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1

丽水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

课程代码:

授课专业班级:全校公选课

授课教师:陈力

职称:副教授

院别:医学院

开课学期:11/12 学年第一学期

年月日

2

教案一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熟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了解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健康与亚健康;

难点: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2 分钟)

同学们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接受过中医治疗?吃过哪些中药、草药等?引发

同学们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欲望、好奇与兴趣。

绪论——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养生与中医养生(10 分钟)

1.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2.中医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3.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养生保健:

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保健活动,所以,有时养生与保健合称为“养

生保健”。

3

二、健康与亚健康(23 分钟)

(一)健康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具有同情心、爱心、和睦相处,善于交往。

(3)社会适应能力:

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二)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五快”——生理健康:

1.吃得快:

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4

2.便得快: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

行走自如,步履轻盈。

“三良好”——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

1.良好的个性人格:

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

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1.环境因素:

2.个人因素:

(四)亚健康

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

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

亚健康状态由四大要素构成:

即排除疾病原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或疾病

前状态,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以及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次等健康状态、过度状态、非病非健康状态、中间状

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期、慢性疲劳综合症等。

亚健康的人通常没有器官、组织、功能上的病症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觉不适,疲劳乏力,反应迟钝、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经常处在焦虑、烦乱、无聊、无助的状态中,自觉活得很累。

亚健康的表现可以概括“累、疲劳”

1.躯体方面:

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

腕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

5

2.心理方面:

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

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

3.社会交往方面:

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

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4.道德方面:

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亚健康占人群总数的70%左右。

亚健康是21 世纪健康的头号大敌。

(五)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关系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符合健康标准者也不过占人群总数的15%左

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确诊为患病,属于不健康状态的也占15%左右。如果

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过程的两端的话,那么它就像一个两头尖的橄榄,中间凸出的一大块,正是处于健康与有病两者之间的过渡状态---亚健康(占70%)。“走出亚健康,保持健康水平”的建议:

1.每天睡7-8 小时

2.不忘吃早饭

3.一日三餐外不吃零食

4.适度运动

5.不吸烟

6.少饮酒

7.要喝茶

8.居室卫生

9.和谐适度性生活

6

10.心理健康

(六)未病

《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

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所说的“未病”应该可以包括健康与亚健康。

三、寿命与天年(10 分钟)

(一)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

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二)天年

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

即自然寿命。

人的寿命有多长?

目前普遍认为是120 岁左右。

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丰指出,哺乳动物的寿命约为生长期的5-7 倍,通常

称之为巴丰系数,或巴丰寿命系数。人的生长期约为20-25 年,因此预计人的自然寿命为100-175 年。

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

《素问》:“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

《养身论》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

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 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的健康,遗传占15%;社会条件占10%;气候、地

理条件占7%,医疗条件占8%,自我保健占60%。所以说,“求”健康,而且是在医疗条件极好的情况下,你健康的保障也只有8%。

健康和投资一样,早一点注意,就早一天有收益,开始的越晚,付出的代价

就越大。

中国人房子越住越大,应酬越来越多,钱包越来越鼓,可偏偏一样最重要的

东西流失严重“健康”!

二十一世纪,科技、教育与健康将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第二节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0 分钟)

一、天人相应

“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成。主要内容

1.顺应四时变化: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遵循生物节律:

年节律、季节律、月节律、日节律——“生物钟”

3.顺从地理环境:

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

4.适应社会环境: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合一

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神,指情志、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现象。

主要内容

1.形为神之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正常。养形的方法?a药养、食养、动养等。

2.神为形之主

养神主要是心理的调养,从养心开始。心为君之主,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养神的方法,如清静养神、四气调神、节欲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3.形神共养,养神为先

《类经》: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目的是为了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得神者生,失神者死。

三、动静互涵

生命在于运动。动以养生,重在养形。(《吕氏春秋》)

生命在于静止。静以养生,重在养神。(老庄学派)

