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

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为促进深圳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生活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深圳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深圳体育发展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深圳以迎大运和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契机,加大体育事业投入,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为“十三五”体育改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体育设施日趋完善。以筹办大运会为契机,深圳新建大运中心等22个重大体育设施,维修改造深圳体育馆、市游泳跳水馆等36个大型场馆,大幅提升了深圳承办国内外大型赛事和文体活动的能力。全市健身路径达到3000余条,室内外篮球场635个,健身苑69个,体育场地面积达1443万平方米。全市300多所公办中小学校在寒、暑假等非教学

期间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市民健身、休闲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全民健身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深入实施《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深圳市体彩公益金资助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办法》等制度,为群众参与体育锻炼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开展外来青工文体节、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1600余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344万人,形成了新年步步高登山、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和全民健身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品牌。政府部门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通过购买服务及资助扶持体育单项协会组织举办群体活动,社团组织已成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的生力军。

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市、区、学校三级训练网络,游泳等8个项目被评为省示范基地,乒乓球等10个项目被评为省重点基地。深圳籍运动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2金3银的历史最佳成绩,参加仁川亚运会获5金2银2铜佳绩。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涌现出何姿、刘虹、罗茜、易建联、黄秋爽、陈定等一批优秀体育人才,近3年入选国家队运动员人数达40人。青少年足球水平稳步提升,深圳青少年女子足球队荣获广东省首届“省长杯”女足联赛冠军,深圳U15男足首夺2015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冠军。

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深圳市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拥有好家庭、中航健身会、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等国内外

知名体育品牌。成功举办“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WTA和ATP深圳公开赛、中国网球大奖赛、深圳国际元老网球巡回赛、ITF网球系列赛等国际高端赛事,带动了体育产业发展,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年起每年投入2亿元设立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体育产业发展,成功引进东莞新世纪篮球队、“八一”女排、乒乓球陈静俱乐部等落户深圳,同时拥有中甲、中乙职业足球队伍,职业体育呈现新气象。“十二五”期间体彩累计销售超过151.6亿元,2015年销售额位居全省第一。

(二)当前体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深圳体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我市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一是全民健身体系不够完善,发展不均衡。公共体育场地场馆免费或优惠开放机制不健全,特区内外资源配置不均衡,原特区外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二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数量偏少,职业体育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三是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还不健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需要完善。四是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需深化,体育发展方式亟需转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环境

1.建设健康中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健康水平是衡量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

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新时期体育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引导群众热爱体育、积极参与健身,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不断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体育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体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被列为六个新增消费领域之一。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3.城市发展对加快体育转型升级赋予了新的使命。体育发展水平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城市影响力和软实力,需要强大的体育支撑。深圳正致力于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但我市体育公共服务还不能有效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与城市经济社会地位不相匹配。加快推动体育转型升级,提升体育发展水平,促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紧迫需要。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城市体育综合实力为根本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遵循体育发展规律,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夯实体育发展基础,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增强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实力,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完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改进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供给,努力为市民提供优质体育健身服务,让全体市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2.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体育行政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打造职业化竞技体育队伍。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调整体育协会同政府的关系,加快向社会体育组织转移政府相关职能。消除体育产业发展壁垒,规范体育市场秩序。

3.坚持统筹兼顾。立足长远,统筹兼顾,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原特区内外体育均衡发展。通过群众体育发展带动竞技体育和体

育产业发展,推进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与科技、文化、旅游等互动融合,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注重突出特色。坚持立足深圳实际,充分发挥城市综合资源和体育发展优势;坚持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来深建设者为群众体育工作重点,打牢体育发展基础;突出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加快培育职业竞技体育队伍;引进群众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高端体育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

(三)发展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大投入,显著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体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市、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以及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特质和市民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强市。

——服务市民体育健身的能力显著提高。全民健身场地、活动、组织、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民健身长效机制不断健全,体育场地面积达1543万平方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447万人,市民体质合格率达90%以上;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传统优势项目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发展水平有新突破;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向国家队、省队和职业队输送体育人才数量明显增加;职业

体育发展模式逐步成形,一批职业体育品牌初具影响,带动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

——体育产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职业体育产业链不断延伸,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体育产业总产出超过800亿元,增加值超过300亿元,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比重显著提高,体育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体育体制机制创新。

1.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科学体育观,推动体育发展理念从重成绩、重奖牌向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转变;体育发展格局从突出竞技体育向以群众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带动、体育产业为支撑的全面发展转变;体育发展模式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的粗放型向注重创新驱动的集约型转变;体育发展主体从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微观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相结合转变;体育公共服务从不同区域、群体间的非均衡发展向均等化、全覆盖协调发展转变。

2.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发展的有关规定,清理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规范审批流程。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市综合

