳造型。 2.蛋壳造型概括、夸张,生动有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颜料、水彩笔、胶水、剪刀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看看谁能最快猜出来。尖尖脑袋圆圆肚,母鸡身体藏很多。咯哒咯哒向下落,孵出小鸡真可爱。 生:是鸡蛋。 师:鸡蛋吃了,蛋壳都干什么了呢?生:丢弃……

师:蛋壳被大家当成垃圾扔掉简直是太可惜了,快看这些作品是怎么变废为宝的,它们能变出许多有趣的形象呢!请大家一起欣赏! 生:这些作品真是太有趣了!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趣的蛋壳造型! 板书课题:第十课有趣的蛋壳造型 二、学生体验,讲授新课: 1.学生体验 (1)摸摸手中的蛋壳,你发现蛋壳是怎么样的?(光滑的) (2)如果蛋壳被随便放在桌子上,会出现什么情况?(蛋壳会滚来滚下,一个不小心还会磕破、摔碎……) 师:椭圆的蛋壳喜欢在桌子上乱跑,同学们要保管好蛋壳,要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如铅笔盒里,注意千万不要掉在地上。 2.小组探究 (1)师:有什么办法能让蛋壳平稳摆放呢?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怎样将蛋壳摆放平稳。 学生汇报:可以用彩纸卷成筒做底托;还可以用扇形的纸剪一个底托。 (2)教师出示课件,示范底座的方法。 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彩纸,卷一个卷筒,用胶棒或双面胶固定,再用剪刀在卷筒上面的部位转圈剪,隔一段距离剪出一个小口,将剪出的部分向外压,涂上胶棒固定蛋壳;也可以用扇形的纸,卷起来将上下两个部位剪平,做出一个上细下粗的卷筒。 三、欣赏作品,探究新知: 1.我们教室里来了四位好朋友,大家来看看他们是谁?蛋壳变成了造型的

《有趣的蛋壳造型》说课稿

《有趣的蛋壳造型》说课稿 五一中心小学王超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15课《有趣的造型》。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学习制作美化生活的小工艺品,感受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课教学以蛋壳为主体,附加彩纸或其它材料,进行人物或动物的创作。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蛋壳、乒乓球的特性,学习利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增强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塑造美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动手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及演示,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探究学习、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用彩纸及多种材料进行蛋壳小摆设、小玩具的创作。 ③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工艺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设计、制作活动的兴趣。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用蛋壳、彩纸、彩布等材料进行人物、动物造型设计、制作。 教学难点:蛋壳小摆设的美感与创新。 二、教学方法: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适当的情境并以游戏导入,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感受设计在生活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引导、欣赏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操作法、评价展示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