主要内容

1.静以养神

8

静神指精神专一,屏除杂念及神用不过。《内经》:恬淡虚无。

2.动以养形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一身动则一身强。

《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

《寿世保元》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

3.动静相济,因人而异

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动静适度,动静兼修,因人而异,达到形神共养。

四、协调平衡

平衡包括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机体功能与自然界

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

《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谨察阴阳所在而调

之,以平为期。

主要内容

1.机体内部平衡:

协调脏腑——强化协同(脾升胃降、心肾相交),纠正偏差(抑强扶弱);

调和气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畅通经络——活动筋骨,开通经脉;

节欲葆精——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

2.机体与外部平衡:

饮食、起居、工作、环境等。

五、正气为本

正气,指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及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

致病因素。

主要内容

1.正气是生命之根本:

《寿亲养老新书》: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

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9

2.保养正气重在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人之有肾,如树之有根?±。重视?°肾?±的护养,对于防

病、延寿、抗衰老是有积极意义。

脾为后天之本: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内伤脾胃,百

病丛生。

六、综合调养

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

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养生要有整体观念。

主要内容

1.养宜适度: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

2.养勿过偏:补、动、静。

3.审因施养: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七、持之以恒

养生要做到知、信、行统一。

恒:持久,经常之意。养生保健不仅要方法合适,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

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达到养生目的。

主要内容:

1.养生贯穿一生:

刘完素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苟能注重摄养,可收

防微杜渐之功。

2.养生(练功)贵在精专:

专一、精练,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

无优劣,契机者妙。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

3.养生重在生活化:

养生不是养老,养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古代养生家葛洪说:

养生以不伤为本。健康来自知识,养生来自细节,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都涉及养生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附:中医养生术——叩齿

叩齿,又称“叩天钟”,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

民谚“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1.方法:

叩齿,每日早晚各做一次。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臼

牙三六,门牙三六,轻重交替,节奏有致。

10

叩齿结束,辅以赤龙搅天池,即叩齿后,用舌在腔内搅动,先上后下,先内

后外,搅动数次,可按摩齿龈,加速牙龈部的营养血供,然后可聚集唾液,分次吞咽。(咽津)

2.作用:

坚固牙齿,强肾固精。

小结:(3 分钟)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国及世界各族人

民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

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布置作业(2 分钟)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你所了解的中医?

2.如何经营你的健康?聪明人投资健康、普通人忽视健康、糊涂人透支健康。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第1 版,郭海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年8 月。《中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文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九、教学后记

11

教案二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医基本常识与理论

中医基本特点与阴阳学说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学基本特点、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熟悉中医学形成发展中

代表性著作和学派、阴阳的概念和变化规律;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医学基本特点、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难点: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

六、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2 分钟)

同学们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接受过中医治疗?吃过哪些中药、草药等?引发

同学们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欲望、好奇与兴趣。

——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33 分钟)

与西方医学比较,产生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学,在认识人体,诊断治疗疾病

都有其显著特点。表现在二个方面,应作为重点内容讲解。

(一)整体观念:从五脏一体观、天人一体观两个方面来阐述。

1.五脏一体观: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说明结构的完整性及结

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的统一关系。

(3)诊治上的整体性:由外察内,整体调节。

2.天人一体观:

(1)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

响,如四时平脉及人的排汗与气候的关系,说明人体的适应性调节;②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如水土不服等。

(2)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①四时多发病;②昼夜变化对疾

病的影响;③地域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12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阐释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和联系,

指出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①辨证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等。

②论治的基本概念和思维过程,如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等。

(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涵义:阐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涵义,指出

中医治病着眼于证的异同。

(4)辨证与辨病相结合:①辨病论治的由来;②“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

主”的临床诊治原则。

二、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本章节主要讲解阴阳学说,五行、精气学说为自学。

1.阴阳的概念(10 分钟)

提出问题:阴阳学说的“阴阳”与其它学科及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阴阳”是

否相同?为什么要学习阴阳学说?