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赛事监管和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单项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推进协会实体化发展。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加快调整市、区体育总会职能,改变由体育行政部门实际承担体育总会日常工作的组织架构,增强各级体育总会对辖区单项体育协会的统筹指导与服务职能,稳步推进深圳足球协会调整改革。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事项交由其承担。

3.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体育建设,推进公共体育发展投入多元化。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意见。推广运用财政性资金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主体、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体育设施、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探索体育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和公私合营(PPP)模式,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体育设施的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4.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借鉴国际竞技体育

人才培养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拓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途径。加快推进体育回归教育,充分发挥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优势,办好新型体育特色学校,提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办学质量,探索体育特色学校与职业体育俱乐部融合发展。构建以学校业余训练为基础、各单项分级联赛为平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后备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形成多层次、梯次式的体育人才和队伍结构。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为其参加训练、比赛创造有利条件。筹建高等体育学院,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体制内外优势相结合的优秀运动员培养新模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加大对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支持力度,为其参加各类比赛创造条件。

5.改革体育竞赛体制。优化深圳市体育运动会的赛制和项目设置,打造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综合运动会,发挥其推动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和促进体教结合方面的引领作用。改革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推进深圳市体育运动会与中学生运动会、市青少年锦标赛以及传统运动项目学校、高水平运动项目学校建设的有机衔接,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推动作用,建立符合青少年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的竞赛体系。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校园联赛体系,通过联赛,构建完整的人才选拔体系。积极推动群众体育竞赛模式

创新,探索引入业余比赛积分制或段位制等国际通行赛事组织形式,引导更多群众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

(二)加快构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6.完善基层健身设施网络。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新建居住区及旧城改造要按要求配套公共体育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对无群众健身设施或现有设施不达标的社区,要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重点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和社区体育中心、小型足球场建设。加大原特区外、工业区、大型居民住宅区、来深建设者聚居地等区域的体育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和维护体育健身器材。充分利用市政公园及城市空置场所等配建全民健身设施,重点建设篮球场、小型足球场等场地设施。市政公园配建体育设施用地不应低于公园绿地面积2%。鼓励对旧厂房、旧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进行改造,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支持利用政府储备用地或闲置土地建设临时健身场地。健全绿道网健身配套设施,完善绿道驿站休闲体育功能,进一步打造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绿道网。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经营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

7.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惠民开放。制订《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公益性开放的指导意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并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内

容,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场馆的财政补助、保险、收费标准、安全管理规范、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大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盘活体育场馆资源,提高公共体育场馆使用效率。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保障机制,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促进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共享。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并承担公共服务的公共体育场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补贴。支持建立体育场馆联盟,加快建设智慧场馆,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8.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与竞赛。办好全民健身日、市民长跑日、全民健身活动月等,组织开展长跑、登山、健步走等健身活动,支持开展百公里徒步走等品牌活动,打造一批全民健身品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各区、街道要根据辖区实际,举办各类群众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形成“一区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定期举办全民健身竞赛活动。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各行业体育协会、各单项体育协会及群众性体育组织作用,经常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和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健步跑、健身展示等体育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广场体育、公园体育等健身活动,打造绿道健步走、绿道骑行等绿道健身活动品牌。推进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全民健身活动的群众参与度。

9.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街道健身组织和社区服

务体育健身站(点)建设,实现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覆盖。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及时向基层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坚持示范推广与日常健身指导相结合,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道“国民体质监测三级网络体系”,不断扩大体质测定覆盖人群。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定期公布国民体质测定结果,实现全市体质合格水平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加强体育和卫生部门合作,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10.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将青少年体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使其至少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强健体魄。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校园体育一小时”计划。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生体质监测,引导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校联动,有利于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体制机制。

11.保障老年人、来深建设者等群体体育健身权益。建立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健身俱乐部或健身团队等体育组织,

经常性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引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创新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公共体育设施要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加强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推广适合残疾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式。加强与来深建设者集中的单位及工业区管理部门的合作,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加大来深建设者集中区域(厂区、居住地)的全民健身设施投入。办好外来青工文体节,加强对来深建设者的健身指导与服务。

(三)大力发展竞技体育。

12.优化项目布局。围绕国家奥运战略,结合深圳竞技项目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突出发展质量。重点发展参与面广、社会影响大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保障发展全国青运会和广东省运动会所设置的重点项目。推进市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小、初、高(含中专)12年一贯制学校,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支持各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特色体育项目。明确各项目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重点项目、队伍和运动员的资源保障力度。转变备战方式,集中力量培育一批优势项目,加大系统训练强度。强化体育科研支撑。确保重点优势项目拥有领军教练员、运动员,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和广东省参加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

13.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竞技体育动态评估考核体系,完

善激励机制,改进运动周期成绩评价方法,加大对运动员、教练员和科研医疗人员的激励力度。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确保现役运动员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着力提高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为退役运动员和现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转岗、就业创造条件。完善运动员收入分配、就业安置、伤病防治、社会保险等保障机制,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完善对自主择业运动员的经济补偿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着力培育运动员拼搏精神。