课件表述阴阳的基本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阴阳的含义:着重解释含义中的几个关键词,如某些、关联、对立等。

阴阳的属性:以水火为例,说明阴阳的属性。举例,可让学生自行归纳,如

白天与黑夜、天与地、日与月、男女等。引入医学领域,气与血。

事物的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阴阳可以互相转化、无限可分。以昼夜为

例提出问题,由学生自行归纳认可。

2.阴阳的变化规律(10 分钟)

通过举例讲述阴阳之间的变化规律:阴阳对立制约(如寒热)、阴阳互根互

用(如天地、气血)、阴阳的消长平衡(如四季变化)、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0 分钟)

①说明组织结构:“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列表说明人体的阴阳分部。

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营养物质与功能活动之

关系说明。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着重讲述阴阳的病理变化规律,以内经原文概括解

释,并课件示图逐步讲解分析,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并通过举例,加深认识和理解。

④用于指导诊断、确定治疗原则:

指导诊断:列表说明审别阴阳是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以望、闻、问、切四

13

诊,分别列出阴阳的主要诊断要点和症状区别。

确定治疗原则:通过阴阳病理变化规律,示图举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

则泻之),分别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补其不足(虚则补之),分别用补阴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补阳消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并例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如生姜、菊花、人参、熟地、鹿茸等,加深学生对治疗原则的认识。小结:(3 分钟)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国及世界各族人民的

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绪论中的重点内容,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形成的,对于指导中医治疗及中医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基本理论,中医学形成之初就受到阴阳学说的影

响,并成为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就必须首先学习和认识中医学中所包含的阴阳理论。重点理解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和确定治疗原则。

布置作业(2 分钟)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阴阳的概念是什么?

3.阴阳学说是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和确定治疗原则?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第1 版,郭海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年8 月。《中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文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九、教学后记

14

教案三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医基本常识与理论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脏与腑(五脏—心、肺、脾)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五脏(心肺脾)各自的生理功能、五脏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熟

悉脏腑的分类及特点;了解藏象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脏功能以及与体表关系

难点:藏象含义。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3 分钟)

提问:阴阳学说如何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讲解新课——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出问题:(2 分钟)

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或听说过人体哪些脏器?并由学生自行回答,引出本

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医是如何来认识人体内脏的?

第一节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5 分钟)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阐释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

象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内脏分类及特点:列表比较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中心论、以象测脏、解剖生理病理统一体。

第二节脏腑

一、五脏

(一)心(20 分钟)

1.心主血脉:讲清概念,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并列表说明正常异常

情况下,通过面色、脉象、舌象、心胸部感觉判断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

2.心主神志:讲清神的概念与分类,判断神的正常异常依据,以及神与血

15

的关系。提出为什么藏神的脏是心而不是脑?引发学生思考。

3.心与肢体官窍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通过举例说明。

(二)肺(20 分钟)

1.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二方面内容,肺主一身之气和肺主呼吸之气。重点

讲解后者,与解剖生理学中肺的功能比较,课件示简图,肺如何吸清呼浊,完成

气的体内外交换,调节气的升降出入,维持呼吸功能。正常异常呼吸功能的表现。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宣发的含义,宣发的生理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肺失宣发出现胸闷、咳喘、

鼻塞、无汗等;肃降的含义,肃降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肺失肃降可出现气喘、

咳痰、咯血等症。肺的宣发与肃降相反相成,对立统一,通过图示予以说明。

阐述肺主通调水道的概念,并与脾的运化水液比较,示意图表明肺在通行水

液方面的作用。异常则可因水湿停聚而生痰生饮,或产生水肿。举例提壶揭盖法

治疗水肿的理论依据。

3.肺朝百脉,主治节:

阐述朝百脉、主治节的含义,结论为:肺主治节实为对肺生理功能的概括。

4.肺与与肢体官窍的关系:肺主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通过举例加以

说明。

(三)脾(20 分钟)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解释“运”、“化”的含义,脾主运化包括二方面内容。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对食物的消化作用,通过课件示图,展示脾气输送水

谷之精过程及其方式和通路,脾主运化正常与否的临床表现,结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意义。

脾主运化水湿:课件示图,展示水液在体内的运化过程,脾对水的代谢作用,

运化失常产生水肿、痰饮、腹泻等表现。

脾主升清:升清表明脾的运动特点,以升为主,与胃的降相对而言,清指精

微物质,示图说明之,脾不能升清,则出现脾气下陷,或称为中气下陷,其表现

特点如何,升举内脏,临床常用的中药,补中益气丸,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尽早

增加中医治疗知识。

2.脾主统血:

“统”、及“统血”的概念,示图,血在脉中循行,除了推动力外,还必须

有控制力,即脾的统血功能,失常称为脾不统血,常见表现为出血,常见出血的

特点。举例虚性出血的治疗。

3.脾与与肢体官窍的关系:脾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通过举

16

例说明。

小结:(5 分钟)

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学高度概括人体脏腑功能的特有

概念,它与现代解剖学中的“脏腑”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这是我们学习中医脏

腑功能首先要明确的;其次中医认识内脏是依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理,

是通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来认识人体内脏功能正常与否,强调的是生命现

象与脏腑的关系,进而认识各脏腑功能特点。所以中医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

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不的概念。内脏的分类、五脏、六腑、奇恒之

腑的特点,五脏各自的功能,以及五脏与体表的关系一定要很好掌握。

布置作业(5 分钟)

七、思考题及作业

1.中医如何对内脏分类?五脏、六腑的特点是什么?

2.心肺脾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养生特点是什么?

3.试述心肺脾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

4.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第1 版,郭海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年8 月。

《中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文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九、教学后记

17

教案四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医基本常识与理论

脏与腑(五脏—肝、肾;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关系)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五脏(肝肾)各自的生理功能、以及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掌握

六腑各自生理功能;了解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以及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五脏(肝肾)功能以及与体表关系;六腑功能。

难点:三焦的功能。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5 分钟)

简要复述上节课主要内容,再一次强调五脏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讲解新课——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四)肝(20 分钟)

1.肝主疏泄:肝属木,具有生发、开泄的生理特点,引出肝主疏泄的概念。

肝气具有疏通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作用。

其表现在三方面,逐一讲解,在病理方面突出肝的疏泄不及(郁结)和疏泄

太过(亢奋、上逆)的表现特点。

2.肝主藏血:藏血的概念,结合之前所学心对血的作用、脾对血的作用,

认识肝对血的作用,血在体发挥正常作用依赖各脏器的共同配合完成。

3.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肝主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重点讲解目与

肝的关系,中医判断肝的功能常常通过目的变化来观察。

(五)肾(25 分钟)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的含义及分类,列表说明不同年龄阶段,

精的变化对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影响。保护肾精对养生保健有着重要意义。2.肾主水:主水的概念,结合脾、肺对水的作用,阐明肾对体内的水液代

谢起主要作用,示图讲解水液代谢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突出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肾不能主水,表现水肿、小便异常等。

3.肾主纳气:概念表述,区别肺与肾在呼吸方面各自所起的作用,肾不纳

气表现在呼吸方面的特点,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

18

4.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通过骨、脑、齿、发、耳的变化,来观察肾功能正常与否。进一步树立中医认识人体内脏的观点与方法,以表知里,以象测脏。

二、六腑(30 分钟)

复习回忆六腑由哪几个脏器组成,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结合五脏的功能特点

分别阐述六腑各自的功能和特点。

1.胆:贮藏、排泄胆汁,助消化。既为六腑,也是奇恒之腑,为什么?胆

与肝关系密切,胆汁为肝之余气聚集而成,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异常表现为胁下

胀痛,厌食油腻,口苦,黄疸等。

2.胃:亦称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

水谷。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生理特性:主通降,以降为和;喜燥恶湿。对照脾的功能特点逐一讲解。

3.小肠:生理功能: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是重要的消化脏器,并与

小便排泄有关,小肠主液之说,举例临床治疗腹泻常用利小便的方法,即“利小

便即所以实大便”,便是依据此原理而设。

4.大肠: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及与此相关的脏腑功能;大肠主津。

5.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排尿,但传统中医认为是“津液藏焉”。膀

胱的贮尿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

6.三焦:阐述三焦的概念及生理功能:三焦是中医脏腑的特有名称,有“孤

府”及“有名无形”的说法。其功能分①总体功能: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即为

诸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②分部功能:上、中、下三焦各自的功能特点:上焦

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奇恒之腑(5 分钟)

回忆奇恒之腑由哪几脏组成,重点解讲脑与女子胞。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自学)

小结(3 分钟)

中医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六脏的功能大多都附于五脏,但六腑的许多

理论在临床上还是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六腑以通为用”、“利小便以实大便”等。

布置作业(2 分钟)

七、思考题及作业

1.肝肾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养生特点是什么?