14.大力培养后备人才。制定青少年体育发展专项规划,建立以培养本地人才为主、引进优秀人才为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形成普通中小学——市、区业余体校——市体育运动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或职业队)——国家队的竞技体育人才梯队。加强与传统体育优势学校合作,把业余训练项目和高水平教练员布局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等“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完善体育特长生的招生、培养政策。鼓励单项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有偿开展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训练。加强省单项体育后备人才示范基地建设,与市外联合发展优势项目,形成市内、市外业余训练互相促进的格局。积极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以竞赛为杠杆,促进后备人才培养。建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和训练网络,不断提高业余训练水平。组织举办市、区、学校三级联赛(锦标赛),以及各级各类训练营或夏令营,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积极

性。

15.加快发展职业体育。制定发展竞技职业体育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竞技职业体育。立足深圳实际,明确职业体育发展重点,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帆船等市场化程度高、影响大,并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项目,引导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商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根据重点项目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分别制定专项发展计划,进一步明确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支持市体工大队充分利用现有场馆、教练等资源,探索与社会力量合作打造职业化队伍。支持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职业体育竞技队伍,政府在训练基地场租补助、重大赛事获奖奖励、媒体宣传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引进篮球、排球、网球等高水平职业俱乐部,争取部分职业体育队伍短期内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支持深圳足球俱乐部打造高水平职业足球队伍,力争2018年前重返中超。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和职业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支持专业体育运营公司发展。

(四)提升体育产业综合实力。

16.激发消费需求。适应广大市民对有质量的健康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引导市民树立体育健身和消费观念,激发和创造体育消费需求,提升体育消费水平。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积极推广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加强健身项目培训,调动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体育健身热情,营造良好的健身氛

围。盘活各类体育设施资源,为市民健身创造条件。加快培育繁荣有序的体育消费市场,不断增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的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带动体育消费。合理引导不同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积极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体育消费,满足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实施医保卡余额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政策,推进健康管理关口前移,带动体育健身消费。

17.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着力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全面提升体育服务业经营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营方式向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根据消费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全方位开发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发展格局。鼓励发展体育中介业,大力开展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强化科技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探索制订行业标准,加强体育用品质量认证,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国内体育用品业中的地位。

18.发展竞赛表演业。完善重大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积极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赛事和体育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办赛形式市场化、竞赛组织专业化。探索发展体育赛事

产权交易市场。加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与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引进和举办国际知名赛事,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继续办好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国际马拉松、WTA和ATP深圳公开赛等系列高水平国际赛事,高水平承办2019男篮世界杯比赛,不断提升办赛水平和影响力。

19.促进集聚发展。坚持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结合城市区域发展规划,鼓励各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延伸链条,形成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体育产业经济带。建设以深圳体育中心、大运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为依托的综合性赛事组织、训练、会展功能区,以观澜湖高尔夫球会、正中高尔夫球会等为依托的高尔夫赛事组织和休闲功能区,以南澳海上运动训练基地、大梅沙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等为依托的水上运动赛事组织和休闲功能区,以重点研发机构和龙头制造企业为依托的高端体育用品研发、生产功能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产业聚集区,带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支持重点体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体育领军企业。

20.促进融合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复合经营、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互动发展,拓展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

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体育新业态的发展。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打造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培育培训、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体育产业资源与市场对接。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休闲、商业综合开发。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机构,促进康体结合。

21.建立支撑体系。加快建设体育产业技术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体育产业科技进步和服务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培养、引进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高端实用专业人才。建立体育产业人才数据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将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加强高素质体育经纪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经纪人在赛事推广和人才流动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珠三角、深港澳体育交流合作,推动体育企业、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形成区域战略联盟,提高整体竞争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各类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体育产业。

22.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推动符合我市文

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扶持政策的体育企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落户深圳的体育企业符合总部企业条件的,享受我市总部经济各项优惠政策。企业引进举办高端体育赛事可享受政府专项资助,取得优秀竞赛成绩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政府给予专项奖励。对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保障体育产业用地需求,将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全市近期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使用计划。新建或通过城市更新建设的体育产业项目,参照市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用地标准计收地价。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票据等方式融资,支持企业通过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发展资金。

五、组织实施

(一)加大经费支持。

加大市、区财政对公共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并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提高公益金使用效益。用好每年2亿元的深圳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给予项目资助、奖励和贷款贴息。探索设立深圳市体育发展基金会,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吸引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基金筹措、运营和管理,拓展体育发展融资渠道。

(二)加强监督检查。

市、区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工

作要求,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进度,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市发展改革和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

附:深圳市体育改革发展规划(2016—2020)主要指标

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