2.试述肝肾与五官、五体、五华的关系。

3.六腑的功能是什么?

4.为什么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19

5.六腑以通为用,在养生学中的意义。

八、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养生学》,第1 版,郭海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年8 月。

《中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文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九、教学后记

20

教案五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医基本常识与理论

精、气、血、津液、神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气的功能、血的运行、气与血的关系;熟悉气的分类及特点、津液的代

谢;了解气、血、津液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的功能、血的运行、气与血的关系。

难点:气的分类。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旧课:(5 分钟)

简要复述上节课主要内容,再一次强调五脏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讲解新课——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精(自学)

二、气(30 分钟)

(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

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此要明确气的物质性。(二)气的生成和运动:

生成: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先天之精所化之先天之气,肾的藏精化元气的

作用;水谷之精所化之谷气,脾胃的化生水谷之精而生谷气的作用;自然界中的清气,肺的吸入清气的作用。

运动:气的运动称气机,主要形式有四种,举例说明。

(三)气的生理功能:

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结合中

药及五脏功能分别举例说明。如中药中补气最好药是什么?虽然没有学过中药,但日常生活中常用常听,以激发学生思考。

(四)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和功能。

三、血(20 分钟)

(一)血的基本概念:是运行于经脉之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赤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①来源:血由营气和津液所构成,精可化血。②脾胃、心

21

肺、肝肾等脏在血液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课件示图阐明血生成来源。(三)血的循行:图示:血的正常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与固摄作用的协调,前者包括心主血、肺主气、肝主疏泄,后者脾统血、肝藏血的作用。运行障碍会产生瘀血或出血。

(四)血的功能:濡养,化神。举例常用的补血药是什么?

四、津液(20 分钟)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统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津与液的区别:从性状和流动特点上来区分: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范围广;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范围小,只在脑髓、关节、脏腑等处分布。(二)津液的代谢:分析与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有关的脏腑功能:示简图说明:生成—脾、胃、小肠、大肠的作用;输布——肺、脾、肝、三焦的作用;排泄——肾与肺的作用。

(三)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作用;充养血脉作用。

五、神

(结合心的功能、血的作用自学)

六、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5 分钟)

(一)气与血的关系: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示图举例说明。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如补血用补气药,瘀血用行

气药,出血用补气药等。

血为气之母:血可养气,血可载气。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①气生津液;②气行(化)津液;③气摄津液;④

津液载气;⑤津液化气。

(三)精血津液的关系:①津血同源;②津血同源。

小结(3 分钟)

气血津液是物质,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产物,也是五脏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

础,气血津液的变化对于了解和认识五脏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此节内容必须与五脏功能结合起来认识。

布置作业(2 分钟)

七、思考题及作业

1.气的概念是什么?它是如何生成的?主要的功能有哪些?

2.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什么作用?

3.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这些脏腑各起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有何养生意义?

八、主要参考书目

22

《中医养生学》,第1 版,郭海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年8 月。《中医学概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陈文松2006 年7 月第一版

九、教学后记

23

教案六

一、授课题目:

第二章中医基本常识与理论

病因病机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六气与六淫的概念以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和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掌握七情、瘀血的概念及致病特点;掌握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中医发病学中的辨证关系;掌握阴阳偏胜、偏衰的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熟悉疫疠、痰饮的致病特点和性质;熟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概念和病理变化;了解中医病因学的概念和特点、饮食劳逸致病特点;了解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六淫、情志、瘀血致病特点;正气与邪气的概念:阴阳偏胜、偏衰的

概念、病因、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

难点:七情、痰饮致病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

中医养生学 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中医养生学考试重点

简答: 1.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为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二是中医养生学隶属中医学;三是中医养生学是千百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实用性科学。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 包括四个因素:整体动态(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和谐适度(以和为贵,养生以不伤为本); 综合实用(要应人、因时、应地制宜,综合辩证施养,可以通过药膳、针灸、按摩、敷贴等各种方法) 适应广泛:养生包括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病愈之后。 2.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于己是维护健康,追求长寿。与人是提供促进健康,提高素质的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目的: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3.中医养生学分为精神养生法;体育养生法;饮食养生法;睡眠养生法。 4.四维健康观:包括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观。 健康的标准:形体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 5、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均,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6、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 7、喝烫水为阳虚,手心脚心烫为体内虚火,郁火阴虚,手脚冰为阳虚。健忘是心脾亏损。

8、精神养生包括主动的修德养怡、积精全神、调志摄神。心脏神,心是民主之宫。 修德怡神包括长存仁爱之心,常怀坦荡之胸,常作乐善之事,长省修德之身,常以恬淡为务。 9、如何做到仁爱之心:1.)学会微笑2.)由衷赞美3.)关注倾听4.)接纳包容5.)远离小人6).为所有人鼓掌7.)说好话、做好人、存好心 10、聚精、养气、存神,聚精——寡欲、节劳、息怒、戒酒、慎胃 11、聚精途径:一.节欲保精二.饮食养精三.方药补精 12、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包括怒、喜、思、悲、恐、忧、惊。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以怒胜之;悲伤肺,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13、相生顺序: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4、相克的顺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5、过激情志产生时选用的方法有:一、移情法二、暗示法三、开导法四、节制法五、疏泄法六、调气法七、情志相胜法。 16、起居养生包括起居环境(室外环境:空气清新,安静清幽。室内环境:坐北朝南,居室结构合理,通风采光良好,选择少污染的装饰材料。)、 作息常规(定时休息、定时工作学习 、定时用餐、定时锻炼、定时洗澡、定时排便)、 劳逸适度(过劳:劳累太过,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等。致病的特点有二,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肺、脾之气;二是可致形体组织的损伤,主要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中医养生学概论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l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l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l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l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

养生 l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l “道不远人” l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l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l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l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l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l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l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1)〈周易〉书名的含义 “周”————周期,周而复始,无有穷期。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中医养生学-单选题_2(精选试题)

中医养生学-单选题 1、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 A.扁卷螺 B.拟钉螺 C.钉螺 D.赤豆螺 E.川卷螺 2、肝片形吸虫的致病阶段是 A.后尾蚴、童虫、成虫均可 B.虫卵 C.后尾蚴 D.童虫 E.成虫 3、华支睾吸虫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感染 C.先天性感染 D.经皮肤感染 E.经输血

4、人感染日本血吸虫产生的免疫为 A.带虫免疫 B.伴随免疫 C.终身免疫 D.以上都不是 E.缺少有效的保护性免疫 5、吸虫发育过程中必需的中间宿主是 A.水生植物 B.食草类哺乳动物 C.食肉类哺乳动物 D.淡水鱼、虾 E.淡水螺 6、吸虫生活史中幼虫在淡水螺内的增殖为 A.进行孢子生殖 B.进行配子生殖 C.进行幼体增殖 D.不繁殖 E.进行接合生殖

7、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是 A.以上均不是 B.慢性血吸虫病病人 C.牛、鼠等哺乳动物 D.鸡、鸭等禽类 E.急性血吸虫病病人 8、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 A.直肠、乙状结肠 B.肝脏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小肠 9、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为 A.痰液和粪便查虫卵 B.痰液查成虫 C.尿液查虫卵 D.粪便查成虫 E.十二指肠液查虫卵 10、斯氏狸殖吸虫的终宿主为

A.果子狸 B.人 C.拟钉螺 D.溪蟹 E.牛、羊 11、以尾蚴为感染阶段的吸虫是 A.斯氏狸殖吸虫 B.日本血吸虫 C.布氏姜片吸虫 D.卫氏并殖吸虫 E.华支睾吸虫 12、雌雄异体的吸虫是 A.布氏姜片吸虫 B.斯氏狸殖吸虫 C.卫氏并殖吸虫 D.华支睾吸虫 E.日本血吸虫 13、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A.钉螺

中医养生学.

1 丽水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 课程代码: 授课专业班级:全校公选课 授课教师:陈力 职称:副教授 院别:医学院 开课学期:11/12 学年第一学期 年月日 2 教案一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熟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了解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健康与亚健康; 难点: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2 分钟) 同学们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接受过中医治疗?吃过哪些中药、草药等?引发 同学们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欲望、好奇与兴趣。 绪论——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养生与中医养生(10 分钟) 1.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2.中医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3.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养生保健: 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保健活动,所以,有时养生与保健合称为“养

生保健”。 3 二、健康与亚健康(23 分钟) (一)健康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具有同情心、爱心、和睦相处,善于交往。 (3)社会适应能力: 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二)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五快”——生理健康: 1.吃得快: 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4 2.便得快: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

学第一讲(精)_New

中医养生学第一讲(精)

中医养生学概论 04级讲稿 第一讲绪论 1、养生的概念:所谓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生命规律,通 过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综合 性强身益寿活动。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1)强调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四肢百骸、脏腑经络,共同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局部都密切联系着整体。每一个局部保健都包含着灌溉全身、补益性命的深刻含义,如保护牙齿、按摩脚掌等。 2)注重心性修养 古代养生家都非常注重心性的修养、注重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中国古代哲学——精神养生的理论基础 追求而不贪婪,进取而不自伤; ● 因时治宜,顺自然之性; ● 保持心安气畅、体泰神清。 3)注重天人协调

● 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平衡。——环境养生 ● 日月星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密切关系。——四季养生、起居作息养生、睡眠养生 4)和谐适度、道法自然——动静互涵、协调平衡 5)综合、辨证的调摄 养生个体化,“三因制宜”。——体质养生、四季养生、区域养生、因人养生 6)强调养生生活化 ● “道不远人” ● 养生勿求速成 3、学习养生的目的: ● 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科学的健康观念; ● 积极参加养生实践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 完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在社会实践的竞争力; ● 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 ● 生命数量和生命质量的综合提高; 乐观进取,当好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 1、《周易》与养生

中医养生练习题讲解学习

中医养生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D. 久行伤筋 E. 久坐伤肉 8.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中医养生学要点

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人类健康的理论, 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 寿的方法,并且运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 实用学科。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具有受纳、传化、排泄功能,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劳逸损伤: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会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 发病。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因时施养,因人施养,因地施养。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 命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协调平衡的调养观,正气为本 的预防观。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整体动态的 养生理念,和谐适度的养生法则,综合调摄的养生方法, 实用广泛的应用范围。 周易的养生观:1.确定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2.建立了人体阴阳稳态观3.明确了整体有机论人体观4.提出了居安思 危的治未病思想5.奠定的正确的养生理念。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刘完素养生重养气,张子和 养生重祛邪以扶正,李东垣养生重调理脾胃,朱丹溪养生 重养阴。 天年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 后天的给养条件,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 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 健康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3二便正常4脉象缓匀5形体壮实6面色红润7牙齿 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10声音洪亮11须发润泽12食欲正常(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2.记忆良好 衰老:人在壮年之后,机体的生理功能出现渐进性的退化。 与生命过程一样,理想的衰老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累 积的,可称为正常衰老或健康老化,也即生理衰老,通常 正常衰老状态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或严重的功能障碍,具 有一定的隐蔽性,在衰老的过程中,某些老化的改变可能 演变成为疾病,反过来,某些疾病又会加速衰老的过程, 使衰老提前到来,并使衰老的程度明显加重,这就是病理 性衰老。 正气,指人体机能活动和抗病及康复的能力 邪气,指损害人体正气的一切致病因素。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总分24分) 1.强调“动形养生”的思想,创立“五禽戏”,一般认为始于( A ) A.华佗 B.李时珍 C.孙思邈 D.扁鹊 2.中医养生学目标( C ) A.阴阳互根 B.五脏坚固 C.健康长寿 D.气血充沛 3.《黄帝内经》在养生中主要体现的是( B ) A.综合多种方法 B.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C.食疗为主的思想 D.运动锻炼的思想 4.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和恢复健康必要条件的语句是( B ) A.得谷则昌,失谷则亡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D.阳非有余,阳亦不足 5.中医言:“肝为百病之贼”,此“肝”字实即为( D ) A.思 B.恐 C.悲 D.怒 6.四季调摄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春季通( B ) A.心

B.肝 C.脾 D.肾 7.“虚则补其母”中“培土生金”是指( A ) A.肺虚补脾 B.肝虚补肾 C.脾虚补心 D.肝火旺泄心火 8.营运“小周天”是指()( C ) A.任脉通畅 B.督脉通畅 C.任督二脉均开通 D.全身经络开通 9.相对固定的人类的生命期限所谓之()( B ) A.年龄 B.天年 C.寿老 D.养老 10.中医认为五官内连五脏,其中肾开窍于( A ) A.耳 B.目 C.鼻 D.口 11.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如梨、香蕉、桑椹、猕猴桃等都具有生津清热作用,梨侧重于清热的脏器是( A ) A.肺 B.脾 C.心 D.大肠 12.“子午觉”是睡眠养生之一。其方法为:每天两次入睡时间是( B ) A.20时~22时、11时~13时 B.23时~1时、11时~13时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健康管理师考试章节要点—中医养生学 1、中医理论 特点:整体观和恒动观 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精津学说、经络学说、中医病因学说 2、阴阳学说:阴阳交互作用: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世界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构成。 4、经络学: 5、中医病因学说: 6:中医诊断的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7、辩证施治主要内容:根据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诊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和诊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分享的两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诊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8、中医主要治疗方法种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 9、食疗: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10、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协调脏腑;畅通经络;清静养神;节欲葆精;调息养气;持之以恒 协调脏腑: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畅通经络: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清静养神:以清静为本,无忧无虑,静神而不用,其气即可绵绵而生;少思少虑,用神而有度,不过分劳耗心神,使神不过用;常乐观,和喜怒,元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安神定气。 节欲葆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不宜过分泄漏。节性欲,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过耗。 调息养气:保养元气;调畅气机。

中医养生学教学大纲

三山区老年大学 《中医保健》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医保健 学时:16节 课程性质:选修课 面向对象:中老年 考核方式:实操 一、培训目标 【中医养生学】深入理解、掌握养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能够对各个养生理论模块的概念熟练掌握,并在能够联系生活中实践,熟悉中医基本理论,掌握两种以上基本中医诊法,熟练掌握四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培训学时 中医保健:理论+实训各16节 三、教学方法 以PPT课堂讲授为主,课上实际操作为辅。 四、考核 以实操考核为主。 五、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中医与养生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掌握藏象、经络等在治未病中应用的理论要点。 [内容] 一、中医基本理论 (1)健康与亚健康的概念与本质 (2)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脏腑学说及其辨证(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关系图) (4)疾病的产生(病因学说)与常见的亚健康状态 (5)经络(经络学说、十二经、经络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经络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二、中医养生基本理论 (1)一个关键——养肾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2)两个基本点——“治未病”与“中医养生保健” (3)三个要素——养规律、养心态、养习惯。 (4)四个基本方法——环境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劳逸养生。

第二部分中医养生基本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基本技能的适应症及其注意事项[内容] (1)经络及腧穴定位 (2)针灸基础理论 (3)推拿按摩基础理论及手法 (4)拔罐基础理论及手法 (5)刮痧基础理论及手法 (6)熏蒸基础理论及手法 (7)浸泡基础理论及手法 第三部分中医诊断技能类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诊断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诊断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手诊 (2)面诊 (3)舌诊 第四部分中医养生延衰技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 ●掌握中医常用养生延衰技能的例证应用 [内容] (1)衰老与延缓衰老理论 (2)损美性问题处理原则 (3)生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4)病理性衰老处理原则 (5)肩部护理、肠胃护理、肾护理、腰脊护理 四、教学实践环节安排 多媒体理论教学 五、时间分配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 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 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